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时间:2019-05-12 01:2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第一篇: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文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延伸可以采取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方式,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可采用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丰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高校中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还能够为体育拓展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体育拓展俱乐部;运作模式;人性化教学

近几年兴起的拓展运动与其他体育活动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它以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体验到艰难、困苦、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等,培养学生面对危机的能力。高校中开展体育拓展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整,符合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深入地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新理论,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建立的前提条件

(一)场地和设备的前期准备

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适合的场地和完备的运动装备。因为拓展俱乐部中的运动种类是非常多的,而每一个学校建立的拓展俱乐部的规模也是不同的,因而俱乐部中装备的体育设备也有很多的选择,场地的安排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学校只是试探性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只是初步的简单试运作阶段,那么我们建议以“社团”的方式开展下去。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场地可以简单地选择水泥场地等,甚至还可以是室内的拓展运动场等。拓展组织的运动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团体性活动。当然,建立拓展俱乐部有必要引进一定的设备,例如断桥、抓杆、爬山墙、巨人梯等,这些设备的价格都比较低,维护也比较简单,适合高校引进。

如果学校内部没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拓展活动,那么可以选择学校附件的公园、广场等宽阔的地方。有些水上活动还可以使用学校的大的游泳馆,或者天然的河流等。除了购买必要的设备外,发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拓展俱乐部教师的培训工作

拓展俱乐部的建立不仅仅是学校开展的一项新的体育活动,而是能够体现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一项体育活动。这需要学校加强教师能力的培训,使指导拓展俱乐部的老师不仅有着热爱学生、责任感强的特点,还需要教师认同拓展俱乐部这种体育教学活动,并且经过了相关的拓展培训。如果学校中的老师不认可拓展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或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是模糊的,就无法指导学生开展好这项活动,不仅不利于拓展俱乐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能够有一个专业素质强、对学生有责任心、对拓展活动有热情的老师带领学生,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会更加有成效。虽然目前一些学校的体育老师对拓展训练没有接触,但是由于拓展运动的技术性不是很强,因而学习起来并不困难。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拓展运动和建立拓展运动俱乐部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的资料或者到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其次,要到社会上的拓展运动俱乐部中进行实地学习,了解拓展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再次,在理论知识、实地学习之后,再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结合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拓展运动俱乐部的模式。高校教师对拓展俱乐部的建立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应当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拓展俱乐部的认识,发挥好体育教师的带头作用。

二、建立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三种模式

(一)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

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特点是将喜爱某项运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结成一个社团,社团成员向社团缴纳一定的费用,按照社团的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社团型拓展俱乐部的优势是,组织在一起的学生对某种活动有着共同的爱好,易于组织,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并且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增添一份活力,创造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氛围。但是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也有着不足之处,那就是社团的管理依赖于学生自身,比较混乱,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约束力保证实施,更没有监督机制。只是在活动之前制定一系列的活动计划或者比赛时间表,没有与体育教学大纲相互应和。一般来说,活动都是社团领导组织的,有时候根本没有体育老师和学校的参与,活动的安全性没有保障。社团的活动一旦与学校的教学或安排时间上相冲突,则有限的活动也会被取消。很多学校都不将社团活动计算入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因此学生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就使得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在学生中的号召性不强。

(二)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

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实行的是开放性管理体制,将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业余培训三者结合起来。学生选择课程不再局限于年纪、性别等因素,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老师的课程。教师除了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教授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晚上或者休息日开课。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自主选择的余地特别大,除了可以自己选择老师,还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遇到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相冲突的课程时,可以随时改期,灵活性还是非常大的。另外,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开展的活动类型也比较多,包括开展讲座、竞赛好组织下走互动等。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能够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配合,也能够使学校对拓展俱乐部的发展给以指导监督,保证俱乐部的健康发展。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项全校性的活动,将拓展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输入到学生心中,并且这种模式较为成熟,容易被学校接受。

