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抗震救灾实践看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189—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及时开展了灾后重建工 作,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损失,同时,充分发挥了抗震 救灾斗争实践的特殊教育功能,使全国军民思想受到震 撼,情感得到升华,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赞誉有加。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效果?从思想政 治教育的角度看,情感教育方法的成功运用是一个重要因 素。
一、情感教育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以人的情感为着力点,利 用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和自己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 育者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健康 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其特点是“寓理 于情”“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1.催化激励作用
人只有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 性,情感关系与有形的物质关系相比,能产生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情感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的驱动作 用,积极的情感可以给人以强大的动力、无限的激情和丰 富的想象,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智慧,使个体充满 活力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2.感染熏陶作用
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种生动、形象、真实的情境之 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感 染,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为情感在人际间的交流和蔓延 提供了可能,使个体的情绪社会化,产生广泛的导向、指 引作用,“情感”的外延得到了拓展,从而促进、激发广 大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3.共鸣沟通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
求,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使人们复杂心理活 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 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来就不只是 一个单纯的理智问题,它与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激发直观情绪,产生态度体验,并由直观体验切入理性思 考,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性人格的塑造和提升。教育者通过自己真挚、博大的爱,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达到与受教育者的心灵沟通,热情相处,诚恳相待,产生 情感上的共鸣。
二、抗震救灾中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1.以行育情
受教育者从教育者的行为示范中,在形象感召下,产 生新的思想认知,情感受到升华,真情得到触动,最终内
化为激励行为。从胡总书记深情亲吻震区受伤的小女孩,温总理向遇难遗体三鞠躬,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
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真诚表达,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在大难之际第一时刻的行为反应和情感投向,所表现出的忧
国忧民情怀和务实作风,是把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
位,党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共产党人身先士卒、一心为
公的行为示范起到巨大的感召作用,有效地影响了群众,人们的感情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钦佩和感谢,而是上升为
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领导者行
为所依据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取向,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
是一任政府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政府与民众在抗震救灾
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收到了上行下效的效果,使大家深切感悟到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地震灾
难的卓越才能和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爱
民情怀,使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激励,增添战胜灾难的信
心和力量。
2.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
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恰当的教育情境不仅具
有情感陶冶的功能,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心灵感悟,通过引
入和创设一定的具有情感色彩的生动情境,使受教育者在特定情境中产生体验、获得情感。在这场灾难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为我们营设了真实感人的环境,使人们
在叩击心灵的情感共振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次抗
震救灾的新闻宣传及时、准确、透明,一系列活生生的高 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 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紧张、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获
得了圆满成功,使全国军民思想受到震撼,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之所以取得如此效果,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从思想政治
教育的角度看,情感教育方法的成功运用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情感教育方法、含义及作用、抗震救灾中情感教育方
法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抗震救灾;情感教育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高军(1978—),男,山东青州人,硕士,湖北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六系二十二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从抗震救灾实践看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
第4卷 第2期
2009年2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CHANG 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igher education edition)Vol.4 No.2
Feb.2009—190—
真实故事和典型人物,成为抗震救灾一线军民心中的英雄 和榜样,令人感动、钦佩和鼓舞。从将军到士兵、从医生 到后勤保障人员,人人奋勇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些身 边人、身边事,成为激励广大官兵奋勇抗灾的强大精神动 力。这种“情境”作为优化的环境,与人们的心理世界产 生共鸣和契合,在现实环境与情感融入的交互作用中促进 了人们知、情、意行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大家被一种积 极的情感所维系,没有更多的语言,人们相互感染着爱的 力量,又无形中传递着爱的力量,营造了以情动人,以情 育人的氛围。爱似乎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无言的道德 命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场不幸又是民族精神成长的幸 运,真善美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爆发出强音。人们感受 到了平时所难以感受的美好和崇高。
