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技术总结

时间:2019-05-12 00: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光谱分析技术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光谱分析技术总结》。

第一篇:光谱分析技术总结

1可见与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特点:

灵敏度高------10-5 mol·L-1 ~10-6 mol·L-1 相对误差小------2%~5%

应用广泛-----医药、卫生、环保、化工等领域。

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价格主要在5000-35000左右

应用场合:

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环境监测

2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又称“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简称“IR”,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的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及对各种吸收红外光的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法。被测物质的分子在红外线照射下,只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一致的红外光谱。对红外光谱进行剖析,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着许多原子团,各原子团被激发后,都会产生特征振动,其振动频率也必然反映在红外吸收光谱上。据此可鉴定化合物中各种原子团,也可进行定量分析。特征性强、测定快速、不破坏试样、试样用量少、操作简便、能分析各种状态的试样、分析灵敏度较低、定量分析误差较大。

特点:

优点:(1)快速,通常30秒内就可给出分析结果,可进行在线分析;

(2)制样简单;

(3)信息量大,可同时测定多组分;

(4)经定标建模后,无须用其他常规化学分析手段,不使用有毒有机

试剂,无污染;

(5)非破坏性分析,可实现产品的无损质量检测;(6)可使用光纤,从而可实现远程分析检测。缺点:(1)建立模型需要大量有代表性且化学值已知的样品;

(2)模型需要不断的维护改进 ;

(3)近红外测定精度与参比分析精度直接相关,在参比方法精度不够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满意结果。

设备:红外光谱仪

价格一般在9万到20万之间 应用场合:

红外光谱分析可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也可以作为表征和鉴别化学物种的方法。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特征性,可以采用与标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对比的方法来做分析鉴定。已有几种汇集成册的标准红外光谱集出版,可将这些图谱贮存在计算机中,用以对比和检索,进行分析鉴定。利用化学键的特征波数来鉴别化合物的类型,并可用于定量测定。由于分子中邻近基团的相互作用,使同一基团在不同分子中的特征波数有一定变化范围。此外,在高聚物的构型、构象、力学性质的研究,以及物理、天文、气象、遥感、生物、医学等领域,也广泛应用红外光谱。

3分子荧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光谱法又称分子发光光谱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即通常所谓的荧光分析法。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然后在发射出波长相同或波长较长的光线的化学分析方法。如果这种再发射约在 s内发生,则称为荧光;若能在 s或更长的时间后发生,则称磷光。分子荧光光谱法就是利用这种再发射的荧光的特性和强度来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荧光分析法的突出优点是灵敏度高,其测定下限比一般分光光度法低二至四数量级。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因为只有有限数量的化合物才能产生荧光

特点:

优点:

1)灵敏度高,检出限为10-7-10-9g/ml,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10~1000倍。

2)荧光法的选择性强,能吸收光的物质并不一定能产生荧光,且不同物质由于结构不同,虽吸收同一波长,产生的荧光强度也不同。3)它还有用样量少、操作简便等的优点。

缺点:由于许多物质不发射荧光,因此使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设备:荧光分光光度计

价格一般在1万-10万之间 应用场合:

因荧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因荧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取样量 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药物分析、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卫生防疫等领域。

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经光源激发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或经化学处理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成份分析,可应用于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环境化工等部门。

4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记录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不同基团(如甲基、亚甲基、苯环等)或同一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近红外吸收波长与强度都有明显差别,NIR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的测量。

特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于研究不饱和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而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在拉曼光谱中出现)。因此,除了单原子和同核分子如Ne、He、O2、H2等之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在分子量上只有微小差异的化合物外,凡是具有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一定不会有相同的红外光谱。红外吸收带的波数位置、波峰的数目以及吸收谱带的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分子组成或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

由于红外光谱分析特征性强,气体、液体、固体样品都可测定,并具有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用效方法之一。

设备:近红外光谱仪

价格一般在5万-25万之间 应用场合:

农牧:谷类作物、烟草、咖啡、水果、蔬菜、茶叶等成分鉴别、成熟度、品质分级、品种鉴定、产地鉴别、真伪鉴别

石油炼制:原油、天然气、汽油等成分鉴别、重整

食品:酒制品、饮料、调味品、乳制品、食用油、烘焙食品、肉类等 成分鉴别、产地鉴别、真伪鉴别

环保:石油、海洋、土壤、污染源鉴定、湖泊沉淀物有机物含量、废水

5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即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此法是本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 特点: 选择性强。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即可。3 分析范围广。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精密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无火焰原子吸收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15%之内。若采用自动进样技术,则可改善测定的精密度。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原子吸收光谱有以下一些不足:原则上讲,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测定元素不同,必须更换光源灯,这是它的不便之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难熔元素的灵敏度还不怎么令人满意。在可以进行测定的七十多个元素中,比较常用的仅三十多个。当采用将试样溶液喷雾到火焰的方法实现原子化时,会产生一些变化因素,因此精密度比分光光度法差。现在还不能测定共振线处于真空紫外区域的元素,如磷、硫等。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窄(一般在一个数量级范围),这给实际分析工作带来不便。对于某些基体复杂的样品分析,尚存某些干扰问题需要解决。在高背景低含量样品测定任务中,精密度下降。如何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降低干扰,仍是当前和今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设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价格一般在5万-20万

应用场合:目前原子吸收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业、农业、医药卫生、教学科研

6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用适当的方法(电弧或者火花等)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汽化并激发发光,所发的光经棱镜或衍射光栅构成的分光器分光,得到按波长序列排列的原子光谱。测定原子光谱线的波长及强度,确定元素的种类及其浓度的方法称为原子发射光谱分析(AES)。

