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名师,先为明师

时间:2019-05-13 00:3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欲成名师,先为明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欲成名师,先为明师》。

第一篇:欲成名师,先为明师

欲成名师,先为明师

熊芳芳

【非常有幸能参加2018年深圳市盐田区中学名师、名班主任高级研修班为期两周(7月8日至22日)的北师大培训学习,局里领导高瞻远瞩,讲座专家声名赫赫,进修机会实在难得。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持续发展。】

此次培训的主题是“名师成长”,如果要谈心得体会,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欲成名师,先为明师。”“名师”的成长轨迹应当是先“明”而后“名”。欲成“名师”,必须先做“明”师,即“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明白”就是通晓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知识技能,明确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明辨”就是明辨是非真伪,不迷信权威,在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消化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独特的理念;“明天”就是要有前瞻的视野,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未来。成为“明白”之师相对容易,要成为“明辨”之师,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需要的则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需要教育情怀甚至职业信仰;要成为“明天”之师,则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预见性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从“明师”到“名师”,至少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撑:知识与阅历互补,智慧与情怀合一,实践与反思并举,头脑与心肠兼具。

知识与阅历互补

01

尼采曾经发出这样的质问:“他们必须给每个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上课,并且日复一日,有固定的钟点。请问,一个哲学家真的能够良心坦然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每天都有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吗?”

哲学家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问题:我们每天都有可以教给学生的新东西吗?孙绍振教授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冒险、颠覆、另辟蹊径、洞察本质、探索神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如同14号上午王建宗老师所说,人的天性具有“向学性”,求知是健康人类的天性与本能。我们的课堂如果不够丰富鲜活,而是一潭死水一成不变,或者永远停留在一个平面的世界,它就疏远了学生的天性。疏远了学生天性的课堂,也必被学生所疏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人生百态,看遍万千风景,当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阅历形成了互补,我们的底蕴足够厚重了,内涵足够丰富了,灵魂足够芬芳了,视角足够多元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足够精彩,足够有魅力了。

所以我们需要如9号上午钟秉林先生所说,迎接教育的种种新挑战:高考改革的新挑战、网络教学的新挑战、STEAN教育新挑战、教育国际化新挑战等等,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知识包括很多种,有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情知识、教学知识等,12号上午吴琼老师说:“我们真正欠缺的是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而不是教学知识和学情知识,好的课堂不是靠各种花招和方法(这个容易),而是以它的深度和高度让人震撼。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我们的是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

对此观点,我深为服膺。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远不如不研究好。”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次要的,有时候方法技巧的东西研究得越多,越容易迷失在种种误区之中。如果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不够扎实,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出问题。

阅历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若不曾经历家族的盛衰和人生的幻灭,曹雪芹如何能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若不是从小康跌入困顿,鲁迅也不会看见世界的真相与人生的真相;曾经以《野火集》等作品在台湾掀起一股“龙卷风”的豪气万丈忧国忧民的龙应台,自己做了母亲之后,竟然也变得柔情万种,创作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样喁喁细语充满母性气息的“育儿日记”。

无他,经历使然。

人生阅历丰富的教师,课堂总有源头活水,教育教学也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容易拓展学生的视野。

当知识与阅历形成互补,教育的价值才可能丰富而完整,鲜活而深刻。

智慧与情怀合一

02

教育教学是需要智慧的。课堂本身就是艺术。

正如13号下午汪志广老师所说:

“好老师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坏老师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要丰富,而不要单调。”

“好课要带来意外,制造惊喜。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

“与时俱进有新意,扬长避短有个性,表达精彩有味道。”

14号上午王建宗老师也说:“要养成用教育科学的知识与技术做好工作的第一习惯。”并指出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向亲性,向师性,向学性,向群性

初中生:闭锁与开放,内向与外向,固执性与可变性,独立性与依赖

高中生:生理发育的成熟性,心理稳定性,社会适应性。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

10号晚上张渝鸿老师强调:警惕“踢猫效应”(不要传递负面情绪),重视“首因效应”(上好第一课,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追求“光环效应”(日积月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任和崇拜);拒绝“负性记忆”,谨防“习得性无助”,要“正强化”、“阳性强化”(要多从正面去鼓励肯定学生);“智商”,“情商”之外还要重视“挫折商”(要培养自我修复的能力)。还有:

“让别人快乐的人,是悲悯的人;让自己快乐的人,是智慧的人。”(要善待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健康)

“不情绪化,就不会撕破关系,不撕破关系,就能享受你的工作。”(善待学生,享受教育)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受几个方面的影响:自我经验、重要他人的评价、同类比较。”(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对学生要谨慎评价,小心呵护)

