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9-18课)中华书局版
第九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必背)
一、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
二、秦始皇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1.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意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正式成立,从此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沿用了这个制度。
2.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在全国通行秦半两)、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在交通上,车同轨、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4.在思想文化方面:书同文(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5.在军事上,北击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修筑长城(万里长城,西起临兆,东至辽东。万里长城的修建有利于民族的和平,对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南征越族、修建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
四至(东至大海、西至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至南海和越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
第十课、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一、秦朝的灭亡(必背)
1.秦朝只存在了14年,推翻秦朝统治的人是刘邦。
2.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陈涉吴广起义(必背)(大泽乡起义)
起义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直接原因:陈胜、吴广戍边误期
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楚汉之争(必背)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善于用人得民心。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对推翻秦朝起决定性作用;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
三、西汉的建立(熟悉)
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第十一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汉武帝的改革(必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组成内朝,为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为外朝,为决策机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
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专门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统治(注意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联系);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在地方设官学。5.经略边疆:卫青、霍去病把匈奴赶到大青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熟悉)
目的: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第二次是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
意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西域是今新疆以西地区,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使得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昭君出塞: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必背)
第十二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必背)
1.张骞打开了丝绸之路,班超巩固和保护了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南部、西亚和地中海东岸,或至南亚。
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北部。
意义:是东西方交通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发展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治理了黄河,提出了力本农的政策;赵过创用了代田法,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800年未改道。杜诗发明了水排,还有人发明了翻车。
第十三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必背)
造纸术的发明
1.西汉人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西汉麻纸)。
2.东汉中期的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植物纤维纸,又称“蔡侯纸”。3.意义:纸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准备了条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传入世界各地,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东汉时期,标志着我国当进已取得很高的数学成就,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
地动仪: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杂病论》系统而完整的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为后世中医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中医典籍)
神医华佗:东汉末年的华佗尤其精于外科,并发明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他的这种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华佗被后代称之为“外科鼻祖”,民间则称他为神医。华佗还编了一套“五禽戏”,使人增进健康,消除疾病。
第十四课、秦汉的文化艺术(必背)
1.史学两司马: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
2.《史记》 :作者司马迁,是我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开创了记传体通史的先河。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汉书》 :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4.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十五课、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分三国
2.史学两司马,南阳一卧龙:卧龙是指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兴汉室。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了解)3.黄巾起义:184年,暴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业大起义。
结果: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了解)
4.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大战(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曹操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刘备企图统一全国。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形成。7.三国经济发展(熟悉):
目的:重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壮大自己力量,一统天下。
A.魏国占据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集中力量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B.蜀地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天下。
C.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8.西晋的建立:265年,权臣司马炎废曹魏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军灭孙吴,三国鼎立结束,全国归于统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十六课、两晋与南朝
1.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匈奴人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建号汉),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了解)
2.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了解)3.南朝:宋、齐、梁、陈合称南朝,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必背)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此后相继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朝代。4.永嘉南渡: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不堪,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史称永嘉南渡。
影响:北方人口的大量迁移,一方面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另一方面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开垦了大量的旱地、湖田、兴修水利、推广铁制农具,开发了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必背)
第十七课、十六国与南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时南方为东晋政权。
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相互认同。(必背)
影响:入主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放弃游牧,过定居生活)、生产(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②内迁各族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了解)
二、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时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强大后统一北方。(了解)
时间:383年,苻坚想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天下。
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晋军大败前秦军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三、北魏的建立(了解)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
意义: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必背)
内容:1.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建立农村基础组织 2.迁都洛阳
3.实行汉化:穿汉服、说汉化、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名族的大融合;为以后南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为北朝(必背)第十八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必背)
1.祖冲之与圆周率:祖冲之是南朝宋时候著名的数学家,他最大的成就:对圆周率的推算,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这个数值的求出比欧洲早1000多年,被称之为祖率。
2.贾思勰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郦道元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著有《水注经》一书。《水注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学名著。
