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课程为本的儿童模式』讲座
『學前教育課程為本的兒童評估模式』講座
日期:2010年11月3日 時間:18:30-20:30 地點:澳門大學中葡樓一樓L105室
報名及查詢:教育學院黃先生,電話:83978777 講者:
張杏冰博士(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講座題目:學前教育課程為本的兒童評估模式
摘要:
現今學前教育趨勢是把評估融入課程中,教學與評估是一體兩面的,評估不能僅停留在反映學習上,而是要更進一步,促進學習,提供教學改進的訊息。所以,那些以知識內容為主,目標只評估學生在知識和技巧上記憶力強弱的評估方法已不合時宜,不能真確地反映幼兒多面向的能力。是次講座旨在介紹香港教育學院於2005年發展了一套以課程為本位的兒童評估模式,以支援幼教機構將評估與課程、教學結合,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多元化的評估,以蒐集幼兒學習表現及發展的資料,並運用所得資料,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成長進度及課程的效能。學校可根據這些資料,調整課程,以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從而提升學前教育質素。
第二篇:学前教育讲座
学前教育讲座
时间:
地点:
主持:
参加:
主讲:
内容: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
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用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语言课教学
学前班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学前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 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及学前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采取邀请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开始课程。学生边做游戏,教师边提问,并在提问的过程中,渗透本课的基本句型“谁做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把有趣游戏展示在学生面前,幼儿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生活实际想出结果,慢慢的学生就会形成说完整话的思维模式,为学习其他句式做了铺垫。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对基本句式掌握的不牢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开始学习基本句式时,问题的设计、语句完整的训练,没能从学前班学生的实际出发,致使幼儿对句式理解不够透彻。还有就是,情景设计的连接性,和没能充分的利用所创设情景,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的学习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吸取教训,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的研究教材,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合理,并符合幼儿的实际。加强情境运用与教学相结合。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使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
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个别化因人施教进行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
(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尝试进行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优化”的探索。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
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尽可能让A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他们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如回答错了也不加以批评,而是鼓励他:“
你再想一想”,让别人正确回答后,再让他复述一篇,同样给予他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下次能认真进行学习和思考。又如在批阅一些A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
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让幼儿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成长
“人”字的一撇一捺,寓示着人在生活中必须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把人际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与别人合作。我们的教育太缺少人文的东西。作为幼儿园,孩子在这里迈开第一步,如何让孩子一开始就接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更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当前,人文性的教育大家口头上喊得比较热烈,但在具体的行动上真正能体现出的还很少。笔者认为,人文性教育应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切细微之处。
一、精心设计环境,处处现温馨
现在各幼儿园建设得十分漂亮,但在校园的小件设施的布置或环境的美化方面,许多都是按成人的视角来布置,能体现人文性的却不多。如在操场四周一般建有花坛,笔者有幸到一个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布置:他们学校的花坛边不是像平常的用砖砌起,再用瓷砖装饰,而是用小木板做成了小板条凳,既起到了保护花木的作用,又便于幼儿操场活动时的中途休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再如在学校的走廊里,有的学校在墙壁上挂了一个个小书架,地上叠放着一块块小地毯,便于幼儿课间或午餐后休息时坐着翻看书,这样的布置既增添了校园的书香气息,更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可见,在校园的外观布置上,要处处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方便于幼儿的布置,营造出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情感交流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两者在活动中是互动的,活动中双方的感受、体验及时得到交流,才能有利于活动的完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写随笔,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得失,而教师在随笔中往往注重自己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反思,很少注重幼儿的情感反馈,因此,师幼共写随笔不失为
