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坐在三模考场上的感想
坐在三模考场上的感想 高三1班
贾调过
任何事都有结束的时候,就像三模,不管我再绝望。在此刻,它也即将结束。只是,三个月的时间就那样悄然而过,而我是真的看不见希望了。那所春暖花开的城市,那个执教于三尺讲台的梦想,或许是真的无法实现了。不是绝望,而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对这个不争气的自己的彻底失望。曾经那个骄傲的我,如今也会落到这步田地。曾几何时,我从没想过自己会不敢叫家长来开家长会;曾几何时,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坠落的连梦想都会放弃;曾几何时,我从没想过,十二年的努力终究将会以眉毛下的泪水而结束„„可现在,坠落了时光,那个惨淡的分数,但残酷的现实还是给了自己一个耳光。那个一而再再而三妥协的自己,终究还是输给了时间,输给了现实。
此刻别人的笔还在不停地写着,而我,早已选择了放弃。尽管内心是那样不甘心,但不得不妥协—因为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认识我,但我却从中反馈不出任何信息.恰好,当窗外的那一抹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那个颓废的自己,却还是不由自主的抬起了头,隔着窗户静静的享受那温暖.只是突然记起2014届最后一次升国旗时,一个普通话极不标准的男孩自信地说:“愿阳光很好,我很好;愿阳光静好,我亦很好.”是啊!三模虽然结束了,但接下来还有很多考试.如果此刻放弃,那么接下来的多半年的时间该如何走过?就那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吗?如果选择这样的生活,那我就真的输了.同桌曾拍着我的肩膀说过:“只要你还没有停止努力,那么你就永远不是一个失败者。”确实,一切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绝不能放弃.猛然抬头却发现,那抹阳光,很暖,很暖.坐在即将结束的三模的考场上,享受着那一抹温暖的阳光,告诉自己:许自己一段努力时光,会得到一场春暖花开!
第二篇:三模观课感想
三模观课感想
作者:万继红 单位:单县第五中学 更新时间:2015-08-01 11:04 浏览量:112 2015年高三三模开始时,受学校领导委托,有我和本组一名老师有幸参加了在寿光市举行的山东菏泽高中地理学科高考研讨听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首先了解到全市各县区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实施情况,特别是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优秀地理教师的3节不同内容的课尤其让我受益非浅。来自各县区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特别是那些有多年地理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都带来了新颖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理念,我从3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身感自己的地理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本次听课活动,3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都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甚至能对不理解的问题,也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在讲“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时,巧妙地利用了最近的热点问题“渤海水西调入疆”,让学生展开辩论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次听课活动,大部分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潍坊市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三个问题(1)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对其他要素有何影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其他地区有没有影响?这些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同时也是是本节课主要内容。然后围绕着三个问题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敗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课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辅助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和教师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课堂真正的会变成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通过这次外出学习,从教学理念上,从教法设计上对我启发很大。我会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过了汪鹏老师《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课堂实录,总体上感觉本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无论是从汪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是汪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都显示出功底特别深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一、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汪鹏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将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设计成以下探究问题,让学生探究与思考:
1.一般来说,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稀少,其原因是什么? 2.热带雨林及热带干旱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呈什么特点,为什么?
4.矿产资源的分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是从什么时候显著增强的? 这些问题学生因为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是是本节课主要内容,然后围绕着三个问题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对知识掌握的也就比较牢固。
二、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敗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对学生 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课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辅助手段。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 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教材和教师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课堂真正的会变成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汪鹏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全程都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整节课显得非常紧凑,内容联系密切,过渡也比较自然,课堂的效果应该也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该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对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实际是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还在制约着我们现在及至未来的课堂教学。.曲老师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说理透彻逻辑科学清楚,表现出了较高的学科素养。
