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摄影艺术的认识-济南大学)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自从这学期开了摄影课后,对摄影的认识有人很有的改变。以前认为摄影只是简单的拍摄,现在发现摄影不仅是对现实的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唯有好的生活态度,才能拍出好的影像。认识了摄影,也就认识了时尚,这不仅需要仔细的观察世界,也要用心的体会世界。摄影不仅可以留住那短暂而又美好的记忆,更可以让我们永远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
学摄影让我学会仔细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事物。记得有次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一组婚礼的照片。本来一次简单的婚礼,竟能被摄影师安排的如此细腻,如此的完美,每一个细节都能照顾的到。这让我对摄影有了新认识,摄影不仅是对实物的记录,更是对大自然的灵活运用,让每一花,每一草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摄影人永远是年轻。
有人喜欢静静地一个人拿着相机拍摄周围的生活,以前我也觉得是这样。后来老师布置作业后,我们都是寝室一块出去采风。带上水和食物。像是去野餐一样。在大自然中尽享摄影的乐趣和友情的乐趣。在美丽的风景中留下了我们珍贵的回忆„„ 摄影给我的感受太深了,不仅在学习上,也在生活上。摄影既扩展人的视野,也陶冶了人的情操。我很喜欢摄影。以后也会拿起相机经常到外面转转、看看、拍拍。一边学习,一边感受„„
外拍摄影给予了我无限的摄影空间,使我更热爱关注社会百态和生活的每个角落,懂得欣赏和捕捉美景,发展一项有益又有趣的爱好。学摄影让我学会仔细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事物,既扩展人的视野,也陶冶了人的情操。摄影给我的感受很深,不仅在学习上,也在生活上。我很喜欢摄影。以后也会拿起相机经常到外面转转、看看、拍拍,一边学习,一边感受„„ 在学会如何去构图和取景角度,更重要的莫过于了解快门的快慢和光圈的大小,还有对色彩的敏感,因为不同的快门和光圈,即使是同一取景,最后也有很大的差 别。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对构图和取景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能够拍摄出一些良好的照片,不过对色彩的敏感仍然是薄弱的地方,而且这方面也是难点。要拍摄出优秀的相片,除了刚才论述的那些,重要的是有特色,有内涵。相片就是摄影者个性的表现。这好比音乐家和画家,音乐和画就是他们的灵魂所在。
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通过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象罗丹所说 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有人认为“画无定法”,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情感思想内容更是纷纭复杂,所以谁也讲不出构图结构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此可见,规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中国画论时的“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精辟论述。
各种光,无论它源于太阳,还是泛光灯,或闪光灯,一律被称为光。但不同光源产生的光的性质,即它的强度、持续照明的时间、方向和颜色却因光源的不同而不同。你可以选用任何一种光,只是要根据预计的拍摄效果而定。切忌偏爱某一种光。应该学会使用各种光,这样才能在拍摄中做出最佳选择。摄影使用的光感材料必须通过光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光线在摄影中不仅用来照明被摄物体,它还担负着传递被 摄物体的信息,在这方面它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例如,被摄物体形状、体积、数量,色彩、质感、空间深度感等信息,以及被摄物体影调的明暗配置、画面气 氛、层次等诸多方面,都必须通过光线的效应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摄影者不能单纯从表像观察到光、而要在实际的构思中去灵活运用光。在一个被摄物中,不同采 光的角度、照度,得出的效果各异。然而。我们必须掌握光在摄影中的效应和“光感”,善于运用,感觉敏锐,是摄影者应有的本能,画家*手中熟练的画笔来描绘 物体,摄影有凭着运用光线来表现被摄物。因此,光是摄影的灵魂,完成摄影的过程需要光,表现摄影艺术本质依*光,正确地认识光线,摸透光的变化规律,了解 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去运用,才能做到惜光如金,用光如神。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摄影创意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 “光”的造型手段,才能达到它的艺术效果。摄影中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再现,要通过光作传播媒介,光线对摄影的造型表现,环境气氛的渲染,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自然中,光是千变万化的,复杂微妙的。一天当中,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入射的方向,角度及强弱,就会在摄影造型中带来 不同的效果。例如,太阳会升至或降至15度,也就是早晨或黄昏的时间,其特点是太阳入射角度小,光对景物照射垂直面受光面积大,物体产生投影较长,受光面 与阴影面反差大,光线强度小,较柔和。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选用逆光、侧逆光拍摄,容易获得明显的空气透视感,画面呈现气氛浓烈,富有诗意的造型效果。当太 阳与地面的光照度成20度至60度的时候,这种光线的特点是入射角适中,光线方向性明确,亮度变化小,造型效果好,光影移动慢,色温适中,这时正是摄影的 黄金时间,此时拍摄景物清晰,影调明朗,层次丰富,有利于景物在造型上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时选择不同方向的光线造型,使景物能获得色调分明,层次丰富,线条刚劲,光线明快的效果。