(三)联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

我国体育拓展俱乐部一直是在各大体育公司的带领下不断发展的,因此,学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完全可以采取与体育公司联合的方式:学校提供拓展活动需要的场地,而体育公司根据其建立拓展俱乐部的经验帮助高校建立起学生的体育拓展俱乐部。这种联合型的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不仅能够使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拓展俱乐部,对体育公司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一方面能够为公司的体育拓展训练找到志愿者;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帮助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扩大潜在的客户群。联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缺点是商业性太强,可能会对学校的公益性造成一定的冲击,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压力。实际上,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与公司联合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也能够做到强强联合,取长补短,是一种可取的方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设备等都可以从社会中通过资金募集的方式取得,大大减轻学校的经济压力。另外,联合型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使参与高校体育拓展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普通的高校学生到社会人员都能够纳入其中。社会成员能为高校的体育拓展俱乐部提供经济资助,高校的体育拓展俱乐部为社会成员提供健身的场所,能够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提前融入社会的契机。我们一直在强调,高校体育与社会的融合是一种无可阻挡的发展方向。

(四)三种类型拓展俱乐部之间的关系

笔者介绍的上述三种体育拓展俱乐部的运作模式,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高校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拓展俱乐部,提高高校对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开发程度。这三种运作模式有相同的部分,也各有特色: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模式侧重于增加学生课余的体育文化活动,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模式在于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知识,联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模式更加关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开发。以下图形更够很好地概括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建立的必要工作

(一)机构设置

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相当于为高校建立了一个拓展活动的培训基地。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拓展运动中去,接受这样一种特殊的历练。我们说,体育拓展训练跟军训一样应当受到学校同样的重视,因为军训是学生入学时要接受的一场洗礼,而体育拓展训练是学生毕业时要经历的一番磨练。体育拓展训练的特点是,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强的运动形式,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磨练。这就对学校的体育管理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高校的体育管理机构设置单一,教师能力不足,则根本无法承担起这样一项任务。因此,在建立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之前,学校要对体育机构的设置进行详细的安排,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门尽心拓展训练的管理机构或者拓展训练的教研机构,为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指导机构。

(二)积累有关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资料

中国目前有五百多家有关拓展训练的公司,他们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有关拓展活动和拓展训练的资料都非常详细。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需要资料,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去这些公司的网站下载资料。随着国家对拓展活动的重视,学者们也对拓展训练进行了理论研究,形成了很多的书籍。其中包括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毛振明、王长权编著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钱永健老师所著的《拓展训练》;王崇彩、冉斌所著的《疯狂劲草---素质拓展训练》等。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对拓展活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还包括拓展运动的起源等理论性的知识,这些书籍对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有着指导意义。

(三)重视安全管理

高校中很多拓展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高空项目等,因此学校要格外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安全问题。首先,学校要全面引进保护安全的设备;其次,开展的拓展训练尽量避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活动,有危险性活动进行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急救方法等详细讲解,同时要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第三,拓展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在场监督,遇到危险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对于拓展训练活动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布置,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采取一切措施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在安全性和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

(四)进行正确的评价

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状况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检验,通过评价效果能够体现出俱乐部建立之后的成效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缺陷。这也是高校对体育拓展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对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评价需要结合建立俱乐部的目标进行对比。主要标准包括: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拓展训练中体力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等,实施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与传统的体育课程实施的方式不同,因而评价体系也并不相同。拓展俱乐部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体力和心理的双重锻炼,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特质,能够使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进行评价后,对于成绩、表现优异的同学,可以颁发证书或者采取其他的奖励措施;对于有特别突出的特质的同学还可以推荐他们参与到社会中的举办的拓展俱乐部中,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潜质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五)教师定期的培训工作

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对拓展训练进行专业培训的机构,可以对高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建立起体育拓展训练俱乐部之后,对教师的培训就要形成一种固定的机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因为拓展训练和拓展俱乐部发展的知识不断在更新,因此高校拓展训练的理论也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取得专门的职业技能证书,因为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决定高校拓展俱乐部发展的关键,也是保证学生拓展活动顺利开展以及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长期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制,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是十分必要的,各大高校也都具备了建立拓展俱乐部的条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建立起来。拓展训练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原理、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基本相同,这使得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成为可能。而社会上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安全规范体系为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忠俊:《我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研究综述》,《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2-103。

