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月资料《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1
《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
校尉九年制学校 五年级 叶金
我国在1987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前后两次作出了修订。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共有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规定的主要制度有: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对于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大气污染防治法》则要求,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条件排放污染物。
二、污染物排放超标违法制度
本法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同时率先于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明确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超标排放的,应限期治理,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排污收费制度
1.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2.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3.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4.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心得
校尉九年制学校 五年级 叶锐
一、防治燃煤污染的措施
在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并且由于煤炭资源的相对丰富,它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对于燃煤特别是直接燃用煤炭导致的大气污染给予了重视,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点,《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专列一章规定了相关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煤的硫份和灰份、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使用、发展城市集中供热、要求电厂脱硫除尘、加强防治城市扬尘工作等。
二、机动车船污染控制的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专门作出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船;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同时对机动车船的日常维修与保养、车船用燃料油、排气污染检测抽测等作出了原则规定。考虑到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流动性这一特征,在机动车船地方标准的制定权限方面也做出了特殊规定,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或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其进行改造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三、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在防治粉尘污染方面,要求采取除尘措施、严格限制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在防治废气污染方面,要求回收利用可燃性气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在防治恶臭污染方面,规定特定区域禁止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的物质以及秸杆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在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方面,要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减少裸露地面和地面尘土,消除或者减少本地的空气污染源;在餐饮业油烟污染方面,要求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在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方面,专门规定了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
四、如何解读城市空气质量公报
一般而言,城市空气质量公报主要由三项指标构成:大气污染环境指数(API)、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大气污染指数(API)直接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指数值越大表示空气的污染越严重;指数值越小则表示污染程度相对越轻微。空气质量的级别具体分为五级:Ⅰ级、、Ⅲ级、Ⅳ级、Ⅴ级。它们的评定标准就是大气污染环境指数(API)。当API值在0~50范围内则空气质量为Ⅰ级,公报以“优”来描述;当API值在51~100范围内则空气质量为Ⅱ级,公报以“良”来描述;当API值在101~200范围内则空气质量为Ⅲ级,公报以“轻度污染”描述;当API值在201~300范围内则空气质量为Ⅳ级,公报以“中度污染”描述;当API值在300以上时,则空气质量为Ⅴ级,公报以“重度污染”描述。根据淮安市环保局发布的2008年环境质量报告,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Ⅱ级标准,优良天数为341天,良好天数达标率为93.4%。
五、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即将第三次修订
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压力在继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环保部提出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建立监管机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有几个主要内容:第一,要健全地方政府的负责机制。第二,要实行重点区域联防制度。现在,大气污染从过去的点污染向面源扩散,而且形成了区域性的态势。第三,要完善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制度。第四,改革大气排放许可证制度。第五,强化机动车船污染防治。第六,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同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中,还会增加应对气侯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容。
第二篇: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试题资料
一、单选题
1、《大气污染防治法》自(B)起施行 A、2015年8月29日 B、2016年1月1日 C、2015年1月1日 D、2014年4月24日
2、(C)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C)。
A、大气环境保护权利 B、大气环境保护职责 C、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D、大气环境保护责任
4、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C)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A、充分 B、适当 C、有效 D、必要
5、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B)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
A、建设 B、规划 C、治理 D、政策
6、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A)。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保验收 C、治污 D、申报
7、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禁止(A)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
A、新建 B、改建 C、拆除 D、乱建
8、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恶臭气体的,应当科学(D),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并安装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气体。
A、建设 B、管理 C、运行 D、选址
9、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超过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C)该地区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A、严格审批 B、禁止审批 C、暂停审批 D、允许审批
10、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B)控制。A、浓度 B、总量 C、区域 D、种类
11、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逐步推行(B)交易。A、节能量排污权 B、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
C、碳排放权 D、浓度碳排放权
12、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A)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A、县级以上地方 B、市级以上地方 C、省级以上 D、各级
13、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A)从本企业事业单位取得收入()以下的罚款。
A、上一 百分之五十 B、当年 百分之五十 C、上一 百分之五 D、当年 全额
14、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守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A)。
A、总量控制要求 B、国家法规文件 C、环保法 D、环评法
15、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取得(A)。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A、排污许可证 B、排气许可证 C、排水许可证 D、排废许可证
16、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超过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约谈(A)的主要负责人。
A、该地区人民政府 B、该地区所有污染企业 C、该地区环保部门 D、该地区污染源企业
17、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与管理本行政区域(B)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网,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信息。
A、水环境质量 B、大气环境质量 C、重金属环境质量 D、固体环境质量
18、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以拒绝进入现场等方式拒不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B)的罚款。
A、一万以上十万以下 B、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C、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D、四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下
19、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单位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石油焦的,由(C)责令改正,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20、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B)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A、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B、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 C、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D、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二、多选题
