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

时间:2019-05-12 01: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

第一篇: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

附件: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目录

一、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二)发展目标

三、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四)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

(五)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

(六)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

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七)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

(八)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

(九)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

(十)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

(十一)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十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十三)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十四)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十五)发挥会计行业协会、学会职能作用(十六)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五、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工程

(十七)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十八)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十九)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二十)会计名家工程

(二十一)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二十二)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

六、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二十四)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估体系(二十五)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工作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人才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并以此引导和带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发展,不仅关系到提高会计行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会计人才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为基础、以不同类别和不同层级会计人才评价标准为核心、以会计人才管理制度为支撑的会计人才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二是会计人才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建立了以财政部政策指导,各地财政部门组织落实,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学会、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国家会计学院、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会计人才管理格局。三是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近千万会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 3 称的9.4万人;注册会计师行业30多万从业人员中有9.2万执业注册会计师;副教授职称以上会计教育工作者约1万人。四是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五是会计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会计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会计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会计人才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会计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 4 机遇期。我们要认真贯彻《人才规划纲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统筹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出,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会计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会计人才发展规律,大力推进会计人才战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结构和布局,创新培养使用模式,强化国际交流,形成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会计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为会计人才拓展事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并 5 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检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会计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体现会计人才价值的会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建设各项制度,营造会计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才的创造力。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以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工程为重要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带动会计人才队伍整体发展。统筹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资源开发,培育会计人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参与管理的会计职业道德精神,实现会计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5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会计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面向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高新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着力培养造就60000名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2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100名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等高端会计人才,建成一批会计人才高地,造就一支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力争高层次会计人才总量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会计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断健全。会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会计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三、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 7 人才,是指大型企事业单位中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着眼于提高我国大型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建设力度。到2015年,新增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30000人;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30000人。

(四)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是指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优秀、执业经验丰富、谙熟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会计审计市场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和业务骨干。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以下简称国办56号文件)精神,加快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努力形成领军人才辐射带动、开拓国际,优秀人才奋力拼搏、大展宏图,潜在人才不断积聚、蓄势待发,行业队伍人才济济、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到2015年,培养造就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2000人,推荐其中50名左右的高端人才到国际性或区域性会 8 计审计组织任职或服务。

(五)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是指具备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完备的知识结构,活跃于国际学术领域的会计理论和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创新能力和会计审计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通过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理论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发展。到2015年,新增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40人;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

(六)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要加快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为单位会计基础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形成不同类别和层级会计人才的合理布局,为高级会计人才提供重要储备。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

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七)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会计领军人才是高级会计人才中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端会计人才,是会计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级和区域性的会计领军人才。财政部要着眼于加快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健全会计领军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淘汰机制、使用机制,使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成为长效机制和永久性政策措施。要推动实现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制度、会计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有机衔接。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要比照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做法,大力培养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会计领军人才。

(八)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总会计师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应当具备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财会、金融、法律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要适应现代会计职能重大转变,积极推动修订《总会计师条例》,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职能,提升总会计师地位,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设置总会计师。财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为用人单位科学选聘总会计师提供制度保障。

(九)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开展会计人员评选表彰工作有利于激励广大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勇创佳绩,更好地参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财政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严格评选程序,创新评选方法,努力将全国会计人员评选表彰与国家级劳动表彰奖励相衔接。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要参照财政部的做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实际情况,依法健全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制度,大力开展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通过开展全方位和经常化的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会计人才培养、成长环境。

(十)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会计职称制度是长期形成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培养、选拔不同层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政策措施。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国际惯例,不断完善和提升不同层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着力改革现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含副高级和正高级)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要继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科 11 学性、公正性。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国际认可。

(十一)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从业资格是依法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实行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要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依据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统一大纲、统一题库、统一标准。要加快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要重视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员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严格境外会计资格市场准入,加大会计市场监管力度。

(十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要修改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南,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要严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时制度,创新和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和手段,积极引入远程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培训方式。要采取评估、考核、备案、公示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施教机构乱收费、乱办班、虚假培训等行为。

(十三)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 12 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十四)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部门要完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发挥会计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功能,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推进会计人才交流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会计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会计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十五)发挥会计行业协会、学会职能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级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学会在培养各类会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的服务凝聚会员、壮大队伍。要不断改进会员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会员分级管理,满足不同层级会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需求。

(十六)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是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场所。要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会计学院和各地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步伐,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教学能力,充实师资队伍,13 争创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基地。要升级教学软硬件水平,重视师资库、教材库建设,使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会计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各类会计人才。

