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盘游戏与投射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沙盘游戏与投射理论
沙盘游戏世界其实就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惑,有必要对投射理论和技术作大致的介绍。
一、投射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现在,人们提到投射一词时,通常把它看成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测验技术,这是对投射的狭义理解。其实,投射还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分析思想。
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文献阐述了这方面的思想。如《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汩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不难看出,此人运用的就是投射。当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了自己的斧子时,这种心理就投射到被怀疑者的一言一行上,此时怎么看那人都像小偷。而当斧子找到了,排除了对邻家儿子的怀疑时,邻家儿子却怎么看也不像小偷,这形象地说明了心理投射的作用。
弗洛伊德将投射看成是一种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并把它作为其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看来,人的超我与伊底(id)、伊底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而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它使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在不逾越超我原则的前提下满足伊底的欲望,从而缓解焦虑,消除痛苦。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式等。其中,投射是消除焦虑的主要手段,具体是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或以其投射形式表现,以免除自责或压抑的痛苦。另外,弗洛伊德还提到,为了达到治愈的目标,理解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的投射内容和心理防御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投射概念对荣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荣格也认为投射是一种抵抗焦虑、消除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荣格早在研究情结时就提到过投射,把它看成是自我与情结相联系的一种方式,其后,荣格将投射定义为把一种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质或态度无意识地归咎于另一个人,或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荣格还非常强调投射是自发和无意识的。他指出,人们说“人制造投射”并不准确。人并不制造投射,人是去发现早已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的投射。每一种投射都有一个暴露于外在,即一种趋向于被投射的品质或暗示这一品质的行为倾向。不管投射在无意识中藏得多深,它都可以通过人的情绪、梦或其他行为表现反映出来。
荣格还将投射与人格整合观联系起来,认为在临床心理中,要实现治愈的目标,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被投射的人格部分重新整合起来或加以同化。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初级同一性水平,个体确信他对其他人的看法是恰当的,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投射的体验似乎就是对现实的知觉。
(2)区分投射的心象和实际的对象,个体逐渐地认识到他是怎样对其投射的心象和实际对象进行区别的。就是说,如果个体从内心深处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怀疑,如果对象的行为和对它的看法发生冲突,投射的心象和实际的对象就开始得到区分。一个人做的梦或其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可能会促进这种分化。
(3)对这种差异或分歧作出某种估价或判断,即对投射的内容作出道德判断。
(4)得出结论说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是错误的或是幻觉。个体常把投射解释为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或产生幻觉。
(5)有意识地对投射的来源和起因进行研究。个体会扪心自问错误的心象源自何处,然后他就不得不把它看成是原本属于自己人格的心理内容的心象。
另外,不管是弗洛伊德还是荣格,他们都赞成将投射分为积极投射和消极投射。积极投射指把自己人格中积极的、有价值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消极投射指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倾注到外界事物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电话:010-62235283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身上。
二、投射技术
投射理论的发展促使许多分析心理学家和心理动力学家研制开发了一些投射评价技术,以帮助理解人的无意识心理内容和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这些投射技术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投射测验。但是由于理论观点的不同,研究者对究竟什么是投射测验也有不同的理解。
凯利(G.Kelly)认为,主试试图猜想被试在想什么的测验称投射测验。而林德杰(Lindzey)主张,投射是一种手段。它对行为的隐蔽和无意识方面很敏感,允许和鼓励被试的回答有很大差异,是多维度的,并且在被试不大了解测验目的的情况下引出丰富或大量的回答。再者,投射测验的刺激材料是模棱两可的,解释有赖于整体分析,测验唤起的是幻想回答,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答案。
综合众多投射测验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投射测验定义为一种无结构的作业。刺激材料无结构,回答不受限制,可以充分发挥自由联想。被试要对这些无结构的材料作出反应,就必须“塞进”自己的结构,因此叫做投射,就是被试的心理结构投射到无结构的刺激材料中。
这个解释只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具体到各测验中又有不同。如开创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的罗夏(H.Rorschach)认为,投射测验就是测验被试将记忆痕迹与刺激图形所引起的感觉总合起来的能力。他否认无意识的影响,认为回答过程的实质是一种知觉和统觉。不过,后来有人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应用过罗夏墨迹测验。罗夏墨迹测验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制定了常模,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人们对投射测验信效度的质疑。同时,标准化也使得我们可以将不同人的罗夏墨迹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在人格测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了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的美国心理学家摩根(C.D.Morgan)和默里(H.A.Murray)认为,投射是人们的一种倾向,投射测验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材料,看被试在其需要、兴趣和总的心理组织的影响下如何对材料进行反应。与罗夏墨迹测验不同的是,对主题统觉测验结果的分析没有统一的定式。但作为一种人格测验,它可以用于了解不同人格特点的人在此测验中有什么特征表现,为心理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如对具有情绪不稳、抑郁、强迫倾向、偏执、精神分裂等特点的人进行测验。
