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读后感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读后感
作为一名在三尺讲台上执鞭已经一年有余的教师,我在仔细研读了《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文后心底产生了长久的共鸣和深思,确实可谓之为是体会深刻,感触良多。这一篇教学论文在我深陷于教学迷茫困惑之时犹如救命稻草,给了我教学的一线生机和活力,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是对于我们新入教师队伍人员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这些新老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苦苦寻觅的良方秘药。此论文中简明扼要的提出了辩证的观点,即是必须包含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非放任自流,能够折射出先进教学理念以及体现真实意义四个方面。一堂真正的课至少必须具备此四点才能称之为好课。换言之,也即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基于此考虑,我在此谈谈我对于成功教育的一些感想。
教育面向的是人,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现代成功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激发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
对于如何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施用于教学过程,如何做到上好一堂真实意义的好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责任心。教师不能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应当毫不迟疑的摒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融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特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同时我们在工作中又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心,随时借鉴新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心,力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要做到成功教学,应做到:
1、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是否出现了这种情况,即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埋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美满的。
3、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学习。
三、注重备课过程,关注学生体验,提高课堂效果。课堂是我们教师的主阵地,在“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课堂,提高教学效
率,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与探索的。备课时,我们应该抛弃传统备课中那种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更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讲课时,教师自己首先投入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问题。
四、对未来的工作应当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的读书活动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予了我们切实的指导和鼓励。一切工作都需要实践来证明,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不做传声筒,不做教学的机械重复者,而应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积极研究教法,主动开展教学研究,要勇于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理论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使每节课都有创意,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当然教学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研读活动,我收获很多,同时也感到责任很大,我深刻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更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实现自身持续发展,才能适应高教育的要求。我想,只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积极的适应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快速的融合于学生群体当中,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的实现创新,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发展,做到从学中教,从教中学,在量的不断积累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并做好一名新时代的合格人民教师。
第二篇: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任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我们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案例中罗吉老师的这堂看似“失败”的课是一堂好课。原因是——真实。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真实的状态,真实的表现,可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实验,互相交流,敢于质疑,畅所欲言。虽然,罗吉老师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彻底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才会关注学情,提高课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这节课我来上,我会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液体。然后做实验。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且让他们将可乐,醋,酱油,煤油,盐水等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的结论。
我心目中的好课是这样的:在真实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读懂,读通教学文本,并能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作为语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从教学中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观察,不断摸索,培养起自学自悟的能力。
常言道:“优秀的课堂大都是相似的,有缺点的课堂各有各的问题。”我认为罗老师这节课是优秀的,也是我见过的好课:正如叶澜教授说的这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一节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一节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一节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一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所以,我很欣赏罗老师这一节原生态的课,实实在在,没有花哨。
首先,罗老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她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了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给他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思维,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亦步亦趋地引领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是一些激励性的话语,让每一个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体验到收获的兴奋。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课堂之中,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让灵魂深处的情感,得到升华,陶冶。虽然罗老师这节课在结尾处有小小的瑕疵——对错误的设计,没做任何补救措施。但《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罗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完全按她的预设进行,但也是成功的,若是让我来上这节课,我想肯定也会有或这或那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在这我想给这位有很好驾驭课堂的能力的罗老师说上一句,“重过程、轻结论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才能体现课改新理念。”
最后我想给有待完善的课提点改进的意见和看法:如果罗老师让学生在课后解决“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就会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经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知识与经验整合起来,也就避免了尴尬的结尾了。言者无心,闻者足戒。罗老师让我们一起加油!我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这就如同辩证的说课一样.从课堂反映的真实情况,看出了罗老师教学的认真,也看出了罗老师对教学的负责态度.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但是另一方面,罗老师还是有点备课不充分,所以才出现了其他问题.关于液体的特性,学生还是不太清楚,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学校一个主任说的,如同吃饭,一旦吃的就是半生不熟的饭,那么再到肚里消化,那就很难了.就跟学生学习知识一样,第一遍听懂了,就容易了,如果第一遍老师没有讲好,再补讲几十遍,甚至效果都不好.要是我来试讲这堂课,我会多举一些液体的例子,首先叫学生了解液体的种类,充分了解以后,再导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液体,可以凭借经验就可以得出热胀冷缩这一特性,然后再做实验验证与总结.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