五、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工程

(十七)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培养2000名左右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担当会计行业领军重任。其中,着眼于提高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造就9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培养造就2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培养造就7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丰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培养造就2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

(十八)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全面提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促进我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国家会计学院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教学资源优势,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年1万人左右的规模,对全国所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开展轮训。

14(十九)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全面落实国办56号文件,重点扶持10家左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加快发展,以排名前200家会计师事务所为基础,前10家左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重点,大力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岗位练兵与脱产集训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战锤炼相结合、境内学习与境外深造相结合、自主培育与合理引进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尤其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二十)会计名家工程。着眼于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树立会计行业楷模。着力发现、培养、举荐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杰出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形成会计名家库,发挥会计名家引领作用。

(二十一)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财政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在积极推进会计学一级学科申报和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位教学质量,推动落实国家会计学院专业学位授予权,稳步扩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促进会计专业学 15 位系列加快发展,实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会计教育的实务导向。

(二十二)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着眼于深化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治理工作,提高农村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扎实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充分利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培训平台,按照每年6万人左右的规模,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组织开展全国支农惠农财政、会计政策培训,到2020年,力争对全国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主要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代理会计、负责人轮训一遍。

六、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财政部负责统筹协调《会计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应当以《会计人才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会计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形成全国会计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体系。各用人单位应当重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单位会计人才发展规划,为会计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平台和经费支持,切实发挥会计人才作用。

(二十四)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估体系。财政部、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要建立《会计人才规划》实施的 16 过程跟踪、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和定期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指导;要根据反馈信息以及《会计人才规划》评估和监控情况,对实施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位。

(二十五)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财政部、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应大力宣传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会计人才规划》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重大工程,宣传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会计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浏览次数:405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就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密切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津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五是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六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技师”、“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七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崇尚劳动、尊重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二是必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四是必须切实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各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存在问题

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

2.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3.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4.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二、思想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构建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

——产业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相互协调。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积极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建立产业发展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上的突破,畅通整个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通道。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通过技能劳动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为高技能人才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制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着力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和技能成才的激励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强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有关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 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

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使高技能人才数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和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

2.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

(1)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3)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4)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校的公共实训基地。(5)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6)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7)依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其他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

3.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大。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组织、引导各类行业和企业结合生产和技术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积极探索引导职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才的有效途径。推动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投入和多种筹资方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各类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通过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规范鉴定程序,构建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拔和树立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使“劳动光荣、技能成长”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四、重点举措

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重点加大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到2020年,全国新培养技师350万人,高级技师100万人,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国家重点推动加强上述行业(领域)50万名高级技师培训。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底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成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其中,到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来布局,重点依托上述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职工培训机构(包括行业、企业举办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城市公共实训基地来建设。

制定完善支持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对参加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培训的人员,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企业与职工院校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

(二)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引导更多劳动者走素质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发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体作用,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在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城乡青年及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应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企业新录用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三)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依托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指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公布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同时,大力发掘高技能人才掌握的绝招绝技,探索进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做好职业资格目录的公告工作,规范职业资格设立和管理。加快新职业开发,规范新职业申报审批和发布流程。进一步完善鉴定所(站)设立审批和管理、鉴定考务管理、证书核发管理制度,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鉴定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推动鉴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程序、参赛条件、竞赛职业(工种)的选择、竞赛内容、竞赛后的激励方式等,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按照世界技能组织要求,积极组织我国优秀选手参加国际技能大赛,推动我国优秀技能人才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国家级和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名次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四)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鼓励企业以岗位为基础,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并给予相应待遇,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到2020年底前,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价值实现及代际传承推广机制。

(五)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高技能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高技能人才流动渠道。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面向西部地区重点项目流动。大力发展行业技师协会和区域性技师协会,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制定完善适用于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六)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完善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以及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相关政策,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地方政府对为本地区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崇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

鼓励行业企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职工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探索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高技能人才鼓励办法,使其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出国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

(七)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有关立法,完善培训鉴定配套规章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等法规,修订《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制定出台《技工院校管理办法》等规章。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为开展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快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的开发。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保持国家标准体系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及时准确获得高技能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求预测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分层次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八)切实加大投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理念,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同步。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支持更多青年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经费中,对就业率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给予重点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并按规定合理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支付的报酬,可按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支持。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有关规定安排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贯彻实施本规划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推动。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区、各行业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计划,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体系。

