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悟学式”教学法心得体会1
“悟学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东龙初中
学习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师生之间相互都要有严肃认真而又积极的态度;教师的前期指导和说明要清楚;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方法,而不是照搬,流于形式;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要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儿童;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合理,并且要符合学生概念理解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时机,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在悟学式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教育,教学情境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应该根据当地情况、文化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来促进他们的学习。悟学式的方法使学习更有趣味,学生应该“自愿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作为教师,不要过低估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给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角色承担,这对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表现性活动有助于学生更能积极地认识自己,学会有效的自我表达,形成健康的自我激励和反思机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是个多目标的过程。“悟学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要做到“五明”、“五感”。要充分体现本节课的知识性,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占有主体地位。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学习的效应。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第二篇:《掌声》悟学式教学法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黄小兰
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英子由“忧郁、孤独、自卑”变得“快乐、活泼、自信”。是什么力量让她有了如此神奇的变化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掌声》。
二、走进课文,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不同感受(感觉)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她,了解她的学校生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7页。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在相关句子旁边批注你想对她说的话。(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2.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①改变原文对比读(老师读的时候把“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几个词不读,学生读的时候读出来,并加重语气),理解“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意思。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在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
②学生读自己对这段话的批注(指名读)
③练习朗读,读出英子受到伤害的语气。
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中,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鼓起勇气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此时此刻,英子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而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骤然”换词理解:突然、忽然、立刻、马上)
①女生读句子
②练习朗读,指导读出英子的感激之情。
(1)这一次掌声代表着什么?(板书:鼓励、尊重)正是因为这掌声的鼓励和信任(尊重),英子流下了泪水,开始讲述自己的的一个小故事,因为英子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所以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掌声又代表着什么?(赞美、敬佩)
(2)此时英子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她什么没有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行
动。出示句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①(男生读)你有什么想法?(表示感谢)
②再读,读出英子的感激之情。
4.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她走路的姿势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她的内心感受,这两个“一摇一晃”体现的心情一样吗?
出示句子,对比理解
(1)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鼓起勇气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上台时的英子是自卑、忧郁的,下台时的英子是自信、开朗的。)
从那以后,使英子变了个人似的„„(齐读第4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感知)
第一次掌声是英子在经过思想斗争后走向讲台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和尊重),英子在掌声的鼓励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掌声包含着(赞美和敬佩)。
同学们,落下残疾的英子是不幸的,但是,得到大家关爱的英子又是多么幸运,一个残疾的姑娘,她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自信啊!而这种勇气自信又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那掌声是鼓励和敬佩,(播放歌曲《爱的奉献》)那掌声分明是同学们对英子的爱。(板书:爱)是啊,是爱让英子有了如此神奇的变化!
四、拓展训练(感悟)
1.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你是否也需要掌声呢?那么请你说说,你在什么时候需要掌声?
出示:当
的时候,我需要掌声。2.拓展阅读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都珍惜这份浓浓的爱吧。让我们包含深情,用心读读这首充满爱的小诗。
出示小诗,分小组读,齐读,引读。
五、课堂小结(感恩)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把掌声献给他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
板书设计:
鼓励
尊重
29、掌声
赞美
敬佩
爱
自卑——————自信
第三篇:悟学式教学心得体会2
悟学式教学心得体会
东龙初中
这段时间,在我区实施悟学式教学法,而我校作为首批实验基地学校,现针对悟学式教学法我谈谈实施后的几点感受:
一、传统教学与悟学式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是以“讲台为中心”,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从传统的教学观来看,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而悟学式教学教学是一种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的沟通现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伙伴关系。受教育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沟通的伙伴。悟学式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是个多目标的过程。“悟学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参与式教学,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悟学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1、教师不再独占讲台,有时可把学生请上讲台。
以往,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总是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到尾讲着,就是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与回答的余地。新课程要求改变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2、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新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一位教师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生字时,让学生们学做小医生,戴上医生帽,到“文字医院”把有错误的生字找出来,贴在小黑板上,接着分组讨论,这些生字的“毛病”在哪里?怎么“诊断”?然后请学生上来说说。这样就把学生在书写中出现的错误,一一列举了出来,又通过学生讨论得到了改正,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口味的。
