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01: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兴起的现代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这个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和谐共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法制建设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 科学发展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问题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既涉及经济因素,也涉及观念和制度等因素。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观存在缺陷,也一再倡导与绿色文明相匹配的现代发展观,可这并没有完全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在经济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还是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公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发展观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我国公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现代传媒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重大环境问题的披露,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后果的严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众具备足够的环境意识。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显示,人们的生态保护价值取向较高,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责任感、紧迫感均有着较高的意识。同时,人们的环保行为、环保认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评价较低。在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公众更多地将自身置于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受影响者的角度来认识,而没有将自身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执行者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3.环保法律不够健全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环保法律内容的滞后。尽管我国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但仍滞后于环境保护实践的需要。二是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并不平衡,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三是法治震慑力不足。刑法有条例明确规定,只有当排污行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时,才有可能定罪。对于造成污染事故、损失一般的排污行为,刑法并无论及。且环境污染处罚的最高金额是100万元,这对现代化的大规模企业缺乏威慑力,导致一年一度的“环保风暴”和“行政处罚”收效甚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相反,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的悖论刺激了一些守法企业向违法轨道的转移。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蓝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为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产物,是新时期党治国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其基本要求是: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同时又要求这一发展必须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从我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对我国近几年来大力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又一重大推进。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走了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2.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全民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而“意识是行为的起点,公民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角色认知、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等,进而构成生态文明制度与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本质内涵。”因此,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

在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这项基础性工程中,政府应当在价值引导方面起积极作用,使全民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让“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首先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系统化,包括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法制教育等,逐步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其次要将形式多样化,可以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中国土地日等环境节日开展环境知识教育和宣传,也可以通过出版书籍、报纸和各种刊物,召开报告会、研讨会,开设主题网站以及举办公益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教育,把生态教育渗透到中小学教育、高等成人教育中,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并做好实践教育环节,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

3.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1).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承认自然的主体性并确定自然界中全部生物所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尊重生态自然作为环境法律立法理念,需要我们在订立环境法律时将自然的权力纳入立法范围。统筹社会公平公正、树立公民的生态道德观为环境法律立法的出发点,摒弃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下的立法思想。

(2).提升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第一,在法律上赋予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以更大的制约权力。一方面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执行权;另一方面,赋予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权,在组织上提高环保部门在政府中的地位,使之可以真正参与和影响各项发展政策、规划和重大决策的制定,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与机构。第二,加大执法机构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惩力度。当务之急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改进罚款的设计机制,提高罚款额度,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使罚款这一惩处手段在环境违法惩处中发挥杠杆作用。

当前,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张金艳 [2]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包双叶 [3]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卓越

[4]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王学俭 [5]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法律支持.程章威 [6]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张骥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刘静

第二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其建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生活方式是以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价值尺度 ,与自然界充分和谐的 ,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力和资源劳动率以及绿色消费是阻扼全球生态环境恶化 ,支持生态系统发展的强大力量。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2004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 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 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因为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其结果是,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所以,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所谓人的生态化,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方向发展。它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人的生态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和最佳途径。这里所讲的生态化是一个从经济学层面上规定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蕴涵有人类经济发展的意义。人的生态化实现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来,以人类经济发展为基础,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生态发展和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人的生态化发展的立体模式。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这就为人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用好这个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第三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尽快出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制度,可借鉴美国使用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包括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以各种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征收天然产品发展税,制定交通优惠政策等。

4、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落实企业的生态责任和监督,强调重在生产线始端的污染控制和污染减少,而不是在传统的终端治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

5、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现代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让推进“生态文明”尽快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以及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

6、加快环保的信息化建设,以推进环境民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众的参与、监督和管理作用;同时,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民间参与环保)的先进经验,以建设城乡环境保护示范区的形式,形成全民促进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7、重视把环保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紧密结合。以高校和环保科研机构为平台,加快对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其发展专业的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和保险等的新兴产业。

8、尽快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示范基地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尽快让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青少年和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社会环境。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大量事实

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越来越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概述、我国生态观的进程、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这四方面来阐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时人类还是生存于自然状态,人类的生存生活资料严重不足,需要迫切解决该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资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起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对生态带来威胁。到了19世纪,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近代工也文明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必然包含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既看到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其消极作用——人类无节制地 攫取自然界物质财富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对自然界的破坏。他们指出,资本对自然界的统治征服中,造成了土地肥力的破坏、植被的损毁、水土流失,从而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可持续性生产的制约。马克思看清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个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批判,改造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

这既不是抛开人的因素从单纯的从自然界出发,去寻找单一抽象的客观性,也不是抛开自然界从人的因素出发,去分析单一抽象的主观性,而是从不断在从事实际劳动的人出发,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一种崭新的实践的辩证观。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表明现实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互作用的世界,绝不是人类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简单相加,而是他们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2、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恩格斯绝没有认为人类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更不认为人类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他“自然的报复”那段话:“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意指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这根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冲动和全球性生产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侵略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3、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社会观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二、我国生态观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客体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而且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生态认知水平,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也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基本形成

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浩劫,中国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已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统筹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宝贵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基本框架。他提出依靠科学技术保护环境和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我国迈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第一步,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机构陆续成立,全社会形成义务植树的良好风气,(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发展完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②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实际,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生态观,形成了一系列更加全面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思想。

第一,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江泽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理念,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第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江泽民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创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⑥的科学论断,并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加强环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三)我国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及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生态文明” 的科学概念,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规定了“ 建设生态文明” 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战略任务。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关于我国“ 十二五规划” 的建议,都高度重视“ 两型社会” 建设,强调要“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9日,《 人民日报》。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求全社会“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通过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路线。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并且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新的文明形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中国人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转变为行动的指南,更好地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面积达 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2、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

3、动植物种类不断减少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珍稀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再生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目前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据统计,当前我国有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恶劣生态环境的威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640个物种中,占了156个。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树立并强化生态文明观

第一,转变政府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传统的经济是一种粗放式经济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现在政府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同时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

第二,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有生态正义感,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在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引进先进技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树立起兼顾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第三,改变公民生态价值观念,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中国普遍民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这种错误的生态价值观念是不可取的。公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群体之一,环境质量的好坏与民众息息相关。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第五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引言: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总书记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结合对十八大以来系列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讨论,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这样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主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次从目标来看,生态文明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的恢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多次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总书记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凝聚到了两个基点上: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重大布局的重要内容;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最难处理的关系——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对立统一辩证法贯通起来,就是要求我们在两山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直接从绿水青山走到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就是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的那座桥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载体。这两个基点缺一不可,当二者合一,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尽最大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中国俨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一方面,自然资源逐渐减少或衰退:可用土地面积在缩减,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矿产资源总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工业“三废”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我认为出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发展不合理。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优先发展重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沿用“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代价。

第二,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习近平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2]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会更大。

第三,缺乏生态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直接出于破坏的动机,而是对自然生态坏境和自身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果缺乏全面认识和监控造成的。”[3]由于人们在生活中缺乏生态意识,忽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也不注意节约资源,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以上所述可知,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严重,总书记在十八大前后重要讲话和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概括。因此,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l、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利用自然规律,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加强我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

3、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其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

5、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

五、总结

通过上述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的一系列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举措。在当今这个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下载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谈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从生态文明说起。自然而然想到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有什么意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现状如何,如......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信一班 陈策力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探究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探究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在......

    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对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方面做起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越来越紧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