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课改建议
初中历史“四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一)初中历史“四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课型及实施建议:
一、展示引领课(新授课)
主要环节:
情境导入、认知目标
自主学习、完成导引
合作解疑、隐性探究
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领、小结达标
具体要求:
(1)情境导入、认知目标:教师要创设多种导入方式,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全面参与的积极性;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可通过小黑板、多媒体、导学案等形式来展示目标。学生通过读说形式感知目标。授课时要随时照应目标。
(2)自主学习、完成导引: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导引部分。用双色笔在书中作好标记。教师可通过小组提问或随意抽查等提问方式,检查导引的完成情况。
(3)合作解疑、隐性探究:生就自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的在本组得到解决,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及准备质疑的问题;以及解题的思路方法等,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
(4)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教师临时分配各学习小组展示任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各小组要展示的问题、组号及评价小组、组号等。展示时,要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允许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或对抗。师生就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就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价的内容讲究多样,但要多围绕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中肯,不要流于形式。
(5)教师引领、小结达标: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要注意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和本课需要拓展的核心问题,适时或集中进行追问点拨,以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知识引领、思路和方法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小结引领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达标检测,要视每课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安排为精典试题讲解,如果授课时间不足,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小结,也可起到达标检测的目的。
二、巩固提升课(单元讲授课)
概括导入、认定目标
梳理知识、落实双基
典题引领、点拨深化
展示交流、归纳方法
师生小结、完善学案
具体要求:
(1)概括导入、认定目标:教师通过精炼的语言,导入本单元课题。师以导学案、多媒体等方式,出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生通过读、师可重点讲解等方式让生感知学习目标。
(2)梳理知识、落实双基: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结构;或列出本单元框架结构,让生以填空等形式,完成本单元的结构体系。通过以上方式,使生达到对本单元知识重新整合的目的,让生对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整体把握,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理解和记忆。
(3)典题引领、点拨深化:教师要精筛精选与本单元相关的典型例题,做到解剖麻雀,做好示范。做好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及答题的规范性。试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题型类型要多样,要以能力题型为主。生就这些问题首先自主解决。共性的问题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4)展示交流、归纳方法:教师可就本单元知识梳理部分让生进行展示,也可就典型试题解答情况让生展示交流,展示内容,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展示时,教师临时分配各学习小组展示任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各小组要展示的问题、组号及评价小组、组号等。展示时,要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允许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或对抗。师生就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就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价的内容讲究多样,但要多围绕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中肯,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就归纳、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5)师生小结、完善学案:教师、学生可就本单元中的知识、方法等进行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交流展示情况,进一步完善导学案。
三、讲评展示课(试卷讲评课)
主要环节:
错题统计、找准错因
自主纠正、反思内化
合作交流、展示思路
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变式训练、二次达标
具体要求:
(1)错题统计、找准错因:教师课前就本次考试参考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平均分等要素列表进行统计。写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学生在答题情况的失分的原因,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今后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自主纠正、反思内化:试卷分发之后,教师要让生自己总结反思,找准出错的原因及以后答题要注意的事项和努力的方向,把错因内化为自己提升能力的动力。
(3)合作交流、展示思路:师分配各小组需要展示的问题,各小组展示时,不仅要展示问题的答案,更要展示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因为答案的生成过程要远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同时还要说明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做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主线。
(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师就学生展示交流情况,就学生出错较多的问题及较为典型问题,做好重点剖析,做好方法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5)变式训练、二次达标:教师可就本次考试出错较多的题类型,加强训练的指导,以使学能够二次达标。
四、主题活动课(活动课)
活动课的主题确立,可以随教材每单元后所编排的主题活动内容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如:编写个人成长史、如何运用图示法学习历史、历史成语故事会、摸拟导游、编制历史手抄报等。总之,活动课主题内容由教师自主确定,每学期至少要上两节有准备、有教案、适用、高水准的主题活动课。在教案中要能够体现。
具体环节:
确立主题、分组准备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讲明要求、小组活动
交流成果、感悟历史
师生点评、反思收获
具体要求:
(1)确立主题、分组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确立活动主题。也可选取教材中的活动主题。教师根据实际,可按固定学习小组或自由结组方式,划分几个合作小组,做到课前结组。师生分别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等。确定好活动的主持人。
(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景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等形式,展示活动目标。
(3)讲明要求、小组活动:教师讲明活动的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安排与要求,明确各小组分配的任务。各小组依据课前准备的活动素材,合作制作或编写等。
(4)交流成果、感悟历史:主持人主持,各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交流,交流的形式要求多样。要从中体验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交流活动和展示的方式,要以活化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为落脚点,不要突热闹,使活动课流于形式。
(5)师生评价、反思收获:教师可采用组内自评、小组间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活动中的优秀作品或方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总评,指明活动成功之处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学生要感悟本次活动中,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获得哪些收获。
(二)导学案的编制要求:
一、导学案的基本栏目:
1、年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编号
2、课题、3、学习目标
4、学习重点、难点
5、课前准备
6、导学过程与方法
7、达标检测或精典列题讲析
8、课堂小结或板书设计
9、学习反思
10、课后作业
二、导学案编制的重点说明:
1、教学目标呈现在导学案中名称应为学习目标,因为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层次性和三维目标的特点。目标的语言表述不要过长,避勉增加学生朗读和理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负担。
2、课前准备,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回顾、检测,也可以是与本节课相关的需要提前准备的相关素材、资料等。
3、导学过程与方法环节,是编制导学案最重要环节,是导学案编制质量高低最重要的参照点。导学过程的编制,一定要具有导学生、适用性。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操作性提示语言,如:读教材第几页第几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用蓝色笔在书中画出以下句子;用红色笔在书中圈出填空的内容,并迅速记忆等。导学过程可分为自学导引和合作探究两部分。自学导引部分,以填空、问题链、网络结构图等形式,展现出本节课的显性知识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部分需要学生通过看书自主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是本节课的拓展和延伸部分,是本节课的隐性知识,或者是与本课相关的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则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或教师的点拨引领,才能解决,同时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是提升学生能力最好的方式。对于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师可把较大、较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形式,分层探究,然后再整合成完整的大问题,以此来化解难度;或者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有探究的依据和抓手。这部分,学生合作交流之后,需要班级进行展示。教师要预设好学生展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可生成的问题,操作的各环节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准备在讲课时,适时的引领提升。