1、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ABD)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A、燃煤 B、工业 C、粉尘 D、机动车船
2、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通过(ABCD)等方式,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
A、现场检查监测 B、自动监测 C、遥感监测 D、远红外摄像
3.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集中(AC)对在用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A、停放地 B、道路上 C、维修地 D、停车场
4.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ABCD)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A、住房城乡建设 B、市容环境卫生 C、交通运输 D、国土资源
5.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牵头的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按照(A、D)的要求,开展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督促。
A、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B、统一划定、统一要求 C、统一探测、统一防治措施 D、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6.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ABCD)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
A、省
B、自治区、直辖市 C、设区的市 D、县级
7、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预警信息发布后,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ABCD)等途径告知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出行和调整其他相关社会活动。
A、电视 B、广播 C、网络 D、短信
8、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ABCD)
A、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B、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D、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9、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A、B),依法给予处分。
A、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B、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C、挪用公款 D、贪污
10、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CD)。
A.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的 B.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
C.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D.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11、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关于国家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
B.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C.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对大气污染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
D.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12、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BC)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A.高效
B.低碳
C.环保
D.节能
13、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关于重点排污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
A.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B.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重点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应当及时进行调查
D.重点排污单位的自动监测数据不用向社会公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AC)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A、侵占 B、破坏 C、损毁 D、占有
15、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禁止(ABC)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优质煤炭。
A、进口B、销售C、燃用 D、出口
16、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ABD)
A、施工工地未设置硬质密闭围挡的
B、未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的;
C、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的。
D、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或者未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的。
17、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编制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征求(ABCD)等方面的意见。
A、有关行业协会B、企业事业单位C、专家 D、公众
18、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ABC)实行淘汰制度。
A、工艺 B、设备 C、产品 D、材料
19、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或者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被隐匿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设备、物品采取(AD)等行政强制措施。
A、查封 B、暂扣 C、没收 D、扣押
20、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及时对污水、畜禽粪便和尸体等进行(ABCD),防止排放恶臭气体。
A、收集 B、贮存 C、清运 D、无害化处理
三、判断题
1、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答案:正确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其网站上公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供公众免费查阅、下载。
(×)答案:错误
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必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答案:错误
4、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只要符合排放浓度标准就行,不需要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答案:错误
5、禁止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答案:正确
6、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答案:正确
7、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不必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答案:错误
8、单位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应当采取防燃措施,防止大气污染。(√)答案:正确
9、国家强制燃煤单位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错误
1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答案:正确
11、工业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减少内部物料的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答案:正确
12、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的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对其进行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方可上道路行驶。
(×)答案:错误
13、在任何情况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答案:错误
14、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排放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答案:正确
15、装卸物料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防治扬尘污染。
(√)答案:正确
1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当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答案:正确
17、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内燃放烟花爆竹。(×)答案:错误
18、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答案:正确
19、违反本法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由环保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答案:错误
20、违反本法规定,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答案:正确
第三篇:《大气污染防治法》调查报告
关于检查我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二○○九年九月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我区的全面贯彻实施,有效控制汽车排放、工业排放、建设排放等对大气的污染,提高我区空气质量,营造一个青、碧、蓝的优美环境,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09年的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与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区人大代表组成检查组,于7月29-30日对我区《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区政府对我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先后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有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并实地视察了五沙热电有限公司、浚通投资有限公司交通分公司、大良全顺电厂以及兰乔圣菲三期工程等工厂和企业。在此基础上,执法检查组作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大气情况
