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抗震救灾感想:从亮剑精神看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感想:从亮剑精神看抗震救灾
近期各大电视台连续热播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断断续续的观看,近日拿到了《亮剑》的全套光碟,这才一口气完整看完。主人公李云龙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魂的总结时,他说了这样一段铁骨铮铮的话:“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便是‘亮剑’精神,也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前沿,汶川的道路已经中断,总指挥部就近在都江堰搭起简易帐篷,这是一个挑灯夜战的帐篷,这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前线指挥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向大自然的挑战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决战,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亮剑”精神是一种敢于战斗,永不服输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就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没有退却,党中央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云集四川,其集结之迅速,行动之果断,令世人惊奇。人命关天,兵贵神速。面对这场严重的地震灾害,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动,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一支支精锐之师走上抗震救灾战场……秋收起义团红一营从河南三门峡出发,摩托化开进 1300公里,历时27个小时抵达彭州县,又马不停蹄赶到都江堰,从那里急行军进入映秀镇参加救援行动。战士们高呼:“不打赢抗震救灾的战斗,决不收兵”。面对地震完全割断与外界联系的汶川,十五名英雄的空降兵写下遗书,义无返顾的实施高空跳伞,空降到灾区中心,为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第一手的当地灾情。驻渝某集团军接到架设门桥的命令后,立即出动了62台各种车辆、冲锋舟和机械设备,连夜到达都江堰紫平铺水库,官兵们不顾旅途劳累,昼夜投入救灾中去。终于成功架设门桥,打通了都江堰至汶川唯一一条水上通路,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暴雨倾盆,余震频发,挡不住人民子弟兵向灾区挺进的步伐。徒步、空运、铁路运输、摩托化开进……成都军区、空军、武警部队和济南军区、北京军区、海军、兰州军区的救灾部队以及广州军区、南京军区、沈阳军区医疗队闻令而动。面对从地震灾区传来的生命呼唤,人民子弟兵一次又一次展开了大规模的跨区行动。外电纷纷赞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找到了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源动力。“亮剑”精神不愧为我军的军魂。
“亮剑”精神是一种舍死忘生、奋不顾身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百折不挠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灾区的废墟面前,面对子弟兵,温家宝总理拔剑出鞘紧急动员:“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要抓紧时间。对于被困人员,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们抢救出来。”正是温总理在第一时间发出了这样的最强音,参与救灾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以及其他救援人员才奋不顾身地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发扬“亮剑”精神,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冲锋在前,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屏幕上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父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自己的小女儿,可爱的小馨懿牵挂了亿万人民的心。被誉为中国最坚强的民警蒋敏忍住失去父母和女儿的痛苦,日夜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以致昏倒。女民警蒋小娟抛下家中6个月的孩子,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9名灾区的婴儿。谭千秋 老师张开自己的双臂死死护住了自己身下的4名学生。3岁男孩郎铮在被救援人员救出时,艰难地举起右手,向营救他的解放军敬礼……正是这种舍死忘生、同舟共济的“亮剑”精神,才能战胜任何艰难,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魂。
“亮剑”精神是一种坚毅果断、契而不舍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创造出任何人间奇迹。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时间就是生命。地震专家称,震后第三天存活率仅剩下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72小时此后存活就是生命“奇迹”。参加救援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以及其他专业救援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发扬契而不舍的“亮剑”精神,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重灾区北川县曲山镇卫生院一位23岁的女护士在被困96个小时后成功获救,51岁的男子刘德云在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化工厂被困超过100小时后成功获救。北川61岁的李宁翠在废墟中被困164小时成功救出。映秀镇救出一被埋179小时的幸存男子马袁江,平武县又传出一个生命的奇迹,一名在废墟中被困180小时的孕妇上午被营救出来,就在送往医疗点的路上,她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据总参作战部报告,截至25日24时,抢险救灾人员已总计解救、转移666331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6537人。正是这种契而不舍的“亮剑”精神,才能创造出如此之多的生命奇迹。
