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时间:2019-05-12 01:4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第一篇: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2008694121 朱柳桦 08教本4班

《和教师的谈话》里讲了一些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的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我觉得赞可夫这本书能帮我更清晰地理清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本书是以对话形式来写,比较吸引我们这些在读学生。就好像我在提问题,老师在解答疑问。

赞可夫说:“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相互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这种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而是同情学生,体贴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谈话

现在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这是教师教育内容之一,学生有时不尊重老师,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该怎样尊重自己,或者是尊重的方法。教师需要与学生友爱相处,但这里的友爱是建立在尊重,和谐,快乐,共赢的基础之上,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这样的友爱是缺乏教育意义的。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 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我们老师就一定努力的,对每个孩子负责。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五十多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赞可夫在第三章《学习的诱因》中谈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向往,不仅仅获得分数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应该对认识未知事物的向往、从完成困难任务而体验到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在幼儿园没有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衡量,但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成为评价孩子的一把标尺,尺度的把握往往就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赞科夫说:“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应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在美的世界里。赞可夫提出了,孩子审美观的培养蕴涵于生活中,在大自然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更适用。学龄前儿童欣赏过各种艺术作品,听过成人关于艺术,关于自然美的谈话,耳濡目染的接受了审美观的培养。教师就应该从幼儿的审美经验出发,抓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那如何培养呢?素材又从何而来呢?赞科夫说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言而喻,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的长造型劳动中。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的个人

生活中的美,应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给以高度赞赏。不过对于学龄前儿童,在起初的阶段,还是自然界的美较易理解。赞科夫的观点就是要配要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还是自然界的美较为容易理解。这给我了很大的启发,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老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带领幼儿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中午散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但是我意识到,我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赞科夫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有一个教师带领一年级的学生到野外去参观,结果表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觉察她们周围的美。在参观后的谈话里,教师问她们看到了审美,他们回答说:“我们看见了各种树,还有各种花。有蘑菇,树叶黄了,”等等。在以后的几次参观里,女教师开始吸引儿童注意树林里的阳光的照明度,注意黄叶和绿叶的配合,等等。在晚秋时节到来以后,教师鼓励学生们作进一步观察,回想以前的树叶和天空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一次比一次丰富着,幼儿提高了她们的极限水平。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那个老师怎样来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的。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带领孩子一步一步的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感受自然界的美。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杜绝错误,预防错误。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

没有一个人天生会走路,都是在不断摔打中学会站立、学会行走、学会奔跑的。倘若第一次摔倒了便不再爬起来,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错误”或者“失败”都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资源。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中**亲去美国探亲,有一天在草地上散步,突然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摔倒了,她便好心地扶起来,小女孩的母亲从后面赶过来,不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严肃地说,她这样做不是帮助孩子,而是破坏了孩子的自信,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立意识,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越俎代庖。据说现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师成了主角。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害怕学生“失败”、“犯错误”急于求成而取而代之,可能是其中之一吧?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 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郁闷哪!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 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呀,惭愧惭愧!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明镜似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曾观李卫东老师上《母亲》一课,没有花俏的课件,亦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至极,就这样读读说说,却让学生及听课老师数次热泪盈眶。学生为何如此投入?我想,就是因为李老师已参透大师之真言吧!自勉之。大师还谈到“树立教师威信”问题。我们都知道树立教师威信很重要,那么教师的威信是指什么呢?大师指出,威信不是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而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对集体,对个人,时刻不可放松指导的职责。教师要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拥戴。“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教育确实上是不分国界的,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到底教学生什么?

钱校长的讲座听了几次,对我的课也点评过几次,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你教的是不是学生不懂的。”想想自己的课,现在的课堂,看着热闹、精彩,哪些确实是学生需要的呢?我们在备课时除了研究教材,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需要掌握的能力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思考学生的学习对他们的知识接受和能力的培养究竟有什么作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如果老师都这样去思考、去说、去做的话,我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怎么教?

