第一篇:明师心得
如何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紧扣语文?(伪原创)
语文“综合性”学习,该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明师教材独具特色地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写作等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揉合到了综合性学习中,又加上“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倍受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倍受学生的青睐,但经历过的教学实践,又不能不让我感到了一丝忧虑和困惑。
综合性学习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这个度?它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理应姓“语”,但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虽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却忽视了“语文”的本色,把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歌唱比赛”甚至其他学科的活动,“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花絮。细思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究竟该如何体现?确实是横亘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操之过慎,会“唯语文”;操之过松,会失去“语文”的本来特色。在此,笔者想借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找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其学习的落脚点。如:我在设计“我和秋天有个约会”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其中一项便是“采集为标本配诗”。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相关的生物知识,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了的提高;要配诗,就要积累,并要理解、合理运用这些诗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学生在一野菊花标本上,题了这样的两句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完美的诗与画的配合,令不少老师拍案叫绝。
二、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合理拓展学习内容。
“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例子,在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中,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重点便是“体味生命,关爱生命”,学完这个单元后,我们在七年级中开展了贯穿整个学期的“探访生命”的活动,内容涉及到生物学、病理学等各个领域,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关于生命的名言、感人故事,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秋天的怀念》等共五本书,看了《泰坦尼克号》等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知识的、能力的,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均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又如学习《羚羊木雕》后,我把怎样写人物说话作为重点,开发了“到生活中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商贩讨价还价,替别人抱不平等,活动归来,很多学生写下了相当精彩的人物对话。
三、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其特性,“文化性”应该是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特色”的关键。如:我们在组织“与广告亲密接触”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只注重优秀广告词的积累,还应引导学生分、制作标本,并分析广告词的审美意蕴,巨大的经济价值及与消费者心灵的碰撞等,这样,语文学习的“文化味”是不是更浓了?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是不是更深了?
以上这些,仅为笔者在实践中积累的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明师教材的使用还才刚刚起步。而综合性学习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期既凸显其“语文本色”,又能与其他学科恰到好处的整合。
第二篇:从“名师”到“明师”(精选)
从“名师”到“明师” ——记初一学部赵磊老师
潍坊广文中学 闫洪亮
在上学期的学校教育教学诊断中,孩子们给赵磊老师纷纷点赞。数据显示,赵老师课堂的欢笑指数的确很高,“幽默”似乎成了他的重要课堂标志。
仅此而已吗?快乐课堂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赵老师课堂的转变,只是他整个教育转型的冰山一角罢了。
作为80后的年轻老师,10年前,在语文学科专业方面,赵老师已连获教学大奖,是颇有些名气的“名师”了。而近年,他将师者的自我实现,时时处处,点点滴滴,落实在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上,知行合一,实现了教师转型、教学转型的华丽蜕变。
由热爱生发,他的课堂上洋溢着快乐
在开学之初学校的教育教学诊断分享会上,赵磊老师在谈到自己的课堂幽默风格时这样说:“我想,我的幽默是表象,快乐只能根植于热爱,由热爱生发出的慈悲心,它可以提供给我不竭的精神力量,让我的课堂永远洋溢着快乐,充满着生机。”
只要站上三尺讲台,赵老师总是热情洋溢、滔滔不绝。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插。他的课堂嬉笑怒骂,皆成风格,泪点笑点,真情流淌。孩子们身临其境,感触真切,他们这样说:赵老师上课幽默、有趣,能够激发我对语文的兴趣;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吸引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听赵老师的课比打一天游戏都过瘾;赵磊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
在我们和赵老师的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不容易啊。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常常对孩子们说过去生活如何如何艰苦,自己学生时代如何如何艰难,可赵老师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苦恼和生存的困境,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开心也是上课,不开心也是上课,为什么要不开心?活在当下,当下快乐,才是重要的。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赵磊老师希望孩子们快乐,他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即使是深奥、严肃的话题,也总有办法让课堂变得多一点风趣、多一点轻松、多一点快乐。课堂即生活。一节课一节课地快乐下来,生活和人生也就变得有情趣了,美好起来。这源于个人性情,源于知识和智慧,更源于慈悲仁爱的情怀。
让经典引领,他的孩子们内心强大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赵老师与初一17、18班的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项“每日《论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天完成5则《论语》的诵读、抄写和读后心得,师生们在微信群里共同交流。在谈到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时,赵
磊老师说:“我是一个男老师,是严父而非慈母,我很少主动和孩子去说一些鼓励的话。我一直觉得,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当然更不是批出来的。任何人的成长只能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孩子向善、向上的本性,而《论语》就是这样一粒火种,它可以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火。”
赵老师还讲到班上一个孩子,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这个孩子过得并不轻松。刚入学时,她的成绩很优秀。但在接下来的班长竞选中,她落选了,后来班级“民主生活会”中,又有同学反映她的问题,这让她心理包袱很重。期中考试,她的成绩退了十多个名次,脸上笑容也少了。如何引领孩子走出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进心灵就成了摆在面前的课题。他没有去谈心,或是讲道理,因为成长无法代替,跌倒只能靠自己爬起。赵老师就给孩子推荐了林语堂《苏东坡传》和老舍《骆驼祥子》,让孩子在这两种性格、两种人生观、两种人生轨迹的对比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深入的阅读之后,这个孩子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苏东坡已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免有打击与失败。为何不尝试着用双手,自己创造出生活的希望呢?”
