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00:1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晴川阁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晴川阁观后感》。

第一篇:晴川阁观后感

晴川阁观后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这是唐朝诗人崔颖《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阁的名字就是从这首诗中得来的。我曾游过雄伟的黄鹤楼,也到过美丽的东湖,但从未到过汉阳龟山禹功矶上的晴川阁。这一天,我们乘渡轮来到龟山脚下的一条仿古建筑街道,晴川 阁就坐落在这条灰砖红墙街的一侧。

我们一走进晴川阁公园,抬头便可望见正门上的四个大字:“ 三楚胜境”。这似乎是在提醒着游客们:这里是荆楚极好的游览之 地。进入大门后向左转,来到了一个石碑前,上面刻着刚健有力的 “荆楚雄风”。据记载,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书写的。尽管这块石碑风尘仆仆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碑角已被磨损,然而 这四个大字依然是那样的清晰。石碑的右边有一排老式房间,门口 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傍高山流水听钟声琴声车船声”,下联是“伴长江烟波迎远客近客天下客”。这副通俗易懂的对联 赋予了晴川阁极为深刻的含义。

上了楼梯,我来到了铁门关。铁门关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吴魏 相峙,用兵河口,吴国才设关于这背倚古大别山、俯控江浒、地势 险峻的地段。难怪杨枢题联“汉阳日抱鼋窟窟,大别天开虎豹关”。从铁门关下来往右可以看到晴川兰亭之一的禹碑亭。亭中间有一 块石碑,上面刻有字。禹碑原刻于湖南衡山。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刻石衡山,后世称此碑为“禹碑”。再向右,上过一排石梯后,可 看见一个方形的红木门。慢慢推开木门,从木门发出吱吱咔咔的声 音,感觉到自己真有点像一个进入幽深庭院的古代人。一进门就看 见右边几棵青翠的竹,左边是几条石凳,中间便是进入“禹稷行宫 ”的侧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清朝同治三年时创作的六幅壁画,是 纪念大禹治水的。画中人物活灵活现:有的敲打木桩,有的捕捉猛 兽,还有的用绳拉着巨大的石头。这些壁画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数 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环境中是怎样征服大自然的。

望着那烟雾茫茫的天际,我在遐想:这奔腾不息的江水该是荆

楚大地世世代代儿女的血液,这巍巍矗立的龟山该是华夏子孙的丰 碑。荆楚大地的人们就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让屡遭毁坏的晴川阁重 新挺立起来,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楚胜境”。李拔那苍劲有力 的“荆楚雄风”,不正是对荆楚大地最好的赞美吗?

第二篇:晴川阁导游词

【充栋盈车】

晴川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 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 之美誉。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就是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间三国时期的争战最为激烈。据史料载,孙吴军为扼守龟山这一军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筑这铁门关,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挡蜀汉东进,其关雄峻险 1

【充栋盈车】

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曾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谨领兵驻守,以抗魏、蜀。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经历多次攻守激战,声名日噪,又被称为“虎豹关”。唐玄武德年间,汉阳建砖城,铁门关军事要隘的作用渐退,逐渐成为汉阳城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一历史遗迹也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明代末年,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而统治者又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江山。因明从 “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使大明朝不灭,须凿断龙脉。于是,他们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然而,此举并未保住大明江山,却使得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一段段土基墙座。清代,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相传,三国英雄人物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故而将此地命名为洗马口。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仅剩的遗迹连同庙宇等都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于1993年元月竣工。从此,一座气势巍峨、雄姿英发的铁门关又展现在江城人民面前。复建后的铁门关为三拱城门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城门内拱相比,此处的铁门关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门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且比历代的铁门关都要宏伟壮观。关上有二层楼,一层厅内陈列有《三国演义》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禹碑亭。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但晴川阁的原碑已毁,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这个大殿叫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再看这块无字碑,它是明代的遗物,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 2

【充栋盈车】

时是断裂的,经修复成现状。或许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类似的碑,但我们此刻所见的这块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像龟的,也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传说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彰其功绩,便让它背着这无字碑漫游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绩,却为什么碑上一个字也没写呢? 之所以只字未写,是为表明它功绩卓著,书之不尽。告诉大家区别赑屃和龟的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它的脚,龟足像鸭掌,有蹼;而赑屃的脚和龙爪一样,五指是分开的。