(二)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行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各地区、各行业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度,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单位绩效评估、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相关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控和评估。建立高技能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年底前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重点反映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重大政策措施及成效、存在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上报信息,结合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指导和督促规划任务的落实。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每年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阶段性实施情况。2015年和2020年,分别开展两次大规模检查评估,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总结。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人才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实施本规划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举措,大力宣传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促进高技能人才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

第三篇:黄冈市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中长期规划

黄冈市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

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结合《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着眼于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人才强市战旅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挑战与机遇

农村实用人才及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技术人员和劳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全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断扩大,产业化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的农业农村人才,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农业农村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强农战略的根本。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是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是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智力支撑。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在省农业厅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构建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完善人才使用、服务、评价、考核制度,优化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致富、活跃农村市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但是,我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创业兴业能力不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科技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高精尖人才匮乏,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明显;人才分布不均衡,边远山区及欠发达地区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投入严重不足,工作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仍较严重。因此,我市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紧迫。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农业物质和技术装备水平依然不高的情况下,实现我市粮食作物持续丰收,迫切需要人才加速成长;在农产品市场机制日益健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高农业竞争力,迫切需要人才素质迅速提升;在工农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我市加速人才队伍建设的时机更加成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

未来一段时期的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组发〔2011〕10号)都提出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按照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鄂农发〔2011〕46号)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有黄冈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打造“三农”事业的未来,这为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城乡之间人才和资本双向流动已开始出现并日趋频繁,人才的来源渠道和成长空间进一步拓宽。这些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总体规划,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服务体系,努力造就一支懂科学、善经营、有技术、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服务“三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围绕“三农”工作需要明确人才发展目标,根据产业发展要求确立人才培育重点任务,从项目开发、资金投向、政策制度、体系结构等方向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全社会发现、培养、使用、保护农业农村人才的整体合力。要遵循人才产生于农业农村、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于农业农村的成长规律,尊重人才对农业农村的价值,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现代化服务。

2、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在稳步扩大人才数量的同时,把提升人才素质,特别是科研创新精神、文化知识水平、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技能放在首位,优化农业农村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的整体质量。

3、市场配置,政策引导。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遵循人才资源的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育人才市场,健全市场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适时制定和调整人才发展目标、重点及政策措施,大胆探索,大胆实

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更好地开发配置农业农村人才资源。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统筹城乡人才发展,培养农村用的上、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兴业;统筹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欠发达县(区)人才培养;统筹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现有人才的能力水平,激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总量;统筹人才队伍建设各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工作相衔接。注重农业科研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统筹发展,协调处理好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突出急需、紧缺杰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提高人才的综合实用效能。

(三)、目标任务

针对我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市农业农村人才2010—2020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显著增加,人才素质有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创新型、综合性人才比重不断增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环境初步形成。

定量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人才总量提高到12万人,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民大学生,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2-3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结构目标:到2020年,农业农村人才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专业素养明显提升,技术职务明显提升,县(区)乡等一线农技推广人才比重稳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带动能力全面增强,生产性、经营性、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幅增加,创业带动就业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

素质目标: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及时了解、领会和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农村人才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措施

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以搭建农业农村人才服务体系为支撑,充分营造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成长创业环境,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服务、评价、激励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结构不断优化、能力和素质有较大提高并充分发挥作用,逐步提高农业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贡献率。

(一)加大培训力度,稳步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素质

1、实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农村科技致富人才培养计划、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培训计划,按照职能分工,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村干部、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学历培训,使他们成为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加大对村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对经济强村、经济薄弱村和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分类培训,2、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活动,鼓励农业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种养加能手开办农家课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努力发挥科技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党员“双建双带”基地的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作用,引导农民自觉学习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通过田间地头示范、联户结对、巡回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

3、整合城乡实用人才培训资源。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库。加强市、县(区)师资信息库建设,形成有一定规模、门类相对齐全的科技人员及专家信息库,组建市级农业农村人才培训讲师团,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开展农民网上远程教育。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才流动情况,积极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引导和服务工作。二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院等各类培训基地为基础,由教育、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交通便利的原则,选择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基地,明确培训专业和范围,确定培训内容和对象。

(二)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

1、构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整合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建立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组织。

2、支持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建设。结合农业产业特点,积极支持和扶植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建设,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规模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

(三)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认真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研究制定农民技术职称评审细则,扩大评定范围,通过开展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工作,不断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实用能力。