“亮剑”精神是一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一种必胜的气势,勇往直前。面对这场自然灾害,共和国的总理激昂动员:“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的这些话,向广大人民群众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战胜地震灾害的坚强决心,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人民擦干眼泪,向灾区人民伸出友谊之手,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各种抗震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灾区人民的坚定意志,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就一定能夺取这场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亮剑》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种面对任何困难和敌人都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地震灾区的北川中学温总理鼓励师生们:“昂起坚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光明的未来,前进!”。通过这场汶川大地震的考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亮剑”精神,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这种“亮剑”精神,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前,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做好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筹备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坚决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二篇: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谈流程管理、执行力和持续改进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4.20”地震已造成四川雅安等13个市(州)69个县150余万人受灾,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在灾难面前,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在华夏大地展
开了一场有力、有序、有效地、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对中国强 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物质保障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检阅、大展示。
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笔者高度关注并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政府层面的地震灾害救援机制的及时启动,还是民间志愿者的及时介入,都要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反应速度更快、更有秩序,也更加理性和高效。
笔者以为:基于汶川、玉树地震建立起的应急流程体系,为此次雅安地震实施有效救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结合企业管理,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有几点想法愿与大家共享。
一、救援有序---流程管理是基础。
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当地驻军等,都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部门在第一时间投身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确保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稳定。笔者认为:从上到下,各个系统、各个部门,都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行事是关键。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提出“多难兴邦”,安排各相关部门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建立抗震救灾的救助机制。在雅安地震时,完善的救助机制发挥了关 1
键的作用,这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检验,实践证明:我们做到了。
日出东方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启动了公司的应急预案,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笔者认为:除了日出东方的爱心与责任外,还要归功于公司内部的程序化管理。
二、执行力----发自内心的“爱”!
“快速反应,效率为先。”是日出东方的企业作风。
在雅安发生灾难后,公司董事长徐新建在第一时间:
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发起“抗震救灾,万人献血大行动”,组织救援队抵达灾区一线,开展现场援助,为灾区筹备10万支医用易折消毒棉棒套装及帐篷、手电筒、衣物、水、食物等救援物资运抵雅安灾区,广大经销商也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公司各基地、各部门员工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为灾区遇难者同胞默哀,„„
上述行为,体现了公司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这也是日出东方“爱”的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徐董事长年会提出“日行一善”倡议的具体落地,笔者不止一次讲过: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有威力的!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爱”,遇到事情就会萌生出智慧!就会发自内心的喊出:“我愿意„„”的声音!
三、持续改进----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总书记在就职演说时的一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爱的奉献”是需要实力的!
我们要勤奋学习、顿悟智慧、努力工作,把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好,造福于更多的芸芸众生。我们要从“一”做起:
近期,公司从关爱员工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消防演练;
将在全公司进行地震逃生演练,保证在突发事故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体系办也制定了《重大事故处理流程》,保证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有章可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讲,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真正沉下心去,深入第一线,主动参与流程管理,才是优秀的管理者,才能做到“有效执行”。
朋友们:
在新阶段,日出东方提出了新的战略,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日出东方梦”,而要实现“日出东方梦”的关键词就是:
流程管理
就是发自内心的“爱”
打铁还需自身硬
„„
“爱”要表现出来,但是“爱”不是动辄挂在嘴皮子上。“爱”的体现就是要做出自己的灵性,就是要把工作做好;今天,我们再好好领悟一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词的涵义吧!这个“为”字,就是“做出来”的意思;“己”就是指自己的天性、灵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词的涵义就是: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天性、灵性做出来,天地不容。
此时,笔者顿悟:“爱”是一个人固有的天性啊!„„
一个人的爱心有多大,他的成就、事业就会有多大„„
朋友:你说对吗?!
