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
(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如果客人执意要给,他就用那钱买了烟和茶,慷慨馈赠过路客人。他对自己违背世俗未婚先育的女儿,没有指责,而是默默的照顾着她。他很关心孙女翠翠,并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劳过度,因为众多的误会,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翠翠也常常为老人着想,见到客人来了,主动上船,替老人摆渡,这位老人和孙女通过自己的可敬行为展现了自己的心灵美,进而突显自己的人性美。
还有码头总长顺顺,“大方洒脱”,“明白出门人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在被人遇到困难或遭受损失时,“慷慨而又救人之急”,倾囊而出,因此事业总不能发家,但他成为了人们心中“高年硕德”的长者。并且擅于教子,用勇气和义气培育他们,因此造就了“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不依势凌人”受人尊敬的水乡汉子。这是他的行为美,心灵美的体现。同时从侧面也展现了大老二老的真贵品质,体现了他们的人格美,人性美。二老主动让人帮助等爷爷一块回家到很晚的翠翠回家,当知道哥哥同自己都喜欢翠翠时,为了不伤及兄弟感情,通过唱山歌的公平方式,勇敢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当得知哥哥落水身亡时,为了表示愧疚而远走他乡,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展现了哥俩,尤其是二老的人性美。翠翠与二老对话,“是谁人?”“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还回家去。”„„,“这里等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你爷爷来找你好不好?”。“回头来大鱼咬了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这些对话,简短干净,清凉宜人,跃动着生机俏皮的气息。翠翠唱山歌(巫师12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时,柔和,爱意和而又略带忧伤惆怅的语言。这些都体现了纯洁,原始,自然的语言美,进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的心灵美。还有在端午节,龙船比赛时,二老一样的水乡汉子们,驾着龙舟,敲着鼓,放着鞭炮,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是一派祥和的景象。体现了社会风俗之美。还有城里的军官放鸭子,让人们比赛来捉,谁捉住归谁,体现了官爱民之美。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人性之美!就连娼妇的忠贞行为也显示着某种人类本质的自然人性之美!
他们通过行为,语言,心灵之美展现了人性之美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这是环境使然,更是人类自身的原始性质使然。
后记:
(一)、这篇对《山城》之美的欣赏,触发点来自于两个:一个是,当我看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景色之美和人心之美所深深陶醉,我想到了我的故乡,我有话要说;一个是,我看到了春天的到来,春的生机触发我对美的自然欣赏,我想说说我的感受,通过这个范本。
(二)、我对《边城》之美的分析的思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人性美,也就是社会美。而对于自然美,我从景色美和个体美(人体美)两个点来说明;对于人性美(社会美),我从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以致上升到的心灵美来分析,另外,我觉得,人文民俗环境也应该算在人性美,社会美当中,因为那里有人的社会群体活动,隐藏人性的美,所以我加上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民俗,来分析人性美。
(三)、我越来越感觉到对《边城》所显现的美是说不透,赏不尽,感受不完的。自从我构思完之后,我还信心勃勃的认为只要我按照这个思路去欣赏,分析,一定会分析的很精彩,把《边城》里的美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分析时,我突然感到我的力不从心,我感到那里边的美是说不出的。因为我感到,每一个美的显现都要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在一连串的美的结合中,在人与自然的原始结合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达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应,(就像翠翠的美,“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就是在那美的景色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人与人的理想愿望中,在纯净原始的社会中,才能显现的纯真的,自然的,原始的美,所以我说是这个美的自然和社会养育了这个美的人,但分析的还不够深刻,不够具体,不够实在。)而对于此,沈从文先生用文字做到了,这本身有蕴含着一种美。我做不到,至少现在还做不到,所以我的这篇分析,不够集中,不够深刻,而这些都是我不够成熟的表现,一则我的阅历缺乏,常年在学校中,没有先生一样的社会大经历和大感受;二则我的知识有限,不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从更广的空间中,更大的视野中去欣赏先生的文章之美。尽管我反复看了几遍,还专门看了电影。
(四)、这篇文章是仓促完工的,但也是我花费了四天时间思考的结果,这是我独立的思想。而如果说借鉴其他人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我用的别人的,而其他的都是我自己的。我爱惜我的思想,并且尊重她,我为此感到自豪!最后,感谢您的欣赏!尽管她(我的这篇拙作)并不美!