2、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考核工作。制定农业农村人才评价标准,规范和完善农业农村人才的选拔、表彰奖励和考核办法,实现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乡村之星”、农村拔尖人才、高中级农民职称人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档案,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和动态管理。

(四)、健全激励机制

1、积极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认真开展对农业农村人才推荐工作。对评选出的各类人才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激发广大农业农村人才学科技、用技术、创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氛围。

2、建立和完善扶持激励机制。一是积极扶持帮助农业农村人才开展科技推广、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保护农业农村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经营所得。二是支持农业农村人才进行科研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鼓励支持农业农村人才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科研实体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并在用地、科技立项、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3、不断提升优秀人才的政治待遇。加强对优秀农业农村人才的管理,对农业农村人才在政治生活上给予关心。及时把思想素质好、贡献大,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培养,大胆使用。把优秀农业农村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范畴,有计划地推选优秀农业农村人才进入村级班子。优先推荐突出人才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先评选为各类模范人物。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各县(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抓好落实,不断推进我市农业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新发展。

第四篇: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摘要)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摘要)

(2012-2020年)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提升全体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

1.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在政府主导下,建设政策到位、设施完备、数据可靠、信息畅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培训资源、实训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等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

2.高端引领,重点开发。紧紧围绕我区沿黄经济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三个“千亿投资计划”、节能减排等重点,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提升学习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建设。

3.立足培养,兼顾引进。充分发挥现有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扎实做好本地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同时,积极引进我区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尤其要加大职业技术学院、技校以及其他培训、实训基地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尽快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以用为本,服务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施展聪明才智和大显身手的舞台,支持和鼓励各类技能劳动者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自治区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合理的格局。

1.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趋于合理,素质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54万人,其中,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新培养1500名高级技师、技师,5000名高级工。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6%左右;到2020年,全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75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2万人左右,进一步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新培养1000名高级技师、10000名技师、30000名高级工。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0%左右。

2.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到2015年,建成4-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1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建成8-1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建成10-1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成1-2个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依托自治区重点职业院校建成1-2个职业教育公共实验实训基地,五市各建成1个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培养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健全完善金牌工人、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金牌工人、首席技师在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经验交流、传授技艺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落实首席技师在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的待遇,逐步提高金牌工人、首席技师的薪酬水平。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积极开展班组长和技能带头人的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机关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二)改革培养模式,加快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依托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后备劳动力技能培养,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指导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对应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制教育和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充分调动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鼓励走技能成才之路。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同行业交流活动,促进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技能、岗位成才风气的形成。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激发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技能的热情,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支持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企业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鼓励培训机构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整合一批高标准、开放式实训基地,提升培养层次。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城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着力建设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五)统筹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法制建设。做好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技工院校教学评估专家队伍、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评估专家队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估专家队伍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专家队伍等四支队伍,提高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的业务能力,推动考评人员和质量督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六)构建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

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重点措施

(一)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选择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特色较鲜明的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若干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五优一新”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二是依托我区产业优势和特点,建成若干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利用技能大师在科技、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和大型企业的便利,提供技术技能创新研发活动经费、名师带徒津贴、设备材料购置费等,为技能大师开展技能攻关和技术创新提供条件,为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技能人才提升技能创造环境。三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全区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首席技师、金牌工人计划等。对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年龄在18-45岁之间,并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对评为金牌工人、首席技师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津贴。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是实施“113”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各类组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到2020年,新培养1000名高级技师、10000名技师、30000名高级工。二是创新模式,改进方法,探索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构建管理科学、运行规范、基础扎实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渠道。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就业能力。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三是以提高各类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目的,在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中大力推行“双证书”(毕业证书或培训结业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指导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把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引导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优先从取得“双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劳动者中选拔使用,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

(三)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职业院校、企业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是各级政府要重视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在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有资质的企业可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三是积极推进各类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鼓励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商定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采取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联合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推广科研成果。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四)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衔接。企业要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二是完善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和发挥作用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表彰奖励。加快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

(五)加快建设一支“一体化”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指导各类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快速实现由“双师型”教师培养到“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根据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合理确定“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构成比例,鼓励各类职业院校从技师以上生产、建设、服务一线人员中招聘“一体化”教师,凡参加“一体化”教师招聘的人员,须通过实操考试,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六)加强组织管理,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带头人的作用,并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实体等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时,其高技能人才配置必须达到相应的比例。

