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 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
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 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 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
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
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不适合障碍
5、培养集中注意的方法:1自我暗示2情景想象法3培养间接兴趣4自我奖励法5训练听课技巧 第二节 感知觉
1、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的基本条件:1刺激物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2感觉器官,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映像的生理装置。
2、感觉的基本规律1后像2感觉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
3、直觉特性1直觉的整体性2直觉的选择性3直觉的理解性4直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直觉往往并不随直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像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直觉的恒常性。
4、直觉的类型:1空间直觉1)形状直觉2)大小直觉3)方位直觉4)深度直觉2时间直觉和运动直觉3超感知觉和错觉常见的超感知觉主要有:心电感性俗称传心术,指两个人之间不许要可见的人和工具或方法就能直接传达信息;意念搬动,单靠意念就可以搬动东西或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功能。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直觉。
第三节 记忆
1、记忆的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或规律等的逻辑思维为过程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一 体验过的魔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它具有个感觉的魔种特征,可以被分为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但很快会消失。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形式可以使听觉的口语的或书面的,短时记忆也会很快消失。短时记忆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工作系统,当从感觉传来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以前,短时记忆可以看做作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做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长时记忆中的的信息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降低而不能提取出来单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性的。
3、遗忘规律:遗忘可以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一时不能重现和再认记过的材料,但在是当情况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记忆过的材料。但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先快后慢
4、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是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进程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果对识记也有影响。
5、多种记忆方法:直观记忆方法2图表记忆方法3谐音记忆方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第四节 思维
1、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1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任何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而且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
2、思维的类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动作思维也成实践思维,其特点为:任务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形象思维中的基本单位是表象。当人们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表象不来了,鲜明生动的客观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
抽象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应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3、根据逻辑思维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思维又可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两大类。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5、为题的解决过程1)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2)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明问题解决过程1为题表征2选择算子3应用算子4评价当前状态。
6、(大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变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话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2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吗,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的点,同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阻碍问题的解决。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激励人们解决新的复杂的任务,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解决问题时智力活动受到障碍。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象简单问题的解决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更好;太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对解决效率没有太大影象;有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大的问题,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存在“但转的U形”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对解决问题最有好处,太强于太弱的动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情绪
1、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
2、一般认同EQ的主要因素:1自我意识:这里是指自身的情绪。它是EQ的基础。自我意识的本领在于自我认知感觉自我体验感受与自我监控情感。2自我激励:自我激励依赖于完成任务的动机水平、兴趣和意志的影响以及人生的基本信仰、明确的生活目标、乐观与自信的生活态度。自我激励的实质是抱着希望想问题。3情绪控制:情绪控制在于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有依赖于自我意识,并需要做出意志的努力。一次情绪控制必须建立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它需要自我安慰摆脱焦虑和不安。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包括认知他人情绪,并保管好人际关系。其中同情心是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具有通心新的人较能从细微的信息中察觉他人的需要。同样站在他人角度了解他人感受也能达到人际沟通。5挫折承受能力: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EQ的一个重要的重要内容。能承受挫折的人往往把失败归因为可以驾驭的因素,能从每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反消沉、萎靡、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则更容易吧失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
3、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1正常的人生追求是个人学习、工作于生活的一种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就呢过在遭受挫折打击和失意时,依然“心有所恃,情有所依”,始终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健康的情绪。2宽广的胸襟:是形成健康情绪的基本条件。宽广的胸襟表现在对待生活琐事能开阔视野、矿大胸怀,不能只津津乐道于眼前琐事。3理性的适应生活:理性的适应生活包含三种水平、即理智的接受现实的生活水平、理智的评估自己的水平及理智的自制情绪水平。其中,具备理智接受现实生活水平是理性的适应生活的前提。具备理智的评价自己的水平是理性适应生活的关键;具备理智自制情绪的水平是理性的适应生活的重要保证。4寻找身边的欢乐:经常保持欢悦乐观是健康情绪的重要表现。因为,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和谐的象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他能使人从内心到外表都感染上愉悦色彩,更使人享受到对于生活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智力及其理论
1、二因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在1904年提出的他提出人的智力是是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1一般因素不同于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提现了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正是由于各种活动中一般因素的存在,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2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个体完成任何一种智力作业都需要者两中因素的的参与。一般因素的特殊因素互相联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都不相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会有差异。许多特殊因素于某种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采用因素分析法,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依赖于个体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2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个体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而受环境、练习或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流体智力帮助人们处理新的复杂的问题,而晶体智力则使人们能够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具有相同经历的两个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也相对较高。
第二节
智力测验
1、常用个体智力侧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表示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其最初目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被称为比纳-西蒙量表,使用与3-11岁的儿童包括30个测量项目,按照又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后来经多次修改成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2、智商简称IQ 公式为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3、韦氏表中的智商公式: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平均))/S
公式中Z代表标准分,X代表被测验的分,X(平均)代表团体的平局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的特征:吉尔福特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特征归纳为六点: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交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思想的能力,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特定事物的多种实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同过时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内在的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转变。
2、吉尔福特将富有创造力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一下几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于他人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富有幽默,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表干扰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3、(大题)培养创造力途径与方法:在做好个体智力开发工作、让个体掌握适当的知识及拥有最佳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培养个体创造力,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对个体创造力的开发我们可以认识一下几方面来认识: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里发展的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思维,促进创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才能;而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会扼杀个听体的创造创造性的萌发。就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的环境来开,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社会文化2)家庭3)学校。2实现教育创新
