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保障系统研究
摘要:俱乐部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教学式,与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该种教育模式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效用发挥。对此,针对教学问题,本文提出了几条措施,并制定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系统,以期全面发挥俱乐部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措施;保障系统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为全面发挥俱乐部教学的效果,在保障系统构建中,应重视选课系统、制度系统、教学系统等的构建,因为,选择系统是俱乐部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制度系统与教学系统则是俱乐部教学有效运行的主要组成[1]。对此,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保障系统,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简单探讨与作用
俱乐部是社会组织、公共娱乐场所等的总称,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末逐渐进入我国,并成为一种新型体育教育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俱乐部组织形式组织的体育教学,即体育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情况下,在体育课堂上,开设多样化体育教学俱乐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同时,不受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影响,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2]。俱乐部教学,重视的是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能力的提升,有效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说,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理想教学方式,其的可靠运行成为重点。新课改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兴趣,为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目标奠定了基础。而俱乐部教学通过与社会相关体育团队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训锻炼基地,教学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学生可定期参与社会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对基本体育技能的掌握与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增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喜好选择所学内容,比如:学生喜欢足球,可参加足球俱乐部;学生喜爱篮球,可参与篮球俱乐部;喜欢舞蹈,可参加舞蹈俱乐部等。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的爱好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发挥地,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同时,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意志得到锻炼,为学生的成长、学习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体育俱乐部定位偏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与应用,其的组织灵活性、教学模式新颖性,使体育俱乐部广受学生欢迎[3]。然而,部分高校在将俱乐部教学引进课堂后,却错误定位俱乐部教学,仅是将俱乐部作为体育课堂的外延,俱乐部教学方式并未改革,而是采用体育课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俱乐部教学的灵活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难以保障。须知,体育俱乐部想要发挥效用,必须与体育课程相连却不能完全照搬体育课,只有发挥俱乐部的特点,方能实现高效课堂。若体育俱乐部完全脱离体育课,将影响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拓展,高校体育课堂最终目标难以实现;若体育俱乐部完全受制体育课,将影响俱乐部效用的发挥。对此,准确定位体育俱乐部,使体育俱乐部可体育课堂形成互补关系,以此实现双赢。2.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与俱乐部的社会化息息相关。俱乐部教学只有和社会体育组织有效交流,才能更好掌握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提高学生体育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动全民建设的发展步伐。然而,据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体育活动多局限在学校内部,甚至局限在系内部,体育俱乐部很少与社会体育组织交流,体育信息渠道单一,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相对独立,俱乐部在组织体育活动中,创新性不足,阻碍了俱乐部的长远发展。2.3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足。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化越发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化,实现班级学生的整体提升[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是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更应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实际教学中,俱乐部教练受到传统的观念影响,仍普遍以自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化难以凸显,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外,在体育运动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体质的提升,影响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效率。2.4俱乐部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不足。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发挥最大效果,应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实况,完善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保障体育俱乐部的有效开展与顺利运行。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实际应用中,管理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秩序性与规范化,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同时,管理制度落实问题,也是诸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制度的形式化,阻碍了俱乐部教学的顺利实施,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步伐。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常运行的措施
体育俱乐部教学正在不断向高校普及,但是,在普及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俱乐部教学的运行,对此,本文针对常见问题提出了几条措施,以供探讨。3.1健全管理体系,准确定位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全面发挥俱乐部的作用,准确定位俱乐部是关键。首先,高校在设置体育俱乐部时,应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管理体系,保障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转。其次,明确俱乐部内各部门的岗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与中长期规划,提高俱乐部的管理水平,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落实奠定了基础。最后,加深高校和社会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效果[5]。我国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相互独立,影响了两者的未来发展,阻碍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对此,根据高校体育课堂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俱乐部,既联系高校体育课堂,又关联社会体育,以此全面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应用水平。3.2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的沟通。为提高体育的实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推动健康中国前进,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落实中,应积极和社会体育组织交流,了解社会最新体育信息,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体育俱乐部可将是社会组织引入高校内部,通过两者的有效沟通,合理利用双方资源,实现高校俱乐部和社会组织的共赢。3.3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兴趣时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方式,全面发挥俱乐部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中全面贯彻生本理念。首先,在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调查学生基本情况,掌握学生需求与对体育的兴趣,针对性制定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高效体育课堂。