“人生与他人无关,人生只是自我雕刻的过程。”(自我超越,追求卓越)

这些都是教育的智慧,也是生命的艺术。在教育中,智慧并不仅仅是技巧和方法,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是与教育情怀合而为一的。无情怀则无智慧,无智慧则无情怀(无智慧的情怀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甚至适得其反)。

正如10号下午于丹教授在讲座中所引述的孔子的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美德和热情若无理性支撑,也是会有弊病的。于丹教授提出一个名词:“学术反哺”,意思类似教学相长,教师教导学生,学生也能带动老师更新知识(学生给老师开书目,提问题)。老师教方法论、思维格局;学生更新知识点,知识面。

于丹教授还说: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教育就是给学生解释世界的能力。”

“健全的人格包括:完整的知识结构,旺盛的求知欲望,创新开拓的意识,无所畏惧的探索能力。”

“健全的人格养成,就是培养顶天立地的精神(天德和地德:天行健,地势坤),什么年龄就该承担什么责任。”

“一个人从自尊上获得的自由才是宝贵的。”

“向苍天学自律自强,向大地学宽厚包容。”

“确定性价值之外,要关注不确定性价值。”

“教师自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悟性。”

一位好的教师,应当追求的是天地境界而不是功利境界,教育是“天职”不是“世职”,教师的职业不是用来谋生的饭碗,而是传递人类文明火种的神圣使命。一个有教育情怀和职业信仰的人,智慧与情怀才能合而为一。

实践与反思并举

03

北京将微写作的题型纳入高考是2014年(2014年浙江嘉兴等市的中考也考了微写作),我的微写作教学实践则始于2012年,被人惊叹“神预料”。所以2014年9月《高考微作文》一书的出版让北京的许多老师惊诧莫名,因为谁也想不到微写作刚刚进入高考,专著就出来了。其实我的实践和思考已经积蓄了两年,写作成书仅仅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每周四微作文训练,我们坚持了两年。起初训练微作文,我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怎样把话说得凝练,以一当十。写懒婆娘的裹脚式的长文容易,写短小精悍的短文难。先学会把长文写短,再写长文时才能够使文章少些水分多些含金量。第一次的微写作,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平时让写800字长文的时候,一些孩子长不了(写得长的又普遍感觉文字稀薄,洋洋千言下来看不到什么内涵);现在让写不超过300字的短文,一些孩子又短不了。这说明什么呢?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够,所以不能收放自如。而且,微作文更需要在瞬间抓住读者,就更加需要构思的创新性和文字的有效率。文学永远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微作文训练的意义和重点就在这里。

自2012年3月1日开始让学生写微作文以来,我就经常在博客上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微作文优秀作品。

许多博友在我博客上给我留言评论说——

微作文,似微实大,大开出生命表达的河床。有哲思的锐角开辟,有再回首、眺望人生的心灵情感花开——感谢您、您的学生照彻我们的生命!

——成方利

闻说熊芳芳的名字很久了,一直没来拜访过。今天,算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看孩子们的微作文,看得见你对语言的追求,精致,空灵,诗意,不琐碎,不做作。怕是担心有更多人以作文的名义脏污了文字吧,于是引导孩子们以更简约的方式接近语文?读着,似在读散文诗,也似在读儿童绘本。

——卢望军

看过你博客上的微作文,印象很深。尤其是“放下·不放下”、“花”、“盒子”,有很多感悟,抒发的角度,是成年人也未必能有的。期待着你继续在你的博客上登载这些微作文。谢谢!

——老断线

这群孩子的文笔真是让我惊讶!回想我的中学生涯,只能感慨。真是旧不如新了。我很喜欢林岸修的《新生》,原来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这样的。谢谢。

——cc在家

让这些孩子给我清理头脑,真是可笑可叹可喜可乐。他们的文字里都有深刻的哲思呢,有点麦子的味道哦。

——邓颖

很美的微作文,在我们初中试试,不知效果如何?哈哈。

——肖盛怀

在我决定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博友成方利又给我留言说——

又一次看了你的博文《微作文——“盒子”》,学生尺水兴波,构思和语言充满了爆破力和个性思维,开阔而有深度,异彩纷呈,又充满了思想个性的自由,烂漫多姿。真的钦佩你这种创举。

这些留言让我想到了两副关于戏台的对联: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

微作文就是一个小小的戏台,在这小小的戏台上,我的学生用他们的思想起舞,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丽新世界。

我这一届的学生,入校成绩并不算好(当时我在广州外国语学校,学校刚刚复办,首届生源是C类生源,但高考语文成绩十分优秀,在2013年的高考中,广东省语文平均分96分(全卷总分150分),广州市语文平均分105分,我的班级平均分112.13分,最高分128分,及格率100%,优秀(120分以上)率22.58%,平均分、最高分、优秀率均系全年级最高。

我一直在思考:原因或曰秘诀在哪里?

