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改革促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以改革促发展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心得 黄龙乡小学 教务主任:冷美轩
本次培训我是以刚被任命教导主任不到一个星期进行的,多年的教学我总是想打破传统,做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但总是缺少那么一点勇气,找不到一个好的突破口。这一次系统的培训让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特别是我乡教育现在跌入了低谷这个时期,我对教育教学依然充满了希望和激情。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只有拿自己“开刀”,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看到希望。
民主治校,民主治教。本次培训吴校长在《追寻教育民主》的专题讲座中特别提到: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理解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一所学校,如果不讲民主,那么教师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没有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成绩可想而知了。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是我们校长的事,我们只有提要求和建议了。奖优评劣,教学上该花钱时绝不吝啬。这些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就可以去好好去管管了。课时分配公平合理,尽量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些就是我们应该去做好的事了。深入班级,深入课堂,走近每一位老师,并且不让他(她)畏惧你,这是我们每天应该去做的事,只有深入班级与课堂,才能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就像这两天,我在几个班听了一些课,发现我们的老师在规范书写方面做得不够。笔画、笔顺写错,写错别字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我们不去听课与指正那么除了成绩上不去,还会误人子弟,当我们能够指出,他们也一定会虚心接受的。口号式的管理号会让人厌烦。
放手管理,信任每一位老师。既然这一个班,这一门功课已经交给这一位老师了,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去尊重他,信任他,让他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与余地。记得吴校长在讲的湖口二中的老师从不考勤签到,这对老师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哦。我清楚地记得我在村小当校长时,有两位老师当时在学校不太受欢迎,因为在别人眼里,他们是不太容易出成绩的,但当时我说:“你们两位任教的功课由你们自己挑选”。正是因为有了信任与放手,结果他们任教的功课在全乡都获奖了,当然,放手不等于不去管理与指导,当他们有困难时,我们一定得挺身而出共渡难关。信任是我们的老师在犯了错误时我们得给他改正的机会,不能一棍子将他“打死”。
打破矜持,互相学习。我们的培训老师付幸生老师,其实年纪跟我们差不多,还是我们的师长,但他在教学教研领域比我们走得更远,其实就是他善于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所以,我通过对他的认识,我发现我们的老师要想得到进步与发展,必须得敢于暴露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做的就是多给老师提供舞台与机会,创造和谐的氛围。只要我们的老师推倒了心中的那堵墙,那么我们一定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常规教学与校本教研齐头并进。一直以来,我们只重视常规教学,孰不知我们的校本教研其实是为常规教学服务的,这是我对本次培训的最大感受。以前,我老觉得教研、课题这些是非常神圣的东西,不敢去碰它。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我们平时聊到跟教学有关的东西都是教研,都有许多的课题在其中,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其实我们也发现,平时喜欢对教学发表见解的老师,他的教学成绩、教学效果也一定是非常不错的。平时不爱交流,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教学肯定也是一般的。所以我觉得要把教研这种风气搞起来,搞浓来,我们的老师才能得到发展,学生才能进步。
培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福利。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觉学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对于刚从事教学管理的我来说,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希望以后能多多参加这样的学习。
第二篇:新华社材料 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促支农(定稿)
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促支农 湖北农合机构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湖北省政府全力推动农信社改革成效凸显
改革是根本大计,发展是根本出路。从湖北省联社成立至今,湖北省委、省政府为大力支持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相继出台了税费减免、帮助追讨债务等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9年开始启动湖北省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三年达标规划后,省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常务会议,明确农信社产权改革方向和目标,举行两次大的推动会议强力督导,组织五次考察亲自过问改革进展情况,并从资源配置、协调推动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农信社发展给予了强大支持。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全省农合机构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主要监管指标首次全部达到商业银行标准,全省高风险社从2008年的27家锐减至仅1家,彻底摘掉了整体发展落后、历史包袱沉重、基础力量薄弱、全国排名摆尾的‚帽子‛。
一、历史包袱大幅化解
2008年末,我省农信社存量包袱(包括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和历年亏损挂账)共132.32亿元,在全国(35家)排名27位(从好到坏排序);通过三年改革,到2011年末,实际存量包袱仅为4.9亿元,在全国排名21位,上升6位。我省的农信社改革始终坚持‚两找‛(即‚找市长‛与‚找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模式不动摇,坚持‚四个一‛的化解风险原则:即‚通过发 1 展增加一块、通过改革消化一块、通过节支弥补一块、通过清收盘活一块‛。3年共消化存量包袱127.42亿元,占2008年末存量包袱总额的96%,仅2011年一年,全省就消化历史包袱108.59亿元(含不良资产和历年亏损挂账),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发起人出资购买30.01亿元,政府帮助消化48.88亿元,机构自身消化29.7亿元。目前79家法人机构中已有74家历史包袱全部消化,其中包袱最重的黄冈、孝感联社,通过优质资产置换34.72亿元,市场化方式消化13.4亿元,历史包袱基本消化完毕。到2011年末,全省成立14家农商行,12家农合行,获批筹建5家农商行,与2008年末全省仅2家农合行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二、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全国排名大幅提升。