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09-24 17:40
生物化学是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节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快、信息量丰富,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因此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就如何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1、选择好教材和参考书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教材和一些参考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好本学科十分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准备三本教材和一本学习指南与习题解析:一本是简单的版本,便于理解和自学。如南京大学郑集教授等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一本是高级的版本,如南京大学杨荣武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原理》,阅读此类教科书便于对各章内容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三本应该是一本英文的原版教材,如Lehninger’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英文版教材的特点是新、印刷精美,图表多为彩图,通常还有配套的多媒体光盘,方便你自学。阅读一本好的英文生化教材,不仅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对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学好本学科是非常有帮助。
2、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根据研究内容,本课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结构生物化学:着重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代谢生物化学: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昔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和酮体代谢途径;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问题。③分子遗传学基础:重点介绍了 DNA复制,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蛋白和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
3、学会做笔记
首先有一点必须强调,上课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时是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做笔记,因此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听讲,一些不清楚的内容和重要的内容可以笔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向老师求教。当然,条件好的同学可以买来录音设备,将老师的上课内容录下来,以供课后消化。另外,老师的讲稿大都做成了幻灯片,学生可从老师那里得到拷贝。
4、懂得记忆法
学习生物化学时,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关于此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是需要记的,而许多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如关于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将高等动物10种必需氨基酸的首写字母拼写成一句话:Tip MTV hall(需付小费的MTV厅)。
5、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这是由“学懂”通向“会做”的桥梁和提高考生在考试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平时多做习题,多做实验,是你掌握本学科,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6.注意将原核系统和真核系统进行比较
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在进行DNA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等基本的分子事件,两类生物在这些事件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在学习的时候,时刻要注意将两大系统进行全面的比较。例如:在学习DNA复制的时候,注意将原核细胞内的DNA聚合酶I、II、III、IV、V和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α、β、γ、δ、ε进行比较,将原核DNA聚合酶III的β滑动钳和真核DNA聚合酶δ的PCNA滑动钳进行比较;在学习转录的时候,需要将两者的启动子结构和R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比较;在学习转录校对的时候,注意将原核细胞中的GreA、GreB和真核细胞内的TFIIS进行比较;在学习DNA甲基化的时候,要注意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甲基化的位点和功能上是不同的;在学习弱化子机制的时候,要注意这种机制是原核系统特有的,真核系统没有。如果能这样去学习的话,那所有的内容就活了,将它们串在一起理解要比孤立地记忆要强得多!
7.注意将两种不同的分子机制进行比较
细胞内的很多分子机制是很相似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将相关联的分子机制放在一起去领会、理解。如DNA复制和DNA转录,两者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都需要解链,合成的方向都是从5′→3′,都遵循Watson和Crick碱基配对原则。当然,在意识到这些共同的特点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它们的差别,比如,DNA复制需要引物,RNA不需要,DNA聚合酶通常具有自我校对能力,RNA聚合酶没有校对能力。这里更要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为什么允许有这些差异? 8.在分子生物学部分,要以“中心法则”为核心,“碱基互补配对”和“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巧妙地利用“外因与内因的关系”的理论,全面理解分子生物学的机制
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中心法则”,即生物体内的三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到遗传信息的复制、损伤修复、重组、转录、逆转录、转录后加工和翻译等。这些过程总是涉及到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掌握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对于深入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各种机制和原理至关重要。另外,细胞内的很多机制都可以使用哲学中“外因”和“内因”之间的关系原理进行理解,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理解DNA复制为什么具有固定的起点?这涉及到DNA复制起始区和复制起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可以将DNA复制起始区看成“内因”,复制起始蛋白(大肠杆菌为DnaA蛋白)看成“外因”。按照“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原则,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DNA复制区所具有的特殊序列是DNA复制具有固定起点的根本原因,即“内因”,但仅有它是不够的,还需要识别这种特殊序列的蛋白质,它就是“外因”,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DNA复制从固定的起点开始。
