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学习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8226;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杜诗解》称赞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第二篇: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课前预习单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和语言特点。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资料与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___”。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感时忆旧,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
1、从诗体看,属诗;从内容看,是一首诗; 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字音认读 渔樵()寂寥()夷歌()...霁寒宵()
催短景()数处()...
3、词语积累 岁暮阴阳催短景
岁暮: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 . 三峡星河影动摇
动: .夷歌数处起渔樵
夷歌: ..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漫: ...
4、梳理全诗内容: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中探究单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这一联从哪些感官角度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颈联中“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各有何寓意?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悲慨?
课后检测单
一、理解性默写。
1.《阁夜》中描绘冬景有萧瑟凄凉之感的句子:。
2.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
3.《阁夜》中用对比手法表现出百姓参受战乱之苦、展示地方民族风情的句子是:。
4.《阁夜》中表达宇宙永恒人生无常之感的句子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第三篇: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带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探讨杜甫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题解: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2、内容提要: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超越时空的联想;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学习过程】
1、深情、顿挫诵读《阁夜》,然后试将原诗翻译成现代诗。
2、“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1)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2)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试作简析。
明确:(1)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穷交加、漂泊天涯的诗人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是千古名句。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听觉、视觉。上句借听觉写出了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动摇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4、“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写得异常凄凉悲怆。那么,诗人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两句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诗人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许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许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
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当诗人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5、“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1)这两句是诗人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作自我慰藉之语。为什么说从诗人的自我宽慰之中,不见忧愤真正解脱,反见诗人忧思无穷?(2)“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1)旅居夔州的诗人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李白、高适等也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但从诗人的自我慰藉中,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2)“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代代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6、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影”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又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第四篇:《阁夜》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编者:张胜华
《阁夜》导学案
预习案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登岳阳楼》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 ____。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3.诸葛武侯祠内有一联:“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沥心呕血,有由来哉。”里面暗含杜甫《蜀相》的两句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阁夜》课后诵读提示诵读,达到背诵。5.参照注释翻译《阁夜》:
探究案
1.《阁夜》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岁暮”“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的诗眼是什么?起到了何种作用?
3.颔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放在一起,二者为什么能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运用了什么写法,作者情感如何?
5.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6.从诗作内容与诗人感情出发简析这首诗。
训练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雪霁.(jì)侪.辈(qí)天涯.(yá)悬崖.(yá)
B.渔樵.(qiáo)挣.脱(zhènɡ)寂寥.(liáo)创.伤(chuānɡ)C.朔.漠(shuò)回溯.(sù)攻讦.(jié)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ɡ)发酵.(xiào)信笺.(jiān)角.色(jué)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下列加点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此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4.“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之一,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5.“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6.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对应,句式相近,语意关联。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昭示于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①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②______ ______,③______ ______,④_____ _____ __,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答案:
预习案:
1.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探究案:
1.寒冷孤寂的图景。“天涯”既写积雪漫无涯际,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催”既写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月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2.“声”、“影”二字。作者用“声”字传出所闻,一个“影”字传出所见,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内心感受。
3.悲壮的鼓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争频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不言而喻。
4.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5.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6.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写阁夜的见闻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训练案:
1.B 解析 A.“侪”读chái;C.“圄”读yǔ;D.“泾”读jīnɡ,“酵”读jiào。2.D 解析 A.霄—宵;B.廖—寥;C.常—长。3.A 解析 景:日光。
4.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6.牵挂天下寒士的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放翁 生当作人杰的易安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编者:张胜华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预习案
1.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多少人望洋兴叹,只有羡慕,嫉妒。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1琴》。
2.引:文体。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3.试概括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不超过25字)
4.按《李凭箜篌引》课后诵读提示诵读,达到背诵。5.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探究案
1.我们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2.请分别介绍一下参加这场演奏会的人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3.通过我们找到的诗中的对李凭“粉丝”们的描绘,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李凭的箜篌演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那么这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4.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6.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训练案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颓.唐(tuì)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ɡ)
B.神妪.(yù)
沤.肥(òu)怄.气(òu)讴.歌(ōu)C.蛟.龙(jiāo)渐.染(jiàn)症.结(zhēnɡ)毗.邻(pí)
D.谄.媚(xiàn)信笺.(jiān)粗犷.(kuànɡ)剔.
除(t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彩 纯粹 妍媸毕露 言简意赅
B.琐屑 意蕴 稗官野史 千锤百练
C.辉煌 惶恐 道听途说 融会贯通
D.衰落 衷情 街谈巷语 惨酷无情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李凭箜篌引.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本课,然后完成第5题。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
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6.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像。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像的世界。曲终而意蕴不绝,妙笔!7.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8.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葫芦丝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字。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其历史较为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通体长约30厘米,主管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吹奏葫芦丝时,管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音量较小,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竹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容易学会的特点,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葫芦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预习案:
3.再现了李凭弹箜篌的美妙乐声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4.江娥、素女、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女娲、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云、十二门的百姓。
探究案:
1.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地点:中国 晚唐(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乐器:箜篌(“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2.(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3.侧面烘托。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乐府诗歌《陌上桑》里写罗敷那一段,不是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路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李凭箜篌引》也是从虚处着笔,让读者自己体会李凭所演奏的乐曲声是如何的优美动听,与《陌上桑》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4.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6.(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训练案: 1.答案 B
解析 A.颓tuì—tuí;C.渐jiàn—jiān;D.谄xiàn—chǎn,犷kuàng—guǎng。2.答案 C
解析 A.彩—采;B.练—炼;D.惨—残。3.答案 D
解析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清脆。4.答案 C
解析 A.前后重复,“重点”与“优先”重复,可以去掉一个;B.虚词运用错误,在这儿是直接对手机质量本身进行投诉,因此应将“关于”改为“对于”;D.“发挥”后面应跟一名词性宾语,但题干中它却跟了一个主谓短语,应在“起到”后加一“的”字。
5.“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清脆,“凤凰叫”写声音的和缓,“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惨淡,“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清丽,有形神兼备之妙。
6.答案 AB 解析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说作者听“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7.答案 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8.答案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音量较小,主管音色柔润而纤秀,深受人们喜爱。
第五篇:阁夜(导学案)
巩义四中
导学案
科目 语文
编制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年级 高二
班级
学生姓名
阁夜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评价任务:
1、通过初读、再读、反复读达到背诵的目的。(针对学习目标1)
2、通过诵读、讨论、提问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针对学习目标2)
3、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针对学习目标3)
学习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背景、内容】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四月飘泊至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战争的烽火一直没有停息。战祸绵延数年,人民死伤无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一个深冬的夜晚,霜雪初霁,寓居在夔州西阁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景
霁
漫
二、合作探究
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上句借听觉写出了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怎样理解“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3、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
三、测评与反馈
1、岁暮阴阳__________,天涯霜雪________________。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请将此诗与《旅夜抒怀》(参见第二单元“推荐作品”)对读,分析这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明确:《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浑,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墙、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出作者臵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有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情,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五、评价
自我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长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