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2 00: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利红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9年1期第102~104页 【作者简介】王利红,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是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把属于过去的历史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从而使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提升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询问和思索的问题。

一、历史与现实

尼采在《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中认为,我们需要历史学,但我们需要它,不是为了舒适地离开生活和行动,而正是为了生活和行动。只是就历史学服务于生活而言,我们才愿意服务于它。尼采引用歌德的话,认为凡是仅仅教诲人们,不增进或者直接振奋人们行动的东西,都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尼采认为历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进或直接振奋我们的行动。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眷恋过去,而是由此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过去唯有在不削弱、加强当代和未来的时候才具有一种价值。[2](pp.10-12,p.134)

尼采的观点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不谋而合。克罗齐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那些不与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历史都是死历史或编年史。我们应当把历史跟生活的关系看作一种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不是一种抽象意义的同一,而是一种综合意义的统一。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而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例如,当我们面对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时,它只会使我们望而生畏,它对我们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可怜的有限才对我们有帮助,才是有定的、具体的,才是能被思想所掌握的,才能成为我们的存在基础和我们行动的起点。因此,面对无限的历史,我们所该做的,是在漫无边际的过去中,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当代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现在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这样一来,由于与现在生活的接触,处于黑暗中的过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的就通过当代的而再变成当代的。[2](pp.2-3,37)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因此历史研究是地地道道与现实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它的研究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历史研究直接跨过现实生活,到它的背后去分析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哲学眼光。只有通过哲学研究性的眼光,才可以在浩如烟海的过去中唤醒与现实事物相关的既往,使它复苏;才可以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并使它与现实连接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眼光照亮的不是一切过去的事物——因为与现实联系日益久远,它们随着时间的逝去越来越远地退入黑暗之中。被照亮的仅仅是过去的事物中,那些在现实的此时此刻还没有消失的事物。而这些被唤醒及照亮的事物,对我们而言,就代表了整个过去,代表了在我们意识和精神中存在的过去。[3](p.3,p.9)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对过去与现在的论述与德罗伊森有类似之处。卡尔认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4](pp.109-110,p.163)

卡尔认为,历史的本质就在于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同时也就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理解,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也才完整地凸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学,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存在出发,通过对现实和自我生存的体验和反思,找到过去与现在联系的点,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历史,把握过去与现在,使之联成一体。而不是把过去与现在机械地分割开来。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过去在今日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现在和过去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学误认为是一个一度存在而却僵化了的既往,这个人类的既往,与目前社会中活生生的行动、与个人的生存和忧患完全相离而不相关。[3](p.15)导致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教学,缺乏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难以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和温度。因此,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

二、历史的整体性——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不仅对于现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未来同样如此。因为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既往”(即过去),那个仍然存在于目前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既往,那个既新鲜、又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既往,不仅在现实中仍未完成,而且由此伸入到未来的领域之中。[3](p.15)

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包括他们的家庭、部落、民族和其他关系群体,甚至个人记忆——所有人都在过去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今天与过去大体相似。这样,基于学识、记忆和经验的人类绝大部分自觉行为,就构成了不断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巨大连续体。这使人们不禁要通过解读过去来试图预测未来。不仅公共政策,就是人类自觉的日常生活也要求对未来加以预测。[5](p.43)

人们永远不可能脱离过去来确认自己在现在和未来的位置,否则人类及其个体就如同浮萍。人们需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整体。正如德罗伊森所说,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所有的只是倏忽即逝的一个个的片刻,以及过去留下的许许多多的陈迹。一个人如果与他身边事物在过去的发展没有关系,他也许会连精神也没有。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那些过去的发展,他才变得有内容、有深度。为此,他所认识到的过去,对他而言不是装潢他的内心的饰物,他从那些过去的发展中所得到的,是他的力量、他的能、他的欲愿,他的目标以及他的希望。我们这个有时而尽的人,我们的精神——只有我们的精神,才有能力将深刻和永恒赋予刹那即逝的瞬间。我们人,能够借着这一刹那的瞬息,把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把我们的记忆及期望都投映到我们身后漆暗的既往之中,照亮过去与未来之路。虽然有时而穷的我们个人的心智,只存在于此时此地,而其存在又是如此的狭窄易逝,但它却既能回溯既往,充实一己的记忆,同时又自怀希望意志,向前迈进。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3](序言pp.3-4,9-10)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它使你的灵魂有所归依,它使你的未来有所趋附,它同时通向你的过去与未来之路。