9.注意掌握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生物化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的进步分不开来的,而反过来它的发展又使得人们提出和发明新的研究手段。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时候,对于生物化学家在研究各种分子机理时所使用的方法要充分理解。例如,对参与DNA复制的各种蛋白质和酶的鉴定主要是利用DNA复制突变体的互补和体外复制系统的重建两种方法。互补的原理是利用某种野生型的蛋白质去恢复特定的DNA复制缺陷突变体的复制功能,从而确定参与复制的蛋白质。重建的原理是在较为简单的体外复制系统(如SV40病毒复制系统)中,先人为去掉某种成分,致使复制不能正常进行,然后,将复制系统中逐一添加分步收集的可能参与复制的蛋白质抽取物,看是否能够恢复复制活性,从而确定复制蛋白。有时,添加的蛋白质可能来自于其他物种,这样可以从其他物种中找到同源的或同工的蛋白质。为了方便理解重建的原理,这里可以打一个比方加以说明。假定你的一台电脑坏了一个部件而不能运转,那么如何迅速找到是哪一个部件有毛病呢?这时可以用类似重建的手段来确定:首先弄一台运转正常的电脑,将它的各个部件拆开,那么,来自这台正常电脑内的所有部件都应该是正常的(相当于野生型蛋白质)。然后,将坏掉的电脑逐一取出一个部件(如内存条或主板),再用正常电脑的相应部件取而代之。如果某一个部件经过替换以后,坏的电脑恢复正常了,这就等于找到了坏的部件(相当于突变型蛋白质)。这两种方法对于参与其他过程(如信号转导、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的蛋白质的鉴定也很有帮助。例如,为了找到人细胞内参与细胞周期的某一种蛋白质,先是将酵母细胞内某一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突变,这样的酵母的细胞周期肯定会有异常。然后,将正常的人细胞内的各种可能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导入到突变的酵母细胞中,如果其中的某一组分加入以后,酵母的细胞周期恢复正常,那么这种导入的蛋白质就是人细胞内的一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
第二篇:生物化学学习方法[小编推荐]
医学基础课程
《生物化学》学习方法
以下是网友提供的2014临床执业医师第一单元真题及答案,仅供考生参考,希望能给您的估分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 1.肉眼形态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的疾病是()a.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b.慢性肾盂肾炎
c.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d.膜性肾小球肾炎 e.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1题选a。解析: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也称慢性肾小球肾炎,它是不同类型肾炎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大体标本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2.在直线回归分析中,如果算得回归系数b>0,则()a.不需要进行假设检验确定β是否等于零 b.还需进行假设检验确定β是否等于零 c.β大于0 d.β等于0 e.β小于0 2题选择b(2013年公卫考题)3.大肠埃希菌o157:h7引起的腹泻特点是()a.脓性便 b.血样便 c.米泔水样便 d.蛋花样便 e.黏液便 3题选b。解析: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早期表现为水样便,后期为伴剧烈腹痛的血便。容易混淆的米泔水样便是霍乱的腹泻特点。4.决定红细胞血型的物质是()a.红细胞膜特异凝集原 b.红细胞膜特异受体 c.红细胞膜特异凝集素 d.血浆特异性凝集原 d.血浆特异性凝集素
4题选a。5.以躯干、四肢等大腿肌肉群参与为主的,有节律、时间较长,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的身体活动称为()a.阻力活动 b.体适能 c.协调性活动 d.无氧运动 e.有氧运动
5题选e。解析:可以叫有氧运动或是耐力运动。6.属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分子是()a.tnf b.lps c.ifn d.cea e.hbsag 6题选d。解析:tnf肿瘤坏死因子,lps脂多糖,ifn干扰素,cea癌胚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指并非某一种肿瘤所特有,在其他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也存在的抗原分子。比如afp,caxxx,cea。7.与eb病毒感染无关的疾病是()a.鼻咽癌
b.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c.宫颈癌
d.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题选?。我的第一反应是选宫颈癌,因为hpv感染是其高危因素,但查了下又有很多关于eb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其致癌性。其他几个选项并无问题。8.有些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有些人敷衍了事,有些人得过且过。这些表现在人的性格特征中属于()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绪特征 e.意志特征 8题选a。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9.肾小球滤过膜中,阻挡大分子物质滤过的主要屏障是()a.肾小囊脏层足细胞足突 b.肾小囊脏层足细胞胞体
c.肾小囊脏层足细胞足突裂隙膜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e.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9题选d。解析:基膜层上有直径2~8nm的多角形网孔,网孔的大小决定分子大小不同的溶质是否可以通过,也是阻挡血浆蛋白滤过的重要屏障。13.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因到果的研究为()a.生态学研究 b.筛检 c.队列研究 d.现状研究
e.病例对照研究 14.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处于()a.警觉状态 b.缓冲状态 c.知觉状态 d.清晰状态篇二:《生物化学》学习方法 如何学习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组成生命体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怎样?这些物质在我们体内如何代谢的(主要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俗称三大代谢)?代谢之间是如何联系和调控的?另外又加了一部分分子生物学内容,就是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和表达,如何调控的。三大代谢是最重点最核心的内容,一定学好,尤其是糖代谢。另外的重点就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也就是复制、转录、翻译。
抓住主线,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根据研究内容,生物化学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着重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掌握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等);脂肪酸分解与合成和酮体代谢途径;氨基酸的脱氨基及氨的代谢;能量生成方式等;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等问题。③分子生物学基础:重点介绍了dna复制、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及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学会抓住线条、围绕主线向外扩展和上下联系的方法。
懂得记忆法,学会记忆:
首先分清楚哪些需要记忆,哪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一些关键词的缩写、氨基酸和碱基的结构等是需要记的,而有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如维生素b12等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注意前后关联,不要前后脱节。另外,理解和记忆都是掌握知识的基本保证,记忆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牢,记得准。
因此,学好生化,第一个是必须有框架结构,第二,理解+记忆一个都不能少。记忆中理解,理解中记忆。如果想要脉络清晰,必须有总体观念。举个例子来讲。有氧氧化,至少你先能知道这个过程发生的细胞部位在哪里,条件是什么,主要的启动物质,生成物质是什么,中间重要的中间物有什么?这样知道框架来,再往里填东西就好多了。别的也是一样。也就是先大概知道具体的部位,条件,大概物质,再详细填充并加以记忆,推算。这些下册我们都会讲。篇三: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也称之为“生命的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组成与结构、代谢与调控的一门科学。这门学科建立在化学基础上,力图揭示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的物质变化规律,与生命科学其它学科广泛联系、相互渗透。由于其内容多、发展速度快、新知识与新进展不断涌现,因此,该学科有大量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以及在实践中思考。所以,掌握这门学科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科学实践。下面,就本科阶段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把握主线—加深理解
根据研究内容,生物化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的部分。