在接下来的体育节中,这位同学和班里其他三名同学参加了4×100女子接力并获得了一等奖;在艺术节中,她领舞大合唱《good time》,带领全班同学夺得“最佳风采奖”。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同学都很安静、很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期末考试她的总分突破700。是勇敢、坚强的人生实践,让她不断地直面挫折、挑战自我、体验成功。而这也正是赵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的初衷。
读书节期间,赵磊老师的“四书选读”“国学大讲堂”往往都是座无虚席,他风趣幽默的解读,让孔子走下神坛,走向孩子们的生活,“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让同学们从孔子上学下达的人生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动力之源。
佛家讲“功德无量”,拿我们的教育生涯来说,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的帮助,使一个孩子能够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功德是非常大的。儒家讲,没有关起门来的圣人,人都是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孤芳而不自赏,甘心情愿俯下身子来,为孩子们做点该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历练,共同体验着教育的美好和生命的愉悦。
在当下践行,他和孩子们幸福成长
广文十年,见证了赵磊老师的“三十而立”,见证了他从一个“名师”到“明师”的蜕变。何谓“明师”?就是对自我的人生意义有着明晰的觉悟,对教师的职业意义有着准确的定位。赵老师在他的《<论语>备课札记》中这样写道:何谓“三十而立”?这个“立”,不仅仅是成家立业的意思。我觉得这个“立”,在很大程度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立场”,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有了这个原则,人就不会迷惑,就不会恐慌,就不会患得患失,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何谓“四十不惑”?这个“不惑”,不在事理,而在情感。十五岁的志向,三十岁的立场,在“志于学”的路上,还会有起伏,还会有动摇,还会有疑惑——为什么我要做君子?为什么我要做得这样辛苦?面对着世俗的纷纷扰扰,年轻的心还会悸动„„
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发自真心的感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赵磊老师的改变,看到了讲坛之上指点江山的他和讲坛之下俯身耕耘的他的完美整合。
年前学部放假会上,学部赵主任工作总结时说:“十七班负责二楼到三楼楼
梯的卫生,赵磊老师和值日同学每天都是最早到位的,一些拖不到的边边角角,同学们都是用抹布擦得锃亮。”而赵老师真诚地说:“我们只是做了一点我们应当做好的事情,我们每个班的老师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陈主任、郑明梅、王国芹老师学习,这些老大姐们每天都是早七点、晚六点,教育学生苦口婆心,备课上课一丝不苟。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改变着我,让我懂得了谦卑,学会了敬业。”从这些话语中,我们感悟到赵老师真诚的心怀。他说,早上关门从家里出来,认真也是一天,不认真也是一天,不管事情大小,用去的都是我的时间,都是和我的生命相关联的,今天就是我剩余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因此,我要好好把握,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对得起我在广文的这段日子„„
在与同学们的同题作文《这就是幸福》中,赵磊老师这样写道:你要问我什么是幸福?我说:当我坚持跑完最后一圈,看到阳光正从云彩的间隙洒下来,大汗淋漓过后,那种酣畅便是了;当我伏在电脑前,写完最后一句《论语心得》时,推开门,看一眼窗外满天的星光和正在熟睡中的孩子,那种满足便是了;当我挥洒自如,课堂上笑声不断,下课铃声响起,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时,那种得意便是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赵磊老师说,这三尺讲台,这辈子我站定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从“名师”到“明师”,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学生,赵磊老师的成功转型,告诉我们:没有人都够把你变成什么人,除非是你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任何成长都源于内心的觉醒,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生发出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充满阳光和快乐。
第三篇:从“明师”到“名师”
教师成长:从“明师”到“名师”
郭 道 胜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山东 章丘 250200)
本文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四期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培养工程”如火如荼,的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名师”,顾名思义是出了名的“有声誉”“名望高”的教师,在教学技艺方面,“名师”的确比一般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因为有一定的成绩,在一定区域内也颇具“声誉”。但是,也有的“名师”还不是“明师”。
最近,某地举行教学能手评选,其中一个环节是现代理论考试,参加者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等200名优秀教师,他们都是经过学校严格考核推荐,逐级选拔后确定的,其中也有许多被学校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名师”,他们应是该区域“最优秀”的一个教师群体。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阅卷工作,事后通过对教师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一些基本教育理论的通晓度还较低,许多常识性知识还一塌糊涂,整个考试的得分率远远低于60%,其中有一题目的得分率最低:请将下面近现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他相关的理论用连线连接起来(8分,每题1分):
苏霍姆林斯基 有意义教学理论 赞科夫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 元智能理论
奥苏伯尔 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姆 最优化教学理论
加德纳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 结构教学理论
以上内容,对于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而言,应该是小儿科的内容,应信手拈来,得分率应在80%以上。但是最后测试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得分率低于30%,0分的大有人在。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总人数
平均分(X)X ≥5分分≤X<3分 3 分≤X<0分 0 分
200人
2.31
9人
63人
115人
13人
以上这些教育家,他们把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理论研究,其成果对促进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果教师认真学习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明晰思路,少走弯路,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工作。
但是当看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名师”称号产生了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名师”,首先要成为“明师”。现在作为一个教师,连最起码的“教育理论知识”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名师”?
