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时间:2019-05-12 04: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第一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就对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完成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体验式教育

中学历史应该带给学生怎样的收获?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相辅相成,立体,动态地观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有学者比喻“知识与技能”是枝叶(树冠),“过程与方法”是树干,“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树根,三者不可或缺,协调发展。我认为作为“树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一个人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观等内容,它关系着学生的终生发展。

一、体验式教学在历史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中第一目内容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其新课标中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鸦片战争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以后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根据课前的调查,我发现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只是简单了解作为毒品的鸦片,对鸦片战争这一具体事件知之甚少,更别提林则徐虎门销烟体现的民族情感。所以我觉得让学生切身感受一百多年前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体会里面的民族情感显得异常重要。

体验式教学要求进行情景创设,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很多,关于鸦片战争可以采纳的资料也很多,图片、文本、名人著作、视频、音乐等。我采用的是带领学生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虽然该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但是我以其为核心做了幻灯片,希望进行一次异地爱国主义教育,“导游”不是老师而是一位对鸦片战争有一定了解的学生。首先伴随着这位“导游”的召集声幻灯片切换到一面宏伟的大门,大门的缓缓打开,投影上出现了一些美丽的花朵,烟枪等。这时候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在座位上议论了,脸上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显然这些文物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导游”开始请“游客”猜这些是什么,“游客们”一边参观一边饶有兴趣的猜测,作为“游客”的我也在旁提出了一个问题,英国人为什么要向中国贩卖鸦片。其次“导游”又到了另一个展馆,幻灯片随之出现了林则徐的手书,面对刚劲有力的书法,针对要不要禁烟,“导游”又组织了一次讨论,这时的“游客”已经不像刚进博物馆那样一无所知,纷纷列举了鸦片的危害。再次“导游”又带领“游客”进入了博物馆的第二层――“金锁铜关”陈列,播放《鸦片战争》中有关虎门销烟的片段,虽然没有博物馆展厅那样高科技手段,但是也通过视频的模式使大家感受到了虎门销烟的气势磅礴,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关于虎门硝烟这一目内容,我创设了游览博物馆的情景,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感受到了鸦片的危害,树立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理念,并通过学生视觉上的盛宴,感悟了民族情感,基本达到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二、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的有效利用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历史第二课堂达到教学目标呢?七年级下册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针对如今七年级学生,无论是戚继光还是郑成功都缺乏了解,如果只通过课本的介绍要完成这一目标,我觉得略显得苍白和空洞,所以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即游玩荆川公园并制作一张有关唐荆川的历史小报。当学生听到游“公园”的作业后非常的兴奋和激动,而当他们把小报制作好上缴后,我觉得我的目标也基本完成了。

三、体验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一,体验式教学以课堂为主要渠道,同时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探究整个学习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的现状,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自我体验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感受历史的灵魂,获得历史的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是毋容置疑的。

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受益人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所以在体验式教育背景下,要注意是群体收益而不是个体收益。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角色扮演这样的方法,扮演角色毕竟是少数,所以只有少数学生能体会历史,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甚至是看“热闹”。所以我认为对于类似角色扮演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还要适当的编排,寻找另一种有效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否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无从实现!

第三,体验式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目的性。体验式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最终还是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的培养。现在体验式教学花样很多,让人眼花缭乱,所以不管何种形式关键在于其设置能否调动学生的体验兴趣、体验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有效。

历史对于初中学生意味着什么?绝不是单单知道一个历史事件,完成一个历史题目,它是属于过去,现在及未来。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持续不衰的兴趣,通过这种兴趣感受到人类的伟大,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第二篇: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利红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9年1期第102~104页 【作者简介】王利红,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是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把属于过去的历史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从而使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提升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询问和思索的问题。

一、历史与现实

尼采在《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中认为,我们需要历史学,但我们需要它,不是为了舒适地离开生活和行动,而正是为了生活和行动。只是就历史学服务于生活而言,我们才愿意服务于它。尼采引用歌德的话,认为凡是仅仅教诲人们,不增进或者直接振奋人们行动的东西,都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尼采认为历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进或直接振奋我们的行动。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眷恋过去,而是由此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过去唯有在不削弱、加强当代和未来的时候才具有一种价值。[2](pp.10-12,p.134)