老师讲课认真,又不缺乏热情.老师讲课简单,但是理论却是深刻的,也就是把难懂的用简单的方式讲解清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又不能杂乱无章.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又不能光顾热闹,没有学到知识.总之,应该是老师教的轻松,而学生学得愉快.做到教学相长.这节课的可贵之处确实是学生真正的学习了、思考了,形成了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并有了进一步思索的疑问,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
没错,我也很喜欢这节实实在在的课,关于好坏课之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具备探索和好学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引领十分关键。
俗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观课者具有不同的评价观,对一堂课的评价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建立正确的课堂评价观以及健全正确的课堂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改的深入推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堂好课虽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但也有最起码的要求。我时常记起叶澜教授提出的“五实”,一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即为好课。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后,我感触颇深。罗吉老师自然贴切地创设情境,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循循善诱引导,但还是不得不牵强附会,直接灌输,学生没有学会,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失去了课堂的意义——不扎实,更谈不上课堂的效益——不充实,导致了一堂失败的课。
假如是我——作为该班该学科的任教者,我当然熟悉并且会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如:该班为三年级学生,年级年龄均小并且思考、探索、表达能力极低。我会事前让学生从中找一些液体来简单的做些实验,不过是让学生自己来做。从教多年,我听过很多课,也讲过很多课,对课堂感受至深。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有多少课因没有提前预设从而不丰实,或因没有花拳绣腿的不平实,或因没有造假的不真实等原因,遭受与罗吉老师类似的感受和遗憾。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说的是
我们老师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好。
我认为这是一节好课。
罗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真实的课。虽然罗老师没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比那些因弄虚作假而成的“好课”要好出许多。现在的课堂有许多老师,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而提前将预设的问题告诉学生,这样在老师的暗中安排下,学生似乎学的是水到渠成,其实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这样的课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真实最重要。另外,罗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归纳、总结,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我会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液体的资料,让学生对液体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即“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
我心目中的好课应该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有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对于席老师的观点我是认同的,这是一堂好课。席老师分析的非常到位,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显示父帖子罗吉老师的这节课是好还是坏,要一分为二地看。一面是能创设情境,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身份进入到学习的主体当中是,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是在备课时对学生估计不足,在课堂上匆忙地抛出问题,供同学们研究,造成有的同学乱说;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结果还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好课。李老师提到的备课时对学生估计不足,我觉得备课时考虑得再充分,上课时也会出现意外情况的,我们备课时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的。
我认为一节好课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师生自然、和谐、融洽。
第三篇: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德国教学法专家海克尔给出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
叶澜提出的活力课堂的理念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有意义(充实)
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基本要求(2):有效率(扎实)
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生成性(丰实)
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局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平实)
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局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基本要求(5):有待完善(真实)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正如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回顾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总会发觉,某一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效果也许会更好。留有遗憾我们才能力图弥补缺憾,才能不断进步。反之,那些完美无缺的课堂大都是根据“剧本” 学生经过反复操练,由教师导演出来“假课”,师生没有真情投入,怎么谈得上活力课堂?
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要求,丹阳市“活力课堂”评价标准就是在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的活力课堂的理念,吸收、整合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实施“活力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起步阶段,制定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具有前瞻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标准》也将在调整、充实中日臻完善。
活力课堂的主要元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师生分别评价
叶澜指出“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课堂教学时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她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她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他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她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是师生共同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场。因此,对课堂质量的评价也应从师生两方面去评价。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那么怎样的目标设定才算适度,有以下两个标准:
1、适合幼儿年龄特征
这个要求我想不是什么新名词,哪个老师都知道,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发育规律,每一年龄段的幼儿兴趣也不同,并且不同年龄的幼儿获取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有的老师从大班到小班,只有找到了“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目标定位,也就找到了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2、找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我们就要找到孩子能跳起来摘到那个果子的位置。这个区域位置如何确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孩子的现状、孩子目前所处环境的现状、当前孩子关注的热点、当前或将要开展的大型活动……综合各方因素,再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出发,这样的目标定位必定会大有成效。