特点: 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

自的特征光谱; 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3 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检出限较低 10~0.1mg×g-1(一般光源);ng×g-1(ICP)准确度较高 5%~10%(一般光源); <1%(ICP)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优点①灵敏度高。许多元素绝对灵敏度为10-11~10-13克。②选择性好。许多化学性质相近而用化学方法难以分别测定的元素如铌和钽、锆和铪、稀土元素,其光谱性质有较大差异,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则容易进行各元素的单独测定。③分析速度快。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④试样消耗少(毫克级)。适用于微量样品和痕量无机物组分分析,广泛用于金属、矿石、合金、和各种材料的分析检验。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设备:原子发射光谱仪

价格一般在20万-40万 应用场合:

冶金、地质、石油、环保、化工、新材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样品分析。7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利用原子荧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进行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原子蒸气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之后,原子激发到高能级,激发态原子接着以辐射方式去活化,由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的过程中所发射的光称为原子荧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发射荧光的过程随即停止。

特点:

(1)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Cd:10-12 g ·cm-3; Zn:10-11 g ·cm-3;20种元素优于AAS(2)谱线简单、干扰小

(3)线性范围宽(可达3~5个数量级)

(4)易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产生的荧光向各个方向发射)缺点

存在荧光淬灭效应、散射光干扰等问题;

设备:原子荧光光度计

价格一般在5万-25万 应用场合: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主要是用于各种样品中的金属元素测定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它与原子吸收、火焰发射等光谱分析技术互相补充,在环境科学、高纯物质、矿物、水质控制、生物制品和医学分析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利用样品对x射线的吸收随样品中的成分及其众寡变化而变化来定性或定量测定样品中成分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它具有分析迅速、样品前处理简单、可分析元素范围广、谱线简单,光谱干扰少等优点.2.不仅可以分析块状样品,还可对多层镀膜的各层镀膜分别进行成分和膜厚的分析.设备:X射线荧光光谱仪

价格一般在10万-40万之间 应用场合:

X射线荧光分析法用于物质成分分析,具有若干独特的优点。首先,与原级X射线发射光谱法比,不存在连续X射线光谱,以散射线为主构成的本底强度小,谱峰与本底的对比度和分析灵敏度显著提高,操作简便,适合于多种类型的固态和液态物质的测定,并易于实现分析过程的自动化。样品在激发过程中不受破坏,强度测量的再现性好,以及便于进行无损分析等。其次,与原子发射光谱法相比,除轻元素外,特征(标识)X射线光谱基本上不受化学键的影响,定量分析中的基体吸收和增强效应较易校正或克服,谱线简单,互相干扰比较少,且易校正或排除。

X 射线荧光分析法可用于冶金、地质、化工、机械、石油、建材等工业部门,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环境科学、考古学等。还可用于测定涂层和金属薄膜的厚度和组成以及动态分析等。

在常规分析和某些特殊分析方面,包括工业上的开环单机控制和闭环联机控制,本法均能发挥重大作用。分析范围包括原子序数Z≥3(锂)的所有元素,常规分析一般用于Z≥9(氟)的元素。分析灵敏度随仪器条件、分析对象和待测元素而异,新型仪器的检出限一般可达10-5~10-6克/克;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对许多元素也可以测到10-7~10-9克/克(或10-7~10-9克/厘米3),而采用质子激发的方法,其灵敏度更高,检出限有时可达10-12克/克(对Z>15的元素)。至于常量元素的测定,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迅速和准确,是许多其他仪器分析方法难与相比的

9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是一种散射光谱。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学家C.V.拉曼(Raman)所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特点:

1.单色光源的频率可根据样品颜色而有所选择。2.激光拉曼光谱谱峰尖锐、分辨性好。

3.在显微分析中,拉曼光谱有更高的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的常规试样用量为2~2.5ug,微量操作时用量为0.06ug;

4.激光拉曼光谱可用于单晶的低频晶格频率及高频分子频率的研究 5.激光拉曼光谱可测水溶液

6.激光拉曼光谱的频率范围可为20~4000cm-1(500~2.5um)。

7.激光拉曼光谱对C=C,C≡C,S-S,C=S,P-S等红外弱谱峰很灵敏,能出现强峰,对易产生偏振的一切重元素(过渡金属超铀元素)的配位键均可出现拉曼强峰。

8.拉曼光谱中只有少量的倍频及组频。在红外光谱上,易出现倍频和组频。所以,在激光拉曼谱图上谱峰清楚,谱峰较少,往往出现基频峰

设备:拉曼光谱仪

价格一般在10万-40万 应用场合:

用通常的拉曼光谱可以进行半导体、陶瓷等无机材料的分析。如剩余应力分析、晶体结构解析等。拉曼光谱还是合成高分子、生物大分子分析的重要手段。如分子取向、蛋白质的巯基、卟啉环等的分析。

第二篇:台湾七色政治光谱分析

萧功秦:从深绿到紫色:台湾七色政治光谱分析

自1998年到2006年,我曾经三次到台湾从事学术访问,作为一个关注两岸统一大业的知识分子,我根据自己在台湾的亲身观察,以及与台湾各界人士的恳谈,注意到台湾人在两岸关系上可以根据从急独到急统的分类,大体上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浅蓝、中蓝、深蓝、紫色七种类型。下面对他们分别作一些介绍。