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很多的方面,而摄影色彩的准确表达则是重中之重。摄影是色彩缤纷的,不管是自然世界还是人为世界,都充满了无限丰富和不断变化的色彩。色彩是一种视觉神经刺激,它的产生是由于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视觉是感性认识的一个方面,与各种物体有关,包括物体的表面和光源,它具有颜色、明度(或亮度)和纯度等特征。对于摄影师而言,相机只是一个工具,犹如猎人手中的武器。捕捉色彩的美丽瞬间,却要我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创造。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懂得色彩原理,色彩构成的意义,那么我们的作品或是令人眼花缭乱,或是平淡乏味。所以必须对其了如指掌,不断训练自己的眼睛,我们才能从平凡中发现奇迹,去纪录、去表现,去创造。
拍摄人像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人像的拍摄是最难的。模特是有生命的,你不应该把一个悲伤的人拍得很喜庆。人与人是不同的,因为思想,因为个性。比如说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怎么来区分他们?让人们知道你到底拍的是谁呢?你要通过你的摄影来表达他们不同的个性、思想。现在网络上人像几乎都是一个样的大头,近照,虚化背景,一个又一个美女在画面的显著位置来展示“美丽”,你从技术的角度又找不出什么缺点,大家都注意到了光线、构图、虚化背景突出主题„„但是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人像摄影吗?这些人像作品就象用PS换了一个头一样。有了基本的原则剩下的就是靠大家去创新了。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模特与模特的不同,表达出不同的主题(被摄人物)的个性、思想。我们大家都应该站到“道”的高度去学习,而不是站在“术”的角度去学习。
一个人的性格远比他在任何一瞬间被展示出来的形象都要复杂得多。也许我们只能希望照片能为我们了解一个人提供的一些帮助。所以说,优秀的人物摄影要由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三者统一起来才有个性,只有是独特的,个性的,才有可能成为艺术的,才有可能具有更大的欣赏价值。摄影是摄影家心灵的历史;是他的心灵运动的轨迹和记录。评判一幅人物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可欣赏性,要依据视觉的吸引力,审美的导向力,情感的冲击力以及摄影本身的技术质量。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斯图尔特•富兰克 琳曾竟这样评判人物摄影作品的价值,他说:“很多最好的人物摄影作品都给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而这种美与摄影对象的相貌并没有多大关系。正如桑塔亚纳 提醒我们的那样,‘美是一种情感因素,是我们的快乐,但是我们把它看做是事物的一个本质特征。’可能正是这种摄影对象和摄影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决定了一幅人物摄影作品的价值。”罗伯特先生说:“摄影图像不等于艺术形象,图像只是被摄景像的简单实录,浅层次地重复,客观存在;而艺术形象则需要从被摄影物背后渗 透出一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它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是具体性和概括性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观罗伯特先生的人物摄影作品,他镜中的人物注入了相当的作者 主观色彩,其区别在于有没有审美价值。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戴维•艾化•哈维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通常记住的都是人的面孔。不是名字,只是面孔。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存储了成千上万的人的脸。由于这种特出性;人物摄影理所当然地永久锁定了其在摄影领域的重要位置。”罗伯特先生的人物摄影之所以引起观 者的震撼;它具备了双重审美特征:一是与其它艺术一样,它有艺术的共性;二是要有摄影独特的美,那是一种形式;又是一种感受,但却是独特的,从未有的,绝对新鲜的,令人赞叹补己的„„摄影当以影响千百万人的视角、视野和心灵境界为目标。人物摄影作品既然是艺术作品,那它是有价值的,一幅值千金,同时又是无价的,无价之宝,难以用金钱衡量。
感受摄影,就是感受虔诚、感受生命、感受自然、感受美丽„„生命在虔诚中闪光,美丽在自然中升华。
第二篇:摄影艺术总结
摄影艺术课程学习小结
摄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一学期我们的摄影艺术课程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发现与留住生活中的美。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摄影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只是平时比较喜欢用手机拍照而已,我一直认为摄影与拍照一样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才发现拍照并不等于摄影。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有关于相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镜头,什么是光圈,什么叫焦点,画面的结构等,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原来摄影这么复杂、细节这么多啊!不过这也坚定了我学习摄影的决心。通过老师这一学期详细的讲解和我们课后的实践,我对摄影终于也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一
摄影知识总结