4.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是发现于甘肃放马滩的战国晚期地图。
第十九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必背)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东汉时受统治者重视,南北朝时在社会上盛行(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教义:宣扬因果报应,灵魂不灭,有转世来生,要求人忍受痛苦,禁欲修行修行。(可不背)
2.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建于东汉中期,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成仙的目的。
3.东晋的王羲之又称王右军、书圣,代表作为《兰亭序》。《兰亭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特点: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了解)
4.顾恺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洛阳神赋》。
5.陶渊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伟大的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
6.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其中乐山大佛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帝后礼佛图”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珍品。
第二篇:2016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 为流传的词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 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3.禹死后,启杀了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天下为家” 的世袭制所代替。这体现了
A.历史的进步 B.历史的退步 C.历史的停滞 D.历史的轮回 4.《史记》记载:商朝时宫廷“以酒为池”,酗酒成风。这从侧面反映了商朝在经济上 A.酿酒水平高度领先 B.粮食生产相对充足 C.人民生活十分富有 D.宫廷饮食非常单一 5.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奖励军功 8.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郡国制代替郡县制 9.汉武帝时,有大臣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10.右图是汉代后期画像砖上的讲经图案。这里所讲习的“经”主要是指
A.孔子著作 B.儒家典籍 C.诸子学说 D.黄老学说 11.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管辖区域是 A.五岭以南 B.西南夷地区 C.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D.海南岛
12.右图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 A.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出击匈奴 C.霍去病出击匈奴 D.王昭君出塞 13.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14.公元3-6世纪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15.发生在东汉末年,同时又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奠定基础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1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17.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18.2011年,新国家博物馆把国宝“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该国宝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19.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两千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
A.李冰 B.李春 C.郦道元 D.张仲景 20.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 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21.下列世界领先的数学成就中,不属于《九章算术》的是
A.负数的概念 B.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C.圆周率的计算 D.涉及很多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遗产大会一致表决通过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这是因为殷墟发掘了以下的重要文物
A.甲骨文、陶器 B.宫廷遗迹、青铜器 C.玉琮、青铜器 D.甲骨文、青铜器 2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 A.主张“为政以德”
B.按出身贵贱招收门徒 C.主张“因材施教”
D.以《论语》作为教材 24.现在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传入我国之后很快就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且 得到扶植壮大,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C.对维护专制统治有利 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5.《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
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之谓也。
——《商君书·外内》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商君”是谁?他在历史上的最主要贡献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一,归纳他在秦国采取的主要变革措施。(6分)
(3)据材料二,“商君”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其中提到的“末事”指的是什么?(1分)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4)说说“商君”的活动对秦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2
27.棋盘上的历史
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观察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何时?(1分)
(2)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与秦末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
(3)若将象棋中的“帅”比作“皇帝”,说说“皇帝” 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2分)
(4)作为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说秦朝“丞相”的主要职责。(2分)此外,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御史大夫”和“太尉”的主要职权分别是什么?(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荆州„„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四《蜀书·诸葛亮传》
请回答:(1)这是诸葛亮在哪场战役之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分析?他对当时各派政治势力的实力作了怎样的分析?(7分)
(2)他向刘备提出了什么具体建议?(4分)
(3)后来政治形势的发展是否如诸葛亮所预料的?说明理由。(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 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C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
(3)据材料三,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切“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4)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C 6.B 7.D 8.B 9.A 10.B 11.C 12.A 13.A 14.A 15.D 16.C 17.B 18.B 19.A 20.C 21.C 22.D 23.C 24.C 25.D 26.(1)商鞅。(1分)在秦国主持变法。(2分)(2)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建立县制。(6分)(3)粮食价格低。(1分)工商业活动(1分)。重农抑商政策。(2分)(4)制度上除旧布新;秦军战斗力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任答2点即得4分)。
27.(1)原始社会末期(或公天下时期,或史前时期,其它合理答案)(2分)。(2)楚汉战争。(2分)(3)把三皇五帝之称合起来,号称皇帝。(2分)(4)丞相管行政。(2分)御史大夫管监察、太尉管军事。(4分)
28.(1)赤壁之战。(1分)曹操兵强势大,无法取而代之;孙权在江东地位巩固,不可图谋;荆州和益州,地势险要,又很富庶,但治理不善,正可取而代之。(6分)(2)夺取荆益,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即可以成就霸业。(4分)(3)后来历史发展成三国鼎立局面,证明了诸葛亮的认识是正确的。(2分)
29.(1)孟子和孔子(A和C两人物不能混淆)。(2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儒学被统治者推崇(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阻滞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 等。(任答一方面即给2分)。(3)(4)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必考孔孟之书。(任意答出一点即给2分)(4)本问分两层赋分。第一层:单纯地肯定、歌颂或单纯地否定、批判;第二层:辩证思考,表达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的意思。(2分)
4
第三篇:2018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简要版)
2018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简要版)
一、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为开国大典做准备)
内容: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④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⑤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⑥将北平改名北京作为首都;⑦采用公元纪年;⑧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54门礼炮(代表当时已知我国54个民族),齐鸣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意义: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1953年7月,美国被迫同朝中方面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意义:捍卫了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的独立,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
四、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1953年)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③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自动化高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③1955年,第一个自动化水电站——官厅水电站开始发电;④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意义:发展了工业,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 六、三大改造(1953年至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七、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实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八、三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的过渡状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十、三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61年),失误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①大跃进,主要特点:农业:对农作物产量的高指标和严重浮夸;放“卫星”,工业:大炼钢铁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评价:是我国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3、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