这个圆形的透雕物,叫“落地罩”,也叫“垂花门”。你若细心的观察体会,则会发现上面许多有趣的装饰。大家请看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块雕刻牌,若直观地看其外形像“凤”字的外框,因此,此牌叫“凤”字牌。这个牌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上方正中间有一个珠,合起来为“双龙戏珠”之意。珠的下面是一个“寿”字,“寿”字下缀着两枚方孔钱币;上方则刻有一只倒飞的蝙蝠,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来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因牌中包含有“龙”、“凤”,所以又称“龙凤呈祥”。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清代建筑的装饰技巧。再看上边横梁上的木刻图案中,有四个小海马,其寓意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大殿廊檐下的“万世蒙泽”四字门额,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享受幸福和快乐,是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檐柱上的这幅对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滩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这幅对联是书画大师刘海粟的手笔。院子两边廊亭的壁画,体现了古时的社会风情。好,现在我们一起到禹稷行宫的主殿参观。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原名为禹王庙。明朝天启年间更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 3.8米,是用玻璃钢制作的。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耒”。他虽为首领,却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苦斗争中,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深得后人敬仰。塑像的背衬是“禹迹图”,根据1137年的石刻放大绘制的山川流域图,该图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墙壁的左边是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右边则是全国各地现存的大禹纪念地的图片。

这幅照片名为“望夫石”,它好似一位妇人端坐于涂山山坡上,凝望远方。相传,大禹到涂山(今安徽怀远)治水,娶一涂山女为妻,刚结婚三天便奉命去治水,结果,一去十三载,与洪水搏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 3

【充栋盈车】

山氏怀抱幼子,日日在山坡上遥望,盼着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望夫心切,与山石化为一体,人们称它“望夫石”。而大禹治水成功后,却因积劳成疾在绍兴会稽去世,这幅照片就是绍兴大禹陵。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晴川阁之行能够给您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谢谢大家!

第三篇: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是武汉著名的文物古迹,在历史上和黄鹤楼齐名。由三大主体建筑晴川阁主楼、禹稷行宫、铁门关组成古建筑群。自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赢得了历代文人名士的赞叹,有“三楚胜境”之美称。“三楚胜境”这四字出自清乾隆年间《重建晴川阁记》,由当代名家林散之书写。“三楚”是古地域名,即历史上楚国属地的别称。秦汉时期,人们将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划分为南楚、西楚、东楚。南楚——以江陵为中心,北起淮汉,南包江南,约为今湖北省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省各一部分;西楚——以彭城为中心,即今天的江苏徐州,淮水以北,沂、泗水以西。今鲁西南、苏北、皖北的部分地区;东楚——以吴为中心,跨江东至于海,约今江苏、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用“三楚胜境”来赞扬晴川阁足见古人对晴川阁的推崇。大门口这对石狮是明代雕刻的,在古建筑前更显出主体建筑的庄严肃穆。

(导引至“荆楚雄风”碑前)

“荆楚雄风”碑是晴川阁的古碑刻之一。“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二字原指楚国人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秦末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荆楚雄风”在这里主要是赞扬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碑文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

(导引至铁门关城台)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大家知道龟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这其间三国时期的战乱算是比较激烈的。据史料记载,吴魏相争,吴国设关于此。左倚龟山,右控禹功矶,指的就是铁门关,其关坚固雄峻,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瑾领兵驻守,以抗魏、蜀。唐武德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汉阳建砖城,铁门关由单一的军事要隘变成汉阳城对外的文化、经贸交流通道,并作为历史遗迹而成为游览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但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而其文化、游览、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在明代末期。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统治者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住江山,因明从“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 精灵,要保住江山,使大明朝不灭,必须凿断龙脉,于是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土基。清代末期人们还曾经在铁门关上修建关帝庙,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后来人们将此地名也命名为“洗马口”,铁门关现在所处的位置叫洗马长街。到民国初,关帝庙毁掉了,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1993年元月正式开放。复建后的铁门关主门洞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重建后的铁门关比历代的都要宏伟壮观。

(导引至禹碑亭)

