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5篇

时间:2019-05-12 00: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

第一篇: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

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

作者:陈存根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970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为推动新时期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重庆市委深入研究把握党的建设内在规律,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生命线,作为破解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核心要求,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务实推进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为党员干部作用大发挥、经济社会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提高、党政公信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大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重庆经济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3;市民生活满意度达 89.3%;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度达 93.8%;组织工作满意度从2008年全国第23位上升到2010年第4位。

建立落实“三项制度”,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身边群众的制度规范问题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充分发挥群众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让他们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党的声音传播下去,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当前,一些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制度和方法抓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不落地、难到人、作用弱,以致群众感受不到基层党组织就在身边。因此,要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执政根基,仅解决基层组织有人、有钱、有阵地办事问题还不行,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促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服务群众。

从2008年起,重庆市委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基层是党建工作主战场、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基层国家大事、教育组织管理服务党员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基本职能”三大理念,在全市8605个村、2308个社区党组织全面建立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一是书记接待。按照“定人、定时、定点”的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周固定一天,其余时间“两委”成员轮流坐班,全天候接待群众。3年共接待群众476.6万人次,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有事无处找人、找不着人的状况。二是成员走访。村、社区“两委”成员分片包干,一年内对辖区每户群众至少走访两遍。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要对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全覆盖走访慰问,确保他们有肉吃、有衣穿、有人帮。全市已走访4622万户次,覆盖97.8%的城乡居民户,建立民情档案21.6万册,把群众工作做到了每个人头。三是办理答复。对群众反映的一般事项,由接待人即接即办;对重大事项,村、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汇总梳理、分类办理。村、社区不能办的,上报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结答复。3年全市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66.4万件,帮助解决308.8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6.5%,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三项制度”通过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任务和刚性职责,找到了基层党组织一家一户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办法,不仅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落了地、生了根,让基层干部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而且使党的群众工作进了户、到了人、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广泛开展“三项活动”,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机关紧密联系群众的实践方式问题

领导机关干部是否具备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是否掌握“人见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群众工作方法,是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反映党的执政形象,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当前,干部队伍中“三门”干部占相当比例,一些干部不缺文化知识,缺的是基层实践历练,缺的是同老百姓的深厚感情。长此以往,不仅干部会出大毛病,党也会有大危险。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就要抓干部的宗旨教育;而抓宗旨教育,仅靠传统说教、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实践载体,找到一条让干部在基层历练党性作风、筑牢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的新路子。

从2009年起,重庆在狠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廉洁从政“三项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市机关干部中普遍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三项活动,切实推动各级机关干部眼朝下看、人往下走、心往下沉。一是“三进三同”。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一个月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3年来,全市有26.1万人次参加“三进三同”,撰写党性分析、调研报告、发展规划 35.7万份,递交入党申请书4300份。干部在与群众摸爬滚打中亲身体验群众生活劳作的艰辛,找回了对衣食父母的真情实感,普遍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二是“结穷亲”。市领导、市管干部和市级机关干部、区县管理领导干部每人帮扶3户、2户、1户贫困户,常来常往,投入真情,做到穷亲不脱贫、帮扶不脱钩。全市35.4万名干部“结穷亲”57.6万户,帮扶钱物5.6亿元,送去致富项目 16万个,解决困难 41.1万件,帮助就业19.3万人。三是“大下访”。组织各级“一把手”带头,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全市20万名机关干部下访群众200万人次,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投入98亿元,解决信访问题20.8万件次,其中不少是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积案。

实践证明,开展“三项活动”,不仅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和问题,将风险化解在了萌芽状态、矛盾排除在了基层,更是锻炼了干部、历练了作风、增进了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群众纷纷感慨“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深入实施“三万计划”,着力破解新形势下促进各类人才直接服务群众的方向引导问题

推动各类人才到农村为群众服务,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是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体现。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点在农村,短板在人才:一方面,大量人才闲置在城市,有的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脱离群众,另一方面,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因缺乏人才难以落实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干部人才资源,引导城市人才上山下乡、服务农民、奉献社会。