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检验我们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赞科夫认为,旧教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教学中进行“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迫使儿童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同一材料,学生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次性的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的要求,每一个人要终身学习。要使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充实。要引导,要使得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不要讲得过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大纲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同时也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禀赋、天性、爱好等因材而施教。对于有差异的学生要实行有差异的教育,求得有差异的发展,要按各种方法共同前进,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在末段一句很贴切的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以具体的、独特的面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与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冲动等,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独特的魅力火花„„教师应当着眼学生人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使教育成为促使学生持续、终身发展的手段。

教师应当密切注视每一个学生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技巧的情况.我觉得赞科夫实验的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将来我们站在讲台上,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些原则,特别是关心学生这一原则,以学生为本。我们要避免浮躁,要切骄切燥,应该静下心来,经常多看教育理论的书籍,肯定对自己以后将来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第二篇: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3[推荐]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一口气读完了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尽管没《给教师的建议》给我那么多心灵的触动,然而,他里面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留给了我颇深的印象。

赞科夫,前苏联现代派教学思想的代表人,从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时间里他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小学各科的新教学法体系。

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何谓发展?赞科夫说:“一般发展不仅指智力的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

可见,从他的阐述中就可知道,他所指的发展不单单是指智商,还包括情商的发展,他坚决反对死记硬背,一个学生按学习成绩来说属于优等生,但在发展上却属于中等的甚至更低的的水平。而以前没有进过学校的一些学龄儿童,虽然未能学习书本知识,却在发展上一步一步地前进着。在知识与发展上存在着某种“剪刀差”,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掌握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发展水平高的人。

联想自己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谆谆善诱,把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拉在身边,耐心地辅导他,尽管暂时成绩上去了,然而到了初中却一个个全部下来了。为什么仍旧是如此状况呢?因为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方法,没有去发展他们的智力,他们只是在死记硬背着,看看好象掌握了知识,然而他们的意志、品质都没有上去,学校没有教给他创造性和独立性,他真实的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二、发展的三个方面

1、观察力

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达而文也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等人之上”。观察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通常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身上,往往是那些观察能力弱之人,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物,不能很好地描述。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责怪孩子好笨,思想不

集中,连抄抄字等都要错,其实是孩子的观察力的缘故。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观察力,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也就启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他们越是进行精细的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

2、思维能力

赞科夫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仅要给孩子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从好几个角度看问题。

多个角度看问题,这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我们老师大家都明白,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没有很好地重视。

3、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提倡手脑并用,脑力劳动者也需要实际操作,所以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对照他的阐述,联系学校里的状况,还是对这的不重视,虽然学校里开设了“综合课”等制作课,但都是老师兼任,没有很好地重视,课开设如同形设,丝毫没起一点作用,更重要的是,老师思想上的冷漠,比如我班的姜炜很喜欢制作,在这上有一定的天赋,然而老师们却笑话他,那对他将来考大学没一点儿的用处,顶多只是在家里修修会一点而已,却浑然不知这可以发展他的智力。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在这里,他还讲到了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要求使学生的思考去克服障碍,把学生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区的理论,为了使学生掌握充实的知识,必须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内部诱因,维持他们的激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觉得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高难度并不指教材越难越好,而是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材料。

2、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最认同他在后进生上的分析这一块了。后进生本就的特点

一、在情感、意志、情绪方面有一种“自我中心主义”,与集体合不来,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他们没有学习的欲望,求知欲低,对学校老师同学有反感。

三、观察力较弱,很多时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老师却给他补课,有时候去挖苦嘲讽他,逼他死记硬背,忽视启发式教育,就让他走进了死胡同。

最应该对他们做是的:

一、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

二、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

三、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

四、不要性急。五,吸引他们进入课外兴趣小组来。这五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以前自己对待“后进生”的态度虽然重视鼓励,也尽量减轻他们的思想的负担,为什么效果总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我没有重视孩子的观察力,也就是说,那是治标不治本,而当他们的成绩处于徘徊不前时,很容易对他们丧失信心。当课外兴趣小组人员分配时,那几个后进生总被我分在了最无所事事的体育组,我根本就没想到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执著的精神。

赞科夫的在美的世界里的熏陶,影响孩子发展的理论,学习的诱因等阐述,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与大师的对话,走进大师,让自己的头脑丰盈,让自己的精神丰富。感谢,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让我对理论的书籍,不再秫怕,让我有了阅读的冲动。那是我最大的收获!