第二篇: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1
一、自然美----------------1
二、风情美--------2
三、人性美------------------3
参考文献6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论文摘要: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先生笔下的诗意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故土,源于一个边陲小城的昔日记忆。像是铺开了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投影画,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翠翠与爷爷之间暖人心扉的亲情缓缓流诸笔端,将茶峒别具一格的景致和淳朴浓郁的民风交相辉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边城》
自然美 风情美 人性美
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沈从文《记胡也频》)
沈先生对这湘西爱得深,深到骨子里,他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古老的湘西边城拥有着绚烂的乡土风情,城里古老的渡船陪伴着淳朴的老人和他单纯、热情的孙女翠翠。日出与溪水作伴,夜来与水声为眠。山涧不停转动的碾坊水车,节日里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还有那半夜在山上唱三年零六个月情歌的多情郎,山下溪边草屋里木床上在情歌中浮起一个个绮梦的女孩,那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盼着水手情郎的歌声和着归来的浆声一起入梦来的幽怨少妇„„这些构建了沈从文心中一个完美的“湘西世界”。
一、自然美
作家施蛰存曾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边城》则描绘了一幅沈先生理想中的美丽湘西风俗画。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不禁让人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沈从文的“边城”是个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文中的场景由山水构 1
成的,青山绿水,如诗似画,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到宽心和舒适。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先生在描写边城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时,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边城小镇如诗般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诸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边城》的山水之景,带给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美感,让人遐想和神往!
二、风情美
湘西的风俗风情是优美精致而绮丽的,沈先生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纯朴的乡风。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湘西边地的一幅幅风俗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的子民大多保留了原有的世俗
民情:“在春水涨进街头后河街上的人家,便会用长长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作者通过春水上涨时进出城搭梯、方便过渡人吸烟和喝茶、妓女生活等场景,描述出茶峒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体现了当地人的风俗纯朴。
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活动是《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端午节,如潮的人们到河边或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进行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一整年的节日中,边城的中秋节是最浪漫的。湘西的苗族有一个风俗,就是年轻男女在择偶的时候,着重的并不是相貌,而是唱歌唱得好不好。边城人传承了唱歌求婚走马路的风俗,把男女对歌、自由谈情的活动与中秋祭月、赏月的古风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秋节传统。当二老傩送摊送给翠翠唱情歌时,歌词内容:“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歌词是那么的情意绵绵,内容是那么的直白,又加之是夜晚的朦胧,更体现出了爱情的浪漫,表现出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震撼人心的,这种最古老而传统的追逐爱情方式,既让我们羡慕,又让我们感动,茶峒人的爱情依然是那么的神圣和美好,这是世上最美的爱情。
三、人性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表现了作者“人与自然契合”这一人生理想,正如他在《习作选集代序》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就正是沈从文“人性美”的典范。文章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兄
弟之间的亲情,乡邻之间的和睦之情来表现湘西乡村世界中的人情人性美。
一、祖孙情
老船夫与翠翠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而《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就通过祖孙俩表现了出来。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互相寄托,这一老一少在相互感情的寄托中,老的渐渐衰老,小的慢慢长大,彼此不能分离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长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在故事中用“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边的女孩子。”来介绍了翠翠对于爷爷的意义。祖孙俩相依为命,爷爷将翠翠养到十五岁,他对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寄予了所有的爱。翠翠长大以后,爷爷认为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为了让她有个着落,他常常躺在门外岩石上,对着星星想这件事,他用“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得有个巢”提醒着翠翠。老船夫把对翠翠的爱全力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深怕翠翠受到伤害,在翠翠不高兴的时候给她唱歌,讲故事,处处关心和照顾着翠翠,如文中写道“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 这充分体现了老船夫对孙女浓厚的爱。
翠翠在爷爷面前有一些任性、一些娇气。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于是便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翠翠对爷爷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二、兄弟情
“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十分优秀的男孩子,老大个性豪爽、慷慨,老二不爱钱财、家势,两人都爱上了风里来雨里闯,能劳
动又美丽的撑船女。当天保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决定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弟弟因为知道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唱时也仍然有自己代唱。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说可说是极公平了,这种办法又公平,又不伤害手足之情。
三、爱情
《边城》的主题情节就是天保、傩送兄弟与翠翠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开始于码头河边,翠翠因误会骂了傩送,傩送却不介意让家人送翠翠回家,翠翠的内心“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坚贞不渝的。她没有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对爱情的选择。当她拒绝天保的托媒说情,选择傩送而导致天保意外溺死茨滩以后,傩送对她产生误会,从而离开桃源,可她依旧坚定的守着渡船等待那个没有归期的爱人,“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用她那颗纯洁、淳朴的少女心谱写着人性美的爱情颂歌。
当“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的傩送发现自己爱上了翠翠后,便不离不弃的守护在翠翠的身边,为了赢得爱情,他选择到月光及照的崖上为翠翠唱歌,用动听和热情的歌声叩开翠翠的心扉。他也愿为了翠翠放弃崭新的碾坊,守一辈子的渡船。“或许我名利只许我撑个渡船。”他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坚定。
四、邻里情