开展教育创新:实践证明,个性越突出越鲜明其创造性越高。而现行的教育环境,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统一性而忽视个性的多样性,结果导致对学生创造力的压制和个性的消解一次应解决传统教育的“创造性不育症”要做到1)改革评价体质2)改革现有课程3)重视健康人格培养。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如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镊法等等。
第七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及其结构
1、人格的第一: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之一界定含一下五层含义:第一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第二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1)稳定的动机2)习惯性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3)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念等。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第四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习性等特点。第五人格即时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互交作用的过程。
2、1)奥尔皮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一其生理为基础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皮特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2)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卡特尔的16中因素进一步聚类,提出外向性和神经质来两个维度。后来又加了一个维度精深质。变成三个维度。
3、人格的形成:①1遗传的作用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的根据是第一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第二在不同国家不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研究者都能发现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即内-外向、神经质、精深质。第三对于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都可以进行生理学的解释。2艾森克主要关注的人格特质主要属于人格的气质方面。所谓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气质实际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来的、收遗传和生理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3古希腊医学生希波克拉底任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体液不同而人格也不同。分为多血质的类型、胆汁质类型、抑郁质类型、粘稠质类型。②环境的作用:1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4、人格的内在冲突:佛洛依德人格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雨与俱来的冲突欲望或能量构成。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这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子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则能让这三个因素达到一种平衡,而有的人则不能大到这种平衡,从而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第二篇: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
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 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
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
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
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
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
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一)主客观条件:有三个
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二)创立标志:五个 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三)英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
学著作
(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
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内部 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
(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
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
(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1、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
2、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人口质量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民族素质还比较低。
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2、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对文化的作用
(一)传递、保存文化
1、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2、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活化文化由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三)选择文化标准: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四)批判文化 是选择功能的深化,还具有改造功能。
(五)交流、融合文化————因为文化具有地域性
1、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
2、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六)更新与创造文化
1、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更新发展。
2、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直接途径(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和间接途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的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一)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的作用
2、职业和专业教育的作用
(二)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1、在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的高效传播、加工改造
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将一般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对政治的作用
1、传播科学,使公民具有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在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在后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二)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中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这是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由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个体发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有两种情况: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冲突、对立。从而出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这一部分与第三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联系)
(二)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以教育行动。要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
(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两个过程:
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由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个体发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有两种情况: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冲突、对立。从而出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这一部分与第三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联系)
(二)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以教育行动。要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
(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两个过程:
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形成了教育社会功能的结果
2、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养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我国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产品的利用。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复习建议:本章第一节属于基础。
二、三节是重点部分,应充分地理解记忆,最终能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口述出来。第四节着重理解,与实际结合。我建议大家在理解记忆时,先读懂(这个比较容易,教育学较简单),然后记大标题,再总结各个大标题下的要点(关键词语),这样的记法很灵活,在出现案例题时,就可以准确地定位,从你记忆的框架中提取出相应的内容、要点,然后也可以用书上的话解释,也可以用自己的话阐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
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二)人的依据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人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特点:
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优点: 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有两种观点:
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a、基本概念
b、只注重民族性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
c、只注重世界性 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 c、二者要统一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
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
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以上这三部分,c点都是较主要的,应理解记忆。)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①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④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
①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③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④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但如“应试教育”,原
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复习建议:本章是教育学的重点部分,也是各个院校命题的重点部分,大题基本上每年都有,因此每一节都是重点,复习时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单纯地记熟课本上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算吃透课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平时多把课本上的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对付”各种题,在考试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第三篇: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填空(20个 20分)
1、年,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和两大类。
3、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动觉,枕叶 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性。
7、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活动。