师幼交流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布置幼儿回家自己用画画的形式表示出自己一天中最有感触的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采用幼儿说家长写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体验表达出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教师可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进行师幼随笔交流,教师把自己和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情感体验说给幼儿听,幼儿把自己的随笔内容说给大家听,这样有利于我们教师更深入地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我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活动一定会更适合幼儿的口味,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优化幼儿矛盾处理方法,培养健全个性
作为幼儿老师经常会听到幼儿这样的一些告状:“老师,**打我。”“老师,**抢我的积木。”“老师,**不让我玩”等等,细细推敲这些“小报告”,其实也反映了一些独生子女身上的霸道气,他们在家是独生子,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自己一个人享用,从来不会有人来和他分。因此,教师在学校里应帮助幼儿改变这种霸气,培养孩子豁达、宽容的胸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教师在处理这些告状情况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性,不能简单地上去对另一个小朋友说:“**,把积木还给他”或“把东西拿出来和他一起玩”,因为在这样的命令下,幼儿会迫于无奈,拿出占有的东西,但其中为什么要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玩的道理却还是不明白,同时,对于告状的幼儿来说,他会认识到“告状”的作用-可借助于教师之手来处理同伴,今后会更热衷于告状,至于自己应该如何想办法来解决和同伴之间的矛盾他根本就是茫然。长此下来,幼儿身上的霸气非但改变不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幼儿如何和大家分享、如何和他人一起愉快游戏,那效果会截然不同,如教师对告状幼儿说,“那你去问问他为什么不让你玩?”“你能想一个好办法和他一起玩吗?”然后,教师在旁边有意观察他们的情况,如果两人和好一起玩,那教师根本不用再说什么;如果另一个幼儿还是不愿意和好,那教师再去引导他,帮助他们和好,但绝不能用教师的权力来解决。我想,只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掌握人性化的处理方法,长期下来,幼儿不但会提高相互交往、合作、沟通的能力,还会有助于幼儿形成谦让、宽容的美德。
四、突现幼儿主体,构筑理想课堂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阵地,在这一阵地里,教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情感、提高幼儿的能力为目标来设计、组织教育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情绪、体态等细节方面体现人文性。如有许多教师在指名幼儿回答问题时,为体现教师的亲切,说:“来,到老师身边告诉教师好吗?”然后幼儿走到老师身边,回答问题,声音只有教师能听到,尔后
教师再复述一遍幼儿的话告诉其他幼儿,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其一,幼儿来把答案告诉你教师听,那其他的幼儿听到听不到就是次要的了;其二,幼儿在回答时就是代替了教师的嘴在讲课,应让幼儿大声地说给大家听,教师根本不用再重复一遍,重复的时间就是在浪费幼儿的学习时间了;其三,这种形式时的教学就是一对一的单向传授教学,那还有那么多的幼儿被冷落一边,享受到的就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因此,教师应改变这一形式,可招呼幼儿说:“来,请你来告诉大家好吗?”然后拉过幼儿面对大家把话讲完,讲完后,教师可和其他幼儿一起用适当的掌声欢送该幼儿回座。我想,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处处以幼儿为主体;其二,让回答问题的幼儿及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为大家服务的快乐;其三,培养了幼儿礼貌待人、学会感恩的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处处想一想:我这样做幼儿能接受吗?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吗?关注到了全体幼儿了吗?让自己时刻展现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情感流露的真诚性、举手投足的规范性,让幼儿时刻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实现理想的课堂。
有句话这样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缺少人文性的教育更是遗憾中的遗憾,让我们切实行动起来,用心来教育孩子,用心来感化、培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学习人文的东西,接受人文的教育,成长为会学习、会交往、会宽容的,具有健全个性的人。
第三篇:为更好的开展本课程
为更好的开展本课程,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活动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认识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学好数学的勇气。
2、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应用意识。
3、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数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4、激发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尽早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并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积极参加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联系生活用数学,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三、活动措施
1、注意把辅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2、以兴趣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以竞赛为抓手,形成强势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第四篇:答学前教育模式
问:假如我是1个家长,我会从哪些角度辨别1个幼儿园课程的优劣? 答:我恰好是1个2岁女孩的妈妈,刚给自己孩子报名要上幼儿园。作为家长,我首先会从孩子快乐与否的角度来判断1个课程的优劣,因为我觉得,如果孩子在这个课程中快乐了,说明她的主体需求在此课程中得到了满足。而她的兴趣在被激发之后,会更乐于参与,同时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其自身创造力。
第二,我会看课程安排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幼儿园的课程更要满足孩子体、智、德、美、劳的需要并顺应其年龄特征。这里包括考察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如:地理位置、建筑标准、收费水平、园所级别、师幼比、教室容量、房屋采光、园所环境(室内/室外),尤其会注意是否有一定的裸土面积,可以让孩子充分玩、跑、种植。还可以和老师沟通,了解其教育理念、师资水平、老师态度、教育的内容以及课程的实施细节。
第三,我会尊重老师的意见,因为教师是课程实施是否有效性的关键。他对课程本身的建设和解读,对活动的控制和判断是课程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老师的主观经验、外化态度、动作方式、技能、语态等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判断与喜好。所以我会参考教师对此课程的意见。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谢谢!