日前,我还审阅过几位“名师工程”人选的课题研究报告。我认为,既然是“名师”课题,理所应当比一般教师水平要高。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所谓研究报告时,其水平竟令我汗颜:观点不清,思路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混乱,常识性错误频频出现,文本格式也杂乱不堪,既体现不出较高的理论修养,也显现不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其表现与“名师”称号大相径庭。的确,现在有相当部分“名师”,理论修养还偏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还糊里糊涂,对许多现代教学思想还缺乏认知;缺乏学习、研究、反思、创新精神,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们是“名师”,但还不是“明师”。由于“明师”太少,于是也正好印证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愚鲁”行为:题海战术,强教强压,把习题当成常规武器,把考试作为制胜法宝,“作业和考试”当成了提高分数“唯一万能的工具”,于是许多孩子就变成了干枯“题袋子”,成了“考试的机器”。
那么,什么是“明师”?
在《韩非子〃五蠹》中曰:“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它的意思是“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得到名望和荣誉”。从中可以看出,明师即“高明、贤明”之师。教师要先要成为“明师”,才能成为“名师”。教师要成为“明师”,首先要成为“明白之师、明理之师、明德之师”。
作为“明白之师” ,首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成为响当当的“经师”。黄宗羲曾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教师应当广闻博识,厚积薄发,能游刃有余地应付学生求知的需要,应从“精”、“深”、“博”等方面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①精:老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力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一名教师不能精通自己的专业,或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那是十分危险的。“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②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比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教师要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挖掘出隐藏在教材背后的学生自己阅读而未发现的珍奇异宝,还要还学生打开科学的视野,指出有待于学生的双手去发现的科学的秘密,依此激励激发学生。③博: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教一知千,不但要有“一桶水”“一缸水”,应该是长流水;教师要研究相邻学科,文科教师要涉猎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理科教师要涉猎文、史、哲、政治、经济等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 4 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
作为“明理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一个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我们不奢求教师当一位名声大噪的大师,只希望在平实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以启发学生领悟天下道理为根本,授学生以“渔”,努力做到因材而施教,打破千篇一律地打造标准化程序,尽量创造更大的空间任由学生遨游。作为一个“名师”,不是用力气“教书”,而是用智慧“教学”; 不但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还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具备自己的方法策略,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不但要“干得出成绩”,而且还能“说得出道理,写得出文章”;不但勤于低头拉车,还要有敏锐触角,善于接受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促使自己走上快车道,所以首先要成为“明师”。因此,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当自觉地通晓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因此,教师要实现长足发展,首先要先当“明师”,再当“名师”。否则,极易滑入“庸师”的泥潭。
作为“明德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经师”,还要做“人师”。俗话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种教师既有德又有才,业务 5 知识扎实、系统、渊博,专业技能熟练、全面、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科学、创新,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种教师矢志不移地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人生目标,既充分体现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也能体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品德。的确,他们既是求知的楷模,又是做人的表率,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身正是范。
教师如何成为“明师”?