禹碑亭因禹碑而建。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被后人称为“禹碑”的石刻,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又称“岣嵝碑。”唐宋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多数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四川夔门和长沙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七十七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有人则断其为“篆书”,历代虽有人想辨识,但都不能解释出碑文的意思。明嘉靖丙申年(1536年),云南安宁人张素在湖南做官,看到岳麓书院中的禹碑,感到很惊讶,于两年后带着碑文的拓片回到家乡,将拓片送给了谪居云南的江南才子杨慎,杨慎释出碑文并为此写了一首《禹碑歌》,此外,当时还有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都自谓释出碑文。虽各家所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艰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也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此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是清顺治庚子年(1660年由著名文士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晴川阁原碑刻已残,现在的禹碑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的,复建晴川阁时还出土了一块清乾隆时摹刻的禹碑,是李振义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摹刻的。晴川阁的禹碑比黄鹤楼禹碑的历史早200余年。

(导引至禹稷行宫大门前)

禹稷行宫,顾名思义就是禹和稷的行宫,“禹”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治水英雄大禹,“稷”是后稷,他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传说禹治水是救民于水火,而稷则教民耕种五谷杂粮,是救民于饥寒。因此禹稷得以并列。“行宫”是帝王出行的临时住所,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两边的门楣上的“ 陈常”、“锡范”,“常”在此是“常规”意,“锡” 2 在此读音为“赐”是通假字,意思也为“赏赐。”“范”则是典范之意。这四个字是说禹治水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后人的行为榜样。

(引至赑屃碑前)

这通无字碑是汉白玉质地的,是明代遗物,1983年出土时断裂,后经修复成现状。类似的碑可能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但我们这块碑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代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象龟的,便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另外,像古建筑大门上嘴咬铁环的,皇宫建筑中排水沟口吐水龙头等都是龙子。传说总赑屃好负重,背负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大禹收服了赑屃后,它转而帮助大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大禹治水成功后为表彰赑屃的功绩,便让它背无字碑漫游九州大地。这表明它的功绩书之不尽。干脆碑上就一个字也不写。赑屃和龟的区别在于:龟足是像鸭掌样的有蹼,而赑屃和龙爪一样五指分开。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到禹稷行宫。

(引至禹稷行宫院内)

禹稷行宫是大禹的纪念地,所以在这座建筑中我们随处可见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文化内涵,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圆形的透雕物,名为落地罩,也叫垂花门。上边横梁上的木雕图案中,有四条小海马,这独具匠心的木雕饰,寓意着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大殿廊檐下有“万世蒙泽出自明沈钦《重建大别山(龟山禹王庙)记》,意为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得到幸福和快乐。现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手书。檐柱上对联为“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是刘海粟大师手书的古联新写。上联讲的是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新婚时也只在家过了几天,下联讲的是禹经过八年治水,平治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两旁廊庑的壁画,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社会风情。

(导引至禹稷行宫主殿内)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原名禹王庙。明天启年间改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同治二年重建的,请大家看上面的脊檩,写着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间的这座大禹帝王像是在2002年用铜铸成,外面贴以金箔。在许多地方,大禹的形象是不相同的,我们这里就有2种。一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帝王像,帝王像上方为费新我老先生左手书写的“德配天地”,意为大禹治水的功绩与天地齐高,与日月同辉。大家跟随我到照壁后面,这里就是另一种形象 3 的大禹了。这座大禹像高3.8米,为玻璃钢材质,身穿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工具“耒”,远望前方。

这是清同治二年重修后的禹稷行宫及《汉阳县志》上有关禹稷行宫的记载。这是位于河南禹县的古均台和禹王所蛟龙井。相传大禹为制服造成洪水泛滥的蛟龙,而用铁锁将兴风作浪的蛟龙牢牢锁在这口井中,使它不再危害人类。后代为纪念大禹在这口深井上面修亭塑像。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受舜封为夏伯,建都禹县。古均台,相传是夏代后人们举行仪式的地方,唐代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在这里修建了禹庙,此台成了禹庙山门。门洞两侧砖刻门联是“得名于夏”、“怀古几登台”。这是山西夏县的禹王城和禹王台。传说大禹曾经在此建都,这道土城墙就是他的王城。禹王台,又称青台,传说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居住的地方。这是洛阳龙门禹王池,池中有高约2米的“石笋”,据说是大禹劈山引水的“石砭”(相当于石针)。这是安徽怀远涂山禹王宫和望夫石。相传大禹涂山治水,并娶涂山女为妻,大禹曾在山上大会诸侯,西汉初,人们在山顶上建禹庙,以后又称禹王宫,至今每年有两次朝禹会。望夫石。此石宛若一妇人端坐涂山山坡上。凝视着远方。相传大禹与涂山女结婚三天就离开心爱的妻子奉命治水,一去十三年与洪水奋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怀抱幼子,每日站在山坡上向远方遥望,盼望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就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望夫心切,与山石化为一体,以后人们称它为“望夫石”。相传大禹十三年在外,终于治理了洪水,而他因积劳成疾在绍兴会稽山去世,这是绍兴大禹陵,它将永远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丰碑。(导引出殿门进入院中)

