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时间:2019-05-13 05:2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第一篇: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措施: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

(三)媒体宣传。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化解群体性事件

如何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和谐安宁

一、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

一些地方频频出现集体上访,有的酿成群体事件、恶性案件,一般是由改制安置、房屋拆迁、农民负担、干部作风、社会集资、执法不公、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的。平时不在意,一旦有点大的动静,又如临大敌,紧急部署,层层设防,严而堵之,有些群体性事件就是这样酿成的。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的至高利益。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和领导干部,就应该像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那样,主动地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群众工作。

二、沉着冷静——不激化矛盾。

有时候上访的人数众多,有时候群情激愤。主要负责同志决不能害怕群众,躲而不见,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主动接待,靠前工作。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一定要沉得住气,头脑清醒,保持镇定。以一种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让他们把话说完,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接待上访群众,要态度诚恳,不打官腔,换位思考,以心换心。

三、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

群众上访是为了使反映的问题得以解决,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接待上访者,必须耐心倾听,作好记录,找出要点,根据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难易和自己的职权范围作出答复。接访工作最要讲诚信。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坚决兑现。谁负责,谁办理,什么时候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余下的问题如何处理,都要项项落实,环环扣紧,不能有丝毫大意。

四、慎审果断——不留后遗症。

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必须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

五、尽职尽责——不半途而废。

有些重大复杂问题的处理,某个问题的同志其责任感和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接受任务,就应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锲而不舍,一抓到底。

1、你是一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上访者说有事要跟你们领导谈,见不到领导他就不走,而此时领导又在外地开会,临走时嘱咐过没有重大事件不要找他,这时你怎么处理这个事?

[李祖华解析]:出题思路考察考生自主解决上访问题能力。

第一,热情接待;

第二,稳定上访者情绪。(想尽一切办法);

第三,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

第四,仔细记录(上访者反映的问题);

第五,宣传解释(力所能及);

第六,如果上访者对你所作的努力还不满意,你可以告诉他,领导有事今天不在在外地开会,你的意见我可以转达,请你留下联系方式,我会通知你什么时候和领导见面;第七,整理好问题处理的详细文字材料,在领导回来后向领导汇报。

1、有的村民委员会的印章由五人保管,四人村干部,一人村民,如有事情需要经过三人同意方能盖章,你的看法?

[李祖华解析]:(1)对于有的村民委员会出现的这种做法,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的民主智慧。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政治,从而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使群众实现主人翁地位。同时,这种方式也暗合了“分权制衡”的原理。即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从专制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纵向监督到横向监督、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的转变实现了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村干部专制、贪污、挥霍公款的不良风气的产生。

另一方面,从这枚印章由五个人保管的根源上来看,是缘于村民对村政府的不信任,是为加强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而采用的方法。上述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中仍然存在着不太科学的、尚需健全和完善的民主,表现出村民对某些村干部的不信任,同时反射出部分村干部在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上的不端正,我们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基层自治组织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一、加强村干部的民主思想建设,让他们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完善村级公务的监管机制,加大对村级基层组织的监督力度,确保村级公务的公正严明。

三、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做到村委工作信息公开,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3、某地苹果质量好,有苹果展销会,你怎么组织?

[李祖华解析]:为了成功举办这次苹果展销会,我一定尽心尽力的工作。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做好调研。了解当地苹果种植的种类、各种苹果产品的销售情况、当地苹果产品的特色、价格等。(2)写好展销计划。包括展销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展销会组织人员、展馆的布置、展销会前期的宣传工作、举办阶段的安全保障及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并将计划呈交领导批准。(3)具体实施。对本地果农宣传举办苹果展销会的意义,动员广大果民积极参加展销会;组织工作人员做好展会的宣传工作(包括产品宣传资料、宣传片的制作);通过新闻媒体对展会做专题报道,突出本地苹果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展会后勤组根据计划合理安排展位,保障参会期间的用餐和住宿,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展会顺利地进行;展会外联组积极主动地与广大厂商取得联系,以优质的产品、一流的服务、诚信的态度取得前来参加展会的各个厂家的信任,使展销会成为沟通厂家与果农的桥梁。(4)做好工作汇报和总结。展会结束后,及时撰写工作汇报和总结,一是向领导汇报本次苹果展销会的完成情况,二是总结本次苹果展销会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开展类似的展销会提供参考。

5、政府机关现场办公,引来很多群众排队,这时发现拿错了印章,怎么处理?