08学前(2)王茜菲
第五篇:学前教育教案模式
学前教育教案模式
一、谈话活动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并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帮助幼儿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2.程序和策略
环节一:创设情境。
设计和组织谈话活动的第一步是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教师在谈话活动的开端,通过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对话题有关经验的联想,帮助幼儿打开语言表达编码的思路,做好谈话的准备。这是谈话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谈话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实物创设的情境,即教师利用活动角布置、墙饰、桌面玩具、实物摆设,甚至于一张图片,向幼儿提供与谈话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启迪幼儿谈话兴趣与思路;第二种方式是用语言创设情境,即教师通过自己讲一段话、提一些问题来唤起幼儿的记忆,调动他们的经验,以便进入谈话。第一种方式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话题,第二种方式适用于幼儿已经具备比较丰富的经验的话题或幼儿新近关注较多的话题。
情境是谈话话题的“助手”,应以达到引导谈话话题的目的为基本标准来衡量情境创设的量与度。
环节二: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在幼儿就谈话话题开始谈话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向幼儿提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机会。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个人对有关谈话中心话题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谈话经验交流个人见解。
设计和组织这一环节时应做到:不做示范,不给幼儿提示,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以三三两两自由结合的小组或一对一的小组形式,让每个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在自由交流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以调动幼儿的兴趣,增进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在这个活动阶段,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观察了解幼儿的谈话情况并视情况参与谈话。
环节三:拓展谈话范围。经过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活动阶段之后,教师要集中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在此阶段教师通过逐层深入的谈话,向幼儿展示并帮助他们学习运用新的谈话经验,使幼儿谈话水平进一步提高。
所谓新的谈话经验,是谈话活动目标在谈话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幼儿要学习的谈话思路和谈话范围的总和。向幼儿提供的新的语言经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年龄班幼儿的谈话水平应在幼儿原有谈话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经验范畴;二是每个谈话设计的新语言经验尽可能有所侧重。这次谈话活动可重点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谈话,下次可能是重点学习围绕中心话题深入拓展小话题,在之后的谈话活动中还可能学习幼儿自己提出话题谈话,等等。另外,教师在此阶段向幼儿展示的新的谈话经验,不是用示范、指示的方法说给幼儿听,而是通过深入拓展的话题范围将这种经验逐步传递给幼儿。教师用提问、平行谈话的方法,将新的谈话经验引入,让幼儿在谈话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沿着新的思路去说,潜移默化地应用新的谈话经验,最终学会这种新的谈话经验。
二、讲述活动的教学模式:四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正确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根据语言环境要求,针对具体的言语凭借物的实际,组织口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正规的语言风格说话,使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达的语言经验。
2.程序和策略
第一层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讲述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相对固定的讲述对象即凭借物,因而在设计组织讲述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教师可根据讲述类型、凭借物的特点、具体活动的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二层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这一层次的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尽量放开让幼儿自由地讲述,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实践运用已有的讲述经验。可采用幼儿集体讲述、幼儿分小组讲述、幼儿个别交流讲述等形式。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①交代清楚讲述的要求;②仔细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
第三层次: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经过上一阶段“开放性”的讲述之后,教师应将活动导入“收”的程序,为幼儿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新的讲述经验是每次讲述活动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讲述的思路和讲述的方式。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的方式可以有:①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②通过教师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③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新的讲述思路。
第四层次: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讲述活动中,仅仅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幼儿实际操练新经验的机会,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这些经验。因此,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的具体做法是:①由A及B,即提供同类不同内容的机会,让幼儿用新的讲述A的思路去讲述B;②由A及A,即让幼儿尝试用新的讲述方式来讲同一件事、同一情景;③由A及A1,即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扩展或延伸原内容的讲述机会,让幼儿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三、听说游戏的教学模式:四步式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按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复习巩固发音,扩展练习词汇,尝试运用句型。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2.程序和策略
第一步骤:设置游戏情景。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幼儿展示听说游戏的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教师应调动一些手段去设置游戏的情景,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用物品创设游戏情景;二是用动作创设游戏情景;三是用语言创设游戏情景。
第二步骤:交代游戏规则。
这一步骤的活动实际上是教师对幼儿布置任务,讲解要求的过程。教师在交代游戏规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第二,注意讲清楚听说游戏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第三,注意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
第三步骤:教师引导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在这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游戏中充当重要角色,可以主宰游戏的过程。幼儿此时参与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部分地参与游戏;另一种是全体幼儿参加游戏的一部分活动,待幼儿熟练掌握游戏后再完全参加游戏。这一步骤有利于幼儿在活动进展过程中熟悉游戏规则,进一步理解游戏的程序,掌握在游戏中运用语言交往的思路,从而为独立开展听说游戏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步骤:幼儿自主游戏。在幼儿自主游戏的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开展活动。此时,教师已从游戏领导者的身份退出,处于旁观的地位。观察幼儿游戏时,应注意对个别不熟悉规则的幼儿进行及时地指导点拨,帮助这些幼儿更快地加入到游戏的队伍中去,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一员。同时,教师也须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及时予以解决,以免因角色分派不当或其他问题影响游戏顺利进行。