教同一届高三的同事说,秘诀在于你的作文训练。

我想,他说的是对的。

因为撇开高考成绩不谈,我的这届学生平时在各种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仅两年(高

二、高三的时候)就有近100篇。这些刊物是:《语文世界》《作文与考试》《少年作家》《求学•高分作文》《中学生》《中国校园文学》《中学语文》《做人与处世》《作文指导报》《作文素材》等等。

在广州的一次教研会上,一位名校的语文名师问我:“我看过你去年的高考成绩,的确很好,如果要在广州推广你的生命语文,你会怎么做?”

我说:“我从没想过要在广州推广生命语文。每个人都不一样,各人做自己就好了。”

他继续追问:“如果要推广呢?”他用重音强调了“如果”。意思是,我其实只是想要知道你会怎么做。

我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我会建议大家以写作带动阅读。我会告诉大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哪怕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将他们的作品变成铅字,用这种成就感来带动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因为阅读可以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又有表达思想的能力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我的学生发表文章并非一两个所谓“尖子生”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满园春色。我常常批发式地同时收到学生的四五张稿费单。有一次,我班八个学生的作品齐齐被《求学•高分作文》同批录用,说“批发”,一点都不夸张。

微作文引爆了学生的创造力,他们的创作灵感一发而不可收。小身材有大智慧,微作文有大能量,它让孩子们一点一点发现了自己。每一个人都是语言的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自己,都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我曾经对学生讲,写作文是怎样一回事:它应该是蚕吃桑叶之后吐出丝来,是牛吃青草之后挤出奶来,丝是蚕的生命成果,奶是牛的生命流露。蚕和牛最终献上的,不是原来的桑叶和青草,而是自己的生命创造。

实践与反思并举,是发展完善和不断创造的前提。正如11号下午杨秀治老师所强调的“顺势借势造势,说法做法想法”,我们不仅要有“做法”,还要提炼自己的“想法”,并将这“想法”与他人交流共享,成为我们的“说法”。

又好像13号下午汪志广老师所说的:“尊重自己的时间,注意提炼自己的思想。”实践与反思并举,方能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头脑与心肠兼具

04

要明辨是非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就需要有自己的头脑。

叔本华在他的《心理散论》中说:

为什么德文里“平凡”、“庸俗”,或者“俗气”(gemein)这个词是表达蔑视的字眼,而“脱俗”、“不同凡响”、“与众不同”(ungemein)却表达了赞叹?为何凡是庸俗的东西都招人蔑视呢?

庸俗(gemein)一词的原意是为所有人,也就是说,整个种属所普遍共有,因此,也就是与整个种属有关的东西。所以,那些除了具备人类这一种属所普遍共有的素质以外就再别无其他的人,就是一个庸俗的人。的确,一个人如果与自己种属的千百万人并无二致,那他又能有什么价值呢?千百万人?不对,应该是数不胜数、永无穷尽的人才对——他们从大自然永不枯竭的源泉里绵绵不断地涌现。大自然在这方面慷慨施予,一如打铁匠的锤子迸发出左右飞舞的火花。

很明显,这一说法是对的:一个人如果除了具备自己种属的素质以外就再没有其他的素质,那么,他除了拥有一种属的生存以外,没有权利要求享有别样的生存。

动物只有种属的性格,惟独人才具备了真正的个体性格。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身上却只有为数不多的、真正属于个人的东西:他们完全可以被纳入一大类。“这些都是样品”。他们的所思、所欲,正如他们的面相一样,是整个种属的所思、所欲;或者至少是他们所隶属的阶级的所思、所欲。为此理由,他们庸俗、渺小,并以庞大的数目生存着。我们可以相当准确地预见到他们将要做出的事情和说出的话语。他们没有特别的标记,就像工厂大批生产的产品一样。

舆论曾经批评我们教育学生就像批量生产零件一样,那不赖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被批量生产出来的零件。

每一阵“风”刮来,我们都倒伏一地;每一种模式的诞生,都让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走着一个又一个“别人”走出来的路,我们从来没有自己的方向与主张。

我们并不知道,凡是能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可以通过数不胜数的形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教师与学生、教材紧密联系的能力。

