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
—摄影2班 施涛
青春之风吹拂着轻柔的沙,触摸着海水中最深的蓝。在这无尽的天际,时光渐渐老去,生命也在慢慢地流逝。不像旋转的木马一刻不停,亦不是叶子,飞舞之后,转身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朝着梦想的前进,每一步都是如此的坚定,每一步又是那么的偶然。眸然回首,却不见了曾经的懵懂与天真。
历史的画卷,延绵不绝,亘古的的流传,谱写生命的浩河。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近代史,这一金玉良言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近代史这一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足以让国人深刻反思并总结。
而对于我来说,我们的新的篇章,新的历史,从大学之路,展开新的一页。大学不仅象征着中学时代的结束,更是意味着青春最绚丽的绽放。大学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让我们进一步的去领略过去的故事,让我们的感受先人的智慧,让我们自己的梦想于更高的基点起航,让梦想之路流淌的更加的顺畅!
还记得,初入大学的我,怀着一颗青春悸动的心,准备迎接崭新的未来。但面对大学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处处充溢着新鲜,刺激和挑战。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自由的也让我兴奋到不知所措,刚开始的昂扬斗志日渐消磨殆尽,归于平淡,沉溺于享受。看着橱窗里学长们的成就,说不羡慕是假的,注视身边努力的身影,说不触动是违心的。沉沦之易,清醒之难,走马观花般的游走于课堂之间。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感受夏商周人民的坚韧、淳朴。承受清政府腐朽统治下的,腐朽、糜烂,以及普罗大众的坚持不懈的反侵略斗争。触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不屈,艰苦、执著。聆听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爷爷的真知灼见,感悟其中的敢拼、敢想,大胆、创新。让我触动,感染,慢慢的从迷惘中醒来。曾经历迷茫过,失落过,蹉跎过的我,没理由在洗净铅华,退去浮躁之后,不回归最初的那份纯真,其实问问自己,梦想一直都潜藏在心底,未曾离去。既然梦想依然,就更没理由选择停留,而应扬帆起航。因为,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并不是滋生诟病的沃土,我所拥抱的这所大学,更不是埋葬梦想的坟墓,历史更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毕淑敏曾说过:我可以不伟大,但我庄严;我可以不永恒,但我真诚;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努力。这,不正是身为梦想者的我们,所应具备的素养,不也是历史见证者的我们,所应具有的品格,也更应该是一个大学生所应坚持的信条。我们不是早已走出,曾经备战高考时的那段昏暗生活,所以更应去触拥眼前这黎明的曙光,然后走向璀璨的明日。
历史扬起的风帆,飘扬的梦将从这里起航。我想我会爱上身边这大海的辽阔,爱上它独特的蓝色,爱上海风的气息。闲暇之余,我会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之上,聆听海水澎湃的声音,然后低头往往波澜起伏的大海,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给及自己鼓舞,坚实前进额步伐。
历史扬起的风帆,飘扬的梦将在这里起航。我想在我最年轻的时候,畅游我所力所能及的地方,品味各种独具韵味的风土人情,让一切的,一切的,地方留下我的痕迹,将所有的,所有的,收容进我的相册,我的记忆,我的人生里。充溢我大学四年,让我在大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流光溢彩的年华,谁又会没有心中五彩的梦想?有了梦想,就应有了追求;有了追求,也应有不懈努力的动力和力量。梦想,是一座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但拥有过梦想,并为之追寻梦想,我想这也不失是一种成功。而历史的积淀,是你的后盾,是你的臂膀,是你梦想路上不竭的动。
闭目,沉思,想想父母那日益佝偻的身躯,鬓角的银丝,被风吹皱的面庞,我想在他们日渐苍老的岁月中,我是他们唯一的期望,最大的牵挂。他们用自己的一切换取我今日的美好生活,那我又怎忍心让他们的期盼在我浑浑噩噩中沦丧。
年轻的我们,除了短暂的青春和梦想,其实,真的一无所有,但我们总是渴望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哪怕,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最后依旧归于平凡,起码我们努力过,尝试过,而不是,挥霍过,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骄傲不是吗?岁月会印刻下你的足迹,挥洒在你身后的历史涓涓细流之中。
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在风趣中疏导历史的洪流。在激昂中滋润生命的涓流。历史见证风雨,历史伴随成长,梦想之路因历史而铭记。
第二篇:历史心得
关于历史的学习心得书上说带“★”的是自渎课文,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小看对于自渎课文的学习,因为自渎课共有两大作用。其一,辅助对于某个时期的一段历史的学习。其二,可以增加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认真读。
四.对于阅读历史书的时间安排
历史的学习,我的感觉告诉我一定要看书,要一整天一整天的看,这可能有点夸张,但至少是说要拿一个长时间段来阅读,可以是一个星期天,一个下午。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轻松的建立一个清晰的“历史模型”即是知识体系。
五.如何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知识体系?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建立一个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建立体系来说,关于时间的记忆又是重中之重。打我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我就一直十分看重时间的学习、记忆,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要把时间记忆下来,就会有一种心里特别塌实的感觉,而也因为这样,在历史学习中也就有了一条线索,有了这条线索,历史学习当然也会轻松许多。但记忆时间,不是只把时间记忆下来,在记忆时间时一定要把事件记清楚,这样就可以就此作为一个轴,把什么背景呀,影响呀什么的一并记下来。知识体系也就这样完善了。
六.多看书,达到对书十分熟悉
什么叫作“多看书”?并不是要整天抱着书看,而是要在该多看的时后去多看。而这个时候就是指每个段落学习的结束,和考试前,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前面两个是必须的)。而熟悉就是指一说到什么,马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这个东西在书上的哪个位置,是讲了些什么。当然这就要求在看书的时候要集中精力,要充分用好自己的大脑。
七.考试前的读书方法
对于书这玩意儿,我想每个人在考试前都应该十分熟悉了,至少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既然书都熟悉了,那就表明线索是搞清楚了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看的过程中将东西记下来。这个问题也是历史学习的核心问题,但十分简单。历史嘛,无非就是“记”嘛,学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记东西确实是分长期和短期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历史也是需要分长、短期记忆的,就是说在小考试前短期记忆,在大考试前形成长期记忆,而这种长期记忆当然是由短期记忆组成的。所以不必担心长期记忆记不住,要是短期记忆做的好的话。而小考试前,要做的就是“先全面,再重点”,全面的要记住,重点的要一字不落。到了大考试前两个星期再全面记忆一遍,最后一个星期再把重点记一遍,相信考试一定不成问题。(当然,如果做的好的话)
以上的问题就是我学习的精要,最后,还要强调一下,对于文史类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有兴趣,要肯下工夫,要舍得花费时间去记忆,刻意的去记,一页一页地、仔细记.