2、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4。

3、乐玉忠:《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116-117。

4、胡仲秋、沈纲:《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1-113。

5、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二篇: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经过体育教学改革,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普遍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类,由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但在体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中,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正确认识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这种模式的优化策略,真正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分层教学模式的分层方式有待完善。目前,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分层方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标准不够全面。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标准包括体育成绩、身体状况、竞技水平等。这些因素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划分,导致最终的分层结果不够科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按照实际情况对分层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一个层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2.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教师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其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即使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二、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1.完善分层体育教学的分层方式。对学生的分层结果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所以,在分层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利用科学的分层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从心理和生理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因素。例如,教师在进行羽毛球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羽毛球水平、对羽毛球的感兴趣程度、羽毛球的竞技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分,一到四分属于基础层次,五到八分属于提升层次,九到十分属于高等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重点进行接球及发球的训练,提升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接球质量及发球质量的训练,高等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竞技过程中技巧的训练。通过将学生进行精准的分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体育水平,还能真正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2.建立科学的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学生的个性态度等。不要只对学生生理方面进行评价,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等其他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其次,在评价模式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篮球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投篮等比赛,观察学生近阶段的篮球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在运球比赛中,教师可以利用几名学生进行干扰,计算每个学生的运球时间;在投篮比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人,一人投篮,另一人计时,并将投篮结果记录下来。综合比赛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完善分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教学方法,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练习排球时,许多学生害怕排球传递过程中造成的冲击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排球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调整发球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适应排球的接球方式,克服害怕的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问题,全面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使学生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所提升。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其有效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将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能够为分层教学模式在今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军辉,黄正喜,柳华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升降”教学模式的实施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49-50.

[2]魏强.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大体育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69-70.

第三篇: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坚持开展活动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规范申报、审批、资助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申报、审批、资助、管理等。第三条 凡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具有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培训、竞赛及夏(冬)令营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并经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单位均可申请资助。

第四条 省体育局群体处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全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申报、审批、资助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五条 基本原则

(一)有条件创建原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申报、审批、资助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只有通过达标创建,具备了基本条件,并经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单位方有资格申报。

(二)“优胜劣汰”原则。坚持开展创建成效检查评估,对于检查评估优秀和创建成效显著的将继续给予扶持,对于检查评估不合格的将予以淘汰,在动态管理中保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先进性。

(三)“专款专用”原则。获得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须严格遵守各项财务管理规定,单独立帐,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并主动配合检查审计。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六条 申报条件。申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地方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重视和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

(二)申办单位重视体育工作,具有广泛组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训、竞赛和夏(冬)令营活动的传统、能力和条件;

(三)场地数量充足,设施配套齐全,各项功能完好,能够满足开展活动需要,并已向周边社区居民和广大青少年开放;

(四)机构健全,有固定办公场所和专兼职人员,至少有一名以上(含一名)专职人员,有5名以上具有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的兼职教练员;

(五)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规范;

(六)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标创建活动一年以上,并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以上均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限制申报或不受理申请

(一)尚未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二)场地设施不满足开展活动需要;

(三)场地设施尚未对外开放;

(四)不能够提供有效证明材料;

(五)布局不合理,申报者附近地区已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第八条 申报程序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在自我评估基础上,组织填写申报书和整理装订申报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申报书和申报材料(各一式三份)报送所在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材料包括:

1、《申报书》及创办单位承诺书;

2、创建工作计划方案。内容包括:(1)单位概况(2)申报理由(3)可行性分析(4)实施步骤(5)效益预测(6)保障措施;

3、场地设施清单和对外开放证明材料;

4、专、兼职人员基本情况和证明材料;

5、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

6、经费预测(须分列各项目的支出预算)。

(二)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部署组织申报,并依据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实认定,符合申报条件的,在规定时间内将申报材料和推荐意见报送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

(三)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精神部署本地区创建工作,依据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查并择优在规定期限内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省体育局群体处,随文报送申报材料。当年的申报工作应由各市体育局前一年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

第九条 《申报书》填写的内容,必须提交有效证明材料,提交的各类材料均不予退回,请申报者自行备份;

第十条 审批程序

(一)受理。省体育局按照受理标准(同申报条件)查验申报材料。对符合受理标准且提交的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的,填写受理意见,将申报材料转交评审人员;对申报材料不符合受理标准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

(二)评审。审查通过的申报材料,将由省体育局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议,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