从过去摆尾进入到中游水平,在全国35家机构中存款排名第15位,贷款第13位,不良贷款第14位,不良贷款率第10位,资本充足率第18位,拨备覆盖率第12位。二是盈利能力增强。实现净利润20.5亿元,较2008年增加6.4亿元,增长45.4%。三是风险指标明显好转。2011年末,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首次全部达标;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本充足率历史上首次超过10%的动态监管标准;全省高风险社(同一口径)从2008年的27家锐减至仅1家。四是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存款年均递增28.2%,贷款年均递增32.5%,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幅,其中,2011年末存款增长26.4%,高于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增幅11.7个百分点;贷款增长30.5%,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幅12.7个百分点。存贷款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存款占全省银行 2 业金融机构存款的12.3%,贷款占比达11.0%,分别比2008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三、“三农”服务方向更加明确
通过产权改革,我省农信社不仅大幅化解了历史包袱,而且经营方向更加明确,支农服务水平极大提高,切实做到了‚改制不改向,更名不离农‛。一是“三农”投入持续增大。2011年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231亿元,比改制前的2008年末增加了744亿元,增幅达153%,其中2011年增加320亿元,增长35.2%,高于同期贷款增幅4.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比71.1%,较2008年末提高5.7个百分点;农信社县域存贷比(剔除武汉、十堰、荆州、黄石、咸宁、宜昌城区)59.02%,比全省银行业县域存贷比46.27%高出12.75个百分点,其中80%以上的县级法人机构贷款市场份额稳居同行之首。二是支农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全省目前已创新经营权抵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协会联保贷款、最高抵押额循环贷款等109个信贷产品,形成了较完善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同时实施了以‚六公开‛、‚零费用‛和‚强监督‛为核心的阳光信贷服务。在农信社60年发展历程暨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上,我省有 7个支农产品、支农先进单位及个人获奖,是全国获奖最多的省级行社。其中获奖产品之一——‚金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农业专业组织+成员+联保基金+农信社‛模式)使农户贷款实现了从‚零售型‛向‚批发型‛转变。截至2011年末累计向12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2.82亿元,累计向11582个专业组织成员发放24.9亿元。武汉农商行开发的‚融城富业贷‛产品,荣获银行业协会颁发的‚2011中国银行 3 业服务小企业及‘三农’十佳特优金融产品‛称号。三是支农机制进一步完善。从支持单一种养业农户向支持‚大三农‛转变,建立了支农领导负责制、绩效考核制、跟进服务制和农户贷款免责制‚四大支农机制‛,推行了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产品计价考核。
四、管理基础日趋完善
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改革三年来共制定规章制度100多项,并根据业务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开展了流程再造,基本形成了较全面的制度体系和符合‚支农支小‛业务特点的流程体系。二是公司治理效率日益提高。表现为: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资格股占比较2008年末降低28.67个百分点;投资股占比较2008年末上升28.66个百分点,股东、董事、监事参事议事的意识和能力大幅提高。三是系统建设初显成效。以会计结算、中间业务、信息管理、教育培训四大平台为核心的系统基础建设已初步建立,为业务开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全国农合系统多个第一:全国首家研发信贷风险管理系统;首批加入农信银清算系统,首批实现全国跨行通存通兑;在全国较早开发和运行综合业务系统,发行银联福卡,发卡量已突破1300万张;陆续开发国税代收、话费代收、社保代收等20多个中间业务系统;建立省级教育培训平台,对县级行社的高管实施轮训,组织各类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达3万余人次。
五、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一是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招录补充一批、支持“大三农”指不仅支持种养业农民,还要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不仅支持传统种养业,还要支持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多种行业;支持整个县域经济,就是支持湖北经济。内退消化一批、培训深造提高一批,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至2011年末,全辖农合系统大专以上员工占比已高达71.8%,比2008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二是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改革三年来全省先后有共计6家行社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多人被评为省级劳模、优秀党员和优质服务明星;2009年和2010年,湖北省政府连续两年授予湖北农信社‚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2011年行风评议活动中,17家市州、直管市行社(办事处)均在当地排名第一,70家县级行社中有68家排名第一。三是社会贡献度大幅提高。2010年和2011年,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缴税25亿多元,79家农合机构均是当地纳税大户;8000多名包村客户经理走村串户,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丰富农户金融知识;开发专门系统,推出‚存贷一卡通‛服务,每年为农民代发各类涉农贴补资金60多亿元。四是公众形象不断改善。投入资金5亿多元,按照统一标准重建、装修营业网点1600多个,网点形象、服务设施、工作着装、服务质量等进一步提升。
第三篇:以转变促发展
以转变促发展
自我所深入开展“三个转变“大讨论活动以来,围绕三个转变,我室多次召开学习和讨论。大家都充分认识到,熊群力总经理提出的 “三个转变”是集团公司实现“打造国内卓越,争做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我所 “二次创业”的助推器,更是我们每个电科人重生的契机。
