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

时间:2019-05-12 00: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

第一篇: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中华书局-2003 《“八王之乱”丛稿》-林校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刘惠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李吉和-民族出版社-2003 《士人•皇帝•宦官》-马良怀-岳麓书社-2003 《北魏盛乐时代》-王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生态史学视野下的十六国北魏兴衰》-张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三秦出版社-2004 《魏晋名士研究》-邱少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夏毅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古史新论》-王大建-齐鲁书社-2004 《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2005 《东晋文化》-张学锋、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 《南朝文化上》-万林、程章灿-南京出版社-2005 《南朝文化下》-李天石-南京出版社-2005 《五凉史探》(增补本)-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六朝文史论丛》-邱敏-南京出版社-2005 《枳室史稿》-齐陈骏-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廖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祁山遗恨——三国政治哲学初探》-傅小凡、杜明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氐族研究》-孙功达-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修订本)-胡阿祥-学苑出版社-2005 《魏晋南北朝刑法体制研究》-薛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魏晋人物品题研究》-黄少英-齐鲁书社-2006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胡阿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柳春新-岳麓书社-2006 《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研究》-马良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 《汉唐财政史论》-陈明光-岳麓书社-2003 《北朝隋唐均田制度新探》-杨际平-岳麓书社-2003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余太山-中华书局-2003 《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李吉和-民族出版社-2003 《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研究》-柏喜贵-民族出版社-2003 《中国中古史论集》-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何兹全-鹭江出版社-2003 《一得集》-张泽咸-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九品官人法考论》-胡舒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任重、陈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蒋福亚-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蒋福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制度研究管理》-陶新华-巴蜀书社-2004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2004 《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田余庆-中华书局-2004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法]谢和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问题研究》-杨洪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韩]具圣姬-民族出版社-200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李传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夏炎-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张旭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李天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建安七子研究》-王鹏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魏晋文学中的中原文化》-卫绍生-学苑出版社-2004 《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陈金凤-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王永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高敏-中华书局-2005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侯旭东-商务印书馆-2005 《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李金河-齐鲁书社-2005 《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王永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李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汪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魏晋南北朝隋陵》-潘伟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六朝帝陵》-[日]曾布川宽-南京出版社-2004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李裕群-文物出版社-2003 《六朝文化概论》-许辉、李天石-南京出版社-2003 《六朝科技》-戴洪才、周瀚光-南京出版社-2003 《六朝史学》-邱敏-南京出版社-2003 《高昌国——公元五至七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移民小社会》-宋晓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2003 《北魏史话》-管芙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宁稼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庞天佑-黄山书社-2003 《中国政治通史•分裂与对峙的魏晋南北朝政治》-胡戟-泰山出版社-2003 《汉晋唐时期农业》-张泽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六朝经学与玄学》-田汉云-南京出版社-2003 《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谢和耐著-耿昇译-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六朝史学文献学论丛》-邱敏-南京出版社-2004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罗新、叶炜-中华书局-2004 《六朝宗教》-许抗生-南京出版社-2004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孟宪实-齐鲁书社-2004 《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徐蜀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余太山注-中华书局-2004 《清河崔氏与北朝儒学》-王华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中古时代的兰陵萧氏》-杨荫楼-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簪缨世家琅邪王氏家族》-李伯奇-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北朝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大同平城北朝研究会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北朝法制研究》-邓奕琦-中华书局-2005 《三国志补编》-<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两晋南北朝九史补编》-<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李恒城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武汉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刘玉堂主编-武汉出版社-2005 《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查屏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2006 《王伊同学术论文集》-王伊同-中华书局-2006 《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牟发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吕思勉读史札记》-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洛阳伽蓝记校笺》-<北魏>杨衒之著杨勇先生校笺-中华书局-2006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氐与羌》-马长寿遗著周伟洲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突厥人与突厥汗国》-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汉赵国史》-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敕勒与柔然》-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南凉与西秦》-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土谷浑史》-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三国前传》-于涛-中华书局-2006 《梁武帝及其时代》-赵以武-凤凰出版社-2006 《朱绍侯文集》-朱绍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赤壁之战研究》-张靖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玄学与魏晋社会》-李建中、高华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南北朝八书二史疑年录》-许福谦-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3 《六朝文物》-罗宗真、王志高-南京出版社-2004 《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罗丰-文物出版社-2004 《玄学与长江文化》-马良怀、徐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吴简研究•第1辑》-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崇文书局-2004 《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王晓卫-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05 《中国东南佛教史》-严耀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叶枫宇-上海三联书店-2006 《浙江通史•第3卷•秦汉六朝卷》-王志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北朝研究存稿》-李凭-商务印书馆-2006 《宋书校议》,作者:丁福林著出版社:上海古籍类别:历史 ISBN:7532531171 开本:32开页数:414 出版日期:2002-06-01 第1版