由于禹稷行宫是清代重建的,所以从建筑中我们可以随处领略中国古建筑中所特有的装饰手法。请大家看“落地罩”。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块雕刻牌,从直观上看牌的外形象“凤”字的外框,所以此牌叫“凤”字牌。牌上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上方正中有一颗珠,这合起来叫“双龙戏珠”。“珠”字下是“寿”字,“寿”字下缀有两枚方空钱币,“寿”字下方刻有一只倒飞的蝙蝠,在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来为“福到了”的意思。“寿”“两钱币”加起来称作“福寿双全”。牌中包含“龙凤”,又称“龙凤呈祥”。东面这头铁牛是晚清时期铸造的。当时人们用迷信色彩来渲染它,认为它能镇水、镇火、镇风,总之在人们的心中它能够平治字灾难。我们现在把它陈列在这,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讲,其目的象征中华民族不屈 4 不饶、敢于同大自然搏斗的精神。西边的这口铁钟也是清代的,原在东山寺,现置于此是为烘托主体建筑。(导引至晴川阁前坪)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汉阳龟山禹功矶上。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汉阳知府范之箴倡修,其目的是要“至大禹之功德于不忘”,也是为纪念大禹而建。取唐代崔颢《黄鹤楼》诗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句意命名为“晴川阁”。晴川阁自创建以来,因其建筑“飞甍绮疏,层轩曲楯,宏敞骞峙,”加上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位置,被世人誉为“三楚胜境”、“千古钜观”、“楚国晴川第一楼”和“汉南最著之胜迹”之称。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是“四方冠盖所必至”的文人荟萃胜地,许多诗人和书画名家到此赋诗填词,刻石作画,仅被地方文献和诗文集收录的诗词就有一百余首。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晴川阁与黄鹤楼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举,交相辉映,这种形式和格局在整个大江流域是仅有的,因此被称为“天下绝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将晴川阁、黄鹤楼、岳阳楼、仲宣楼并称为“楚地四名楼”。大家知道,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鬼蛇二山夹江而峙,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代晴川阁自创建曾多次因天灾而遭损毁,但因世人景仰又多次重建复建。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晴川阁共修建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重建于光绪年间。当时清代洋务名臣张之洞曾为此而撰有一对联“洪水龙蛇寻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意为大禹治水,疏江导汉,使之朝宗于海,成功治理了洪水,建晴川阁以作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在四十天阳夏保卫战的激烈战斗中,龟山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场,晴川阁这座古建筑在炮火的摧毁下,虽未全毁,但廊柱、碑石已支离破碎,楼体摇摇欲坠。因年久失修又因1934年的一场特大风灾,晴川阁毁于一旦。1983年开始按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晴川阁,阁上巨匾“晴川阁”三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赐墨。

(导引至晴川阁一楼正厅)

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仿古工笔绢画,名为《武汉三镇图》。大家知道武汉分汉阳、汉口、武昌三镇,但在明代以前,只有武昌和汉阳两镇,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面入江,才出现了汉口,所以武汉三镇中汉口是最年轻的只有500年的历史。这幅画所描绘的就是明清之交时的武汉,当时黄鹤楼只有三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龟山高耸,江水横流,禹功矶兀立江头,江面上九派波涛,千帆林立,山石嶙峋,绿树掩映,画出了三镇水运繁忙的的地理特点。从图上还可见历史上的晴川阁是伸 5 入江中很远的石矶上,因历史的变迁,原来很宽的江面,因泥沙沉积和其它因素变窄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感觉临江而立,而感觉不到身处江流之中的感觉了。