一,深绿派,即台独的基本教义派他们中的中坚分子是一些年纪已经七八十岁的“皇民”,这是一批有“台独使命感”的人,有“传教士”一样的执着态度,李登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深绿派要求建立台湾独立国家,凡是与中国大陆有关的一切事物,均在他们摒弃排斥之列。他们的人数大概占全台湾人口的3-5%。为了实现他们台独的目标,他们甚至盼望流血冲突,并且,在他们看来,这种冲突是越早越好。用他们的话来说,台湾人迄今为止,对大陆的共产党只有“不满”,或者说是“不喜欢”,而从“不喜欢”到 “仇恨”,需要经过流血这一阶段。只有在与大陆的对抗中流血,才能制造两岸之间的族群仇恨,完成台湾独立的使命,他们还认为,民族国家建立需要悲情。流血的效果深刻而强烈,极易上升为仇恨。而这正是台独事业所需要的。他们说,所有的国家的民族独立都要经过这一流血过程,“二二八”流血事件最终造成了国民党的下台,美国脱离英国也是如此。“台湾独立什么都不缺,就缺仇恨。有了仇恨,就有了独立”。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两岸之间流血不会导致大陆对台湾最终以武力统一,而是分裂成独立的国家?深蓝派会回答,只要台湾流血了,美国人按其保护自由人权的理想主义的天性,就会来帮助台湾人打抱不平,从而卷入战争。如果你对他们说,由于美国卷入两岸战争,就会像在伊拉克那样,陷入无法脱身的困境,因此,美国不会轻易出兵卷入两岸战争。他们的回答是,美国完全可以在不出兵的情况下,通过远距离的常规武器的精确打击与威慑,来迫使中国让步,每天定点精确轰炸大陆的几个军事与工业重点目标,迟早会使中国让步,中国炸美国的核弹只有二十颗,而美国炸中国的核弹则有二万颗,两者力量不成比例,中国决不具备与美国全面决战的实力。这种看法在台南一些深绿派人士中尤其普遍。他们甚至认为,布什即使不喜欢陈水扁也关系不大,因为决定战争的权力在国会,而不是在总统。美国人天性上决不会让共产军队侵占自由台湾而不管,当年日本打中国,美国都不会不管,何况是受台湾关系法保护的台湾。深绿派甚至希望让台湾“菲律宾化”,成为美国的附庸,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桥头堡。他们非常善于把握机会来煽动民间对大陆的不满。二,中绿派是那些具有台独理念但又具有机会主义性格的人们,几年以前,在台湾人看来,陈水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台湾人一般认为,陈水扁当选为“总统”初期,还并不是台独基本教义派,他由于处于“总统”的既得利益地位,必须承担起对台湾全岛的“安全责任”,因此,他与基本教义派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基本教义派需要陈水扁,而陈水扁又在选战中需要得到基本教义派的票源支持,两者之间在选战时期会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政治联盟。但选战结束以后,陈水扁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激进台独派保持距离。陈水扁可以说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具有台独倾向性,另一方面,他的“总统”地位与角色,又决定了他必须是一个“务实”政客,否则会威胁台湾地区的利益以及他本人的地位稳定,使两个特性之间统一起来的因素就是机会主义。我在台湾听到对陈水扁最多的评价就是,“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可以对陈水扁作如下估计:一方面,当美国亮出底线后,他不会碰这个底线。陈水扁不会在任内去宣布台独,另一方面,他的台独倾向,以及他需要激进台独派的支持,这又会在“不碰国号”的框架下,去做“制宪”的事。他也决不会从此“安分”。当政的民进党人士中的多数人属于这一派。(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变化,陈水扁正在走向急独,这也是机会主义者在一定情况下的表现。)

三,浅绿派是那些价值心态上倾向于台湾独立,但有更强的现实感,意识到台独的现实的可能性太少,台独风险太大,成本太高的人士。他们对大陆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清楚的认知,其中不少人与大陆已经有了相当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更为务实,更少“理想主义”,他们与中绿派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中绿派决不会主动去寻求与大陆之间建立建设性的两岸关系。而浅绿派则在发展两岸建设性关系方面更为积极,但其前提是,台湾在两岸关系的未来格局中,必须享有独立共同体的权力。根据我的观察,来大陆投资办厂的本省籍台商中的大部分人士,尤其是来自台湾南部地区的人士,均属于这一派,虽然表面上他们并不这样表示。另一类浅绿人士是对大陆“打压”台湾不满而产生亲民进党倾向的人士,他们对大中国并不反对,甚至自己承认是中国人,我在苗栗一家茶馆见到的一位具有浅绿观点的顾客,他在交谈中对我说,如果你们把飞弹对准美国与日本,我没有意见,你们把飞弹对准我们,我们台湾老百姓又没有犯你们,我们台湾人每天生活在大陆飞弹的阴影里,这叫我们怎么不反感大陆?这种逆反心理也是从中间派向浅绿派转化的一个因素。根据我在花莲东华大学的了解,台湾持浅绿与浅蓝的观点人占全部选民的大多数,但近年来从浅蓝向浅绿的观点转变的趋势已经出现。

四,浅蓝派。如果说,浅绿派在坚持中间立场的情况下,比较亲近民进党。那么,浅蓝派则在坚持中间立场的情况下,在政治上比较同情国民党,而对于民进党抱有更强的批评态度。他们尤其对民进党不择手段的选战行动抱有反感。他们认为台湾民主已经走进了不正常状态。浅蓝派的中坚力量是国民党籍官员的下一代,其中又以外省籍的留学回台专业人士为其中坚力量。台湾各大学教授大多数是外省籍第二代,他们大多有留学美国的经历,他们中持浅蓝观点居多,这与他们的阶层构成有关。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甚至包 括认同“国民党中国”而形成的国家认同感,以及“国家(中华民国)自尊心”,他们不愿意接受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独立特区的安排,(即使这种制度安排要比香港宽松得多),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现实感,由于台独可能导致的“牺牲太重,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前景叵测”。他们也决不愿意冒险支持台湾独立。一方面,他们对民进党投机主义十分不满,另一方面又觉得国民党在两次选战中的表现象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而深感焦虑。一方面,他们既不愿意回归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的自治区的体制中来,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台湾独立”后的变成受人歧视的“准犹太人”待遇,他们处于深重的矛盾之中。尤其是外省籍的专业人士与中产阶级是浅蓝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与浅绿派共同构成台湾的中间派,此类中间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接受某种程度的模糊的形式上的统一,也可以支持不统不独的局面。这种中间派在台北市、台湾中部、北部占有大多数。台湾的中间派以中产阶段为主体,比较温和务实。