尼采的观点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不谋而合。克罗齐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那些不与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历史都是死历史或编年史。我们应当把历史跟生活的关系看作一种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不是一种抽象意义的同一,而是一种综合意义的统一。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而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例如,当我们面对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时,它只会使我们望而生畏,它对我们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可怜的有限才对我们有帮助,才是有定的、具体的,才是能被思想所掌握的,才能成为我们的存在基础和我们行动的起点。因此,面对无限的历史,我们所该做的,是在漫无边际的过去中,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当代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现在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这样一来,由于与现在生活的接触,处于黑暗中的过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的就通过当代的而再变成当代的。[2](pp.2-3,37)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因此历史研究是地地道道与现实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它的研究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历史研究直接跨过现实生活,到它的背后去分析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哲学眼光。只有通过哲学研究性的眼光,才可以在浩如烟海的过去中唤醒与现实事物相关的既往,使它复苏;才可以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并使它与现实连接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眼光照亮的不是一切过去的事物——因为与现实联系日益久远,它们随着时间的逝去越来越远地退入黑暗之中。被照亮的仅仅是过去的事物中,那些在现实的此时此刻还没有消失的事物。而这些被唤醒及照亮的事物,对我们而言,就代表了整个过去,代表了在我们意识和精神中存在的过去。[3](p.3,p.9)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对过去与现在的论述与德罗伊森有类似之处。卡尔认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4](pp.109-110,p.163)

卡尔认为,历史的本质就在于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同时也就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理解,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也才完整地凸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学,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存在出发,通过对现实和自我生存的体验和反思,找到过去与现在联系的点,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历史,把握过去与现在,使之联成一体。而不是把过去与现在机械地分割开来。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过去在今日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现在和过去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学误认为是一个一度存在而却僵化了的既往,这个人类的既往,与目前社会中活生生的行动、与个人的生存和忧患完全相离而不相关。[3](p.15)导致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教学,缺乏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难以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和温度。因此,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

二、历史的整体性——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不仅对于现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未来同样如此。因为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既往”(即过去),那个仍然存在于目前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既往,那个既新鲜、又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既往,不仅在现实中仍未完成,而且由此伸入到未来的领域之中。[3](p.15)

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包括他们的家庭、部落、民族和其他关系群体,甚至个人记忆——所有人都在过去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今天与过去大体相似。这样,基于学识、记忆和经验的人类绝大部分自觉行为,就构成了不断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巨大连续体。这使人们不禁要通过解读过去来试图预测未来。不仅公共政策,就是人类自觉的日常生活也要求对未来加以预测。[5](p.43)

人们永远不可能脱离过去来确认自己在现在和未来的位置,否则人类及其个体就如同浮萍。人们需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整体。正如德罗伊森所说,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所有的只是倏忽即逝的一个个的片刻,以及过去留下的许许多多的陈迹。一个人如果与他身边事物在过去的发展没有关系,他也许会连精神也没有。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那些过去的发展,他才变得有内容、有深度。为此,他所认识到的过去,对他而言不是装潢他的内心的饰物,他从那些过去的发展中所得到的,是他的力量、他的能、他的欲愿,他的目标以及他的希望。我们这个有时而尽的人,我们的精神——只有我们的精神,才有能力将深刻和永恒赋予刹那即逝的瞬间。我们人,能够借着这一刹那的瞬息,把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把我们的记忆及期望都投映到我们身后漆暗的既往之中,照亮过去与未来之路。虽然有时而穷的我们个人的心智,只存在于此时此地,而其存在又是如此的狭窄易逝,但它却既能回溯既往,充实一己的记忆,同时又自怀希望意志,向前迈进。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3](序言pp.3-4,9-10)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它使你的灵魂有所归依,它使你的未来有所趋附,它同时通向你的过去与未来之路。

罗素在《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一文中,谈到他个人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感受时,用优美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论述了个体的短暂易逝与永恒的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被他的从生到死的短暂时间所限制,那么他就会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希望和要求的范围变得狭隘。而一旦我们把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虽然我们个人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于是痛苦得难以忍受。但是从历史的透视来看我们个人的生活,把它当做是全人类生命中一个无限小的片段,就可以使得无可避免的个人灾难不那么难于忍受了。尽管历史充满了盛衰浮沉,但是却存在有一种总的趋势,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种满意。[6](pp.51-52)