从2008年起,重庆着眼于让广大人才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大力实施“三万计划”,推动城市人才“裂变”、农村人才“聚变”。一是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用5年时间选派1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目前已择优选派8427名,其中担任村书记85人、村主任102人。同时还规定,对服务满2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录用为乡镇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静气为群众干事,保证年轻干部从一参加工作就养成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二是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计划。每年从农林水利等25个系统,选派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为了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我们以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为突破口,改变过去单纯凭论文著作晋升职称的做法,加大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实绩晋升职称的权重,引导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群众家。目前已选派19601人次,落实项目1.2万多个、资金13.7亿元,推广实用技术5000余项。三是万名干部驻村计划。每年从区县、乡镇机关抽调万名“改非”干部和年轻干部驻村,担任党建指导员或“两委”负责人,保证全市一村一名驻村干部。目前已选派18196人次,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69个,治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376个。

实践证明,“三万计划”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方针,通过引导各类人才往下走,既盘活了人才资源、造福了广大群众、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又在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对待群众有感情、服务群众有本事、奉献群众有业绩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推行完善“三维考核”,着力破解新形势下激励领导干部心系群众的驱动机制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心里有没有群众,是不是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决定人心向背。而干部怎么想、如何干,直接受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左右。但考核是道“世界性难题”,实践中还存在业绩考核难量化、品德考核难做实、官评官难逗硬、民评官难参与、考和用难结合等问题,以致有的干部只唯上不为下。要从根本上激发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动力,就必须在考核内容上更加注重民生,在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民意,在考核结果上更加注重使用,切实提高干部考核的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坚持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以扩大民主、听取民意为重要路径,积极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维考核”科学机制。一是工作实绩靠算账。改变过去光听述职画勾打分的做法,由31个部门一笔一笔算账评绩,实绩权重占考核总分的60%,重点加强对群众衣食住行用和“民生十条”落实情况的考核,引导干部专注抓发展、全力保民生。二是干部形象看测评。让熟悉干部的单位职工、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直接给干部打分“画像”,每年参加民主测评的干部群众达4.5万人。创新德的考评办法,将“对群众冷暖不上心、工作不负责”、“插手项目,为亲属、私营老板谋利益”等10种表现作为指标,开展反向调查,与传统的正向测评相互补充印证,干部的“德”由群众来检验。三是执政效果问民意。将干部的职责任务,转化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并可直接感知的家庭收入、看病上学等13项指标,委托民调机构按常住人口2‰抽样调查,每年电话民调7.8万个,入户调查7000多户,民调权重达30%。市委根据考核结果,3年来提拔重用183人、诫勉谈话82人、调整交流72人、免职改非6人。

通过“三维考核”,考出了干部队伍新作风,让干部心系群众成为自觉、服务群众成为常态;考出了改善民生新成效,各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干部由向上找门子拉关系变为向下到基层解民忧;考出了党群干群关系新面貌,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实践证明,“三维考核”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注重民意的正确导向,从制度机制上促使干部自觉践行宗旨、执政为民。(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二篇:加强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加强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论文摘要: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是当今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着思想上淡忘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冷漠群众等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在加强党性修养,服务人民群众,转变干部作风,推进科学发展等关键环节上下力气。关键词:党群关系 党性修养 作风建设 人民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党员干部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基层干部处于各项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言行来评价我们党和政府的,他们对我们党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会最直接、最真切。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人民群众是认可的。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作风不端正,行为不廉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高度,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一、当前基层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她是一个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回顾中国共产党八十八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成长、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并制定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密切联系群众也成为体现我党政治优势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客观上为党的干部联系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了,一些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正如群众所说的:“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讯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反映出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以“统治者”身份自居,以“父母官”自封,完全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身份。他们不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主人,而是当作自己的“统治对象”,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不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漠视群众的呼声与意见,对群众冷暖安危置若罔闻。有的领导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甚至发展成为“水火关系”。

二是作风粗暴,积压矛盾。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对群众的感情,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把握不了群众的思想动态,不做有说服力的教育