弗洛伊德所推崇的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和荣格的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也是投射技术。自由联想指让被分析者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分析者坐在被分析者的后方,请被分析者自由地讲话,没有主题限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中间不打断,也不给予指导。分析者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随后分析自由联想的主题,将被分析者无意识的各个方面联结起来,使之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有些人主张采用主题的自由联想,比如以“母亲”或“生气”为主题,让被分析者自由联想。由于是在没有压力、焦虑和恐惧的情况下自由联想,无意识的内容便更容易表现出来。
词语联想测验作为投射测验的一种,它有许多形式,测验中没有一种固定的词表。但一般来说,这类测验都是由主试给被试读一些词,让被试写下他们在听到每个词后首先想到的事情。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忽略被试的心理防御机制,在防御机制发挥作用前了解被试的无意识心理内容。各种词语联想都没有标准化的形式,它的效用普遍认可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些宝贵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绘画测验(Drawing Test),就是让被试按主试规定的主题或随意画一幅画,没有时间限制,图画完成后,主试就图画中不清楚的地方向被试询问,或者让被试就自己的随意之作讲一个故事,通过对图画的分析来探索被试内心世界的真实图景。图画中所出现的那些心象就是被试内心世界的投射。在心理临床中,这种测验经常作为辅助工具得以应用。
三、投射理论在沙盘游戏中的运用
投射性是沙盘游戏的特点之一,投射理论及投射测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沙盘游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给无结构的材料赋予结构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电话:010-62235283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沙盘游戏提供给来访者的材料是无结构的,表现在:尽可能丰富的沙具、极富可塑性的沙、充满想象的沙箱(有时提供有干沙、湿沙、彩沙等)。来访者对这些材料的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投射的过程,因为即使同一个沙具,不同的来访者选择时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意义就是来访者赋予的结构,如同一个木质的盒子,有人把它当做装衣服的储藏箱来用,可有人却将它看成是一座战地中的堡垒。结构的差异投射的是不同来访者无意识中情结的差异。当然,对这些沙具所代表的心象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与整个沙盘游戏制作过程、作品完成后的画面组成,以及作品的主题结合起来分析。
来访者在沙箱中摆放沙具的过程也体现了赋予无结构以结构的特点。沙箱是一个于有限之中孕育无限的空间,虽然它有一定的边界限制,但沙箱内侧的蓝色所代表的天空与海洋,沙所代表的大地,无不给人们一种海天之间、天地之间包罗万象的感觉。来访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随意地摆放,可以变换已摆好的沙具的位置,甚至可以将原先摆放的沙具又拿出沙箱,摆放的时间也没有限制。来访者将不同的沙具置于沙箱中的不同位置,投射出其内心世界的状况有序还是混乱,丰富还是贫乏,以及不同心象在其心理空间中的位置。治疗者可以从中发现来访者目前的心理困惑、矛盾和心象的未来发展趋向。尽管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看,赋予结构的过程是在其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选择某个沙具是因为喜欢它的颜色、形状、神情或觉得它很可爱,之所以摆放在某个位置是因为看上去比较协调、比较舒服,但从治疗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赋予结构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种结构的实质是来访者无意识心理内容如情结的投射,而这些往往是导致来访者目前心理不适或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来访者正是透过这样的情结来看待周围世界和他人,常会使其夸大或歪曲现实世界,从而引起其内心的冲突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二)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
前面提到过,投射有助于减弱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无意识心理内容通过心象得以充分表现。那么,对于沙盘游戏这样一种投射性的心理疗法来说,要实现治愈的目标,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即无意识意识化,其前提就是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沙盘游戏的实践中,有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其一,沙盘游戏治疗室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独立、自由、安全舒适的物理空间,为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独立,指沙盘游戏治疗室是专设的房间,远离嘈杂,独立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室。自由,指沙盘游戏治疗室的大小适中,避免使来访者产生压迫感,他们在沙具与沙箱间有足够灵活的活动余地,与治疗者也保持有足够的距离,通常治疗者在来访者侧后方的一定距离处观察整个制作过程。安全,指沙盘游戏治疗室是没有任何干扰、完全保密的。舒适,指沙具架的高低、箱子置放的高低都是以方便来访者而设计的。房间干净,采光良好,座位也舒适宜人。对于来访者来说,这样的沙盘游戏治疗室是一种没有压力、充满亲和力的环境,也就很少会产生抵抗心理。
其二,治疗者的治疗态度也有利于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在整个沙盘游戏制作过程中,治疗者始终都陪伴着来访者,以母亲的态度、静默的见证人的态度来关注沙盘游戏世界内外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治疗者只是静静地见证来访者制作沙盘游戏的整个过程,不作任何言语指导,不提供任何暗示。只有当来访者主动提问时,治疗者才会给予简短的回答,而且回答的内容也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对象完全处在一个自由、接纳的空间内进行创作。治疗者相信来访者有自我治愈的能力,相信其整合的潜力,对于来访者及其作品的每一步变化都持包容、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对于制作过程中来访者的一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就像母亲呵护刚出生的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电话:010-62235283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
婴儿一样。治疗者的这种态度促进了来访者对治疗的认可和对治疗者的信任,就会充分积极想象,全身心融入到沙盘游戏世界中,演绎人生四季,感悟心灵呼唤。
(三)投射测验的评价对沙盘游戏的启示
前面介绍投射测验时就已经强调了评价系统对投射测验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评价系统,投射测验的结果是很难理解的。沙盘游戏作品也是投射性的,对它们的理解分析需要借鉴一些投射测验的评价思路。
首先,重视来访者本人对作品所作的解释。沙盘游戏作品完成后,治疗者应就作品的主题及作品中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向来访者本人提问,如模棱两可的沙具代表的意义、作品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等。如果来访者本人不能澄清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治疗者对作品的分析,以及由此而作的种种判断。而且,目前有的研究者已开始涉及沙盘游戏作品理解的一些重要问题,利用作品完成后的那段时间向来访者提问,以便于充分地理解、分析沙盘游戏作品。但来访者是否愿意回答,则是由他们自主决定的。