(三)审定。省体育局群体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专家评审意见择优确定拟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名单,上报局领导审定。

(四)公布。省体育局对批准单位名单予以公布。

第四章 经费来源和使用

第十一条 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提存额共同作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资金来源。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1∶1的比例投入(获的批准的团属“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单位,团省委拟将投入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

第十二条 资助标准为省级1万元,市级1万元。

第十三条 凡获得批准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必须举办有关部门参加的挂牌仪式。牌匾由省体育局统一制作。

第十四条 凡获得批准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按计划开展创建工作,若在下达批准通知超过三个月尚未启动创建计划者,按自动退出并取消资助。

第十五条 资助经费按进展情况定期拨至申报单位,受款单位须单独建帐(开具发票),专款专用,并编制财会决算。

第十六条 资助经费开支范围,包括组织开展活动、培训、竞赛等,购置器械设备、维修场地设施,资料费、广告费和宣传材料的印制费等,所有开支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凡利用资助经费组织的活动均冠以“中国体育彩票”字样。第十八条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对资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义务配合并提供真实情况。

如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暂缓拨款或撤销资助:

(一)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发放劳务费;

(二)无正当理由,擅自改变支出项目内容;

(三)未按要求建立独立帐户,实行专款专用;

(四)财会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

(五)提供的资金使用信息资料严重失真;

(六)资助资金尚未启用,不作为。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评估 第十九条 资金监督检查

(一)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资金的监督与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资金到位、使用情况,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会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接受主管部门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进行的检查评估,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三)凡使用不当或违反财经纪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 俱乐部监督检查

(一)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办法。采取创建单位自查、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和省体育局主管部门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采取体育行政部门监管,俱乐部自建为主的方式,鼓励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定期检查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定期向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汇报建设的有关情况。

(三)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日常监管与检查评估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报送省体育局群体处,作为拨款和是否继续资助的依据。

(四)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检查评估工作,每三年组织一次检查评估,在开展检查和三年评估检查的基础上,使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通过不合格淘汰、竞争递补的方式,在动态管理中保持先进性。

第二十一条 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如下:

(一)运作是否规范,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等;

(二)组织开展活动、培训、竞赛等情况;

(三)场地设施情况,是否对外开放等;

(四)结构设置,人员配备及资格等;

(五)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规范,执行情况如何等;

(六)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扶持资金有无截留、挤占和挪用,使用是否规范等;

(七)达标创建情况;创建措施落实情况;

(八)管理工作水平和绩效等。

第二十二条 检查评估结果的处理。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给予表彰和器材资助,检查评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报省体育局核准,撤销其命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关于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研究.doc____作业

关于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

(贵州师范大学——杨秀强)

摘要:社区体育俱乐部是指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有效整合社区体育资源,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发展要求,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国家体育总局从2004年开始将在部分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开展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 运作现状; 组织管理

背景:社区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实际学习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自己的国情,已被当代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倍受他们的喜爱。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一种社区体育知识传授模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多样化体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的概念界定

姚毓武,张大为[1] 在界定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和专家访谈,在借鉴了同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调查研究的情况,把社区体育俱乐部界定为:社区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群众,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队,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育俱乐部为社会社会团体公共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在我国一般将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也成为俱乐部。

陈杰[2]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定义为俱乐部制体育课(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的模式,即以年级为单位在同一堂选修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青少年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任务”

刘建坤,王桂欣[3]把‘体育教学俱乐部’定义为: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二: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的特点

傅光磊[4]分析总结了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的6个基本特征:分别为参加俱乐部的自主性;俱乐部与成员间的互利性;维护本俱乐部成员权益的本位性;俱乐部内部事务参与的义务性;俱乐部决策民主性;经营上的非盈利性与独立性。

邹师,冯火红[5]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六个特色:从教育整体性出发,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管理开放性,构建娱乐化,社会化,个性化的格局;方法灵活性,建立以青少年群众为中心的评价激励机制;师资竞争性,从新的角度建设师资队伍;运作经营性,激活社区体育新的增长点。

