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德江县青龙二小 张羽山
2013年1月4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参加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这次网络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此次网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为确保培训收到实效,上午8时30分,举行了培训开班仪式,李校长就此次培训作了相关要求,他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认真作好培训记录并写好培训心得。
上午9时,培训正式进行。首先由周小川主持了培训开幕式,接下来由刘丽老师进行人教版(2011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介绍,首先介绍总体内容变动及编排特点,接着按单元分别进行介绍。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2011版与2001版的区别及2011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大致内容。11时由卢江老师介绍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使用方法,重点介绍了“数字课堂”与“备课资源”两个界面。这套光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动画、声音,生动有趣。教师可根据需求,个性化教学提供资源。
下午2点,刘加霞老师作“把握数学本质,有效落实新课标”学术报告。其中的“数学本质”指基本数学概念、重要数学思想。使我认识到了2011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即:2001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001版:“双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011版:“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最后,刘加霞老师提出有效落实新课标的两点建议: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教育价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
下午3点半,小学数学编辑室主持,三位专家为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互动答疑。培训结束后,我校数学教研组长周红老师组织全体参培学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大家对这次网上“充电”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致认为,此次培训紧扣小数新课标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实施进行,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给一线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航作用;并纷纷表示,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好培训精神,让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通过这次网络培训,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体会6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体会
2013年1月4日在文昌东关小学参加了人教版小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会,领略到了刘丽、卢江、王永春、刘加霞四位专家对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修订的解读。对我来一个多年未教一年级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教学思想碰撞与砥砺的难得经历。
回顾这短短一天的培训历程,我思绪万千!对新教材修订的整体解读,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王永春、卢江专家对《义务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详细介绍——点面结合,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教材内容的变动、编写特点以及科学的教学建议,而且让我感受到了修订教材既高度关注了学生的“学”,又明确了教师的“教”,同时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是思考。理论与教材培训过后,所带来是我对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的优秀学生等等方面任务。
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的修订,其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培训中,卢江和王永春两位专家,她们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等实际情况,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讲解与辅导,的确让我们惊喜地发现此套教材的变化与改进:
1、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统计、100以内的认识、十几减几加几、平面图形及几何图形、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内容降低了难度又有趣味性使一年级学生易接受,统计与概率领域中,将分类与统计整合进行整体教学等等——这些教材结构上的改变,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是新课程实施后作出的积极回应与调整。
2、系统处理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教材非常清晰地向教者传达了教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明确告知教者解决问题应关注的问题和所要达成的目标,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可靠的解题保障。
3、系统调整“人民币”兑换的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
发展特点、数学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4、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均根据实验教学的经验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此外,从一年级下册的修订教材来看,足见编者的精心与用心。它不仅非常好地处理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了倡导新理念与具体措施可行性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原来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了图文并茂,童趣盎然,时尚清新,可读性强,极佳地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非常贴切地展示给广大师生,这也为落实《课标》,为学生获得“四基”,形成“四能”提供有效而丰富的素材,相信这套教材定会成为教师爱教、学生乐学的好教材。
第三篇:2011版数学新课标暑期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2011版数学新课标暑期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初一几何入门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学习从代数到几何,由于学习内容、思考方式、作业要求、知识衔接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使得相当多的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笔者上学年刚经过初一数学的教学,暑期经过2011版数学新课标网络培训,对如何开展初一几何入门教学进行了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概括出一些几何入门教学的一些做法,共批评指正。
1、培养兴趣。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兴趣与信心,兴趣与信心靠成功与激励来获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入门教学的话,开头不宜难,进度不宜快,综合不宜多,尽可能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从基础问题中认识掌握几何学习的基本要求、方法,开始时一难、一综合,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摸不到方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2、抓住要领。几何学习三大要点,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整体理解。看到文字语言,心中构思图形,笔下有符号表述,反之亦然,也就是只要看到一种语言,马上能用另两种语言表达清本意。尤其是教材中的公理、定理、定义的三种语言烂熟于心,才能运用自如。二是逻辑推理如何写。首先跟学生强调是言必有据,其次是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得到什么结论,条件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可能由已知直接得到,也可能由其他条件铺垫得到。三是图形认识,往往碰到学生不识图,无从下手,开始教学时强化定理、定义的基本图形,然后加以移一移,转一转、翻一下、倒过来、叠一叠等方式加以变式,让学生抓住本质。