(1)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传统生物化学中的“静态”部分,主要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等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其中,重点介绍蛋白质、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以及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酶。这里,重点掌握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典型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同时,有意识地将它们进行比较,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2)能量、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这是传统生物化学中的“动态”部分,主要介绍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规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糖异生等)、脂肪酸分解与合成的途径、酮体代谢途径、氨基酸脱氨基及氨的代谢、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还要注意各代谢途径中能量的生成方式及相关计算、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其相互联系。
(3)分子生物学基础:这是“信息生物化学”内容,围绕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dna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的翻译过程。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及特点等方面对这三个过程进行比较。以上为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在理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运用梳理主线并围绕主线向外扩展和上下联系的学习方法,归纳其中的共性和规律,以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
二、动脑动手—联系实际
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必须勤于动脑动手,并且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或科研实习联系起来。这要努力做到三点:
(1)重视习题训练,避免因“只看不练”而导致“貌似学懂、实则不会做”的结果。在理论学习层面上,“看明白了”不等于“真正懂了”,知识只有真正学懂了才能运用自如,优秀的生物化学习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熟悉学科思想、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平台——通过亲手解题,我们会发现在看书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甚至没有想到的问题,可以体验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严密的逻辑性,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内涵的理解,正由于此,习题思考是生化理论实践的第一步。
(2)重视生物化学实验课。生物化学是实验科学,其所有理论来源于实验,我们学习生化基本概念和理论,也是为未来通过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科本身打下基础。很多生化概念和理论,看似抽象难懂,如果能亲自完成一个这方面的实验,则会感到豁然开朗,比如蛋白质的纯化技术,又比如核酸、蛋白质的变性-复性理论。所以,本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尽管大多不是很复杂,但却要高度重视,尽量亲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这是生化理论实践的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生化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科知识应用意识。
比如,用酶促动力学和维生素等知识解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糖代谢基础理论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以及临床上“三多一少”症状产生的原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能加强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
三、科学记忆—灵活掌握
不可否认,生物化学学科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而运用科学记忆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生化科学记忆法主要有三个原则:
(1)记忆有重点:即分清必须记的重点内容和目前可以不必记的次要内容。譬如,氨基酸的三字符和单字符、一些生化关键词的缩写、氨基酸和碱基结构特点是必须要记住的,而过于复杂的维生素及辅酶的分子结构则不必记得很清楚。
(2)重视理解,避免死记硬背:理解是有效记忆的基础,因此,对于生化各章内容的基本原理要透彻理解,基本遵循以记忆促进理解、在理解后加深记忆的原则,即先用少数必要的记忆内容建立知识框架以提纲切领,然后逐步细化记忆内容以充实纲领而达到透彻、完整地掌握知识的目的。(3)注重联系、讲究技巧(如比较记忆法):生物化学知识是广泛联系的。譬如,生物大分子性质的比较(如蛋白质、核酸的变性复性)、各代谢途径间的关联(如糖、脂分解与合成代谢比较)、遗传信息传递在化学水平上遵循的诸多公用原则、生化技术与理论的彼此依赖等等,在这里,比较记忆大有用武之地。如此,科学记忆除了以理解为基础,还必须以联系为动力,以求广泛发散,举一反三,使记忆内容在学科水平上系统化。同时,根据个人经历、爱好和习惯,巧妙借用顺口溜、谐音或运用情景法帮助记忆,也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办法。总之,记忆务必遵循“理解+联系”科学原则,具体途径则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当养成良好的记识习惯后,记忆问题则不会成为生化学习的障碍。
此外,本科教科书中的生物化学知识大多数为成熟的概念和理论,由于生物化学是目前发展迅速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之一,新概念、新理论、新成就不断涌现,所以,有志于深入掌握生物化学知识或希望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相关研究的同学,应不满足于目前所学,而应对生化传统知识的发展更新有所关注,通过网络、讨论、科学报告等途径广泛涉猎生化相关的进展信息,注重培养兴趣和开拓眼界,补充课堂之所学,不但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篇四: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方法 摘 要:比较是认识事件的本质,把握事件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有助于记忆。特别是在对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或复习时,应用比较法,效果更佳。如比较dna分子复制与转录的区别,可以从产物、主要催化的酶、是否需要dna引物、合成模式、产物分子大小、是否具有双重校对功能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并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的内涵,加强思维的变通。关键词:生物化学 理论教学 教学研究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探索生命的奥秘,是生命科学如医学、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由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抽象性、综合性,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而且知识更新快,知识点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既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与记忆,常被学生称作最难学的学科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我们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习变得相对轻松愉快。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生物合成”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展现这种动态的合成过程,教师通过板书花很多时间去讲解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氨基酸的活化,进入、转肽、移位等,学生普遍反映太抽象,理解不了,更读不上记忆。而应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可以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长、终止阶段,氨基酸与密码子的一一对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以及“核糖体循环”,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应掌握的各章知识要点、所采用的现用教材、实验指导、习题集、参考文献目录均已上网,并免费开放,让学生得以自学、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并做好预习的准备和参考复习。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获得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管理。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课件确实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而且可根据所讲内容设置适宜的背景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进学习效果,同时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二、针对专业特点以及授课对象,精选教学内容