3.以情育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真诚无私的爱,对他们的尊 重、理解和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交融的结合 点,是开启受教育者心扉的钥匙。这次抗震救灾中,人的 尊严得到了极高的升华,设立全国哀悼日,以这种庄严的 方式对不幸遇难者以国家级的最高尊重,集中表达了全 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倾注了全国人民的怀念和追思,使 遇难者得到最崇高的祭奠,使生者得到最深切的慰藉。同 一时刻,同一情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深厚的情感传递 给每一个人,共和国国旗缓缓而降下,腾起的是人性的 光辉。每一个生命都应值得尊重,每一个逝者都应值得 哀悼,这是体现同族同根、万众同心、同爱共哀之举,是深得民心、关乎民情“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有为之 举。一个镜头、一幅图片、一句话语,让我们体会了亲 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因为有“情”,我们真心 依靠,互相勉励,共渡难关。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 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心灵受到震 撼,内心充满力量。
4.以艺育情
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磁力,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冷静的比较中 发现自我,在自觉的思索中重塑自我,在不知不觉中启 迪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 来,除了新闻媒体滚动报道来自震区的生命奇迹和抗灾 事迹外,还有一种潸然泪落的激情传播,那就是文艺。无论哪种形式的舞台演出和赈灾活动现场,一篇篇发自 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 的书画,用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接 受教育。党心、军心、民心,心心相印。中央电视台通 过举办《爱的奉献》《向祖国报告》等主题文艺晚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活动以文艺表演与 播出抗震救灾宣传短片穿插进行的方式,将全国人民与 灾区群众的共同情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充分表达了社 会各界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共克时艰的心愿,整个活 动过程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使人们不仅 感受着大难之中有大爱,更感受着一个民族的坚强与伟 大。
三、运用情感教育方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情感运用与思想引导的有机统一
情感具有感染、交融、审美功能,能激发人们对教育 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情感的催 化,更要有理性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引导受教育 者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高尚情操,内化为意志品质,无论方 式和内容怎样变化,教育的原则和方向是不变的。如果把 理论精髓弃置一旁,一味强调情感激发,以情代理,就会 将严肃的教育工作变成纯粹的煽情表演,不仅无法实现思 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甚至会导致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的模糊 和淡化。必须注重情感运用与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寓情 于理、借情说理,既促进受教育者的情感升华,又推动受 教育者的认识提高。
2.注重教育情境的合理设置
情感教育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通过创设符合受教育 者心理特点的真、美、善交融的情景,在不知不觉中塑造 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者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 将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 品质去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因此,必须结合时代发 展中有益的教育因素来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善于用 真情打动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 情境之中。要摒弃那种“为情景而情景”,一味追求新 奇、热闹的做法,因时、因地设境,使每种情境的创设都 有利于激发积极情感,使受教育者在认知中体验,在体验 中融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注重情感教育同其他方法的配合运用
在实施教育引导时,要创造性运用各种手段,多渠道 促进教育内容的内化。运用目标激励法,挖掘受教育者的 内在潜力,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充分调动 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关系协调法,协调受教育者 上下级和左右之间的关系,及时消除矛盾和隔阂,创造一 个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运用榜样示范法,激起受教育者 学习、仿效的动机,引起共鸣,使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 标,增添信心。因此,开展情感教育时要注重同说服教 育、舆论引导、典型示范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 这些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补充、紧密配合,产 生“共振效应”,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11).[2] 李合亮,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1).[3]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4] 卢家梅.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 刘长庚.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J].兰州学刊,2003(2).[6] 张培莉.现代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第二篇: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谈流程管理、执行力和持续改进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4.20”地震已造成四川雅安等13个市(州)69个县150余万人受灾,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在灾难面前,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在华夏大地展
开了一场有力、有序、有效地、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对中国强 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物质保障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检阅、大展示。
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笔者高度关注并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政府层面的地震灾害救援机制的及时启动,还是民间志愿者的及时介入,都要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反应速度更快、更有秩序,也更加理性和高效。
笔者以为:基于汶川、玉树地震建立起的应急流程体系,为此次雅安地震实施有效救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结合企业管理,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有几点想法愿与大家共享。
一、救援有序---流程管理是基础。
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当地驻军等,都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部门在第一时间投身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确保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稳定。笔者认为:从上到下,各个系统、各个部门,都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行事是关键。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提出“多难兴邦”,安排各相关部门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建立抗震救灾的救助机制。在雅安地震时,完善的救助机制发挥了关 1
键的作用,这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检验,实践证明:我们做到了。
日出东方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启动了公司的应急预案,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笔者认为:除了日出东方的爱心与责任外,还要归功于公司内部的程序化管理。
二、执行力----发自内心的“爱”!