摄影,当然是离不开相机的。老师首先就给我们介绍了相机的一些知识,相机主要由镜头、快门、反光镜、图像感应器、影像处理器等构成,而数码相机可以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拍摄照片时最常用的就是单反数码相机了,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而且它的拍摄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区分各种相机,老师还将不同的相机类型带到教室来,具体讲解了各种相机的功能作用以及拍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拍摄出好的照片呢?首先就需要我们了解照片的组成,照片是由拍摄主体、陪体、前景、后景和环境构成。照片中的主体既是内容表现的重点,也是照片主题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它可以是某一个被摄对象,也可能是一组被摄对象,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陪体是在画面中和主体有紧密联系或者辅助主体表现主题的对象;在照片里,位于主体之前,或者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被统称为前景,前景有时候也有可能是陪体;后景和前景相对应的,是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者景物,一般来说,摄影照片中的后景多为环境的组成部分;所谓的环境就是画面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包括前景、后景和背景,背景指的是画面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可以是天空、空旷的场地等等。知道了相片的结构不代表可以拍出好的照片,在拍摄时调焦距、调镜头、采光也是很重要的,这也关系到拍照时如何突出主体的问题。
老师在如何突出主体这个问题上,给我们作了重点介绍。因为好的照片的主体必须吸引人的眼球,而要使照片主体鲜明,主体突出是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突出主体的方法有:景深突出主体—景深是突出主体的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利用长焦、大光圈和尽可能接近拍摄对象,对主体进行精确聚焦,使次要部分或背景失去清晰度从而突出主体;通过构图方法突出主体—构图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人物和物体处于长方形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借助合适的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引出主体或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来突出主体都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色彩的对比突出主体—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再加上不同的色彩之间的亮度差异,主体与背景就会形成更大的色差,主体就不会淹没在背景中;光线的对比突出主体—在我们日常拍照时,也可以利用光线强调照片中的主要部分,让主体在画面中成为亮度最高的点,一般人们在观看景、物的时候,视线总是最容易被亮的地方所吸引,如果能在画面中,让我们想要表达的主体是画面中最亮的,那么很容易就能突出主体;特写突出主体—特写把主要表现对象拍成特写或接近于特写的中景,这就是要从近距离拍摄,而画面范围只是一个小空间,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据的空间越大,主体也就越突出。运用好的方法突出主体,能让我们拍摄的照片更加出彩、引人注意。
在拍摄过程中,怎样正确的运用曝光呢?因为合适的曝光量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关键,曝光准确的影像,影调自然,颜色饱和、鲜艳;曝光不足,影像晦暗,低光部位的层次丧失殆尽;曝光过度,影像高光位的层次荡然无存,像是褪色似的。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拍摄照片时还要注意其他的一些问题:
1、光线的运用: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的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关键的元素。拍摄同一个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1)顺光,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较明朗。(2)侧光,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状态。(3)逆光,“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楚地展示对象的线条。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2、色彩的运用。一张好的照片如果没有了颜色,那么它的魅力也随之减少。色彩能反映人的感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色彩被赋予了感情,成为代表某种事物和思想情绪的象征。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以心理上的不同影响,能激发人们情感,在心理上情绪上产生共鸣。所以,对色彩的正确运用也是拍摄出好照片的必备条件。红色象征热情、温暖、喜悦,黄色象征光明、高贵,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宁静,银白色象征高洁、明亮,金黄色象征贵重、华丽,白色像征坦率,黑色象征恐怖等。在摄影中必须懂得色彩与感情的联系,有目的的运用色彩,进一步表达好作品的主题。
3、摄影的构图。构图可以通过正面拍摄、侧面拍摄、仰视拍摄、俯视拍摄来实现。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对比。鲜明的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若颜色混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3、对焦的重要性。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图像变得最清晰的过程。只有对焦正确图像才可能清晰,否则图像就是模糊的。
二 心得体会
摄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不仅能留下生活中幸福的瞬间,也能让我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身心。如果说以前的我对摄影仅仅只是喜欢,那么现在的我对摄影就是热爱了,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照片,其中的一张深深地震撼了我,整个画面只有一个女人的嘴巴,嘴巴里满是烟气,背景是全白的。当时我就想:原来照片还可以拍成这样啊!