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生物化学作为必修课,绝大多数专业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但不同的专业授课学时不一
样,有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要求授课学时多一些,除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需要对具体章节有所侧重。比如,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些后续课程与糖代谢以及酶的知识密切相关,应重点多花些时间讲解。而对于园林园艺专业来说,要求授课的学时少一些,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而且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
(1)基础生物化学:(总学时80)非生物学类各专业: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为学生打下更宽厚的生物学基础;
(2)专业生物化学:(总学时80)生物学类各专业:理论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和更新。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教学手段的设计:多提问,重视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新概念、新问题,或需进一步提升的概念和规律时,不要平铺直述,满堂灌。要预先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困惑、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探索、解答,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果。2.学习方法的设计:善于分析综合,使结论水到渠成;善于比较异同,从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系。
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中的“爬坡”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觉得最有收获的一个过程。学会了分析和综合,就会有
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如,在学习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此时,可安排学生课后自行动脑分析总结糖代谢与脂代谢相互关系;糖、脂、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将总结的图表、结论相互比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比较是认识事件的本质,把握事件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有助于记忆。特别是在对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或复习时,应用比较法,效果更佳。如比较dna分子复制与转录的区别,可以从产物、主要催化的酶、是否需要dna引物、合成模式、产物分子大小、是否具有双重校对功能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并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的内涵,加强思维的变通。
生物化学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中脱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生物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代谢反应错综复杂,理论点多、面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容易较好地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善用多媒体,充分对每堂课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活力,为培养我们生物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冬招.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41 [2]徐鹰,范启,罗晓婷.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08,(03):774-775 [3]张丽娟,周秀燕,胡玲静.高职《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的研制与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8,(02):31-32篇五:《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09-24 17:40 生物化学是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节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快、信息量丰富,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因此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就如何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1、选择好教材和参考书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教材和一些参考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好本学科十分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准备三本教材和一本学习指南与习题解析:一本是简单的版本,便于理解和自学。如南京大学郑集教授等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一本是高级的版本,如南京大学杨荣武教授主编的《生物化学原理》,阅读此类教科书便于对各章内容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三本应该是一本英文的原版教材,如lehninger’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英文版教材的特点是新、印刷精美,图表多为彩图,通常还有配套的多媒体光盘,方便你自学。阅读一本好的英文生化教材,不仅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对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学好本学科是非常有帮助。
2、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根据研究内容,本课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结构生物化学:着重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代谢生物化学: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昔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和酮体代谢途径;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问题。③分子遗传学基础:重点介绍了 dna复制,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蛋白和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
3、学会做笔记