尹念龙[6](1)体育俱乐部教学。以青少年群众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为基本手段,实施俱乐部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小群体的交流与学习;创设情境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不同,区别施教,突出青少年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加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2)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队训练,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等手段,提高青少年群众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能力。(3)教学评价。主要以运动参与进步幅度、学习态度、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及课外锻炼状况等,作为评定青少年群众的指标。(4)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目标是从青少年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综上所述,沈小乐和石冰在文章中说明了尊重青少年群众自主性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通过研究傅光磊的论文,德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成功运作,对于我国也有一些启迪作用。

三.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生存环境的现状特征包括:

杨敏[7] 杨守明[6](1)在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人口中,从年龄上看,老年人是社区体育锻炼者的主体;从性别上看,女性偏多于男性;从学历上,接受过中高等教育者居多;从职业上看,学生和工人构成了锻炼者的主体。(2)社区体育锻炼的活动内容具有非竞技性、文体一体化、韵律性、表演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具有日常性和计划性特点。(3)缺乏场地设施仍是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现有的场地器材损坏较为严重,场地器材设施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不够健全。(4)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对数量偏少,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等级结构和年龄结构不甚合理,资格缺乏认证,义务工作为主,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5)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还很有限,街道办筹备和社区居民自筹为主,政府资助太少(6)社区体育组织间已形成复杂的“经纬式”网络结构,初步形成了“经”向指导和“纬”向监督机制。但网络结构显得臃肿繁杂。(7)缺乏运作资金,缺乏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体育专业人员指导等仍是社区体育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棘手的问题。第二,根据管理形式,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可分为政府管理型、政府和社团结合管理型(或准政府管理型)、社团管理型三种。政府与社团结合型管理模式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趋势。第三,根据社区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组织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宏观运作模式和微观运作模式,并对其职责功能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四系统六机制”的运作模式。“四系统”指: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其中决策系统积极稳妥地制定优良的政策措施,是模式良性运作的核心因素;执行系统准确无误地贯彻政策措施,是模式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监督系统公正履行其监督功能,是模式运作的外部保障;反馈系统及时反馈信息,是模式减少决策失误的保证。“六机制”运作模式指:(1)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费筹集机制;(2)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场馆、器材建设机制;(3)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指导员队伍建设机制;(4)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5)社区

体育健身俱乐部具体运作机制;(6)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化机制。这一模式可为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顺利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四: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的研究

从资料看出,关于建身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方面的研究最多,大都是关于各地区或者市进行的研究,他们提出许多存在的问题及对发展有益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研究。

赵红艳[8]2006年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山东省沿海三城市健身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她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山东省沿海三城市健身俱乐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山东省沿海三城市健身俱乐部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健身指导员缺乏、健身项目单

一、缺乏宣传等问题。刁在箴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概况之研究》,他们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我国528家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我国健身俱乐部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二是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基本特点是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较差。三是在活动项目选择上呈单一化。

1: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不利因素

杜志娟[9]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上课时间和形式方面灵活多样,突破高等学校计划中体育课课时的限制,把大学体育教学覆盖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青少年群众在系统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的价值,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及从事的练习,使青少年群众在课余时间能坚持体育锻炼,使青少年群众树立终生从事锻炼的观念,终身受益。

尹念龙[10]实验组实验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值同实验前比较均有变化,变化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大部分指标的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青少年群众身体的BMI、肺活量及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有良好的改进作用。

张劲松,荆杰等[11]通过对15所社区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得知目前社区体育俱乐部面临的困难位于前四位的依次为场地设施缺乏、缺少资金、青少年参与热情较低和教师专项结构不合理,虽然在不同类型俱乐部中位次稍有不同,但在不同俱乐部的选择比率都超过了50%。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管理制度不健全”选项因素较高,位于俱乐部选项第四位,选择率达到76.34%说明目前在体育俱乐部中普遍缺少规范的管理,俱乐部运行组织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唐迅,唐成[12]认为不利因素有以下五点: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定位不够准确;俱乐部缺少文化支撑;俱乐部忽视“以青少年群众为本”;体育教师难以适应角色转换;俱乐部处境鼓励,缺乏政策扶持和社会关注。

马世坤[13]认为硬件资源不充足。这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的不足。一些社区的体育俱乐部提供给会员旧的器材,有的甚至无法提供。