中间派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如果未来大陆经济与台湾差不多,并完成了他们所说的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两岸归为同一国家也是可以接受的。二,如果数十年后,大陆前景不好,台湾独立并不会有太高的风险与成本,他们也会支持台独的前景,但这些均不是现实中的事。三,在目前的条件下,他们也并不希望现在就与大陆统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在他们看来,台湾不妨保持不统不独的局面。四,如果要在中期建立与大陆统一的关系,他们所能接受的可能模式,则只能是一种松散独联体模式的邦联制模式,或者是比欧盟模式更加紧密一些的类欧盟模式。而主张维持现状几十年不变,以后有机会看情况而定,则是他们心里最想说的话。

目前,台湾大多数人可以归入此种中间派。如果以他们作为争取对象,则有可能与台湾当局达成协议,因为他们最具选票优势,然而,如果两岸矛盾日益尖锐,形成强硬对激进的格局,如果两岸关系进入准战争边缘,那么,中间派的影响力将在两岸发生冲突中不断被边缘化。因为一旦出现流血,他们就会两极分化,中间派将出现失语状态。

五,中蓝派。国民党的忠实党员、亲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人士,追随连战、宋楚瑜的人士,均属于这一派,他们是政治上最不得志的一群,数年以来台湾民主化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充满挫折感与失落感,族群分裂,民主失败,政客们机会主义的表演,出尔反尔的行为,两岸关系恶化的险情日益接近,这些都使他们十分痛苦,他们中有好些人对我说,他们已经很久不看电视了,因为只要一看电视,他们就会很痛苦而又无能为力。一方面,他们十分不满民进党,另一方面又对大陆不能在前些年放宽条件与国民党谈判深感不满,W教授是中蓝派人士,长期以来是国民党的支持者,他对我们五一七声明所表达的“共享一个中国的尊荣”的平等态度很为感慨,他说,当年国民党发表的《国统纲领》的建议几乎与此完全相同,为什么那时中共不能谈,一定要搞“矮化”台湾的“一国两制”?即使现在你们大陆想以此为基础与民进党谈,陈水扁还不干。我们当年国民党要求大陆的,也不 过就是平起平坐而己。他表示了十分感慨。不过近年以来,随着马英九在政治上的崛起,给国民党带来了一些生机,他们在政治上已经比过去更为积极乐观。

六,深蓝派,国民党时代的老官员,退休公务员,外省籍老人,他们一般出生于大陆,但他们已经在台湾政治生活中完全被边缘化,失去了影响力。虽然,他们常常受邀来大陆访问,其实,他们在台湾生活中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七,紫派。所谓紫派,指的是深蓝中夹杂了若干“红色”。一些退役老军人属于此类。这里泛指那些来自大陆、政治认同于国民党,对民进党台独倾向抱有极其强烈的反感、由强烈的对家乡的依恋感,而产生对“一国两制”完全认同的人士。他们常常以作为中国政府与国台办的坐上客为荣,他们时常会从口中说出一句“一国两制好”,大陆人以为他们代表了台湾的大多数的民意,并由于他们的强烈反台独情绪,而产生对台湾社会民情心态的误判。我曾见到过这样一位典型的紫派人士。这是一位可敬的八十余岁的老人,他强烈地抨击民进党的台独政策。他说台湾总有一天要回归大陆,但可能他看不到了,但希望能快些回归,使他能看到这一天。他还说,回大陆老家看到家乡变化如此之大,他觉得共产党伟大,虽然自己是地主家出身,父亲在大陆受到镇压,全家都吃了许多苦,但他说他回大陆亲眼看到共产党治国的成绩,他也服了,他说,“当年参军报国,不也为的是国家富强吗?”他说,“解放军赶快过来,三个月就可以解决问题。要快动手,让美国没有还手的时间。”“当年中国解放军先解放台湾,再打四川,就不会有现在的台湾问题了。”“把台独分子抓起来,送去劳改!”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对中国大陆强烈的民族情感依恋,使这位在内战时与共产党不共戴天的台湾老人,此刻却把统一看作高于一切。在他看来,即使是共产党统一台湾,也比分裂为台独要好一万倍。在他看来,祖国统一是神圣的,不可讨论的,不能通融的,为了统一,党派政治界线早就该“一笑泯恩仇”了。听他们的谈话,不少大陆人来的人会有一种温暖感,甚至还会产生一种对知遇者的谢意。但问题在于,这些老人早已进入古稀之年,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已经被彻底边缘化,几乎没有任何现实影响力。他们的民族主义精神值得尊重钦佩,但解决问题,已经不能按他们的思路。必须正视台湾总体的、占优势的思潮。

对两岸关系的若干思考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湾当局与一般民众难以接受我们所预想的以台湾作为一个省的“一国两制”安排,另一方面,台湾浅绿与浅蓝共同构成的中间派,占选民大多数的事实,在非危机的常态情况下,他们对选情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统派不统,独派不独”在台湾各阶层中已经成为基本趋势,另一方面,又在美国有效压力下,(也即在我们间接压力下)台湾当局也不太可能直接去宣布法理上的台独;而深绿派人士急独派由于年岁己高,将渐渐淡出台湾政局,而民进党中的温和势力将会在近年持续内上升,(民进党的新生代,例如谢长廷等人,即使一旦掌权,有可能采取不但与李登辉,而且与陈水扁拉开距离的政策倾向。)两岸紧张的险情,在近几年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鉴于我们以往采取的“远距离威慑政策”(即用我的话来说“隔岸扔石头”政策)不但收效不大,而且容易被台独派利用来激发台湾人的悲情与对大陆的逆反心理,并以此为基础来为台独造势,强化对大陆的疏离感(以往两次选战,他们这样做屡屡得手。);鉴于以上种种因素,通过温和的方式来吸引中间派的支持与合作,以此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更理性的选择。由于台湾温和的理性的中产阶级的力量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两岸关系最终能和平解决抱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应该让台湾方面保留对中国概念有各自解释的空间,并在这一前提下,先展开非政治事务性谈判,可以在一中各表或暂时隔置主权争议的条件下,直接诉之于两岸事务性谈判。这种加强两岸接触的举措可以加强两岸的联系,通过这种加强了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反达来再影响社会大众,对未来统一会更有利。