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强迫命令,对群众轻则发号施令,重则训斥。“通不通,三分钟,时间一到龙卷风”;处理矛盾纠纷不及时,不善于疏导民怨、化解矛盾,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善于调查研究,喜欢摆花架子,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忙于迎来送往、陷于各种应酬;有的领导干部“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瞎指挥,乱决策,造成严重损失,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疏远。

二、开展“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围绕加强党性修养,开展“三项教育”。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灵魂,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永恒课题,是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开展“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目标,开展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廉洁从政三项教育,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政治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纪律修养,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水平,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要通过在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会,办公会、职工大会和“周五学习会”上组织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重要著作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群众观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教

育实践活动与结穷亲、大下访、三进三同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增强宗旨意识,在努力实践党的宗旨中加强党性修养。举办学习讲坛、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干部廉政意识。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组织观念牢固、宗旨意识增强、人品官德高尚、进取精神昂扬的目标。

二是围绕服务人民群众,开展三进三访三帮。中国共产党建党已90年,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基本方针。要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开展“人民好公仆”的根本宗旨。在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高度重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要做到关注民生,实事求是,把有限的资源和物力财力最大限度的利用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切身的问题上。不搞形象工程、不刻意表现自己,不搞吹吹拍拍,要敢于为人民担责任、维护群众利益。只有如此,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落到实际,群众才能满意,党员的先进性和表率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在活动中,我们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村社、进农户、进矛盾问题多的地方,访贫困户、访信访户、访产业发展大户,帮助解决一批生活困难群众、帮助发展一批骨干产业、帮助实施一批公益事业。街道干部每周至少2次到村社走访群众,每月15天以上,驻村干部每月20天以上。在活动中我们将着眼群众需要下村入社、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反映群众所求所愿,把

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人民群众赞成什么我们就鼓励什么,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做好什么,办实事、办好事,送温暖、献爱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是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五查五看。干部作风是软环境,干部素质是软实力。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关系着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总体上我们干部的作风是好的,干部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浓厚。但是,部分干部在作风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工作落实和发展的障碍。突出表现在:有的工作敷衍,推诿拖拉,政治敏锐性不强,政策掌握不全面、贯彻不彻底;有的工作漂浮了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较重,讲大局不够;有的精神不振,方法简单,对待群众感情生硬;有的私心较重,办事不公正,甚至搞吃拿卡要、不廉洁;有的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赌博和“走读”现象时有发生等等。作风问题无小事。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党的方针政策就无法在群众中得到有效落实。干部作风不实,就会给发展造成恶劣影响,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作风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在开展“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干部作风问题,促使干群关系的密切程度。通过开展五查五看,即查思想,看理想信念是否筑牢;查实绩,看推进工作是否有力;查作风,看服务群众是否到位;查效率,看为民办事是否用心;查纪律,看从政形象是否端正,实现干部作风大转变。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干部形成笃学勿落伍、勤思勿懒惰、实干勿空谈、自律

勿放纵、心静勿浮躁、亲和勿冷漠的工作作风。作风正,干部强,事业兴。有好的作风,才能密切干群关系,干出好的业绩。

四是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抓好五个结合。科学发展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各级党组织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开展“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室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良好平台,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将教育活动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产业发展攻坚年、与森林工程建设、移民安稳帮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相结合起来,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产业、帮扶农民、绿化长江、扶持移民、解决民难等解决实际问题中争当“人民好公仆”。要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社开展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项目规划、技术指导、物资帮扶等活动,帮助农户实现增收目标;积极发展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要积极参与绿化长江行动,带头捐资、带头植树等为长江绿化作出党员的贡献,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帮助移民安稳帮富,深入移民家中了解困难,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技术等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目标;要进村入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帮助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问题,帮助群众建房、改厕、改善居住环境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产业发展攻坚年、与森林工程建设、移民安稳帮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实际工作中争当“人民好公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发挥推进科学发展作用。

第三篇:加强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加强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内容概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是当今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依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如果失去人民的支持,我们党就会一事无成,就不能生存。必须高度重视的是,现在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着思想上淡忘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冷漠群众等突出问题。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给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注意在改革和建设中可能引发的新矛盾,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坚定不移地在反腐倡廉等关键环节上下力气。

关键词:党群关系 人民群众 作风建设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形势继续着。在新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中,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往往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这种不协调现象,需要广大干群能动地,积极地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基层政府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里的党总支副书记、镇里的纪委委员的我应该怎样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搞好基层的各项工作呢?

