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
观后感
——青海省博物馆
2015年10月6日,我和班里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青海省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青海的文化,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这一天带给了我们很多。
青海省博物馆,是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馆。是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也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展出面积9146平方米。核心景观有:《青海省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3个展览,曾获得第五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提名奖。1957年,首次成立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撤消。1978年8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再次成立,1986年9月26日,青海省博物馆正式建馆并对外开放。旧址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41号,原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的私人宅邸“馨庐”。1996年9月,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0月,被省教委命名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发文博系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5月1日,青海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如今馆藏和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以时代先后为排序、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其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为西宁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如今馆藏和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以时代先后为排序、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上述藏品以远古时代的彩陶、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藏品中的裸体人像壶,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绘有人体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绘有3组各5人列队舞蹈的场面,表现了原始居民的舞乐生活。这两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万件,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注目的国之瑰宝。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馆藏的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0余件。
青海省博物馆推出了《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四个专题陈列。《可爱的青海》展览以图片为主,辅之以沙盘模型,动物、矿物标本及先进的声、光、电手段,集中展示了青海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藏、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青海在工、农、牧等各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该馆编写有《唐蕃古道史料辑》和《藏传佛教艺术》画册。
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的采访团来到了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总面积20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又是藏、汉、回、蒙、土、撒拉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青海省博物馆现有四个基本陈列:《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这四个陈列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列,既是青海历史文物的陈列内容,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图为青海博物馆里一个惟妙惟肖的雕塑。
这里有很多有名的文物。
铜鎏金观音造像是国宝级文物。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纹彩陶盆于1975年出土。内壁绘有二组人物手拉手舞蹈的图案,一组13人,另一组11人。该器物构图巧妙、画面简洁、人物造型生动,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有人物舞蹈场面的画面,在艺术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人物风情的重要资料。
扎萨克印,“扎萨克”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尊者”,是清代蒙古族地区旗长的称呼。此印是蒙古29旗旗印之一,它是清朝政府管理青海蒙古各部,以及蒙古各旗在青海游牧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清代青藏地区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敦煌经卷系隋或唐初写就,是佛经《羯摩经》抄本。写本纸质较细,有韧性,经过染黄,略有水渍,按纸质色泽行字,皆合隋、唐规制。它用34张宽25.2~26.6厘米,长49.3~49.5厘米的染黄纸相互连缀而成,全长17米,共16790余字。卷首略有残缺。“羯摩”为梵文译音,意为“作业”,《羯摩经》是一部有关佛教戒律和忏悔内容的经典。
江河之魂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青海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湖州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江河之魂——青海历史文化展》将于11月2日在温州博物馆正式开展。此前,10月20日至26日文化展曾做为系列重要展览活动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取得圆满成功。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因境内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青海,世居民族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青海是我国黄河上游古老文明的辉煌代表,自汉代开始,两千余年间中原王朝和民族政权在青海地区相交更替、此消彼长,导致多元文化的融汇发展,遗留下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青海也是藏传佛教主要流传地区之一。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用品和繁杂而神秘的宗教文物,无不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青海民族文化的特色。