这种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边城人民的身上。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她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朴民风。率真、美丽、虔诚——边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船总顺顺是个正直而热心肠的人,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相助。”知道自己的大儿子之死与爷爷有关系之后,仍不计前嫌照顾可怜的翠翠,展现出宽阔的胸襟。
老马兵虽和翠翠父亲同时深爱翠翠母亲,但并没有因为翠翠母亲的选择心生怨恨,在老船夫逝世后,主动照顾翠翠。这无不体现了茶峒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之情,充分体现了茶峒人的心灵之美和纯朴民情,在这块土地上世代沿袭和传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性美。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彭涛
《边城》—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3、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
北京三联书店
4、网络资料
第三篇: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一稿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撰写者姓名:王琪 导师姓名:杜吉刚
内容摘要:《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1)——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建构入手,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以(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关键词: 《边城》 人性美 自然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沈从文一方面以质朴、温婉的感情,选择青年男女的感情为解剖的切入点,对当时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3)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绘,另一方面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4)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长诗、一幅秀丽的风景名画,一支理想的田园牧歌,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基石,更是他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小说古朴而又绚丽的风俗画卷中,铺衍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 表现的却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5)作品正是通过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亲属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性之美。一.人性美
(一)相濡以沫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着,清风丽日青山绿水给了她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6)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翠翠同她周围的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她就这样无知无欲的长成了十五岁。十几年来,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以古朴的环境里生活着,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已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她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她美丽热情,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按照湘西古老生活准则生活着,似湘西的青松翠竹,似湘西的青山绿水。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老船夫无论睛雨,必守码头,从不玩忽职守,而且他又重义轻利, 从不取分文馈赠, 倒乐于倾其所有于他人。当年,老船夫知晓乖巧的女儿怀屯戊兵骨肉时,“他却不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7)失去女儿后, 他倾尽所有关注力抚养翠翠。随着岁月的流逝, 转眼间外孙女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8)爷爷总是自然的要求自己的孙女,憨厚的他只知道关心孙女,却不明白孙女的心事。自然的亲情自然的诠释着古朴、淳厚的人性美。“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9)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她看天上薄薄的红云,“心中有写薄薄的凄凉”,(10)女儿家的心事不知向谁诉说,所以她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风和日丽的天气镇日长闲,老船夫和孙女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面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高岩上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在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日子平静而祥和,古老而自然。
《边城》正是通过对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亲子之爱的人情美,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沈从文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二)深厚缠绵 翠翠和二老的真挚情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11)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12)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13)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14)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怀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纯美。“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15)但是大老天保也喜欢翠翠,“车路”托媒被糊里糊涂的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稀里糊涂地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大老和二老都是茶峒的优秀青年,“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16)弟兄二人手足情深,却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儿。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儿女。弟兄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天保走了“车路”便说什么也让弟弟先走“马路”。两人相约为心上人唱歌的夜晚美丽至极,动人至极。二老的歌声美妙犹如山间的竹雀,自他一开口,大老已经深知属于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的一颗却已破碎。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希冀。他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兄弟二人的感情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纯洁的爱情在古老的湘西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三年的时光浓缩在三个美丽的端午节,三个懵懂的少年,情窦初开,美丽而又感伤的爱情故事随岁月的流逝愈发的淡远而纯情。茶峒溪边渡头上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7)
(三)远亲近邻 和谐与自然的邻里情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18)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19)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20)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老马夫杨马兵年轻时唱歌向翠翠的母亲求爱曾遭到拒绝,可是,老船夫一死,他便主动地承担起保护翠翠的责任.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这种自然的人性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21)
二.自然美(一)简单的美