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过程的设计应当紧凑、各环节应当层次分明,合理有序,衔接紧凑,有递进性,过渡自然。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及幼儿的现状,选择或探究恰当的活动方法,恰当、自如地使用相关教具,恰当地利用现代化活动手段辅助活动,使幼儿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深刻领悟活动内容的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双主”作用的发挥,特别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激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支持幼儿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或解答,或讨论,或质疑,或交流。通过这种充满信任、情景交融、民主、开放的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紧张(适度的)和愉悦中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师应当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不仅当好知识的传授者,更应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知识的诱导者、鉴赏者。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幼儿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诱导幼儿思维的参与和开发上。
四、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养不仅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更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教师长期担任某个班的教学,那么,这个班学生所表现的学科素养、兴趣甚至意志、情操都与这位老师有一定的关系。
1.较高的人文素养。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就自然地而非虚假地表现出真诚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孩子也就会在民主的环境里团结率真,敞开心灵,放飞想象,积极发言或认真倾听老师同学发言。那么,课堂就会有活力。“教育得好不好的问题,有时就是教师的人格问题。”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2.扎实的教学素养。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活力课堂理论的把握,对教育手段和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教师所具备的组织活动的能力,能否恰当而又果断地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学生和课堂的质量。也包括教师语言艺术的吸引力。活动中,教师生动的口头叙述,丰富的面部表情,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姿势,是创设良好活动情境的重要条件。
五、教学效果
活力课堂是追求效益的课堂。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1.上课的实效表现为师生的互动中,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最终解决认知冲突使知识内化、活化,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发展了能力,把握了规律,还形成了学习策略;教师感受变化、过渡,与旧有的东西发生碰撞,进行反思。这样,师生都有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2.采取不同方法的评价,不同方法的评价能保证孩子愉快地投入学习,“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发挥评价激励性、诊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也是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3.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提高,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事实上,上课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这是比掌握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所以叶澜教授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那怎么样把一节课上好,上活,还要注意以下的“五少”和“五多”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侧和在一起,重点多,容量大,比如:《好玩的树叶》名称、感知不同、树叶找朋友、树叶的作用、树叶粘贴画。这其中,有的环节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有必要的对其会是幼儿产生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延长,幼儿早就注意力不集中了,有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受到好的教学效果。
放射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要围绕一个重点去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
二、少一点“怎么教”,多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教案,只顾感环节,而忽略课堂中孩子学习时的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会恼火这个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比如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老师只在上面演示,后面有的孩子看不到,就会站起来,挤到前面来看。老师如果更多的考虑孩子的学,就会想到:材料提供的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很多幼儿看不见,就会
在边上挤来挤去,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外出听的课,有多少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很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有的课课件、录像游戏各种手段都运用上去了,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当,林云的课,夏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那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就是我们平时要多去思考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那幼儿的发展会更好,当然,像科学活动还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外出听的许多课,还有网上的一些教材、教案只是一些载体,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些指向、一些理念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全盘照搬,就像是给你一块布做件衣服,不管大小就穿在身上,肯定是不合适的,二有人会将它进行合力的裁剪,量身定衣,那效果肯定不同,只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一节精彩的课,这是他的特色,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美术并非她的特长,重要的是长期的随机教育智慧的积淀。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引导呢?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总之,活力课堂应该是焕发师生活力,动态、高效而愉悦的生命课堂,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能体现真正的活力。
第四篇: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
自古以来,菊花和牡丹各有所爱。我认为不同的人对成功的一堂课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语文课来说,我认为体现出了以下几点才是一堂好课。
一、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语文课不同与其它任何一门课程的特点就是寓思想教育与知识性之中。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为应付考试只传授语文知识而忽视了德育。现在不正提昌“德育为首,知识为核心”吗?要想让学生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必须从小灌输德育理念,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灵。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在家娇生惯养,到学校依然不改陋习,行动上我行我素,心理上不能收一点委屈,若无思想品德教育,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走上不健康的发展之路。当今中学生、大学生犯罪的还少吗?他们的犯罪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语文可不是枯燥无味的单独说教,它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文明,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单独抽出来脱离课文,脱离训练,架空进行说教。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要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思想内容;一方面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妙处,二者和谐一。
二、使用生动形象、含蓄幽默的语言,挖掘美育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得课带有美育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启记忆的大门,而且能深入到大脑皮层最隐蔽的角落。”可见,教师的语言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生动形象的语言,象高级魔术师吸引着每一个人。大家非常喜欢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富有特色,讲述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得非常得当,听起来和谐悦耳。如果语文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还怕学生不认真听讲吗?