今年我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据区环保局发布的环境质量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的大气环境综合污染指数为 0.57,与去年同期0.67相比下降了0.10,说明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的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二氧化硫降幅最大,达26.1%,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分别下降12.0%和2.0%。今年第三季度降水pH值为4.98,与去年同期4.66相比减弱了 0.32 个pH单位,酸雨情况有所缓解。全区10个镇(街道)中 6 个镇(街道)空气质量评价为“清洁”,4个镇(街道)评价为“轻污染”,全区综合评价为“清洁”。去年××区单位GDP能耗为0.62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7.29%,超额完成下降5.44%的目标。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我区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以“节能减排”为契机,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能源资源的节约,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下降。
(一)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家实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考核后,区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加强领导,认真部署,先后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和排污总量前置审批制度,抓好考核指标的落实。推动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调动各方面力量整治环 境。依法制定一套切合本地区实际的考核办法,将环保目标任务分解,写进各镇(街道)的环境保护责任书和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承诺书中,由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签定。并制定考核计分细则,设立月报制度,及时召开区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并向各镇(街道)下达了减排指标,将对不能完成减排指标的镇(街道)的环保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着力实施减排措施,不断削减工业污染存量。一是电力行业减排效果明显。推动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和脱硫脱硝治理。近年我区推进德胜电厂“以大代小”、“热电联供”技改项目,全区5家燃油电厂去年底全部停产并逐步拆除,全区总体每年减少排放3172吨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的减排效果也相当显著。二是结构减排获得突破。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深化废旧塑料行业整治,以及废旧物资收购和电镀、漂染行业整治。区建设、经贸、发改、供电等部门和各镇(街道)配合各电厂做好关停及善后工作,组织发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促进陶瓷生产企业按期完成关停、整改、转移。三是管理减排取得实效,2008年完成了对12家超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逐家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对30多家漂染、电镀企业下发限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文件。我区去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一年减少1500吨,化学需氧量排 放量净削减1500吨,全面完成减排任务。
(三)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抑制污染物增量。一是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我区引入天然气优化能源结构,实行天然气置换工程。随着天然气工程项目的持续推进,天然气将逐步成为××的主要能源,这对于优化××的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是严格审批建设项目。我区全面执行新的《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各审批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把关,遏制能源消耗和排污量大的项目建设,并明确规定对在居民点开设餐饮、机动车修理、歌舞娱乐等可能产生污染扰民的项目实行环评公众参与,以保护市民的生活环境。去年全区环保系统共受理建设项目审批2628个,否决了253个,确定执行“三同时”项目342个。三是搞好工企业集中区的环境整治。区环保局派员深入各集中区,督促抓紧进行规划环评,并协调、指导杏坛工业园、均安工业园和陈村岗北工业区等污染行业集中区进行整改、完善。2008年已有9个工业集中区基本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四是实施清洁生产。召开动员会并分批举办有关培训,对30多家漂染、电镀企业下发了限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文件。去年我区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已有广东松下环境系统公司、顺龙中密度纤维板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华润涂料公司、锦峰电镀有限公司和伟 鹏电镀有限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现场验收,天任车料有限公司等10多家分散电镀、漂染企业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促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一是开展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防治。区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设施建设,做好在用机动车的排气监督检测、维修保养和淘汰更新等工作,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和公共交通系统,控制交通污染。二是整治工程运输车辆。由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督促各施工工地落实出入口硬底化和冲洗运输车辆等措施,并加强上路巡查。我区设置了禁入标牌、核发工程运输车辆管理卡,在建筑施工工地设置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共同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法车辆。三是开展对建筑扬尘污染的防治。区建设等部门积极指导各地进行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开展“文明施工”创建活动,促进了施工现场扬尘的治理。各地城管、环保、建设等部门开展对扬尘污染防治现场监管,对不按要求施工的行为进行了查处。此外,我区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环保专项行动,查处违法建设锅炉,整治畜禽养殖场和工业集中区;部分镇(街道)也自行开展了系列执法行动。
(五)创新“绿色”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绿色创建”。
一是区环委办与金融、工商、经贸等部门推行“绿色”环境经济政策:“绿色证券”——我区所有的上市企业要得到环 保部门的“绿色通行证”才可上市;“绿色信贷”——企业只有通过环保部门的“绿色信贷”方能得到银行贷款;“绿色认证”——申请知名品牌的企业需通过“绿色认证”。二是创新环保宣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实行以案说法和送法上门,积极借助电台、报纸等社会力量广泛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举办村(社区)干部环保培训、中小学固体废物管理法律知识讲座、重点企业环境法制学习班、节能减排公众论坛等。三是“绿色创建”方面,去年我区共有3个村、3个社区、1个农业园和6家企业分别通过创建市生态示范村、“绿色社区”、生态农业园和环保模范企业验收,2间学校通过创建省“绿色学校”验收,1个社区通过创建省“绿色社区”验收,均安镇通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和省生态示范镇考核。去年区环保局还强势推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及环境信息公开和环保信用管理制度,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程有待加快。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待加快。由于欠缺相应法律法规支持,一些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工作难以实施。二是工业布局仍不合理。由于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问题,我区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恶臭扰民问题。
(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跟进监管未能完全到位,致使 一些企业没有按要求落实执行“三同时”制度,一些限期整改、限期治理单位没有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对污染企业的突击检查也偏少,企业利用夜间和节假日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执法工作比较复杂,监督对象多,技术要求高,执法难度大,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随着城市机动车使用量的大幅上升、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机动车排气、建筑扬尘污染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基层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不健全,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不够,也影响了执法效果。
四、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全面开展规划环评。通过规划环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实现容量管理和总量控制目标;通过区域环评,提升建设项目环保“门槛”,实行区域限批和排污权交易,迫使“两高”企业“关停并转”;要深入开展化工企业的整治,巩固整治成果,并向重污染行业延伸。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工业“三废”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审核,促进污染防治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区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重点污染行 业减排技术攻关,还要推行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加大执法力度,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一是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加大对偷排、超排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查处力度。二是要建立相关部门执法协调机制。区政府要研究大气污染防治中执法层面协调难、配合难的问题,努力形成执法工作合力。三是要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的执法部门领导和责任人要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四是要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控,对全区重点工业污染源要实行联网自动监控。
(三)强化综合整治。全面加大对城市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三产”烟尘污染治理力度。要积极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公交车、工程车要推广使用清洁燃油,建议区政府尽快筹建我区首个天然气站,消灭城市“黑尾车”;依法加强对城市机动车排气进行环保检测管理。要建立施工工地扬尘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施工标准,加强现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有效控制和减少建筑扬尘污染。区、镇政府要下大力气消除城市恶臭现象,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7号公布1988年6月1日起施行)(编者注:本法被1995年8月29日发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防治烟尘污染 第四章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第八条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检验,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第十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同意。第十一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防治。 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第十二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在本法施行前企业事业单位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第十三条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四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排放和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危害人体健康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接受调查处理。 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十五条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