《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断代史系列)-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王永平-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吴正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广陵余响——论嵇康之死与魏晋社会风气之演变及文学之关系》-牛贵琥-学苑出版社-2004 《古史文存•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曹道衡-中华书局-2004 《六朝史籍与史学》-郝润华-中华书局-2005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东晋门阀政治》(第四版)-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陈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吴简研究•第1辑》-北京吴简研讨班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2004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北少数民族》-洪涛、奇曼•乃吉米丁主编-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李恒成-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建超-三秦出版社-2006 《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巫鸿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汪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汉晋名人年谱》-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刘亚丁-巴蜀书社-2006 《六朝吴兴郡大族和文化》-余方德、嵇发根-昆仑出版社-2003 《中国小通史•第三册•两晋南北朝》-王春瑜主编-刘精诚著-金盾出版社-2003 《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陆建华等-人民出版社-2004 《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贺云翱-文物出版社-2004 《齐鲁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李伯齐、王琳、任怀国-中华书局-2004 《二十四史南北朝时期西域史料译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亚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学林出版社-2004 《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张立文主编-向世陵著-人民出版社-2004 《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阮忠-武汉出版社-2004 《西晋文学研究》-[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刘屹-中华书局-2004 《魏晋南北朝室内环境艺术研究》-赵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江苏省钱币学会编-凤凰出版社-2005 《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黄金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魏晋南北朝卷》-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徐兴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陆学艺、王处辉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一城阅千年:洛阳汉魏故城论文集》-洛阳汉魏故城博物馆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国家与社会:中古历史变迁》-张国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福建通史•第一卷•远古至六朝》-徐晓望主编-陈存洗、陈龙、杨琮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汤用彤-昆仑出版社-2006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朱偰-中华书局-2006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景蜀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赵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中国文化小通史•两晋南北朝》-王春瑜主编-刘精诚著-20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魏晋文学与政治的文化观照》-卫绍生、闵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中华书局-2006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逯耀东-中华书局-2006 《刘勰传》——朱文民著——三秦出版社——2006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宋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朱偰-中华书局-2006 《拓拔氏的汉化及其它:北魏史论文集》-孙同勋-稻乡出版社-2005 《北朝研究•第五辑》-殷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全四册)-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 《洛阳伽蓝记校笺》-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 《中国历史•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2006 《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研究》-唐燮军-文津出版社-2006 《中国中古政治的探索》-高明士-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北魏女主论》-宋其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张爱波齐鲁书社2006年11月 《魏晋南北朝简史》-许兆昌、于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李文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高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丁零、高车与铁勒》-段连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王怡辰-文津出版社-2006 《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张金龙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朱子彦-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丁零、高车与铁勒》-段连勤-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唐长孺文存》-朱雷、唐刚卯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伍成泉-巴蜀书社-2006 《魏晋玄学论讲义》-汤一介-鹭江出版社-2006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张庆捷-科学出版社-2007 《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孙危-科学出版社-2007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张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汉魏六朝文学与乐舞关系研究》-田彩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北朝研究存稿》-李凭-商务印书馆-2006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陶贤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魏晋情论》-何善蒙-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蒙思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港台:

《五胡史纲》-赵丕承-艺轩图书出版社-2000 《魏晋名士人格硏究》-李淸筠-文津出版社-2000 《魏晋儒道互补之硏究》-蔡忠道-文津出版社-2000 《谈有论无:魏晋玄学》-王德有-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逯耀东-东大图书公司-2000 《五胡史论》-刘学铫-南天书局-2001 《陈朝的政治结构与族群问题》-吕春盛-稻香出版社-2001 《汉魏六朝佛教概观》-蔡日新-文津出版社-2001 《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刘淑芬-三民书局-2001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李贞德-三民书局-2001 《两汉魏晋哲学史》-曾春海-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郑雅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出版-2001 《六朝建康》-郭黎安-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2 《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吕春盛-稻乡出版社-2002 《魏晋南北朝形尽神灭或形尽神不灭的思想论证》-郑基良-文史哲出版社-2002 《中国中古官僚政治论集》-毛汉光-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 《中国中古官僚婚姻论集》-毛汉光-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 《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黄炽霖-文史哲出版社-2002 《从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创建历史的考察》-张继昊-稻乡出版社-2003 《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范家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门阀士族时代下的司马氏家族》-胡志佳-文史哲出版社-2005 《魏晋六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倪佩君编-东吴中文系-2005 《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萧登福-文津出版社-2005 《汉传佛教与中古社会》-张厌弓-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严耕望遗着、李启文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2005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卢建荣-麦田出版-2006

第二篇: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词旨隐晦的缺点。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较为自由,给后代文人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怀诗》,车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继承了阮籍的《咏怀》风格。

5、玄言诗

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两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作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成就不高,但在玄言诗风行的百年间,对文人山水审美体验的启发,山水诗的继而兴盛很有影响。

6、游仙诗

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作诗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

7、宫体诗(或徐庾体)

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风格绮艳秾丽,讲究声律,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文人,又称“徐庾体”。

8、太康体

指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辞采,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内容繁缛。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体》中有“太康体”之称,举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其代表人物。

9、永明体(新体诗)

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被称为“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X等“竟陵八友”。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其中谢朓的成就较高。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倾意宾客,故一时天下文士,纷纷归附其鸡笼山西邸,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梁书 武帝本纪》中称为“八友”。

四声八病: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虽然八病的具体规定相当琐细苛刻,写作时难以一一遵循,但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10、骈文

文体名称。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

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

二、语音上讲究平仄;

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12、文赋

陆机所著,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的文章,用赋写成。陆机在序文中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也就是文、意、物三者的矛盾,《文赋》全篇围绕这这个中心讨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强调作家要博览群书、充实自己,这属于创作前的准备,提出“瞻万物而思纷”,只有广泛深入地观察万物,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这属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问题。初步忽悠了生活是创作源泉的认识。探讨了创作构思的全过程,强调精神专注,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准确反映“万物”,达到“意称物”,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做到“文逮意”;

探讨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扶质以立竿,文垂条而结繁”形象地说明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特点。;

提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将文体分为十类,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1、认识到由于作者个性、审美、爱好不同,造成作品风貌的多样

2、说明不同的体裁,其体貌风格各异)

论文章的审美标准,《文赋》中以不少篇幅,讨论文章利病,指出作文时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从中也可见出陆机关于文章怎样才美的观念。还强调新颖独创,“谢朝华于己披,启文秀于未振”。

故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 文德》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文赋》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3、文心雕龙

梁代刘勰所著,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全书涉及了不少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诸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标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及文体的关系,文学作品优良风格的建立,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等,此外,刘勰对我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面貌,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古代文章学和修辞学研究方面,都很有参考价值。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局限,如在征圣、宗经方面,由于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要求,对某些作家作品的评价,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如《辨骚》篇,对楚辞的艺术特征不能充分理解,评价之不合经典。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刘勰强调要有益于政治教化和道德修养。他对于一些缺乏这种内容的供娱乐用的通俗性文学十分鄙视。在艺术方面,刘勰虽然大力批判当时“习华随移,流遁忘反”的不健康风气,但毕竟又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时候表现得过于重视形式美。另一方面,刘勰对于后代文学在艺术上的创新变化,有时不觉贬责过多,如他对刘宋时代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创新,就嫌贬斥过多。但毕竟《文心雕龙》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纪元,章学诚说:“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文史通义 诗话篇》),诚不为过。