(1)、文革表现: 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各地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②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和法律受到践踏;③文革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和工贼”。
(2)、文革抗争:周恩来和老一辈革命家进行斗争
(3)、两个反革命集团:①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②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将 “四人帮”隔离审查,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4)、文化大革命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十一、建设成就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0年,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xiān)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65年9月,钮经义等科研人员获得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十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 ③1972年2月,美
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十三、英雄模范
1、大庆石油工人—— “铁人”王进喜,“铁人精神”
2、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3月5日,向雷锋学习纪念日
3、“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4、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干部
5、精神: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包括: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东风导弹),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5、国防政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十九、社会生活的巨变
1、社会生活①衣:服装品种、颜色、款式、材质和品牌更加多样;②食:由吃饱到吃好,讲究营养搭配、绿色生活;③住:宽敞、舒适;④行:飞机、汽车、高铁等交通不断完善,出行方便;⑤用:彩电、手机、冰箱等耐用品增多。
十四、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十五、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改革:1984年,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进行基础性分配。
十六、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
1、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区——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1988年,设立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并划海南省为海南经济特区
3、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4、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设立 十七、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③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胡锦涛、连战实现会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④2009年,两岸实现“三通”,通商、通航、通邮。
十八、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
1、陆军:陆地作战,包括:机动作战部队、边海防部队、特种部队等。
2、海军:保卫国家海上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包括: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陆战队等(核潜艇和航空母舰)。
3、空军:保卫国家领空安全,保持全国空防稳定,包括:航空兵、地面防空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等。
4、第二炮兵: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
2、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3、新的劳动就业模式: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找工作途径:朋友、家人介绍,网络求职,参加招聘会,去公司面试应聘等。
4、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02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世界第二,经济总量世界第二。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家加大教育的投入,如九年义务教育、营养餐、住校生补贴。2003年,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绕地飞行并成功返回,成为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二
十一、奥运会(象征和平、友谊、团结)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1984年中国参加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金牌。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幕,8月24日,北京奥运会闭幕,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一名,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金牌榜榜首的亚洲国家。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9月6日至17日,北京又举办第13届残奥会。意义:展示了中国的国力,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了世界和平和友谊。二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7年10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
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是元谋人。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2、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存中,以元谋人化石最为著名。
3、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于江河流域,以及水源充足、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可以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充足的植物和肉类食物等。
二、北京人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距今约71万—2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4、北京人是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晚期直立人。
5、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北京人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
7、概述北京人的特征?
答:①北京人仍保留猿的一些特质,头骨较宽,眉骨粗大,颧骨高突; ②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③会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④使用天然火;(火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⑤过群居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8、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火可以烧烤、照明、御寒、保护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9.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早(发现时间最早)、多(发现化石遗迹最多)、深(最具代表性,影响深)
三、山顶洞人
1.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2.山顶洞人的生活: ①采集、狩猎、捕捉水生动物。
②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磨制骨针用来连缀兽皮遮蔽身体。③佩戴装饰品,已萌生审美意识。④能够人工取火。⑤过氏族生活。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第二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半坡聚落
1.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
2.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半坡居民种植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5.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还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二、河姆渡聚落
1、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来耕地。
3、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已经会挖掘水井。
5、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早期的农耕文化。
三、大汶口聚落
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遗址。2.已经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3.陶器有黑陶和白陶。简答题
一、你认为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是怎样产生的?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人们在采集狩猎的过程中发现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开始有意识的培植可以使用的植物和饲养动物。于是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
影响:改变了“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成可持续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我们的祖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定居生活的。
二、导致干栏式建筑与半坡半地穴式房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主演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启示: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和皇帝
1.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2.炎帝的功绩: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②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③发明陶器;④开辟集市。3.黄帝的功绩: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②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仓颉)、历法、算数和音乐;③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5.战争:
①涿鹿之战:黄帝和炎帝VS蚩尤
炎黄胜利 ②阪泉之战:
黄帝
VS炎帝
黄帝胜利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尧舜禹“禅让”与大禹治水
1.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2.什么是禅让制?
