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股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股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股市是物质的、运动的、有规律的。【物质性】
股市是普遍联系的,外部联系:利率、汇率、资金、经济政策等。内部联系:企业优劣、股票价值等。没有这些联系,股市就不可能有波动了,也就死了,不存在了。所有股市的运动发展必须依靠各自联系,股市的联系是股市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股市运动的根本原因。【普遍性】股市的联系是客观固有的,譬如07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也过高,股市也因涨得较快而显现泡沫,随之政府出台加息,上调印花税等政策,从而导致市场资金的供给紧张,最好股市崩盘。所以我们要从那些固有联系中把握股市的运动规律。【客观性】股市是多样性的,其中直接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股市的运动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间接的、非本质的、外在的、偶然的联系影响股市的运动发展。【多样性】看待股市的联系要以当前股市的背景为前提的,要从股市的历史,横向,纵向的角度分析股市的条件。01年股市最高点2245时,市盈率有六七十倍,已属严重泡沫了,10年2300点是,市盈率也就二十倍,属价值低估了。因为股本在扩大,股市重心向上移了,已不能光从点位上看是否泡沫了。又如06年7月,加息政策的推出,股市回调了200点,又上行了,等到07年五六千点时加息时,股市狂泻,因为两个时期的股市估值不一样,结果也不同了,好比化学反应,温度不同,反应产物也不一样。股市与股市的联系之间的反应也不同,一切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条件性】 股市是运动的、发展的,它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不是一种结果,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股市发展的动力是多空矛盾,它运动的轨迹是多空博弈的结果。【动力】起因是原本平衡的多空矛盾双方中一方发生变化,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由占优的一方进行方向性选择的运动,以达到新的平衡。【原因】股市发展的状态是多空矛盾的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前后两个平衡的砝码是不一样的。从平衡到不平衡,是通过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完成的,后一个平衡是质变以后的平衡。譬如在底部,成交量长期缩量,股价开始变化不大(平衡),而后量能逐渐放大,股价也上升(量变),这使投资者认识价值被低估,而应该重新评估(质变),股价应该上升,使其与价值趋于一致(平衡)。同样当股价过度上涨(量变),会引起股市泡沫(质变)。量变总是先于质变,质变要量变来体现。【状态】股市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譬如06年开始的一轮牛市,中途也因为加息政策调整过,但价值低估的情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同理07、08年股市泡沫破灭过程中,也有多处回档的过程。【趋势】
股票是一种商品,股市是一场以股票价值(价值矛盾)为核心的资本取利之争(资本矛盾),最终表现为对股价预期的矛盾(多空矛盾)。【本质】股市是矛盾的集合体,有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与股市表现的矛盾;股票价值与股票价格的矛盾;资金的供需矛盾;政府行为与股市市场行为的矛盾;股市行情波动与投资者心理波动的矛盾;资本投资与投机的矛盾。首先,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与股市表现的矛盾:先来看看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如图 中国经济增长率
年份 1990 增长率% 3.8 1999 2000 2001 7.1 8 7.5 1991
9.2 2002 8.3
1992 14.2 2003 9.5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3.5 12.6 10.5 9.6 8.8 7.8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0.1 10.4 10.7 11.4 9.6 8.7
中国历年经济增长率1614121086420经济增长率系列***************08年份2009
由图可知,中国经济从1991年到1995年10月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周期,1995年10月到2002年是一个平稳到低谷再到回稳的阶段,2003年到2008年是另一个高速发展的周期,2008年底发生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经济逐渐起暖。再来看看股市的历次牛市和熊市: 中国历次牛市和熊市
第1次牛市:1990.12.19-1992.5.26,从100点到1429点,历时18个月
第1次熊市:1992.5.26-1992.11.16,从1429点到386点,历时6个月,第2次牛市,1992.11.16-1993.2.15,从386点到1558点,历时3个月,第2次熊市,1993.2.15-1994.7.29,从1558点到325点,历时17个月,第3次牛市,1994.7.29-1994.9.13,从325点到1053点,历时1个月,第3次熊市,1994.9.13-1996.1.19,从1053点到512点,历时月,16个
第4次牛市,1996.1.19-1997.5.12,从512点到1510点,历时16个月,第4次熊市,1997.5.12-1999.5.17,从1510点到1025点,历时24个月,第5次牛市,1999.5.17-1999.6.30,从1025点到1756点,历时1个月,第5次熊市,1999.6.30-2000.1.4,从1756点到1341点,历时6个月,第6次牛市,2000.1.4-2001.6.14,从1341点到2245点,历时17个月,第6次熊市,2001.6.14-2005.6,从2245点到998点,历时48个月,第7次牛市,2005.6-2007.10.16,从998点到6124点,历时28个月,第7次熊市,2007.10.16-2008.11.04,从6124点到1664点,历时11个月,第8次牛市,2008.11.04-2009.8.04,从1664点到3478点,历时9个月,对比可知,过去20年中国实体经济高速而稳定发展,而股市起伏不定,历经多次牛市和熊市,可见,在中国国情下,此矛盾发挥的作用不大,只有在极端情况下,经济出现拐点的时候,矛盾作用才显现出来,第1次牛市和第7次牛市都是发生在两轮经济发展高潮的时候,分别是1992年和2006年,第8次牛市也是在2009年经济起稳的时候,其余的都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所以就中国国情而言,这对矛盾更多的时候是处在钝化的状态中的。