罗素在《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一文中,谈到他个人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感受时,用优美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论述了个体的短暂易逝与永恒的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被他的从生到死的短暂时间所限制,那么他就会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希望和要求的范围变得狭隘。而一旦我们把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虽然我们个人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于是痛苦得难以忍受。但是从历史的透视来看我们个人的生活,把它当做是全人类生命中一个无限小的片段,就可以使得无可避免的个人灾难不那么难于忍受了。尽管历史充满了盛衰浮沉,但是却存在有一种总的趋势,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种满意。[6](pp.51-52)

历史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的功能,不仅使我们摆脱了有限的肉体生命的限制,加深我们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而且使我们获得思想和行动的广阔视野。因为“思想和感情被历史所扩大了的人,会希望着成为一个传递者;并且希望着尽可能地传递下来会被他的后人所判断为美好的东西。”[6](p.52)而在这一传递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将获得永生。

三、体验历史

既然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的连续整体,个体的存在和历史的整体须臾不可分离。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历史的整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无数个体的持续存在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未来生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从性质上讲,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认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具有本体论或生存论性质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历史。因为只有体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才能在历史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7](pp.44-45)

加达默尔认为,连续性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不同于自然,它包含时间的要素,它是一个心灵不断在自身内增殖的过程。历史科学的最终结果是“对万物的同情、共知”,因为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大全(或宇宙)生命的显现,所以,分有历史现象就是分有生命。这样一种对大全生命的理解性的渗透,事实上比起人类对某个内在宇宙的认识成就来说还有更多的意思。[8](pp.271-272)

历史意识具有开放性的逻辑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历史学家或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达到这样一个要点,即“生命在思想着以及思想在生存着。”这样一来,体验历史就成为学习历史的最佳方式,虽然它具有其近乎宗教性的色彩,但它可以最有效的让我们接近历史,走进历史,就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到另外一个心灵一样。因为理解或体验就是直接地分有生命,而无需通过任何概念思考的中介过程。

加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更进一步说,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8](p.274,p.357,p.387)

因此,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身,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历史学习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和生命的体验。德罗伊森把这种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思想的历史教育称为通人教育,他认为这是发展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特质的一般性的基本训练。德罗伊森非常看重历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通人教育这个概念,包含的不只是智性的事——能使人聪明,但不一定使人变得更好。通人教育是正如莱辛所说的:“人类致于至善的那条途径,实际上每个人都该步入而且走完它。”[3](p.99)不仅如此,历史教育的功能还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开启更多行动的机会。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于启示受教育者,使他们在剖析过去经验时,把自己牵连进去并造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使他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会产生一种看法,自己主观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个部分。[3](引论pp.22-23),是与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自觉到个人本身就是历史演变塑造而成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牵连着无数情感的深切博大的爱。

德罗伊森的通人教育这个概念表明了历史是一个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富有动力的发展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为了不断提升历史认识的深度及阔度,德罗伊森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正确的给青年人上历史课的方式,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让自己自由地在历史范围里驰骋,永久以新的方式授课,使史实能为推动人类历史活动的精神做见证。因为历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既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满足高层次及最高层次的需求。[3](pp.99-101)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历史积淀,深邃而充满诗意的哲学眼光以及高妙的文学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以自己深刻的洞见、深厚的学养和人性的魅力,引领学生行走在历史的绚烂多姿、千变万化的道路之上,就像克罗齐所说的,“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罗素曾经把历史学分为大型的历史学和小型的历史学,认为两者各有其价值,但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从一开始,对这两者的学习就应该同时并进。[6](p.12)

罗素是伟大的。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枯骨,历史云烟所覆盖的人类过往的一切,都曾生活并继续生活在现实的生机勃勃的土壤之上。史学中教学的成分,是与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综合性的观察之下,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关怀之下,历史中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才得以明晰。教学性表达方式表达的不是个别的思想,是把整体性呈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个别的思想又总是与整体相涉,而且是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我存在以后,以及我们直觉地感受到我们处于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之中以后,我们才算能行为,能生活。[6](p.128)历史的整体性的存在中,其实从来都充满着生命的呼吸和相互往来、应对。对我们来说,从一己之存在出发,去体验、去感知,去从有限的生命中生发出无限的人生况味,才是学习历史的最佳境界。正如罗素所说,历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应也不该只为历史学家所知。它属于每一个生存于世之人。