由于学生主持自习与质疑,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判断、概括等探究能力,避免了教师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感悟知识,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烈地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这种“悟学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看作是主人翁,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认识到小组发言的价值是一样的,即使老师没有请他站进来发言,他也一样做了学习的主人,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第四篇:“变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变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个性差异的表现,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就要全面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品质生长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生长,让他们克服原有的思维短板,以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4]。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们通过课堂练习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所学知识,才能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但练习绝不是机械式重复练习,更不是题海战术,而应是一种变式的、高效地、精炼地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要能够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深层次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可以围绕知识的本质,通过改变习题的条件、情节或结构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变与不变 凸显思维张力
(一)操作中变
小学生对于图形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他们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其次就是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来直观的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形成几何直观。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一围,拼一拼圆柱。活动要求如下:(小组发放学具袋)
1、四人一组,探究学具袋中的图形能否围成圆柱。
2、请描述你围成的圆柱体,并找一找生活中的实例。
3、讨论怎样快速判断能否围成圆柱。
由于每个小组的学具袋中的图形都不一样,有平行四边形,有正方形、有长方形和大小大小的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得出不同的发现。小组1:用长方形和两个圆片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柱,因为长方形的一条边长等于圆的周长。
小组2:用正方形和两个圆片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柱,因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等于圆的周长。
小组3:用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圆片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柱,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的周长。
小组4:用长方形和一个圆片拼成一个无盖的圆柱,因为长方形的一条边长等于一个圆片的周长,另一个圆片小了(圆的周长小于长方形的一条边)。
小组5:只能用长方形拼成一个无底圆柱,因为两个圆都太大了,长方形的一条边长小于两个圆片的周长。
……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圆柱各面和各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不变中感受变得原因。不变的是都在拼圆柱,变得是侧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变的是圆柱侧面一条边的长要等于底面周长,变得是侧面一条边可以是长方形的长边,也可以是短边,还可以是正方形的边或平行四边形的底。通过这样的变式操作,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打开,从不同的角度真正认识圆柱这一立体图形。有了这样的直观认识,紧接着就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所以我们又设计了快速抢答环节:
计算表面积需要算哪几个面?
1.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
2.粉刷圆柱形仓库的四壁和上面
3.给圆柱形饼干盒的四周贴一圈商标纸
4.压路机转动一周的压路面。
5.求圆柱形柱子的占地面积。
6.求圆柱形礼物盒包装纸的用料。
以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实物,通过快速抢答,让学生想象生活当中的实物模型,快速建立起几何模型和实物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两个周长为25.12厘米的圆,一个长为25.12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完整的圆柱体。它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快速判断的理由是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然后我们小组合作检验确实可以围成一个完整的圆柱。生活中的油漆桶、实心钢管、有盖的水杯等都是具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的圆柱。
生:我们小组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条边的长度是25.12厘米;两个底面半径是4厘米的圆。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可以围成一个完整的圆柱,它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然后我们再次计算,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正好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的长度相等。我们是先动手操作然后发现圆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的长度相等。生活中的实例有粉笔、奶粉桶、薯片桶等。
生:我们小组的图形有一个边长为25.12厘米的正方形,一个直径为8厘米的圆,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直径为8厘米的圆正好可以和正方形围成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直径为10厘米的圆太大了,与正方形不匹配。直径为8厘米的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是31.4厘米比正方形的边长长。我们是根据圆的周长与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来判断可以围成怎样的圆柱。生活中的水桶、圆柱形水池、无盖的水杯等都是只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的圆柱。
生:我们小组的图形有一个长为25.12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形;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我们发现两个圆与长方形都不能匹配,不是小了就是大了,讨论后发现可以围成只有一个侧面的圆柱。生活中的实例有通风管、水管、压路机的滚筒面等。
师:不同的小组分到的图形不一样,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同大小的圆,圆的大小以半径、直径或者周长来标示。同学们刚刚去开展活动时,有的小组是先计算然后操作验证,有的小组是先操作然后计算验证。都围绕一个核心的知识点:圆的周长等于侧面的长(宽)。
小结:圆的周长等于侧面的长(宽)。
空间观念的培养光靠想象是很难达到的,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只有将空间想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不仅仅是动动手,更重要的是动嘴说、动脑想,小组合作、相互启发、诱导思考,设计小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操作中发现现象,明白道理,学会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呈现既符合学生的直观思维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分享学生可以加深对核心知识—圆的周长等于侧面的长(或宽)的理解。学生只要牢牢抓住“线”的核心,既侧面展开后的一条边的长度,又是底面圆的周长,学生就能解决侧面与底面关联的一类问题。
(二)练习中变
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学生从直观认识到数学模型的一次思维上的升华,在此基础上出示下列相关的变式练习:
1.初变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后的一条边的长度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不变本质。在不变的基础上,我们特意设计了侧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不同情况,又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即已知半径、直径和底面周长三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的考察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2.再变
先让学生读懂题意,要给圆柱配底,至少还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质片?让学生说一说“至少”的含义,怎么才能做到至少?此题从“面”和“线”的角度再一次把握不变中的变,从面的角度来说,即不管按照笑笑的方式围还是淘气的方式围,其侧面积不变,所以只要底面积越小,所用纸片就越少,底面积越小半径就越小,半径越小底面周长就越小;从线的角度来说,要给侧面配底,必须要使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一条边的长,所以一定是选12.56cm这条边作为圆柱底面周长,面和线两种思考角度形成了统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此题通过从不变的本质出发解决变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对于变式练习来说,它能更好地培植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发现“多变”之中的“不变”,进而更好地形成相关的素养。一般来说,变式练习又分为问题变式、情境变式、方法变式等,旨在减少学生重复的、机械的、低效的训练,在呈现多种有变化的习题情境中,让学生顿悟数学、顿悟数感、顿悟实践、顿悟思维等[1]。
【问题变式】
出示问题:一个圆柱体油漆桶,半径是1分米,高2分米,做这个油漆桶需要多少铁皮?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找准信息,明确要求。
生:已知信息:r=1dm,h=2dm;要求两个底面积及一个侧面积的和。
师:S表=2S底+S侧=2πr2+2πrh=6π=18.84(平方分米)
师:你能更换其中一个条件,使圆柱的表面积依然是18.84平方分米吗?