由于浅绿蓝在台湾选民中占有绝大多数,因此,争取中间派人心,通过与中间派合作,避免最坏的可能,促成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应该是我们两岸关系大政的基本着眼点。事实表明,在非战争条件下,远距离飞弹威慑战略,效果虽然有,但并不大。加大强硬刺激往往会加深两岸紧张,在双方强硬的互动的过程中,坚持中间派立场的人将被迫迅速边缘化。其结果对两岸关系并无好处。

台湾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越来越走向务实,这是近年来我所观察到的重要社会心态变化,因为这些人是将来台湾的知识精英阶层,他们不同于那些台南的出身于农民的企业家,只以做生意为本位,并不问政治。对两岸关系政治影响并不大。相反,现的这些青年大学生知识分子会在台湾未来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活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台湾政治的未来属于他们,与若干年前受激进理想主义台独思潮影响的台湾青年人相比,新一代青年学生更为世俗化,更为务实,对两岸关系更少情感上的投入,更少偏激情绪,他们对于大陆并无过多的成见,因此,如果他们有机会来祖国大陆生活学习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一下祖国大陆的实际生活,他们对祖国大陆有更亲切的印象,并构成他们更为正面的生活经验。其实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大陆是相当有兴趣的。

当旧外省籍人士由于年岁而退出历史,他们可以是保持两岸亲和关系的有生力量,而且,加上他们对自己的亲属朋友的影响,其影响就更广泛。台湾青年也会从中感觉到大陆与自己联在一起。(完)

台湾的“七彩”政治光谱

台湾地区的政治学学者,根据“政治光谱”的原理,对台湾地区各主要政党的“政治光谱”进行定位。在左的方面,台联党位于极左一端,民进党则是中左;亲民党是中间偏 右,国民党则是中右,新党则处于极右的一端。这种分析,倘是以政党的阶级性质而论,是有一半对但又有一半错。对的部分,是民进党的确是属于信仰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细览其《党纲》,撇除其“台独党纲”部分内容,大部分内容都是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相接近的。实际上,民进党的许多骨干成员都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追随者,因而民进党《党纲》是充满了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民主选举、人权、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环保等,因而得到了劳工、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的支持。而国民党则是代表资产阶级及地方阶级利益的政党,与其在大陆时期的性质相近。至于台联党,其实其阶级属性与国民党基本相同,实质上它就是国民党分裂出去的,因而把它摆在“政治光谱”的“极左”一端,实在是天大的笑话。

但台湾地区的政治学者所设计的“政治光谱”,并非是以政党的阶级属性为依据,而是以其对待“统独”的态度来划分的。因此,其“政治光谱”上的“左”,就是“绿”亦即“独”的同义词,而“左”即是“蓝”亦即“统”的同义词。为此,有政治学者更进一步将台湾民众的“统独观”细化为“七色彩虹”,即深绿,中绿,浅绿,浅蓝,中蓝,深蓝,紫色。其中“深绿”是“台独”基本教义派;“中绿”是具有“台独”理念但又具有机会主义性格的民进党多数骨干成员;“浅绿”是那些亲近民进党,价值心态上倾向于“台独”,但在现实心理上却又意识到“台独”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太小,进行“台独”活动的风险太大、成本太高。“浅蓝”则是在政治上比较亲近国民党,对民进党抱有较强的批评态度。以上“浅绿”及“浅蓝”则是所谓的“中间派”,他们中占台湾选民的大多数。但近年来由“浅蓝”向“浅绿”的观点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而且在“五都”选举中更是明显。他们一方面认同国民党“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观点,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接受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安排,即使是这种制度比港澳两特区要宽松得多。

“中蓝”是国民党的忠实党员,及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追随连战、宋楚瑜的路线。他们一方面不满民进党,另一方面又对大陆不能在九十年代放宽条件,认可“国统纲领”和“九二共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以致错失时机,导致让民进党有机会上台并籍此“废统”及推翻“九二共识”,“台独”思潮泛滥,而深表不满。“深蓝”是过去国民党执政时代的老官员、退休公务员、第一代外省藉人士。“紫色”则是在“深蓝”中再掺杂了一些“红包”,支持“一国两制”,是极端“统派”,但人数极少。

(澳门《新华澳报》12.20富权文章)

第三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及其优缺点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概述

来源:分析行业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是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我们以前在分析化学中学过的吸光光度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里将通过对比的方式,在简单的复习一般吸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引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概念。

1.1 原子吸收光谱研究的历史

人们对光吸收现象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叶。光吸收现象是指光辐射在通过晶体或液体介质后,其辐射的强度和方式会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研究这种光辐射吸收现象,人们注意到:原始的光辐射在经过吸收介质后,能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散射的,(2)被吸收的,(3)发射的辐射。根据粒子从基态到激发态对辐射的吸收原理可以建立各种吸收光谱法,如分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相反,根据粒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光能辐射可以建立各种荧光发射光谱分析,只是在测量方向上和光路垂直。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1.1.1 对原子吸收现象的初步认识

