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

时间:2019-05-12 01:0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

第一篇: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

《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已经被正式批准为汉沽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工作,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完成,特拟订《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生源状况的需要:东海小学9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区委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领导率领全体教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应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感谢各级领导、全体教师的关怀爱护。

2、社会状况的需要:现在大多数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认为一切就该这样,在家我行我素,在校个性十足,目中无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我独尊,万事无忧”的生活,至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则无从谈起。

“感恩教育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刻怀有感恩之心,自觉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立志报效祖国、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把学生培养成知恩相报、立志图报、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题内涵: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这种理解较窄,我们认为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遵循德育规律,通过种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和在适当时候报恩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崇尚感恩。作为中华民族重孝道、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的延续,这种教育有必要提倡,但如何清晰地界定它的内涵、如何把这种教育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值得研究。2、实验的对象和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围绕“学会感恩他人,构建和谐校园”这个主题;渗透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等过程之中。3、课题的理论价值: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指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础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一理论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体验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认为——高峰体验能将人带进“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他极力主张心理学应该关心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揭示人类真正的特点和潜力、价值与尊严。这一理论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4、课题的实践价值: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既推崇“施恩不图报”,更推崇“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妇孺皆知。感恩,绝不只是对父母的简单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人生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知道别人的爱并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在冲击每一个人,感恩意识缺失现象随处可见。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理论目标:了解当前形势下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思考解决对策。

行为目标: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校风目标:营造一股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和感恩情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知情感恩,奠基人生。

(二)研究的内容:

六大主题:①感恩父母,珍爱生命;②感恩老师,勤奋学习;③感恩学校,为校争光;④感恩同学、携手共进;⑤感恩自然,保护环境;⑥感恩社会,奉献文明。

研究方式:利用案例法进行研究——把感恩教育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实现互动提升,提高教育效果。

四、实施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保证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2、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感恩教育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都能受到教育,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感恩教育的研究》要在体验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

五、研究的策略、方法和成果形式:

(一)研究的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选择三大切入点——家庭、学校和社会。并且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体验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研究的方法: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3、召开专题队会;

4、开展各种比赛,展示体验成果;

5、注意观察总是体验前后的心理变化,研究改进措施;

6、利用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反馈体验效果。

(三)成果形式:最终的研究报告、教师论文、活动记载、学生心得、音像资料、成果展示和其他相关资料。

六、研究的步骤:

《感恩教育的研究》计划利用三年(从2009年9月—2012年6月),共六个阶段进行研究。每个阶段的具体体验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感谢生命,孝敬父母

一、研究的时间:2009年9月—20010年1月。

二、研究的内容:

1、课题申报:制定研究方案,明确人员。课题组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反复酝酿,多次商讨,确定本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上报。另外,课题组还面向全体老师发出招聘启事,公开招聘本课题组成员,精心挑选,聚集力量,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以确保本课题规范有序开展。

2、研究目的: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珍惜父母辛勤劳动果实,崇尚惜时如金、发奋学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

3、研究内容:

(1)“父母辛苦知多少”:孩子只有了解到父母的艰辛付出,心存感激,才会常怀孝心,常见孝行。让学生们通过翻看旧照片,听父母、长辈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回忆自己生病时,遇到疼痛、烦恼时,父母是如何照顾、开解、鼓励自己的,了解父母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体察父母的辛苦,用感恩之心来看待父母。算一笔感恩帐。每个学生将自己一年的学费、生活费等各项花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算个总帐;通过比较,深刻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理解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和殷切的希望。(2)“我爱父母有多少”:感恩父母是一种美德,是每个做儿女的责任,号召学生们应把感恩之心变成感恩之行。各班队召开主题班队会,发动学生们动脑筋想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开展“我为父母献真情”活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每位学生每天至少为家里做一件事,可以回家为父母收拾碗筷、扫地做卫生,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为下班的父母倒一杯水、捶捶背,洗洗脚,放松身心。同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房间,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书本等,以行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表达对父母的爱。

4、研究形式:

(1)开展“给父母的一句话”活动,每班并评出“感动父母十句话”.(2)出一期“感恩生命,孝敬父母”的黑板报。

(3)开展“我爱父母有多少”活动。(学校统一设计表格,由学生填写父母的生日,爱好,心愿,并写写想为父母做点什么事,最后由家长写写感受和学生行动落实情况。)