股票价值与价格的矛盾:首先,股票是一种商品,这就决定了股票有它的价值,股票的价值表现为它的市盈率
沪市历史大顶和大底的平均市盈率 年份 市盈率 点位 备注 94.1.20 35.28 777 所谓铁底 94.7.29 10.65 325 大底 94.9.13 33.56 1025 阶段顶 95.2.7 18.97 926 阶段顶 96.1.19 19.44 512 大底 96.12.11 96.12.25 97.5.12 97.7.8 98.6.4 98.8.18 98.11.17 99.5.17 99.6.30 99.12.27 00.2.17 00.8.22 00.9.25 01.1.11 01.2.22 01.6.14 02.1.29 02.6.25 03.1.6 03.4.16 03.11.13 04.4.7 05.6.6 06.7.5 07.2.27 07.5.29 07.6.5 07.10.16 07.11.6 08.10.28 09.8.4 47.89 1258 33.62 855 59.64 1510 38.17 1025 46.27 1422 38.83 1043 47.04 1300 38.09 1047 63.08 1756 48.75 1341 58.42 1770 63.73 2114 57.37 1874 63.01 2132 56.83 1893 66.16 2245 40.68 1339 76.7 1748 42.18 1311 36.14 1649 39.91 1307 38.81 1783 15.42 998 23.31 1757 35.25 3049 36.4 4335 31.1 3404 47.04 6124 44.53 5536 12.84 1664 30 3478 短期阶段顶 大底 阶段大顶 阶段顶 阶段顶 阶段大底 阶段顶 阶段大底 中级调整顶 大底 历史新高 阶段顶 阶段低点 阶段高点 阶段低点 历史大顶 阶段低点 阶段高点 阶段低点 阶段高点 阶段底 阶段顶 历史大底
阶段顶 阶段底 历史大顶 回调顶 大底 阶段顶
沪市历次大顶和大底平均市盈率100806040200平均市盈率系列197.7.804.4.794.1.2094.9.1396.1.1998.8.1899.5.1700.8.2201.1.1101.6.1402.6.2503.4.1606.7.596.12.2599.12.2707.5.2907.10.16年份平均市盈率对应点位******8.10.28
市盈率对应点位系列197.7.804.4.794.1.2094.9.1396.1.1998.8.1899.5.1700.8.2201.1.1101.6.1402.6.2503.4.1606.7.596.12.2599.12.2707.5.2907.10.16
股票的商品性质决定了股市也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就是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也是股市最核心的矛盾,是投资与投机的分歧点。由图可知,市盈率在20倍以下是难得的进场机会,35倍以上风险就比较大了,随时准备止损。
资金供需的矛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军交战,最后拼的是粮草。股市是场持久战,多空双方搏到最后搏的也是资金。股市的资金矛盾有1非流通股的解禁:2001年到2005年的4年熊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国有股减持问题的困扰,可见股份解禁对市场的资金压力,好在到2010年目前为止,A股市场的解禁大潮基本接近尾声,以后再也不会困扰投资者了。2融资:中国股市历年融资金额
年份08.10.281991-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679亿元 889亿元 2103亿元 1168亿元 961亿元 1357亿元 1510亿元 1882亿元 5594亿元
第1次和第2次熊市,都是由市场的过度扩容使投资者对资金的急剧担忧引起的,还记得中石油,工行IPO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吗,就是2010年初的银行继续融资计划也给了股市震荡下行充足的理由。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通货膨胀,先看一下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CPI% 3.1 3.4 6.4 14.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1.4 0.4 0.7-0.8 1.2 3.9
1994 24.1 2005 1.8
1995 1996 1997 1998 17.1 8.3 2.8-0.8 2006 2007 2008 2009 1.5 4.8 5.9-0.7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302520151050系列1通货膨胀率***************8-5年份2009中国历次准备金率调整 年份 准备金率% 85 10 87 12 88.9 13 98.3.21 8 99.11.21 6 03.9.21 7 04.4.25 7.5 06.7.5 8 06.8.15 8.5 06.11.15 9 07.1.15 9.5 07.2.25 10 07.4.16 10.5 07.5.15 11 07.6.5 11.5 07.8.15 12 07.9.25 12.5 07.10.25 13 07.11.26 13.5 07.12.25 14.5 08.1.25 15 08.3.25 15.5 08.4.25 16 08.5.20 16.5 08.6.15 17 08.6.25 17.5 08.10.15 17 08.12.05 16 08.12.25 15.5
10.1.18 10.2.25 10.5.10 16 16.5 17
中国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20存款准备金率151050系列1859988..191.0421.406.25.8.0715.107.15.4.1076.076.5.907.2.151.0826.108.25.4.0825.086.1.15008.1.152.1025.2.25年份中国历次存贷款利率调整(一年)
存款利贷款利年份
率% 率% 90.4.15 10.08 8.64 90.8.21 8.64 8.64 91.4.21 7.56 8.64 93.5.15 9.18 9.36 93.7.11 10.18 10.98 96.5.1 9.18 10.98 96.8.23 7.47 10.08 97.10.23 5.67 8.64 98.3.25 5.22 7.92 98.7.1 4.77 6.93 98.12.7 3.78 6.39 99.6.10 2.25 5.85 02.2.21 1.98 5.31 04.10.29 2.25 5.58 06.8.19 2.52 6.12 07.3.18 2.79 6.39 07.5.19 3.06 6.57 07.7.21 3.33 6.84 07.8.22 3.6 7.02 07.9.15 3.87 7.29 07.12.21 4.14 7.47 08.9.16 4.14 7.2 08.10.09 3.87 6.93 08.10.30 3.6 6.66 08.11.27 2.52 5.58 08.12.23 2.25 5.31