第三篇:心得历史
中国近代史心得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这门课。也许对于很多原来学习文科的同学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内容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一直学理科的人,真正的是受益匪浅。正是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于以前的匮乏的历史知识有了新的填充。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一方面我对中国的近代的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自己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心得体会。尤其是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每次课的最后一段时间,老师都会组织同学自己上台演讲说课,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更加的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在丰富的幻灯片的展示当中,还插入了一些和近代史有关的音乐,视频等来扩充课文的内容,这使得原本枯燥看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近代史是现实的近亲,现实中许多食物还依然残留着他的影子和踪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于近代史的历史阶段,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夜的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这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第二个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灾
难深重的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中国人为了祖国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康而和西方烈强所做的一系列的斗争,是所有中华民族的不屈的华夏子孙所不能忘记的。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在伴随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时,一些中国人进行了先进的探索,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虽然成效甚微,但却也无法阻止后继的大批中国的文人志士效仿学习的热情。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虽然西方侵略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不屈的华夏子孙并没有就此放弃。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
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有时候我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不仅仅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华取得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了政治军事力量,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但我的想法只是一己之私,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是不公平且不正确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辩证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不能因为自己的理解而偏执于某一点上。中国的近代化开始得很艰难,过程中又遭到内外的种种阻挠,进程缓慢,十分不易,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法国历史学家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为什么历史上曾经
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的时候会任人宰割,欺凌?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以史为镜,知古鉴今”的意义。我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正在蚕食着当时的中国。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现在的我们,应该吸取前一辈的教训,沿着正确的方向勇敢前行。为祖国以后的美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重蹈覆辙,使祖国再陷入以前的泥湾之中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功课,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历史培训心得
教师培训心得
2013年10月25日至30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送教下乡历史教师培训班学习。在培训学习中,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报告,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当我听了李庆忠老师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和《历史学科教学反思与评价》、邓璟生老师的《初中历史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唐凌老师的《民族地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听了南宁请来的两位教师上的课和东巴凤各县老师上的课后收获很大。以上这些是我在培训期间的一点体会,培训是以学习为主,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专业技能,教法、评课观念的转变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
第一、视野得到开阔
作为一个科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真的不多,因此每一
次培训都是我们开拓视野,了解其他地区教学情况的机会,培训能使我们的视野的得到很大的开阔,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洪流中我了解到了不同学校的课改情况,了解到了不同学校的课改教学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资源。例如巴马二中的集体备课,巴马一中的教学模式,各县乡下学校的教学模式。这些学校真是各有特色,发挥了自己学生的特长。第二、专业技能得到加强
专业知识的充实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在这次培训中我对此感触颇深。授课教师们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了同一节历史课出现的多种不同的讲解方法,而且是课课有新意,招招出奇制胜,开拓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创新的目的。在这次培训中有两名来自南宁的教师为我们上了两节非常精彩的课,可以用一本日记本的五篇日记来把一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黄涛老师的课堂效果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效果,很自然的导入和过度,学生也很感兴趣也能主动的参与和回答问题。
第三、教育理念得到提升
新课改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的更新才能导致教学方法的更新。广西师大的李庆忠老师认为我们要重新审视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教育价值,历史教育的根底是精神 陶冶和人格培养。
因此要想达到陶冶精神和培养人格的目的,我们就必须转变理念,把时间、学习还给学生,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变为关注学生的人格,是历史课堂充满“情”,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开心、狂喜。
以上就是我这次培训所得到的体会与收获,我会把培训中学习到的理论转化为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努力做一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历史教师!
2013年11月3日
第五篇:历史观摩课心得
历史观摩课心得
学前周期间在辽宁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上,认真聆听了十节初中历史精品课例,老师们的精彩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设计,形象生动的的教学语言,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通过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参赛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普遍比较先进。她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体现得非常明显,老师们都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导入新课《电气时代的来临》,有老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已有知识储备,让学生上讲台做摩擦生电吸附小纸片的实验,也有老师让学生进行家庭使用的家用电器接龙比赛,还有老师直接通过开、关教室的日光灯进行导入。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二、参赛老师们的个人基本素质都较强。她们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语言表述科学、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老师们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的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的学习上能够采用不同模式,或讲授、或自主学习、或阅读指导、或合作探究,这些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处理,知识的巩固上,老师们都有所创新,别具一格。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接受,老师们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会先给学生提供一段视频,或者一段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去探讨、分析、合作、探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五、在学以致用方面,老师们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比如讲到欧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老师们都会联系到当时的中国,进而联系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让学生了解中国落后、复兴的来龙去脉。
总之这次观摩学习,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反思自己,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法、学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