其次,制订评价沙盘游戏作品的各维度及其项目对于沙盘游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投射作品的主观性很大,很难从作品中发现共同的规律,但可以在实践中尝试着总结归纳对分析一个作品最有效的维度,或者说获得有关来访者的信息最多的一些方面,比如说使用沙具的总数、沙具移动的频次、最重要的沙具、最满意的领域、有无动沙、有无自我像、各类沙具的使用比例、空白领域的位置、面积等。而这些方面又是所有的沙盘游戏作品都能提供的信息。以此为基础,就可以把不同来访者的沙盘游戏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不同特征群体作品的风格差异,或同一特征群体作品的共性。也可将同一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系列沙盘游戏作品比较,看它们在这些方面有无发展变化,由此提示出来访者心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不能僵化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维度,制订评价与分析的维度只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参照,它们不是万能的。沙盘游戏世界既然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那么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变就决定了对沙盘游戏作品的理解与分析应该灵活处理。
目前,受到人们对投射测验标准化问题质疑的影响,沙盘游戏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充分反映出人们对投射性技术标准化问题的关注,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将成为沙盘游戏研究的一个未来趋势。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电话:010-62235283
第二篇:沙盘游戏的理论
沙盘游戏的理论
学习任务
用自己的语言向求助者介绍沙盘游戏疗法的作用。
内容: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任选一个理论;效用。 时间:3分钟以内
沙盘游戏的治疗机制
客体关系理论与沙盘游戏
人与外界互动机制举例
1、内射(内摄):将外在客体的知觉与经验纳入自己体内。内射开始于婴儿的第一次吸奶,他会希望妈妈的乳房和自己的身体合而为一。起初,个体会内射美好的客体,纳入以作为对抗焦虑的保护,有时也会内射不好的客体,以便控制他们。
2、内化 :一个人将外在世界的内射部份加以组织,并成为心理上有意义的架构。
3、投射:一种会把个人想法或情绪加诸于他人身上,以为别人有此情绪或想法的幻想。
4、分裂:把不相容的冲动分别开来。为了要把好的与不好的客体分开,这种分裂的机制可以使人们看到他们自己的正反两面、判定自己行为的好坏、区分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相识者。但如果分裂是过度的、没有弹性的,则将会产生病态的压抑。
5、投射认同:个体把他们不能接受的有关自己的部分分隔开来,并将它们投射到另外一个客体上,然后再以一种改变或曲解后的形
式内射回自己身上。个体从客体的响应认同了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份。投射认同的目的是个体想操控外在的客体。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包括集体无意识理论、炼金术思想、原型理论、情结和自性化等,荣格发明了一种积极想象技术。积极想象技术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自我表达形式吸收来自梦境、幻想等无意识内容的方法。
积极想象过程
1、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不做任何判断,只作自然地观察,注视着无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象片断自发地浮现和展开。然后,用诸如绘画、雕塑、舞蹈或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
2、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与无意识对峙,无意识产物的意义及其信息被理解,并与心灵的意识状态和谐一致。
3、一旦自我和无意识相互妥协,个人能够有意识地生活。
以人为中心疗法(人本主义理论)
以个人为中心疗法,强调心理治疗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就诊者的问题与情绪,为就诊者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就诊者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
个人中心疗法最基本的假设是:“如果治疗者能提供某种特定形式的关系,而且当事人能发现自己有能力去运用这种关系以促进成长及改变的话,则个人的发展就会发生”。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要点
(1)以治疗者真诚一致前提,鼓励当事人以心理医生在治疗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为榜样,首先要除去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面具,从虚伪的面具下解放出来,真诚面对自己,减少曾被限制和扭曲的感知觉和表达方式。
(2)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3)鼓励当事人自我信任,接纳自己,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更多地了解自己。
(4)鼓励当事人乐于继续成长,愿意成为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人,以自己内心的评估标准和工具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受制于别人。
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唤起人们内心的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展露来治愈心理创伤。表达性心理治疗师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鼓励来访者以艺术性的方式来表露他或她生活中的问题。
人们通过舞蹈、动作、戏剧、音乐和绘画表露自我感受和经历,能帮助人们由内而外的深入了解彼此。
卡尔夫的整合性思想
(1)自性及其发展的意义
“自性包含着意识与无意识的整体性,以及呈现这种整体性。” 儿童自性化三阶段:
①母亲儿童合一阶段。(乳儿期)
②母亲—儿童分离阶段。(婴儿期)
③儿童自性的稳定阶段: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出现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3岁左右),在这一阶段,自性的核心在儿童的无意识中获得了稳定的位置,开始用完整性的象征(曼陀罗)来表现自己。
(2)自由与保护的作用
(3)自性化与整合性
沙盘游戏的整合性作用,或者说沙盘游戏中的整合性意义,可以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身体与精神的整合、内在与外在的整合、自我与自性的整合。卡尔夫说:“借助沙盘以及沙具模型,来访者创建起与其内在心理状态相呼应的外在沙盘图画;通过自由和创造性的游戏,来访者的无意识过程,以一种三维的形式在图画的世界中得以视觉的呈现……经过由此而塑造的一系列的意象,荣格所描述的自性化过程会被激发和实现。”
小组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向求助者介绍沙盘游戏疗法的作用。
内容: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任选一个理论;效用。 时间:3分钟以内
第三篇: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
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
文章来源:心理学探新20030
2作者:范国平/高岚/李江雪
【内容提要】受荣格积极想象技术及其理论的启发,吸收了威尔斯(H.C.Wells)、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等人有关儿童游戏理论与操作之精要,多拉?卡尔夫(Dora Kallf)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设了“沙盘游戏”理论。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有效而独特的挖掘人类潜意识的技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成熟,应用十分广泛;而国内缺乏对该理论的引介与探讨,我们结合正在广州育才幼儿园所做的个案研究,概要介绍沙盘游戏的理论与操作,进而探索“沙盘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 键 词】沙盘游戏/模具/积极想象/自性
sand play/figure/active imagine/individuation
【正文】
弗洛伊德开创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强调潜意识对个体人格形成以及日常行为的影响。精神分析的思路是,当不被个体意识到的、埋藏在潜意识之中的各种精神创伤性事件经由心理分析师的发掘和解释而进入意识领域并接受意识控制之时,这些创伤性事件的破坏性力量就逐渐减弱并最终消解了。洞察并解释个体的潜意识内容成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荣格沿着这种思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探索了潜意识的作用。他认为人格的成长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潜意识被赋予了核心意义,潜意识之中不仅蕴涵了被压抑的破坏性力量,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类智慧与创造性力量。通常情况下,个体实际上通过利用人格面具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片面适应,无意识的内在世界却受到压抑。这或许是现代人精神失常或者人格不健全的根源[1]。