因为太阳光是最普通的光源,所以光谱学和吸收光谱法的历史,与对太阳光的观察是紧密相联的。

文献中有记载最早的对原子吸收光谱现象的发现是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曾指出在太阳连续光谱中存在着许多条的暗线。几年以后,弗兰霍夫(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又独立地再次观察到了这些暗线,并详细地研究了这种现象,所以人们称这些暗线为弗兰霍夫线,但在当时还没有人能阐明产生这种暗线的原因。1832年,研究其它现象的英国人布鲁斯特(D.Brewster)首先对弗兰霍夫线产生的原因作了基本上是正确的解释。在对白光通过一氧化氮时的谱线吸收现象进行了观察后,他认为弗兰霍夫线是由于太阳外围大气圈中比光源温度低的气体吸收了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缘故。然而真正对这种吸收现象作出确切解释的还是本生(R.Bunsen)和克希荷夫(G.Kirchhoff)。1860年他们在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光谱的火焰光谱,以及在这些光谱中所伴生的谱线自蚀现象作系统研究后,证实了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比该蒸气温度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谱线的吸收。根据钠发射线和弗兰霍夫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证明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D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建立了这种吸收的基本原理。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历史上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的第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可用来测定火焰的温度。下图是该经典实验的装置图。

图 1 R.Bunsen和G.Kirchhoff研究钠光谱中谱线自蚀的实验装置。连续光源发射的光经透镜L聚焦后通过Bunsen燃烧器B的火焰,并将一小勺氯化钠引入到火焰,光束被棱镜P色散后在屏幕S上进行观察,钠D线以一黑色不连续光谱形式出现在连续光谱的另一端。

这个实验证明:把钠盐送入火焰而发射出的黄色的钠线,相当于太阳光谱的暗D线。这样,D线可能是由于在太阳的气圈中有钠原子存在。他们还得出结论说,观察太阳和某些其他行星的光谱线,可以了解其大气成分。发射和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已由G.Kirchhoff精确地列出公式。按照克希霍夫定律,所有物质都吸收与其发射光波长相等的光。这个定律具有普遍的正确性,阐明了发射和吸收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任何能够发射给定波长辐射的物质都能吸收同一波长的辐射。然而在实际上。它通常只应用于气态物质。1902年,R..Woodson将钠D2线通过钠蒸气,发现了只辐射D2线的这种共振辐射现象。后来,他又利用从水银电弧发出的波长为253.7nm谱线被水银蒸气吸收这一现象,对空气中的水银进行了测定,为工业上对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奠定了基础。

在G.Kirchhoff工作及其它一些观测的基础上,1900年Planck建立了光的吸收和发射的量子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原子只能吸收某一确定波长(频率)的辐射,即原子只能吸收和释放某一确定的能量? ?、?和?的特征值视原子而异。

继G.Kirchhoff的工作之后,到1920年左右,原子吸收光谱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定了吸收值和某些原子常数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谱线变宽效应以及在这些效应下谱线的形状,制定了原子吸收测定方法。但是原子吸收的原理仍然主要被天文学家用来测定星球大气中金属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需要有热电离理论(萨哈,Saha,1929年提出)和线吸收系数理论。定量估价原子浓度的一个重要概念称为原子的“振子强度”。测定谱线吸收的实验基础,在于测量不同元素和不同谱线的振子强度。要做到这点,需确切了解吸收介质中自由原子的浓度,这样一来实验方法就比较复杂,以致这些方法不适宜用作化学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一种解决测量原子吸收系数的实用方法。

唯一例外是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

汞元素广泛用于工业生产,毒性很强,而且在大气中测量它很困难。但由于它的特性,即使在室温下汞也具有足够高的蒸气压,这样,利用它的共振线吸收,AAS很易用于汞的测定。基于此种原理而设计的第一台仪器,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已经问世。直到1950左右,AAS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还只限于测定大气中的汞蒸气,它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如上所述,虽然G.Kirchhoff早已在1860年就认识了原子吸收的原理,并且此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又不断有所发展,但这一方法的实际意义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1.1.2 技术突破和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个样品成分分析方法出现以后,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用火焰作吸收介质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早期发展的主要原子化方法。1.1.2.1 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由于产生气态自由原子的困难,妨碍了原子吸收在测定其他元素上的应用。随着发射火焰光度法的发展,发现把细散的试样投入火焰,即可获得一个相当简单的和具重现性的方法。在火焰温度下,大部分的化合物蒸发和解离,致使火焰气体含有很多元素的自由原子。尽管有这样众所周知的事实,使用这种火焰于吸收测量的可能性仍未引起重视。原子吸收的带宽仅有百分之几埃的数量级。要在如此窄的带宽中,准确测定随频率急剧变化的积分吸收系数,在商品仪器中是难以实现的,也无法保障足够的信噪比。1953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A.Walsh)建议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化学分析法。但是,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际上正式诞生于1955年,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a to chemical analysis”, 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可以用简单的仪器作原子吸收分析,提出了峰值吸收测量原理——通过测量峰值吸收系数来代替积分吸收系数的测定。峰值吸收系数与待测原子浓度存在线性关系。他还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是可以准确测定峰值吸收系数的。空心阴极灯是一种实用的锐线光源。这就解决了实际测量的困难。人们很早就对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现象进行了光谱研究,为空心阴极灯作为一种稳定的锐线光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原子吸收分析的蜂值吸收测量,有了实际可能。

在文章中,他还强调指出这个方法的优点: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发射法不同,它具有与跃迁激发电压无关,很少受温度变化及其它辐射线或原子间能量交换的影响等优点。这一论文奠定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开拓了它广泛应用的前景。