在经历了这次的参观以后,我们感受到了高原上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带领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青海的文明。以后,我也会向我的同学们推荐这里,让大家一起来体验青海的不同风景。
第二篇: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倪佳伟五(4)班
博乐市一小
今天,阳光明媚。下午4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来到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博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博乐市南城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10平方米,展厅面积387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特色,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开馆。
新馆分历史与民俗两大展厅,以“草原古道••肆囿孛罗”为主线,向世人展示了“壮美博尔塔拉、和谐民族家园”的文化风貌。博物馆现藏有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文物有6件,二、三 级文物有51件。馆藏文物主要分类为:石器类、砖瓦类、玉器类、陶瓷类、金属类、玻璃、料石类、货币类、织绣皮革类、竹木漆器类、印章类,门类齐全,充分反映了博洲历史文化的悠久、厚重。
一楼的民俗展厅:有对我洲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的迁徙、生活、传统生产方式、信仰等介绍;展出了蒙古族自古以来游猎、放牧等使用的各种工具、生活器具,有蒙古刀、成套的兽医器械、猎枪、各种马具、蒙古象棋、华丽服装和精致的饰;最让我惊奇的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有狼、骆驼、马鹿、牦牛、翎羊、牛、马、绵羊,还有雄鹰,经馆内管理人员介绍,才知道它们都是经过防腐等处理的真品,可不能乱摸;那潇洒英俊的蒙古小伙、飒爽英姿的蒙古姑娘、活泼可爱的蒙古族小朋友,个个形象逼真。
二楼的历史展厅:再现了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踪迹、游牧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那鹿石文化、草原石人、达勒特古城原来近在身边,草原古道就在我们脚下;那古币、铜镜、油灯、出土的器皿仿佛在娓娓道述一座繁荣喧闹的小城;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博尔塔拉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使我耳目一新,为我的家乡有这样的辉煌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二0一一年四月五日
第三篇:博物馆观后感
河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本来想象中阳光明媚的早上结果刮起了大风,但是还是参观了我们的省博物馆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不愧为省级的博物馆,其建筑就颇有设计意味,虽然不知道它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是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首先观赏的是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步入序厅,迎面由重要文物组成的河南地形引出的由龙门二十匹集字而成的展雕的中元古代文明之光八个字四周是古代层形构成的圜墙它厚重,斑驳,将我们从现实带到远古,沿着地层隧道缓慢前行,仿佛回到了历史的时光中 在这里展示了首先展示的是原始时代,旧石器面时期与新石器时期。由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构成的古代文物,他们都别具匠心,仰韶文化的特点是,红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图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双连壶。龙山文化的特点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里面是商代的青铜器,它的花纹刻得比较粗糙。第三个展厅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到了第四个展厅,也就是春秋时期,这时候的青铜器已经制作的相当精美了,尤其是“莲鹤方壶”壶口呈莲花形,周围有几个花瓣,每个花瓣都是双层的并且都有镂空的花纹,中间的盖儿上还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小仙鹤,壶身似葫芦形,周围还有四条龙,壶底有两个带鳞猛兽做支撑。这件青铜器本是用来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陈设器物来显示拥有者的地位。莲鹤方壶,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气势恢宏,装饰典雅华美。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莲鹤方壶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据说是新整理架楼郑公大墓出土,距离我们这么近的新郑,不得不叹为观止啊。
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叫象牙白菜,长约23厘米,为清代传世牙雕作品,精巧,精致,玲珑剔透,这种刻意追求的清代艺术品达到没有瑕疵,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以白菜心为主题,以野花,瓢虫,蝈蝈等为点缀,菜根的颜色可以用以假乱真来形容菜心处几片菜叶微微张开,叶面上的脉络都能看得很清楚,颜色淡黄,恰恰突出了白菜的鲜嫩,大肚子蝈蝈伏在白菜心上,全神贯注的汲取汁水。它肚子上的条纹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带着深深的不舍及意犹未尽渐行渐远离开了河南省博物馆,这次出行让我对国家部分历史的了解有了很大的长进,并怀着钦佩的心态,希望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真正做到努力学习,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国家。