《边城》开篇三章就行云流水、诗情画意的描绘了湘西山水图画和风物人情。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民风相互交融,呈现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想画面,充溢着温柔和明净的乡土风情。
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边城,悠悠的渡口,和着“芳香的泥土气味、草木清香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和着“繁密如落雨”的虫唱、“落落落落嘘”的鸟鸣,(22)总会让湘西梦一样的浮在神往者的心田上,悄然飘入神往者的梦中来。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里,浓酽酽的化不开,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23)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二)凄凉的美
《边城》中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24)极简约的语言便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生活环境自然点出。“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5)一边是神往倾心的凄美爱情故事,一边是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向往,一边却是热烈勃发的温馨环境。周围景物的自然生命 展示和人物的细腻感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湘西拥有美丽迷人、如歌行板的诗意世界: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轻轻地穿过树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中飘浮„„景致柔媚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和率真,似林泉深处悠悠飘出的牧歌。古拙的湘西风情,既是健全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活动背景,又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6)这一理想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沈从文运用自己“乡下人”(27)独特的温柔笔调、文化视角和审美意境谱写一曲清新、淡远的牧歌,把边地的安静醇和、浑厚朴质的气息渲染得淋漓尽致。古拙的湘西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诗意环境,为人物的活动铺排了谐和的静态文化氛围,也使边地茶峒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三).情景交融的美
整部作品中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
“ 湘西优美的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青山绿水的古朴的美的环境。”(28)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那无宵的鞭炮烟火,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赛,泅水捉鸭子,以及男子唱歌求爱等等,都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的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青山绿水的古朴的美好环境。在这如画的世界里,生活着一些无欲无争,无悔无忧的人们.他们重义轻利,以一种遵从古礼的美德生活着。作品中的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都透着人性美。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总之,浑圆与完整是《边城》审美形态的独特之处.作者所描绘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边城》是一幅民性淳朴的地域风俗画,画中生活着“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29)《边城》 是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为人类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注释:(3)(6)(7)(8)(9)(10)(11)(12)(13)(14)(16)(17)(18)(19)(22)(23)(24)(25)(27)《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28)《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第176页
(15)(27)《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1 第106页
(1)(2)(4)(5)(18)(21)(26)(29)《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20)《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第176页
《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1第10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男女之间的爱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翠翠 爱情
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作品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一、自然淳朴 寄托作家真情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
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了。
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这翠翠呢,长年在和暖的细风中吹着,在柔软的太阳中晒着,翠翠的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是青山绿水,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水晶。美丽的大自然长养且教育她。她“天真活泼,有如山上的小黄麂一样乖巧。从不知道发愁,从不知道动气。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能领会歌声的缠绵处。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的还是应该忧愁的,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地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翠翠是自由的,又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姑娘,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呵护关爱 诠释人间亲情
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人性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交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小 2
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清冷的碧溪蛆,白塔,渡船,黄狗,祖孙俩相依为命。“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①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己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他一心想着翠翠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了。当老人得知大老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因此,当大老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各有走法。”所谓“车路”,意指媒人说媒提亲,男女婚姻由双方家长做主,所谓“马路”,意指男女双方以歌传情,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②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大老走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作主。老人的意思不管你怎样选择,你都该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了。另一方面,老人又怕伤害到翠翠,用玩笑的方式含蓄地告诉翠翠,翠翠在失望中,懒懒地坐在船上漫不经心地剥豌豆,将一簸箕豌豆全倒在了溪水中。翠翠心事重地走到葱地边,他连话也不敢说,生怕翠翠会把一块地的葱全掐掉。当老人意会到翠翠心中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时,老人又忙碌着张罗。一场大病,走路也踉跄,他还急着到城里去,找到船总顺顺打听关于二老亲事的情况。可是,大 3
老天保下河遇险了。在顺顺和二老心中,总认为这事与翠翠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尽管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作一个完美而“清楚”的交待,他拼命抗争却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雷声将歇的黎明前,正是那无情的雷雨让爷孙小屋后的白塔坍塌之际,老人一病不起了。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他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三、亲密和谐 谱写邻里乡情