[李祖华解析]: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拿错印章”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1)稳定情绪,暂时不把拿错印章的消息向群众透露,从容地改变工作流程,如可暂时不进行群众要求的审批工作,而把咨询工作做好做细。(2)立即通知单位同事,争取在第一时间把印章送到办公现场。(3)有条不紊地做好现场群众排队秩序的维护工作,在秩序稳定后再开始现场办公,为同事将印章拿到现场争取有限的时间。(4)如果同事送取印章的时间太长,就应该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告诉给现场的群众,注意安抚现场群众的情绪并真诚取得大家的谅解。(5)细节决定成败。认真吸取本次工作失误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避免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1、有群众举报附近的工厂有违规排污行为,领导让你负责调查此事,你如何展开?

[李祖华解析]:领导将调查工厂污水排放情况的工作交给我,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全面详尽地获取工厂污水排放的真实情况。

具体的工作,我会分三个步骤展开调查:

计划阶段:我会根据调查活动的预期目标确定调查对象、时间、参加人员、所采用的方式等,准备所需物品、安排车辆。并根据这些制定详细的计划,报领导审批。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会把部分工作对外保密,尽量不让工厂领导知晓。

实施阶段:我会严格执行既定计划,密切关注调查活动的进展,并及时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方案。

总结阶段:首先,我对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去除那些明显失真的材料。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认真的汇总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结果。认真检查汇总结果,如果没有问题,根据这份材料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上交领导。

2、有领导要来单位参观电子设备,半个小时后就到,可是突然停电,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电。参观活动今天晚上就必须完成,你如何面对?

[李祖华解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全面冷静的思考、坚决果断的执行是解决这种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具体的工作,我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向电力部门了解停电的原因、什么时间会恢复供电。如果半小时内肯定能够恢复供电,一切问题随之也就迎刃而解。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供电,我会尽快寻找合适的备用电源。以便在领导来到时能够正常参观、视察。

其次,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供电,同时也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备用电源。我会将情况汇报领导,同时建议领导推迟一下参观的时间。如果能够推迟检查时间,我会与电力部门沟通,让他们尽快恢复我们这里的供电。同时,抓紧时间找可用的备用电源。

再次,如果所要参观的电子设备方便运输,我还可以与附近供电正常的相关单位联系,把电子设备运到供电正常的地方,让领导参观。

我认为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会保证领导的视察顺利完成。

3、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由你来制定一项制度,你会怎么做?

[李祖华解析]:邓小平同志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好的政策不仅可以鼓励好人做好事,而且还会限制坏人做坏事;而坏的政策不仅限制不了坏人,同时还会打击好人做好事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一定重视制度建设,多制定好政策,不制订坏政策。

一项好的政策可以惠及一大批人,因为它是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政治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在这些改革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制度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做到依法治国,摈弃人治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有序、高效、健康的进展下去,才不会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建设,因为人事变动等一些因素而受重大影响。

如果由我来制定一项制度,首先我会组织专家做好调查、论证等工作,制定出来草案;然后把草案公布出去征求各方的意见,并做相应的修改;然后,公布、试行,同时广泛收集在执行中反馈回来的意见;最后,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修改,拿出最终方案。

4、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公信度,你如何理解并给出你的建议?