一、深入农村,做好调研

近期我对我对几个村作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听到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回来以后,作了一些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部分党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偏大,很少吸纳年轻新党员。部分党支部老党员较多,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宗族观念,权力观念,小团体主义等等。很少发展新党员,或者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相互掣肘,不能用党员标准去衡量,搞宗族主义,认人唯亲,一些优秀青年无法脱颖而出。进而导致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

二是个人主义抬头。在行政村里,党支部开民主生活会少了,一个人说了算的多了。过去,村里的大事,都是要经过党支部讨论或村委会讨论决定的,事情办得就顺畅,发生矛盾也少;现在,部分村里只有一个人说了算,支部、村委会成员只能同意、执行,事情办得就不顺畅,发生矛盾也多。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不足。“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之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克敌制胜、战胜困难法宝,深得民心。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项工作大大消弱了。部分地方,由于密切联系群众不足,工作往往出现疏漏和被动。比如,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工作、助残扶贫、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工作中,个别村组由于没有很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出现好事没有办好,群众有怨言,甚至还有激化矛盾迹象。

我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是一名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者,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真正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乡镇各项工作能否依法行政、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能否公平公正的落实到受益群众,群众的来信来访和合理诉求能否得到公平及时的处理,干部的宗旨意识如何,党风政风是否令老百姓信服满意,这些都关乎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新的历史时期,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乡镇年轻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坚持学习,真正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以及一般群众,基本的思想素质是好的,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验思想、新农村建设思想是相一致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不良现象和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政治理想淡化、个人主义、宗族主义抬头、缺乏道德自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上,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内容浩如烟海,我认为必须有必修课,这就像打预防针一样,这些针对打过了,就可以少得病——少犯错误.加强作风建设,要着眼于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起,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当前,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专项资金监管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我们要把纠风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进行专项治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少数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刹住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虽然我只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但是要敢于担大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联系起来,把存在着得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找出来,在充分结合实际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解放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思考,多考察,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落到实处。我所能做的虽然是点滴,但是滴水可以穿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依靠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这种伟大的力量,主要靠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调动,同时还要靠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对群众的积极组织和宣传。因此,我们要时刻教育党员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常到群众中去,到社会生活的实际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宣传和解释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随时对话和沟通思想,取得群众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遇事要和群众商量,共同解决。党员要成为群众信任和爱戴的知心朋友。

三、反腐倡廉、回报群众

古人云: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使本来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因此,坚定不移地反腐倡廉,净化党风就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党一直重视作风建设,加强新时期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目的是用党的群众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以及新时期法律法规武装头脑,更新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激烈冲突,人们的价值观还处于调整过程中,由此产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不少,有的还比较严重,甚至还很顽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把握好当前部分干群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引导,决不能放任、放纵。而在基层党组织,我们应改进党政机关作风,按照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要求,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坚持诫勉谈话和函询、党员干部述职述廉等措施,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回报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的抗日战争的解放战争中,一直都遵循这一规律。基层党组织作为我们党在基层的重要战斗堡垒,我们必须时刻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时刻把为人民服务好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真正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展现大学生村官的风采!