第三章防治烟尘污染
第十七条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锅炉烟尘排放标准,在锅炉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相应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锅炉,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第十八条新建造的工业窑炉、新安装的锅炉,烟尘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第十九条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统一解决热源,发展集中供热。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进城市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煤气,推广成型煤的生产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石灰,必须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第四章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第二十二条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三条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 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须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因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四条炼制石油、生产合成氨、煤气和燃煤焦化、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第二十五条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六条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
第二十七条向大气排放粉尘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
第二十八条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特殊情况下确需焚烧的,须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第二十九条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的物质,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第三十条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应当采取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具体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二)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三)拒绝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四)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
(五)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第三十二条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十三条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罚款由环境保护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三十七条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三十八条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可以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或者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细则,报国务院批准施行。第四十一条本法自一九八八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大气污染防治法》解读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解读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 《大气污染防治法》)。历经三审,从以前的7章66条扩展为八章129条,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不仅在法条数量几近翻一倍,内容上也基本对所有现行法条作出修改。作为新环保法通过以后修改的第一部单项法,此次立法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目前大气环境污染严峻形势,根据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作出的修改。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加强监督强化政府责任
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注重强化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改善大气质量方面的责任,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
法律还明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考核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完善制度坚持源头治理
一直以来,大气污染治理之所以难,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多手段都是末端治理,不但成本高,效果也差强人意。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修改过程中,尤其注重加强源头治理,从制定产业政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燃煤质量、防治机动车污染治理等几个方面着手,从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完善相关的制度。
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条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由于目前我们国家主要能源仍是煤炭,而且短期内这个能源结构难以改变,所以此次新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了对煤炭的洗选,优化煤炭的使用方式,提高燃煤的洗选比例,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为减少燃煤大气污染,法律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民用散煤的管理,禁止销售不符合民用散煤质量标准的煤炭。
对于反映较多的机动车污染问题,新法也对提高燃油质量标准、对燃油机动车新车的排放要求和新车的环保一致性都提出了要求。
抓住主因解决突出问题
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历经三审,对社会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都作了有针对性的非常具体的规定。尤其是对重点区域联防联治、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设一章,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作出规定。明确由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重点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传输扩散规律,划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报国务院批准。此外,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牵头的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的要求,开展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督促。
法律还规定,编制可能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有关工业园区、开发区、区域产业和发展等规划,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与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会商。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可能对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及时通报有关信息,进行会商。会商意见及其采纳情况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或者审批的重要依据。
重典震慑加大处罚力度
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129条,其中涉及到法律责任的条款就有30条,这无疑表明,对于违法行为,新法将采取重典手段,加强震慑,加大处罚,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增加其违法成本,对污染企业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不仅规定了大量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规定了相应的处罚责任。具体的处罚行为和种类接近90种,提高了这部法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新修改的法律取消了现行法律中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企业事业单位罚款“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封顶限额,变为按倍数计罚,同时增加了“按日计罚”的规定;新法还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从本企业事业单位取得收入50%以下的罚款。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损失的1倍以上3倍以下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倍以上5倍以下计罚。
此外,为了保障公民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的权利,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作出多项规定。新修订的法律规定,环保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保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便公众举报。新律同时规定,环保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保监管职责的部门接到举报的,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对实名举报的,应当反馈处理结果等情况,查证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在保障公民依法享有获取大气环境信息的权利方面,法律规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下载,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应当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