4、课堂小结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课型,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如何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几种常见类型
1、研讨交流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指设计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采用辩论、讨论、座谈等形式,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推理的能力。这类活动的主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现象均可用于研讨评价。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事件评头论足,如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等等。也可以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场景,对当时的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阶层、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评价,可让学生分别从新兴地主、奴隶主贵族、农民、工商业者的角度发表看法,引出商鞅变法的影响。在方案设计上,可以采取双方对阵辩论方式,让学生充分准备、自主活动,思路比较清晰;也可采用课堂即兴发言辩论方式,随机性更强,更易呈现学生研讨的自然状态。
2.、演讲表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根据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诸多心理特征,围绕某一个历史主题,让学生在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上演讲、表演。鼓励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动脑筋制作表演内容,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台演讲、讲历史故事、进行某一个历史专题的讲座或表演历史小品、历史剧等。例如,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为题举行演讲会;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设置三个时期的场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今天,让学生表演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的情况,体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举行有关重大事件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熟记相关内容,还要合作展示,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
3、竞赛闯关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设计竞赛主题,让学生展开竞赛活动。在形式上可借鉴《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抢答、竞猜、擂台赛等方式。例如,设计“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大闯关”活动,师生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设计为各类题目如选择题、连线题、改错题、真假判断题、表演竞猜题等,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观摩鉴赏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5、访谈调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加以对比,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等。这类活动可使学生学习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培养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6、编辑撰写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编辑、撰写等方面的活动,包括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制作,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些展览、板报、专刊还需要学生分工协作、集体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编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等;写一些时事溯源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方面的小论文;就教材中某一课的内容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办一份历史小报或出一期专刊,还可以附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实物等资料。
7、制作展示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如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或制作与历史有关的一些物品如制作原始人复原像、画京剧脸谱、临摹历史名人像等;或展示自己的一些收藏品如邮票、文革文物、古钱币等。在制作展示的同时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7日 杨秀萍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
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育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本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好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的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新课改使教学具有开放性
将历史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大变革”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二、历史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的教学法是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的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法。像对话,讨论,较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为例,让学生扮演29军将士,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历史新课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红军不怕远程难”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红军、地理专家等小组,确立不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幅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方案厉害课程,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课改,恰恰要求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学生么再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姐与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斗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1、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种族的时候去讲述硅谷,比尔盖茨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式,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是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课程搞个,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习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备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事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二总觉得不尽人意,总觉得自己只是太贫乏,迫切的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2014年10月27日
杨秀萍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_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将一年来课改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历史教师的备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对历史教师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三、让课堂布满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结合新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的广阔空间。我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爱好。再讲《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预备了:
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
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用新奇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就能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心得。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硅谷,比尔盖兹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 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
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班瑞凤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改心得
课改心得
侯大明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县推开已有三四年了,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在课改中我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1 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新课程改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 2 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