沙盘游戏,一种通往无意识内容的积极技术,主要通过摆放模具(figures)和塑造沙盘边框内的沙子,建立一个与个体内在状态相对应的世界。这样通过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潜意识过程就以三维的形式、在一个外现的世界里显现出来[2]。沙盘游戏的形成过程与理论背景
1.1 沙盘游戏形成的过程简介
沙盘游戏理论与操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前十年,其时H?G?Wells观察自己两个儿子在地板上玩缩微模具,他发现数次自发性的游戏之后,孩子们身上一直存在的问题消失了,而且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他受到了极大启发,在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基础上写成了《地板上的游戏》一书。在该书中,Wells将这种游戏的意义描述为,它不但使孩子们每天都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且还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建立了一种广阔的、激励人心的思维模式,走向未来的人将会从幼儿园的地板上获得新的力量[3]。20年后,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伦敦的一位儿童精神病学家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情感或者身心状态。她记得曾经读过 Wells的《地板上的游戏》,于是便在诊所游戏室的架子上增添了一些缩微模具。见到这些模具的第一个孩子就将它们拿到游戏室内的沙盒上,开始在沙子上玩弄这些模具。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儿童“发明”了这项后来被洛温菲尔德称为“游戏天地技术”的技术(Lowenfeld,1979)。洛温菲尔德为儿童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可以客观记录与分析的方法[4]。当多拉?卡拉夫,瑞士的荣格分析学家获悉流行于英国的这项工作时,她便去了伦敦,悉心向洛温菲尔德学习。卡拉夫很快发现,该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表达畏惧和愤怒,而且也鼓励与创造转化和自性化的过程,能量的转化和自性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为了与游戏天地技术区别开来,卡拉夫将她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操作命名为
“沙盘游戏”(Kalff,1980)。随着研究的深入,卡拉夫认识到沙盘游戏过程具有自然治疗特征。在此过程中,原型、象征和内在精神世界很容易表现出来,在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中表现这些客观存在可以促进整体性意象的形成,进而为自性的展现创造机会。卡拉夫进一步认为在沙盘中展示自性非常必要,因为自性是自我发展与加强的基础。当自我─自性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后,个体在整体上就会表现得更加平衡与得体[5]。卡拉夫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举办了无数次演讲、研究和培训班。通过这种实际接触,卡拉夫创设了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应用沙盘游戏治疗的心理治疗团体。1985年,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荣格分析学家和卡拉夫一起创办了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美国沙盘治疗协会(STA)创立于1988年。1991年《沙盘游戏治疗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国际上有几十个沙盘游戏治疗组织和专业研究机构,沙盘游戏治疗早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而存在,并且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1.2 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背景
1.2.1 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
作为荣格的学生,卡拉夫非常熟悉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荣格心理分析产生于分析家与被分析者之间的一种辨证关系,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被分析者心理整合发展,这种发展转化需要潜意识的配合。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潜意识的特殊结构及其与意识的动力关系,都会发挥积极作用;转化还依赖于潜意识结构的积极调整,这种潜意识结构在分析开始时影响并控制着意识自我;这种调整性的变化,发生于一系列的原型结构和分析家与被分析者相互作用的动力关系之中。为了促进这种变化,并且使其成为一种意识过程,心理分析家试图在意识自我和潜意识之间建立一座坚实的桥梁[6]。
为了更好地探索个体的无意识材料、同时与这些无意识材料交锋,从而实现促进个体自性发展的目的,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启发,荣格发明了一种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技术。积极想象技术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自我表达形式吸收来自梦境、幻想等无意识内容的方法。它致力于唤醒人格的不同方面(特别是阿妮玛/阿妮姆斯和阴影),然后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交流。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自性的各个方面逐渐整合,成为一体,对立双方的统一和融合作用最终导致心理转化。积极想象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不做任何判断,只作自然地观察,注视着无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象片断自发地浮现和展开。然后,用诸如绘画、雕塑、舞蹈或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再次,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与无意识对峙,无意识产物的意义及其信息被理解,并与心灵的意识状态和谐一致。最后,一旦自我和无意识相互妥协,个人能够有意识地生活。卡拉夫创设的沙盘游戏本质上是积极想象技术的一种变形,完整沙盘游戏过程中的步骤大致对应于积极想象技术的四个阶段。
1.2.2 纽曼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卡拉夫的工作也受到艾里克?纽曼(Erich Neumann),一位杰出的荣格分析学家和发展心理理论家的直接影响。纽曼将幼儿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母─婴一体阶段(从出生~1岁)、分离阶段(1~2岁)、自性固化阶段(2~3岁)[7]。卡拉夫将纽曼的发展阶段理论整合进沙盘游戏理论之中,她的理论假设,当一个儿童存在问题时,自性就会因为缺乏母亲的保护或者过度焦虑的保护而无法展现出来,或者由于诸如战争、疾病、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干扰,正常的发展无法展开,儿童未充分跨越纽曼划分的自性形成的三阶段。卡拉夫相信,如果自性的整体格局没有在生命早期形成,那么它会在后来生命中的任意阶段被激活,而沙盘游戏能够促使自性的展现,只要治疗师可以营造自由和安全的环境。这种治疗性环境再现了最初的母─婴一体阶段;创造了一种内在的平静,其中包含了整体人格发展的倾向,包括智慧与精神方面。
1.3 沙盘游戏治疗的构成要素
沙盘游戏治疗的要素包括一个按特定比例制成的沙盘、水源、装有各种类型缩微模具的架子,这些缩微模具包括人、动物、建筑物、桥梁、交通工具、家具、食物、植物、石子、贝壳等,以及具有共情心的治疗家。治疗家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自由、安全的氛围,这种安全、没有评价性的氛围能够鼓励儿童去体验他们内在的、经常未被意识到的自我。作为整个游戏过程见证人的治疗家是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治疗家只能以一种“欣赏”、而不是“评判”的方式去面对游戏者的作为,必须跟着这种游戏并与其步调一致,而不是侵入。