三个转变首先是以转变思维方式为前提。它就是行动中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指挥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从前我们比较重视项目的数量,而对其质量及效益就比较忽略啦。作为一个保障部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只有紧紧围绕我所四个专业方向,四大工作机制提供大量切实可行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组织开拓最合理利益最大化的项目申报渠道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整合资源做大事,是我们的设想,并已付诸行动,我们将全所各相关研究室多年来制订的各种50个标准,整合打包以《军用电磁防护材料标准群》上报立项,预计经费1400万元。此项目的编制成功,将为我所在军用电磁防护领域奠定领先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变组织方式是三个转变的灵魂。一室一直以和谐、团结、拼搏、进取享誉全所。更名后的信网中心要打造这样一支队伍:每个人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结合众人的力量,营造一个未来!这就是我室强大的凝聚力。21世纪,个人敌不过团队,个人的成功是暂时的,而团队的成功才是永久的。作为保障部门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虽然分工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团队目标。集体的利益和目标永远重于个人的利益及目标,这是我们一直的信念。“我要的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这一直是刘舰主任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一室强大的士气。没有士气的团队,是缺乏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而士气旺盛的团队,无论在任何环境,遇到任何困难,都是无往而不胜的。
有了以上两个转变,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工作方式的转变上。情报组一直是我室的精髓。本着服务、研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我们不仅大力加强了情报研究立项工作,本月共上报完成高效石墨烯制备技术的跟踪研究、国外隐身技术跟踪研究、国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电磁防护设计架构与评价技术发展研究、新一代太赫兹及隐身雷达技术发展研究、信息化武器装备科技情报智能挖掘预警系统等5个项目。还将原我室主办出版的《信息快讯》升级为电子版。在我所局域网建设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一改往日《信息快讯》版面少、篇幅有限、信息量不足的弊病。围绕我所四个专业方向及各种管理法规,收集整理了大量信息,为一线人员开辟了一个信息来源的新平台。并协助能产处、鹏跃公司完成上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与长春理工大学进行项目合作;协助编制我所民品产业介绍;设计完成所标(现已进入注册阶段),还有积极运作中的网站建设。这些都是我们努力打造一流服务的具体内容。
成为一支科研过硬、服务一流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是我们三个转变的目标,在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将是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灵与肉的洗礼,才能绽放更美的生命之花。
第四篇:以创新 促发展
以创新 促发展
政法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努力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上谋求创新,以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实现政法综治工作的大发展。
创新工作理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保护和服务职能的发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和谐执法理念,把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更加注重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定分止争,通过执法司法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创新工作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化解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更加重视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妥善应对,更加重视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
创新工作方法。面对政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尊重政法稳定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各项工作。在社会治安方面,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创新工作机制。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定期分析制度、经常性专项打击制度,进一步探索创新严打整治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形式,织密防控网络,严防严控,进一步探索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严格定期排查、信息报送、领导包案、联席会议、督查督办、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探索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政组织和政法综治组织建设,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基础工作机制;根据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变化,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作者系汉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第五篇:以信息化促发展
以信息化促发展,以信息化惠民生 河南,居华夏之腹,处中原之地,临黄河之滨,系九州之通衢,抚太行之峰峦,息淮水之涛涛,西邻陕西,南面湖北,东连山东、安徽,北接山西、河北,承东启西、连南望北,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枢纽交通、通达四方。
中原崛起势头正起,河南交通任重道远。《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崛起,交通先行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运输行业发展,服务“三化”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那么,行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崛起,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推手和有力支撑。
信息化是行业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服
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能否合理推广应用信息化是一个行业战略眼光的体现,交通运输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深刻影响着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进程。从一般意义上讲,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就没有交通运输的现代化。