《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论文学古人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他的理论的启发。

(《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问题都做到“原始以表未,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远远超过曹丕和陆机。创作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的问题。其详密深刻,也远远超过了陆机。批评论分五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分虽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14、诗品

齐梁时代钟荣所著,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品》与《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两大专门著作。章学诚评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诗品》评述了古代文化学术传统与时代风气的影响。钟荣概况了诗人的风格特点,探寻了诗人间的承传关系,尽管有的地方不太确切,但初步建立起了五言诗发展简史的框架。他主张:

一、倡导“建安风力”主张文质并重;

二、反对声病说,主张诗要有自然和谐的韵律;

三、反对过多用典,主张赋比兴并用,做到既“直寻”又有滋味。钟荣作《诗品》目的在于纠正岁时文坛严重的形式主义诗风,但不能不受到时风的熏染,因此存在评价作品偏重辞采,对内容重视不足的倾向,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等人在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16、志人志怪

志怪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有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视》。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了人物的轶闻锁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完

1、沈宋

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2、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4、初唐四杰

这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5、初唐体

这是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6、吴中四士

张若虚、张旭、包融、贺知章

7、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8、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10、大历十才子

根据《新唐书 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

11、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卢仝等人。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12、新乐府

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14、元和体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 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

15、元、白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 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6、古文运动

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

17、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18、唐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成熟。“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著有白行简的《李娃传》、陈玄祐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男欢女爱,风格大都是浓艳香软、柔靡绮丽。他们当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们的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和细腻,却都以温庭筠为宗。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唐 名词解释 完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过去和现在论文

中国代史的研究状况,各段很不平衡。长期以来,周、汉、唐、明诸朝历史最受重视,主要的原因是国家“一统”,有盛世,有英主,有武功,典章制度灿然可观,文化比较发达。至于分裂时期的历史,历来总是被忽视,因为它往往延续于**之中,没有多少可以被称道的文治武功,典章制度也很混杂。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总是处于被忽视、受冷落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代史料编纂很盛,但都属于别史、杂史、载记之类,而且多出私家之手。后来正史编纂告成,大量史料也就散失殆尽。魏晋南北朝历时不过四百年,所含正史却有一志八书二史,如果加上隋书,总数达十二种,占二十四史之半。这一事实,正好说明魏晋南北朝史料纷繁杂乱,亟须作进一步的综合整理工作。但是在中国的王朝时期作过这种系统的综合整理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我认为只有北宋刘恕一人。经刘恕整理的的这四百年的历史资抖,构成《通鉴》的一部分约一百二十卷。它揉和了几部正史的主要资料,还增添了一些正史以外的资料,于叙事中首尾相呼,南北对应,极具水平。《宋史·刘恕传》说:刘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这个评价是恰当的。刘恕以后数百年间,魏晋南北朝史料散佚更甚。唐宋以下颇富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中,也没有多少魏晋南北朝史料可供钩嵇。史料整理更无从说起。乾嘉考据风起,出现了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家考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以其所含正史种类特多,在诸家考史著作中占有较大比重。此外在正史的补注以及补表、补志中,涉及此段历史的也较多。乾嘉的务实学风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学风影响下形成的考史、补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乾嘉学者的史学思想缺乏新意,没有导致魏晋南北朝研究的重大发展。