[李祖华解析]: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度,我认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项变革的深入进展,社会对政府办公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需要也日益紧迫。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在做这样一种努力。而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有利于保证政府办公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公信度,从而也就有利于提高政府办公的效率。试想,如果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太低,人民不理解政府的行为,政府的公信度势必会降低,政府的办公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很难贯彻。所以,我认为十七大的这种提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在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政府公信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有监督,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的意义才能彰显。从政府方面来说,在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度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根本所在。

5.你单位派你到基层调研,某媒体将你的个人意见发放出去,造成不好影响,你怎么处理?

[李祖华解析]: 如果单位派我到基层调研,某媒体将我的个人意见发放出去,造成不好影响。首先我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有没有“说了不应该说的话”,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果有,这说明我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失职”,我会主动向上级领导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同时想办法消除影响。如果没有,则很有可能是媒体误解了我的原意,这时我会与有关媒体联系,澄清事实,希望他们能将事实“纠正”过来,消除不良影响。只有在确实造成重大影响,而对方又坚决不愿意改正的情况下,我会收集好有关的证据,向领导汇报,由单位出面寻求法律上的解决。

2.结合岗位谈诚信的意义,要你开展一个青年诚信研讨,你怎么开展?

相信大多数的考生在作答此题的时候,都会不痛不痒的举例说明诚信的意义。这样的回答对于考官来说实在是听得耳朵都磨出了茧子。我们来看下这个回答:

作答: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诚信对于国家税收部门的意义尤其重要。诚信税收与国家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是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更好地保护诚信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受到政府基于诚信纳税而提供的各种优惠和便利,感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尊重;也使信誉差的纳税人感到压力,受到鞭策,从而增强诚信纳税意识。它可以进一步完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日常征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税收检查的针对性,杜绝随意性,提高征管质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使诚信纳税人真正感受到政府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诚心和决心,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它可以鞭策和激励信誉差的企业查找不足,改善管理,提高商誉,促进经济环境的优化。

先抛出与诚信相关的名言警句,立即就会引起考官的高度注意,然后简单解释一下,再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这样的作答对考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不但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博学,更是将后面的观点拉高了一个高度,也能吸引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的考官认真倾听你的论述,等待更多的惊喜。如果能够做到灵活运用,那么效果更佳。

2008年2月20日福建国税事业编

1.“德不孤,必有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1)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二五》。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即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出现一种“羞于为善”的情况,有时候明知道是举手之劳,可却谁都不愿意先出头。而当我们很多时候做了好事时,可能旁边的人也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甚至会被人讥笑,被人认为是迂腐,甚至虚伪,从而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做一个好人会显得另类,会有孤独感压迫感。

(3)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说的,但在今天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道德的事件被频繁曝光,但有道德的人仍是社会的主流。他们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有道德的人,在社会上也不会被孤立。事实上一旦有人先站出来,带头去做了好事,那么跟着做的人其实也会很多。因为,世界上总有许多“德”的“邻居”,只是未必就在你身边而已,又或许一直在你身边,但你却没有发现而已。我们坚信,做有德之人,一定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尊重和爱戴。我国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大人物”的评选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获选的人获选的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们是德行一致的人,他们的德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4)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做一个勤劳、正直、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我有幸能成为一名公务员,我一定会加强自己的修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奉公、依法执政,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服务。2007年1月29日北京海关面试真题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天道酬勤不酬怨”这句话的理解。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要点】(1)解释字面含义:出自《论语》。天道指天意,酬指厚待,勤指敬业,怨指怨天尤人。(2)引申含义: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核心观点是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当从自身做起,努力奋斗。可以正反论证。要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3)结合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对待挫折。

第二篇:公务员时政之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材料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

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分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材料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 1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分析: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

材料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

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分析: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材料五:保护河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分析: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材料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分析: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材料七:气温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大幅度上升的结果,而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以二氧化碳为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沙化威胁巨大。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

