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培训学习心得反思和总结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的课堂显然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老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术师,真正的魔术师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于+学科名称+课堂教学之中,将有利于营造+学科名称+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交互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我从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课程整合的内涵切入,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科名称+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名称+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学科名称+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学科名称+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学科名称+教学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学科名称+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有的老师在一些超级链接处设置怪异的“咔,嚓”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中学生来讲,这种设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从中并不能培养正确的+学科名称+思维和感受到+学科名称+情感的熏陶。所以这种脱离+学科名称+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生动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须纠正的。3.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培训学习心得反思和总结(17)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可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进行交互操作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评价。根据多媒体教学课件用途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的助教型课件;另一种是用于学生个人自学型课件。
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技术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为达到这个目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设计制作出符合美学、认知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些体会。
一、课件的科学制作。
制作课件是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前提和基础,课件制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课件的制作应注意科学性。
1、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它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作指导。在传统的电教辅助教学中,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用这种理论指导制作的课件只能使多媒体成为一种刺激工具,也就是常说的“电灌”。而现代教育理论采用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的是创设情景、意义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可见,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所以课件的制作一定要围绕学生如何“学”做文章,让学生同样成为课件的主人。要求课件的制作,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营造一个促使学生学习与探讨的环境与氛围;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设计上给予学生适宜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并且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活动和推理方法均不相同。因此,制作课件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一般来说,初一年级的学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认知事物有一段过程,但其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却占较大优势,因而要侧重选用一些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课件素材;而初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趋于稳定,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就不一定要刻意去追求形象生动,而应遵照学生“思——看——再思——交流——总结”的认知规律,制作一些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思维的课件,以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要适应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发挥思想+学科名称+课的德育功能。
课件的制作在总体上应服务于教学,并强化教学设计。在+学科名称+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体现在“辅助”的作用。并不是每一节课或每一个问题都要制作成课件,应该尽量利用教材中穿插的引言、语录、谚语、资料卡、设问、插图和漫画等。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不能脱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制宜,因时而宜,抓住思想+学科名称+课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问题,如初三思想+学科名称+课主要是对学生进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发挥思想+学科名称+课的德育功能。
如课例中在复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就引入了今年的时政热点材料,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和坚持“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列举社会现象或身边的事例,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从中感受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可以优化思想+学科名称+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考察与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这点,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其表现如下:
1、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能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思想+学科名称+课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原理,这些概念、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解便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三维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采、形象生动,从而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如课例中在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就引入了闽南儿歌《天黑黑》,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能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广大+学科名称+教师既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课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材知识的回顾与迁移,从初三第四课联系到初二第四课的内容,在知识的运用中又引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和坚持“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让学生列举社会现象或身边的事例,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如此设计既体现了时代性,又避免了空洞说教;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进行了时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3、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变难为易,删繁为简,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如在学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引用了2008北京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介绍,学生一下就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重点知识有了直观而又深刻的认识。
4、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多媒体教学课件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思想+学科名称+课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数量过多,使学生难于记忆;似是而非的概念又使学生难于清楚地辨析。多媒体课件声、图结合,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均充分调动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从局部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到全局综合,便于学生形成一个缜密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记忆、理解、掌握。如在学习艰苦奋斗精神这一知识点时,我就播放有关千手观音的视频,让学生在感性的信息刺激下,对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代发展同在这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媒体课件大容量的信息传输,适时的教师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量变飞跃为质变。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就难以对事物和问题形成理性认识。思想+学科名称+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便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则因为它的内容浓缩、容量极大,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适时地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讲解初三年级第四课的“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时,播放我国目前生存环境及环境问题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播放与讨论中学到了更多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扩展学生知识面,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
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信息化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科技革命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神州六号成功升天的视频,并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与课内理论知识相结合,分析说明“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体现了教材哪些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巧妙地将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舞台有机地结合,从而为实现知识、觉悟、能力三者有机统一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5、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给沉闷的传统教学课堂带来了一次革命,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教师的活动将不在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或加上简单的电教手段完成,而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这样,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而且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地选择和编辑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等等。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授课,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将会打破,教师的作用将更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三、多媒体课件在+学科名称+课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从实际出发,避免追求表面,处处滥用。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这其实是一种错误。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有些教学内容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又何必非用课件不可呢!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例如,在讲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课本上有一幅题为《谁为我作证》的漫画辅助教学,学生直接看书很好,而有些教师偏要把它弄到电脑中去再放出来,效果又不是很清晰,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还是没有为好。