(七)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构建合理流动、切实保障、有效激励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八)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合理使用人才专项资金,保证高技能人才开发所需经费。二是企业要加大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并列入项目成本。政府将高技能人才配置情况作为企业参加重大项目竞标、评优和资质评价的必要条件。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并组织培训。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各类职业院校可按照高技能人才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后,向参训者收取培训费用。

(九)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从自治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表彰和技能竞赛等。提高培训层次和规模,增加教学设施,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更好更快发展。

(十)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加快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进程。坚持质量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完善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树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覆盖面。

(十一)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机制。对到企业技能岗位工作的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应合理确定工资待遇。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为高技能人才提供通畅、宽松的服务平台,努力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五篇: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序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同时

也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表明

人才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智

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 了关键作用。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也是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阶段要加强信息产业作为经

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

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

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要求依据《国

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6—2020年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为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提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趋势

(一)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现状

“十一五”以来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稳步

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1050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913万人电信业137万人。

每十万人口中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90人比“十一五”初期增

加一倍。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

重达到26、2比“十一五”初期提高约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

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随着新一代移动通

信、下一代互联、新型显示、物联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

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成长。

(二)信息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模

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领域的战略部

署信息产业是各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当前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物联、云

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正孕育着重大突破信息产业与传

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新兴业态成长和产业体系重塑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强大的支撑。未来5

—10年是我国信息产业实现核心领域突破和优势领域

赶超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

打造信息产业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材料等核

心基础电子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立

足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建立一支产学研结合的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价值链上移。

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光纤宽带络和物联等

下一代信息络基础设施是争取新一轮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主动

权的关键必须培育一支能够掌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维

护络与信息安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构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的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推动应用电子、光电子、智

能终端、新兴信息服务等新应用、新业态快速发展培养一支既

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传统产业运行规律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

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也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

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产业

领军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专家梯队有待

进一步培育。

2、科技创新型人才不足难以适应信息产业自主 可控发展需求。

3、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发展环境存在

较大提升空间。

4、新业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常规提渠

道的矛盾始终存在。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

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为指引以人才资源合理开

发利用为核心以创新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紧紧抓

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

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信息产业发展和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来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人才保

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方针

面向信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

要求坚持“突出高端打造优势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创新

机制完善环境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

突出高端打造优势。充分认识各类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 才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的整

体开发利用。

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在保持人才总量稳步发展的同时将人才

素质提升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

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人

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立健全科学合

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入手努

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

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产业界、教育界、企业、协会

及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到2015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其中

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

总量达到1300万人左右。到2020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

达到1800万人左右。其中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万人

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

2、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35

左右形成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主

体各类人才合理配置的多化人才结构。

3、人才素质稳步提升

到2020年信息产业本科及以上人才资源占全行业比例达到35

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 的比重提高中级及以上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

40左右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

个百分点。

4、人才机制和环境更加完善

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基本健全

高等院校教育、社会和人才引进机制与产业人才需求有效衔

接鼓励创新促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加强TD—SCDMA

及演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人

才高地。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打造产业配套

齐全、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一批人才高地。通过实施“核高基”科技重大

专项加强云计算、物联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应用和标准的

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

层次人才。

(二)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信息产业领域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创新工程造就一批具

有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军人才重点

培养能带动共性、关键性、基础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各类领军

人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整个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

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和广泛应用以信息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集

成电、软件、新型器件、下一代互联、新一代宽带无线通

信、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应用电子、通信监管、无线电管理等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集中教育和各类资源加大信息化服务

人才培养力度满足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电信企业、电子信息

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

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

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知识能带领 我国信息产业跻身世界前列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

才。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领军人

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为重点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

养模式完善信息技术专业继续教育体系实施针对专业技术人

才的继续教育工程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信息产

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完善以行业为主导、以企业

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高技能

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门类齐全的

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

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科技重

大专项培养30名高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依托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基金重点支持50个高水

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校、科研院

所重点实验室和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20名创新型专

家和技术带头人。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

机制。以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奖励制度为依托对有重大科技创

新成果和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给予奖励。以公共

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信息技

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以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创新载

体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推进

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出国

留学和开展前沿技术、标准等学术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组织、国际产业联盟等任职或承担相关工作任务推动信息产

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国际互认。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信息产业企业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

需要培养一批兼具专业背景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企业经

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力争拥有一批企业规模和效益在

国外同行业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董事长、总等高层次经营

管理者。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小企业创业者为重点到2020 年完成30万家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工作。