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将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处于海水上涨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分析对策: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和企业选择有利于保护气候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多开发新能源,以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比例;通过节能、降耗、减排等多管齐下,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材料八:环境污染致癌

宣威地处滇东,煤矿资源较为丰富。由于煤矿的大量开采,带动着相应的炼铁、炼焦、炼锌、水

泥、火电站等行业的兴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也是相当巨大的。大量排出的有毒气体和灰尘让全市笼罩在一片有毒烟雾之中,饮水受到影响,大量有毒气体和灰尘飘散在空气里,吸进村民的肺里,数千人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空气和水污染已成为村民致癌的致命杀手

近日,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大范围使用食物添加剂和杀虫剂导致癌症成为去年我国的头号杀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健康专家陈智周说,“恶性肿瘤高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空气和水污染正日益严重。很多化工企业都建在河边以便排污。此外,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也使地下水遭到污染。被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土壤、庄稼和食物。”空气污染是引发肺癌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害颗粒一旦进入肺里就无法排出来。

该调查显示,城镇地区的癌症死亡率已上升至19%,农村上升至23%。农村地区92%的死亡主要由10种疾病引起,排在前三位的是癌症、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来,关于“癌症村”的报道越来越频繁。新华社去年六月的一则调查报道称,癌症高死亡率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已成为事实。从1987年至2005年,广东省上坝村有250多人死于癌症;从1991年到2005年,河南省黄孟营村至少有114人死于癌症。其他省份也有过类似的报道,其共同原因是饮用了被严重污染的水。

分析:面对现实,切实改善环境污染是唯一出路。解决措施:

(一)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三)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改革政府体制,不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

(五)健全法律法规,建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和监管机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和打击力度,使其“不敢污染”、“不能污染”。

材料九: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名义,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限制。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强制性绿色标志、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等等。发达国家把绿色壁垒变成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隐蔽制裁手段,以平衡自己在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劣势。据统计,欧盟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中90%以上都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制约越来越大。直接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的标准主要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铅量;皮革的残留量;机电产品与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汽车排放标准;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等。以纺织业为例,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因绿色壁垒蒙受的损失已高达数百亿美元。

当今国际环境问题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发达国家一方面指责我们不环保,一方面向我们转移他们的污染行业并且封锁环保技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今后将会设置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但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又不得不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意味着必须“与狼共舞”。

分析:针对绿色壁垒,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维护对外贸易的正当权益。但是,国际环境问题的不公平现象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对外贸易的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尽快完成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走绿色崛起道路。我们要主动适应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督促国内企业的绿色意识和绿色技术革新,使国内产业实现绿色化,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绿色消费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国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材料十: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资源与环境制约问题,其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能源资源不足;二是环境污染;三是生态退化;四是气候变化。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一系列国情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人口众多,人均拥有资源量低。

第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重化工时期,城市化处于快速推进的中期阶段,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较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将会产生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三,财政经济实力有限,环保投入强度不足。

第四,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节能技术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第五,环保观念意识有待强化,环保体制机制亟需转变。多年来各地出于发展的迫切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分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树立生态文明观,“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需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一要积极开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二要积极开展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要为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立法工作、建立责任制和问责制等,提供理论支撑。三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四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全球视角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与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共同探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方略。

专题综合分析

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此,我们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三、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一)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三)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治化轨道。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五、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六、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总之,摆在中国面前的唯一合理的选择就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谋求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发展模式。

第三篇: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在入学前对于“生态文明”没有具体的概念。入学后,在授课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专题后,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后,适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些许浅见。

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定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想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的进步的状态和成果。生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构成的系统。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从纵向的维度,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后在工业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之上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超越其上的文明;是全方位的,其包含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稳定的、循环的和可持续的。因此我认为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生态文明其应当包括:富足、循环的物质文明,多元、宽容的精神文明,民主、有序的政治文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文明,以及良好、持续的生态文明。而从横向的维度,是把整个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 1