“快速反应,效率为先。”是日出东方的企业作风。
在雅安发生灾难后,公司董事长徐新建在第一时间:
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发起“抗震救灾,万人献血大行动”,组织救援队抵达灾区一线,开展现场援助,为灾区筹备10万支医用易折消毒棉棒套装及帐篷、手电筒、衣物、水、食物等救援物资运抵雅安灾区,广大经销商也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公司各基地、各部门员工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为灾区遇难者同胞默哀,„„
上述行为,体现了公司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这也是日出东方“爱”的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徐董事长年会提出“日行一善”倡议的具体落地,笔者不止一次讲过: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有威力的!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爱”,遇到事情就会萌生出智慧!就会发自内心的喊出:“我愿意„„”的声音!
三、持续改进----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总书记在就职演说时的一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爱的奉献”是需要实力的!
我们要勤奋学习、顿悟智慧、努力工作,把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好,造福于更多的芸芸众生。我们要从“一”做起:
近期,公司从关爱员工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消防演练;
将在全公司进行地震逃生演练,保证在突发事故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体系办也制定了《重大事故处理流程》,保证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有章可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讲,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真正沉下心去,深入第一线,主动参与流程管理,才是优秀的管理者,才能做到“有效执行”。
朋友们:
在新阶段,日出东方提出了新的战略,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日出东方梦”,而要实现“日出东方梦”的关键词就是:
流程管理
就是发自内心的“爱”
打铁还需自身硬
„„
“爱”要表现出来,但是“爱”不是动辄挂在嘴皮子上。“爱”的体现就是要做出自己的灵性,就是要把工作做好;今天,我们再好好领悟一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词的涵义吧!这个“为”字,就是“做出来”的意思;“己”就是指自己的天性、灵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词的涵义就是: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天性、灵性做出来,天地不容。
此时,笔者顿悟:“爱”是一个人固有的天性啊!„„
一个人的爱心有多大,他的成就、事业就会有多大„„
朋友:你说对吗?!
云南部昆明大区
李发林
2013-5-29
第三篇:从汶川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汶川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8年5月12日,是国人永难忘怀的一天。当天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顷刻间数万同胞的生命淹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皆难以幸免。山河齐哀,举国同泣,那些生死相夺的瞬间,至今还历历在目。
汶川大地震唤起人们对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两次灾难相隔32年,其间,正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所以,这既是一次发生在信息时代的大灾难,也是一场展开于改革开放30年后的大救援。也许,从表面看来,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但仔细想一想,这一切改变,其实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都根植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这么说,正是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就的综合国力,就没有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大地震发生时,一种被称为生命探测仪的信息检测技术在现场被广泛使用,它用高灵敏的声波探测方法,发现了不少常人难以发现的幸存者,从而抢救了更多的生命。地震造成电力和电信设施尽毁,一支使用遥感摄影技术的航拍部队拍摄的地图,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体滑坡变形、道路河流堵塞、建筑房屋损毁、堰塞湖分布等情况,甚至可以精确地到房屋、车辆和人,为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下拨抗震救灾资金、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数百亿元。
正是30年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中国人的腰杆子硬了起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抗震救灾中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发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等一道道坚定明确的指令;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救援队水、陆、空并进,3天内,来自数千里外不同方向的、挂着北京、广州、青岛、沈阳等不同牌子的白色救护车,已按划定分工出现在灾区各县、各镇。
“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是中共中央会议对抗震救灾作出的新部署。把对灾区的全面支援转为定点长期支援,这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一省帮一重灾县,从江南到塞北,从沿海到大漠,从都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到处洋溢着重建家园的创造精神。没有30年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政治文明前进步伐,就没有抗震救灾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和综合频道停止包括各时段广告在内的各栏目的正常播出,改播《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24小时滚动直播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国内外媒体都有记者深入灾区和后方开展实时播报。中央政府更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即公布了本次地震的预计死亡人数,国务院新闻办从震后第二天开始每天下午定时举办新闻发布会。用事实说话,用真诚说话。实际上,允许媒体自由采访和发布有关灾情的信息,对于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对于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对于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和制止谣言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官兵连日奋战在救援一线,10万余名志愿者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揪在一起、连在一起。心理疏导机制的投入使用,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对死者DNA的提取保存记录等,都深刻地凸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开放、自信、民主的大国形象。
同志们,30年奋斗,30年拼搏。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迎战冰雪、抗震救灾,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推动我们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的,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灾难!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希望与中国同在!
中国,加油!