帕克•帕尔默说:“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地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地依赖于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相信自我以及将自我收放自如地用于教学。”

他把教师喻为编织能手,他们手疾眼快地摆弄梭子,将教师、学生、教材编织成一幅不分彼此的“织品”。他说:“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大相径庭:讲授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室内实验法、解决问题协作法、见微知著联想法等。优秀教师形成的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心灵在此取古时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之处。”(《教学的勇气》)

我是多么喜欢“编织”这个词语。同样的原材料,不同的人会编织出不同的图案。核心的区别在于编织者不同的“自我”,不同的灵魂,也就是——个体别样的存在,而不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就正如13号下午汪志广老师所说的:“经营好你的长处,做个个性鲜明的人。越是有个性的,越是被普遍接受,艺术就是这样。”

学习实践是“建构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互为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其中心是“自我探索”,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自我探索”的需求,是从内部调动我们从事一切学习和实践的根源性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上珍贵的永远是“自我”。在教学方面,我们最常问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给学生?更进一层则会问关于“怎样”的问题——优秀的教学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现在,我们也学会了问关于“为何”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但是却很少有人问关于“是谁”的问题——谁应该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我的自我品质是如何形成或者缺失的?

我们只看见各种语文教学流派精彩纷呈,于是我们仰望追随,我们让“自我”瑟缩在一个结着蛛网的墙角。在别人的自我面前,我们将自己的自我团成一把废纸,塞进口袋里或丢进垃圾篓。在太阳面前,我们要么做了月亮只能反射别人的光辉,要么做了星星隐藏了那微渺的光明。一个没有自我的教师,又怎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当一个教师甘愿将自己降格为别人的复制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教育不可能塑造有灵魂的人。

我不是说不要学习大师和前辈,而是说,我们应当“吃掉”那些大师和前辈。像冯骥才所说的,吃牛肉,却不变成牛。因为我们消化,我们选择,我们吸收,我们运动,所以,我们成长,而且,是长成我们自己。

“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与其他生命的呼应与共鸣。每一个自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教师”,有时候,数十个数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异质异构的自我的“内心教师”有可能在某个瞬间合并为一位,那个时候,这位内心教师的名字就叫做真理,而此时的自我,名字就变成了“大我”。这样的时刻,并不意味着自我的消解,恰恰相反,我们成就了世界的“别样的存在”——世界在这一刻因我们而变得不同。所以实际上,名师和名师是不一样的,然而真正的名师又总有相似之处。

基于此,我对其中一位讲课老师的部分观点无法苟同:

“爱学生只是职业感情。不要太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太神圣化就会不久于人世,因为神灵都在天上。不是学生可爱我们才去爱他,而是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而去爱他。”

“只有你名声够大,才能不受伤害。高高在上,就没人能伤害到你了。会受伤害就是因为你飞得还不够高。”

“要为自己确立三个地位:学术地位,行政地位,社会地位。三角形的结构是最稳固的。如果没有行政地位,学术影响越大,就越危险(因为会有各种嫉妒、怨恨和伤害)。做行政是自我保护的盔甲,而且做领导可以收割下属的成果。”

这些观点听起来足够“有头脑”,但还算不上真正的教育情怀、职业信仰、学术精神和大家风范。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从底层挣扎着走进高层因而最后身心都带着厮杀过的伤痕所以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的人,而是真诚而正派的人、智慧而善良的人、有勇气有担当的人、乐奉献甘舍己的人。

简单来说,在头脑之外,还应有心肠。余光中说:“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和头脑,笔下才能兼容感性和知性,才能‘软硬兼施’。”(《散文的知性和感性》)作文当如此,做人当如此,做教育亦当如此。

第二篇:从“名师”到“明师”(精选)

从“名师”到“明师” ——记初一学部赵磊老师

潍坊广文中学 闫洪亮

在上学期的学校教育教学诊断中,孩子们给赵磊老师纷纷点赞。数据显示,赵老师课堂的欢笑指数的确很高,“幽默”似乎成了他的重要课堂标志。

仅此而已吗?快乐课堂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赵老师课堂的转变,只是他整个教育转型的冰山一角罢了。

作为80后的年轻老师,10年前,在语文学科专业方面,赵老师已连获教学大奖,是颇有些名气的“名师”了。而近年,他将师者的自我实现,时时处处,点点滴滴,落实在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上,知行合一,实现了教师转型、教学转型的华丽蜕变。

由热爱生发,他的课堂上洋溢着快乐

在开学之初学校的教育教学诊断分享会上,赵磊老师在谈到自己的课堂幽默风格时这样说:“我想,我的幽默是表象,快乐只能根植于热爱,由热爱生发出的慈悲心,它可以提供给我不竭的精神力量,让我的课堂永远洋溢着快乐,充满着生机。”