第三篇: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5000字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2008694121 朱柳桦 08教本4班

《和教师的谈话》里讲了一些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的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我觉得赞可夫这本书能帮我更清晰地理清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本书是以对话形式来写,比较吸引我们这些在读学生。就好像我在提问题,老师在解答疑问。

赞可夫说:“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相互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这种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而是同情学生,体贴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谈话

现在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这是教师教育内容之一,学生有时不尊重老师,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该怎样尊重自己,或者是尊重的方法。教师需要与学生友爱相处,但这里的友爱是建立在尊重,和谐,快乐,共赢的基础之上,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这样的友爱是缺乏教育意义的。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 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我们老师就一定努力的,对每个孩子负责。

赞可夫在第三章《学习的诱因》中谈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向往,不仅仅获得分数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应该对认识未知事物的向往、从完成困难任务而体验到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在幼儿园没有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衡量,但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成为评价孩子的一把标尺,尺度的把握往往就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赞科夫说:“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应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杜绝错误,预防错误。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 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郁闷哪!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 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呀,惭愧惭愧!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到底教学生什么?

钱校长的讲座听了几次,对我的课也点评过几次,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你教的是

不是学生不懂的。”想想自己的课,现在的课堂,看着热闹、精彩,哪些确实是学生需要的呢?我们在备课时除了研究教材,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需要掌握的能力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思考学生的学习对他们的知识接受和能力的培养究竟有什么作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如果老师都这样去思考、去说、去做的话,我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怎么教?

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检验我们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赞科夫认为,旧教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教学中进行“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迫使儿童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同一材料,学生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次性的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的要求,每一个人要终身学习。要使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充实。要引导,要使得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不要讲得过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大纲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同时也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禀赋、天性、爱好等因材而施教。对于有差异的学生要实行有差异的教育,求得有差异的发展,要按各种方法共同前进,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在末段一句很贴切的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以具体的、独特的面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与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冲动等,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独特的魅力火花„„教师应当着眼学生人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使教育成为促使学生持续、终身发展的手段。

教师应当密切注视每一个学生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技巧的情况.我觉得赞科夫实验的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将来我们站在讲台上,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些原则,特别是关心学生这一原则,以学生为本。我们要避免浮躁,要切骄切燥,应该静下心来,经常多看教育理论的书籍,肯定对自己以后将来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

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

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五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第四篇: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1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科夫(1901-1977)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娓娓道来。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 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

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首先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在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赞科夫是一个真正的实验研究者,他亲自领导“教学与发展关系”研究实验室。从1957年起,他在莫斯科第172学校选了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班作为实验班,又为该班选了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然后采用“跟踪”研究方法,即从一年级一直“跟踪”到四年级毕业,同时又进行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比较.1964年,赞科夫写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一文,公布了他的“新体系”,立即在苏联教育界引起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虽然也有很多反对的意见,但其实验班的数量却在几年内爆炸般地增长起来,并且最终促进苏联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行。也正是有了丰富的实验经验,他才能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为他的差不多每一个论点提出事实佐证。

其次他的很多教学理论本身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性。赞科夫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阐述,他创立的“新的,包括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论体系”不仅在当时来看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甚至其中有些观点一直到今天乃至以后还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赞科夫始终把发展看做是儿童心理特性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因而他的教学论渗透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他认为“求知欲”才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动因,而分数和赞扬只是学习的“外部动因”,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动机,在今天仍然是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一个教育目标。再比如他的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要求无论在教养方面或者在发展方面,都能使所有的人而不只是特选出来的一部分人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获。这一要求也适用于苏联中小学。”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相符的,以数学为例,我们今天倡导“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其理论的生命力。

赞科夫是一个改革家,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小学教学体系已经“严重地落后于生活的需要”,“只是修修补补,而不去触动小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已经不行了”,“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其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因此他提出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

得到发展。虽然这些“教学原则”针对的主体是小学教学,但是其蕴含的教学原理对中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比如“以高难度教学的原则”,他说:“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所以他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满足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合理的教学要使学生进行思考去“克服障碍,把学生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他还引用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智力发展的第二个水平(也就是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第一个发展水平(现实发展水平)”,儿童的“智力”就提高了一步。当然他也说明了所谓的“高难度”并不是指教材越难越好,而是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教材。他反对繁杂的题海战,认为这是一种单调乏味无穷无尽的“操练”,对学生智力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这种现象,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刚开始没有意识到),那么学生经常会表现出冷漠,或者开小差;如果教授的内容太难,使得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云,同样不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选取的最理想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比如这样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能够解决,才是理想的。这一点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刚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有时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把握的不够好,对这一点有较深的感触。