另外,在这一年中,阿尔克马德(A1kemade)和米拉兹(Milatz)也独立地发表了几篇文章,建议将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常规的分析方法。这些文献促使火焰光谱学的分析应用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之后的几年中,主要是Walsh和他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的合作者们将原子吸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定量分析技术,并命名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Walsh不仅在发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方面享有声誉,并在实际应用和仪器原理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60年,在他的文章“Hollow-cathode discharge---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aled-off tubes for use as spectroscopic light source.”中提出使用空心阴极灯作为AAS测定的灯光源,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与此同时,荷兰的J.T.J.A1kemade也报道了采用火焰的吸收实验。自此以后,不少作者对这一方法的理论和实验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研制出各种型号性能优良的仪器和元素灯,加速了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测试手段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与飞跃发展,还是1955年以后的事情。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仅从以下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自1954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物理研究所展览会上展览出第一台简单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到50年代末 PE 和 Varian公司推出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促使原子吸收分析趋于实用,并迅速发展起来。例如,1958年,发表了首篇应用于农业化学分析的文章。在1962年,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1964年只有400台,1966年2000台,1968年达到5000台,而到1972年估计全世界已有20000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使用。空心阴极灯光源的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的大量生产,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推广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从1967年开始,每隔二年就召开一次国际原子吸收光谱会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得到日益迅速的发展。1.1.2.2近代常用技术的出现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加热石墨管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灵敏度。1968年,马斯曼(Massman)对该装置作了重大改进,发展成为今天应用于商品仪器的高温石墨炉装置。无焰原子化装置为原子吸收分析开拓了新的途径。

1961年卢沃夫(俄B.V.L` Vov)发表了非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研究工作论文,提出了电热原子化原子吸收分析,用L`vov炉作原子化器,此法比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要高得多,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 克,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1961年卢沃夫(俄B.V.L` Vov)发表了非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研究工作论文,提出了电热原子化原子吸收分析,用L`vov炉作原子化器,此法比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要高得多,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 克,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1964年,文尼弗德那(Winefordner)和维克斯(Vickers)在火焰原子吸收的背景信号降低和检测限的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原子荧光光谱在分析中得到应用。1965年,威立斯(J.B.Willis)成功地将氧化亚氮—乙炔火焰用于火焰原子吸收法中,使许多高温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原子化,把火焰法所能测定元素的范围扩大到近70个。然而,有一些元素,化学火焰不足以使其产生自由原子。因此,试验了各种装置,其中有以前用于振子强度测量的改进型金(King)氏炉(1959)。但是所有这些产生原子蒸气的方法均比火焰法复杂,因此很少应用。

以后在整个六十年代中解决和发展了许多应用技术上的问题,例如六十年代后期发展了“间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许多过去难以用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的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有了可能,或者有了明显的改善。近年来,磁光光谱学在分析中应用,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出现了采用塞曼效应原子吸收分析的商品仪器,在解决高背景低含量元素测定上,更是别具一格。此外,国外还报道了“共振辐射相干前散射”的分析应用原理,或谓CFS(Coherent Forward of Scattering 或Forward Scattering of Resonaoce Radiation)技术, 也引起了不少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火焰光谱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是它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相比,其优点概括起来有: 1 选择性强

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

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2 灵敏度高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即可。3 分析范围广

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4 抗干扰能力强

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

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5 精密度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无火焰原子吸收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15%之内。若采用自动进样技术,则可改善测定的精密度。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也有如下缺点:

原则上讲,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测定元素不同,必须更换光源灯,这是它的不便之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难熔元素的灵敏度还不怎么令人满意。在可以进行测定的七十多个元素中,比较常用的仅三十多个。

当采用将试样溶液喷雾到火焰的方法实现原子化时,会产生一些变化因素,因此精密度比分光光度法差。

现在还不能测定共振线处于真空紫外区域的元素,如磷、硫等。

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窄(一般在一个数量级范围),这给实际分析工作带来不便。对于某些基体复杂的样品分析,尚存某些干扰问题需要解决。在高背景低含量样品测定任务中,精密度下降。

如何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降低干扰,仍是当前和今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致力于研究激光在原子吸收分析方面的应用:(1)用可调谐激光代替空心阴极灯光源,(2)用激光使样品原子化。它将为微区和薄膜分析提供新手段、为难熔元素的原子化提供了新方法。塞曼效应的应用,使得能在很高的背景下也能顺利地实现测定。连续光源、中阶梯光栅单色器、波长调制原子吸收法(简称CEWM-AA法)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背景校正新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仅用一个连续光源能在紫外区到可见区全波段工作,具有二维空间色散能力的高分辨本领的中阶梯光栅单色器将光谱线在二维空间色散,不仅能扣除散射光和分子吸收光谱带背景,而且还能校正与分折线直接重叠的其他原子吸收线的干扰。使用电视型光电器件做多元素分析鉴定器,结合中阶梯光栅单色器和可调谐激光器代替元素空心阴极灯光源,设计出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测定多元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将为解决同时测定多元素问题开辟新的途径。高效分离技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的引入,实现分离仪器和测定仪器联用,将会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微量进样技术和固体直接原子吸收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固体直接原子吸收分析的显著优点是:省去了分解试样步骤,不加试剂,不经任何分离、富集手续,减少了污染和损失的可能性,这对生物、医药、环境、化学等这类只有少量样品供分析的领域将是特别有意义的。所有这些新的发展动向,都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近年来,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后,使仪器的整机性能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原子吸收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业、农业、医药卫生、教学科研等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合金钢光谱分析技术员要做的准备[模版]

合金钢光谱分析

1.光谱分析的目的:分析合金成分,从而判断合金钢是否达标。2.通常情况下你要先做些准备工作:

找出合金钢的管道和管件等要分析的合金钢,需要记录:名称、材质、规格、数量、自编号(用于跟实物对照)、准确放置位置。3.跟材料表、材料票所列举的合金钢核对一致 4.跟检测公司的相关人员联系检测时间。