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于摄影的知识,再通过课后自学与实践拍摄,我的摄影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虽然我们课程快要结束了,但我知道要想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长期的坚持练习,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我依然会自己学习摄影,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努力做得更好!
第三篇:摄影艺术心得
摄影艺术心得
通过对对纪实摄影的学习,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实摄影用影像抓住了“平淡的瞬间”。路易斯·海因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而纪实摄影的人文价值就在于它决定着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时空进入历史”。往往平淡的才是最真的,最能反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状况。任何人都需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要了解环境的变迁,要了解这个环境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既具体又形象、既真实又可靠的摄影无疑是一个最好途径,“以小见大,从点滴中发掘深意,以平淡的瞬间见证历史。”这就是纪实摄影能长盛不衰地发展到了今天的主因。可以说,尽管摄影圈内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纪实摄影却始终是主角。
其次纪实也需要光影的表现。“纪实摄影不需要光影”这个论调在民间摄影圈内似乎相当的流行,这个观点在讲座上被提出并遭到了这四位大家的一致否定。艺术摄影也好,纪实摄影也罢,同属摄影的范畴,光影和构图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说没有光影就没有摄影,当然也就不会有纪实摄影。因此有部分题材尤其需要光影的衬托。
合适的曝光量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关键,曝光准确的影像,影调自然,颜色饱和、鲜艳;曝光不足,影像晦暗,低光部位的层次丧失殆尽;曝光过度,影像高光位的层次荡然无存,像是褪色似的。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在每一次的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看一些他自己择选好的照片来让我们鉴赏,分析这幅作品拍出来的效果,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给我们,而且还会给我们介绍摄影师拍的角度和时机,这样才会达到我们眼前的这样的照片的艺术。一副好的作品不光需要摄影师具有敏锐的视觉,还需要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觉得,一副好的作品不仅有摄影师的手法,而且在摄影作品里注入了摄影师的心血。要拍摄一个美好的景物出来,是那么的不容易,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用更精良的设备去捕捉感动人、美丽的瞬间,而不只是照相。我们有了更多练习的机会,照下可以马上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可以围绕想拍的东西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例如:逆光、顺光、测光等下的拍摄方案,记录各组曝光组合数据,积累经验,使以后更得心应手。
在课上欣赏各大师的作品,一边了解作品里的精妙之处,一边模仿学习。在解决了曝光、清晰度等问题后,这个时候,构思更多的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意境的表达。摄影构思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构思、即时构思和后期构思。前期构思是在拍摄摄影作品前,构思观察,思考如何运用摄影语言及其表现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如使用什么光线、什么色彩,如何定标题、如何构图等;即时构思是在拍摄一幅作品的之时即运用摄影语言及表现手法来表现摄影作品意境的整个思维过程。摄影艺术的瞬间性决定了即时构思成为摄影构思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而后期构思则是在拍摄后的暗室后期进行制作完成,并通过电脑进行修复,也是摄影构思的最后环节。一张照片看似简单看似按下快门几千分之一秒很快完成的事,其背后需要很长准备时间,有时等待一个场景,一个机会,少不了耐心的等候,孤独的坚持与不断的自我交流。
摄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仅仅一个凝固了的瞬间,一个静止不动的画面,便使我们读懂了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领会出照片所隐含的更深层的含义,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摄影是一个瞬间就可完成的过程,但同是一瞬间,有的人得到的只是普通的、看后即忘的照片,而有的人却拥有了最为精典、最为传神的永久记录,这就是功夫所在。普通人看摄影的人,也许是最为悠闲、轻松的职业了,一部相机,走南闯北,游山玩水。然而从那些优秀的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部好的作品出现是要经历多么艰难的磨练。