(4)每人准备一个节目,内容要紧扣主题。

(5)评选班级“感恩之星”四名,并上交事迹材料。(6)评选典型的研究案例。

三、研究的方法:

采用观察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观察学生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注意观察学生活动前后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以便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体验的程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对下一阶段的研究提出新经验、新方法。第二阶段——感恩老师,勤奋学习

一、研究的时间:2010年3月—2010年7月。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的: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校、树立文明礼貌、拼搏成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2、研究的内容:

(1)“老师辛苦知多少”:学生只有了解教师的辛勤劳动,才会对老师心存感激和尊重。

(2)“感恩老师见行动”:尊敬老师,不仅仅是行动上的敬礼、问好,应从多方面去尊重。在校园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不惹老师生气;主动为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端茶送水、送交作业等。

3、研究形式:

(1)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给老师写一封信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每班并评出“感动老师十封信”。(2)各班级组织《 感谢您,老师》演讲

(3)出一期“感恩老师,勤奋学习”的板报。(4)“给老师送一个节目”:舞蹈、歌曲,小品均可,音乐老师教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甜甜的秘密》、《我爱米兰》等敬师歌曲。在活动展示时进行表演.(5)评选班级“感恩之星”四名,并上交事迹材料。

(6)评选典型的研究案例。

三、研究的方法:

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实验的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三次问卷调查或以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学生的交际、应变、适应、心理承受等多种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总结研究的成效,提出改进的措施。第三阶段——感恩学校,为校争光

一、研究的时间:2010年9月—2011年1月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的:

通过开展感恩学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现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引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做人入手,发挥主体作用,为校争光,从心灵的层面真正焕发学生成长的动力。

2、研究的内容:

(1)开展“学榜样,齐争光”活动,向为学校争光的体育队、文娱队学习,班级出好板报,来介绍榜样的先进事迹,学生看后写心得体会,并上交。(2)开展“我爱我家——美化教室”活动,发动学生带一些合适的盆栽回来布置教室,政教处将组织检查,并评出“最美教室”。

(3)开展“我喜爱的校园一角”摄影书画评比活动,评出“感动学校十大作品”。

(4)开展“我为家长做导游”活动,用唱歌,跳舞,乐器,朗诵,游戏,参观等形式举行一个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学校,活动要紧扣主题。(5)评选班级“感恩之星”四名,并上交事迹材料。(6)评选典型的研究案例。

三、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要根据学生的要求、学校工作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实验,从中选取最佳方案。

四、研究的目标:

增长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阶段——感恩同学、携手共进

一、研究的时间:2011年3月—2011年7月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从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2)懂得关心别人、将心比心的人际交往常识;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促进同学团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研究内容:

(1)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班级评出“感动同学十大作文”并展览。

(2)结合我校外来工子女多的实际开展“小书箱大友谊”活动,班级设图书角,并做好登记,收集好活动资料。

(3)各班出一期“感恩同学,携手共进”的黑板报。

(4)利用音乐课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等感恩同学,歌颂友谊的歌曲。

(5)评出“感恩之星”四名,并上交事迹材料。(6)评选典型的研究案例。

第五阶段——感恩自然,保护环境

一、研究的时间:2011年9月—2012年1月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的:感恩自然,自然将赋予灿烂的希望,大自然慷慨地给予我们,我们应当以涌泉相报,不图轰轰烈烈,只求平平凡凡,扶小树,捡纸屑,爱动物,管住你的手,管住你的嘴,管住你的脚。从小事做起,聚沙成塔。为自然插上绿荫,多一份新绿,少一份荒芜;维护自然环境,不让污秽的尘埃侵蚀美好的家园;回收垃圾,使自然摆脱白色垃圾的污染。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了这一切,唤醒一颗颗感恩的心、重拾那些美好的记忆。感恩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研究内容:

(1)各班根据次主题上好一节主题队会课。利用班队活动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作用,发动学生人人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2)“红领巾爱绿护绿在行动”活动。让同学为绿化带浇水、除草、清除绿化带的枯枝败叶,把美丽整洁留给大家。

(3)各班根据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

(4)开展感恩自然,歌颂美好环境,亲子诗歌朗诵赛暨环境知识竞赛。(5)“爱绿护绿”手抄报评比,班级评出“感恩自然十大手抄报”。(6)评选“感恩之星” 四名,并上交事迹材料。(7)评选典型的研究案例。