第四篇: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文章标题: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目标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自我发展壮大,走向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它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党面对新时代世界大势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时代性抉择,是坚持党的宗旨所做出的又一次庄严的历史承诺。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获得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对于这一点,特别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和现实敏感性,才能充分地理解和贯彻执行。

一、党的宗旨是确定党的性质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党所领导的全部事业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所谓“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实质的价值取向,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一般说来,奉行什么样的根本价值观,则表明政党、团体和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政治面貌和历史地位。党的宗旨的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quot;(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是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觉无条件地站在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

这一人民主体论价值观的科学基础,在于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上)党的宗旨即最高价值观的一大理论特色,是对历史规律、客观真理与人民价值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致“这个具有高度理论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同上)一般说来,真理与价值之间是彼此存在差异和对立的。真理不是价值,价值不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对任何人都用,对人有用也并不一定符合真理。但是,站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高度,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价值标准,那么这种价值就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之间有着内在的、无可否认的高度一致性,”不一定“就可以变成”一定“。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显现,它必然存在于、表现于社会历史主体--人民大众自身存在、活动及其条件和过程的深处,必然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条件的变化互为表里。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就是人类和人民的存在、利益、活动及其条件运动变化的逻辑;人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变化所遵循、所体现的逻辑,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因此应该说,”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先进价值观。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党本身说来,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和决定性的要求,它必须通过党的全部纲领、路线、战略、方针、政策和策略、乃至工作作风等得到全面的贯彻体现,并保持始终。如果没有了这种联系,就意味着党改变了性质,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先进性,也在于价值观上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性,在于科学世界观与先进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性。没有这二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就不能始终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不是一个高度成熟、自觉和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先进性的这一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quot;我们要把这些号召提升到党的宗旨高度来理解和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践中贯彻体现。

二、”人民“范畴的现实定位

贯彻党的宗旨的观念前提和决定性

环节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民“这个历史范畴。要为人民服务,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准确、深入、完整一贯地理解人民,心中真正地有”人民“。

有人认为”人民“这个概念过于抽象的、空泛,实际上往往流于感情化和随意化。实际并非如此。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人民“的确是一个既具体又广泛,既有很强历史普遍性、又有很强政治性和

政策性的概念,需要用一套科学、积极、清醒的观念和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它。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确认”人民“的具体范围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质“的标准,即依据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和趋势,针对人们同这一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划分人民和敌人:作为人类现实的的”健康肌体“部分,站在历史前进方向一边,对完成历史任务起推动和辅助作用的人们,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他们就是人民;而站在对立面,成为革命对象和历史进步障碍的人,则是人类肌体上的”病变“部分,他们才不属于人民范畴。这一标准可以叫作”历史进步原则“。二是”量“的标准,即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多种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构成的一个最大复合体,是人民。量的规定来自质的规定,由于社会生活必然是由绝大多数人来共同承担的,所以人民永远是人口中绝大多数。这条可以叫作”绝大多数原则“。在质的标准上坚持”历史进步原则“,在量的标准上坚持”绝大多数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政策策略分析,使两个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念的精髓。

”人民“范畴所具有的一般涵义,总是指承担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任务的所有个人的总和,是对实实在在地承担各种社会正常职能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成员的统称。简言之,人民永远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绝大多数人。显然?quot;人民”范畴的内涵要比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内涵更简单、单纯许多;因此它的外延则比其他范畴的外延更宽泛、灵活许多。理解“人民”既要以对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的分析和综合为根据,又要超越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特定范畴。唯其如此,“人民”才能全面地复盖社会历史主体的现实形态,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动力因素的客观现实。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级阶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文中黑体字为笔者所标)在这些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和量两个标准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是否做到真正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一边,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因此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把确立清醒的、准确的“人民”即党所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范畴,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给以科学的回答,并作为制定具体的路线、战略、政策和策略的依据。?quot;人民“是个广泛的、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即使主观上十分尊重人民,如果实际上不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去把握现实,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我们党已往的经验教训中,确实出现过人民即服务对象错位――”想为人民却或伤害了人民“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极其复杂和隐蔽的:

例如,正确地判断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方向和目标,是运用质的标准正确把握人民范畴的前提。这需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透彻地分析并抓住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任务之所在。离开了主要矛盾,或者不能正确地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不能真正地认识人民和依靠人民。在这方面,我们已往最大的教训是?quot;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下,依旧沿用阶级对抗时期的思维方式,把阶级对立看作是主要的社会形势,用狭隘、极端化的阶级观念取代了人民观念,用阶级斗争冲淡了为人民服务,而把人民群众切身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一边。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去判断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主要矛盾去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结果是一样的,都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并导致失败。“文革”的教训就是如此。