历代关于魏晋南北织史的研究成果不过如此,比之于汉、唐盛世历史来,这块学术园地显得非常荒芜,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古人囿于其时代水平,不具备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眼光,因而不能从深处思考这段**历史的意义和作用,不懂得魏晋南北朝史为什么会孕育、生成出来,为什么又会孕育、生成另一段历史。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启发了中国史家的思想。一部分中国史家继承乾嘉务学风,突破了乾嘉的狭隘眼界,重新探讨魏晋南北朝史的历史内涵,出现了一批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深受国内外史家景仰的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具有爱国的、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学养。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虽然保持着传统史学的风貌,但是他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都具有全新的内涵。他着眼于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较高的层次上探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脉络所在,提出并解答了许多前人认识所不及的东西。他重视以不同的种族、家族、地域、文化为背景的社会集团的活动,从中发现历史的联系和推移,并以之解释各种纷繁的历史现象,他师承乾嘉而又不拘泥于乾嘉,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开辟新途径,奠定新基础,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陈寅恪的研究影响了几代史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最有成就的学者,几乎都是陈寅恪的弟子或私淑弟子,而他们的研究,几乎都是在陈寅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诚然,陈寅恪的功力和成就更多地是在唐史研究方面,但他的唐史体系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是上承魏晋南北朝史。正是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发现了重大的线索,才使他的唐史结构得以形成。他分析唐史中的文化影响、制度渊源、地域关系和家族关系、学术思想的政治背景等方面的问题,跟他分析魏晋南北朝史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现在在这里召开魏晋南北朝史学术讨论会时,不能忘记这位硕果累累的先行者,陈寅恪按照他自己的家世背景、学术素养从事研究,达到了一个真正的高峰,解放后,陈寅恪继续按照他自己的独特途径从事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著。不过陈寅恪毕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而陈寅恪受到局限的方面,解放后的史学界正在予以修正和补充,陈寅恪作过划时代的贡献,解放后的史学界也已经并将要继续取得划时代的成果,不过这两个时代的含义不同罢了。

陈寅恪关于种族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在种族来源、人物家世血统之种族背景、上层人物在文化血统的汉化或胡化等力而。解放后的研究,则除此以外还将种族问题上升为民族共同体问题。并进而研究各民族在此期间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历程,各民族的相互关系,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等等。

陈寅恪关于大族的文化特征和政治作用的研究成果,大体在家族背景、学术习染、婚宦状况等方面。解放后的研究,则除此以外还将大族看作—个特定的具有相应经济基础的社会阶层。并且把它放在社会各阶级的相互运动这一总的体系中来探讨。

陈寅恪关于制度渊源的研究成果,大体在典章制度的演化以及各种制度的关连。解放后的研究,则除此以外,还探索制度的基础和本质。

陈寅恪不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较少探索这方面的问题、解放后的研究,则以社会经济为重大课题,如均田制度、依附关系、部门经济、地方经济状况等等。

陈寅恪的局限性是不可免的。但是毕竟由于他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解放后才吸引了那样多的史学工作者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今天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欣欣向荣,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处于冷落状态了。

但是千余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就其积累总量来说毕竟有限。解放后由于各种干扰,特别是由于文革的破坏,魏晋南北朝史家浪费了不少精力,丧失了不少时间。今天看来,譬如垦荒,房前屋后,道畔水边,凡是方便易垦之处都已有人尽力勤耕,并不断获得成果,但有待开发的空白之处还是不少。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等方面,提出来的新课题并不很多。研究工作往往是围绕着一些老问题进行,而一时似乎又难于取得重大突破。这里让我举一个例加以说明。