几个方面;这时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它与其他文明互为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这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也是不行的,没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不能持久的。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如果最后造成人类自身家园的破坏和丧失,是谈不上文明的。因此,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其次,我们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专题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当代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有哪些?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比如: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吨,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2.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20世纪70年代,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到2003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平方千米;3.森林资源贫乏和草地退化: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天然林和成熟林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人工林面积虽然有所扩大,但林相单一,保护生态的功能要逊色许多;4.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目前有3000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据联合国《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名单中,我国就占156个,约占其总数的1/4;还有气和固体废物的污染、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及海洋生态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

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党的十八大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均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比如: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2.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3.大力开展媒体宣传: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4.政府体制改革:在过去建设的不足方面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单纯地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依据;5.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6.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需要明白,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和小团体的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 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建立

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我愿意为建设美丽的中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使用布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倡步行、骑单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绝过分包装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新闻网,2012-11-08.〔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10-28.〔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4〕范俊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苏大课堂讲座.2012-10-7.〔5〕陈慧.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措施.中文期刊网.2012-09-17.

第四篇: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 黄慧贞 学号: 2014171527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什么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这是“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会报告的一个专门章节进行论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相提并论 [2],更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新党章,使其成为党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巨大理论飞跃,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家庭(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随着个体生物研究的深入,“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其也常常被定义为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绿色的等事物。

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先贤们就已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道家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并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中国历朝历代也有一些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逸周书》所谓“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和《周礼》所谓“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等概莫如此,而“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更是把治理“弃灰于公道”不良行为的律令推向极致,看起来虽然残酷,但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意志决不含糊,这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点的生态文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各国长期主导的物质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它有着极其深刻和广泛的重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观。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已使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生态文明意识: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非自然世界的主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呵护自然、呵护生命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无论选择何种社会制度、走何种发展道路,都应尊重和秉承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这一生态文明意识,那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先污染,后治理”的口号和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背离自然规律、背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普世价值观的愚蠢和盲动行为。

(2)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顺应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前者是内涵于后者的科学发展观,后者是涵盖前者的科学发展观。

(3)它是“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社会实践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其关键在于践行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而生态文明的达成更需要科学技术、生态产业、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等广泛的社会实践支撑。因此,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不只是理念,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和具体行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治理环境污染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4]。” 世界银行《 2007世界发展指标索引》表明,全球 111个空气污染城市中,中国榜上有名的竟有24个。《 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有近四成的城市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在监测的 500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 281个,占 56.2% [5]。30年前,人们做梦不会想到中国有今天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样,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有今天如此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频繁的生态危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吞噬着既有经济建设成就。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存量污染并任由环境生态问题不断进行增量的积累,必将迟滞和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功亏一篑。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是应时应景的时髦口号,而是治理当前严重环境污染的现实需要。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3]。”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发展不足和资源不足并存、生产巨大和消费巨大同在。一方面,人均资源有限,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资源消耗巨大,从 1990年到 2001年,中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 92%、钢增长 143%、铜增长 189%、铅增长 380%、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5],世界几乎到了中国需要什么,什么紧缺、中国购买什么,什么涨价地步。严重的资源紧缺和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已经激化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如果中国继续沿袭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源、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老路,不仅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2]”的宏伟奋斗目标无法达成,即使维持现有的GDP存量也将是中国自然和资源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之重,甚至是世界自然和资源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之重。因此,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发展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面对层出不穷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生态环境事件,见多不怪的中国人开始清醒和觉悟,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一般问题,而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左手拿存折右手拿病例”、“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袋子”的生活不是小康,“城市越来越多乡村越来越少”、“高楼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汽车越来越多蓝天越来越少”、“高铁越来越多悠闲越来越少”的小康不是幸福。他们越来越怀念已经远去的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鱼翔浅底、鹰击长空,越来越憧憬已经失去的新鲜空气、洁净河水、有机蔬菜、明亮星星,他们强烈要求远离污水、远离浊气、远离沙尘、远离不安全食品。即使面对一些已经有所改善的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他们也因为生态和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因为对幸福生活向往的越来越迫切、因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期待值的越来越高,而对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强烈要求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强烈需求和美好向往,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应尽义务,而且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正如总书记在十八大会后记者招待会上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责任