摄影看似简单,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瞬间再现,但却饱含了一个摄影者的主观意图、精神提炼和对社会、人类的思考。好照片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出的,回想当年偶然有相机时,拍些简单的花花草草,画面上毫无意义却斑斓的色彩表现都能让我有勇气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获得快乐!而现在,或许技术和感觉都已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但眼光挑剔了,喜欢思考,要懂自己拍的内容,懂了内容下一步又该如何去表达你的内容,然后其他的一切手段都是因为有内容才变得有意义。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大众在第一眼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就能知晓作品中的主体,摄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这个主题,可以是一片山川,一条雨巷,一片落叶,一只小舟;亦或是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双憧憬的眼神,一个远去的背影,一滴雨水落在青石板上溅开水花的瞬间。另外,给摄影作品起一个适合的片名也很重要,比如,一只孤舟停泊在野外长满芦苇的岸边,这样的场景可以联想到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古诗的意境会很有韵味。合理选择景物的主体与陪衬体,近景与远景,把那些能更好衬托或点缀主体的陪衬体选入画面。而不必要的景物会分散欣赏者的注意力,能减则减,从而使画面简洁。运用视觉上的“黄金分割点”与“水墨留白”原理。黄金分割点是指让主体在整个画面的适合比例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很少放在画面最中央的位置,不然会感觉构图太正;而水墨画中的留白原理,则是保持画面中留有空白之处,几个景物的相对位置比较谐调,比重适合,紧密稀疏有秩,看了有平衡感与和谐感,而不是因构图太满而形成压抑感。在横向与竖向构图方面,大部分的时候两者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来对说,表现天空或山川的大气更适合横向构图;而表现雨巷的悠长更适合竖向构图。构图的细节方面,例如古镇小河的远处划来一只乌逢小船,那么小船的位置会非常重要,太远则看不清小船,太近则充满了画面而显得喧宾夺主了。因此要待到小船划到适当的位置,且船桨刚划出水面时,才是按下快门的最佳时机。遇水拍倒影,水中的倒影与岸上的实景,一虚一实对称美,值得一提的是,只拍水中倒影是极富想象空间的。景物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例如拍柳枝,最好是初春柳叶刚发芽时,或是柳叶疏密得当时,而不宜选拍仲夏时的柳叶,往往过于茂盛稠密。
摄影与绘画都属造驯艺术范畴。因为都属于艺术,所以就有相通之处。一般认为,这种相通,就是心灵追求和精神属性的相通,即审美审艺境界的相通。在艺术表现和最终效果上引发人的心灵共鸣和震撼,是它们的共通之处。绘画用画笔,摄影靠相机,这是它们永远不会混同之处。“真相”是摄影不可逾越的底线,或者更直截了当地宣告:放弃了真相这个最基本的条件,摄影就不是摄影了,其实这些无助于摄影艺术的发展。
总之,通过对纪实摄影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纪实摄影也一门表达美的学科。我从另一个角度受到了美的熏陶,这种美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想象,所认为的。我感到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正如一位大家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门课是我懂得了纪实摄影要表现美而又要高于美,它不但要表现一种形式美,其灵魂更在于它真实地记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美是要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的。摄影本质上是纪实的,它不同于绘画可以凭记忆或想象虚构,没有呈现于镜头前的真实场景,便不可能产生摄影作品。作为摄影爱好者,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捕捉着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动人光影,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抽象,却又生动地记录着生活。“眼眸中的水晶体是那观察世界的取景器,跳跃的思维是那洗濯负片的暗房,摄影与图像,折射我心灵棱镜的本真”如果说艺术摄影给人的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那么纪实摄影无疑是对人心灵的碰撞,前者的价值在于赏心悦目,而后者的价值在于静水流深,细水长流。
这是渗透想法和表现创意的一门学问、一种美学。“学以致用”,真是越拍越有趣!在不断地拍摄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得到更多的拍摄经验;在不断地拍摄中发现世界上更多的美,并且把那些美存留在照片中。我所体会到的就是这种乐趣。我会把摄影当作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一种爱好,我依然会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依然搜索属于自己的风格,依然努力立足于这个社会,依然用我手中的相机去留住生活中最美妙的时刻,在简单里凝聚内在的神韵。
我相信,通过本学期对《摄影技术》的学习,是创作的一个起步,今后要不断运用这门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此,特别感谢霍老师在本学期给予我的指导!