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持续不衰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自身以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历史的内在精神、思想和人性魅力。虽然德罗伊森说过,“能洞见人类命运真正整体性的只有神性。”但为什么我们不去试一试呢,也许不经意间,通过心灵的体验,我们就能触摸到神的衣襟,倾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

我欣赏并赞同德罗伊森的话:历史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的确立。历史知识并不是“光与真理”,但却是对“光与真理”的追求、赞美及宣导。这,应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意]贝克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2005.[3][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英]罗素.论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罗小洁.历史的真意——读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有感[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第二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模版]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

第三篇: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市公园路中学:谷马林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特点、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生物 体验式 教学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在初中已实施好几年了,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有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推广就夭折了,而有的教学模式(比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可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是本人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念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生物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亲身经历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地、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模式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 被动接受 主动探究

教师 知识传授 组织、引导、合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单纯的知识讲授 多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注重课程本身 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式 单向灌输 多种方法并用 教学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时间和地点 在学校进行课堂学习在校内、外进行体验式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 从课本、教师说教中获取 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先行后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2.方法及运用

2.1.提供新课导入的直观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新课的导入上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有真切感触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新课导入可以用教具导入,也可以用实验导入。2.1.1.教具导入:在生物课的开始,可以用实物、标本、挂图或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心领神会。比如,在讲授叶片的结构前,先发给学生植物的叶片(比如梧桐树叶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叶片的形态结构和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是否一样,有无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在撕口处能否看到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再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最后总结性地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同时,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为讲解新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1.2.实验导入: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可以用“植物细胞呼吸时需要吸收氧气”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把幼嫩的青菜叶和烫过的青菜叶(沸水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广口瓶中(不加标记),盖上玻片,用凡士林封住,然后用黑色塑料袋把两个广口瓶罩住,上课时再让学生把燃烧的火柴棒分别伸入两个广口瓶内,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根火柴棒为什么一个燃烧,一个熄灭。我觉得利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创设抽象知识点的情景体验

情景体验教学方法,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理念。创设的情景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知识,激发兴趣,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景创设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用标本、模型、实物等教具来实施。

2.2.1.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形式直观地、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和理解。所以,对那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内容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由于气体交换过程看不到,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课件,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呈现实物: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生物教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这节内容时,教师对“鸡卵的结构”讲得很辛苦,学生未必能掌握,如果在课堂上呈现实物,打开鸡卵,让学生探究:卵白、卵黄、卵带、胎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颜色,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

课堂上学生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和特长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内容时,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关系后,让学生把两根新鲜萝卜条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等量浓盐水的烧杯中,10—15分钟后,当学生观察到清水中的萝卜条仍然硬朗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时,便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分别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实施探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同时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每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赞扬的口吻准确而有分寸地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成功的体验。

2.4.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感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有时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研究、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从客观世界抽象而来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食品安全”教学内容时,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市场上正在出售的面包、奶制品、火腿肠、碳酸饮料等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是否涉嫌含三聚氰胺等,最后小组汇总调查结果,提出改善食品安全的建议。食品安全是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通过这样一个体验式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体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重点。社会实践有调查法、参观法、访问法等。3.优势及注意事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摒弃单向灌输,是“寓教于乐”的最佳诠释⑴,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知识——能力——素质——运用”之间转化的时间,并且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虽然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是否过多,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长,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②要设计有效体验:体验式教学不但要重视科学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既要防止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③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容量。④要注意学习安全:体验式教学中有许多有关动手实验、实施探究、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涉及到组织、管理、活动规则等方方面面,教师应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使体验式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和讨论,把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在立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刘玮.生物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2期.

第四篇:谈历史教学中诗歌词曲的运用

谈历史教学中诗歌词曲的运用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能够将大量的古代著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中的诗歌词曲。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 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第五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上虞中学

杭黎方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 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下载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论文) 姓名:张敏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镇留光村608号 邮编......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计算机和网络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它大大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对......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介绍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历史教学的几种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电教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幽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幽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莒县夏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姓名:薛彦群 邮编:276514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中掌握幽默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历史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正确的使用幽默,是激活学......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郑玉强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它的应用,能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