首先有一点必须强调,上课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时是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做笔记,因此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听讲,一些不清楚的内容和重要的内容可以笔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向老师求教。当然,条件好的同学可以买来录音设备,将老师的上课内容录下来,以供课后消化。另外,老师的讲稿大都做成了幻灯片,学生可从老师那里得到拷贝。
4、懂得记忆法
学习生物化学时,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关于此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是需要记的,而许多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如关于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将高等动物10种必需氨基酸的首写字母拼写成一句话:tip mtv hall(需付小费的mtv厅)。
5、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这是由“学懂”通向“会做”的桥梁和提高考生在考试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平时多做习题,多做实验,是你掌握本学科,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6.注意将原核系统和真核系统进行比较
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在进行dna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等基本的分子事件,两类生物在这些事件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在学习的时候,时刻要注意将两大系统进行全面的比较。例如:在学习dna复制的时候,注意将原核细胞内的dna聚合酶i、ii、iii、iv、v和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α、β、γ、δ、ε进行比较,将原核dna聚合酶iii的β滑动钳和真核dna聚合酶δ的pcna滑动钳进行比较;在学习转录的时候,需要将两者的启动子结构和r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比较;在学习转录校对的时候,注意将原核细胞中的grea、greb和真核细胞内的tfiis进行比较;在学习dna甲基化的时候,要注意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甲基化的位点和功能上是不同的;在学习弱化子机制的时候,要注意这种机制是原核系统特有的,真核系统没有。如果能这样去学习的话,那所有的内容就活了,将它们串在一起理解要比孤立地记忆要强得多!7.注意将两种不同的分子机制进行比较
细胞内的很多分子机制是很相似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将相关联的分子机制放在一起去领会、理解。如dna复制和dna转录,两者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都需要解链,合成的方向都是从5′→3′,都遵循watson和crick碱基配对原则。当然,在意识到这些共同的特点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它们的差别,比如,dna复制需要引物,rna不需要,dna聚合酶通常具有自我校对能力,rna聚合酶没有校对能力。这里更要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为什么允许有这些差异? 8.在分子生物学部分,要以“中心法则”为核心,“碱基互补配对”和“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巧妙地利用“外因与内因的关系”的理论,全面理解分子生物学的机制
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中心法则”,即生物体内的三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到遗传信息的复制、损伤修复、重组、转录、逆转录、转录后加工和翻译等。这些过程总是涉及到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掌握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对于深入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各种机制和原理至关重要。另外,细胞内的很多机制都可以使用哲学中“外因”和“内因”之间的关系原理进行理解,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理解dna复制为什么具有固定的起点?这涉及到dna复制起始区和复制起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可以将dna复制起始区看成“内因”,复制起始蛋白(大肠杆菌为dnaa蛋白)看成“外因”。按照“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原则,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dna复制区所具有的特殊序列是dna复制具有固定起点的根本原因,即“内因”,但仅有它是不够的,还需要识别这种特殊序列的蛋白质,它就是“外因”,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dna复制从固定的起点开始。9.注意掌握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生物化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的进步分不开来的,而反过来它的发展又使得人们提出和发明新的研究手段。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时候,对于生物化学家在研究各种分子机理时所使用的方法要充分理解。例如,对参与dna复制的各种蛋白质和酶的鉴定主要是利用dna复制突变体的互补和体外复制系统的重建两种方法。互补的原理是利用某种野生型的蛋白质去恢复特定的dna复制缺陷突变体的复制功能,从而确定参与复制的蛋白质。重建的原理是在较为简单的体外复制系统(如sv40病毒复制系统)中,先人为去掉某种成分,致使复制不能正常进行,然后,将复制系统中逐一添加分步收集的可能参与复制的蛋白质抽取物,看是否能够恢复复制活性,从而确定复制蛋白。有时,添加的蛋白质可能来自于其他物种,这样可以从其他物种中找到同源的或同工的蛋白质。为了方便理解重建的原理,这里可以打一个比方加以说明。假定你的一台电脑坏了一个部件而不能运转,那么如何迅速找到是哪一个部件有毛病呢?这时可以用类似重建的手段来确定:首先弄一台运转正常的电脑,将它的各个部件拆开,那么,来自这台正常电脑内的所有部件都应该是正常的(相当于野生型蛋白质)。然后,将坏掉的电脑逐一取出一个部件(如内存条或主板),再用正常电脑的相应部件取而代之。如果某一个部件经过替换以后,坏的电脑恢复正常了,这就等于找到了坏的部件(相当于突变型蛋白质)。这两种方法对于参与其他过程(如信号转导、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的蛋白质的鉴定也很有帮助。例如,为了找到人细胞内参与细胞周期的某一种蛋白质,先是将酵母细胞内某一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突变,这样的酵母的细胞周期肯定会有异常。然后,将正常的人细胞内的各种可能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导入到突变的酵母细胞中,如果其中的某一组分加入以后,酵母的细胞周期恢复正常,那么这种导入的蛋白质就是人细胞内的一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质。
第三篇:生物化学总结
一、符号题
1、GSH:还原性谷胱甘肽,是某些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2、DNFB:2,4-二硝基氟苯,可以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稳定的2,4-二硝基苯氨酸,可用于肽的N端氨基酸测定。
3、PI:等电点,指两性电解质所带净电荷为零时外界溶液的PH值。
4、cAMP:3,5-环腺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5、Cgmp:3,5-环鸟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6、Ta:退火温度,使变性的DNA缓慢冷却使其复性时的温度,一般以低于变性温度Tm20-25为宜。
7、tRNA:转移核糖核酸,与氨基酸结合,携带氨基酸进入mRNA-核糖体复合物的特定位置用于蛋白质合成。
8、hnRNA:核内不均一RNA。mRNA的前体,加工后可转变为mRNA。
9、CoASH:辅酶A,乙酰基团载体。
10、NAD(P)+: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的辅酶,为脱氢反应转移H原子或者电子。
11、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还原力,为生物体合成反应提供[H].12、FMN: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3、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4、THF/FH4:四氢叶酸,一碳单位的载体。
15、TPP:焦磷酸硫胺素,脱羧酶的辅酶。
16、PLP: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的辅酶。
17、Km:米氏常数,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8、UDO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蔗糖时葡萄糖的供体