河南省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第四篇: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2012年3月14日,由班长组织,我们全班集体去参观自治区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立体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从图上可以看到这里高山绵延,沙漠广布,属高海拔地区,可以清楚了解我们新疆的地理位置。
在一楼,能看到的是风情馆和自然馆。在风情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维吾尔少数民族传统的风格住宅建筑,以及载歌载舞的景象。往后风情馆里陈列了维吾尔族传统服装、传统的农耕工具以及生活用品,充分的将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习惯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也体现在这些活灵活现的模型和他们民族创造的生活工具上。当然,也不乏新疆特有的农作物、水果和动物。哈密瓜、库尔勒香梨、若羌红枣、新疆彩棉都将新疆推向了世界。还有骆驼的模型,也反映了新疆沙漠广布,缺水的自然地理坏境。
接下来参观的是自然馆。在自然馆内,看到了著名的小河墓地群的还原场景以及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在几个模型的反映下,可以逐步了解到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并为他们为生存而创造的工具感到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和创造性的伟大由衷赞叹。当看到小河墓地群是,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在艺术上的造诣,同时也可以看到古代新疆发展的繁荣与昌盛,以及文化的先进性。
上到二楼,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陈放干尸的馆,在这个馆内看到了四具干尸,从干尸的保存上来看,其衣物的完整性、存留指甲和毛发都能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衣物和下葬习俗,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楼兰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平。
接下来看到的是白玉馆和民族馆。在白玉馆里,看到了雕琢各类精美的玉石。新疆以和田的羊脂软玉闻名,羊脂玉细腻温润,色泽白,自古以来都是人嘛一直奉为上品的一种玉石。作为新疆特有的矿产,不仅带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也是新疆为世界所认知的重要一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其中55个在新疆都有分布。在民族馆内,各族小朋友手拉手的模型则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团结友好、和平相处的美好景象。在这个馆里,介绍了新疆长居民族的发展史,这使我们更加坚信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后一个馆讲的是大清王朝与新疆的发展。馆内陈列了大清时期的瓷器、玉器、满族所穿的旗袍、战士所穿的战袍,以及名家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当然,也有新疆与大清的历史,很多作品如《八骏图》都反映了大清时期新疆的发展面貌。不得不说新疆人民在当时所表现出的英勇骁战和对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那些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也将人民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将那一个时代的辉煌都浓缩在这些精美的文物里,让后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这一次的自治区博物馆之行,不仅仅是回顾了新疆的历史,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新疆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在这些文物的见证下,确实可以看到这片土地的前行,看到新疆这些年的起起伏伏,这些带来的不只是惊讶与震撼,更是给我们一个前进的激励,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
希望在下次这样的活动中,能收获更多。
第五篇: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张莹
为了在提高业务水平,了解到一些关于文博行业的历史知识,我们利用了周四学习的时间来到了位于开滦路的南山电力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站在秦皇岛电力博物馆门前,这座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与沧桑气息,向人们诉说着中国电力的发展史。
和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早期发电历史一样,秦皇岛电力工业的发轫也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八国联军入侵之后,1928年8月,英国人请来了比利时沙勒罗伊市电气工程作坊,设计修建秦皇岛发电站,以满足港口电力机车的运输和秦皇岛耀华玻璃厂扩建用电的需要。
日本侵略者霸占该电站后,为培植战费来源,从日本移来超龄的旧1500瓦发电机一台,供电区域由秦皇岛、山海关两地,发展到昌黎县及北戴河海滨。
日寇投降后,由国民党资委会接收。1948年11月25日,秦皇岛解放前夕,占领着南山发电厂的国民党53军在逃跑之时运来72箱炸药,企图破坏电厂和码头,并从海上打了30发炮弹。由于地下党和工人护港队提早做了电厂和码头的保卫与伪装工作,炮轰只留下两个弹坑,发电厂安然无恙。解放后,南山电厂焕发了新生,为港口发展和振兴秦皇岛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1953年11月,按上级指示,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整套厂房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华北电业管理局,与道北电厂合并为秦皇岛发电厂。至1966年10月,南山电厂停止运行,设备被拆除。据介绍,该馆展品涵盖了清末、民国、建国初期等不同时期的电力图书、实物、地图等1000余件珍贵文物,系统的展现了全国、冀北、秦皇岛的电力发展历程。始建于1928年的秦皇岛南山发电站,由比利时沙勒罗伊市电气工程工作坊设计,于1929年建成,为清末建成的秦皇岛港与民国建成的耀华玻璃厂供电。1966年10月,秦皇岛南山发电站停止使用,2013年5月,保留的主体建筑被国务院纳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次的参观使我们在收获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中国电力事业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和乐观的认识,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于今后中国文博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能更好地督促我们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