2.教学手段先进,把抽象的地理原理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3.知识的切入点巧妙。“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模块的教学,从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这一物理知识入手,课前找准了知识的难点与疑点,所以先让学生复习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为学生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储备。如果再深入一步,讲清楚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温度、海拔、大气运动),对理解气压高低变化会有很大帮助。4.知识应用选取的材料好。.“热力环流”知识的应用选取了“军港之夜”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海陆风的形成,“火烧上方谷”让学生理解暴雨的成因。这些材料的选取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如果再让学生发挥一下:通过你的观察,还发现有哪些热力环流现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挥,应该效果更好。
5.课堂容量大了一点,我觉着这节课只讲“热力环流”就可以,“风”可以一节课讲。这样学生自由发挥活动的时间会更多,不像这节课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一节课老师不停地讲、不停地问,学生思考讨论的是时间少了,课堂节奏有点快。
今天观看了泰安长城中学刘兴华老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课,收获颇多:
一、教学策略:
1、在课堂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设计了活动的目的,评价标准,活动结果评价,有效地控制和把握了课堂。按照教学预设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微课:《闪电是自然资源吗》《假如世界上没有了石油》《新能源的开发》分别在课前、课上、课后放映。
2、案例选取:重点内容处理设计了两个案例素材
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石油资源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但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石油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若果我们失去了,会对现今社会发生的变化。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充实有效,能够为本节课服务,而且通过资料的获取理解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森林资源的开发是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设置的,内容简单易懂,而且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应用,便于操作,学生还对森林资源减少画出了因果关联图,明确清晰。
二、教学环节:
精心整合了课本、网络等教学资源,其中地理图片的选取较为成功。通过预设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克服难点,生成相关知识。本课教与学的互动性强,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一直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学生不仅获取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地理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三、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状态表现为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合作意识强、探究层次深。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点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究新的问题,知识生成水到渠成。乐于参加学习活动,成功调动手、脑、口等感官参与学习,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能够质疑地理问题,大胆提出不同观点,尤其是开拓、创造性的见解,获得成功的喜悦。
虽然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教师的承转语言有点生涩,课堂语言锤炼度不够;有些题目设置过难,学生存在夹生问题等。通过《交通运输方式》一节课的观看,我有以下的感受:
1、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利用学生所生活的区域为平台,通过以日照港的发展、日照飞机场建设和青日连高铁建设作为案例,为学生提供部分可供探究的资料;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对日照市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等的情况有所了解,为课堂使用的案例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本土信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注意知识的迁移,最后以南昆铁路为案例,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通过案例教学(日照市交通运输方式和日照港口布局条件)贯穿始终,从实践活动出发,最后又回归到实践活动之中,进而形成知识、技能、情感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
2、应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提高了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也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教学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地理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了提问法和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答案和归纳分析,最终获得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得以升华,但也要认识到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案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所提供的资料也有一定的局限,不利于学生获得典型的、系统性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材料,也要以生活案例作为补充,二者应互为补充,方能相得益彰,增加地理教学的魅力。
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学生不是机械地思考回答,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刘老师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使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圆桌式的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学生角色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看,今天的同学不仅会分析,还都有板书;听,小组同学们讨论的头头是道。教师舍弃了自然资源的共同性的单一阐述,将教材中的土地资源与人类条目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分析解释自然资源的的分类及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适当,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刘老师没有包办代替,满堂灌。给学生造成一个聊天的机会,学生们注意同学的表情,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刘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让每个小组都动起来,积极的鼓励他们,没有感情用事,对学生实行大面积的教学。比如课堂里不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是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利用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实用性,利用了甘肃的实际资源分析,从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大舞台。