历史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的功能,不仅使我们摆脱了有限的肉体生命的限制,加深我们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而且使我们获得思想和行动的广阔视野。因为“思想和感情被历史所扩大了的人,会希望着成为一个传递者;并且希望着尽可能地传递下来会被他的后人所判断为美好的东西。”[6](p.52)而在这一传递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将获得永生。

三、体验历史

既然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的连续整体,个体的存在和历史的整体须臾不可分离。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历史的整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无数个体的持续存在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未来生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从性质上讲,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认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具有本体论或生存论性质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历史。因为只有体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才能在历史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7](pp.44-45)

加达默尔认为,连续性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不同于自然,它包含时间的要素,它是一个心灵不断在自身内增殖的过程。历史科学的最终结果是“对万物的同情、共知”,因为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大全(或宇宙)生命的显现,所以,分有历史现象就是分有生命。这样一种对大全生命的理解性的渗透,事实上比起人类对某个内在宇宙的认识成就来说还有更多的意思。[8](pp.271-272)

历史意识具有开放性的逻辑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历史学家或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达到这样一个要点,即“生命在思想着以及思想在生存着。”这样一来,体验历史就成为学习历史的最佳方式,虽然它具有其近乎宗教性的色彩,但它可以最有效的让我们接近历史,走进历史,就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到另外一个心灵一样。因为理解或体验就是直接地分有生命,而无需通过任何概念思考的中介过程。

加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更进一步说,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8](p.274,p.357,p.387)

因此,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身,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历史学习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和生命的体验。德罗伊森把这种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思想的历史教育称为通人教育,他认为这是发展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特质的一般性的基本训练。德罗伊森非常看重历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通人教育这个概念,包含的不只是智性的事——能使人聪明,但不一定使人变得更好。通人教育是正如莱辛所说的:“人类致于至善的那条途径,实际上每个人都该步入而且走完它。”[3](p.99)不仅如此,历史教育的功能还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开启更多行动的机会。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于启示受教育者,使他们在剖析过去经验时,把自己牵连进去并造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使他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会产生一种看法,自己主观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个部分。[3](引论pp.22-23),是与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自觉到个人本身就是历史演变塑造而成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牵连着无数情感的深切博大的爱。

德罗伊森的通人教育这个概念表明了历史是一个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富有动力的发展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为了不断提升历史认识的深度及阔度,德罗伊森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正确的给青年人上历史课的方式,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让自己自由地在历史范围里驰骋,永久以新的方式授课,使史实能为推动人类历史活动的精神做见证。因为历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既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满足高层次及最高层次的需求。[3](pp.99-101)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历史积淀,深邃而充满诗意的哲学眼光以及高妙的文学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以自己深刻的洞见、深厚的学养和人性的魅力,引领学生行走在历史的绚烂多姿、千变万化的道路之上,就像克罗齐所说的,“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罗素曾经把历史学分为大型的历史学和小型的历史学,认为两者各有其价值,但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从一开始,对这两者的学习就应该同时并进。[6](p.12)

罗素是伟大的。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枯骨,历史云烟所覆盖的人类过往的一切,都曾生活并继续生活在现实的生机勃勃的土壤之上。史学中教学的成分,是与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综合性的观察之下,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关怀之下,历史中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才得以明晰。教学性表达方式表达的不是个别的思想,是把整体性呈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个别的思想又总是与整体相涉,而且是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我存在以后,以及我们直觉地感受到我们处于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之中以后,我们才算能行为,能生活。[6](p.128)历史的整体性的存在中,其实从来都充满着生命的呼吸和相互往来、应对。对我们来说,从一己之存在出发,去体验、去感知,去从有限的生命中生发出无限的人生况味,才是学习历史的最佳境界。正如罗素所说,历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应也不该只为历史学家所知。它属于每一个生存于世之人。

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持续不衰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自身以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历史的内在精神、思想和人性魅力。虽然德罗伊森说过,“能洞见人类命运真正整体性的只有神性。”但为什么我们不去试一试呢,也许不经意间,通过心灵的体验,我们就能触摸到神的衣襟,倾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