再如,正确处理社会上人们的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地把握为人民服务大方向的一个试金石。根据人们的立场同当前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判断社会上的人们是否属于人民范畴时,所谓立场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客观利益和作用,还是指人们具体的主观态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原理,应该是用人们的客观地位来说明主观态度的根源和实质,进而把握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能够始终毫不动摇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坚信不管群众目前的觉悟如何,他们本质上都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也正因为如此,能够透过一定时期内某些非基本群众(某些中间阶级、阶层)动摇不定、犹豫反复的政治态度,从其客观利益和地位中,看到他们属于人民的本质方面,看到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转向革命一边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在思想和行动上,使党所领导的人民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quot;绝大多数“规模的一个基础。相反,如果不能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或者仅仅根据人们一时的主观态度(是否拥护某项措施,是否积极、先进)来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过去曾较多地从阶级出身方面来考察,而很少从更深的一个层次--知识、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理解知识分子,并且把他们的某些独立个性当作是离心离德的表现,以主观态度划线,就一度出现了把知识分子排除于”人民“之外的倾向。这些都导致了对人民观念的偏离和实际上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上述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使我们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同时也就意味着重新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把全面地贯彻为人民服的宗旨务摆在了中心地位。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整套思想,其中特别包?quot;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措施在内,自始至终都明显地饱含着对全体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深切关怀和充分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其中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精辟论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内,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成员。这就是说,他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宗旨中规定的服务对象一部分,而且可以经过努力而成人民之中的先进分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于新时代人民定位问题的科学回答,使我们对新时?quot;人民“范畴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了。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全体人民正是党的广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全体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着新的历史。不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不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等出现了如何多样化的情况,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人民的权力和力量之所在,看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显示。因此要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眼中?quot;人民”更具有活生生的时代的形象,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生活实践本身的发展,始终关注绝大多数乃至全体人民的自身动向,并使自己的观念与之相适应,决不能用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条束缚住头脑。必须彻底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才能充分理解“人民”范畴新的定位及其意义,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成切实的行动。

三、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的核心力量。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同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宗旨,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分不开。在革命年代是如此,才有了革命的胜利;在执政的建设年代更要如此,才能有政权的巩固和事业的兴旺。

而党的宗旨的贯彻、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归根到底表现为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都要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定维护者、真诚服务者。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quot;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因此,党”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是统一的:”代表“的根本是”服务“;”领导“也是服务,是在服务基础上的”代表“。

”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之间的统一,是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信任和拥护的基本条件;始终体现和保持这种统一,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就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了深刻的阐述。其中包括:

1、要从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根基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执行者为己任,它同中国人民大众的关系,并不能用古代帝王的”舟水关系“说来理解,而是一种更加密切一致的关系。毛泽东曾用”鱼和水“、”种子和土地“、”愚公和上帝“等来作比喻,邓小平则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并且用”船长与水手“的关系来比喻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共命运的关系。他们都反复地强调了党在根本上来自人民群众,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关系,把党看作是在人民群众之外或之上某种神秘的、宗派式的团体,就必然会歪曲党的性质,割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要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也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事业本质上是、也只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党领导的革命是人民革命,军队是人民军队,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若偏离了这些,党的性质就会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就会丧失。因此防止党在人民利益之外形成特殊利益,是防止党变质的根本保证。其中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最为重要的,?quot;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也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要从总体上把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标志,“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quot;就是说,”代表人民“并不是仅仅取得一次性的授权,”服务人民“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愿望和响亮口号,而是要通过党的全部思想、言论和行动来实现的原则,并且这项原则最终要依靠人民来实践和监督,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效果来加以检验。依照这个总体的标志,达到它的要求,我们党就将拥有无限的力量源泉,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领导者。