云南部昆明大区
李发林
2013-5-29
第三篇:抗震救灾感想
抗 震 救 灾 感 想
没有人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降临。那些不幸的罹难者,只是我们的替身而已,因为他们的离去,所以我们还活着。每一个生者,都必须行动起来:向死者默哀,向生者祈福,向救援人员致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也重建那些受到创伤的精神家园......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12时16分,云南彝良县发生5.6级地震。云南彝良境内发生的地震类型初步认定为“震群型”。
我随医疗队参加了云南彝良县抗震救灾工作,午夜刚下班接到通知紧急集结上车,第二天一早到达了彝良县城,一下车耳边不断有120急救车的呼救声,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脸上写满了焦虑,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医人员不停地在废墟上抢救幸存者,温总理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抗震现场;相识的人与陌生的人,各种口音不同的人不约而同出现在废墟旁,大家没有绝望,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你能感觉到整个共和国随灾区人民的心一起跳动,随处可体会的是中华儿女的赤诚爱国之情!
我是一名护士,这里大部分受灾的群众正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及时的清洗患者的伤口,为防止气性坏疽及时的切开,骨折及时的固定……。冷,就挤在一起;饿了,就啃干方便面充饥;困了,就轮流到帐篷里打个盹。没有人抱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抢救伤员!没有人退缩,我们的灾区人民正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出现的地方就是生命延续之地,120的呼救声给了人们重生的希望!在“四川大地震”肆虐的时候,我们医护人员没有畏惧;在值此国难之际,我们医护人员更是同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们始终同灾区同胞站在一起!
一位从重灾区方向来的老妈妈,用她那虚弱的声音对我说:“去救救年轻人吧,国家需要他们,我这个老太婆死了也值了!”我含着眼泪对他说:“大娘,每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们都会去尽力救助,您放心吧!”这位老妈妈,也许目不识丁,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心里想的是国家的希望!这
就是我们的人民,在大难关头,他们想的是整个国家!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的源泉!一位在弥留之际的少女面对记者的镜头说:“请你把我拍美丽些!”在大难面前,没有人绝望,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这就是我们炎黄子孙始终奋斗不息、不屈服精神的生动体现!
此时此刻,我坐在病床前,现场的一幕幕在脑海里不停地翻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战胜这场震魔!
第四篇: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摘要】2013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遥想五年前的那场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的确,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会逐渐积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一个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民族而言,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又一次延伸、拓展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博爱的高尚品质,荡涤着大学生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内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深化
灾难可以成为历史,抗震救灾行动也终究会成为历史,但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却不会停止与终结,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展示。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 汶川大地震是历史罕见的:震级高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地震波及四川、甘肃等16个省市,受灾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561万;余震频次多,救灾难度大,人员伤亡惨重,造成的损失巨大。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抗震救灾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支撑着神凝情牵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这一切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无价,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关爱生命、心忧百姓的博大情怀。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主义和个人主义,走出功利主义的樊篱。灾害中生命的逝去及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能引起学生重新定位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唤起大学生对青春和生命的尊重,从而使他们珍爱生活,珍惜青春,善待生活中的一切,学会感恩,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知遇之恩和国家的培育之恩。震灾中,全国人民“宽厚博爱、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直抵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引起其心灵的共鸣,使其扪心自问,深思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自立自强、不屈不挠、踏实努力的优良品质。
(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民族魂和国魂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区别于抽象空洞且流于形式的口头说教,它以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抗震救灾精神亦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既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让大学生志存高远,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又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盲动去爱国。
(三)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建构大学生鲜活的精神世界 著名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提出“同情的理解”,这里所指“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意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指向对人的教化,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与建构。受教育者只有身临其境,自我感受、自我把握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使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动。
抗震救灾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冲刷和洗礼着每个国人的精神世界。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是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我精神世界生动的学习教材。例如,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谭千秋——这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的善良和高尚,足以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根本利益奉献自我的完全展现,更是爱生如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同情的理解”,使他们接受着激励、熏陶和感染,或固化或确立或修正自己的情感走向和价值取向。
二、深化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逐渐积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充实和丰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过适时用抗震救灾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肩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重任的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珍惜“抗震救灾式”的伟大成果,利用它,发挥它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弥补灾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当然,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发掘抗震救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教育内容,坚持核心观念教育