第四篇:摄影艺术心得体会
摄影艺术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不懂摄影但却是热爱的摄影的人,能有机会选修这门课,我觉得很高兴,通过课堂的学习,去了解一些专业的知识和摄影技巧。其实摄影是一门大学问,不光需要扎实的摄影功底,更需要对生活有感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一种心灵与手指的结合,才能去捕获到完美的画面,并将之定格在胶片上。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相机已成为人们生活水平中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去旅行,他们都希望将他们去过的地方和美好的回忆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希望了解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样能拍下一些好的照片来给与自己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见到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见过的相机也是胶片机,拍出来的效果不是那么明艳,但是一样能记录下美好的时刻,现在,生活中出现了数码相机,他给予了我们这些不懂什么摄影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所以在今年的选修课中我选择了摄影艺术这门课,因为它是我以后的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东西,也是我喜欢的一门课。
现在生活中见到的相机要么是数码要么单反的这样的相机比较常见,不过现在的手机功能已经多种多样了,手机相机的分辨率也逐步很高了,这样的话,我们只要随身带着一部手机,不需要再带相机了,就能随时随地的拍下我们觉得喜欢的画面。但是这对拍出具有很高水准的照片还是很有差距的哦,只有使用那些专业的相机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数码相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分辨率、存储媒体和观光度等。在介绍这些的同时,给我介绍了它的一些应用的优点,数码相机可以将图像数字化,操作简便,特别是能与计算机直接连接,而且在计算机上利用丰富且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做个种平面处理,得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数码相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数码相机具有高数据传输,大容量储存的和快捷方便的特点,因此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每一次的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看一些他自己择选好的照片来让我们鉴赏,分析这幅作品拍出来的效果,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给我们,而且还会给我们介绍摄影师拍的角度和时机,这样才会达到我们眼前的这样的照片的艺术。一副好的作品不光需要摄影师具有敏锐的视觉,还需要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很清晰的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的以为摄影家为了能拍出一张代表北京的照片来,每天清晨六点都会从天安门路过,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在这样每天的观察中并比较中,终于知道了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刻拍出来的照片能形象的代表的北京的照片了。因此我觉得,一副好的作品不仅有摄影师的手法,而且在摄影作品里注入了摄影师的心血。要拍摄一个美好的景物出来,是那么的不容易,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对于我这一个摄影的初学者来说,在以后的摄影生活中,是需要培养耐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拍摄出来的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这个学期我也学到了许多的摄影知识,让我在以后的拍摄生活中给予我提供了许多的基础知识,不像以前那么的盲目拍摄,至少我知道了自己拍摄这个东西是出于什么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摄影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摄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并且可以让我有去捕捉生活中的美。还可以提高我的摄影水平、提高摄影的基本功,还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开拓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转眼间这个学期即将过去了,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拍到好的作品,同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记录下生活的美!