朱奇志[14]认为有以下七点:管理体制滞后;场馆、设备不完善;经费来源单一;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项目开设上还不够齐全;名不符其实;青少年群众观念尚未完全跟上。

刘瑞平,张新[15]认为学分制体育俱乐部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据调查14.5%的青少年群众对体育俱乐部感兴趣;18.1%为锻炼身体;54.5%为了拿学分;10.1%为了扩大社交面,拿学分获得高分为了评优或得奖学金。

二、47%的青少年群众对俱乐部的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教师要求不严,青少年群众就不能自觉地锻炼。

三、14.8%的青少年群众认为学分制课外体育俱乐部指导方式很好,30%认为一般,54.1%认为差劲,可见大部分青少年群众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青少年群众对开展学分制课外体育俱乐部必要性认识较模糊,有44.7%的青少年群众持无所谓态度,有22.1%的青少年群众认为没必要,33%的青少年群众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反映出青少年群众出于自愿参加俱乐部还有差距。

五、青少年群众对体育俱乐部活动和学分相结合评定方式的看法较分散,持不合理或应取消态度的分别是27.8%和21.4%,这些都是体育较好的,持合理态度的是29.6%,这些大多数是体育不好的青少年群众,表示无所谓态度的是21.1%。

六、体育经费不足,场馆质量不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群众参与俱乐部的积极性,青少年群众对俱乐部活动场地、器材的看法是有64.7%的青少年群众不满意,满意的仅16.2%,一般的18.9%。

七、课程设置面太窄,缺少新颖性、娱乐性、趣味性,不能以青少年群众为主体,调动青少年群众积极性不够。就以上问题,周威,李寿荣[16]与刘瑞平,张新观点相同。

2: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建议

杨勤,吴秋林[17]认为必须统筹兼顾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俱乐部类型;转变领导观念;筹集管理好体育俱乐部的经费;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解决好教练员的选聘和培养问题。

欧阳萍[18]认为体育教学俱乐部要在普通社区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各社区不可简单地模仿,并提了六条发展的对策:(1)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2)完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3)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4)确立俱乐部的类型;(5)优化教学项目;(6)以竞赛促训练。

李元英[19]建议:(1)在我国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已势在必行,社区领导和主管部门应给与高度重视、创造条件以保证青少年群众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换。(2)社区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活动,应以满足需要、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坚持正面引导,积极管理,应多取得校领导、校体委、团委、青少年群众会、体育部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逐步走向独立管理。(3)社区实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应以体育教学健全体育俱乐部组织,充分发挥青少年群众主观能动性,形成青少年群众关心俱乐部、办好俱乐部的局面,培养青少年群众组织管理能力。

赵娅莉[20]详细论述了社区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对策:(1)体育俱乐部的质量管理必须通过健全的学校体育工作指导系统,使教师和青少年群众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进程的质量标准,在活动中自觉的贯彻执行,进行自我调控。(2)作为社区体育教学应指导对青少年群众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环节,无论是体育必修课,还是俱乐部教学课程,首先应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必须考虑的前提。(3)体育俱乐部的课程设置既要卡率青少年群众的需要、兴趣、又要从各社区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依据需要,因校、因地制宜;在个别项目上应有侧重点,以协调教师的指导力量、场地器材条件、活动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矛盾。(4)目前,中国与社区体育存在脱节现象。青少年群众体育兴趣、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尚需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基础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5)在考核

与评价方面,社区应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考核办法接轨,实施综合考试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即依据青少年群众的具体情况适时自我评价与反映个人进步度的相互评价,考核评价方面应减少绝对评价,以调动后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评述:综述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场地设施,缺乏资金,青少年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和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课程趣味性不足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篇关于社区体育俱乐部研究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的收集和研究调研,对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概念,特点,对青少年群众的影响,以及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认识到了社区体育俱乐部对于青少年群众在体育能力、体质、体育意识、运动技术水平、兴趣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和积极的影响,社区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符合当前社区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对培养青少年群众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场地设施,缺乏资金,青少年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和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课程趣味性不足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如我们学校而言,体育俱乐部也不少,如街舞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等等,其发展的程度也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还是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青少年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所以我们在强调俱乐部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又应该注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社区体育俱乐部才能发展的更好。