像尧、舜、禹这样,通过民主推举有才德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3.禹的功绩:①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
②领导人民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4.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第五篇: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五.评价方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段(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1.课堂短剧 A.孔子讲学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走边捋胡须)(众弟子安静)众弟子: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须)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众弟子:弟子明白了。B.因材施教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2.课堂辩论: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
学生甲: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乙: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对应了吗? 学生丙: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儒家处于礼教极端,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丁: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因为毕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再说说道家。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戊: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决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如果说儒家的“仁”和“礼”是温情脉脉的精神鸦片,那么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用得好,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武器,用不好,则会成为自我灭亡的武器。
学生己:我认同的是道家。因为如果像儒家这样,无视个性的差异,蔑视个人利益,那思想就越来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是使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学生庚: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苦。不见得吧!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错了事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学生辛: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国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个空壳,久之,民众一定会对这种“刑罚”有所反抗。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把屠刀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古时候跳回现实生活,就拿学校做比喻,你要校风好,难道就要老师上课拿着一把戒尺,谁不认真听课,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谁做错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严厉地惩罚他吗?不是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更加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变得更坏、更反叛。如果你“无为而治”,虽然到最后“无为而无不为”,但中间那段时期,你的校风差得无可挽救,谁也不会再听你说。如果用“仁”和“礼”来教化学生,和他们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附二:学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1.外法内儒建校风 初一(6)班赵梦薇
现在,我校还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
单采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以德来教化同学们,不行。要求人人必须一个样,好像有意要规定个人思想,难免会有同学不愿意。单采用法家的规章制度,提出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刑罚”,不行。会逼得同学们喘不过气,十分害怕,这样不够完美。单采用道家的自觉遵守、“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随遇而安,如果同学们都会自觉管束自己了,还会出现不良校风吗?还是不行。到底该怎样采用才够完美呢?校风要好,首先必须思想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建立好的校风,以前为什么会做错,以后该怎样做,让同学们思想上有所改变。接着,就是行动方法,要制定规章制度,使同学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否则给予处罚,使同学们改掉不良的行为,这样人人做到文明有礼,学习气氛浓厚,校风还能不好吗?
对于保护公共财物,也应该采用外法内儒的思想。让同学们知道公共财物的重要,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来做。这样保护公共财物这一方面也没问题了。
所以,想要校风好,公共财物受到珍惜爱护,应采用外法内儒的思想。
2.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初一(6)班朱雨凡
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环境得到好的保障。所以,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校风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扬子一中这个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来说,建立良好校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认为要想建设好学校校风,方法倒是有几种。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了解了儒家学派倾向思想教育,法家学派强调规章制度,道家学派则主张自我觉悟。当时这几大学派为国家政治各出良计,争得不可开交。但我认为合三家之力,取长补短,岂不更好?当然,用三家方法来管理校风,相信会事半功倍。首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必须拟订我校的校规,并让同学们严格遵守。赏罚分明,尤其是违反校规者,应重重地罚,狠狠地罚,才能让大家一起重视校规,遵守校规。当然,只懂得利用法纪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学秦始皇的残暴,更应重在人心。所以给同学们灌输良好的思想教育,也是必要的。带领同学们读几本有关这方面的书,让大家懂得校风的重要性,让大家自觉遵守校规。利用课余时间召开座谈会,给同学们讲讲良好校风的重要性,教育大家。用这种仁慈的方法,也挺见效的啊!哎呀,如果碰上了只犯一点儿小错的同学,既犯不上处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那就找他谈一次心,让他多学习周围的同学们。自我发觉错误、自我改正错误。这样,既不伤害同学自尊心,也有利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人人有责。方法得当,造福学生。大家齐出主意,多学学古人的方法,说不定还真行得通呢!3.“法治”是良好校风的保障 初一(6)班张倩云
校风这个问题我支持采用法家的思想,用规章制度来限制同学们的行为。
因为我认为如今的同学们,特别是中学生,尤其喜欢追“潮流”,认为随地丢垃圾、在校园内骑车就是酷。这样,一个同学看见了,照做,一传十,十传百,恶性循环,因此形成一股“校园歪风”,使学校的精神面貌日益衰落。所以,我想这时候应该采用严厉的“法”来限制同学们的不良行为。为什么儒家和道家方法行不通呢?因为它们的思想太仁慈。如今我们这些中学生为了追潮流,管它什么“树立良好的校风”,即使你说更多的仁义道德也没用,他们只会当作耳边风,而这就是给了他们精神涣散的机会。但如果用法治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起码同学们会顾忌,即使刚开始不愿意,但慢慢地会养成习惯的。所谓“纪律是良好校风的保障”,所以我建议采用法治来端正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