第六阶段——感恩社会,奉献文明

一、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2012年6月。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的:

(1)感悟祖国的关爱,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共建单位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各方面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自己是受恩惠的,由此产生回报恩情的一种冲动。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图报”能力,学会在报答父母、老师的同时,学会报答朋友、他人、学校、国家和社会。

2、研究内容:

(1)了解党和政府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如便捷的交通,整洁的城市卫生,优美的校园环境等等。围绕“为中国喝彩”这个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好主题大单元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让同学们忆往昔,跋征途,看今朝,展未来,切身感受建国60周年祖国的巨大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了解社会上还有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爱。

(3)开展“服务群众,回报社会”感恩活动。“感恩社会奉献文明”:对社会提供的一切便利和优良环境应加倍珍视,心存感激之心;在社会中做一名谈吐文明的好少年,平时与人交往能微笑待人,使用“谢谢、您好、对不起、麻烦您、再见、我错了、请、我们”等文明礼貌用语;学会对所有帮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动员少先队员向雷锋同志学习,尽自己所能主动帮助别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在公共场合不喧哗吵闹等。

3、研究形式:

(1)组织学生到社区教育基地进行服务实践活动。

(2)开展一次“清洁校门一条街”,清理白色垃圾等活动。

(3)出一期相关主题的板报。

(4)暖冬行动:为地震灾区的人民送温暖。

(5)开展“为滨海新区喝彩”活动:从家庭新生活、生活新变化、城市新气象、农村新面貌、国际新形象等方面去搜集资料、图片,每班并评出“感恩社会十大经典图片”。

(6)每班评出“感恩之星” 四名,并上交事迹材料。(7)评选典型的研究案例。

三、研究的成果:

1、研究案例评比、展示。

2、研究过程的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3、最终的研究报告、论文、活动展示和其他相关的资料。

第二篇:中外教育捐赠对比研究

中外教育捐赠对比

教育捐赠是慈善捐赠的一种,是捐赠人为资助教育事业,以非赢利性方式自愿、无偿地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与教育机构管理使用的行为。教育捐赠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教育捐赠是一种实现我国教育投入多元化,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全社会都有这种共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便是一个树人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说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资金支出仍不尽如人意,教育捐赠就成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手段。

在中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会收到法律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仍未系统的出台过一部用于规范和管理教育捐赠及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目前对于教育捐赠的规范散见于下列不同部门的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下简称《捐赠法》)——教育捐赠属于公益捐赠的一个种类。《合同法》——教育捐赠行为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属于赠与合同。《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教育捐赠涉及中介管理组织的规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农村义务教育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教育捐赠涉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法律法规。总的来说除了《捐赠法》外其他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是特别强,而且有的立法层次过低,难以为教育捐赠提供强大的法律依据。这样的立法不明确,规范不严谨的情况,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捐赠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如同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甚至感到陌生和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大大的影响到了大家对于教育捐赠的认同和热情,这就造成了教育捐赠在我国的发展略显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国外,教育捐赠的事业一直都在蓬勃的发展之中。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得以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美国完备的相关慈善的税法体系和政策对教育捐赠事业的支持。尤其是作为捐赠者,在进行慈善捐赠之后可以获得减免税务的优待,这项措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美国法律(无论是联邦法还是州和地方法)有关慈善的税法的规定错综复杂,涉及的条款很多。美国相关慈善的立法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支持原则,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税收减免激励慈善的发展;二是公平原则,即通过设立各种免税标准以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或再分配,至少也要阻止歧视的发生;三是:监督原则,即通过税收机制规范慈善中的信托行为,以及慈善组织与商业或政府机构的边界。美国的税收制度规定,如果慈善捐赠的金额达到一定的限额,作为个人可以减免30%-50%的个人所得税,作为公司可以减免一年内不超过10%的税务金额,同时可以顺延5年的时间。当然美国法律对于教育捐赠的鼓励也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于慈善认定的和税收待遇的各个方面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1.捐赠免税法 2.高额遗产税法 3.免税监督法。这样的税务法规促使着人们在缴税与慈善捐赠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高校教育捐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捐赠募集到的钱款,来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在我国教育款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而国外的教育款项大部分却是来自于教育捐赠。