毫无疑问,源自于工业化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生态恶化,并已转化成影响甚至威胁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问题。尽管目前80%以上的温室气体积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但气候、环境、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转性,注定全球各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时必须加强全球合作、承担各自的国际责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已经最早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最快推行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实施了最大力度的节能减排行动、种植了最大面积的人工林,但仍不能改变中国作为资源特别是煤炭消耗大国的现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1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49.4%、石油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1.4%,2009年国际钢铁协会公布的我国钢铁消费量占世界的46.4%,《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2012》公布的中国2011年CO2排放量占世界的29%,位居全球第一,SO2的排放从2005年就以成为世界第一位。[6]中国如此巨量和比重的资源消耗及气体排放,必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生态安全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必然引起那些已度过生态环境危机高峰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泛道德化指责甚至一些低海拔发展中国家的非理性埋怨。中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基础上,主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自主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率先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必将有助于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必将有助于维护世界生态稳定和环境安全。从这一点讲,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中国承担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国际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使各个阶层和领域的人都能接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难以承载人类无限度的生产与消费”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生产、消费、生活的各个层面。要在各个层级的学校课堂上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邀请相关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定期到学校讲授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组织学生到企业和相关机构参观学习,努力使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要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中国土地日等环境节日,广泛开展环境知识的社会化教育和宣传,努力动员和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热情。要着力改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培养全社会环保、绿色、生态、低碳、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努力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集体自觉和道德约束力量。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生命安全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项目污染诱发群体性事件等突出环境问题频发。以2012年为例,在食品安全方面,先后出现“修正”毒胶囊事件、“健康元”地沟油制药事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立顿”高毒农药事件、“雅培”奶粉事件、“肯特基”速生鸡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重大项目方面,先后出现天津PC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污水排海项目、宁波镇海PX项目等多起环境污染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食品、蔬菜、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于未然。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要建立重特大建设项目的群众通报协商机制和专家评估论证机制,加强突发环境和生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努力将重大环境和生态安全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新的经济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仅靠全体国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做保证、有新的经济评价体系作支撑。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2]要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体系。要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 GDP”核算体系,努力通过扣除GDP总量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等外部效应价值,有效地遏制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等众多因素,将环境良好和社会和谐与地方及官员的政绩挂钩,对只注重经济增长,不计资源环境成本,不顾社会问题的官员,坚决不予提拔重用。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生级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以消耗大量资源为成本、污染环境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继续沿袭“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发展道路,已经越来越窄并最终是死路一条。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生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改变为主攻方向,大幅降低水、土地、煤炭消耗,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支持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实行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控制措施。要以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坚决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低端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污染企业,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规模化应用水平为主攻方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发展,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潜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等非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旅游、文化、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动漫、创意设计、服务外包、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要以提高集约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向集约集中的产业集群发展,向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能力协作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集结。要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五)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加快生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科研机构已经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与我国的众多的生态类型、丰富的物种相比,与我国生态退化的严重性和保育恢复的要求相比,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很不足,在生态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研究力量、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仍很薄弱,对生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仍很不力,必须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推广。要提高中央和地方环保专项资金总量和比重,加大生态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努力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特大环境污染及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基础及应用科技研究项目、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等。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环境科研领军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等,结合环保领域特点和需求,培养造就一批环境科研领军人才。” [7]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为公益性环保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要集中力量实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绿色经济和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领域、环境与健康、境监管技术、环境基准与标准、核与辐射安全、全球环境问题研究、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等领域的科技重大科技研究专项[7],迅速形成一批环境生态的重大科技成果。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重点研发火电厂脱硫脱硝成套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技术、大型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新技术等。要尽快完善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环保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优势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环境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推广示范;建设一批国家和地方环保科普基地,加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和环保科普工作。

