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阁夜教案设计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阁夜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知人论世(课件展示)
1.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3.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曾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其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同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三、诵读赏析
1.初读:读准字音
(1)正音:①景:j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
押ao韵,偶句押韵;
2.再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读出情感
1)诗意: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四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1)首联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试分析看看?
明确:催:逼真的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既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小结: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借雪夜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2)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意境。
明确:此联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请对颔联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视听结合:前一句写听觉,后一句写视觉。
对偶:五更—三峡 鼓角—星河 声悲壮—影动摇
双联:三峡星河影动摇
用典:用典:“(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星河影动(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4)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思考:“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卧龙:诸葛亮——忠臣(徐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x,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世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到一起表达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阁夜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第二篇:《阁夜》教案
阁
夜
教 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一、知人论世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人心不安,国无宁日,诗人愁心如焚,忧时伤怀,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二、解题
阁,作者寓居的西阁;夜,夜里。
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三、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1、初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韵律
正音
①景:yǐng 日光;
②:霁:jì 雪止;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节奏
2--2--1—2
押韵
押ao韵
偶句押韵
对仗
原本只需颔联与颈联对仗,首联也对仗。
2、二读:读出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亢高歌。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苍然有无穷之思”。
① 首联: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联系全诗,评论一下此联的作用?
明确: 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天涯,指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凉之感。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孤寂的气氛。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诗人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油然而生凄凉悲怆孤寂之情
时光易逝 人生短暂---催 客居天涯的凄寒----寒
作用:结构上,紧扣题目,为下文埋下伏笔;内容上,为全诗笼罩了一种凄清、悲苦的氛围,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② 颔联写了几种感觉?描绘什么图景?创造什么意境?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借听觉写出了兵患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用典: “(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 祢衡传》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汉书 天文志》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此联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③ 颈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写拂晓前所闻。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异常凄凉悲怆,显诗人感时伤世情怀。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颔联和颈联------表达了 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④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明确: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自己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的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而去吧。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用典: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现在四川奉节仍有白帝庙。
4、三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朗读本诗,选出最喜欢的一联,说说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明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探究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对国家战事不断和民生艰难的忧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
——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
——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
——人事音书漫寂寥
吟咏诗韵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2、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的边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
3、我想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4、我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情怀,那忧国忧民的忠诚,那自似宽解的思索: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写作特点:①善用典故:“星河影动” “卧龙跃马”
②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③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
修辞手法:对偶: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反问:野哭千家闻战伐 拟人:岁暮阴阳催短景
《阁夜》的主旨:
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意境:雄浑开阔
风格:沉郁顿挫
感情:悲怆 悲凉
诗人的人格:忠君爱国
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四、拓展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明确:《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旅夜所见,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诗
第三篇:《阁夜》答案
《阁夜》导学案答案 【合作探究】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1)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试作简析。
明确:(1)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穷交加、漂泊天涯的诗人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是千古名句。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听觉、视觉。上句借听觉写出了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动摇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写得异常凄凉悲怆。那么,诗人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两句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诗人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许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许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当诗人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1)这两句是诗人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作自我慰藉之语。为什么说从诗人的自我宽慰之中,不见忧愤真正解脱,反见诗人忧思无穷?(2)“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1)旅居夔州的诗人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抔掩埋于一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李白、高适等也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但从诗人的自我慰藉中,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2)“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代代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拓展提升】
1.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杜甫《孤雁》一诗以雁自况,托物抒怀。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2.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李凭箜篌引》 【预习自测】
2、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首诗的内容。
李凭弹奏的箜篌曲技艺精湛,曲调之美,感染力强
3、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诗人摹写的箜篌乐曲的感受。
优美动听,沁人心脾,幽怨,悲壮,清脆
【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哪几句写乐声,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音乐的效果?
明确:“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用了典故,想象,夸张,侧面描写等手法。通过写空旷山野上空的浮云听到乐曲驻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触乐生情潸然泪下,写出箜篌曲的感人、优美、动听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
2、描绘出李凭弹奏的箜篌曲美妙在哪儿?诗人使用什么描写方法从哪两个角度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传达出了这种绝美的乐声?
明确:“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通过正面描写、通感、比喻、想象等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以不可闻之声拟可闻之声,以可见之形写无形之声。写出了箜篌曲的声音像昆山玉碎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像凤凰的鸣叫那样清脆、幽怨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中的“逗”字用的极其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4、“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明确:“老”“瘦”形象的写出了鱼和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形象,现在竟然能伴随者音乐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拓展】
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
第四篇:阁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三、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人,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号称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
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2字音辨识
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
3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无限路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四、预习疑难:
五、课堂学习
1诵读指导
①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②
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
③
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但见徘徊
3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5.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
6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8鉴赏本诗的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旨,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一首抒情诗还是一首写景诗?其感情基调是积极还是消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0前人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句,结合自己理解,与同学们交流。
12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明月
江水
落花
13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14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六、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阁夜》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____”。2.概括全诗内容: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第五篇:《阁夜》说课稿
《阁夜》说课稿
黄治富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阁夜》。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第2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0首,总的教学目的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韵,培养学生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阁夜》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2、诵读教学法。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内容是: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伤凄凉的情感。
问题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板书设计。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 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设问)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 【永恒不变】
∣
∣ ∣ ∣ 往事知多少 故国 朱颜改 【短暂难测】 感慨 几多愁———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