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铁腕校长看美国教育
由《铁腕校长》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前对美国的教育不甚了解,看过这部影片,对以前美国的教育、和美国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部电影初步反应了美国当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
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很复杂,对美国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先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况: 1.当时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黑人奴隶制度废除后,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虽然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废除了在公立学校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但是隔离在法律上是已经被基本消除,但事实上的隔离仍然进行,就像影片里所说的那样。
白人对黑人的一贯误解,觉得他们存在着很多不良习气,所以白人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黑人 孩子一起上课学习,害怕在学校孩子们发生种族冲突,就不愿意把孩子送到黑人聚集的地方,从而造成了黑人孩子的心理上感觉受到白人的歧视,有时在社会上,有意无意间的不同对待,都让他们感到种族歧视,这种感觉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于让他们自暴自弃。所以出现了像东区中学的现象,贩毒,吸毒,打架,斗殴,强奸这样的恶性事件常常发生,这也是叛逆期的黑人孩子对社会的一种悲观的抵抗。
所以像所有的黑人聚集学校一样,东区中学也被称为“垃圾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是黑人,只有少量的所谓被抛弃的白人才会被送到这里。不过在影片中,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中仍有一部分人为保留住东区中学而努力,克拉克也临危受命,为了保留东区中学而来到这里。正如他来到这里就对他的学生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不成功,不要怪罪你的父母,也不要怪罪白人,要怪罪的是你,你必须对自己负责任”。他的激励不免使自暴自弃的黑人孩子所动容。还有一些为孩子无怨无悔付出的老师,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努力,可见这一场战争是注定要取得胜利的。
2.当时的美国具有教育民主性
从影片就能看出来,家长不但对学校的一些事务具有发言权和参与权,而且家长代表还可以通过抗议和反对的方式对学校和州政府施压,他们的积极参加使得美国教育行政管理得以向民主化、法制化、专业化发展。虽然影片中的家教会一直制造麻烦,但是从出发点看,并非完全为私利,也有对学生人身安全和个体发展的考虑,并包含对克拉克的专制作风的不满,倘若真的遇到不好的校长,家教会及其支持力量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立管理,显示了高度自主的办学体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将管理权交给校长,以便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和国内的学校迥然不同,政府对学校的控制,不能让学校完全按照实际情况全权处理事务,使得很多事变得繁琐和脱离实际,达不到最佳效果。但是,校长的权力也不能无限扩大,所以家长的监督与之相辅相成,以维护美国教育的民主性。这是非常值得我国的基础教育所借鉴的。
从克拉克对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得到的启示:
整顿校风校纪、加强道德教育。当时的东区中学的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学校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否则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国家要想减少和根除违法犯罪案件,必须从学生的道德教育抓起。
克拉克刚上任就在第一次的全体学生大会上,开除了一群学生暴力团伙,之后为了防止学生和老师遭到犯罪团伙的报复,就让人给进入学校的各个门上了锁,看似破坏了学校自由的氛围,遭到师生的质疑,还受到消防部门的指责,但是这无疑是一项对挽救东区中学的重大举措,“开除了300人,是挽救另外2700名学生的战争。”
一个学校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所以开除那些学生势在必行,绝对不能姑息。杜绝学生与社会不良分子的接触也是对这个学校的绝对好处,所以培养学校风气,杜绝学校学生与社会不良分子接触,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更加有利的学习。
总结: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克拉克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如果没有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仅仅靠克拉克个人及其战友的努力是不能创造奇迹的。将影片和理论结合,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思考,或许能对我国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二篇:铁腕校长观后感
《铁腕校长》观后感
《铁腕校长》这部电影讲的是乔·克拉克,被调往一间因暴力、犯罪而臭名昭著的学校担任校长,在布兰登学校任校长期间,他的作风和决心引起了部分学生家长和警方的不满,他们密谋伺机将克拉克拉下台。乔·克拉克不顾社会和警方的百般阻挠,为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氛围,鼓励学生勇敢实现自我价值,打压暴力犯罪,制定严格管理制度,用严厉的爱最终改变了学生,学生们顺利通过了基本考核,改变了被州府接管的命运,改变了学校形象的经过。
铁腕校长这部电影,让我感受颇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谈谈,或许能对我国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1.我们可以看到最显著的就是教育的种族阶级歧视问题。