我欣赏并赞同德罗伊森的话:历史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的确立。历史知识并不是“光与真理”,但却是对“光与真理”的追求、赞美及宣导。这,应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意]贝克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2005.[3][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英]罗素.论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罗小洁.历史的真意——读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有感[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第三篇: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宁安农场中学 吴欣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隐形性,即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自然渗透,隐而不露的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很下功夫,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并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可渗透的内容具体化。

1、用广博的知识熏陶学生

在学生看来,教师首先应该是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人。而学生常常又会因为崇尚教师的博学多才,进而把对教师的敬慕之情迁移到对所学的课程上来。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就是由于受到所崇敬的老师的启发和影响才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温室效应”时,我列举了中国科技大学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那就是用二氧化碳合成钻石。在讲到“环境污染”

时,我结合海湾战争给学生指出:战争也是生态环境的一大污染源。这些例子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因此,教师应该用他那渊博的知识来熏陶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在实验和实践中磨炼学生

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单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经过实验中的亲手操作,实践中的亲身经历,通过自发的感悟和体验才逐渐形成的。初中生物学教材上介绍了很多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合理安排一些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和实践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学习眼的结构与功能时,指导学生分组调查村落或社区近视眼的发生率,收集有关近视眼的产生、预防及矫治的资料,然后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更能将用眼卫生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再如,让一学生按正常速度绕教室走一圈,然后用黑布蒙住其双眼,再让他按同样的路线走一圈,比较两次所用的时间;让某一同学穿一件衣服并扣上扣子,然后绑住一只手再让其穿衣并扣扣子,比较两次所用的时间;等等。这样一些小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以培养学生的关爱之心和社会公德。这种方式比口头灌输式教育要有效的多。

3、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学生

孔子曰:“其身下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杨雄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的都是人类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明、进步、正义的化身。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榜样的力量正是教师伟大人格的表现,它将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正确的导向。

我相信只要广大一线教师具有吃透课程标准,紧扣教学内容,利用好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质疑等方面的主动性,初中生物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一定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历史教学,培养出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身心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多年兼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突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处在农村的中学新课改还处于摸索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碰撞的特殊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陷入贴标签式的情感教育。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注重形式化,脱离具体的特定历史情境,孤立、人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空洞、生硬,也是无力、低效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认为你是在生搬硬套政治理论,使历史教学中这部分教育失去原有的价值,造成事与愿违。

二、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和资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例如有一位高三学生曾对历史作这样的评价:高中三年的历史学完后,感觉就像背完一本目录。时间、地点、事件,这些乏味的数据连同统一规定的结论一起丢给我们,很难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其中的人性味道。这位学生的评价让我们历史教师不禁汗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竟然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人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在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势,人生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行为方式的畸形。行为上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又如在课堂上讲战争史中战士的伤亡学生却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等等。又联想起历史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时,面对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个别学生不仅无动于衷,反而与别人在下面搞小动作,甚至还在谈笑;这些历史本应该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由此产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正义感,但是部分同学的反应不得不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感情世界的深思。或许可以理解为个别学生的“幸灾乐祸”出于个性的标新立异,但每次都有,尽管是少部分学生的对生命的淡漠的共性表现,决不是偶然可忽视的现象。相反,近年很多中学生对影星歌星的崇拜,丑化抵毁英雄,似乎出现了“世上无英雄仅存影星歌星”的文化“恶臭”现象;现在的一部分高中生,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悲观消极、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现出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嘲讽,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以上事实说明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时候让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了。

三、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谈谈几点看法:

(一)、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二)、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如上秦始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59年出生。13岁他父亲秦庄襄王去世,他继承王位。22岁,举行成人加冕典礼,从此开始亲理国事。39岁,实现了国家统一。50岁病死。欧洲人称他为“中国的拿破仑”。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百个人物》,把秦始皇列入其中。根据这段材料,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3岁时,你在干什么?22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39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50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用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要应该发奋学习,才会有作为的。