含蓄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这样即便枯燥乏味的政论文,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其他文字所不能比拟的,他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也是罕见的。语文课上,老师一定要使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爱美情趣。
三、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于创造力
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竞争型人才,而竞争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超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一堂语文课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便不是成功的一堂课。象赵括、马谡那样死头呆脑的“知识型”人才在充满竞争的社会还能立脚吗?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求异,谈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与构思,这时,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象幼芽破土而出。“长颈鹿与山羊各有所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见识狭隘,我认为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第五篇:怎样的声乐课才是一堂好课
怎样的声乐课才是一堂好课
声乐课是高师院校音教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一定演唱能力和理论知识为宗旨的专业技能课。声乐教学较其它技能课程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大多数院校目前并不为教师规定固定的教材,只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造成目前声乐教学模式安排随意性很大。声乐课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程度由此可见。最近,因工作之便,有幸听到了多位同行的声乐课,收获颇丰。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的同时对声乐课也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声乐课实践性强,能不能和其它学科那样规范要求呢?声乐课究竟该如何上?怎样的声乐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何教学都需要有规范的教学行为,只是标准和要求因学科的不同而不同。声乐课虽以技能训练为主,但课堂教学也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它受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歌唱水平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是先知的一方,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期,是未知的一方,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引。因此、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的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老师”。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将直接影响学生歌唱水平的高低和学习进度的快慢。因此,一堂成功的声乐课也应和其它教学科一样,需要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一、具有精心的构思过程
备课是声乐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精心的准备课可以说是声乐教师在艺术上的“二度创作过程”。声乐教师扎实的演唱功底、艺术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只有通过精心的备课,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如何将学生教会、教好,需要详尽的构思。教师只有在研究并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抓住重点、难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搞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如果课前没有充分慎密的备课,就等于施工没有图纸而盲目施工,准备战役没有计划而盲目战斗。笔者认为,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都必须构思完整的教案并将其书写下来。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声乐教学大多以一对一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着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不尽相同。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为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制定一个教学方案,是对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有实质性推动作用的。尽管这项工作看似繁琐,却不失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声乐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声乐教师在上课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那就为一堂课开了好头。一堂声乐课如果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能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那么这堂课必定是有的放矢的。如以学生气息训练为目的,那么教学内容、练声曲和乐曲都应围绕学生的气息训练来进行。
声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分阶段、有主次的解决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一节课内应重点解决好学生歌唱中所存在的一两个突出问题,使学生有所提高。切忌在一堂课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有些教师上课时习惯运用民间艺人那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上课,边教边看,边看边想,能达到什么就是什么。可想而知无论这课堂设计多少个教学环节,都注定是失败的。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声乐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它既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讲述法、比喻法、示范法、模仿法与欣赏观摩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条件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初学者,主要以模仿法为主,教师的范唱起很大作用。针对气息训练,教师可以运用比喻法,将声乐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比喻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许多声乐大师都擅长此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体现于每个学生歌唱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上。有的学生声音条件较好,会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养成大声唱的习惯,而有声音条件不是太好的学生,往往发出的声音穿透力不强。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欣赏声乐名家的音响资料的基础上辅以讲述法提高学生分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标准。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教师更要根据其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示范辅以讲述法指导学生自然、平稳的换声。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声乐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愉悦的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必要保证。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课堂处于师生积极活跃的气氛当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学生更容易找到歌唱的状态,更完美的去发挥声乐艺术的潜能。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课堂,是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必不可少。声乐教学虽然是知识的传授,但主要是通过一种不断循环反复训练的过程达到技能的培养。似乎天天都是同一训练内容和形式,但是教师要从这简单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正确方法的确立,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习惯,就需要将满腔的热情、爱心、包容心投入到教学中和学生身上。教学中,教师要把严格要求和鼓励启发结合起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对学生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教师绝不能急躁发火,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更不能对条件不好的同学嘲笑和歧视。由于当前师资力量的短缺,很多教师一天上十余节课,繁重的工作量致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一副表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甚至歌曲示范时基本都是一条平行线,对学生取得进步不给予及时表扬,可想而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
结语尽管声乐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灵活多样,形式各异,仿佛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仍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可循。正如我国著名声乐歌唱家、教育家喻宜萱教授所说“声乐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师应该钻研并掌握声乐教学的艺术,从每一堂好课做起。教学中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有精心的备课过程才能使教学有备而战,树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有的放矢,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实施因材施教,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发挥学生潜能,只有具备了这些相互关系的诸多因素,学生的歌唱水平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