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性美。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于是,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的飞快起身。船将拢岸,老船夫口中一面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却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老船夫的工作为公家所有,所以过渡人不必再另外出钱了。但也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人就一一拾起来,依然塞回那人手上去,俨然吵嘴的样子:“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也还是有人为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都要给钱。老船夫没办法只好收下,但随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个理就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垌去买茶叶和草烟。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草烟则被一扎一扎挂在老人腰带边,过渡人谁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估计过渡人中有注意到草烟的,老人总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4
送人也很合式!”老人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称赞。在碧溪蛆,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总是热情地迎来送往。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联结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③
船总顺顺也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四、凄美清纯 演绎真挚爱情
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老傩送聪明而富于感情。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远路。父亲顺顺对俩人的管教相当严厉。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桨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吃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向上行就跟着川东客货,走南闯北做生意。不论严寒酷热,一定穿了草鞋按站赶路,并佩带短刀,准备交战或自卫。让他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成长为健壮、豁达的年青一代。两人都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大老天保真心喜欢翠翠,但羞于 5
开口,希望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获取翠翠的欢心。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傩送。后来,兄弟俩为公平起见,约定每夜轮流为翠翠唱歌,由胜者娶翠翠。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于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未伤兄弟间同胞手足之情。天保托媒求婚未成,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险而死。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二老的心中仍然深深地爱着翠翠。
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到的发展过程。翠翠是15岁的山村姑娘,随着岁月增长,青春的觉醒,萌发了一颗爱情的心。作品中写到: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透过这样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了出来。在作品中,翠翠显得是那么纯洁、可爱,就象山上一株含苞带露的野花,自然,娇嫩。
诱发姑娘心事多变、情绪恍惚的是那年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竞渡。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翠翠在一个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的少年,抓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上了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了他。傩送不但不介意,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她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知道这聪明英俊的少年是傩送。从此在她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使她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细微起来,精神气质也呈现出别有风韵的迷醉感、羞涩感、孤独感。她明确了她正 在爱着傩送,因此有时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二老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了少女挚爱的情怀。
她爱的二老傩送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茶峒人赞扬他为“小岳云”。他在父亲教育下,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 6
英俊有为的少年。自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他就钟情于翠翠。他借给老船夫送酒,特地来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半夜里,他“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地去为一个‘初生之犊’黄花女唱歌。” 翠翠本已为情人而朝思暮想,在梦中她听到傩送的情歌觉得又软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情人。
由此可见,翠翠与二老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他们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去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情美的。④
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的,纯洁坚贞的。
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从老船大手中接过那条渡船,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后表态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 7
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但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
因此,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的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为地抗拒着封建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它还自主自为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综上所述,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己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⑤
注释:
①② 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③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着选讲》第7页、第9页,纪怀民,陆贵山等编着。④ 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160页。
⑤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参考文献:
[1] 雷淑琼:《来自<边城>的美》,《古城学苑》2期,2007。[2]沈从文小说《边城》解读--《名作欣赏》2006年08期
[3]论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吴蕴东关于《边城》的主题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3期
[5] 凤群《崇尚古典——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种倾向》《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 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9期.