沙盘游戏,不仅可以治疗,同时具有诊断和促进儿童成长的功能。沙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1 沙盘游戏对儿童的特别意义
2.1.1 沙盘游戏的弱言语要求特性
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许多语词,在学会回忆之前已经能够进行再认,但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使得儿童常常不能够表达特殊的需要和特别的想法。因此,我们通常无法通过话语去理解特殊儿童的行为以及对应的内在心理状态;我们也无法将具有创造性的破坏性行为与随意的破坏性行为区别开来,无法将超常儿童的异常行为与病理性异常行为区别开来。而沙盘以及沙盘游戏像一面窗,可以打开或透视人的心灵,使人能够重新体验前语言和非语言状态;在沙盘游戏过程之中,游戏者的无意识会自动流露在沙盘之中,沙盘分析师能够根据沙盘游戏场景去洞察游戏者的潜意识内容[8]。在接触沙盘游戏的初期阶段,游戏者可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或那种模具;但随着沙盘游戏的逐渐深入,支配游戏者的主要是无意识,游戏者本人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沙盘游戏过程之中,意识中的内容和倾向首先浮现,随后便出现了无意识的内容,这些内容的交锋促进了游戏者的完整性。因此,除了在最初几次沙盘分析师会向游戏者询问一些简单而明确的问题外,在整个数次的沙盘游戏中,并不需要游戏者太多的言语表达。沙盘分析师也不需要向游戏者解释,只是在数月或者数年以后作些延迟性解释和交流。
2.1.2 沙盘游戏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人格几乎是在儿童五六岁时就完全形成。这一观点尽管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但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还是承认童年期的经历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个体的一生中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分为8个阶段。在生命历程中每一阶段都会出现某些危机,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今后解决危机的方式[9]。在童年时期会逐步出现基本信任─不信任、自主性─羞愧和怀疑、主动性─内疚这三种危机。
童年期的经历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主要和早期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状况以及儿童早期的探索性行为受到阻断的程度有关。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分析师基本不干预游戏者的活动。因此儿童可以非常自由地表达自我、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在深层修通受到创伤的早期人格结构。沙盘游戏的本质在于唤醒个体的潜意识及躯体感觉,碰撞出某种最本源的心理内容。
此外,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因此,沙盘游戏很容易被儿童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儿童就能够很快进入游戏过程之中,儿童的投入与合作程度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治疗无法达到的。
2.2 沙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多年来,人们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轻松、活泼,压力或者心理异常与他们无关。但在与众多幼儿园的一线工作者交流以及一些家长反映儿童不肯入园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儿童虽然没有直接的外源性压力,但家庭环境中的负性因素以及幼儿园中的各种规范也许会间接地给儿童带来压力。为了了解目前幼儿园儿童的压力状况,我们在广州市的几所幼儿园做了一系列实验性研究。用“儿童生活体验量表”对分层抽样的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的90名大、中、小班儿童进行施测得出:90个儿童中压力较大的有9人,占10%,压力一般的有53人,占58.9%,而压力很小或者没有压力的只有28人,占31.3%[10]。进一步研究发现:①儿童的心理压力与行为问题尤其是违纪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②压力耐受性差的儿童具有退缩、胆怯、忧郁不决、依赖性过强、不易与人合作、缺乏安全感、任性、脾气暴躁、固执、孤僻、不合群、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我们在幼儿园跟班观察中也普遍发现这样一类、儿童:他们机敏、可爱,但就是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遵守各种简单的游戏规则和课堂要求;或者整日沉迷于幻想之中,不愿意和老师或者其他儿童交流;或者习惯地表现出轻微的攻击性行为。这些是不健康心理特征的端倪,还是超常儿童的不寻常表现,难以定性。常规的教育策略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和广州育才幼儿园合作,于2001年9月将沙盘游戏技术正式引进了幼儿园,并且开展了利用沙盘游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系列个案研究。
2.3 操作过程与阶段性效果简介说明
首先由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推荐“特殊”儿童,在征得家长同意与配合下,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实施前测,筛选出A行为或N行为大于9的儿童5名。每个礼拜二下午,将这些儿童带进沙盘游戏室,依照上述原则,让儿童在沙盘上自由操作。儿童摆放完成后,用数码相机摄录下最终的沙景,便于最后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并记录下诸多发人深醒的片断:一个孩子在每次的沙盘游戏操作中总是反复摆放恐龙模具,据老师介绍,该家长在家中绝不让孩子玩恐龙玩具;一个内向、沉默的孩子摆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村图景„„持续十个礼拜后,我们用Rutter问卷后测,并访谈了带班老师与儿童家长,除了中途退出的一名儿童外,其余四名儿童的测验得分普遍降低,访谈的结果更是证实了工作的效果。
由于个案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我们尚不能分离出导致儿童积极性转变的具体因素,但沙盘游戏本身在这一转变过程之中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等重点幼儿园相继建立了沙盘游戏室,开展着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Dora M Kalff.Introduction to Sandplay[J].Journal of sandplay,1991,1(11).[2] Dora M Kalff.Introduction to Sandplay[J].Journal of sandplay,1991,1(10).[3] Sandner,Donald.Navaho Symbols of Healing[M].Rochester:Healing Arts Press,1991.[4] Bradway K,McCoard B.Sandplay-Silent workshop of the psych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7.[5] Kay Bradway.Sendplay with Children[J].Psychologist Psychoanalyst,Spring,1999.[6] Harriet S,Friedman,Dora Maria Kalff.Connections between Life and
Work[J].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1991,(1):25-48.[7] Neumann E.The child[M].New York:C.G.Jung Foundation for
AnalyticalPsychology,Inc,1973.[8] Lauren Cunningham.What is sandplay Therapy[M].Sandplay Therapists of Americ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andplay Therapy,2001.[9] 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82.[10] 李江雪.学前儿童的压力与对策[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2001.[11] 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1995.