3、学会思维。几何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学习读书用,也是人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采用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教会学生顺藤摸瓜、因果求缘,常用的思考是:要得什么,只要什么。“综合法”也叫做“两边夹”,由条件能得到、想到什么,这是“供”,由结论考虑需要什么,已具备什么,还缺什么,这是“需”,“供”与“需”能见面吗?这样的思维经常训练的话,思维习惯就养成了,对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几何的入门教学也应与其他学习一样,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部就班,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周 静
5月2日至4日,我和同校的四位数学教师有幸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组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培训会”。全国各省市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300多人汇聚一堂,我也是第一次接受了历经十年之后对原课标实验教科书进行修订后的培训;第一次看到了人教版采用了大开本教材,第一次学习了教材修订的解读”与“典型课例展示及点评”的完美结合。因此,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第一天,认真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课标修订组专家储瑞年老师《对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再思考》的专题报告中,他主要是以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主线,通过实验稿与修订稿的对比,让我们宏观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与原则、数学与数学课程、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的增减与调整、实施建议这六大方面的理论知识。接下来是人教社小学数学室卢江主任,对新教材(1-6年级)》教材修订的整体解读,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陶雪鹤主编对《义务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详细介绍——点面结合,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教材内容的变动、编写特点以及科学的教学建议,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修订教材既高度关注了学生的“学”,又明确了教师的“教”,同时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第二天听取了来至不同知识领域的四堂示范课和专家对观摩课精彩而又中肯的点评。这让我对本次教材培训有了更深的体会:
体会一:通过比较数学课标更趋理性
在储瑞年老师对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中,无论是课标修订稿的表述还是课标具体内容的设置,都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课标》明显的进步。例如,课程目标中,将双基拓展为四基,这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是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又如,在课程内容的增减与调整中,《标准》对于统计内容做了较多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将第一学段的统计图、平均数的学习移到了第二学段,将第二学段的中位数、众数移到了第三学段。这样做有三个原因:一是使三个学段的层次更加清晰;二是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经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虽然从知识容量上似乎有所削减,但从提供案例的要求和标准上来看,对于数据分析观念的体会并未减少。对于种种调整与完善,我认为《课标》和《实验稿》的精神还是一致的,它需要我们在关注变化的同时,更要关注什么是不变的,实际上就是对于数学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关怀。
体会二:数学教学要考虑孩子的需求何在
课程改革,我们大部分老老师都追求素质教育,追求高效课堂,追求课堂的热热热闹闹,结果发现孩子能力不仅仅没得到发展,连基本知识也没能很好掌握。分析其原因,从教者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对数学学科本质内涵的把握不够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不够。当然,从教材的角度分析,教材的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手足无措的主要原因。
从本次培训中,听了《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读写》、《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课《有多重》等几堂修订教材实验区教师的示范课以及刘加霞教授的课后点评。从教学中,我发现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记录整理数学信息,并画图理解数学信息,选择合理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经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刘老师的点评中,我深知一堂课要设计好,教学环节要处理好:主要要看教师是否考虑到孩子对知识点的需求。例如,北京市西城区皇城根小学梁凝老师执教的一上《分类与整理》,以解决问题为载体,以气球分类活动为主线,将简单的统计表与象形统计图教学有机整合,同时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集合思想,让我们感悟到分类的意义与价值。而刘老师提到,在最初出示的气球扎成一把一把的,然后让孩子去分类,孩子有分类需求吗?他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还是自己按自己的需求去做呢?如果把这些气球杂乱无章的放着,要问有多少个,孩子是否有需求先分类再去数呢?又比如华中师大附小董艳执教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以解决“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粒?”这些问题为载体,学习40、27、33这三个百以内典型的两位数,整个过程是一成不变的“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拨,写出来,读出来”这种模式,孩子有需求吗?这样训练下去孩子对数学还有兴趣吗?回想我自己的教学,我每次都会预设每节课怎么上,结论尽量让孩子自己得到,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但这些行为往往是我们自己设计好,希望孩子往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做,很少真正的去考虑孩子对这个知识的需求何在。
两天充实紧张的培训,带着几分回味,几分思考,几分收获,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如何达到刘老师“为学生之需而教”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与《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我谈一谈本次学习的体会:
一、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基本理念的变化
2001年版“三句”变“两句”。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明确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三、关于教学活动方面的变化
2011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2001年版只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四、关于教师的主导地位
2011年版新增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五、关于学生评价方面 200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2011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将更要改成也要,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六、关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七、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一)课程内容变化
2011版: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2001版,原为“空间与图形”现改为“图形与几何”;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二)具体的变化 2011年版新增的要求:在数与代数中提出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进一明确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学生评价的变化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九、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十、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十一、变“写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十二、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总之,面对2011版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