再比如“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当然赞科夫这里犯了一个片面的错误,他把那些学习最不好的学生称为“最差的学生”是我们今天无法接受的。对那些学生的称谓问题先不谈,这里只讨论他主张的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做法。他反对传统的对待那些学生的做法,比如叫他们的家长到学校谈话,把他们留下来补课,额外布置作业,心情急切地给他们下达过高目标等等。特别的,赞科夫对待把成绩差的学生留下来补课的做法的观点现在读来仍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认为,“差生”在正课上都无所事事,在补课时又怎能开动脑筋?“差生”学习负担本来就重,现在又要给他追加作业,又要叫家长,这无疑更加加重其心理负担。他主张的做法是:

一、尽量减轻“差生”的思想负担,平时尽量不打分数;

二、逐步帮助其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估计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对其提问;

三、利用一切机会导引,启发他们观察事物,积累了较多的事物表象,语言的描述也丰富了;

四、对待他们不能性急,不要苛求他们很快就能把成绩考好;

五、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同时要求全班对其采取善意帮助的态度,克服其“自我中心主义”。在我们的班上总会有那么几个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如何对待他们呢?过多的考试,过多的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试卷分数),叫家长谈话,一味地加强反复练习的做法是否必要,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以上是我对《和教师的谈话》的一点点认识,很不全面。赞科夫的教学论并不是全然不可移易的,他的有些观点比如“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对发展的认识等是值得商榷的,这里不作赘述。

第五篇: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作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我实验室”领导人,他的教育理念可谓前卫超脱,在苏联那个年代,赞科夫无可厚非是教育的引领者。他的教学论思想曾对苏联学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赞科夫有着诸多著作和论文,其中包括《教学与发展》、《论教学与生活》、《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试验》等。

《和教师的谈话》是赞科夫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他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他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着重抓“能力培养”,这正是近20多年来美、日、德等国家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和教师的谈话》包括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认识周围世界,知识的广度和巩固性,劳动教学,在美的世界里,教学和发展,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掌握知识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劳动及其创造性11章节,深入浅出地概述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已成为当代苏联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的必读书,它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全文读完之后,我收获颇丰,该文不禁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学习,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步入大学,大学相对多变轻松地上课方式反而让人一时无法适应。听课时可能会一时找不到重难点,不知如何记笔记。诸如此类的困扰都是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常常忽视孩子的能动性,对于一些孩子日常的生活中的个人体会、想法无法带到课堂中来,从而形成不了充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学习中的孩子,通常对事物充满新奇感,他们喜欢将问题带进课堂,这时便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与沟通,实现课堂与孩子的互动。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课堂教育仍需要大幅度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环境的优化,这些都是教育机构该考虑的问题。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而意志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老是牵着学生走路,那他就是不懂得意志力形成的条件和源泉。”我认为无论老师还是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的意志,不要过分宠溺,学会放开手让孩子自行判断、独立应对。我记得我小的的时候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当然,父母心疼是必须的,但更多的,爸妈想让我懂得摔倒就得自己爬起来的道理,摔的痛了才知道下次小心。

赞科夫的发展论以学生为出发点,意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便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真谛。赞科夫的教育理论与教改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而“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是赞科夫教学发展思想的精髓。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应该多阅读此类书籍,增加自己的教学涵养。赞科夫的教育思想是伟大,我们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下载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南方谈话》有感

    读《南方谈话》有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顷刻间不战自溃。世界的大......

    读《南方谈话》有感(5篇范文)

    读《南巡讲话》有感 为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最近将《南巡讲话》从网上翻出来,读了一读。 《南巡讲话》主要是,1992年一月中旬到二月下旬,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

    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然他的作品思想之深邃以至于我们无法全然领会;但我认为读过艾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至少可以拉......

    读《高难度谈话》有感(精选五篇)

    说——读《高难度谈话》有感李煜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这篇《荀子·大略》所表达的思想虽然是......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2(共5篇)

    读《和教师谈话》有感记得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述了对教师的定义,也说明了教师的工作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把传道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千教万教,要教做人......

    读《教师博览》有感

    读《教师博览》有感 时代变了社会转型的浮躁影响着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教师的权威受到 极大的挑战;新课改的......

    读《致教师》有感

    读《致教师》有感龙川县培英学校 李雪萍暑假有幸看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心中满是收获。作为一个一不小心就当了二十多年老师的普通人,对于书中的观......

    教师读《孟子》有感

    春日读《孟子》有感温柔的朝霞披洒在东西小路上,七点半的它格外热闹,同事们三五成伴的向学校走去,或忙碌,或充实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春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也许是刚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