4、要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方面理解党的工作任务和领导责任。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这里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党的领导责任就是要善于了解分析具体情况,处理好这些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不断实现。正如江泽民所说?quot;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5、要从党的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理解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党的群众路线不仅仅是指思想感情、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在方法和作风的背后联系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命运。改善党的作风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还在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人民的意识和要求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任何领导者“代表人民”的地位,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任何“人民公仆”、领导者主观上要忠于人民、代表人民,还必须时时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才能深刻反映和正确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意愿,避免把自己代表人民忠于人民的良好意愿当作唯一根据,用它代替了人民的客观要求。对于来自人民、忠于人民的人来说,保持这种自觉性极其重要。

等等。总之,“三个代表”、特别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结合当代新的形势极大地深化了党的宗旨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为新世纪保持并深化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辟党的建设新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根本上保持和加强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始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原理我们并不陌生。但世界上的具体实践各种各样,在现实中随意地抽取任何例子来证明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不难的。归根到底“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始终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观也最有效的基本实践。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并坚信“真理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它必然承认,如同在科学上要充分尊重科学观察、实验和应用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人民群众的实践反应。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和主流。确立实践标准的权威,就意味着要确立人民群众的权威。对于社会主义事业说来,一个理论、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其真理性只有依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其价值也只能看最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才能确定。在此意义上应该说,总体上,人民群众的检验也就是实践的检验,在人民群众中是否行得通,也就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这一点对于解决我们思想和行动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也有普遍的意义。

例如,关于判断政治上或政策上的倾向性,判断是“左”了还是右了的划分标准,过去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情常常是由于论者自己所具有的倾向影响着他对形势的判断。特别是一度泛滥的极“左”思潮下,总是把党内外绝大多数群众看作是“右倾、保守、落后”的,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等等。因此在他们那里,要革命就只能反右,不能反“左”,“左”永远比右正确。事实上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片面意愿为标准去判断别人,从不知道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标准来检验自己。正因如此,这种思潮必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前进的步伐所超越。

在反倾向的问题上,一个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严肃成熟的党所抱的基本态度,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准。正如毛泽东所说:“当着群众还不觉悟和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曾说过:“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quot;(《论联合政府》)把是否适合群众的具体要求,在群众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这个基础)再提高一步(而不是尾巴主义),作为党本身犯不犯错误的界限之所在。这种以人民群众为基准来自我检验的思考方式,同”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惯于以自己为基准,动辄指责群众”过火“,或怪罪群众”落后“的思想作风,是截然相反的。只有以此为标准,”有右反右,有左反左“才是切实可行的,也才能切实有效。

按照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切思想、理论、政策、策略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应,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反应。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说说好玩,而是最终为了人民的切实利益。既然如此,那么就必然要把最终检验和评判是非得失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寄托于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个自觉地、彻底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心为人民。其次要努力学会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发展一切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这就需要更深入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研究和建立相应的科学机制和组织方法。这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都极为重大的课题,当然不是简单的结论所能够代替的。但是我们完全应该明确这个方向,自觉地确立”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相统一"的观念,并致力于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落实、发展、完善之。

《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篇: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研究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研究

内容提要:

建国60多年和建党90周年的历史强有力地证明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繁荣;反之,党风不正,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总结60多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党员干部首先应提高认识、理解活动重要性,同时加强学习、夯实理论素质;在工作中做到深入排查、整改问题,从严遵守、建设高素质队伍,从严要求、树立良好形象。

2011年建党90周年,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又是一部反腐倡廉、不断纯洁队伍、提高战斗力的斗争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工作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讲话,倍感鼓舞人心,倍感激励斗志,倍感责任重大。笔者认为,在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基层实践中,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就要在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上、在抓住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上和在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上狠下工夫。着眼点之一就是要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而建国6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党风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反复证明,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繁荣;反之,党风不正,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以及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总结60多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

