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经验总结
刘爱军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是顺应创新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在哪些方面作了改革,课程改革对历史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老师该如何去做?这些都是课改后我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历史课程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化的创新人才的需要,是为国家未来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是人类为生存而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创造自我的过程,是人类行为的轨迹,正是通过学习历史,人类才认识了自我,不断地改善自我并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治史”,“以史为鉴,明理启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历史就受到中外士人的青睐,并拿它来为我们的现实服务。在这方面,毛主席是个典范,正因为他对历史著作的孜孜不倦,才造就了他惊人的政治军事指挥才能。鉴于历史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国对历史课程进行了改革,以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历史,体味历史,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悟出人生真谛,增强民族感、荣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信念,这或许也是课改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综观整个初中历史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在课程内容上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灵活性、科学性。如内容量大大缩小,而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了增强对学生视觉感官的刺激,新教材的设计比以前漂亮了,特别注重实物的展现而避免了过去那种一大段一大段抽象术语的枯燥描述。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史学观点,将最近研究的史学成果、考古发现编入课本,让学生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教材改革在总体上是进步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必须的。
当然,新的教材必然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为了分数而痛苦地死记硬背的过程,而应该是反思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发展历史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主观的感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智慧,外显为力量。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直接制约着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日本曾对21世纪的教师形象作了这样的要求:要有超越时代的教师专业素质,即教育的使命感,对于儿童的理解、教育爱、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养等。我国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也指出:当代教师必须具有立足于全球视野的能力,生存于变革时代的能力,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国这次课改的最高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怎样利用新教材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时时思考的问题。经过近段新课改研究和探索,我们在课改中有以下几方面作出认识: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事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只有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要求,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县所推行五步三查 教学模式,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也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即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是老师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史,是一门与自然、社会、人类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历史老师肩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责任,因此他的人格和行为都要力求做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他们向着“完整型”的标准努力。
第三,历史学习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调动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十分关键。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探究历史的深处。因此,教师要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在师生平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探究、质疑去感受历史,悟出真理。
第二篇:历史课改总结
历史课改总结
第一轮的课改已经结束,反思自己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学生上课情况以及同行们对历史课的意见和建议,现反思如下:
对于课改,我一直很迷惑,也很茫然,不知道历史课怎样进行课改,在此期间我进行了几次尝试,通过平时的上课,可以看到一些显著的成效;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能通过自主学习,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提出疑难问题,发言很积极。
二、采用开放性教学,课上的习题最好当堂解决,坚持做到堂堂清,这样学生养成了习惯,也就逐渐改掉了拖拉的坏毛病。
三、师生关系,出现好的转化,和谐。民主,平等,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同时受到鼓励,让课堂教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
但这其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新课改强调探究式学习,但我发现,在探究学习中真正动起来的是少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动起来,个别学生约束能力太差,课堂效率不高。
2.趣味性不高。
本册教师知识单一,枯燥,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要多设一些活动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改革提高学生的兴趣。
3.自己的业务能力不足,对课改的把握分析不透彻,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到位,有时还会采取满堂灌的上课形式。这些还有待于在从后的教学中改正。
我相信,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式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以更加理性的现实走向成熟。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的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
伴随着一路的收获和困惑。相信“道路总是曲折,前途总是光明”,愿和学生一起在课改的天空下收获与成长。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_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将一年来课改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历史教师的备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对历史教师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三、让课堂布满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结合新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的广阔空间。我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爱好。再讲《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预备了:
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
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用新奇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就能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段小利
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重要的阶段,又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阶段。所以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索必不可少。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如下几大特点: 一.“问题教学”成为主旋律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满堂灌,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课堂上为节省时间,教师很少提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遏制。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许多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每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特别重视问题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不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同时学生还可以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是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升华。二.探究式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历史新教材每课后都有“活动与探究”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课上或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第10课有“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起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有“党中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第11课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问题。通过这些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在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新课程实验课本中,每一册都有3节活动课。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使同学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泼起来。历史活动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喜爱。每学期我根据和班级学生情况,每个班有重点地准备和组织两次活动课。每一次活动课后,我和同学们都及时总结得与失。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历史活动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渐成气候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前几年,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用多媒体,平时教学基本懒得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能为历史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发挥历史教学的更大效益,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学校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五.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发展又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老师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提倡源于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力争一本教材在不同学生眼中有不同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断研究、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平时在课前五分钟,通过演讲历史故事,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互动起来,不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六.介入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课教育的功能。例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当我们学到《“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这一课时,就可设计“台湾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今年大陆要送台湾大熊猫?”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用历史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坚定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多而平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于是,出现了“问题教学法”。但是有些老师一堂课提的问题太多,使学生应接不暇。还有的老师设计问题太平淡。比如:“某某是什么?”“某某在哪里?”这一类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就能找到答案。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没有探究,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没有拓展。达不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问题是否难易适当,贴近学生年龄特征,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理念。二。合作学习走形式,实效不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于是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蔚然成风。但有时却实效不大。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时,离新课结束还有5分钟时,我设计了一条课后拓展题:“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组织同学们按4人小组合作探讨,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他们讲的都不错,好像效果很好。可是课后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却听说有许多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讲了与中心问题无关的闲话时,我感触很深。开始认识到讨论时一定不能走形式。要密切关注全体同学的动向。
三。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新课程理念提倡赏识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要以鼓励为主。于是老师们就不分好坏地评价学生“很好”、“不错”、“对”。其实这样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我们不能千遍一律地对待。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该活泼、多样,有针对性。如可以说“你的发言有独到见解”,“你善于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见多识广,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很了不起”。此外,多鼓励并不表示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缺点不指正。
以上所说,只是我的一管之见。还望各位专家和各位同仁给予斧正。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知道 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几点心得。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