四十多年以前,陈寅恪于《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推论》文中,曾引用《陈书》所载梁末“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乘时而起的资料,认为这是江东“世局之一大变”。陈寅恪识见敏锐而又慎重,他把这一见解列入推论,当含有待证的意思。但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对这一问题作出深刻而又确凿的验证。“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大量出现在梁末历史上,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突然的事。它必然反映江左腹地经济的发展业已达到相当可观的水平。只有这样,在政治上、军事上足以割据—方的豪霸才能出现,他们乘侯景乱后局面而坐大.浮现到了社会的的表层,成为尔后陈朝的重要统治力量。但是汉南腹地社会经济在六朝时的发展进程究竞如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腹地豪霸作为—个社会阶层的政治代表如何逐步兴起,凡此等等都是南朝历史的大事,我们却还没有千方百计去发掘资料,加以说明。所以就这一点而言,陈寅恪四十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还基本上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大的进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辉煌的文治武功尽管多出于国家统一时期,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却住往是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一般说来,统一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均在首都,只有首都以及首都所仰赖的经济供应线(例如漕运线)附近,首都与重镇之间交通线附近,才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此外的广大地区,发展速度要缓慢很多。《史记》所列举的重要都会,多半是分裂的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而到了秦汉统—时期,大发展的只有长安、洛阳,其它都会多数不再发展,有的其至超于衰落。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长江以南经济、文化取得大的进展,不是在统一的秦汉时期,而是在分裂的六朝。梁陈之际南方腹地豪霸纷纷出现,正是南方在分裂时期发展较快的一种反映。从这里看来,我觉相分裂时期的历史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可寻。何况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观象也多在分裂的年代特别显著。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我听到南方省区的同志所作该省区在魏晋南北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颇有启发。这些报告能够在习见的史料以外发掘本省区的地貌、物产、土壤、气候等多种资料,进行探索。如果南方各省都作类似的探索,若干年后探索有成,也许我们对六朝时期南方腹地开发进程就能得到较多的了解,这不但可以大大开扩我们对南朝历史研究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把陈寅恪所作江东“世局之大变”的推论加以证实。

从这里我还想到,今后若干年内,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应当在务实的基础上:多提出一些新问题加以探索,而不要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几个老大难的问题上。外国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多多吸收。探索新问题,借鉴外国,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有助于寻找解决老大难问题的途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工作,一需要功力,一需要思想,思和学相铺相成。陈寅恪取得丰硕的成果,原因也在这两个方面。为了矫正长期以来史学研究中空泛的弊病,目前应当把扎扎实实放在第一位,把热热闹闹放在第二位。也许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能出现较大的突破。也许再有若干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队伍中能出现几个新时代的陈寅恪,他们既有微观的功力,又有宏观的眼光;既熟悉中国传统的史学,又有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这样,魏晋南北朝史就会成为高水平的学科,不过在这种成就出现以前,我们还是要多研究具体问题,力求多取得具体创获。具体创获哪怕细小,其总和将是可观的。

社会科学的发展似乎有这样一种规律: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往往需要一个资料积累和整理过程。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对学术知识材料的搜集整理,为资本主义时代学术大发展作了准备。中国乾嘉之际用考据方法整理资料,研究学术,为一个世纪以后人们用思想来探索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现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同各项物质文明和精种文明的建设一样,处在拔乱反正之后行将起飞的时刻。为了迎接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的高潮,我们应当多做些具体的扎实的准备工作,并且多培养一些适应这种需要的有功力又有眼光的青年人材。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其中沈约、谢朓成就最高,他们对声律的发明、诗歌艺术的精细起了重要作用。

26、永明体: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27、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但沈约、鲍照、萧衍等人的艳诗已肇其端。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在艺术上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28、徐庾体:指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和文风。他们的诗文绮丽,多变旧体,故时称“徐庾体”。“徐庾体”诗大多是奉旨应制之作,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徐陵、庾信又工骈文,传统所谓“徐庾体”,更侧重于指“文”而言。徐陵、庾信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宫体诗所运用的隶事声律与缉裁丽辞文采的形式之美,完全巧妙地移植于“文”的创作中,使骈文耳目一新。

29、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30、志人小说(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1、《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刘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三十六篇。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遗闻轶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2、上官体:以初唐上官仪为代表的诗歌风格。上官仪诗歌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时人多仿效。上官体的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33、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风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34、沈宋: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贬谪期间也写了不少情韵俱佳的作品。

35、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耿湋,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36、永州八记: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永州贬所写的八篇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描写中贯注了浓烈的寂寥心境,借山水写作者凄苦的心地。