只要站上三尺讲台,赵老师总是热情洋溢、滔滔不绝。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插。他的课堂嬉笑怒骂,皆成风格,泪点笑点,真情流淌。孩子们身临其境,感触真切,他们这样说:赵老师上课幽默、有趣,能够激发我对语文的兴趣;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吸引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听赵老师的课比打一天游戏都过瘾;赵磊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

在我们和赵老师的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不容易啊。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常常对孩子们说过去生活如何如何艰苦,自己学生时代如何如何艰难,可赵老师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苦恼和生存的困境,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开心也是上课,不开心也是上课,为什么要不开心?活在当下,当下快乐,才是重要的。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赵磊老师希望孩子们快乐,他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即使是深奥、严肃的话题,也总有办法让课堂变得多一点风趣、多一点轻松、多一点快乐。课堂即生活。一节课一节课地快乐下来,生活和人生也就变得有情趣了,美好起来。这源于个人性情,源于知识和智慧,更源于慈悲仁爱的情怀。

让经典引领,他的孩子们内心强大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赵老师与初一17、18班的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项“每日《论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天完成5则《论语》的诵读、抄写和读后心得,师生们在微信群里共同交流。在谈到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时,赵

磊老师说:“我是一个男老师,是严父而非慈母,我很少主动和孩子去说一些鼓励的话。我一直觉得,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当然更不是批出来的。任何人的成长只能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孩子向善、向上的本性,而《论语》就是这样一粒火种,它可以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火。”

赵老师还讲到班上一个孩子,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这个孩子过得并不轻松。刚入学时,她的成绩很优秀。但在接下来的班长竞选中,她落选了,后来班级“民主生活会”中,又有同学反映她的问题,这让她心理包袱很重。期中考试,她的成绩退了十多个名次,脸上笑容也少了。如何引领孩子走出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进心灵就成了摆在面前的课题。他没有去谈心,或是讲道理,因为成长无法代替,跌倒只能靠自己爬起。赵老师就给孩子推荐了林语堂《苏东坡传》和老舍《骆驼祥子》,让孩子在这两种性格、两种人生观、两种人生轨迹的对比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深入的阅读之后,这个孩子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苏东坡已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免有打击与失败。为何不尝试着用双手,自己创造出生活的希望呢?”

在接下来的体育节中,这位同学和班里其他三名同学参加了4×100女子接力并获得了一等奖;在艺术节中,她领舞大合唱《good time》,带领全班同学夺得“最佳风采奖”。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同学都很安静、很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期末考试她的总分突破700。是勇敢、坚强的人生实践,让她不断地直面挫折、挑战自我、体验成功。而这也正是赵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的初衷。

读书节期间,赵磊老师的“四书选读”“国学大讲堂”往往都是座无虚席,他风趣幽默的解读,让孔子走下神坛,走向孩子们的生活,“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让同学们从孔子上学下达的人生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动力之源。

佛家讲“功德无量”,拿我们的教育生涯来说,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的帮助,使一个孩子能够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功德是非常大的。儒家讲,没有关起门来的圣人,人都是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孤芳而不自赏,甘心情愿俯下身子来,为孩子们做点该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历练,共同体验着教育的美好和生命的愉悦。

在当下践行,他和孩子们幸福成长

广文十年,见证了赵磊老师的“三十而立”,见证了他从一个“名师”到“明师”的蜕变。何谓“明师”?就是对自我的人生意义有着明晰的觉悟,对教师的职业意义有着准确的定位。赵老师在他的《<论语>备课札记》中这样写道:何谓“三十而立”?这个“立”,不仅仅是成家立业的意思。我觉得这个“立”,在很大程度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立场”,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有了这个原则,人就不会迷惑,就不会恐慌,就不会患得患失,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何谓“四十不惑”?这个“不惑”,不在事理,而在情感。十五岁的志向,三十岁的立场,在“志于学”的路上,还会有起伏,还会有动摇,还会有疑惑——为什么我要做君子?为什么我要做得这样辛苦?面对着世俗的纷纷扰扰,年轻的心还会悸动„„

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发自真心的感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赵磊老师的改变,看到了讲坛之上指点江山的他和讲坛之下俯身耕耘的他的完美整合。