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黑人和贫穷的白人和孩子,他们从小地位低下,受人鄙视,只能自甘堕落,甚至用暴力、犯罪、吸毒贩毒等叛逆的行为来反抗命运的不公。这种严重的区别教育,对学生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从长远看来,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我国也有类似“阶级歧视”的问题,农村教育的落后问题,优秀学区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问题始终也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2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中也有考试的压力,也有升学率的驱动。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对教育的影响,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政府透过考试来干预教育。政府设定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要求各州都要有自己的统一考试,而且在州统一考试中,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必须符合Basic Skills Test的要求,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学校将会面临被解散重组的危险,甚至整个学区的地方管辖自主权也可能会因为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而被接管。
3.从克拉克校长的管理行为上看,他正是运用了学校管理制度中的校长负责制与权力,来对这样一所特殊学校进行了“独断专行”的管理。
我们知道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同党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有机配合,为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的结构体系。而校长全面负责即是指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务权等。
而在电影《铁腕校长》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了黑人校长克拉克“独断专行”的管理方式,因为在新泽西州派特森市易斯特赛德高中,学生基本技能考试的合格率只有38%,即将面临学校被州政府接管的局面,所以克拉克校长临危受命,为了能迅速改变学校的状态,他大刀阔斧的开除了近300名吸毒、贩毒、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的学生,但也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弹劾,但他据理力争,强调“开除300人,是一场挽救另外2700名学生的战争。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无法通过全州统考。如果你们想帮助我们,很好,抽出时间陪你们的孩子,晚上让他们学习,再也不要去领救济。给孩子们一点尊严,让他们学会该做什么。”正是他强势的决策权与“独断专行”,赢得了那2700名学生家长的信任,使他们有理由相信,克拉克校长是真正想改变这所学校、改变这些学生命运的人。
4.教学管理方面的启示:当机立断对学校的组织文化进行重组。
首先,他从物质层面对学校进行了整治,到任第一天就着手安排学校员工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清理,要求员工把墙上乌七八糟的东西都处理掉,恢复校园的整洁与规范。如:把饭厅里的栏杆拆掉时他说:“你们把学生当动物看待,他们自然就变得像动物。”其次,他从制度层面下手,制定了“禁止”章程。他还说:“这里是教育场所,如果你们控制不了,那还怎么教书?我们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纪律。”再次,他从行为层面对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如:在饭堂中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山姆斯穿着要表现出尊严。他说:“自尊渗透你们生活的每一方面,如果不尊重自己,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现在为了表现他们的自尊,山姆斯和他的朋友们要给我们唱校歌。请大家绝对安静,唱校歌时大家不许走动。”(达奈尔老师也不能例外)他时时处处注重学校组织文化的构建,并通过学校文化使学校中每个人都清除地明白,“在这里事情应该怎么办”,从而促使全校师生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要考虑到学校的利益
5.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关于美国教育方面的启示
以爱为主的教育理念,对学生高度尊重,影片中的校长虽然严厉,却时刻关心学生,为学生的利益着想,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向学生传播基本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自然而然,无私奉献,令人难以忘怀。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影片----《自由作家》,爱林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担任老师。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爱林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林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孩子们跌入深渊的心灵是否无药可救,他们的未来能否在爱林的循循教导下重现曙光,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记》,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
总结: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乔.克拉克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如果没有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仅仅靠克拉克个人及其战友的努力是不能创造奇迹的。将影片和理论结合,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思考,或许能对我国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第三篇:从美国小学生守则看教育理念
从美国小学生守则看教育理念
1、美国小学生守则制定的依据恰当。美国小学生守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角度来制定,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2、美国小学生守则制定的定位准确。既然是小学生守则,那就必须面向小学生。特别是人性口语化的表述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美国小学生守则注重细节。守则内容具体、细致入微,指导性、操作性强,实践起来简单可行。
4、美国小学生守则启发性强,重在指导、重在实现自我。