让我们叹惋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收入一直处于持续偏低的发展状况,在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剔除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事业收入及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部分,捐赠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不足1%。这种发展现状,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教育捐赠事业在我国的举步维艰。

在外国而言,现今国外高校募捐的手段之规范,范围之广范,数量之巨大,是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不能相比的,募捐已成为国外高校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的慈善捐赠(公司、基金会, 特别是个人、校友)全部用于支持校园的基建、学校的运作和扩大学校基金的规模。根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 美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每10美元之中就有近1美元来自慈善捐赠。也就是说, 美国高校界一年约有24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进账,其中1/4来自校友,其余部分来自公司、慈善基金会和其他个人捐赠款。当然除了美国,日德英法等各国的高校也纷纷认识到了捐赠的重要性, 积极的倡导捐赠, 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和兴办一流的高校筹措资金。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外教育捐赠的迅速发展。不得不说这是得益于国外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人们大多崇尚于基督教,基督教义的慈善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视。同时富人阶层对于慈善事业的热衷也促成了这种社会风气的风靡,于是教育捐赠的发展就有了合适的温床。优良的社会风气,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教育捐赠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蓬勃的发展必定会有许多优势、特点、可取之处。国外的高校对于高校基金会的筹办和运作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这对于我们在规范国内教育捐赠的范畴和明细教育捐赠的规范上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的。

1.捐赠机构规范化

规范化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捐赠同样适用。捐赠机构的规范化既能增强高校的理财功能,又可以推动高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智之举。

2.捐赠目标细分化

国外的院校在对于捐赠目标的细分化就是一大亮点。目标细分化就是对于捐赠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细致分解,这不仅仅对于捐赠者来说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能够使得受捐赠的院校、院系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义务。一所高校的捐赠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往往会显的十分庞大,只要分解得当,大目标就可以转化为中目标,中目标又可以转化为小目标,这样对于目标的实现就显得更加容易和清晰。

3.捐赠手段多样化

捐赠手段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加强教育捐赠力度的另一条途经。较为常见的捐赠的手段有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遗产捐赠、寿险捐赠、信托捐赠等等。捐赠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最常见的是例行募款和大额捐款。多样化的手段多样化的形式都给了捐赠者和受捐赠者更多的机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4.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友群体建设

对于学生的爱校教育也会使得教育捐赠的,捐助者人群更加广阔和宽泛。在国外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学校的文化和底蕴。这对于以后走出校园的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鞭策着他们努力前行,去拼搏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外高校经常会请一些事业有成或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参观、座谈“跟踪财源”;毕业典礼时,力邀各界名人现身说词,这样能够达到提高学校的地位,扩大影响,促使校友和其他慈善人士捐款捐物的目的;尊重捐赠者意愿,给捐赠者某种荣誉是一种很好的募捐手段;而且若考生的直系亲属曾给予母校鼎力支持,可提高该考生的录取机会。

5.强悍的学校实力和国家政策支持

加大高校教育捐赠的力度,也就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才是教育捐赠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不论做什么事情政府的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总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实力、影响力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教育捐赠产业发展的硬件要求。广泛而活跃的社会活动同样可以促使各方人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 成为一条可取的筹集资金的途径。而上述的这些都是国外教育捐赠产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特点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促使教育捐赠事业能够成功的几点重要的条件。

(1)要注重学校形象。一般来说, 办学成绩越是靠前, 声誉越是大, 越是容易获得外界的捐赠。捐赠者一般会选择名气大的高校为对象以扩大自己的名气, 所以办学成绩较好、名声较大的学校就会更加容易得到捐赠。

(2)要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每一位捐款人都会关心捐赠对象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校必须提出完善的发展规划以告诉捐赠者学校需要他的捐赠, 而学校必须证明有能力善用捐赠者的捐赠, 如此才能打动捐赠者的心。让他们放心。安心。(3)要重视校长的领导。美国高校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募款, 由此可知校长若领导能力强, 对外关系佳, 就更加容易争取到经费, 这是影响募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成功要素都是需要我国各个高校在发展教育捐赠事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和借鉴的。从上述分析来看,国外在高等教育捐赠方面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涉及面广,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成果也比较明显,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评价方法。

高等教育捐赠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对来说,我国的国民群众对教育捐赠缺乏全面的认识,捐赠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缺乏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缺乏对慈善性、公益性的鼓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慈善机构和公众对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成熟,基金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发展。很多高校只重视募集资金,而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目前国内大学捐赠基金名目繁多,但运作不规范和使用不当等矛盾。