请看画上的匾:“山高水长”这四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竹叶写的,从笔锋可以看出竹叶书法与一般书法的区别。作者是江苏武进人士毛会建,他是明代遗民,不愿做清代的官吏,就到龟山定居,特别喜爱这里的山水风光,于康熙甲辰(公元1660年)的某一天,酒后兴致勃发,用竹叶写下了这四个字。照壁两旁的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就是刚才前面讲过的光绪年间晴川阁增修时张之洞撰文的。请大家上楼参观。

(上楼后,出门到回廊)

这里是晴川阁中远眺的最佳地方,从正面看到和晴川阁隔江对峙的黄鹤楼,体会到临江而立的感受。南侧面对着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就是大桥横跨奔腾浩瀚的长江,链接苍翠的龟蛇二山,雄伟壮观,如巨龙卧江。桥长1670米,八墩九孔,桥高80米,宽18米。建成于1957年10月15日,是中外著名的大型桥梁之一。电视塔,座落在龟山上,其海拔为311.4米(其中龟山海拔90.2米),塔高为221.2米。龟山,古称大别山。据民间传说:大禹从黄河南下长江,来到了长江边的山上,眼看江汉奔腾,江水凝绿,万紫千红,回顾北国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草冷枯,大禹看到江南与北国的气候风景如此不一般,就惊奇地说:“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后来人们便把大禹讲这段话所站的山,称作大别山。那又为何称为龟山呢?这又要从大禹治水说起。相传远古时候,武汉这里是一片汪洋,大禹从黄河南下长江,来到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他看到此处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就问左右道:“谁有良策制服洪水?”一山神曰:“这里有一水妖作乱,欲平水患,先除水妖。”于是大禹命天神去猛攻水妖,水妖也凶猛异常,眼看天神招架不住了,此时大禹手下的灵龟大将挺身而出,一跃腾上高空,猛力向下一扑,端端正正地压在水妖独角上,一声霹雳,龟腹破裂。顿时云消雾散,清空万里,江汉顺流,灵龟和它背上驮的息壤,一下子化成一座土石山,后人为了纪念灵龟,便将它化成的山成为龟山。

(引至下楼,经后花园入招月洞至朝宗亭。可提示游客注意:晴川阁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9000多平方米,但结构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回旋感很强,移步换景,别有韵致。)

6(引至朝宗亭)

这座六角攒尖的亭子叫朝宗亭。史书记载:江汉朝宗于海。就是指禹疏江导汉使长江、汉水二水合而为一,归宗大海。1985年我们修建了朝宗亭,以纪念大禹。亭上有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意思是抒发登阁眺望的感受,又描绘了晴川阁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特点。

亭立在龟山禹功矶,根据元代文人林元《大别山禹庙碑记》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南巡到达武昌,登黄鹤楼远眺,问对面龟山的矶头为何名。跟随他左右的人回答:“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曾在此卧吹玉笛,所以称为‘吕公矶’”。元世祖又问:“唐以前叫什么名字呢?”大家都答不出。这时有一位老者站出来说:“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叫禹功矶,因当地人“禹”、“吕”不分,所以误传为吕公。”元世祖听后十分高兴马上下旨重新恢复“禹功矶”之名,并在石矶上复建禹庙。从此此矶就称“禹功矶”。

(引至下台阶“山高水长”碑前)

晴川阁上的“山高水长”匾是根据这块碑改制的。从石碑上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竹叶书艺的独特之处。碑上款写的是“康熙甲辰行醉日”(公元1660年),说明毛会建是酒醉后写下这四个大字的。

(导引游客经沿江长廊至楚波亭)

这是楚波亭。大家可能会奇怪,这里有墙壁的怎么会称亭呢?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亭有凉暖之分。无墙壁的叫凉亭,有墙壁的为暖亭。楚波亭是一座封闭式的暖亭。楚波亭建于明代,曾叫“烟波亭”,取自崔颢《黄鹤楼》诗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改为楚波亭。意思是尽收楚国烟波于眼底。我带您看过了晴川阁古建筑的人文景致,通过我的导游和您对晴川阁的感觉,希望不再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是使您流连忘返。