5.相关人员来后你要核对合金钢的位置、数量、材质、规格、自编号(最好用标识笔来表并且保证其不会轻易消失),让其检测人员一一检测(用光谱仪),你要需要配合下,就是把要检测的合金钢表面磨出金属光泽1cm2即可,打磨的位置一定要注意,特别是构件,不能随便!因为有的构件位置不能有任何的缺陷。

第五篇:技术总结

专业技术总结

2011年7月,我顺利完成了学业,从西安铁路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并与同一年到中铁一局电务工程十一公司参加工作。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年之久了,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3年的专业技术进行总结:

一、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岗位技能。

2010年12月我应聘到电务公司,应聘完成后随即参加了电务公司在宝鸡材料厂组织的接触网培训班,作为实习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的勤奋中学懂了接触网施工的具体流程。实习期间在新疆红乌项目巴哥-七泉湖段电气化施工,在实践中学会了电气化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施工测量-基坑开挖-砼柱安装-腕臂、软硬横跨安装--承力索架设-接触线架设-悬挂调整-设备安装-接地安装-冷滑实验-验收开通。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我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一名工人,整天奔跑在施工现场,虽然很苦很累,但真正的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那段时间是蜕变是我人生的一个蜕变阶段,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具有专业精神。

2011年7月,我正式成为电务十一公司一名员工。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神华新准铁路巴准线电力永临结合工程项目,主要是电力外线工程,学习架空线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施工测量-基坑开挖-电杆组立-横担安装-架线-设备安装-送电运行。电力架空线路的测量工作是一项艰苦的任务,线路路径的选择,关系到后期施工的进度,施工成本等一系列的问题,合理的施工线路需要工程人员仔细观察地形地貌,即要考虑电杆的运输、组立难度,又要节约成本。电力工程需要做很多实验,绝缘子、避雷器的耐压实验,对实验环境,实验步骤要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要会合理使用常用工具和专业工具,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正确选用测量仪表、仪器,做好维护保养工作,能正确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2012年期间我参加新建白音库伦至浩来呼热铁路一期工程和克旗煤制气厂铁路专用线工程,在内蒙古草原特殊环境下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施工必须考虑的,为了尽力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经常需要寻找几条线路,进行比较,综合考虑最合理的路径。在白浩线路使用了远动设备,远动的接线,调试是需要认真看说明书,利用网络技术查找技术要求,故障排除等,还有在严寒环境里怎样维持变压器的正常用行,面对一道道难题,作为工程界的新手,只有不断请教老师傅,并会同设备厂家一同排除故障,保证线路的正常用行。站场电力包括电力电缆敷设、灯桥、灯塔、动力配线等一系列施工任务。必须牢记施工工序,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在电力电缆敷设前,电力电缆需要进行耐压、泄漏电流等实验。在老师傅的指导和演示下,我亲自完成了电力电缆、变压器实验项目,得到了同事认同,领导的认可。艰苦环境尤为能锻炼一个人的志气,在经过这项工程之后,感觉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也敢于用自己的信心、耐心、决心来完成艰巨的任务,使自己的专业技术真正得到锻炼和发挥。

2013参加辽宁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铁路专用线线上工程项目,作为项目技术管理者,更能体会这份工作的艰巨,因此在工作中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细心认真,以一颗负责任的心来对待工作,努力完成施工任务,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向公司汇报。

二、政治思想方面

在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注重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全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的岗位上摆正位置,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不推诿扯皮,讲求效率。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工作思路

清晰,能把科研管理的一般理论同科研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为本系统制订符合实际的科研发展目标和科研发展措施献计献策。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做到是非分明,毫不含糊。

三、组织协调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注意学习现代科研管理知识,较好地掌握了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作为一名兼职的项目管理工作者,能协助部门负责人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工作中既充分相信、放手使用分管的科级干部,又注意对他们进行培养,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辅助作用。从而使整体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和开展。

四、业务能力方面

从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根据公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业余时间以不同形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本人的专业技术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继续教育学习方面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继续再教育学习,多次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自己正在进行专升本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并已报名参加今年6月份的二级建造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将得到更大的提高,也将更好的为公司贡献自己微博的力量。

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十一公司

下载光谱分析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光谱分析技术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技术总结

    技术总结(集抄表的故障处理) 单位: 姓名: 年 月1日 集抄表的故障处理 2010年8月,公司内部人员调整,我调入***供电所,接 管了5个台区近800户的人工抄表和1个台区205户的载波远程集......

    技术总结

    河北省技师职业资格考评 技术总结 姓 名 申报职业 申报等级 考 点 年 月 日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监制 专 业 技 术 总 结 一、 个人基本情况 , 于2006年7月毕业......

    技术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工作了一年,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去过天津武清路面学项目、福建武邵高速项目、青岛双积公路项目工作和学习。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不少,深知自己无论......

    技术总结

    技术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我叫何如兴,是临沂工务段临沂线路车间机械化维修工队工长,工人技师,我工区肩负着临沂线路车间102公里线路,100多组道岔的维修任务,为了能适应......

    技术总结

    本人xxxx,男,xxxx年九月二十八日出生。二00七年毕业于xxx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xxxx年获得国家助学金,二00六年在赤大高速、赤通高速从事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理、试验室工......

    技术总结(精选)

    测量技术员工作总结 我于***x年x月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国土资源系测绘工程专业,现就职于***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已经从一个对测量方面没有任......

    技术总结[模版]

    我所工作的班组在魏塔线上。属于始建年代比较早,设计标准比较低。在修建铁路时,许多设备的辅助设施都相应落后,由于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铁路线路等级标准较低(Ⅲ级铁......

    技术总结

    技术总结 本人于1991年在广州市石井第二中学初中毕业,在1993年到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做售票员,在售票期间由于工作表现良好,被公司推荐去学车考驾驶员,在1995年领取了驾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