第四篇:沙盘游戏与心理治疗
沙盘游戏与心理治疗(转)
沙盘游戏(sand play technique),又叫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来访者通过各式各样的玩具和沙子在一个箱子里搭建任意图形图画来反映内心世界,治疗师从旁观察、共感与接纳,使来访者达到渐修渐悟的治愈状态。1939年,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M.Lowenfeld)受到“地板游戏”的启发,发现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开始收集各类玩具模型,让儿童在箱子中进行游戏,这一技术当初被称为“世界技术”(The World Technique)。后来,瑞士的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D.Kalff)接受了劳恩菲尔德的指导,并把这一技术与荣格(C.G.Jung)的分析心理学相结合,使用荣格的心像、象征理论的观点去分析患者的作品,发展出箱庭疗法,也就是所谓的沙盘游戏疗法。河合隼雄在瑞士留学时跟考尔夫学习了这一技术,把它带回日本,受到了相当程度的肯定。从1965年开始,这一技术就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推广,成为心理治疗方法的主流之一。咨询员樱井素子女士多次被派到中国来介绍箱庭疗法。自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日昇先生,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先生率先从日本、欧美引入这一技术以来,沙盘游戏在北师大和河北大学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时国内已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临床研究。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沈勇强先生与日本甲子圆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角田豊博士合作,首次将此技术引入上海,并与上海心健科教仪器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相关培训,进行沙盘系列材料的生产,促进了沙盘游戏在上海的发展。
一、沙盘的“盘”
所谓的盘是一个长方体的砂箱,其大小与颜色都很讲究。大小(内测)是57 × 72 × 7(cm),为的是将沙盘搁在齐腰高的地方,从正前上方俯视拍摄能够将画面尽收眼底。砂箱的内测都涂成蓝色,为的是造成挖沙能挖出水来的感觉(蓝色象征海洋,水流);外测涂成木色或者深色。
二、沙盘的沙
初期多使用茶色的粗沙、细沙和白沙,也有使用茶色和白色两种,为的是让颜色丰富多彩一些,例如白色的沙子可以表示雪、霜之类的东西。必要时也可以弄湿沙子,用来做沙丘和山等。但游戏中用水进行创作是需要治疗师慎重考虑决定的事情。一些攻击倾向的来访者会用水来进行攻击行为,或者弄得满地沙子与水,造成难以收拾的狼藉局面。当然用水也可能使当事人颇感兴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来访者用水来创作的。
三、沙盘的玩具
沙盘的玩具模型种类很多,按照题材分可以大致分为:
(1)人物,包括现实中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等;不同职业的人,如教师、医生、画家、律师等;还有空想中的人物,故事、漫画里的主人公,如奥特曼、机器人、黑猫警长、美少女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物,男女老少都准备一些。
(2)动物,包括家畜,如鸡鸭鹅,猫狗猪等;野生动物,如狮子、老虎、狐狸、狼等;水生动物,如鱼、虾、贝、虫等;还有恐龙、怪兽等。这些怪兽类动物一般都象征能量与攻击性。
(3)植物,包括树木、花草等。
(4)载物,主要指交通工具,包括各类载人载货的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小舟、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等。
(5)军队,包括士兵、长官、警察、部队等国防机构的成员。
(6)建筑物和家,包括各类城堡、城池、别墅、庭院、卧室、宾馆和酒店。
(7)桥和栅栏,包括栏杆、围墙、屏风等反映防卫的物品,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用竹签、牙签做成的。
(8)贝壳、玻璃球、彩石等
(9)草坪
(10)自然物
(11)宗教
(12)其他,包括长凳、标记标识、加油站和灯塔等。
按照质地来分:可以是布料的、石头的、金属的、塑料的或者泥塑品,都可以。
这些所有的玩具需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5-6个较为适宜),不需要一次准备齐全,可以一点一点地积累,最重要的是反映来访者的心态和选择偏好。一般成套的玩具器材可以到厂家订购,有专门的玩具架来摆放。
四、沙盘的“玩法”
沙盘游戏不需要太多的指导语,不需要刻意地进入游戏,只要游戏或者玩具激起了来访者的兴趣,就可以进入游戏。治疗师只要说:“想玩吗?在那个箱子里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吧”对于来访者任何担心的提问,都可以用“行”来回答,“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这样做是为了不限制来访者的思路,让他自由发挥。如果游戏过程中发生了攻击行为,把玩具放在箱子外面等一些特殊情况,恰好反映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之所在。治疗师站在一边,静静地观察,可以说话,但不要打扰到来访者的创作思路。治疗师需要记录下来访者的创作过程,如玩具摆放的顺序,移动过的玩具,反复更换玩具的地方以及来访者当时的表情状态和情绪变化。记录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配以插图,或者加入简图与编号,只要用治疗师看得懂的符号记录下当时的信息就可以。如果来访者创作完以后进行了摧毁,可以根据治疗师的记录进行复盘。
游戏完成后,治疗师要进行拍照,把整个作品保留下来,最好准备一次成像的相机,可以把相片作为礼物送给来访者。拍摄角度一般在正面的斜上方,需要拍到砂箱的边框;在砂箱内测边缘拍不到的玩具作品可以到背面再拍一张,也可以进行局部拍摄。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欣赏的眼光,接纳的态度来跟来访者探讨一两句:“这里放的是什么?”讨论只限于这类问题,其他的可以不问就让来访者离开。不管是咨询师的记录还是作品的拍摄照片都需要得到来访者的同意,并加以保密。来访者的沙盘游戏也不是一次就结束的,可以在不同的心境、时段来继续进行相关主题的沙盘游戏,每一幅作品连贯起来就是一幅更好更大的游戏组图。
五、沙盘作品的解读
一幅作品无所谓好坏,都是来访者精心创作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要带着评判的眼光去看作品。这需要治疗师有相当的接纳、理解和共感的能力。治疗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整幅作品。