第四篇:晴川艺术节通讯稿

为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活跃、浓郁的人文精神氛围。提高学横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凸显组织工作的凝聚性,活动内容的高雅性,活动范围的普及性。12月30日下午,沙市二中第二十届晴川艺术节暨元旦迎新汇演在凯乐大剧院隆重举行。全校师生以先进、入时、新颖的方式展现了二中师生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本届晴川艺术节以“魅力晴川、文化二中”为主题,自学校下发活动通知后,各班积极响应,踊跃报名。所有班级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汇演节目编排得有声有色、创意非凡。

本届晴川艺术节师生全员参与,盛况空前。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近2000人观看了演出。八(1)班的相声《我们一班不一般》演员落落大方,作品原创,将有趣的校园生活展现在所有的观众面前。八(2)班舞蹈《茉莉花》、八(3)班舞蹈《青春路上》、将舞蹈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八(9)班舞蹈《青春纪念册》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充分的展现出了二中学子的魅力。八(10)班舞蹈《雪域踏欢》、八(6)班的舞蹈《香格里拉》、七(7)班舞蹈《新龙船调》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美表现的意味深长。八(7)班学生多才多艺小品《贺新年》十分应景,将台下的观众逗乐是真正意义上的贺新年。八(8)班的乐器连奏《弦之韵》中西合璧,创意十足。八(4)班的舞蹈《落花情》、七(5)班的舞蹈《床前明月光》和七(4)班舞蹈《青花瓷》舞姿优美、变换多姿。七(9)班舞蹈《炫舞青春》、七(1)班舞蹈《The boys》、七(3)班的《舞蹈串烧》激情四射,将晴川学子的青春风貌充分展现。八(5)班的独唱《Let it go》嗓音纯净有穿透力,将观众都带入了神奇的仙境。七(2)班舞蹈《晴川炫起来》、七(8)班梦幻剧《放学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大胆创新,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荆州动起来和校外生活。七(11)班舞蹈《功夫扇》高端大气,将中国功夫的魅力充分展现。西校区的舞蹈《do ri mi》表情丰富,青春活泼。七(6)班音乐剧《畅想青春》全员参与,畅想无限,展示了晴川学子的青春气息。七(10)班舞蹈《中国美》大气磅礴的鼓点,舞动中的红绸,优美的舞姿展示出了晴川学子的大气、正气和灵气。

演出结束后,沙市二中校长唐传军向全校师生致新年贺词,德育校长郭刚清作总结发言,德育主任刘翠公布获奖情况。唐传军校长、蔡敏校长与杨泽宏校长受邀为获奖的班级进行颁奖。

第二十届晴川艺术节取得了圆满成功,且呈现出一届比一届办得更有特色的良好趋势。这也表明沙市二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在本届艺术节中广大学生以自己的才情,弘扬和创造了艺术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热爱艺术,传递正能量,合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风貌,为全校师生送上了一套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为繁荣发展校园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五篇:天心阁导游词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也有传说关羽是从北门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后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刘备。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

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天心阁有一副民间流传久远的趣味对联:“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据传,这副对联的上联出自橘子洲水陆寺的一个老僧,下联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

古城墙 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

太平军魂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06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魏源,郭嵩焘,茗香园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熏风亭“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与一副对联,:“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

逸响亭此亭位于景区杜鹃山下,为八方单檐琉璃构筑。柱联有“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故为众多业余戏曲爱好者所雅集,击板行腔,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其乐融融。

下载晴川阁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晴川阁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凌霄阁导游词

    曾屹立于山顶22年的凌霄阁,才刚改建成独特的碗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凌霄阁楼高七层,除了是山顶缆车的总站外,新大楼有多项新奇有趣的设施如“ 龙的传说 - 时光漫游 ”电动列车......

    天心阁对联

    天心阁对联岂天下已安时看灯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 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身在最高层,一览万家忧乐; 心中无限事,常思百代兴亡。阁......

    天心阁导游词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

    歌词收藏阁

    摇摆(蔡研)(中文版) 什么时候你都想随便对待我 最近连那最便宜的花也不送我 你怎么不知道女人的心像芦苇 交往很久的恋人都这样莫不关心吗 我在动摇 总是动摇 还有另一个爱情向......

    《阁夜》说课稿

    《阁夜》说课稿 黄治富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阁夜》。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阁夜》教案

    阁夜 教 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

    《阁夜》答案

    《阁夜》导学案答案 【合作探究】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 (1)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试作......

    阁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