19、ADPG: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淀粉时葡萄糖的供体
20、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中生成
21、HMP: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细胞所需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nadph和5-磷酸核糖。
22、G-1-P: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不含高能键。
2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胞外DNA分子克隆或无细胞DNA分子克隆。
24、SSB:单链结合蛋白,DNA复制时与解链的单链DNA结合防止其复性。
25、Met:甲流氨酸,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
26、ACP:酰基载体蛋白,脂肪酸合成中起载体运输作用。
27、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核酸生物合成中作为戊糖的供体。
28、Imp:次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
29、Xmp: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与分解的中间产物。
二、名词解释
1、氨基酸等电点:在一定的PH下,氨基酸上的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的PH称为氨基酸等电点。
2、蛋白质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肽键走向;是以一级结构为基础的。
3、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易受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主要标志是生物学功能丧失。
4、盐析作用:一定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盐使蛋白质沉淀。
5、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6、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和A=T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叫碱基互补规律。
7、碱基堆积力: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平面垂直于中心轴,层叠于双螺旋的内侧,相邻疏水性碱基在旋进中彼此堆积在一起相互吸引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指碱基平面的范德华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的总称。
8、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9、溶解温度(Tm):DNA变性时一般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发生,通常把热变性温度的中点称为溶解温度,即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量一半时的温度。
10、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11、米氏常数:酶耳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含义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12、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当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就妨碍了底物与酶结合,减少了酶的作用机会,因而降低了酶活力,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13、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和底物可同时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不妨碍底物与酶结合,但形成的酶-底物-抑制剂三元复合物不能发生反应,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14、酶的最适温度(PH):在一定条件下,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PH)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酶的最适温度(PH).15、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物质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者暴露的过程。
1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17、全酶:全酶=酶蛋白+辅因子;两者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才具有活力,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力。
18、维生素:对人体生长和健康必须的,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19、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20、氧化磷酸化作用: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中形成高能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3、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4、糖异生:指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5、磷酸戊糖途径: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26、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进血液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27、脂肪酸B-氧化: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中,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反应后,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Coa。由于反应在脂酰Coa的A-碳原子和B-碳原子之间进行,最后B-碳原子被氧化成酰基,所以称为B-氧化
28、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三种。
29、必须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人体内有8中。
30、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解开,按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链,组成新的DNA分子。新形成的DNA分子与原DNA分子碱基顺序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是来自亲代另一条是重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成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31、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在复制时,一条链是按照5’—3’方向连续合成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先按照5-’-3’方向合成若干个短的冈崎片段,再通过酶的作用链接在一起构成另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32、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规律合成与其碱基互补的RNA过程。
33、冈崎片段:DNA复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是先按着5--3方向合成系列短的小片段,再由酶连接成新链,这些首先合成的段片段就成为冈崎片段。
34、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三个的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代表某种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起始或终止信号。
35、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前的核糖体结合位点,与核糖体小亚基端16SrRNA3’端序列互补,富含嘌呤碱基。
36、反馈抑制:代谢中间物或产物对该反应的抑制作用。
37、操纵子: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它们有共同的控制区和调节系统。包括在功能上彼此有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部位。
三、简答题
1、维持蛋白质结构的力有哪些?