第五篇: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情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novel of the Xiangxi”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shows us the border town of unique local flavor, but also we played a beautiful human nature.Works by writ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the love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neighbourhood mutual love, the old boatman on the work of their own work and to transition the generous to show human nature beauty, highlight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 is good and p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ideal life pursuit.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边城》描写了一副民生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边城—茶峒。那里位于湘川黔二省交界处,在茶峒白塔下有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纯美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为来往船客摆渡。再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因与外公失散,幸得当地船总顺顺的二 儿子傩送的帮助,才得以顺利返回渡口。后来每到端午节,她都惦记着这件事,在她的心中对傩送产生了微妙的好感。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派媒人前去说合。最终天保为了成全弟弟,遂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弟弟傩送因哥哥的死而悲痛不已,而无心留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了,只留翠翠一人痴心等待,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带领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重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其人性美出现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沈从文具有少数民族(苗族)血统,由于其苗族文化背景,这就使得他的视角不同于一般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沈从文心目中茶峒人是善良、诚挚的,在他们心中没有丝毫的奸诈、自私和欺瞒,有的只是古朴原始的人性,表现出的是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和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老船夫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摆渡事业,而且无怨无悔;船总顺顺没有商人的贪心、自私、仗势欺人,反而为人随和;慷慨的民情使这里的妓女都讲究职业道德,比城市中的文人、雅士更可信,无论是在渡船上还是镇河中的河街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比融洽的气氛。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湘西”文化的自然、和谐,感受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沈从文生在湘西、长在湘西,身上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他的作品中有着一种很强的自卑和忧郁情绪。湘西在上世纪中叶一直被视为“边蛮之地”,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上长期受到汉族的歧视。因此,湘西少数民族心中形成了忧郁、自卑的心理。而《边城》中这种下意识的忧郁、自卑心理不仅仅是民族历史的积淀,还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沈从文14岁就加入地方行伍,先后做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在旧军队的亲身经历使他目睹了湘西人民所受的歧视和压迫,目睹了政府和旧军队的草菅人命、杀人如麻。在这无数生命的毁灭中,让他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而沈从文从湘西这样的小城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作为一个淳朴的乡村青年和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想进大学,却因没有文凭而被关在大学门外以及他成名之后所目睹的都市人的虚伪、矫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使他对人事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身处都市的沈从文一直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这些经历反应到作品中,使《边城》自始至终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伤之中。沈从文即使在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描述时,也会使这种忧伤浸润在景物之中,有一种“美丽总令人忧愁”的情绪。
三、沈从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的早期经验,尤其是童年经验,对于人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的形成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沈从文从小生长在水边,因此水这一具体食物,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孤掷的。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沈从文就特别谈到了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他认为水 不仅给他种种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促使他去思索和认识宇宙。“„„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多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的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在《边城》中,小说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片旖旎风光之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然而,整个悲剧可以说是以“天保落水身亡”作为“导火索”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水上的悲剧。此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对于《边城》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其作品中所阐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浸润意义。读来,使我们对人性美有一种向往、构建。[1] 《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的迷人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2]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小孩后,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 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喝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了。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这翠翠呢,常年在和暖的细风中吹着,在柔软的太阳中晒着,翠翠的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是青山绿水,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水晶。美丽的大自然长养且教育她。她“天真活泼,有如山上的小黄鹿一样乖巧。从不知道发愁,从不知道动气。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有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3]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 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戴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能领会歌声的缠绵处。睡梦中,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可是,当二佬把老船夫的酒葫芦送来时,翠翠被二佬望着,翠翠有点不好意思,溪边有人喊过渡,翠翠却借故走开了。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她热切地希望着幸福,盼望着爱情的来临,但是当爱情突然来临时,她又似一只受惊的小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4]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的还是应该忧愁的,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的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翠翠是自由的,也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顾念,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作品中,翠翠对二佬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大佬走车路请媒人到老船夫家做媒,老船夫让翠翠自己做决定,“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回头又和翠翠谈了一次,也 依然得不到结果”。对大佬,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二佬,则是无言的相许。二佬夜晚到碧溪岨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把肥大的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在这两段描写中,翠翠什么话都没有,然而她的娇羞可爱,她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大有词人李清照词句中“和羞走,倚门回首,还把青梅嗅”[5]之妙。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是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理想相互碰撞所成熟和完善起来的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天真无邪、懂得人性、生动活泼、聪慧温柔、矜持娇气,有民间女子那种内向的文静和腼腆。[6]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吃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向上行就跟着川东客货,走南闯北做生意。不论严寒酷热,一定穿了草鞋按站赶路,并配带短刀,准备交战或自卫。让他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大佬天保、二佬傩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成长为健壮、豁达的年轻一代。两个人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大佬天保真心喜欢翠翠,但羞于开口,希望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获取翠翠的欢心。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傩送。后来,兄弟两为了公平起见,约定每夜轮流为翠翠唱歌,由胜者娶翠翠。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 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未伤兄弟间同胞手足之情。天保托媒求婚未成,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二老的心中仍然深深地爱着翠翠。此处,我们可以看出两兄弟之间深深的手足情和彼此对爱情的忠诚、坚贞以及自我牺牲的美德。让我们体会到了手足情的人性美和爱情忠贞的人性美以及自我牺牲的人性美。