通过中外教育捐赠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育捐赠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除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以外,制度支持是主要的原因。高等教育捐赠既要靠社会的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依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能够为教育捐赠提供直接的保障。

我国要想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政府必须在相应的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和创新。并且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国情的不同,国外的很多经验在中国也会有很多行不通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够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捐赠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捐赠制度,应当是当下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的主要任务;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政策来保障教育捐赠的持续进行,如何在我国高校建立规范的社会捐赠管理机构和制度,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捐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也应当是未来高校教育捐赠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可以从这些方向的研究来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促进和加快我国教育捐赠的发展和力度,让教育捐赠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附:表1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分析

表2 美国理念慈善捐款总额和相应的税收抵扣总额

第三篇: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综述(定稿)

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陈秀兰

韩国的学校教育首先也是“孝道”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带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像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公民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祖国忠于祖国 等共个德育项目,如孝顺、手足情深、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守法、责任感、公德心、爱校、爱国、协作精神以及种族和谐等。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 马祥甸

挂有“孝行牌”,“道在器中,以器传道”,让他们每天对牌反思,体会师长的辛苦,学会感恩。节日里,年轻的父母会穿上五彩服,带着孩子向长辈行大礼,送“孝道礼物”,感谢养育之恩;校园内,到处可以看到精美有力的书法和传统的山水国画,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增强青少年感恩祖国和感谢前辈的信念;寒暑假时,社区还给小学生举办讲座,向小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使他们从小接受“孝道”的熏陶 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 王定功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里,专门喂养一些小兔、小狗、小鱼等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孩子们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按照要求去细致观察小动物每天的成长发育过程,并认真做好记录,从而让学生学会细心照顾和爱护弱小的生命。不少学校还倡议学生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 “领养”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并常常发起募捐活动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班级、校方乃至更大区域等不同层面还经常组织关于善待生命之类的演讲、作文比赛等活动,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善待生命的理念。在学校里,学生若虐小动物,轻则受到校方的训导,重则受到适当惩罚,甚至被送去相关机构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在国外,对于感恩教育也十分的重视。根据学者的研究,整理出以下几点:在韩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教育学生向长辈问候、向老人敬茶等孝亲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规定每个小学生胸前都佩戴“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的像片,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与规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的怎样。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中有一项是公民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忠于祖国等德育项目教育,如孝顺、手足情深、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守法、责任感、公德心、爱校、爱国、协作精神以及种族和谐等。

在德国,在小学里,专门喂养一些小兔、小狗、小鱼等诸如此类的小动物,养成热爱生命,感恩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班级及学校还经常组织关于善待生命、感恩自然等的演讲、作文比赛等。

邂逅美国的方老师—博客

在美国,爱国主义作为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小学生一入学,老师就会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会背诵“国旗誓词”。在每次升旗时,学生齐声背诵效忠国旗誓词:“我全心全意,效忠国旗,以及美利坚合众国…….小学感恩敎育现状研究

杜丛颖 在日本,日本学校中对学生培养感恩之情是从点滴小事进行的,像“午餐前两掌合在一起对这饭菜鞠躬致意,以表示对饭菜和提供好饭菜的所有的人的感谢。” 中日感恩教育比较之启示

张 靖

日本则在学生中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为了让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日本的学校会要求学生随各自的父母到上班的单位,随父母工作一天,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让学生感同身受,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此外,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万事万物带给我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的恩惠,让学生感恩自然,关心他人。这样,学生才能将内心中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心中内化,转化为爱的感恩。

第四篇: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水茜中心学校———邱金红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学生的要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生活中要感恩于对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还要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社会的恩赐,很多人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更严重的是 “感恩”情怀的缺乏对下一代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表现为少年儿童缺乏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形成自私自利、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已经造成少年儿童道德和人格的严重缺陷。如何给少年儿童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案例一:

据《成都晚报》记者报道,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靠四处打杂为生,他们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可他们上小学的儿子却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视而不见,而且对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同学有车接送,就要父母租辆车送他去学校;看到同学的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肯德基、麦当劳,他也要求父母带自己去高级饭店吃饭,为办同学聚会,逼父母为他凑足2000块钱。

案例二:

有一次,父母在超市买东西,为了节省车费,两人提着又沉又重的几大袋东西(大部分是儿子喜欢吃的零食),走了1公里路回到家,满头大汗,又累又渴,儿子正在看电视,回头望了一下没有一点反应,又继续看他的电视。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当今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长辈、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关心。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核心是缺乏感恩意识,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怀着这种心情会给你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你感到愉悦和温暖;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做人的责任,提倡的是以德报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的“善根”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美国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在感恩节里,许多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2005年的8月3日,上海市教育部门在修订《中小学生守

则》时,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全国一些学校相继也开展了“学会感恩”这方面的研究,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感恩教育理应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更应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教师之恩、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

1、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恩教师------感谢教师的教诲,尊师重教,对老师有礼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3、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包括学校等其他集体组织)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

4、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5、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

1、向父母、长辈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事迹。

5、向电视媒体了解。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含义、内容与方式。

6、向网络了解。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引领他们进入教育信息网络,搜寻,了解新时代赋予“感恩”的新的涵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让学生通过询问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后,还要让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各中队成立小记者团,对身边的小伙伴、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是了解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

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生日的?

2、老人在家里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是为什么呢?

3、你是怎样对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有什么不孝之言行吗?

4、你的周围有老人被遗弃,或者是不被赡养的吗?

5、你是否经常去看望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老人?

6、假如你老了,处于一种被冷落、遗弃的处境,你的感受将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奥秘,去探求问题的核心与主题,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经学生的采访调查,有些人对老人的一些“不孝之举”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一幕幕真实事例的采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由此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各中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自行设计感恩教育的情境:可以是在班中讲述“感恩”小故事;可以创办“感恩”小报、出“感恩”板报;可以创办一期“感恩”专栏,在橱窗专栏中展示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生活中的“感恩”事例;还可以是在中队中开展“感恩”节目的演出,自编自演的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自己事情自己做,让父母省心,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房间,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B、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C、每个星期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D、在双休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

E、经常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F、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G、为父母过节。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送上自己亲手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时间:2008年5月)

(3)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暖春》,感受浓浓的亲情。(时间:2008年4月份)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4)认真做好尊师校规,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其他来校老师能主动问声“客人老师好”,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常规,用自己的点滴进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付出;

A..2007年9月各中队组织《感谢您,老师》演讲;

B..2008年的寒假开展访一位恩师活动;

(5)2008年开学《感谢恩师》征文活动,每班选送两篇,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6)2007年教师节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朝夕相处,心有感激,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

(2)回忆班内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3)开展为他人献“爱心”活动,为学校、班级中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款,捐学习用品等。

(4)与兄弟学校结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1)每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一次;

(2)为社区美容,清扫大街、清除非法广告纸„„

(3)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每学期两次);

(4)以“爱我祖国”为题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2007年10月)

.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它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上的各种物产给我们丰富的资源。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认真做好值日工作,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拒绝乱吐乱扔现象;

(2)看一本书,号召每个队员看一本环境保护方面的书,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提高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3)听讲座,每学期组织一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4)办一张红领巾环保小报,把学习考察的整理结果、环保知识办成小队报,不仅能加强环保认识,还能带动家庭,共同收集资料,向家人与邻里宣传环保知识;

(5)开展每天捡一张废纸活动。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

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学会说“你好”、“再见”。早上出门先要和父母道别;见到老师、同学要说“你好”或者“早上好”;见到外来老师主动问好;回到家中先要向父母打招呼。

学会说“谢谢”。接受同学、他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要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

学会说“对不起”。日常生活中给他人带来不便时要说“对不起”;乘车时人多拥挤,无意中踩在他人脚上要说“对不起”;不小心撞到人要说“对不起”。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乘车、坐船主动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等。

3、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师节” 上,学生自制卡片,写上祝语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母亲节”上,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重阳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体会到节日的气氛。

五.感恩教育成效

1、学生的感恩意识显著提高。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感恩”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感恩实践等多种形式活动,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忠于祖国、服务社会、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孩子突然间懂事了、长大了,知道帮父母做家务了,愿意与父母聊天了。

六(1班的邱加雯在文章中写道:在我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留恋和回忆的人,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在我的成长道路中给了我关怀和帮助,给了我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终身感念至深的人,我要对他们道一声“谢谢”!心存感恩,我会更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那些曾经呵护我成长的人们„„