37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是韩愈和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韩孟等人不满于大历以来华贵平庸的诗风,力图有所突破,他们的诗歌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露社会的弊病,在艺术上追求奇特的形象,形成一种深险怪癖的风格。

38、唐传奇: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它是远继古代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创作传统,是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发展。它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更具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传奇结构更为完整,情节更为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完全改变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状况。从创作目的来看唐代传奇作家们是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而不像六朝小说那样,只是对人物轶事和怪异传闻作单纯的记录。由于作家这种自觉的艺术创造,使唐代传奇脱离古代小说的稚拙状态,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39、变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称为“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其特点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或辅以图画。

40、郊寒岛瘦:是苏轼对孟郊、贾岛诗歌风格的概括。他们都属于苦吟派诗人,内容多写饥寒穷愁,构思奇特尖新,意境清冷苦涩,风格孤峭瘦硬。

41、三十六体: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故有此称)。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风格华丽浓艳。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其骈文宛转流畅,典丽清峻。

42、敦煌曲子词:是二十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写本的一部分;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证明“词起于民间”;这些民间词题材较广泛,反映的生活面较广阔,风格朴素、清新,是珍贵的原始资料。

43、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建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傲世谁堪千古秀,清狂自比一秋心。天罡籁以黄花瘦,淡眼红尘冷到今。

第七章

正始文学

一、名词解释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论述题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八章

两晋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二、论述题

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3、列举两晋诗歌有代表性的重要现象?

参考答案:太康体,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

第九章

陶渊明

一、名词解释

1、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论述题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十章

南朝诗歌

一、名词解释

1、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2、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二、论述题

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一、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二、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三、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4、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

参考答案: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5、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谢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第十一章

北朝诗歌

一、名词解释

1、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2、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二、论述题

1、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

参考答案: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庾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2、为什么说鲍照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参考答案: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第十二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名词解释

1、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2、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3、《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二、论述题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用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第十三章

南北朝散文

一、名词解释

1、《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2、《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二、论述题

1、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 参考答案: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2、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 参考答案:宋时谢惠连《雪赋》、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谢庄《月赋》等,齐时孔稚圭《北山移文》、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以及江淹的《别赋》、《恨赋》、《登楼赋》等。

3、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一是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北山景物以生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三是辞藻华美,情韵兼备,句式整齐,自然流畅。

4、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是庾信《哀江南赋》的序,是一篇独立的骈文,交待创作缘起,即作赋的背景和原因,概括全篇大意。首段叙自己被羁留北国的怅恨和梁朝覆亡的怆痛,次段叙写自己的危苦,末段悲伤国事。层次分明。

本篇在艺术上有显著特征:一是善于运用大量典故表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在征引旧典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切合时事的新典;二是成熟地运用骈偶技巧,使文意纡曲转折毫不板滞,创造了四、六对句的格式,而又杂以散行,写得纵横自如。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名词解释

1、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3、《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4、《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二、论述题

1、简述南北朝时期小说发展的原因并举出魏晋南北朝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及其作者?

参考答案:

一、佛道思想的流行;

二、士大夫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的盛行;

三、写史传文风气渐浓。写小说遂成一时风气。志怪小说主要作品有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葛洪《神仙传》、干宝《搜神记》等;志人小说有邯郸淳《笑林》、葛洪《西京杂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2、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对后世小说中鬼狐一派有直接影响;

三、为后世小说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

3、《搜神记》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多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

二、书中也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有的反映了青年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幸福婚姻的斗争精神,有的反映了人们不怕鬼魂、敢于铲除鬼魅的大无畏精神。

4、《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世说新语》主要记载魏晋知识分子的隽言轶行,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内容包括:

一、豪门士族的奢侈和凶残;

二、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生活习俗和文化情趣;

三、记载善人善事,其中也有消极内容。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1、《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二、论述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参考答案:主要有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文赋》、梁钟嵘《诗品》、梁刘勰《文心雕龙》。此外,还有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纲《与湘东王书》等等。

