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新新
浅谈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够成熟,对于有些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大,而对直观的画图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对比较抽象或者信息量大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时,借助画图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题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画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于画图法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恰当地借助直观图形,让数量基于图形“显山露水”。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数学问题多以文字形式呈现,有的小学生读不懂题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纸上图图画画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阶梯的途径,提高学生解绝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前面有8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限,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解题就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列式为8+5=13,但是通过画图,学生就能立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答案。在虎阿兔的过程中,先用五角星确定题目中的“我”,再用圆表示“我”前面的8人和后面的5人,所以正确列式应为:8+5+1=14.画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还
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明朗,更直观,可见画图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画图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浓厚的兴趣才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才有学习的动力。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学习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他们对纯粹的文字数学教学并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不仅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且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画图法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用画图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将画图法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数学海洋中,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学习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在小学低段中教学整数加减法时,如果只是简单讲述理论知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且对学习新的知识没有兴趣,但当拿粉笔在黑板上画下几条小鱼,学生们便开始关注起来,他们由起初只是觉得小鱼可爱并感到好奇到然后慢慢就全神贯注起来,关注老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利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画图法是教师教学的直观化手段之一,简单的画图并不耽误授课时间,却能够使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知识、视听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画图法能帮助学生答疑解难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解题时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该问题或比较简单地解决该问题。
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寻找解题思路,成为数学老师面对的难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孩子解具体的题还不如教会孩子解题的方法,用画图解决问题是解决数学习题的一个妙招。例如,比多少应用题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如果利用画图法,可以把各种数学信息的关系表示得十分清晰,把纯文字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是降低解题难度的一种好方法。
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于画图法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恰当地借助直观图形,让数量基于图形“显山露水”。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起初复杂
错乱的文字信息,一条条地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画图法在解题中运用最广泛的便是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的内容在二年级有,五年级也有,这类应用题有两个未知数,如果用方程或者假设法,低年级的学生理解都有困难,可是利用画图理解比较直观。让学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示头,用竖线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者少了马上就可以修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这样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把抽象的思维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学生们也由一筹莫展渐渐转为条理清晰,并且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其他的问题,成效可见一斑。利用画图,能使题目更加直观,同时能帮助学生理清题意,理解并掌握画图解题法,拓宽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画图法能开发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在画图过程中使用的定位、成形方法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比如有地理老师经过五点定位后勾勒出中国地图轮廓,或者数学老师只借助胳膊和粉笔就能在黑板上画出标准的圆形,这种画图方法在无意中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模仿,从而自行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远离。这种方法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模范心理,同时也在强化图形中的数学知识,更在引导学生自行领悟深层知识。教师要善于启示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
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画图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它是启发引导学生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各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采用画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示意图等相应的图来辅助解题,直观性、应用性、形象性的特点使画图在数学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电教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15个梨、3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15个梨平均分放在3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16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
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例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电教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
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
份,给了老大一块.嘴谗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快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总之,电教媒体应用于教学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绝对的意义。需要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不断分析、总结、探索电教媒体中的问题、经验和方法,电教媒体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体现出电教媒体的优势。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感知新科技;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注重教学反馈,并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体现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计算机辅助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智能,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可以轻松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它的强大功能呢?现在谈谈我在致力于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诚然,仅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做到这些确实很难。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满足这一需要。
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行程问题的教学,笔者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人等“搬”进了电脑,利用Flash使他们运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公路、学校跑道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形成表象,进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挖掘事物运动的本质联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其数学修养。
教学“行程问题”求相遇时间应用题,先在多媒体出示准备题: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中演示两人相对运动的情形,为学生创设运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遇”、“速度和”等概念,学生很快发现“两人1分钟走的路是50米加40米等于90米,两人3分钟走的路是3个90米”,很快解决了问题。然后,教师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复习题与例题在多媒体活动演示),改动条件与问题,即在复习题前面加上“两地相距270米”的条件。抽出后一个条件与问题,拉入“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因而,很快会用复习题的逆向方法解决,并掌握了路程、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能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展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感知新科技