四(3)班的陈丽华在文章中写道: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助妈妈洗衣服、拖地、洗碗、等等这些家务,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后,每个星期休息的时候,我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爸爸下班回来我都会给他倒上一杯热茶,顺便为他按摩一下肩膀,让他松弛一天工作的疲劳。

这一活动改变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老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我校的感恩教育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叔叔、阿姨、老人们直夸我们的孩子是好样的。

2、感恩教育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感恩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倡导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精神。“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将来报效父母、报效国家。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感恩教育赋予传统的德育活动以新的生命力。随着“感恩”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一分钱献爱心活动”、“雏鹰敬老”活动和“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使同学间思想上相互了解,情感上相互沟通,生活上互相扶持,学习上相互帮助,让感恩之心充满整个校园,微笑遍布每个角落;每个学期各中队以接力的形式开展的“雏鹰敬老”活动中,孩子们用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的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之心遍布各个角落;“一分钱献爱心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助人为乐的好品德,资助了本校的贫困生和失学儿童,感恩之心遍布整个校园。

六.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进行感恩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增设感恩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水茜中心学校

2008年5月28日

第五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屈家安郭胜利刘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成为引领社会文明建设的力量,是时代对大学教育的历史呼唤。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屈家安(1978—),男,江苏泗洪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职成教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菲(1980—),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编辑理论。郭胜利(1956—),男,河南洛阳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职成教院教授,研究方向:材料物理学。

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关心更是无动于衷,毫无回报的意识,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学界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因此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专著稀少。

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有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本人主要收集到《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滕刚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学会感恩》(夏午主编,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和《感恩》(小山主编,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它们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风云著《学会感恩,懂得分享》,崔雪娇著《学会施恩,懂得感恩》等,大多是从哲理视角或从感恩与情感、人生、工作的关系角度展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关系不大。

在国外,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之一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当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

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有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 ;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等。湖北大学教育学专家徐学俊教授说,在我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觉得自己接受老师及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其主要原因是感恩意识缺失。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比如,大多数父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把上重点、读名牌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法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人们的防范心加强,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也存疑义。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必然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接受,不知责任。著名作家刘醒龙认为,最好的报恩方式就是:假如我帮助了你,你再去帮助他人,大家一起把爱心往下传递。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宏观操作部分,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表现为侧重于宏观策略的研究且研究很笼统,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目标的研究不够明朗,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配合学校正在开展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要内容的“三恩”教育活动,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个祝福短信,做一件报恩事,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广西河池市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于2008年5月6日在河池职业学院举行全市大学生“讲孝敬、懂感恩”主题教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算一笔求学账,诉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本论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验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

每个人心中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一摁了之”,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做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的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无疑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人长期规划,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如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感恩教育的泥潭。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我们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形式,例如,一些大学给生布置的作业是“给父母洗一脚、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这种行动的原意是善良的,但这也仅是形式。“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走进形式主义的泥沼,当然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会造成这个群体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又促进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以上通过对感恩教育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回顾和梳理,对当前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构建高校感恩教育的较为完整的框架,为现阶段高校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82.[2] 葛昕明.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3] 陈一虹,徐锋华.论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9月.[4] 戚哲民.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4.本文系2009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为:SZ09020

下载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集体感恩教育智慧的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04

    七、实施计划 实验班2011.09----2012.02课题计划 九月: (1)、收看电影《网络妈妈》,搜集电影感受 (2)开展活动:庆祝教师节活动 (3)开展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十月: (1)感恩教育......

    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

    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中美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风险投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

    英汉对比研究[5篇模版]

    中西方婚礼仪式对比研究 姓名:张圆圆 学号1109214060 六礼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 “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伊顿纪德英伦国际校服发展中心 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改进学生校服”的政协提案被递交到北京市教委,此提案受到了很大重视。校服究竟应做成何......

    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无论从国家地区的宏观层面、学校组织中观层面,还是学习者个体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都是一个平衡多方关......

    分享教育智慧

    选择与坚持 ——在清华大学2015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18名同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首先,我代表学校,向......

    教育智慧

    用你的智慧开启家庭教育之门 昨晚儿子写完日记,我一看,就一句话:“我今天很高兴,因为读《三字经》的时候我被选上了,所以我很开心。”我说:“太短了,老师可能要让你重新写。”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