2、紧扣教材重点,避免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红花热闹”,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科学深入的分析却少了,冲淡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很愉悦,然而却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些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偏要配上鲜艳的闪烁的动作按钮,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那上面,忘记了静下心来分析文字材料。因此我们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3、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例如板书,传统的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多媒体课件虽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总之,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思想+学科名称+课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学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适时适当适度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时作为教师努力掌握现代教学技能,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培训学习心得反思和总结(8)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已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用得好,用得巧,才能用得有效;反之,用之无度,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将会对教与学造成极大的危害。回顾这些年+学科名称+教学经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体会,我认为很有必要回顾总结其中的甘甜辛酸、优劣得失,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同于以往在教师指导下的传授和训练,而是通过独立探索或者与同伴协作交流而提高的,相比之下新方式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反对“一刀切”。“凡课一定PPT”“课课必须多媒体”是不合理的要求,属于不科学的做法。事实上有一些+学科名称+课文从效果上看就不适合用课件讲授,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课文更有效实在。课型不同、目标不同,采用的教法、使用的技术应随之变化。传统的+学科名称+教学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练就了不少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功”,即学生的“听功”“做(坐)功”。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它不利的一面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学生活动极为有限;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学生在课堂受到的干扰少,对文本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对语句感悟较深。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使+学科名称+教学更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使课文中所涉及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更栩栩如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阅读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教学的整合有助于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教学的有效整合,无疑能够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要成为常态化教学还应有必要的保证,如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信息技术水平,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等。
反思传统+学科名称+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字词句篇等知识。其优点是比较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学科名称+教材中收录的大量经典篇章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且文本数量固定有限,在阅读实践中更易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多,教与学任务相对少,师生普遍负担较轻;教学活动基本不受设备、资源等外部条件限制。
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学,信息技术或者网络背景下的+学科名称+教学特点则是互动、开放,它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材料更新的时效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查询资料、协作交流,创设操作情境,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除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外,还要进行人机(网络)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教学整合,需要有效整合资源
师生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进行新的诠释、构建,才能利用、整合好。课堂教学变革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依靠执教者对教与学过程、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期间教师要从海量的信息、无尽的资源库中筛选最有价值的东西,引入课堂,投向屏幕;既要把一节课中需要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组织好、衔接好,又要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有效整合。现代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接受能力强,但毕竟心智都未成熟,加上信息呈现的多元化,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往往会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水平两极分化。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每年六月八号之后高考试卷就已经在网上公布了,我发现几乎不用老师提示,高二或高一部分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关注高考,有的下载试题演练,有的进行分析比较,有的和同学交流感受,优秀生积极性都很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名称+教学的整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用心设计,精益求精,争取强化教学效果。网络巨大的信息载体为+学科名称+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学科名称+教学的一条捷径,+学科名称+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学科名称+学习天地更加广阔。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培训学习心得反思和总结(6)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进入了+学科名称+教学的阵地。实践证明,这一新的科技成果对提高+学科名称+课堂教学的效率,全方位培养学生+学科名称+基本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的内容的70%。+学科名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等,它作用于学生的主要是视听结合的信息。因此,它很符合学生接收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规律。所以,在+学科名称+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3、运用+学科名称+信息技术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我们的课文中,有不少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我们要感动学生,常用上朗读,但由于部分教师朗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声音和图片信息创设美好的阅读情境,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可以增大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知识面,实现长课短讲,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或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从而实现了长课短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学科名称+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科名称+信息技术教学也一样,它对教学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但利的方面则是主要的。为了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学科名称+教学的积极作用,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扬长避短,注重实效。
钱梦龙先生曾评价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持有三种基本态度:一是拒绝;二是追风;三是勇于实践。在当今信息技术教学热潮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理智而又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用在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而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纯粹为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而教学。比如利用语言能讲清讲透的课文,就不一定非用信息技术,切不可搞形式主义,使课堂教学变成各种电教手段的演示会。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和存在的误区,不去拒绝,不赶时髦,而是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注重实效,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
2、因“材”施教,灵活运用。
制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哪篇适合用信息技术则用,不适合则不用;用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信息技术;多是文字表述的不用信息技术;在空旷的信息技术教室上课师生交流不理想的不用信息技术。另外还可以根据文章体裁决定是否采用信息技术,如说明文,像介绍建筑物、工艺流程等内容,学生了解不多,学起来困难很大,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有关资料就可以收到身临其境、清楚明白的效果;再如叙事、抒情一类文章,关键在揣摩、领悟上,用了信息技术反而会限制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的目的。
3、互助互利、形成体系 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如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制作起来是很令人头疼的,一旦做成只使用一次两次就束之高阁又实在让人心疼,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部门一方面能为老师们多提供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多提供资源共享的机会;另一方面注意搜集大家的课件,分门别类使课件也形成一个体系,以备查找和运用。总之,让信息技术这一高科技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反思和总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反思和总
结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反思和总结。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反思和总结1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反思和总结2 新课改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次培训中提供了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课程,如word、ppt、excel、电子白板等工具。
根据培训结果,可知自己在计算机与教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计算机的灵活运用方面还不够好。信息技术如果运用的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的接收量。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算比较齐全,信息化环境、信息化资源库等方面都比较丰富,也给学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坏境。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多使用多媒体来展示,给学生视觉冲击。偶尔也让学生自己在电子白板上面做练习与答题。备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备好课很重要。备教材与学材。教材是备课的资源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网络、报刊、书籍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标准和三维目标,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要善于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学材。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有可能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方面会遇到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遇到不懂得向前辈请教,或者上网通过查资料看视频进行自学。其次,还有不太会的可以去参加计算机培训。再次,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