首先要善于学习。“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只有教师善于学习,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作为“名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学习新的思想、理念,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但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通过实践丰富思想。教师在精通自己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广泛涉猎,研究相邻学科。不但要学习教材教法,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自然、经济、科技等知识。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并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学生。
二要勤于积累与反思。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实际情况就是:不善学习、不善积累,不善反思,不善总结,也有许多教师说了就忘,写了就扔,到头来两手空空,满脑空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没有自己的教学系统,缺乏自己的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最后在职业的疲倦感中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教师要通过反 思,修正不足,完善自我,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创造辉煌。
三要从“教研”走向“科研”。教研是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果把教学工作比作种地的话,一般教师(教研)往往局限于如何种地(选种、施肥、浇水等具体的劳动过程),而科研不但要研究优化种地的方法,还要研究如何改良品种,如何提高肥效,如何高产等方法规律。因此,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提升,他们两者不仅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抓手,也是促进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必须从教研走向科研,把教研科研有机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既立足实践,又研究方法规律,应当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只有在这样的结合中,教师才能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明师”,也一定会成为“名师”。
教师要先做“明师”,再做“名师”!
作者简介:
全国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山东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 “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与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为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
联系电话:***
邮箱:sixiangzhe386@sina.com
地址:山东省章丘市龙泉大厦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第四篇:明鑫心得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兵营镇中心学校
明鑫
作为新教师能参加这次全县课内比教学活动,我倍感荣幸,同时也心怀忐忑。为了能顺利参加这次活动,学校领导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个人也作了许多相关准备工作。然而最终成绩还是差强人意,在感到羞愧的同时,我觉得这对我并不完全是坏事,参加这次活动对我触动很大,真正教师到了什么叫优质课,什么才是小组合作.对我而言,与其说这是一次比赛,不如说这是一次学习一次特训。总之,收获颇多。
参加本次数学组赛课的共十四位老师,可以说无论是从年纪还是教学经验都曾参不齐,授课风格也花样百出,可以说是第一次体会到数学课堂也可以这样丰富多彩。下面就这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略做总结:
温文尔雅型:实中靳礼翠老师的数学教学就给人这种感觉。她采取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整个课堂教学以自学导学案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及其他教具为辅,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自学探究活动。教师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但给人的感觉教师仿佛是旁观者,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的能动性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学生互帮互助,良性竞争,积极思考……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优点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回顾整个课堂,首先,教师看似并无太多作为,实责不然。通过教师设计的一个个具有梯度的自学导学案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研读之深入,对学情把握之准确,这都是一名教师内功的体现。所以,未来的路还很长。同时,该老师授课时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一种并不激昂的语调确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从始至终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跟这老师的节奏往下走,这都是值的我学习反思的东西。
激情四溢型:水坪一位数学老师就是这种风格。这位老师从和学生打招呼开始就传递出一种恢宏的气势,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起伏之中很多潜在内容都不言而喻。语言大气专业,用词严谨,给人一种要模仿的冲动。显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中呈现出一派盎然的景象,学生在争相表现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殊途同归,课堂效果也一样可圈可点。
还有很多值得的学习的教师及课堂形式,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好的也有不足的,就自己而言,首先缺乏更多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研读也不够深入,对学情把握不够准确独到,所以课堂教学给人一种有型无神的感觉,对问题的解读可能还处于表层,自主环节放手不够,合作部分浅尝辄止,探究解答更多流于形式,这都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明杰心得
民杰课程学习心得
在修民杰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了很多在课堂学习中学不到的东西,对我们今后在企业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不单单给我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用很多的例子来让我们了解真正情景模拟出各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做什么,怎么解决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事情。我认为,这些东西在我们真正遇到前让我们有所准备,并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并且在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民杰课程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企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作用。
在项目众多的民杰课程中我选择了比较有好感的五个课程:建设企业执行力文化,企业执行力基础,未来经理的能力,协调的基础(技术和工具),引导及提升你的员工。我认为这些课程对我以后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有好处,不仅是对企业执行力的,还有 而这次民杰的33个小时的课程学习,又有很多的心得体会:
(1)在我理解来说执行力就是把想做的事情真真正正的做好,做到尽善尽美,而对于企业这个大的群体来说,执行力是将长期的战略一步一步落实的能力,虽然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未必简单。对待工作,不找任何借口,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诚实、负责、敬业的精神。结合到日常中,要提高工作执行力,必须解决好“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
(2)而当我们以后做到了较高的位置,处于领导与员工之间,需要敏锐的市场意识,掌握企业发展主流向;需要很强的抗打压能力,在各种情况都要游刃有余;对员工要有很强的包容能力,使得企业团队团结一致;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需要引导和提升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效率。当我们坐上的位置越高越需要自身技能的强大。
然而这些都课程教我们的只能给我们一个参考,是在我们真正步入社会之前,让我们有强大的理论知识的准备,以及让我们不乱了手脚,在未来工作中,需要我们真真正正的运用这些东西才能在自己的职位做到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