第五篇:济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包心鉴,现任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会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山东省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2.江奔东,现任济南大学历史与产业学院院长,兼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学科组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郑中,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济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音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山东省理论创新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专职研究员。
4.王孝红,男,1963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副导师,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水泥技术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山东冶金》杂志编委,清华大学国内教材编委会编委。
5.邱立平,男,1968年生,山东高密人,工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学科博士生合作指导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山东省卫生厅涉水产品评审专家。
6.孔祥正,男,泰山学者特评教授,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省级学科带头人,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7.张书香,济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首批资助的高校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山东省氟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济南市氟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山东省航空航天学会理事,山东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复合材料常务理事、《山东化工》等杂志的编委等。
8.张昭良,现任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化学》编委,资源与环境领域863课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山东省清洁生产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结题评审专家,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担任2009年 “第十六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主席和2010年“第六届国际环境催化大会”分会主席。担任Journal of Catalysi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专家。
9.孙中溪,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瑞典 Lule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审查批准获 Docent(博导)资格,中科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作为山东省省级学科带头人受聘于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10.吴柳明,女,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瑞典 Lule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审查批准获博导(Docent)资格。
11张以河,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863课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12.马汝建,现任济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获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兼任济南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力学学会理事、《船海工程》杂志特约编委。
13.王强,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压力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锻压设备委员会委员、《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杂志编委、日本塑性加工学会JSTP会员。
14.程新,济南大学校长,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硅酸盐通报》、《建筑材料学报》、《水泥》、《混凝土世界》、《中国粉体技术》等期刊编委
15.耿浩然,现任济南大学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机械工业学会理事、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代制造工程》、《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济南大学学报》杂志编委、中国行业科学研究会委员、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16.刘福田,现任济南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硅酸盐学会副秘书长。
17.刘宗明,济南大学科技处处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能源学会理事,山东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
18.周宗辉,济南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硅酸盐学会会员。
19,芦令超,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武汉理工大学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水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硅酸盐学会理事,山东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建设科技协会绿色建筑委员会副主任。
20,范跃进,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山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外经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循环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21,孙国茂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22.张承芬,原济南大学副校长,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23.林丰勋,济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济南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4.杨波,济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学术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委会委员;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
25.陈月辉,济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会员和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会员,A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n Soft Computing。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YOCSEF(济南)2007-2008主席。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s Bi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omputer Sciences编委和《济南大学学报》编委。近几年先后担任40个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程序委员主席、副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
26.荣海钦,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26.韩金祥,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12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兼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山东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会长、山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山东保健科技协会理事长、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Intractable & Rare Diseases Research》杂志联合主编、《罕少见病杂志》主编、《中国辐射卫生》主编、《国际肿瘤学杂志》主编、《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委等。
27.张福仁,男,1963年9月生,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遗传学组副组长、山东省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性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主编等职。
28.姜国胜,医学博士,研究员,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社会任职: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血液病学会会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山东省免疫学会理事长、山东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秘书长、山东省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山东省毒理
学会常务理事、山东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29.赵跃然,医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基础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医药卫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临床细胞分析学会副主任委员。
30.张伟,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成员,济南市委专家智库成员,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研究员。同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
31.杜斌,济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环保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建设科技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环保产业研发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环境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
32.魏琴,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市拔尖人才,分析化学学科点负责人,山东省“十二五”化学传感分析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中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特聘教授;济南市供排水中心环境质量检测的技术顾问;济南市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特聘专家。
33.卢欣生,男,1961年3月生,籍贯陕西,现任济南大学金融学学科带头人,金融学博士(PhD,Monash University),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4.吴吉春,男,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上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济南大学双聘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研究中心副主任。
35.蔡先金,男,1965年生,江苏宿迁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月任济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美国剑桥学院兼职教授,加拿大英桥大学客座教授,临沂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36.王志,男,济南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济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高级会员,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
37.张昌文,男,工学博士,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3项。
38.马义兵,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2012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拉筹伯(La
Trobe)大学土壤化学专业。先后在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澳大利亚DEBCO集团公司(Debco Pty Ltd),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Th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任研究科学家,在所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15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60余篇,并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顶级杂志发表文章多篇,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39.曹丙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教授),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截止到2012年6月,应Weily等出版社邀请,为相关英文专著撰稿5章,已在Adv.Mater.、Chem.Comm.、Appl.Phys.Lett.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杂志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30余篇,已被它引1500余次,H(Hirsch)指数23,获授权专利3项。2006年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10年曾获国际材联颁发的“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2012年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提名奖)。2010年曾任IEEE亚洲年会氧化锌材料分会主席。部分研究结果已被写入《欧洲光子学与纳米科技路线图》或相关综述文献,并得到了许多学术机构的积极评价。
40.陈岱云,济南大学社工系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社会学常务理事,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济南市拔尖技术人才,齐鲁晚报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