附: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第四篇: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 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 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成为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或政治观点的工具,从而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美国电影研究美国文化可以客观立体的探索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以期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个人英雄主义所反映的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典型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在电影《2012》中,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美国梦:一个是小说家杰克森,一个是印度科学家阿德里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克森是个失败的小人物:一个仅有四百多本销售量小说的作家;家庭危机严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边还有位展开强烈追求的男性朋友。这种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团糟。尽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书得到了科学家阿德里安的赏识,杰克森与阿德里安结识,为后来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国人民打下基础。杰克森在带着孩子郊游的时候偶然得知地球将毁灭的消息,于是展开了营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电影给我们直接的视觉展示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在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难背景铺垫。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命考验,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英雄。这也反映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我实现。
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 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第五篇: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文化
《泰坦尼克号》影评
摘要:《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的,需要死亡考验的,可生死相随的爱情。这一经典的复线结构在文本内部造成的对话使得爱情与历史互相渗透,共同呈现于叙事人追忆的目光之下。这也就使得两者都染上几分感伤,为主人公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为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唱起了一曲挽歌。
关键词:文化、爱情、人性、阶级、精神等。
自从《泰坦尼克号》驶入中国影坛之后,它所生成的评论文字,恐怕连沉没的这艘巨轮也难以负载。
造价无比昂贵的《泰坦尼克号》简直是一件展示当代电脑发展工艺水平的杰作,尽管它以一个爱情故事被记住。事实上它倒也的确还原了当年泰坦尼克号从撞上冰山到最终沉没的惊心动魄。这部影片奇迹般地、空前地卖座使它成为好莱坞20世纪末的象征。而戏外它在舆论界由感人肺腑到沦为俗套的经历也实在让人啧啧称怪。它反映了当时美国的政治元素、时代的阶级性、以及美国的精神文化等。
一、影片中的政治文化浅析
正是因为塑造了人,复原了人的情感,才使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蜕去斑斑锈迹,抛弃了沉睡洋底多年的积尘,焕发出生机,让观众对八十多年前的海难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任何艺术的关键。人的情感的加入,是消除人们漠视的原因。只不过好莱坞更谙熟它,并工于心计地表现它罢了。
可以说,《泰坦尼克号》在复现历史的一幕时,未曾忘记那个时代异常对立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在表现三等舱和头等舱关系上的时候,嘲弄了头等舱中的贵族阶层的的虚伪、乏味、无聊,而在对三等舱的平民老百姓的描述上,却表现了他们的质朴、融洽和真诚。
在这样的旗帜鲜明的立场上,我们看到了《泰坦尼克号》选用了这样的视角,复现本世纪初的社会关系,尽管两者主题和意识形态不同。我们感到,凡是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直视当时的现实矛盾。《泰坦尼克号》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本世纪初那尖
锐的阶级对立矛盾,并以两个阶级的男女来构思出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如果换一种角度,未尝不可以表现两贵族之间的情感纠葛,但那将显然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和感人性。仅凭这点,我感到好莱坞的可贵。
二、从爱情片中看时代的阶级性
一等舱和三等舱的分立,体现出的也是一种阶级壁垒或姐姐歧视。英国贵族露丝的母亲在豪华的一等舱餐厅里故意问杰克三等舱的情况,杰克幽默的回答“十分好,没有老鼠”。但杰克在一等舱里并没有特别不自在,而是像虚伪的贵族一样吻了一下露丝的手,并解释说:“电影里学的,一直想试一下”。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阶级和性别所属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卡梅隆特别注意挖掘这次灾难背后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卡梅隆仔细研究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幸存者的构成,居然得出了惊人的结果。“泰坦尼克号”上的轮机舱的一个船员,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机会只有10%,而一个头等舱的男子幸存机会却达到了50%,头等舱的女子的幸存机会更高达10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三等舱的女子幸存机会仅有25%。从这里可以看出,阶级差别与性别差异成为一个人是否幸存的重要因素。有伤亡统计,三等舱里的76个小孩仅仅救出来23个。在“妇孺第一”的那个沉船之夜,三等舱儿童的损失率,高于头等舱男人损失率。而在灌进的海水迅速上升时,有的出口的铁门则被锁上,禁止三等舱里的人上来。据在三等舱死里逃生的唯一服务生回忆,直至凌晨一时十五分,三等舱的人都被限制在下甲板上。这不能不说是对超阶级人权的一种讥讽。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影片《泰坦尼克号》采用旁白倒叙的格式,大跨度的回忆了一段发生在1912年大背景之下的惨烈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巨轮的险情下展示贫富差距,它的灾难性题材和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极具世俗特点。