1.整合性。这是作品留给治疗师的整体印象,它是分离的,机械的,贫乏的,固定的还是交叉的,复杂的,丰富的,灵活的?前者反映了来访者是有心理问题的。
2.主题。这幅作品反映的主要意思集中在自我意象、家庭主题、学校主题、战争主题还是关于生与死的主题,这依据治疗师对来访者所用玩具的把握以及来访者在游戏过程中边创作边解释的语句。
3.空间配置。所谓的空间配置就是指各类玩具在砂箱中所摆放的位置以及顺序等,它是根据笔迹学中“空间象征理论”发展出的一套图形象征。这些象征跟中国风水学和周易中的象征图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下提供一些参考,不能绝对匹配。
上:意识、精神意义;
下:无意识、物质、肉体、欲望;
左:内部、母亲、过去;
右:外部、父亲、未来;
左上角:风、死亡观;
右上角:火、希望、回避、终极意义、宗教;
左下角:水、诞生、发展、开始;
右下角:地、堕落、地狱、恶魔;
左上方:生命的旁观;
右上方:与生命的对抗性;
左下方:固执或坚守;
右下方:本能、斗争。
一般来说,作品中的山、神社、佛像、教堂等表现的是人的无意识深层次的东西,放置在左侧的较多;交通工具等具有方向性的玩具,如果指向左侧表示退行,指向右侧,表示发展;如果有玩具被放到砂箱以外,要看是在游戏过程中还是在游戏结束后,在游戏过程中放到砂箱外或者反复移动玩具表示自己的界限还不确定。在游戏后放到砂箱外表示来访者有着难以忍受的心理内容;如果来访者不愿将玩具放在砂箱中央,只放在边缘,表示来访者心中存在着一些不安与恐惧。
沙盘游戏不是心理透射测验,不需要用定量定性的结论来评判作品。它只是一幅需要共同欣赏的作品,有些作品丰富而充实,有些作品机械而空寂,有些作品荒诞离奇。沙盘游戏看似在玩,其实不是玩,是在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以后,来访者借此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治疗师看似不做什么,其实是在进行复杂的心理神入,是不带任何歧视与偏见地阅读来访者的心理过程,感受他的流动性与活动性,避免做出过早的片面解释,和来访者一起欣赏作品,解读作品,这需要治疗师在美学、文学、历史、宗教、组织建构学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并且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儿童,而且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男女;不仅适用于语言发展良好的来访者,更适用于语言发展有障碍的孩子,如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孩子等;不仅用于自我概念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调适,而且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和各种创伤,对个人和团体都有相应的功效,所以说这是一种“世界技术”。(转)
第五篇:投射-认同理论入门(演讲稿)
诸位同道好:
今天简介投射认同理论。
主要介绍四个问题:什么是投射-认同,为什么要学投射-认同,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1、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包括两个成分,投射和认同。
投射,就是你把你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自己的内心世界,“投掷”到外界。
认同,是指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个成分的关系是这样的:认同是投射的基础、平台,也是投射的目的。而投射就是为了完成认同这个目的。
通过投射-认同,你排除自己内心的某些“坏”东西,目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如纯情少女,就是投射-认同形成的。纯情少女往往自恋,因为她觉得自己非常好,纯情少女的男朋友往往头大欲裂,因为他是个垃圾站,隔三岔五就要接受对方扔过来的坏东西。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
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比较复杂的说法。
投射-认同有三个作用的领域,分别叫做单元、双元、三元的投射-认同。
单元的投射-认同就是克莱因学派所言的投射性认同。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发生的,和外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关系。其实在单元的意义上投射性认同就是投射,不过它是比较原始的投射,kernberg把投射性认同和投射区分开来,在克莱因学派的人看来,这叫做画蛇添足。
单元的投射性认同包括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分裂。把整个内心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大块;
第二,投射。把坏的那一块扔出去,认为它不属于自己,那么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有人以为是扔到了外在世界中那个母亲心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扔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贴上个标签,叫做客体表象,那么把所有坏东西都扔掉了,打扫干净的那一块地方也插上了一个牌子,叫做“自体表象”;所以大家明白了,所以自体、客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变的东西,而都是表象而已。换句话说都是主观的。投射性认同中的投射也不是说婴儿有本事隔空传物,把他引起焦虑的肾上腺素等物质从自己大脑中扔出来,塞到他妈妈的大脑里面。而是指把内心分成两块,好的、坏的,好的那块是自体,坏的那块是客体。然后接着再分,把扔到“坏的客体”那块地里面的有些东西又拿回来,变成自体这块地里面。这样他的“心田”就有个四块地方,好自体,坏自体,好客体、坏客体。自体和客体本来就是一块地上的,所以说他们是“自体-客体”,没有那么清楚的。
这个分田地、划界的过程叫做分裂,这个不断打标签,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的过程叫做认同。认同是投射性认同的第三个步骤,婴儿必须把那些扔出去的东西回收过来,因为这些坏东西(一般是攻击性)本来就是他的东西。
弗洛伊德分析过孩子经常玩的一个“fort-da”游戏,就是投射性认同。
举个解释的例子,“你不能接受我是无能的、脆弱的这种观念,你认为无能的、脆弱的那个人是你父亲,可是同时你又的确发觉自己有能力不足的一面,所以你的结论是,你的确无能、脆弱,这是由于你父亲把他的无能、脆弱‘传染’给了你。这是你要表达的吗?”