2、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典论•论文》篇制虽短,却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作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二是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文章的不同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作家的气质、才性等);三是提出了文体论,论及了诗、赋等八种文体的特征;四是关于文学批评,批评了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不良风气。

3、说说《文心雕龙》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文心雕龙》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自序,说明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意图。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自成系统,体大思精。

4、钟嵘《诗品》所反映的文学理论有哪几方面内容? 参考答案:一是指出诗歌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二是针对时弊,反对用典和声病说,主张语言自然和谐;三是讲求诗的“滋味”,强调了诗的情感因素和形式特征。这些主张在南北朝诗风颓靡的情况下都有补偏救弊的历史作用。

第十六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十七章

盛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2、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3、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参考答案: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第十八章

李白

一、名词解释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二、论述题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第十九章

杜甫

一、名词解释

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二、论述题

1、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2、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第二十章

中唐前期诗人

一、名词解释

1、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2、“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二、论述题

1、中唐前期诗歌有哪些特色?

参考答案: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仍然关注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时代的盛衰变化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失落,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遂诗坛的主要倾向。除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这种时代风尚和人生情趣又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情趣。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时的理想色彩、浪漫情调逐渐消退,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淡远韵味,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2、如何评价元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

参考答案:元结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所编的《箧中集序》和集中所选的诗人以及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要点是要求诗歌归于“雅正”,即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尽管这种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要,但把文学的实用功能强调到极端,忽视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容易造成艺术上的粗糙。元结的诗歌理论代表了一种倾向,后来白居易等人的诗歌理论,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元结的诗,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转向写人生悲苦和社会现实。他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两诗直抒胸臆,讽刺辛辣,显示了元结的同情百姓的深厚人道主义精神,得到杜甫高度赞扬。但他的诗有思想深度而缺乏艺术力量,如语言草率,质木无文,缺少美感。

3、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

第二十一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

一、名词解释

1、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2、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3、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4、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二、论述题

1、韩孟诗派的新奇险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

韩孟诗派成员除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如韩愈以气势雄大和意象怪奇见长;孟郊多用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使怪奇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贾岛的诗表现出尖新奇巧的特点;姚合诗追求字句精警清丽;卢仝、马异等人想象离奇、语言生僻等。韩孟诗派努力变旧求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过分地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3)大量虚幻意象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遣词造句;(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十二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二、论述题

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3、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务求尽情,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第二十三章

中唐其他诗人

一、名词解释

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二、论述题

1、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第二十四章

晚唐诗人

一、名词解释

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2、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二、论述题

1、杜牧咏史怀古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4)多用典故。

第二十五章

唐代散文

一、名词解释

1、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2、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3、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论述题

1、“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2、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3、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⑶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⑷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4、为什么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参考答案:晚唐小品文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取得了以下成就:(1)它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讽刺尖锐,见解深刻方面,较韩柳有过之。⑵形式上发展了韩柳文中幽默的一面,打破了唐代古文过于一本正经的沉闷局面,使散文题材开拓到日常生活中的琐闻、杂感等各个方面,风格趋向于轻松活泼。(3)对赋、铭、箴、赞等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革新,填补了中唐古文运动留下的空白,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

第二十六章

唐代传奇

一、名词解释

1、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

2、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或认为是梵文citra(图画)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或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现存变文的内容主要是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的,二是演唱历史故事的,三是演唱民间传说的。后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即历史故事多带有传说色彩,民间传说常牵扯历史人物。另外有一种比较特别,数量也少,是演唱当时重大事件的。

二、论述题

1、唐传奇有哪些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第二十七章

唐五代词

一、名词解释

1、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3、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

4、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二、论述题

1、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

红色字体表示图书馆有,蓝色表示没有 绿色表示期待看

1.古籍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

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

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

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二、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

2.今人论著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隋唐五代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二)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 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

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

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

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

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

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

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

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

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

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

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

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

3.期刊

历史研究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中国史研究

文史

汉学研究(台)

考古学报

考古

文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

唐研究

东洋史研究(日)

东方学报(日)

东洋学报(日)

下载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