三、从爱情中看美国文化精神
年轻的杰克·道森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他靠赌注赢得了三等舱的船票,也以自己的个人自由和自信的青春活力吸引了露丝。这个住三等舱的穷小伙子,虽然身无分文,但却充满艺术激情、自由浪漫。他热爱生活,珍惜自由,在他眼中人生如同一场幸运的游戏。他教露丝自由的吐口水,那种活泼的天性令露丝跃跃欲试,感到既新鲜又刺激,正是与杰克的交往中精神处在束缚中的露丝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和生活的活力。
清纯的少女露丝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英国封建家族,她随着母亲和未婚夫卡尔一起登上了豪华舒坦的泰坦尼克号巨轮。但露丝厌恶钢铁大王的儿子的虚伪、做作、傲慢、势力,从心底里不愿嫁给他,而讲究门当户对并以嫁女求钱的母亲则强迫她接受这门婚事。她与卡尔似
乎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二人对艺术的品味截然不同。卡尔对露丝的感受和要求毫不在意,为博得露丝的欢心,他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也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方式,将一条镶有54克拉蓝钻饰的项链“海洋之心”送给了露丝。但金钱和物质并不能打动露丝的芳心,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青春活力上的单调乏味并郁郁寡欢。
露丝和杰克·道森的“爱情至上”打破了一等舱和三等舱的区别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跨阶级现象和浪漫精神。影片并未特别强调贫富的悬殊,而是突出了阶级的差别造成的生活方式的迥异。正是那种虚伪僵硬、陈规陋习的生活方式与流动多变、自由不羁生活方式之间的反差,由此造成了二人之间的爱情起点。在露丝眼中,杰克不是贫穷而是自由与鲜活的象征;而杰克眼中的露丝,除了美貌与高贵之外,还是在社会的罗网中苦苦挣扎的苦闷者。然而,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段浪漫的情感融入了大西洋的滔滔海水。这一情节令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并倾注了太多的伤感和感慨。当今世界中阶级现象还是普通的现象,关注这个题目还是最普遍的潜意识。影片中对等级歧视的批判,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也就在于他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来批判阶级文化,大胆鞭挞等级制度和阶级偏见,从而争取了观众,争取了文化消费导向。
四、影片情节看美国爱情中的精神文化与人性
1、永不沉没的爱情
寂静的夜里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触冰山且开始沉没。杰克凭着冷静的头脑和非凡的胆量带着露丝寻找生机。落海后的杰克把露丝用力地推上一块木板上,自己却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为露丝——他心爱的女人守望着,守望着那幸福而又不幸、短暂而又漫长的爱情。面对满天的繁星与大海上奄奄一息的生命,想到这一诺千金的真爱,令人泪雨滂沱。两个青年人用生命的壮举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惊神泣鬼的爱之歌。
影片以追忆的视角叙述了特殊境遇中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爱的真谛。看一遍就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太平洋上的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了近一个世纪,但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之舟还在那披风斩浪地航行着,爱情永不沉没。至今人们还仿佛清晰的听到杰克那句定格爱情的声音:活着,好好活着!
影片结尾,当一个警察问露丝“小姐,请问你骄傲什么名字”时,露丝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对杰克的认同,“道森,露丝·道森”。她将卡尔松给他的“海洋之心”项链抛入了海底和她在101岁高龄时仍把脚指甲涂得鲜红,都献出了一种价值观的变化,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纯真爱情的追忆。
历史上最惨痛、最悲壮的海难成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悲歌的宏大背景和壮观配衬,爱
情在生命的终结中获得了永恒。
2、危难时刻,人性的赞歌
漆黑的夜,当泰坦尼克缓缓下沉,危难时刻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更加分明,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妇女儿童先被送入救生艇中逃生;花白胡子的老船长与资深设计师安德鲁宁愿与船同归于尽,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连平时贪财的船警也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大把金钱的诱惑而认真把守通向生命的关口;一直贯穿《泰坦尼克号》的是那四个音乐人,在人群骚动之时,他们固执从容的拨动琴弦,用音乐安抚人们的灵魂,奏出一曲曲生命之歌。危难时刻人们舍生取义、保护弱小、恪守职责的人性与杰克、露丝这对青年人凄美爱情故事相应成辉:而一生认为金钱万能的霍利,在生命堪忧的时候塞了一大比钱给船警,企图抢先坐救生船逃生。结果他错了。船警把钱还给他,对他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这个时候钱也救不了你的命。”生命的价值永远大于钱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五、对整个影片的总结
很显然这是个虚构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却如此的真挚感人,我认为之所以显得如此真实,一是因为人们内心潜藏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二就在于影片在细节的处理方面,以及在人物关系处理方面的恰当合理。使这样一个美好到近乎虚幻的故事感人肺腑,若是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泰坦尼克号》及其相关的事物,或许我会想到用“壮观”“恢宏”“华丽”等,可若要来形容露丝与杰克的爱情,用“浪漫”过于肤浅,仅仅是“感人”却又显单薄无力,我想真正配得上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的词,便是“不朽”!
《泰坦尼克号》是警世箴言是一面人类时时审视自已劣根性的明镜。它还是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当然还有刻骨的爱的传奇。
《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