生1:将半径是1分米换成直径是2分米,r=d÷2=1 dm。
生2:将半径是1分米换成底面周长是6.28分米,r=c÷π÷2=1 dm。
生3:将半径是1分米换成底面积是3.14分米,r2=S÷π,r=1 dm。
生4:将半径是1分米换成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c=S侧÷h,r=c÷π÷2=1 dm。
生5:将高是2分米换成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c=S侧÷h,r=c÷π÷2=1 dm。
小结:要使表面积不变,S表=2S底+S侧=2πr2+2πrh,那么信息的变化始终要保证r和h不变。
这次变式是基于问题的变式,是让学生成为设计变式的主人,不再是教师引领着走。变式练习要让学生看出其中的变与不变,进而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在设置这样的变式练习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体会“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这些“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对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设置变式,就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因为他们要看清哪些是不能变的、哪些是可以变的,围绕知识本质来变化。S表=2S底+S侧=2πr2+2πrh最关键的就是半径和高,半径、直径、周长、面积这些都是可以依据公式相推到而出,充分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改变信息只要最后算出的半径和高不变,则表面积就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比、理解和分析,学生能明白新知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便于学生在对比中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变通性。
【综合变式】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纸板,剪下阴影部分刚好能做成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突破点:学生需要将今天学习的核心知识快速联系:底面周长等于侧面的长(宽),通过发现长方形的宽与直径相等,则圆柱的高为20厘米,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周长62.8厘米。
“变式”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转化。数学教学强调练习,学生在经历了尝试、探究的过程之后,必须巩固、拓广运用获得的知识。此外,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速度、深度,使学生熟能生巧。这种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变化的,有新意的。综合变式将“线” “面”融合贯通,学生掌握底面周长等于侧面的长(宽),求圆柱表面积找到半径和高就可很快突破,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知和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开展变式练习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打开思维的大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更高效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从各种变化的条件或情境中把握不变的核心,真正领略数学知识的真谛,以此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第五篇: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范文]
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细巷中学张晓娥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训练,激趣明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节。以自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课前训练,激趣明标。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自学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 时,有的学生会提出有些单词不会读,比如:another,concert,geography,chemistry等;有的学生会不懂某些词组的意思,比如:study for a test,go to thedoctor,have a piano lesson,help
my parents,visitmy aunt等; 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当别人问你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你不回答 Yes,I can,而要说 Sure,I’d love to。等等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上课时收集起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课前训练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
二、自主学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是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程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言,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讲故事、演示实验、实物、图表、投影片等导入;也可采用一句话、一道题等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迫切想遨游知识大海的心情去自学、去质疑、去探索,其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演示,发言,保护其积
三、合作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表演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针对第一步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及让学生上台展示等,把学生置于参与者和表演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去理解问题,理解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区别,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从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身参与的验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情景展示,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的盲点进行及时纠正。
四、当堂测试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和实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
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
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并且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出一些有价值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以试卷形式,幻灯片形式或听写等其他形式.
五、提升小节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过去许多教师只是将已讲知识重复梳理一遍,使小结成了知识的机械重复,虎头蛇尾,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结是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有新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提升小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揭示主题的过程。例如,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在学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如何回复别人的邀请之后,还要提示学生如何邀请别人一起做其他的事情,如何回复别人其他的邀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完整。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的、课型相异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新课改势在必行,而“自主式 五步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把教师从课堂解放出来,融入现代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互动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