① 一级结构主要是共价键如肽键、二硫键等 ② 二级结构主要是氢键等
③ 三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疏水键等
④ 四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盐键、范德华力等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① 双链反向平行结构、右手螺旋、有共同的对称轴、有大沟小沟
② 主链在外侧、侧链在内测,A、T之间互补配对形成两对氢键,C、G之间互补配
对形成三个氢键,碱基平面垂直于
③ 螺旋上升一周有10个核苷酸,螺距为3.4nm,螺旋直径为2nm。
3、核酸有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
① 紫外吸收性质,因为分子中含有共轭体系的嘌呤和嘧啶 ② 核酸为两性离子,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③ 易被酸碱水解
④ 有变性和复性的性质,⑤ 分子杂交
4、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因素有哪些? ① 氢键,对于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以及RNA中局部的双螺旋及三级结构都有重要
作用
② 碱基堆积力,是稳定核酸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③ 环境中的正离子,中和核酸分子中所带的负电荷,消除静电斥力。
5、说明tRNA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① 二级结构特点有:a.三叶草型,四环四壁
b.氨基酸臂,与氨基酸结合c.D环与D 臂,与酰胺-rRNA合成酶结合d反密码子环与反密码子臂,与mRNA结合e可变 环,可用于tRNA的分类 ② 三级结构的特点:倒L型
6、论述米氏常数的生物学意义。
① 酶的特征物理常数
②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摩尔浓度 ③ 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④ 同一酶,不同的底物具有不同的Km值,Km最小的是最适底物
7、说明辅酶、辅基与酶蛋白的关系,辅酶基在催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酶的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生成全酶。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的方法除去;辅酶与酶蛋白结合松弛能用透析方法除去。辅基、辅酶、酶蛋白单独存在时均没有活性只有全酶有活性。辅基通常是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组成,在催化反应中转移电子、质子、基团,有时也参与酶与底物的结合
8、何谓诱导契合学说?为什么酶对所催化反应的正向底物和逆向底物都有专一性?
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当酶分子与底物与底物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
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在可
逆反应中底物与产物对酶均有诱导作用,所以酶对所催化的反应的底物和产物都有
专一性。
9、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特点有哪些?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的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全过程。
特点:在温和的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各反应步骤严格有序进行;反应途径一般有严格
的细胞定位。
10、什么是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相比有何特点?
①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② 特点:在细胞内进行;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有机物发生一系列反应;能量逐步释放。
11、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 生物体内物质主要的分解途径,提供大量的自由能 ② 循环中产生许多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生物物质的原料
12、乙酰Co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① 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产生大量能量 ② 合成脂肪酸,进一步合成脂肪和磷脂 ③ 合成酮体作为肝输出能源方式 ④ 合成胆固醇
13、简述尿素生成的主要阶段
① 鸟氨酸与二氧化碳和氨作用,生成瓜氨酸 ② 瓜氨酸与氨作用生成精氨酸 ③ 精氨酸被分解成尿素和鸟氨酸
14、生物细胞DNA复制分子机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 半保留复制
② 原核生物单起点,真核生物多起点 ③ 复制可以单向和双向进行,后者更常见 ④ 复制的方向是5-3 ⑤ 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联是连续合成,后随链先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起来。⑥ DNA的合成需要RNA引物的存在 ⑦ DNA合成有校对机制
15、简述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过程和阶段
主要经历起始、延长、终止和氨基酸的活化和转运 ① 氨基酸的激活
② 起始,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第一步是70s起始复合物的合成 ③ 延长,经历进位、转肽和移位三个步骤
④ 终止,肽链释放因子碰到mRNA的终止信号时,释放因子可完成终止信号的识别
并使肽链释放
⑤ 加工处理,转变为有一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包括糖基化、切除信号肽、形成二硫
键、氨基酸修饰
16、简述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差异
①
糖酵解过程的三个关键酶是由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代替催化的 ② 作用部位:糖异生在胞液和线粒体,糖酵解全部在胞液中进行
1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① 一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种属差异与分子病等
② 高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键的走向
高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基发生变化,其功能就会发生变化
18、简述凝胶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① 原理:凝胶层析过程中直径大于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直接沿凝胶颗粒的
间隙流出,所以向下移动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可以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 可以进入凝胶可以的微孔中,因此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必须等待他们从凝胶颗粒内 扩散至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造成在注内保留时间长,从而使混合样品 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随洗脱液按顺序的流出注外而得到的分离。
② 应用: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还可以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5、磷酸戊糖途径分为哪两个阶段,此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 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前者从葡萄糖-6-磷酸脱氢、脱羧形成核糖-5-磷酸的过程;后者是戊糖磷酸分子重排产生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的过程。
② 意义:是细胞产生还原力(NADPH)的主要途径;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
要来源,并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变提供条件
16、何谓呼吸链?写出其组成成分,排列顺序及ATP偶联部位。
① 呼吸链的概念: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
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 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② 组成成分,排列顺序
NADH呼吸链:底物---NAD+---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FADH2呼吸链:琥珀酸--FAD--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③ ATP偶联部位:NADH--COQ,Cytb--Cytc1
Cytaa3--1/2O2
第四篇:生物化学实验总结(范文)
生物化学实验心得
高熹 168615140001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一学期的生化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良好配合和严格的实验操作,都将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相应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生物化学实验要有以下的四个能力:
1、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在试验中发现与预料过程所不符,那么必定是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寻找并解决的这个过程是书本中无法给予的。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学会突破创新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试着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多想,多做,多总结,我想首先是作为一个求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其次就是要敢于突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即使触不到天空,也可以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在生物化学实验学习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我们在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它的学习功能是其它任何学习方式难以代替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过是学习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并与日常学习形成优势互补。