第四篇:《从教育实践活动看自身问题》
《从教育实践活动中看自身问题》
毕节.赵全鹏
通过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学习,特别是看过赵克志书记在息烽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会视频后,我很受启发。赵克志书记在息烽县县委班子专题民主会上的一番重要讲话,给我们广大党员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对广大党员干部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让我明白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举办的这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查找自己的思想之陋、行为之垢,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密切联系群众。
一、个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入党宣誓的时候,我就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自己在思想上没有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没有发表过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在行动上也能够和思想言论保持一致,从未做过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事情。对照自身情况,发现自己在政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还不够多,对政治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只要自己在思想和
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足够了,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花的功夫不够。这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内涵及党的宗旨,深刻把握理论并将理论用于指导工作来说有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挤时间强化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并且做到长期坚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的精髓,学习党中央最新的大政方针,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实情,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不断锤炼自己的政治修养。
二、个人作风问题
在个人作风上,对照要求,经过认真思考和自我反复自查,我认为我总体上还做得还好,但仍有进步的空间。一是在工作中尽量克服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地工作,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二是平易近人,反对官僚主义,不摆架子,不带官腔,主动团结同事,和同事融在一起;三是保持艰苦奋斗,勤奋工作,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十分注意工作纪律。经常加班加点,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脑子里也想着如何做好工作;四是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能远离享乐主义思想,能抑制奢靡之风,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能够较好处理好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虽然个人在作风建设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与党组织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相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要再接再厉,贯彻中
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精神,在转变作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三、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并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座谈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认识到“四风”问题的危害性,“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查摆问题上,我带着闻过则喜的心态,放低身段,虚心向同事学习,认真听取意见,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找出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错误和缺点,力求找准问题、找全问题、找到关键问题。就个人自查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形式主义方面
自己的形式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开会时草草作笔,对于会议的精神下来没有更好地领悟。对会议的重点
问题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整改消化。中央“八项规定”指出,要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处理教育实践学习和工作的问题上,我只注重自己本职工作上的问题,没有把实践活动与工作结合,进行对照分析,认为自己作为基层一线员工只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二)官僚主义方面
关于官僚主义方面的问题,自查问题有:
1、参加部门安全例会后不做总结;
2、本职工作外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3、有时没有参加例会,觉得有些会议与自己无关;
4、对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只观不思。
(三)享乐主义方面
在享乐主义上,自认为没有什么突出问题。始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居安思危,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上班时间喝酒、打牌、喊拳等现象,坚决远离,业余时间用来看看报刊杂志、听听音乐等,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四)奢靡之风方面
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坚持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奢靡之风,往往会使人丧失斗志,腐化堕落。食堂吃饭做到吃多少打多少,做“日日光盘族”;洗手过后关好龙头;设备工具做到能修则不换,做到勤俭节约。
四、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自我感悟
自来到毕节飞雄机场这个大家庭以来,我满怀激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由于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四风”上面存在问题,通过本次群众路线活动的学习、查摆、对照,在认认真真“照镜子”,老老实实“正衣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四风”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组织和职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培养和群众的期盼时刻都是一种鞭策,作为党员的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性修养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不会因为阅历的增加而自然增加;党性修养,不仅要依靠自己的修养,还要靠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今后我将在领导和广大职工们的帮助支持下,自觉接受监督,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做好自己。
第五篇: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8年四川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总书记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灾区慰问群众、视察灾情,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一批批食品、药品、帐篷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汇集灾区,确保了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房住。近期,党和国家又作出省际对口帮扶的决定,再次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5月12日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中央财政下拨抗震救灾资金、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数百亿元。5月22日,吴邦国委员长指出,今年全国财政预算支出要“一切从抗震救灾工作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多少给多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能够这样承诺,前提是我们有这个实力。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同时,经济大发展催生了科技大进步,这次抗震救灾运用的卫星电话、卫星遥感技术、声波探测仪、生命探测仪、专业切割机、救助直升机等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舍己救人,教师舍命救护学生,广大官兵连日奋战在救援一线,10万余名志愿者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揪在一起、连在一起,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心理疏导机制的投入使用,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对死者DNA的提取保存记录,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等,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这次灾害尽管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但是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每一个被挽救的生命都弥足珍贵!生命的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聚着千百万人的抗争,闪烁着民族意志的光芒。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回放。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昭示我们,要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共克时艰,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创新,着力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以大改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
合国力和科技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改善民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