年前学部放假会上,学部赵主任工作总结时说:“十七班负责二楼到三楼楼

梯的卫生,赵磊老师和值日同学每天都是最早到位的,一些拖不到的边边角角,同学们都是用抹布擦得锃亮。”而赵老师真诚地说:“我们只是做了一点我们应当做好的事情,我们每个班的老师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陈主任、郑明梅、王国芹老师学习,这些老大姐们每天都是早七点、晚六点,教育学生苦口婆心,备课上课一丝不苟。她们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改变着我,让我懂得了谦卑,学会了敬业。”从这些话语中,我们感悟到赵老师真诚的心怀。他说,早上关门从家里出来,认真也是一天,不认真也是一天,不管事情大小,用去的都是我的时间,都是和我的生命相关联的,今天就是我剩余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因此,我要好好把握,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对得起我在广文的这段日子„„

在与同学们的同题作文《这就是幸福》中,赵磊老师这样写道:你要问我什么是幸福?我说:当我坚持跑完最后一圈,看到阳光正从云彩的间隙洒下来,大汗淋漓过后,那种酣畅便是了;当我伏在电脑前,写完最后一句《论语心得》时,推开门,看一眼窗外满天的星光和正在熟睡中的孩子,那种满足便是了;当我挥洒自如,课堂上笑声不断,下课铃声响起,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时,那种得意便是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赵磊老师说,这三尺讲台,这辈子我站定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从“名师”到“明师”,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学生,赵磊老师的成功转型,告诉我们:没有人都够把你变成什么人,除非是你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任何成长都源于内心的觉醒,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生发出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充满阳光和快乐。

第三篇:从“明师”到“名师”

教师成长:从“明师”到“名师”

郭 道 胜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山东 章丘 250200)

本文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四期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培养工程”如火如荼,的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名师”,顾名思义是出了名的“有声誉”“名望高”的教师,在教学技艺方面,“名师”的确比一般教师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因为有一定的成绩,在一定区域内也颇具“声誉”。但是,也有的“名师”还不是“明师”。

最近,某地举行教学能手评选,其中一个环节是现代理论考试,参加者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等200名优秀教师,他们都是经过学校严格考核推荐,逐级选拔后确定的,其中也有许多被学校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名师”,他们应是该区域“最优秀”的一个教师群体。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阅卷工作,事后通过对教师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一些基本教育理论的通晓度还较低,许多常识性知识还一塌糊涂,整个考试的得分率远远低于60%,其中有一题目的得分率最低:请将下面近现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他相关的理论用连线连接起来(8分,每题1分):

苏霍姆林斯基 有意义教学理论 赞科夫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 元智能理论

奥苏伯尔 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姆 最优化教学理论

加德纳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 结构教学理论

以上内容,对于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而言,应该是小儿科的内容,应信手拈来,得分率应在80%以上。但是最后测试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得分率低于30%,0分的大有人在。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总人数

平均分(X)X ≥5分分≤X<3分 3 分≤X<0分 0 分

200人

2.31

9人

63人

115人

13人

以上这些教育家,他们把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理论研究,其成果对促进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果教师认真学习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明晰思路,少走弯路,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工作。

但是当看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名师”称号产生了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名师”,首先要成为“明师”。现在作为一个教师,连最起码的“教育理论知识”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名师”?

日前,我还审阅过几位“名师工程”人选的课题研究报告。我认为,既然是“名师”课题,理所应当比一般教师水平要高。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所谓研究报告时,其水平竟令我汗颜:观点不清,思路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混乱,常识性错误频频出现,文本格式也杂乱不堪,既体现不出较高的理论修养,也显现不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其表现与“名师”称号大相径庭。的确,现在有相当部分“名师”,理论修养还偏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还糊里糊涂,对许多现代教学思想还缺乏认知;缺乏学习、研究、反思、创新精神,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们是“名师”,但还不是“明师”。由于“明师”太少,于是也正好印证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愚鲁”行为:题海战术,强教强压,把习题当成常规武器,把考试作为制胜法宝,“作业和考试”当成了提高分数“唯一万能的工具”,于是许多孩子就变成了干枯“题袋子”,成了“考试的机器”。

那么,什么是“明师”?