4、必须加强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化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生物化学这样一种学科,动手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动手能力太弱,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组织起来,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对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而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本学期的生化实验课上,我们一共进行了11次实验,分别是Folin-酚试剂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酵母RNA的提取、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紫外吸收法测定RNA含量、聚酰胺薄膜层析、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三硝基水杨酸法)、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三硝基水杨酸法)、酶最适PH的测定、费林试剂热滴定糖、肌糖原酵解作用、微量凯氏定氮法。这些实验具有代表性,是典型的生化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涵盖了以前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的基础实验操作,还有全新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仪器。
在这些实验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大量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紫外分光光度计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任意选择不同波长的光。物质的吸收光谱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因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以下的应用:检定物质、与标准物及标准图谱对照、比较最大吸收波长吸收系数的一致性、纯度检验、推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氢键强度的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反应动力学研究和有机分析。所以,掌握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对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滴定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手段,我们知道滴定是一种化学实验操作也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手段。它通过两种溶液的定量反应来确定某种溶质的含量。通过几次滴定实验我们对各种实验样品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得到了较准确的结果。掌握好滴定的技能,可以为分析样品的浓度打好基础。
接着,电泳分析为样品的分离与检测提供了另一种手段。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生物分析中大量应用了电泳分析,良好的电泳结果对实验者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不仅要严格操作,更要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在一些定性实验中,由于操作中追求速度,出现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对比不太显著的情况。所以,实验锻炼的不仅是我的实验水平,更锻炼的是我的心智、耐性,这里我认为心智的锻炼比实验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
总之,这学期的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老师一学期的辛苦付出,让我掌握了生物化学分析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铺好道路。
课程:专业英语
学院:交流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姓名:高熹
学号:168615140001
第五篇:生物化学教学总结
期末生物化学总结
通过18周课时的教学,对《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这门课的学习也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的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另一个就是对代谢疾病的研究。
一、生物化学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调节及维持生命活动各种化学变化及其联系的一门科学。它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如:蛋白质、酶类、核酸、脂质等等一些东西。而我们要学的东西,无非就是这些物质的化学本质、结构、功能等等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
《基础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核酸、蛋白质、酶和糖类等大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及其它们的代谢、调节。它们是维持生命机器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基础物质。
第一部分,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和发布,并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另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其作用是把特殊的遗传信息转变成特殊的氨基酸指令系列。它们根据不同的结构反应功能,DNA将生物遗传信息RNA,再通过RNA合成蛋白质,由蛋白质表现出一定生物性状。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组分,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由氨基酸通过肽键按各种特定顺序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高级结构决定功能;而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又是它结构的反映。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酶,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特征,其分子基础是在生物体内不断地进行着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它们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和少量RNA。酶具有活性中心、酶原激活、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抑制剂对酶的作用。
第四部分,糖类化学,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主要有:糖酵解(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支路氧化)。
第五部分,生物氧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第六部分,脂类代谢,主要有脂肪的水解、甘油的转化、脂肪酸的分解代谢。掌握脂肪酸β-氧化。
二 教学的总结:
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宽了视野。更毫不保留的把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们,总是一丝我认为学习生化应做到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可大多时候我没有做好、做到)。
我们上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讲课,只有在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本质。
懂得记忆法,学习生物化学时,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太多太杂。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简化记忆法(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老师或自己所编顺口溜),对比记忆法(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比如我归纳的:字母加H为还原性、加P为**磷酸 等),纲要记忆法(将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衍射记忆法(懂得将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记核酸结构功能时联系蛋白质的结构功能)。
一切为学生着想。在思想上,积极为学生考虑着,有专业前景、学习方法、怎样适应大学等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主动性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再学习能力是一位好老师的基础表现。照本宣读,平铺直叙,一定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同学
们的眼球。
二、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生化机制讲清楚,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形象、生动。
三、可以采用参与讨论式教学,使单调的讲授兴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