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可以根据每一个听说游戏的具体要求来考虑适当的活动形式,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游戏,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游戏,还可以一对一结伴进行游戏。采用何种活动形式,取决于幼儿参与活动的最佳效果。
四、文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感知—学习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感知理解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幼儿有意识倾听的能力。
2.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即采用适合幼儿特点及该文学作品特点的方式引出作品的名称,介绍作品中的角色等。
(2)欣赏作品。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幼儿欣赏作品,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或者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幻灯,或者使用挂图,或者配以桌面教具,辅助进行作品的教学。如果作品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也可直接给幼儿朗读作品,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
(3)谈话讨论。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像。不强调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短时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
(4)欣赏作品。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不要过多地重复讲述作品,以免使幼儿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故事类作品以讲两遍为宜。
(二)理解—体验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让幼儿切身地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幼儿用多种手段表现作品的能力。
2.程序和策略
(1)欣赏、谈论作品。唤起幼儿对已学习、感知过的作品的回忆,让幼儿围绕着已学的文学作品去思考,去表达。
(2)创设情境。可以采用观察走访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接近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自然或生活情境;也可以在活动现场特意为幼儿创设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情境。
(3)表现作品。表现作品的方式有表演游戏、歌唱、美术活动等。教师应引导幼儿投入地去表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鼓励他们创造性想像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迁移—仿编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将文学作品内容整合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使得他们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的迁移,提高幼儿的迁移、创造能力。
2.程序和策略
(1)欣赏、谈论作品。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再次欣赏作品,并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例如,教师组织幼儿仿编诗歌“绿色的世界”,就可以让幼儿谈谈“为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绿色的”,“假如戴上其他颜色的眼镜,世界会变成什么颜色”。
(2)启发想像。教师可视情况通过示范启发幼儿想像。仍以“绿色的世界”为例,老师可戴上红色眼镜,把诗歌编成“红色的天空/红色的房子/红色的小朋友/红色的面孔/这儿一片红/那儿一片红/到处都是红、红、红”。教师的示范在启发幼儿的想像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像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
(3)自由仿编。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思路,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借助于某一图片或实物来仿编。如果是仿编“绿色的世界”,可以向幼儿提供其他各种颜色的眼镜(例如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制的玩具眼镜),让幼儿戴上这些眼镜来看周围世界,然后仿编诗歌。等幼儿熟练地进行想像并仿编出诗歌后,教师可取消直观教具的使用,要求幼儿脱离实物或图片去想像与仿编,一步步地引导幼儿掌握仿编诗歌与散文的方法。
(4)串联与欣赏。在幼儿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或散文段落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如果散文较短,容易记的话)复述下来,然后将幼儿仿编的段落加上去。有的诗歌散文原文有总结句,可以用总结句来结束全文。教师在幼儿仿编时,应随时注意记下幼儿仿编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或纸上随手画记的方法,以便总结欣赏时指引幼儿将仿编段落一段一段地加到原来的诗歌后面上去。
五、早期阅读活动的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使幼儿萌发出接受书面语言的最初步、最根本的情感倾向;培养幼儿热爱书籍、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及对文学的好奇感和探索愿望;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技能。
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幼儿自己阅读。
在阅读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创设让幼儿自己阅读的机会。这一环节将阅读活动学习的书面语言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自由地“接近”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观察自己的认识对象,获得有关的信息。为幼儿提供自己阅读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闻不问,要求教师巧妙而实际地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用问题引导幼儿的思路,指示他们观察认识的途径;教师也可以向幼儿提出观察的要求,然后教师操作、表演,让幼儿完整地、安静地阅读观看。
第二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实际上是在幼儿自己观察认识接触到的书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幼儿进一步学习理解这些书面语言信息。在这一活动环节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明确此次早期阅读内容,并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言信息。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活动中,教师不必着重“告诉”幼儿什么,可以采用“平行”的方式与幼儿平起平坐地共同阅读。换句话说,教师可将自己的指导作用放在“一起阅读”之中,而不是告诉幼儿应该学习什么。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幼儿从自由地“接近”阅读信息,过渡到按照教师的指导接受阅读信息。
第三环节: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有一定的重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计划地在活动中贯彻落实。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的形式主要有组织讨论,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他活动形式,如表演、游戏等。只要能够引导幼儿深入掌握学习的重点,加深对所学的书面语言的印象,各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在这一环节的活动组织过程中使用。
第四环节 :归纳阅读内容。归纳阅读内容是总结性的活动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巩固、消化所学的内容,是整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归纳阅读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多种:可以用竞赛性质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组织归纳阅读内容,有的阅读图书活动最后用配乐童话的方式进行,让幼儿随音乐做动作,体会图画故事所表现的情节和人物角色心理,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归纳阅读内容环节的活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这一环节的活动,只要有利于幼儿巩固掌握阅读内容,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观点,各种活动方式都可以在此环节活动中尝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