传统的投资驱动型、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在信息化的大时代、大背景下,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推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有效共享,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升行业决策和服务效能,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提高运输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已然成为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更加旺盛,交通出行规模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高效、快捷的出行服务,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成为检验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者的新标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推进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加大公共信息的服务力度,将最及时、最准确的道路、运输情况,通过互联网、手机、新闻等多种渠道公之于众、服务社会,努力消除和减少不同地区、城乡间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的差异,这是确
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保证。
细数河南交通,信息化为行业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类信息化工程如雨后春笋助推着河南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资源整合,汇聚全省公路、水路、运输信息资源,建成公众出行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系统、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GPS监控平台、交通地理信息平台。三系统两平台的投入使用,促进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了从分散建设、信息孤岛逐步向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的转变;依托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信息平台,开展了养护管理信息系统、联网收费管理系统、道路监控系统及通信网络系统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高速公路管理服务水平,为应急救援,道路抢先提供了决策支持,为全省高速公路的贯通畅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运输管理部门开发的运政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运政管理数据的大集中,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有效地支撑了全省道路运政管理工作;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升级改造,实现了物流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有效信息交换,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周转效率;12122等各种交通服务出行热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布信息的主平台和社会公众获取交通运输信息的主渠道。
此外,其他重点工程也在稳步建设:河南省公路水路建
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已通过评审;河南省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服务平台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郑州市出租车和城市公共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正在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积极推进;河南省超限检测站四级联网系统已完成工可编制。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人事管理系统、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已建成投入使用。各项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为交通运输输送着新鲜血液,激活着中原市场,服务着亿万百姓。
尽管信息化发展有所成效,但支撑行业发展,助推先行之路并不轻松。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
信息化项目实施的主导力量过于单一;信息化过程管理及后评估机制相对缺失;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稍显不足;部分信息系统定位不明确,与业务需求结合不紧密;信息安全的保护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化人才及资金保障难以落实……
如此种种,是体制过于陈旧,还是思路不够开阔,是工作畏首畏尾,还是难以担当重任?
人常说,要跳出交通看交通,要站在大局看交通,要落在基层看交通,要看到交通发展的新形势,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中原崛起、战略要地、枢纽全局是大趋向,服务人民、惠及民生,是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顺应大势,把握大局,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把“三化协调”的需求放在首位,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是当务之急。
信息化项目要讲应用、讲实效。没有应用的信息化项目是腐朽的,是不具生气的。这不是作政绩,而是搞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致力改善民生,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百姓出门不再“一票难求”,“公交优先”不再纸上谈兵,自驾出行不再迷茫作难,这才是落在实处,落在用武之地。所以,规划要贴近服务,布局要讲究发展。小项目、大应用是一种智慧,大项目小应用则是浪费。某些项目需求定位尚不明确,又何谈实际应用?这是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让一流院校、科研院所、前沿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到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去,将先进领域的先进技术、创新思维,融入到交通行业发展当中。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开发公益性资源,健全公益资源的共享和收益机制,弥补政府部门自行开发过程中资金和人才的短缺。
同时,加强对于信息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后评估体制的建立。由于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以及成果效益与其他交通工程项目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完全照搬传统项目后评估的方法来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估,因此,需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特点及管理需求,构建科学、规范的信息化后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工程过程管理办法和评价细则,切实把各项工程做到实处,做到人民满意之处。
知不足而后进,明差距而奋起。我省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形式良好,前景广阔,我们要保持好清醒的头脑,担当重任,开拓进取。以信息化促进行业发展,以信息化服务人民群众。树好先行的旗帜,做好先行的典范。中原崛起,交通先行,这是一种远见,一种期盼,一种重托,是美好前程的召唤,是舍我其谁的担当,是为此奋斗终身,垂暮之年的回眸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