中国历次存贷款利率调整(一年)121086420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系列1系列290.4.1915.4.9321.7.9611.8.9823.3.9825.1202.7.2.2061.8.1079.5.0719.807.22.1208.21.1008.09.11.27年份中国历年货币供给增长率 年份 M0% M1% M2% 1990 12.82 8.91 15.73 1991 20.17 24.21 26.52 1992 36.45 35.89 31.28 1993 35.26 38.78 37.31 1994 24.28 26.17 34.53 1995 8.19 16.78 29.47 1996 11.63 18.88 25.26 1997 15.63 22.13 19.58 1998 10.09 11.85 14.84 1999 20.09 17.67 14.74 2000 8.9 15.95 12.27 2001 7.07 12.65 13.58 2002 10.13 18.39 19.86 2003 14.28 18.67 19.63 2004 8.72 14.09 15.5 2005 11.94 11.78 17.99 2006 11.23 17.48 15.67 2007 12.05 21.02 16.73 2008 12.8 8.98 17.79 2009 11.77 32.36 27.58
中国历年货币供给增长率5040M0 M1 M23020100系列1系列2系列***************08
可以看出,1990年-1993年货币供给呈上升趋势,这也是为什么第1次熊市后第2次牛市来的那么急,因为当时市场资金充裕,第7次和第8次牛市都与当时的货币供给放大有关,当然第7次熊市与当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了。4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储蓄等。曾记否,2006年到2007年的全民炒股时代,基金首日发行就被抢购一空,居民储蓄率下降,保险、社保资金,甚至企业资金都来分得一杯羹,以至不可一世得把加息政策都踩在脚下了。纵观中国股市的历次上蹿下跳,都有资金的魅影,这与中国尚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戚戚相关,都说中国股市是资金推动型的市场,成也资金,败也资金,资金威力可见一斑,俨然成为架在投资者脖子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说资金矛盾是影响股市运行最直接的矛盾。
政府政策行为与股市市场行为的矛盾:经济政策有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也可分为对实体经济作用和对股市作用的政策。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主要手段是印花税,中国股市印花税税率的历次调整
1990年,深圳市将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交纳;
年份20091990年11月,深圳市将卖出股票者和受让股票者都征收6‰的印花税;
1991年10月,深圳市将印花税税率调整到3‰,上海也开始对股票买卖实行双向征收,税率为3‰。
1992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股票交易双方按3‰缴纳印花税。
1997年5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提高到5‰。
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5‰下调至4‰。1999年6月,B股交易印花税税率降低为3‰。
2001年11月,财政部决定将A、B股交易印花税税率统一降至2‰。
2005年1月,财政部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下调为1‰。
2007年5月30日起,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
2008年4月24日起,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3‰调整为1‰。2008年9月19日起,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的出让按1‰的税率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
可以看出,每次股市有泡沫了,就将印花税上调,每次股市在低谷时,就下调印花税,可谓对政策意图有一叶知秋的作用。货币政策在前面资金供需矛盾中已讲过。产业政策表现在对实体经济的调控上,中国历次宏观调控及背景
1993年10月起到1996年,针对经济全面过热,通货膨胀严重,中央开展以金融整治为重点的经济整顿,出台“国十六条’’。
背景:之前的经济整顿基本落实,由1990年开始新的积极的宏观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更是明确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自此经济飞速发展,产生过热、通胀严重等问题。
1998年起到2003年上半年,针对洪水、金融危机等影响,体制转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以扩大内需。
背景:上一轮调控使经济到1996年基本回到正常的高速发展阶段,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贸易受到重创,1998年的洪水更是刺激了原本脆弱的需求。
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上半年,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出台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等。
背景:上一轮经济衰退通过刺激政策到2002年基本恢复正常,2003年开始局部行业产生过热现象。
2005年上半年,针对房地产推出“国八条”、“新国八条”、“七部委八条”。
背景:房地产业发展过热。
2006年4-9月针对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出台“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
背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2007年到2008年针对经济过热,通胀严重推出适度紧缩货币政策。背景:经济过热,通胀严重。
2008年11月到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和四万亿元投资计划。背景: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4月,楼市新政“国十条”。背景:楼价涨幅过快。