(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力度

国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国家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活动的场所,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国土空间开发是以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资资料的过程。随着中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有限国土空间与无限经济社会活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范围内,通过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合理开发,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增长、更大的经济扩张,使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为此,国家要尽快审批和实施历时3年编制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使之迅速成为指导我国未来10-20年国土规划、开发、利用的纲领文件,成为引导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刚性政策,优先限制不建设区域控制,严格实行耕地面积保护,坚决防止土地无序利用。“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要根据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国土空间开发分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坚决走国土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要积极规划和有序引导已经兴起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经济带,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经济区,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城市群,推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防止城镇建设“泡沫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倾向。“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

(七)加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尽力履行气候变化国际责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也已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应该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无论各国承认与否、意愿如何,保护环境都是世界各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恢复生态都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是经济发展大国,又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中国必须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必须成为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建设性力量,努力为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做出一个负责人大国应有的积极贡献。要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大力推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行动,坚持不懈地推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努力实现中国政府自主确定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要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和国际协商,广泛凝聚各方共识,不断巩固既有谈判成果,尽快达成“大家都不满意、大家都能接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性的深度环境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全球性、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国际协作,努力为解决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难题做出贡献。要强化与世界知名环境科研机构、大学、跨国公司的合作,密切跟踪国际环境科技前沿,积极引进国外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扩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科技成果,提升我国环境科技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资本输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坚决遏制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外投资项目“产业转移、污染转移”的环境污染现象,切实维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0页

[2]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12年 39、17、40页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194、196页

[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 中央政府网(http://)[7]《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保部网(http://)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越来越紧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法制建设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 对策 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急剧残疾,西方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规模迅速增大。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过度地消耗着这自然资源,大范围地破坏着自然生态,大量地排放着各种污染物,造成了日趋枯竭的资源问题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因此如何加快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突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显得非常迫切。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1】。

(一)我国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我国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着质量不达标的空气等都表现了环境对人们的危害。2环境纠纷威胁社会稳定。随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提高,和对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充满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处理不当或久拖不解决,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3环境权益维护依然艰难。我国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和司法救济体系尚不健全,环境法律对违法者的打击和震慑力度不够,一旦面对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受害群众维护基本权益就很难。

(二)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的的资源环境代价。

2、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使得资源环境付出代价过大。总体上,我国经济建设还没有按照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严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3、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使得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环保旧账尚未结清,便又欠下新帐。

4、科技支撑不够。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间,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2】。

(三)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退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国森林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草地退化依然严重,矿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制止。

2、生物资源濒危日益突出。栖息地和环境改变及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我国生物资源濒危问题日益突出。

3、生态保护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建设滞后,科研力量有限。生态监测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

1、扩大公民环境权利,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要承认群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政策监督权,确保公众有效行使环境权利,建立政府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

2、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环境损害赔偿不仅体现了维护受害人的权益、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恢复环境的需要。

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3】。

(二)在环境保护方面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1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倒逼作用很先导作用。提供环境准入门槛,认真落实规划环境评价要求,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程跟踪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评价与验收管理机制、环保部门上下级联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积极结构调整力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科学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4、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既定的减排任务和目标,实行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违反环境保护法规上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的要坚决查处并惩罚。

5、改变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模式,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4】。

(三)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

1、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

2、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3、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渠道,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

4、增强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参考文献:

【1】 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2】 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3】 胡荣桂 环境生态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共湖北省 党校,2010

贺州学院 理学院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4 —— 2015 学年第 一 学期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姓 名:肖金妹 学 号:1210511031 任课教师:吴继寿

日 期:2014年10月28日

下载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东梅 (贺州学院 理学院 12数本班 1210511017)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状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生......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

    题目:你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你认为大学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重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