依托“中小企业银河工程”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对经营管理者的在职教育。

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国外著名大学商学院和世界500强企业

作为学习基地分层别类组织经营管理人才赴海外交流学习

提高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能力。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管理人才回国

就业、创业。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及企业核心团队进行宣传积极

营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成长、发展和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

才知识更新的要求开展信息产业继续教育工程每年10

万人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有针对性、有计

划地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 的一体化建设。在软件、集成电、电子器件及设备、通信工

程、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无线电管理等重点领域

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交流论坛。鼓励各地

区、各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技术知识更新

和岗位。健全和

完善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

训体系。

(四)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强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

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以职业技能鉴定带动技

能人才到2020年完成50万名技能型人才的鉴定工作。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学习成才的有效途径。鼓励

地方政府结合当地信息产业布局通过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建 设一批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行业技术

能手评选工作每年遴选3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50名行业技术

能手。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地方政

府和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集成电、软件、新一代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互联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到2020年新增3、6万名集成电设计人才21、5万名新

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和络信息安全人才172万

名软件高级人才。

建立紧缺人才需信息发布平台调研跟踪企业用人需求定期

发布行业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和数量对紧缺人才需进行动态管

理。采取部省共建方式鼓励地方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软件园区建立和完善紧缺人才培养平

台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等形式多渠道培养重点

领域紧缺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急需应用型人才。

(六)软件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服务“两化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软件

服务业的需求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物联等新兴领域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端 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20年重点培养500名具备高端

软件架构设计研发能力、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领

军人才。

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加快建设

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构建高等院校、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

社会机构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确定一批在软件和

信息服务业领域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制定考

核目标建立评估机制。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参加项目管理和技

术 团队。

(七)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培养计划

适应新形势下无线电管理的需要引进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

视野的一流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既通晓专业又擅长管理的复

合型、创新型、国际型无线电管理尖端人才。到2020年全国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总数比2010年新增20。

积极引进和培养承担卫星络和边境无线电频率国际协调等涉

外无线电谈判任务的无线电管理专业人才。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人才工程通过重点

培养、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三型一尖”人才的培养速度。研究

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无线电管理人才参加在职学历教

育和职业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八)全民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

以提高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信息化普及。到

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掌握基础信息技能使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利用高校和机构资源开展全民信息化知识普及工作重点

加强企业职工、社区服务人员、农村农民的信息化素质提升。依

托“村村通”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工程以及农村信息工作站等开展面向

农村干部、信息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大学生

村官的辐射作用探索以村官带动农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会同教育部门优化信息技术类教材与课程结构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五、政策措施

(一)优先保障人才发展投入

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为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人才资源开发项目提支持。在重大科

研项目经费中安排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督促企事业 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专门用于专业技术

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其逐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信息产业相关重点学科和专业共同制订人才

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

企业需求相匹配。推广在校生实训制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和企业依托技术和项目联合组织开发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继续开展职业资格与认证工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博士后制度。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

在职人员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产学研、地区间通过

目合作、考察讲学、顾问、远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引导东部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结合对口援疆、援藏计划和西部大开

发战略选调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项目和相

结合等方式支持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施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的政策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型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细化相关配

套政策。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创

新型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科技创新成果入股提高其参与科研成果

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设置科

学、多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提良好的科研条件。

(四)建立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和调查。整合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纳入信息产业国家高层次人才

储备体系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络。实行

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等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人员定期登记制度。

制订实施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计划。

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形

成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衔接政府、企业密切配合社会力

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推动建立部际合作、部省联合的工

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

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各省通信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

建设纳入本地区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规划与各地信息产

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人才规划与重点领域发展协调机制确

保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加强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探索建立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

计、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将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纳

入行业统计体系。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人才工作交流机制及时

总结、推广人才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各地区各单位人才工作

提经验交流的平台。

(三)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人

才工作氛围。积极加强宣传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

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环 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机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全面

贯彻落

实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下载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靖远县发展和改革局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进展情况的汇报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

    我国发布首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规划研究】 我国发布首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日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解读(推荐)

    海洋局解读《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全力培养造就海洋人才队伍 就《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访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春先 国家海洋局、教......

    5.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模版)

    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编者按: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的统一要求,作为全国人才规划体系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共5篇)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序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表明......

    党务工作中长期规划

    大庆城乡建设局 2010年党务工作中长期规划2010年我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工作中,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

    幼儿园中长期规划

    华宇〃星光 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重庆市教委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规划要求,较好实施学前三年教育,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以加快发展为主......

    语言文字中长期规划

    文体教育局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 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