宏观调控有全局和局部之分,第2次熊市与1993年到1996年的调控是分不开的,第7次熊市主要由2007年到2008年的货币政策引起,第8次牛市也由四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动,2003年到2006年的局部调控,为的是更好的发展经济,基本不影响股市的趋势,顶多催生一些行情,像是2010年4月的楼市调控使股市回调。对股市的调控包括印花税和直接干预,1992年5月21日 沪市全面放开股价管制,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猛涨104.27%,上证综指当天从616点蹿升至1265点,首度跨越千点。股价随后一飞冲天,仅隔3天,又登顶1420点。1994年7月28日 《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引发“7?29股灾”,上证综指最低325点,较1993年的高点1558点跌去80%。1994年7月30日 监管部门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3大政策救市,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1996年12月13日 沪深两交易所发出通知,决定自16日起对在两交易所上市和交易的股票和基金类证券的交易价格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1996年12月16日 《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称“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从而引发市场暴跌。1999年6月15日 《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1999年9月9日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3类企业获准进入股市,沪指大涨103.52点,涨幅6.59%。2001年7月26日 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实施,股市开始暴跌。2005年6月6日 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上证综指应声跌破千点。2008年9月18日 国资委宣布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中国股市号称政策市,所以我们要牢记跟着党走。
股市行情波动与投资者心理波动的矛盾:股市行情的产生要通过投资者的心理情绪,行情也对投资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行情的催生由政策、概念、题材引起的,一般以板块为主,有资源行情、黄金行情、奥运行情、除权行情、借壳行情、权重行情,行情对投资者产生追涨和获利回吐的心理。投资者的心理主要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而形成短期多空的立场,所以这对矛盾的效果是短期趋势。股市投资与投机的矛盾:股市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投资者间打的是价格战,因此也产生了投资与投机的派别,它们是不同的取利方式,投资一1、2矛盾为基础,投机以3、4、5矛盾为基础,一个是中长线,一个是短线,一个是理智,一个是情绪,一个有必然性,一个有偶然性,投资和投机有同向的时候,也有逆向的时候,就像道氏理论诠释的那样,一个是长期趋势,一个是短期趋势。投资与投机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同投资群体间的矛盾。
股市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是各矛盾之间的斗争,统一是各矛盾之间达到平衡。对立是永恒的,统一是暂时的,相对的。股市的各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譬如市盈率在14倍的时候,价值与价格矛盾就是主要的了,当市盈率24倍的时候,价值与价格矛盾的作用就显现不出来了,变成次要矛盾了。股市通过矛盾作用运行的方式是;矛盾的合力---多空---供需---买卖---涨跌---价值价格+X---新的矛盾的合力,如此循环。X表示各种信息,如 政策、经济数据、各种传闻 消息,是影响各矛盾发生变化的力量。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过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
请问有没有谁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孔德
穆勒
罗素
维特根斯坦 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叔本华
尼采
雅斯贝尔斯
萨特 科学分界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
经验的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
经验的证伪
库恩哲学
有无范式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
自然科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赖尔的地质理论、三大论)
社会科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说、梯叶尔、基佐、米涅的阶级斗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
理论来源(黑格尔、费尔巴哈)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认为较多地研究抽象真理,不去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职业,对青年人来说是危险的。要把自己一生献给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伟大事业。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马克思谴责省议会把拣拾枯枝列为盗窃林木的企图,并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它已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并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末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
《摩塞尔记者的辩论》
通过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破产原因的考察,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了世界观的转变:
1、马克思通过这个事件看到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现实的矛盾
2、马克思认识到了利益占了法的上风
3、马克思探索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资本主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神圣家族》马克思大体上看到了只有物质生产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出发,马、恩深刻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巴黎时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1844年—1845年