(三)、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通过对商鞅与张居正这两位古代改革家的比较,我们会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我们一定会为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国际主义精神等这些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象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愿意根据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信息,针对教材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走近历史,与历史进行身临其境的接触,触动历史的脉搏,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情感。如讲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理、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展开想象,讲叙泼水节、那达慕等节日的概况;诵读《木兰辞》、《敕勒川》等优美诗歌;还可以表演历史短剧,这样的历史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师生之间距离也会由此拉近,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五)、用辩论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论是最具激情,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挑起问题,让学生去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起到教师起不到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突破的重要途径。例如:结合必修一第二单元相关内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了论题:正方:“没有鸦片中国就不能接触到近代文明。”反方:“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迟早也会进入近代化。”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侵略、抢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带来近代化只是客观效果。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也会以别的契机进入近代化的。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落后是会被挨打的,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六)、提供材料,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诗歌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如在历史学习中,我带领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有时候让先人的墨迹呈现于学生眼前,有时候让历史的旋律和歌声氤氲于学生耳畔,有时候让真实的历史纪实镜头震慑于学生心魄。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配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七)、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等。学生对于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即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普遍而足够的重视,归纳其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对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操纵、调控缺乏具体的指导。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作用的先知先觉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提高了一定的基础,而尚存认识的不足与局限,则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市公园路中学:谷马林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特点、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生物 体验式 教学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在初中已实施好几年了,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有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推广就夭折了,而有的教学模式(比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可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是本人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念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生物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亲身经历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地、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模式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 被动接受 主动探究

教师 知识传授 组织、引导、合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单纯的知识讲授 多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注重课程本身 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式 单向灌输 多种方法并用 教学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时间和地点 在学校进行课堂学习在校内、外进行体验式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 从课本、教师说教中获取 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先行后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2.方法及运用

2.1.提供新课导入的直观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新课的导入上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有真切感触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新课导入可以用教具导入,也可以用实验导入。2.1.1.教具导入:在生物课的开始,可以用实物、标本、挂图或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心领神会。比如,在讲授叶片的结构前,先发给学生植物的叶片(比如梧桐树叶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叶片的形态结构和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是否一样,有无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在撕口处能否看到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再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最后总结性地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同时,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为讲解新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1.2.实验导入: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可以用“植物细胞呼吸时需要吸收氧气”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把幼嫩的青菜叶和烫过的青菜叶(沸水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广口瓶中(不加标记),盖上玻片,用凡士林封住,然后用黑色塑料袋把两个广口瓶罩住,上课时再让学生把燃烧的火柴棒分别伸入两个广口瓶内,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根火柴棒为什么一个燃烧,一个熄灭。我觉得利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创设抽象知识点的情景体验

情景体验教学方法,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理念。创设的情景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知识,激发兴趣,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景创设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用标本、模型、实物等教具来实施。

2.2.1.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形式直观地、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和理解。所以,对那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内容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由于气体交换过程看不到,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课件,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呈现实物: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生物教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这节内容时,教师对“鸡卵的结构”讲得很辛苦,学生未必能掌握,如果在课堂上呈现实物,打开鸡卵,让学生探究:卵白、卵黄、卵带、胎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颜色,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

课堂上学生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和特长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内容时,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关系后,让学生把两根新鲜萝卜条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等量浓盐水的烧杯中,10—15分钟后,当学生观察到清水中的萝卜条仍然硬朗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时,便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分别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实施探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同时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每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赞扬的口吻准确而有分寸地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成功的体验。

2.4.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感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有时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研究、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从客观世界抽象而来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食品安全”教学内容时,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市场上正在出售的面包、奶制品、火腿肠、碳酸饮料等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是否涉嫌含三聚氰胺等,最后小组汇总调查结果,提出改善食品安全的建议。食品安全是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通过这样一个体验式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体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重点。社会实践有调查法、参观法、访问法等。3.优势及注意事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摒弃单向灌输,是“寓教于乐”的最佳诠释⑴,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知识——能力——素质——运用”之间转化的时间,并且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虽然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是否过多,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长,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②要设计有效体验:体验式教学不但要重视科学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既要防止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③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容量。④要注意学习安全:体验式教学中有许多有关动手实验、实施探究、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涉及到组织、管理、活动规则等方方面面,教师应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使体验式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和讨论,把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在立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刘玮.生物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2期.

下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谈体验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同江市第三中学 王云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论文题目: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五篇范文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王玉芹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最终定稿)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我觉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

    谈初中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谈初中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武鸣县府城二中 覃 明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

    从抗震救灾实践看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189—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及时开展了灾后重建工 作,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同时,充分发挥了抗震 救灾斗争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