在《韩非子〃五蠹》中曰:“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它的意思是“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得到名望和荣誉”。从中可以看出,明师即“高明、贤明”之师。教师要先要成为“明师”,才能成为“名师”。教师要成为“明师”,首先要成为“明白之师、明理之师、明德之师”。

作为“明白之师” ,首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成为响当当的“经师”。黄宗羲曾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教师应当广闻博识,厚积薄发,能游刃有余地应付学生求知的需要,应从“精”、“深”、“博”等方面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①精:老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力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一名教师不能精通自己的专业,或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那是十分危险的。“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②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比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教师要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挖掘出隐藏在教材背后的学生自己阅读而未发现的珍奇异宝,还要还学生打开科学的视野,指出有待于学生的双手去发现的科学的秘密,依此激励激发学生。③博:教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广泛涉猎,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教一知千,不但要有“一桶水”“一缸水”,应该是长流水;教师要研究相邻学科,文科教师要涉猎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理科教师要涉猎文、史、哲、政治、经济等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 4 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

作为“明理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一个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我们不奢求教师当一位名声大噪的大师,只希望在平实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以启发学生领悟天下道理为根本,授学生以“渔”,努力做到因材而施教,打破千篇一律地打造标准化程序,尽量创造更大的空间任由学生遨游。作为一个“名师”,不是用力气“教书”,而是用智慧“教学”; 不但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还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具备自己的方法策略,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不但要“干得出成绩”,而且还能“说得出道理,写得出文章”;不但勤于低头拉车,还要有敏锐触角,善于接受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促使自己走上快车道,所以首先要成为“明师”。因此,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当自觉地通晓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以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因此,教师要实现长足发展,首先要先当“明师”,再当“名师”。否则,极易滑入“庸师”的泥潭。

作为“明德之师”,就是教师不但要做“经师”,还要做“人师”。俗话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种教师既有德又有才,业务 5 知识扎实、系统、渊博,专业技能熟练、全面、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科学、创新,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种教师矢志不移地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人生目标,既充分体现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也能体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品德。的确,他们既是求知的楷模,又是做人的表率,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身正是范。

教师如何成为“明师”?

首先要善于学习。“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只有教师善于学习,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作为“名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学习新的思想、理念,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但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通过实践丰富思想。教师在精通自己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广泛涉猎,研究相邻学科。不但要学习教材教法,所有的教师都应懂得人生的哲理,社会规范和音、体、美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自然、经济、科技等知识。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养成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并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学生。

二要勤于积累与反思。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实际情况就是:不善学习、不善积累,不善反思,不善总结,也有许多教师说了就忘,写了就扔,到头来两手空空,满脑空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没有自己的教学系统,缺乏自己的方法策略,更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最后在职业的疲倦感中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教师要通过反 思,修正不足,完善自我,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创造辉煌。

三要从“教研”走向“科研”。教研是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果把教学工作比作种地的话,一般教师(教研)往往局限于如何种地(选种、施肥、浇水等具体的劳动过程),而科研不但要研究优化种地的方法,还要研究如何改良品种,如何提高肥效,如何高产等方法规律。因此,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提升,他们两者不仅是教育管理的两个抓手,也是促进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必须从教研走向科研,把教研科研有机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既立足实践,又研究方法规律,应当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只有在这样的结合中,教师才能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明师”,也一定会成为“名师”。

教师要先做“明师”,再做“名师”!

作者简介:

全国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山东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 “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与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现为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

联系电话:***

邮箱:sixiangzhe386@sina.com

地址:山东省章丘市龙泉大厦教育体育局教科所

第四篇:欲成方圆倍规矩

欲成方圆倍规矩

——“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欲成方圆倍规矩。

首先我想为大家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我也要遵守纪律》。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个老朋友一见面,就愉快地在病房里交谈起来。这时,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地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了关向应离开了病房。警卫员愤愤不平地说:“主席,您怎么就那么听话呢?”毛主席乐呵呵地说:“我也要遵守纪律呀!”

第二个故事与我们教师有点关系,题目是《你应该立即回去》。说的是当年,开国元勋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郊区当老师,一次冒雨走了十几里路回家,却因为没有请假,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并怒斥她:“你应该立即回去!”陈伟华也没有办法,只得返回学校。陈云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严父,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子女。

是的,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千百年的老道理。何为规矩?何为纪律?作为一名党员,或者一名公职人员,党章、党规就是最大的纪律和规矩,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慎初,慎微,慎独,慎行。

守纪律,讲规矩,贵在自觉,难在自律。一是加强学习,必须不断加强锻炼和道德修养,强化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切实增强守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靠纪律来规范和约束言行。二是遵守纪律。自由离不开纪律,遵守纪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财经纪律、组织纪律以及廉洁从教纪律,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三是提高道德修养。道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范,违反它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敬畏它就能得到人们的敬重。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保持一种清醒、一份冷静、一种定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做到上班下班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经常照镜子,省自身,做到警钟长鸣,警示高悬,确保自己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永在纪律之中、规矩之内。

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说全民节约吧,虽然我们教育系统没那么多钱,那也不能搞腐败,那我们就更应该“节约办教育”,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去,用到教学设备的添置上去,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育上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俭养德,让节俭之花永开不败!

