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初探
历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初探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历史教学改革,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历史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教材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历史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一、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意义更加大,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动画、录像、图片、表解等。听觉,指学生听到的来自计算机的语言和音乐。触觉,指学生的两手对鼠标、触模式屏幕、键盘触击。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传统教学发展为视听教学(电化教学)备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推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引导学习中国史中的《辽、宋、西夏、金》一课时,由学生先欣赏动漫曲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再设问:岳飞为何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颖趣浓。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教学中难点问题的突破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运用多媒体较好的突破历史重难点。
比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节汇报课时,我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理解体会“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构想在香港澳门地区成功运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邓小平同撒切尔夫人谈话”的录像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对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的三次谈话具体细节的观看,并且引导学生关注双方为香港问题的阐述,及在交流过程中表情的变化,直观地感受到“一国两制”的伟大政治构想给邓小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增加了筹码。然后,我在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简单解释,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深刻的政治内涵。然后,利用“香港回归仪式”的录像突破难点:在这段录像中,学生通过对英国王子威尔士在1997年06月30日交接仪式前的简短讲话、英国国旗及香港国旗的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升起、江泽民的讲话及香港第一批官员的宣誓就职等一系列仪式的观看,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目中洋溢着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的无比激动。接着再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香港回归后的变化图片,深入体会“一国两制”伟大的政治构想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
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中难点目标。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可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学风格被计算机演示的程序所湮没,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其次、根据教学实际,制作课件
课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也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越来越多,可以利用多个课件的内在资源,去粗取精,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组合,为我所用。
第三、注意与其他常规媒体的有机结合
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直观教具、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学。
第四、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限制。因此,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式、启发式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屏幕上提供的文字材料或画面,提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是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在中学教学领域中的逐步推广、普及,它在发挥和体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协同性等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模版]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其高质高效`、生动直观等优势,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结构由平面到立体,教学方法由单一到多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此我们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例如: 将电影《林则徐》、《甲午战争》、《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有的是三维动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重温了历史事件,这样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容易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便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标志的农具时,教师可编辑有关的影视录像片,内容反映战国、汉、三国时期的铁犁和灌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并着重与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相对比,经过多媒体材料画面的选择、画外音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科技的发展过程,辨别各种成果间的异同,特别对唐代的繁荣就会有较深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将多媒体运用到历史课中,本来是为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育单
一、过于抽象化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过分讲究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趋势。如一些课时根本不需要运用课件,只需要利用幻灯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有些教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制作无大用处的课件;有的只需要用PPT就能做到相同或更好效果的课件,但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时尚,把一节课做成网页,在网页中加入许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利用电脑来学习。这样学生容易形成 “走马观花”“看热闹”的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这个“度”也非常重要。
第四篇: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 要:随着课改的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标准发生了变化。在课改的要求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怎样改革历史课堂,怎样使学生获得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历史和信息技术充分整合,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优势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对传统学科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网络上,从“人灌”到“机灌”,而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具、学具,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从根本上促 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缺乏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彻底转变了这种单项式的学习弊端,学生不再满足教师的“一家之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方式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如讲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往凭着教师的一张嘴,再津津乐道的描述,也激发不起那种强烈的爱国激情,而通过从网上搜集来的近百余张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即刻惊讶感叹,欣赏那一幅幅犹如仙境的宜人美景,联想到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而义愤填膺,对侵略者的暴行无比愤慨,对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与流失深感惋惜和痛心。又如讲解“五四运动”,学生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中的介绍,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到网上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包括大事记、图片档案、“百年回声”、纪念文章、人物回忆、评论研究等栏目上的文字、图片、文献资料以及影音作品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使已逝去久远的历史变成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史实“再现”,不仅能详细全面地了解史实的来龙去脉,更从“五四”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中倍受教育和感染。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可以将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图片绘画、新闻报道、知识 2 竞赛、游戏活动、影视收听等融入历史教学的课堂,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历史。
2、学生学习的内容由以往的“教材”转向“多元化的资源”
传统教学方式完全被教材所束缚,超越教材就会受到各种责难和非议。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再也不会局限于单调的书本知识,特别是互联网上大量的知识信息,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到知识海洋中去遨游。如我讲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利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映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图的全卷,犹如“再现”了宋代汴梁城都市生活的繁荣。细看图的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突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背景,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再观汴河两岸,人烟稠密、粮船云集,船只首尾相接,纤拉、摇撸;横跨汴河上的虹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再分析热闹的市区街道,屋宇鳞次栉比、店铺招旗林立,行人肩摩接踵、往返川流不息;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高大雄伟的城门、绵延的驼队给东西方贸易往来以明显的点缀。通过对几幅局部图的观察分析,学生从中捕捉到北宋汴梁城经济与生活的重要信息,通过联想思维,归纳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格局的变化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引申分析而认识到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新的高峰。从而也领悟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带来的重要影响。又如在讲解《西安事变》一课时,3 当时电视上也在播放《西安事变》的电视剧,学生不满足从课本当中学的的知识,又对电视剧当中的情节产生了一些疑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杀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杀张学良?”等等疑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再结合电视剧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从国内当时的局势,世界局势,以及历史人物自身等进行综合分析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杀蒋介石的原因和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杀张学良的原因。并且理解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辩证的进行。
3、学生的记忆方式由以往的“机械式记忆”转向“建构式的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机械式地记忆,而是通过广大资源的获取,分析和利用,建构起对某一知识的认识。如讲解“英国的工业革命”,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非常陌生,传统教学靠教师“一张铁嘴,一支粉笔”很难说清,即使用投影、幻灯等手段学生也难以从几张静态的图片中真正理解工业革命的作用和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将蒸汽机与各种纺织机、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轰鸣的机器声与快节奏、高速度的流水线生产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直观的、生动的机器化生产的场面,特定的环境氛围拉近了与当今现代化工业的距离,目睹机 4 器化生产的宏观场景,再与凋弊落后的封建式手工作坊进行对比,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内涵,自然认识到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再引申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对各国革命运动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又是怎样拉大了当今世界的贫富不均距离,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现象?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凸现特定的历史情境,不仅利于学生对某些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通过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声为有声,使棘手的问题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
4,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传统的“知识传承”转变为“知识创新”
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主动求知,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探究,向更宽的知识面拓展。例如,讲解“五四”运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图片、资料(文字、个人回忆录、影视等)极为丰富。课堂上同学们情绪激昂,畅想历史的回忆,课下,一致要求在五月四日举办纪念活动。在2012年5月4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纪念“五
四、民族精神永弘扬”的教育活动。整个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从“忆先烈”的沉痛历史回忆(展示相关图片、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学生演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史实),到“爱祖国,撑起中华一片天”(结合实例讲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抗争史),进而过渡到“乡情深、爱乡拳拳赤子心”(结合现实抒发爱家爱乡情),最后是“畅明天,报效祖国见之行”(谈感想、表决心),整个过程有 5 历史史实记载、有诗歌朗诵、有知识竞赛、有故事演讲、有歌曲(毕业歌)伴唱、有个人表决心、有同学谈理想,情绪激昂,心弦振荡,最后在“明天会更好”的大合唱中结束。所有在场的人都深受了教育。通过信息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整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灵,焕发出学生的斗志,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教程 :水利水电力版社
2.中国近现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1-9 6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计算机和网络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它大大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应努力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做出努力。对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加以研究,有助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占领现代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有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纠正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提初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形成中学历史现代教育教学观,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课改脚步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种感官作用于一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从而使其学习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使“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