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强,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教师要通过运用多种教具、教学手段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序数的认识的时候编制了这样一段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字排开的9种学生较熟悉的动物;鼠标单击任何一种动物,动物都会发出叫声;并设计了两个热键,一个热键按下会出现一个方向朝左的提示箭头,另一个按下则会出现一个方向朝右的提示箭头。教学步骤是:
1、闭上眼睛,听一听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按热键出示朝左箭头,理解“左”是朝哪个方向,然后说一说左边起第几个是什么动物,或什么动物是左边起第几个。
3、同理,进行右边起的序数训练。
4、结合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左右、前后的序数训练。这节课,使学生学会了认识左右,又较好地感知了什么是序数,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逼近,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取觉于知识的竞争。电脑将是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了解世界的有力工具。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设备每天与学生的接触,使我们的学生对它们没有神秘感,有的只是亲切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媒体教学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之下,对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后,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方形或椭圆形呢?车轴应装在哪里?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但说不清楚。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画面: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明白了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又显示一组车轮同时圆形的对比画面:红色汽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车里的小动物神情自然;蓝色汽车的车轴不装在圆心,汽车在平坦的马路上颠簸不停,车里的小动物忐忑不安。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改革教育
与时俱进是我们时代的口号,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上。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正呼唤着具有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我们的知识要与时代要求适应,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思想及观点更应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学习软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多媒体将会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将突破传统教学的一切陈规陋习;教师也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发展成为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协助者。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顺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我们相信,这一新生事物必将推进我们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与多媒体整合的几点体会。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并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学的现代教育改革新理念,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第四篇: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小学数学的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们主动的学习热情。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的教学形态有了根本改变,将抽象的知识以可视化和人文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
《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卡通形象,创设出这样一组画
面:图中有两辆卡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有着圆形轮子的卡车缓缓地行驶着,紧接着一辆有着正方形轮子的卡车颠簸的行驶过来,同时伴随着行驶所带来的噪音。这样的一组卡通动画,不仅让学生们有了更直接的感官刺激,也勾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时,问题随即抛出:为什么有圆形轮子的卡车可以平稳行驶呢?这与圆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的好奇,进一步的认识圆形,探究圆形的特征,学生就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多层次、多样化的创作与展现。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在互联网、电视、报纸中选择足够多的学习素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把图、文、声、色等及网络结合为一体,以多种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地模拟与展示现实生活的情景,方便地实现了数学与课堂的之间的联系,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进一步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可将音像、图像、以及动画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架设一座通向知识的桥梁,将数学中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简化,大大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仅仅让学生去观察课本上的静态图片,理解题目的文字去总结出这样复杂的数学原理和公式实在是
有些难为学生。而运用
flash
动画展示鸡兔同笼,实时标出动物的身体和脚,并逐渐通过一步步演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困难的数学问题化繁为简。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对题目的理解越来越清晰,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导学的简单、学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原理和规律。
信息技术对于直观地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重要作用,能辅助学生分析数学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抛弃迷惑的数学表象,深入到数学本质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最终变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从而快速找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如在解答“一列长
200
米的火车以每分
1200
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
分钟的时间,这座桥长多少米?”这道题时,往往可以把火车行的路程与桥长等同起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模拟火车通过大桥,让学生很容易得出“大桥长度=火车
分钟行驶的路程-火车长度”这一数量关系式,从而利用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心理、社会和伦理乃至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上课比较好奇好动、自制力较差等原因。在相对于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无聊乏味。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很有必要。使用电子白板等交互性教学设备与学生交流互动,利
用好硬件和软件的教学功能,可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拉近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效率更高,更加趣味横生。
结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运用技术的手段,需要课前的认真备课,认真设计教学活动,课
中灵活运用,课后勤于反思,才能使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更加如虎添翼,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唤起无穷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入教学,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些设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变得十分容易了,因为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能创设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耳目一新;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吸引力。多媒体还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形象化了,使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受到刺激,从而大大激发了思维。同时,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例如,在设计《商不变性质》一课的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当学生还沉浸在猴王分桃的故事中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小猴子都笑了呢?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在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
这样,在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一段精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学内容吸引着,从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使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例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理解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的意思,我在设计多媒体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求一种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最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根据这一原则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制作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接下来让他们自已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小朋友就拼出了机器人、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的、探求的、发现的境界之中,并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