结论: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师范大学电子阅览室等资源中,搜集了20篇关于社区体育俱乐部几个方面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社区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符合当前社区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对培养青少年群众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而在强调其优势和特点的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35~37

[2].陈杰.普通社区体育选修课实施俱乐部制的实验研究.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4):96-99.[3].刘建坤,王桂欣.我国普通社区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傅光磊.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特点及其对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启示.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社区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6].杨敏.重庆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7].杨守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作模式构建的研究.重庆大学,2007(1)

[8] 赵红艳.山东省沿海三城市健身俱乐部的研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

报,2006.8:37—39

[9].杜志娟.社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大青少年群众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临沂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76005

[10].尹念龙.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青少年群众体质的影响.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8)

[11].张劲松,荆杰,张淑君,杨青,张树巍.对部分社区体育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6)

[12].唐迅,唐成.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04,(3)

[13].马世坤.社区体育俱乐部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体育科技,2004,(3)

[14].朱奇志.我国社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武汉体育学,2005,(8)

[15].刘瑞平,张新.普通社区学分制体育课外俱乐部运作模式的研究.沈阳大学学报,2005,(2)

[16].周威,李寿荣.完善社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体育学刊,2004,(5)

[17].杨勤,吴秋林.普通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

[18].欧阳萍.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19].李元英.社区体育俱乐部现状.辽宁体育科技,2006,(6)

[20].赵娅莉.普通社区青少年群众开展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研究.(阜新高专体育教研室 辽宁阜新 123000)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发展到一个瓶颈时期,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已经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的从兴趣出发,从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本文从理念、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理念;模式;体系

1、重新认识高校体育工作理念

1.1 体育教学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的系统化理念。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应该将其认定为一项系统工程,合理有序的融入到学校的大系统中。

1.2 教学方式改革下的开放化理念。将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主题主体,教学方式转化为开放、多元、灵活的模式,突出从兴趣出发的指导思想;尽量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新型教学方法。

1.3 大学体育以培养锻炼习惯为目的的终身化理念。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1.4 大学体育的科学化及社会化理念。大学体育应该以科学研究做平台,并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使其进一步科学化。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2.1课内外相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此,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供参考。2.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因此仅仅靠体育教学时间很难达到培养目标。2.2.1加强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联系性,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与基础。2.2.2革新现有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竞赛等互动的学习过程,综合化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学习养成习惯,以终身体育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2.2.3改变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

3、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当代高校体育工作的革新化构想

3.1 修订现有体育课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课。

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内容丰富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打破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的权利。通过对教师及场地高效整合整合,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2)明确目标,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结合修订后的大纲要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性。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改革体育课考核方法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考核,除实行过程考核体系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要有新的尝试。

3.2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应该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要求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为中心,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多个亮点。

3.3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各院体育管理、改进课外体育竞赛办法。

(1)“放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实行校级比赛由各系学生组织承办。

(2)拓展群体竞赛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能力性。

3.4 充分挖掘学校校级运动员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田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代表队。相继参加各类、各级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开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4、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多项活动的需要。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学校没有一个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运动员系统规范奖励办法,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教练员工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承担过重的科研任务,根据体育本身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以实践研究为主,积极提高个人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比赛。所以体育教师科研任务应该与竞训挂钩,鼓励他们回到运动场。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应该与其他专业同工同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学校体育的综合发展,因此建议学校应以尊重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为出发点,修订现有工作量计算办法,重新核定体育教学工作量。只有解决好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李洪强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0816:23

[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因素及对策分析》陈强中国培训2017.06

[3]《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刘斌现代交际2017.09

[4]《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庄弼体育学刊2007-05-20

下载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大学体育社会化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体育社会化是世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此理念指导下,我国很多高佼开展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初步成绩,展现了各校特色,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

    关于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大全

    摘要:体育教学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在新时期构建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

    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探讨论文

    1引言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形成与社会群众对体育热情充分高涨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拓展的自主性以及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共享资料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在我国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比较普遍 , 严重的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为了不断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 提高体育教......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共享资料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论文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在我国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比较普遍 , 严重的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为了不断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 提高体育教学质......

    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日益丰富,拓展训练也被引入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

    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其本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心理体验为手段的教育模式,也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