作风,是一个人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而细节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二者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任何时情都是细节的积累。细节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不可或缺,更不可忽视。作风非但不例外,而且表现尤为突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 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我国建国60多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作风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在生活小节、工作细节、思想枝节、行为末节上,既上不了纲,也上不了线。也正因为作风的这一特点,在很多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它,认为都是些小事,无关痛痒,无妨大碍,更有一些人甚至对它不屑一顾。于是,有些人对上班迟到早退不在乎,对外出请假不在乎,甚至有些人对上班不做事,以及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都认为是小事。

其实,这是因为一些人没有科学辩证地看待细节同整体、同大事、同战略决策、同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只看到细节细小的一面,却看不到种种大事都依细节而存在,更没有注意到任何事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对“细节决定成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败”的道理理解得不够。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部分构成的,任何战略决策都是种种情况分折研究的结果,同理,一些严重的腐败行为也不外乎开始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是我们落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求实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党一贯重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十二届二中全会、十三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都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专门对党的作风建设做出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历史任务、党员干部队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我国进入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清醒地意识到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要求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仅是我们党在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全面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必须靠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来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积极进取精神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办实事、求实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善于分析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能力,既 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和条件最成熟的问题抓起,又要着眼于事业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促进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全面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党员干部作风不正、作风不实,不但难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人,反而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如果各级党员干部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势必影响和谐的干群关系,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四、全面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各级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能不能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意气风发地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去工作和奋斗,关系着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党风政风民风,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对党的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党员干部的作风又是与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的,作风好坏既是检验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

党员干部只有做到“慎微”,也就是防微杜渐,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做到“慎行”,也就是克己慎行,不沉溺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做到“慎交”,也就是择善而交,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同专家学者交朋友,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做到“慎独”,也就是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监督一个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纵观以上各种关系,笔者认为在作风建设上党员干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理解活动重要性是搞好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所谓作风,是工作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做法,它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行动。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就其具体内容来看,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作风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 3 是就会失去不竭的源泉;从学风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离开了群众的具体实践,就会成为空洞的教条,所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要犯错误;从工作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就必然会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从领导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也必然会出现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等不正之风;从生活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忘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如果我们不加强作风建设,如果我们作风建设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的事业不仅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很可能与时俱退、与时俱变。也将会出现骄奢淫逸等消极腐败现象,使党的形象受到损害。

二、加强学习,夯实理论素质是搞好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坚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在学习方法上,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在保证学习时间上,要坚持业余时间自学与单位集中学习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重要讲话、同时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和法律知识等相关内容的书籍、典型事迹等,使学习教育贯穿于政府机关效能作风建设始终。

三、深入排查,整改问题是搞好作风建设的基本途径。

作为街道干部要认真分析梳理本人在本业务上的特权思想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干部的责任意识,对基层群众,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去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在与群众交往、沟通时,一定要做到热情礼貌、耐心细致、态度温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从严遵守,建设高素质队伍是搞好作风建设的首要条件。

从严遵守重点抓两条,一是要严格执行“四条禁令”,把“四条禁令”作为每个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二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来规范整个干部队伍作风。

五、从严要求,树立良好形象是搞好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这四句话来改进我们的办事作风。一是人要精神。每一名干部都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单位荣誉,做到纪律严、作风实、着装整齐、精神饱满。软、懒、散的状况必须坚决改变。二是物要整洁。每一个办公室都必须做到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办公秩序井然有序,物品摆放规矩整齐。脏、乱、差的面貌必须坚决改变。三是说话和气。每位干部对办事的群众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不摆架子,不耍态度,文明礼貌。四是办事公道。每位干部服务群众,都要做到平等待人,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公平办事。

顺应人民的真诚期盼,回应时代的迫切呼唤,适应形势的客观需要,要求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坚定决心,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作风建设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迎接建党90周年。

下载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改革创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作风建设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来临,国际环境紧张复杂,国内矛盾尖锐突出,“失业现象在增长,城市和农村发......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走马街镇:张晨 【内容提要】建党90年历程的坎坷和辉煌证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

    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支持和参与,是关系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执好政,......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范文)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摘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并没有改变。实......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个重要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与加强......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座心得体会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座心得体会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座心得体会 5月2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市委党校教授的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