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往往具有不断变更、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像“5.12”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具有不确定性。掌握与时俱进的思维钥匙和敏锐的洞察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实现发展,拓展有利条件,迅速弥补和扭转不利局面,最终实现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必备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代感,要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代同步。这就需要我们在挖掘继承传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现实为出发点,不断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它凝练升华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但是,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随意的任意联结,而是立足于核心观念教育的创新。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意识到大地震发生后所折射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更要意识到这更是党和国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现实体现。特别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国情教育、时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现代集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那就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内容,增加时代元素,但这一新发展是在与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增加什么样的时代色彩,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为基础的,都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即它的职责在于通过政治思想、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让人们了解所处的社会,实现价值的认同,从而“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 对一个社会而言,固然智育、体育、美育都负有育人的职能,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地位不能动摇;固然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诸育之中,实现诸育育德的综合效力,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根本目标不能动摇。
(二)创新教育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时效性强,人们却往往习惯于“讲座式”的教育途径,即一人主讲一人或多人倾听。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灌输,这种模式在历史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和资源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超越了时间、空间、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各个高校应积极抢占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应建立校级新闻网络主页,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事,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感染和激励学生;通过网络论坛,为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提供交流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由积极的发表意见和见解,以便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另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应注重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冲击力和渗透力强等优势,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三)创新教育方式,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是殊途同归。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方式正确与否、科学与否、有效与否,不能仅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观察、分析、思考,更要从教育对象的立场出发来选择。否则,教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从教育认知来讲,各种感知器官的最大整合与发挥是加深感知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充分利用教育对象的视觉、听觉和亲身感受,对深化思想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生成长的新一代能不能在重大事件面前坚强的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一直为社会所担心和忧虑。然而,在这次“5.12”大地震中,“80后”、“90后”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展现,青春魅力得到了挥洒,意志毅力得到了洗礼,为此他们赢得了掌声和尊重。世人对他们的偏见在消失,人们普遍认为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经受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肯定新生一代的成长与成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不能因为一次的考验就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面对这一代中国未来脊梁时,我们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灌输,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受教育者客体的主体化,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顿悟和自我提升。与显形教育相比,隐形教育具有内化的功效。隐形教育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标尺,教师的道德情操、行为准则和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隐形教育中,还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团结奋进、敬业博学、锐意进取、文明融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结语】
恩格斯于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汶川大地震的恒天而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灾难本身就是教育。举国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在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宝贵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弘扬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李卫红:《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6]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五篇:抗震救灾精神
浴火重生
——汶川地震之所思
最近几年我国发生许多令人震惊的大事,其中包括2009·5·12汶川地震,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区的人们有的没有了家园,有的丧失了至亲。面对着这次强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苦乐与共,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对抗着这次天灾。其中值得我们为之学习的是他们的坚强拼搏、齐心协力、顽强奋斗的精神。
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中张开双臂,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护住了四名学生,而自己却不幸丧生;一位母亲拼死护住自己的怀中的婴儿去世后发出的感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不禁令人潸然泪下;小林浩带领班上的同学脱离困境,只因“我是班长”。天灾无情人有情,残酷的地震夺取他们的财富,他们拥有的一切。但是却摧毁不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却摧毁不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地震发生后,来自全世界、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向灾区的人们献出援助之手,为他们送去所需的物资等。当时同样身处四川的我们,也强烈感受到了大地的颤抖。我们惊慌、失措、恐惧。为预防余震,我们集体在操场上、山上等地方搭起了帐篷。我们有陌生到熟悉,共同述说着一场灾难,肩并肩我们互相照顾着、安慰着。第一次感觉到原来人心是如此的善良与美好。
灾后他们也得到了各界的支持,重建美好家园正在逐步进行中。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被认为是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其重建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为世界瞩目。但我国政府经过仔细研究和讨论,凭着坚定的信念,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的、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汶川、北川县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浴火重生的县城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宗旨,抗震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看到了人们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毅力、爱国主义精神;发现了我们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即使我们并不相识,即使我们在不同的国度,一份爱也可以紧密相连;领悟到了我们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灾区人们的顽强抗争、众志成城,救援人员不畏艰难为身陷困境的人们送去食物和帐篷,这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省。抗震精神高度概括了人们的凝聚力,人们思想上的新觉悟、新发展,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它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