《论犹太人问题》唯物主义地阐 释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指出了只有通过“人类解放”,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根本改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BBC评比结果)马克思 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文 麦克斯韦 尼采 笛卡儿 霍金 阿奎那
康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与发表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二、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构
1、(第1、2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第3—9条)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第10、11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释义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洁”的、实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对象象金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样的清澈透明。第二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康德1724—1804年《精神借意志坚定力克病痛论》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贝克莱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关于这个结论,他曾举桌子为例,说:“当我说我写字的桌子存在着,这就是说,我看到它而且感觉到它;如果我走出我的书房后说桌子存在着,那就是说,如果我在我的书房里,我就能够感知它……。”(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第39页)意思是说,离开了书房,没有直接感知桌子,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休谟
海边的两个男人观看月亮升起)世界
现象界
可知(此岸)
本体界
不可知(彼岸)第三条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孟德斯鸠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等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 第三条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四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爱人类的,就因为你有爱的品质;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智慧仁慈的,就因为你看来智慧仁慈是人的最高品质;为什么你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主体,就因为你自己是存在的,是主体。……应该以理智代替圣经、世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人代替基督。——《基督教的本质》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吧哈 第四条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後,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神圣家族:由圣父圣约瑟、圣母玛利亚、圣子耶稣及其他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 第五条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六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第六条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性探讨: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亚当夏娃
狮身人面像)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就象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指人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后天引导的结果。他举例说,人性就像流水一样,你向东引,水就向东流;你向西引,水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恶,正如水不分东西一样。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荀子
孟子的性善论很快受到了荀子的攻击,他专门写了《性恶》一文,说,人生下来就是“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的,如果不加以节制,任其发展,必然会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败坏社会的风气。这说明人性是恶的。社会上所以有好人,是由于师法教化的结果。如果人性是善的,人自然就会行善,就不用师法教化了。而事实上,人们却需要圣王來施礼义,制定法度,实行刑法來禁止恶的行为,使人性变善。因此说,人性是恶的,人性变善是人为加工的结果。
”墨子也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杨雄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是修善还是修恶。
杨雄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它把宇宙万物的起始起名为“玄”认为“玄”产生了气,气分阴阳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阳为善阴为恶,因此,由阴阳结合而成的人便含有了善恶混合的人性。也就是说,性兼有善恶两种成分。这与世硕之说相似。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人格的三重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第七条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
——马克思 第八条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九条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
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