9发生的,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发生的,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①来自古代,②来自古代的。
11、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的适应 ⑴“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⑼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3、思维:是人脑以间接地,概括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4、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8、能力:是人们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10、过度学习:练习程度达到150%的学习。
11、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2、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⑥掌握复习的量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4、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的变化和运动 c.刺激的对比 d.刺激的新颖性
②人的主观状况:a.需要和兴趣 b.情绪与期待 c.知识经验 d.身心状态
5、简述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①合理发泄②转移③自我控制④自我安慰⑤幽默⑥升华
6、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有明确的目的性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③与克服困难相关联
7、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①注重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9、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P234-235(四条)
10、“狼孩”故事的分析P14-15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总结(考试必备!!!!!)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篇: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何老师[模版]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5.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6.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7.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9..挫折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10.气质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心里活动的动力特征。
11.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12.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观点列举
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
4.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谈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尝梅止渴——无条件反射。6.“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7.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判断)8.他人知觉偏差: 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坏百坏)、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9.短时记忆特点:
时间很短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10.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形象记忆(我们看一部电影后对主人公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我们对打乒乓球时一个接一个连贯动作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我们对受人辱骂的痛苦心情、对受人称赞的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11.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12.遗忘理论干扰说: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13.记忆术:
直观形象记忆法(化学课中“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有位老师在教学时,在一个气球画了许多代表电子的圆点,通过讲授气球胀缩时圆点的密度发生变化而圆点数目不变的道理,讲清了电子云密度变化并不意味着电子数目变化的抽象概念。)
歌诀记忆法(如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编成:“京沪重津,蒙藏新,辽吉黑,云晋冀鲁豫,陕甘宁青,两湖两广台,苏皖赣闽浙。”)
特征记忆法(明朝灭亡于1644,可记为“后两个4相乘等于前两个数16)谐音记忆法(光速为每秒29.979万千米,可记为:“二酒碘酒汽酒”)
比较记忆法(对形近的己、已、巳三个字和戍su、戌xu、戊wu、戎rong四个字,根据其笔画在空间上占有的位的不同进行比较)重点记忆法(胆汁质——急,多血质——活,黏液质——稳,抑郁质——慢)自编提纲记忆法 图表记忆法
14.此题更可能考心理现象解释(思维的种类)
15.梦: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的想象活动。
做梦,是脑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16.人们看过《阿Q正传》之后,根据作者的语言描绘在头脑里可以想象出阿Q的形象,这
是再造想象。
17.鲁迅创作的《阿正传》中的阿、郭沫若创作的《女神》中的女神就是创造想象的产物。18.科学幻想是有一定科学成分的幻想。例如人们幻想登上火星、在海底建造城市。19.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例如,青年学生将来想当教育家、科学家
或艺术家。
20.空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能实现的幻想。有人不干活又想发大财,有人想制造永动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21.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区别;
1、需要及所属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
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
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2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看电视感
动到流眼泪)、迁移功能(爱屋及乌)
23.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
枯燥乏味----心境
2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25.激情产生的过程十分猛烈、强度很大,并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咬牙切齿、面红耳赤、拍案叫骂、捶胸顿足等,有时还会出现痉挛性的动作
或言语紊乱。
26.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7.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28.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29.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30.一个人想调换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但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了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多重趋避式冲突。
31.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其中执行决定阶段为关键
过程。
3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加以认识。客观原因即外在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主观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原因(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情况、生理缺陷等)和个体心理原因(自我估计不适当、抱负水平过高、动机冲
突、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
33.心理防御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合理化作用、替代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其中幽默作用是最好的心理防御方式。
34.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个体在追求某一个目标失败时,通过夸大目标的缺点,否定目标的优点以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酸葡萄作用
35.狐狸找到了柠檬便说柠檬甜。个体借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否定其缺欠,以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甜柠檬作用
36.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从性和武断性
二、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轻率。
三、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四、坚持性,与坚持性相反的是动摇性和顽固性
37.一目十行——注意的广度
38.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要看教科书、参考书,可能要看笔记或进行演算等。尽管他的行动经常变化,但他的注意却一直保持在完成作业这一总的方向上。——注意的稳定
性
39.教师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学生边听课,边观看,边做笔记。——注意分配 40.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稳定不是指绝对的一成不变,而是指较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独特性和共同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社会性和生物性
4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而非跳跃式的。——波浪式地推进 2)当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其需要强度减弱,高一级需要强度增加。
3)各种需要的出现及其强度与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
42.兴趣的分类
人的兴趣多种多样,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 按兴趣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兴趣和低级的兴趣。按兴趣的内容或倾向性的不同,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由于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但他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种对学习活动的未来结果发生的兴趣就是间接的学习兴趣。)43.通常智商在130以上者就确定为超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则为智力落后者。44.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
二、环境因素(是关键条件)和教育(起主导作
用)
三、实践活动
四、勤奋(是保证)45.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普洛夫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 张飞
孙悟空 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王熙凤 强、平衡、不灵活型——黏液质 唐僧 弱而不平衡型——抑郁质 林黛玉
46.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情绪。
三、简答题类
(一)、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动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5、过渡学习
(二)、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科学、系统;避免思维混乱及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在教学方法方面:生动、灵活,防止单调呆板,充分贯彻启发教学指导思想。
4、在教学语言方面:音量、速度、节奏适中;说普通话;防止口头禅。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短暂性动机与长久性动机相结合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3、以正面表扬为主 4、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6、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四、论述题类
一、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
1.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较好的。(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
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各项任务。(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对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予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应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的工作,鼓励他们前进,对他们的要求应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教育学生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品质的可能。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