这是我遇到一个把“坏自体-客体”进行投射性认同的男孩,其实他父亲很有本事,是个老总。
更重要的是,学习投射认同理论可以让你自己保持心灵平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防治感应性精神病。
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是胃溃疡,中学老师的职业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心理医生的职业病就是感应性精神病,这实际上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就像粉尘作业的工人经常接触粉尘,难免染上矽肺。心理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抑郁、焦虑、创伤、暴力、烦恼、痛苦,其中经由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自然吸收了许多东西。
正如scharff所言,精神分析界没有深入研究内摄认同,也许是认为人们不愿意承认,其实分析师会认同患者。如果我们吸收、认同了成百上千的患者的因素,而又没有自己识别、消化、包容这些成分,轻则出现所谓的“耗竭综合征”――所谓耗竭综合征,其实就是心理医生们给自己的抑郁障碍取的别名――重则同一性混乱,乃至人格障碍。心理医生的高自杀率一直是榜上有名,相信大家早有耳闻。所以身为心理医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及早看到自己的心理病理成分,及时识别自己和患者的投射认同,进行处理。从事这个行业,将会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改变。
二,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
即便你不做这个行业,投射认同仍然会在你生活中无处不见,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中。这些关系中的狂喜和暴怒,热爱和嫉妒,冷漠和贪恋基本上都和投射认同有些关系。有时候是你对别人投射,有时候是别人对你投射。
中国人就是靠拉关系吃饭的。这里所谓“拉关系”不是指财物贿赂,而是“情感贿赂”,你总不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太多冲突和烦难吧,那就要学会如何把投射认同转变成理解和包容。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处理分裂和投射认同。
3、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
最简单迅速识别投射认同的方法就是觉知自己的反移情,一般来说,和投射-认同相联系的反移情的反应有以下这么一些:
(1)感觉自己的“心乱了”,比较焦虑或者抑郁,而且比较难调整过来。而这并不是你工作的常态。
(2)使用过多的、无效的“改变技术”,如解释、认知辩论等。虽然屡次尝试无效,患者不接受,仍然乐此不疲。和患者在“较劲”,而不是治疗。
(3)和患者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同盟,但是不是“治疗同盟”。没有治疗目标,出现了很多突破治疗界限的征兆。如经常问候、互送礼物、游说对方亲属根据患者的需求无条件改变等。
(4)拯救幻想。这是治疗师色情性反移情的前兆,对性创伤患者容易出现。
(5)过多的、无效的、时机不恰当的自我流露。甚至要求患者理解自己。
(6)无效的安慰,却仍然坚持。害怕使用改变性技术,或者本来使用改变性技术已经有效,因为患者抱怨自己“冷漠、不理解”就突然转变成全面的安慰。
(7)对患者充满抱怨和恐惧,巴不得他不要来做治疗。他来了又高兴,想要“再试一次”。
(8)没有现实依据突然心血来潮地提出转诊或结束治疗。
其他还有很多现象,不能一一列举。
如果你识别、反思反移情的能力还不够,也可以从患者的反应来了解投射认同,比如患者有以下情况要注意投射认同的可能性:
(1)思维走极端;
(2)付诸行动,治疗同盟被破坏;
(3)对治疗师的理想化和贬低,缺乏现实依据;
(4)对自己生活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5)人格障碍、精神病患者,摄食障碍,复合性创伤,多个心理疾病共病患者的投射认同往往在治疗早期就出现;单纯的神经症患者往往在移情好转、治疗后期出现投射认同。
(6)生活中重要人际关系中充满冲突,治疗关系却“看上去很美”。
(7)连续的噩梦或者睡眠障碍。
(8)督导此案例时,督导组出现两极分化。如一派觉得此人正常,另一派觉得是很严重的案例。而这不是督导组的常态。
当然了,如果你对理论比较精熟,也可以直接只记忆理论要点,没必要记忆这些现象,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从理论上来说,投射认同现象往往有四大特点:
(1)分裂的认知模式;
(2)对分离情景的高度敏感;
(3)控制性;
(4)强烈的焦虑情绪。
和边缘人格差不多,其实边缘人格的内心世界主要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建立起来的。
4、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处理投射认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态度,一个部分是技术。
当然态度是技术的基础,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技术。
处理投射认同的态度是参与观察者的态度。确切地说,是“正念着的共情”。也就是不排斥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对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平等对待,不加上价值判断,同时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
除此以外,态度中还包括对患者的医生的慈爱和温暖。
上述态度其实是长期的人格修养,主要通过接受个人分析,长期接受培训,自我进行正念训练和慈心观想等技术来完成。
技术方面主要是接受技术和改变技术两大组技术对患者。
接受技术中包括了全套的正念训练。以及森田技术等。
改变技术主要是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四个方面:(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命名、符号化;(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我们知道,根据greenson的模式,分为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特别3、4、5分别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发声”解释,改观解释,展示性解释,示范作用的解释等等。
这些具体的技术的操作有待以后找机会再讲。其实很多内容在我以前讲的《精神分析实践》中有关精神分析解释学的部分已经讲过。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在治疗中后期说他每次来做治疗就紧张,首先澄清,具体是什么样的紧张感觉?是见到医生紧张,还是一到医院就紧张,这种紧张在生活中其他领域出现过吗?这种紧张具体的感觉是什么。患者说,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觉得医生很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很博学,而且不是见到他的治疗师如此,见到其他治疗师也如此,觉得自己很自卑,很浅薄。离医生相差很远,现在不想来做治疗了,想要结束。这时候作为治疗师的我,首先的反移情反应是自恋,很得意,然后突然就变得很担心,因为他说不想做治疗了,从而进行解释,“你感觉到很紧张,因为在你看来,我和你是不同的两类人,我是博学多才的,很有价值的,而你是知识很少的,没有价值的。对你来说,我们俩的关系是矛盾的,只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这个治疗室里面。要么是那个糟糕的你,要么是那个完美的我。我觉得你看到的那个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看到的我其实你想要成为又成为不了的那个人,有很高的学历,万众敬仰的人。你很恨这个理想的、不切实际的人,同时你又很需要他。……你觉得呢,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患者就回想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期望,接着就可以进行病因学解释。
投射认同的解释很费力,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完整的解释几乎是不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完全进行的。除非你野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