希望刘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案,对驾驭课堂会更运用自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不是容易的事,做起来很难,向刘老师学习。教无定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第三篇:[初中作文]考场上
考场上
六月的那个早晨,阳光透过云层,照亮了灰暗的天空,照进了气氛严肃的考场里,让原本紧绷绷的气息缓和下来。
我坐在冰冷的板凳上,缓缓地做着深呼吸,尽力去抚平七上八下的情绪,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让认真做试卷,认真看试题。
可是我始终是一个集中不了注意力的孩子,即便是在事关重要的考场上。
八点零一分,拿到试卷。周围只有悉悉索索翻试卷的声音,还时不时地听到身后有人倒抽一口冷气。我停下了手中的笔,歪着头,带着止不住的好奇之心,把试卷翻到最后一面看作文题。情不自禁地咬了咬嘴唇,这题,有点难。
八点三十分,开始做阅读理解。第一道就是选择题,我有些困惑地咬着笔杆在C和D之间举棋不定。思索半晌后还是左右为难。这时左手边传来细微的声响,我有意无意地侧过头,哟,居然是同学在扔橡皮。只见她专心致志地在橡皮上写些什么,然后向上轻轻抛去,目光中似乎是带着星星点点的期待,随着它上升,再“啵”的一声落回了桌子上。我满不在乎地把视线移回试卷上,继续埋头奋斗。却已经断断续续地开始在心中描摹着一片又一片的绿荫,一排有一排的绿树,一簇有一簇的绿草。
九点整,开始正式构思作文。我托着下巴靠在椅背上,对着“绿”这个作文题干瞪眼。思绪随着四周接连不断的写字声,在脑海里翻腾的像是刚煮开的沸水。瞟了一眼手表,已经十分钟过去了,可是作文仍旧毫无头绪。很是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望向窗外的走廊,谁知正巧对上了巡考老师。她带着微微泛黑的红袖章大步流星地走过来,“凶神恶煞”地瞪了我一眼,我立马低下头奋笔疾书。
九点四十分,交卷。我松了一口气似地瘫坐在椅子上,回想起来最后的作文似乎还不错。监考老师离开后,有好几个同学立刻叽叽喳喳地讨论起试卷来。我默不作声地听完,然后抱着脑袋在座位上缩成一团。
“完了完了,作文题目看错了„„那明明是缘啊„„”
果然,考场上不能分心呐。
第四篇:2014广西大学生村官面试题模考三
QQ群:166478372 http://gx.offcn.com
2014广西大学生村官面试题模考三
2014年大学生村官考试中面试应该算是村官考试里考生重点突破的一个环节了,为了让广大考生更专项地展开复习,大学生村官网(h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2014年大学生村官面试题模考三》,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大学生村官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大学生村官面试题模考三
1.“谁在背后不议人,谁人背后无人议”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人都得面对及正视它。
②每个人应首先约束自己,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和隐私,这是不道德的,它不利于大家的相处。
③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如果无大碍的,抱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用一味追究,如若涉及重大问题,应当在适应的场合予以指出。
④一个单位如果背后议论的现象严重,则应讲明利弊,以正风气。2.有的城市旧城改造,把一种文化底蕴都改没了,你有什么体会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城的改造是必然的。但改造不是重建,所以在考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得考虑城市其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保留传统,体现文化。
②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这几乎已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所以不能为了追求热点而千城一面,更不能让世俗的、喧闹的东西破坏其本身的美好。如果把人文的东 西全改没了,那这个城市就没有了特色,就割断了历史,这不可取。如某个城市。。。(下面最好举出某个实例证明你话)3.你认为怎样的环境适合你?怎样的工作适合你?(你为何要报考这个职位)?(你的择业观?)
答:(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期望,这个期望首先是和自身的爱好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其次要看这个职位能不能发挥自家的优势和专业知识,我觉得在这个专业对口职位上能充分发挥我在管理上的长处.(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往进步意味着向上发展,取得一个更重要的角色.所以希望我的工作能给我足够的发展空间。
(3)希望工作能与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我是一个对家庭比较重视的人„„(下面的内容自己看着发挥就可以了)4.都说同事关系很难相处?你如何看待?如你被录用你如何和同事相处?
QQ群:166478372 http://gx.offcn.com
答:首先要认识到大家同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和谐一致心情舒畅的工作
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科室的正常工作可能都要受到干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与同事和睦相处是最基本的要求和能力。
其次人都是有感情的,有可塑性的,是可以被说服的。因此和同事友好相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真诚交流。
第三和任何人相处都要尊重对方,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在单位里应真诚的对待他人,有分歧时要多做沟通,不在背后传播谣言.第四要谦虚谨慎,自己刚进科室比较年轻,资历浅工作经验少,要本着请教学习的态度和同事
交流,不恃才傲物,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苛求别人.第五同事和同事又有不同的地方,有的工作性质和你不沾边,有的工作性质完全相同。对待
后一种同事,除了正常相处之外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要有主动承担繁重工作的精神,有成绩不
要自我夸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有忍让精神等等.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应该能够与同事友好相处.共同促进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5.你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设想,你经过实际调查认为这个设想既科学又可行,但你的领导和同事们很固执,你采取什么办法说服他们与你合作?
答:第一、如果产生这种情况我会感到很遗憾,但要有一片公心,不能心存怨恨觉得领导和同
事不同意你的方案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第二、认真调研自己方案的可行性,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不但会出现自己意料中的效果而且也
不会出现不良的后果.第三、和领导和同事们进行沟通,问清楚是什么原因不同意你的方案,并虚心听取他们对你方案的意见,很多时候由于自己阅历不足等原因,方案可能并没有可行性.第四、如果方案没有问题,那么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说服工作,统一思想.如果是涉及到荣誉 的问题,可以将你的想法公开当作大家讨论集体的结晶.QQ群:166478372 http://gx.offcn.com
第五篇:考场上,新闻评论怎么写?
考场上,新闻评论怎么写?
设想题主坐在考场里答题,他文思泉涌,他运笔如飞,他一挥而就地答完了所有的题目。
当然,除了最后一道题,那就是万恶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那特么是给人做的题吗?最后的一张A3,只有左上角的开头有寥寥几行题目说明,剩下的全是空白,就等着你去填满。那一瞬间,题主想到了小学的流水账日记,初中撕了好几遍文白不通的情书,还有那高中每次不到40分的作文题。都是泪啊!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啊。
我们的题主现在已经开始审题了。题目是这样的:“近日,新闻专业考研决定把新闻评论的分数提高20分,想以此为手段来培养锻炼新闻系学生的理论论述水平,某高校新闻系学子纷纷开始练习新闻评论的写作。”结合材料,就这一新闻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有啥好评论的?除了想评论一句:“答主真二逼,想得什么烂题目。”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别急,题目再烂我们也能从中找出观点来。怎么找呢?