人人都说:“教书是一种良心工作。”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作为党员、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人民教师职业道德,要能够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苦。蝇头小利不能沾,个人小“好”不能张,交往小“节”不能随,做到“心不贪、身不懒、手不伸、嘴不馋”。譬如在交友方面、转化学困生方面,决不能一事当头、意气用事,防止讲感情而不顾事业、讲尊严而丢掉原则,切实处理好朋友与工作、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有一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各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是的,我们要严于律己,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坚守职业道德,时时刻刻以人民满意教师要求自己,欲成方圆倍规矩,“讲规矩,守纪律,作表率”,从这儿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5年5月22日)

第五篇:明师心得

如何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紧扣语文?(伪原创)

语文“综合性”学习,该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明师教材独具特色地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写作等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揉合到了综合性学习中,又加上“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倍受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倍受学生的青睐,但经历过的教学实践,又不能不让我感到了一丝忧虑和困惑。

综合性学习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这个度?它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理应姓“语”,但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虽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却忽视了“语文”的本色,把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歌唱比赛”甚至其他学科的活动,“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花絮。细思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究竟该如何体现?确实是横亘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操之过慎,会“唯语文”;操之过松,会失去“语文”的本来特色。在此,笔者想借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找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其学习的落脚点。如:我在设计“我和秋天有个约会”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其中一项便是“采集为标本配诗”。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相关的生物知识,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了的提高;要配诗,就要积累,并要理解、合理运用这些诗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学生在一野菊花标本上,题了这样的两句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完美的诗与画的配合,令不少老师拍案叫绝。

二、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合理拓展学习内容。

“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例子,在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中,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重点便是“体味生命,关爱生命”,学完这个单元后,我们在七年级中开展了贯穿整个学期的“探访生命”的活动,内容涉及到生物学、病理学等各个领域,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关于生命的名言、感人故事,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秋天的怀念》等共五本书,看了《泰坦尼克号》等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知识的、能力的,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均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又如学习《羚羊木雕》后,我把怎样写人物说话作为重点,开发了“到生活中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商贩讨价还价,替别人抱不平等,活动归来,很多学生写下了相当精彩的人物对话。

三、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其特性,“文化性”应该是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特色”的关键。如:我们在组织“与广告亲密接触”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只注重优秀广告词的积累,还应引导学生分、制作标本,并分析广告词的审美意蕴,巨大的经济价值及与消费者心灵的碰撞等,这样,语文学习的“文化味”是不是更浓了?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是不是更深了?

以上这些,仅为笔者在实践中积累的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明师教材的使用还才刚刚起步。而综合性学习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期既凸显其“语文本色”,又能与其他学科恰到好处的整合。

下载欲成名师,先为明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欲成名师,先为明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工作方案

    遵义县平正民族小学 关于开展“拜名师 学名师 成名师” 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及《遵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以“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为主题深化坐标定......

    铸品牌,成名师

    铸品牌,成名师 ——潍坊培训心得 10月25日、26日,全国知名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暨任小艾专题报告会在潍坊市广文中学召开,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 首先,由北京丰台区二中名师常......

    中国欲成第三次信息革命引领者

    物联网来了 中国欲成第三次信息革命引领者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来认识一种新兴的技术,传感网。去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以后,在他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提出了“智慧地球”......

    欲高成先低就美文

    刘克丽现在是《每周电脑报》的总编辑,她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1986年。刘克丽最初进《中国电子报》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看好他,甚至看不起她。因为她是跟着丈夫搭配着进报社的。......

    双师直播课名师

    读书郎双师直播课名师 一、双师直播课 采用双师模式教学, 把“教授知识”和“关注学生”拆分开来,让全国优秀的主讲老师通过直播的形式给更多的孩子上课,让每个班的辅导老师课......

    慧师教育名师介绍

    慧师教育名师介绍 李慰宜 擅长科目:《幼儿创意美术网络课程》 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二期课改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副主编,上海市李慰宜教师......

    欲成大器者,谨记的定律美文

    ①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所谓觉人之诈,不愤于言就是说当我们察觉出别人的狡诈之处时,不要在言语中表现自己的不满。懂得用理性,用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极端和不公正。②受人之侮,不动......

    欲成事先学做人,否则白领“不白”(5篇)

    欲成事先学做人,否则勤奋白领也会遭“流放”“企业中人际关系复杂,跟其他部门或同事打交道时,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对方,向对方寻求帮助时更要谦虚和主动,而不是对别人颐指气使。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