三、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得到发展的过程。翠翠是15岁的姑娘,随着年龄增长,青春的觉醒,萌发了一颗爱情的心。作品中写到: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细微的心里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爱情感受揭示出来。在作品中,翠翠显得那么纯洁、可爱,就像山上一株含苞待放的野花,自然,娇嫩。诱发姑娘心事多变、神情恍惚的是那年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竞渡。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翠翠在一个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少年,捉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上了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了他。傩送不但不介意,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她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知道这聪明英俊的少年是傩送。从此在她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为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这使她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细微起来,精神气质也呈现出别有风韵的迷醉感、羞涩感、孤独感。她明确了她正爱着傩送,因此有时竟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二佬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了少女挚爱的情怀。
她爱二佬傩送的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茶峒人赞扬他为“小岳云”。他在父亲的教育下,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英俊有为的青年。自从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他就钟情于翠翠。他借给老船夫送酒,特地来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半夜里,他“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地为了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
翠翠本已为情人而朝思暮想,在梦中她听到傩送的情歌觉得又软 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给情人。
由此可见,翠翠与二佬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他们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去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性美的。[7] 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牵魂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思,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佬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为翠翠和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舟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纯洁坚贞的。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从老船夫手中接过那条渡船,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终表态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该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但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
《边城》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爱都给了他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责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外孙女奇迹般得长大了,对于翠翠老人总是迁就,不折不扣的让外孙女体会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和生活方式。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爷爷听到这 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冷清的碧溪岨,白塔,渡船,黄狗,祖孙俩相依为命。“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8]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他一心想着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长大了,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了。当老人得知老大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因此,当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各有各法。”所谓“车路”,意指媒人说媒提亲,男女婚姻由双方家长做主,所谓“马路”,意指男女双方以歌传情,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9]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大佬走车路,应当由大佬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该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做主。老人的意思不管你怎样选择,你都该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了。另一方面,老人又怕伤害到翠翠,用玩笑的方式含蓄地告诉翠翠,翠翠在失望中,懒懒地坐在船上漫不经心地剥豌豆,将一簸箕豌豆全倒在了溪水中。翠翠心事忡忡地走到葱地边,他连话也不敢说,生怕翠翠会把一块地的 葱全掐掉。当老人意会到翠翠心中喜欢的是二佬傩送时,老人又忙着张罗。一场大病,走路也踉跄,他还急着到城里去,找到船总顺顺打听关于二佬亲事的情况。可是,大佬天保下河遇险了。在顺顺和二佬心中,总认为这事与翠翠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尽管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做一个清楚而“完美”的交待,他拼命抗争却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雷声将歇的黎明前,正是那无情的雷雨让爷孙小屋后的白塔坍塌之际,老人一病不起。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她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来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性美。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身为别人服务,却不求别人的一丝回报。“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于是,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是 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说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飞快起身。船将拢岸,老船夫口中一面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却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老船夫的工作为公家所有,所以过渡人不用另外再出钱了。但也有人心中不安,抓了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人就一一拾起来,依然塞回那人手上去,俨然吵嘴的样子:“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10]也还是有人为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都要给钱。老船夫没办法只好收下,但随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个理,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草烟则被一扎一扎挂在老人腰带边,过渡人谁要这些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估计过渡人中有注意到草烟的,老人总是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老人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所称赞。在碧溪岨,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总是热情地迎来送往。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连接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11]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来体现的。船总顺顺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大方洒脱”、“喜欢结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士兵、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文明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和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狡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的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理的人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除此之外,沈从文还用对妓女的描写来讴歌人性美。“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耻辱的城市绅士还更可信任。与她们相熟的水手之间钱固然可有可无,而情感的真挚,竟也痴到无可形容”。诚然,边城中的“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12]“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13] 在《边城》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的人和事都是那样的质朴和单纯,虽然也有贫富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而且,作者把爱情、亲情、乡情这三种人性美与茶峒美丽的山水、习俗融为一体,以清晰明丽的色调展现了边城儿女美好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刘汉英 浅谈沈从文的生活背景对《边城》创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8-5 [2]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3]沈从文《边城》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4]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5]南宋 李清照 《点绛唇》
[6]王天荣 《教育学文摘》2011年8月下 发表时间2011-6-16 [7]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3年第9期第160页
[8]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9]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10]沈从文《边城》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11]《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7页、第9页,纪怀民,陆贵生等主编。
[12] 代晓冬《边城》:人性美的构筑.见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5期第58页
[13] 代晓冬《边城》:人性美的构筑.见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5期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