第一步:标记关键词
近日,新闻专业 考研决定把今年新闻评论的分数提高20分,想以此为手段来培养锻炼新闻系考研学生的理论论述水平,某高校新闻系学子纷纷开始练习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二步:确立概念范畴
新闻专业对应的概念范畴就是新闻专业或者某行业领域,考研对应概念范畴是考试,分数对应的是衡量标准,手段对应的是方法,理论论述水平对应的是某种能力,某高校对应的是高等教育,新闻评论的写作对应的是某项活动。
第三步:联系概念找观点
行业领域+考试+衡量标准=以考试分数作为某行业领域的评定标准是否妥当?(好像没什么用)
考试+方法+能力=以提高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否有效?(这个比较切题)衡量标准+高等教育+某项活动=什么时候教育学习不再是为了迎合某项标准规定?(扯得有点过)
小结:大体思路就是这么回事吧,可能真是我出的题目不太好,想了半天也不能找到恰当的评论观点。
那么好,到现在题主分析了这三个观点,觉得还是写第二个比较切题也比较好写。于是他决定开始动笔了。这时候题主也许会想到报纸上累牍的长篇大论,字多得不想读。但是此刻真要他写点什么,他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张铅纸,对着印刷机说:come on!让那些长篇大论来洗脑我吧!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他还是不知道从何下笔。
下面向题主这种小白,提供一种快速上手的万能新闻评论模版:
B + N + O + Q + A + S background news others question analysis solution
大背景 新闻要点 其他观点 你的观点 分析自我观点 解决办法
如果题主把这个模版应用到我出的这个新闻写作的题目里,文章大概这么写:
大学教育以其自由开放而著称,但是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水平,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B)
近日新闻报道,为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水平,新闻专业考研出台一项新规——提高新闻写作题目20分的分值。(N)
此消息一出,引发广大考生纷纷吐槽,有考生称:新闻写作是新闻考研中最主观的题,也是最不好拿分的题。因为复习的时间有限,这种暂时提高考试分数的规定,除了增添自己对成绩的担忧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益处。(O)
笔者以为,教育部门积极寻找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初衷是好,但是对仅通过增加题目分数比重的做法表示怀疑,我们不禁要问,以提高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否有效?(Q)
至此题主的第一段可以结束了,那么下面就需要写A了,也就是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分析。论证分析也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既然是论证嘛,就要写得长一点,不然字数不够,让人看不过去。还要注意论证的充分有效性,不然让人觉得你是在说车轱辘滚来滚去的废话。思考如何论证是有技巧和套路的。下面举几个简单的方法,题主可择善而从之。
1.溯因寻果法
通常一件事的发生,往往是由一件或者几件别的事情引起的。当我们在判定一件事情的性质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件事的原因来佐证。同理,一件事也会引发接下来一连串的事件的发生,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这件事之后的影响来评论它的利弊功过。
2.相似举例法
顾名思义,就不展开说了。
3.理论分析法
分析问题的所属的专业或价值,如提升新闻考研评论题目分值,是属于技术层面(操作性、可行性)还是教育培养的大方向(效用判断、价值取向)?新闻事实都是一样的,关于事实我们没有什么好多说的,理论分析论证的关键在于阐释普通现象背后、形而上学层面的思考。概括,拔高,用概念演绎方法进行推论,用相关领域现成的理论来解释说明。(这个要求相关积累,也为高手所长。)
再小结一下,明白一个道理很简单,你只需要知道它本身而已。可是要讲明白它却往往需要从各个维度,用各种方式来解释。怎么样解释好自己的道理?不仅仅是在纸上谈谈这几种方法这么简单,更需要平时刻意的修炼。不妨多看看辩论的一辩陈词,多看看其他评论文章,如果题主不嫌麻烦还可以多看看逻辑学和修辞学相关书籍。
最后要注意的是S(解决方法),这部分在相当的媒体评论上是没有的。媒体上评论如果问题写出来了,就会有人思考解决的办法。发现问题的人,不一定都是问题的解决者,现实中评论者更多的是在担当一个观棋者而不是一个当局者的身份。
但是这是考研答题,答题而已嘛。按照我们的万能模版,题主尽可以多写一些政治正确的解决之道:加一些政府加强引导、扶持;社会加强关注;个人提高认识(不同主体客体层面)…或者从文化上我们应该怎么做,经济上,思想政治上(不同行业领域层面)…总之,如果评论写到最后,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了,可是感觉字数还是不够,那就是你大谈解决之道的时候了。
蒙 @徐是愚老师点赞,不胜惶恐,吃完饭就过来把原来剩下的补上了。
新闻评论模版补充:
B+N+Q+A+S N+O+Q+A+S N+Q+A+S B+N+Q+A N+O+Q+A N+Q+A
这五种模版和万能模版一同,几乎涵盖所有新闻评论的篇章模式(如有不同,欢迎补充)。题主可以尝试用每个模版都写同一或不同的几篇评论。
练习新闻评论的方法就是以上,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