其次,体育俱乐部在展开教学中,应摆正自身定位,教师也应理清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指导者与引导人的角色,发挥学生教学核心的效果。并且,在俱乐部开展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和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或团体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未来发展。3.4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管理体制。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俱乐部管理制度的整体运行不达标,影响了俱乐部的效果发挥,阻碍了俱乐部的教学质量。对此,为完善管理体制,应根据高校体育的教学实况、俱乐部的开展情况展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为俱乐部教学提供制度支撑,推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加强资金投入,引进专业化管理人员,落实精细化管理,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奠定基础。同时,因高校的环境不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规模存在差异,因此,借鉴先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根据高校体育实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先进性、可行性,推动俱乐部教学在高校体育中的顺利展开。
4保障系统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中,面对俱乐部教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措施。但是,在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运行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利用网络平台,制定运行机制的保障系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自动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4.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行的受阻。20世纪末期,体育俱乐部逐渐由外国引入我国,并被部分高校引入体育课堂,成为一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高校体育课堂,推动了学生综合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教学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影响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行[6]。近几年,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众多高校纷纷响应,并积极引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期更多接触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然而,多种教学模式的影响,运行保障系统的缺乏,阻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行,因此,针对性建立保障系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行与落实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文献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有限,由2008年至今,关于该方面的期刊仅有百余篇,其中,关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必要性与可行性、内涵探索、经验总结,具体见表1。由研究状况看,我国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停留在内涵争议、经验总结方面,缺乏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行。4.2保障系统有助于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落实与运行,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因为,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由学生选课开始到最终成绩的评定,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依靠一个部门很难保障体育俱乐部的可靠运行[7]。并且,不同地区、类型不同的高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差异,增大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广难度。而保障系统的构建,提高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规范性与系统性,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在不同高校中的有效推广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4.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课堂的重要选择。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的出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素质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未来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因此,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高效教育课堂。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素质教育相呼应,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选择。
5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效果想要全面发挥,选课系统、制度系统与教学系统的构建非常关键。首先,选课系统的存在,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根基,该系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挑选,关系着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同时,学生选择体育项目,也关系着教师、场地器材、教学资源等的分配[8]。教学系统作为俱乐部教学的重要组成,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对全部教学要素的新调配,体育俱乐部教学由学生兴趣出发,对师资、场地、教学资源等重新配置,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对教师主导性提出新要求。同时,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落实,场地器材的科学设施也非常重要,若场地器材不足,教师技能和学生需求匹配度不足,将制约体育俱乐部教学。制度系统的建设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科学分配师资、解决学生选课扎堆问题、公平考核的关键,保障了体育俱乐部教育的顺利进行。
6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保障系统的构建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想要全面落实、稳定运行,应重视选课、教学与制度系统等运行机制的构建,以此形成一个完善的保障系统,全面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作用,实现高效体育课堂,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6.1选课系统的构建。选课系统是运行保障系统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自主选课、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技术支撑。选课系统作为学生个人选课的信息平台,学生可直接通过浏览器网上选课,查询选课计划与课程进度。同时,管理员能够通过浏览器添加课程、删除课程以及修改课程。选课的自主性,节省了诸多工作,节省了教师管理员、学生的大量时间。而网络选课系统的应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管理实现了网络化、集成化与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通常来讲,选课系统主要包含3个模块:其一,用户登录模块。能够依照学生的用户名、登录密码、选课类别等,将学生转发至不同模块。其二,学生模块。学生可直接在该模块查询所选择的体育项目,也可选报课程、撤销课程,查询轩科技化、注销登录、重新登录、更改个人资料等。其三,管理员模块。该模块是管理员专用子系统,能够查询课程信息,并将新课程信息录入,修改课程信息,设置选课时间、查询学生选课情况等。6.2教学系统的构建。教学系统主要由四要素构成,即学生、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媒介。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教学系统会通过四要素间开展的相对运动,各个系统之间产生输入、输出的复杂运行,同时,各个系统之间呈现出动态稳定性与开放性。在高校教学系统制定中,学生作为第一要素,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依照学生对运动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真正由学生需求展开体育教育。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第二要素,教师的技能、数量直接影响着俱乐部教学方式的运用。在体育俱乐部教育中,教师技能的高低,满足学生需求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并且,在同一项目中,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分配适当教师指导,影响着教学系统的效用发挥。另外,场地与器材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体育俱乐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项目不同,开课班级不同,学生人数不同,在分配并整合场地器材时,应根据实况进行分配,避免出现场地过大、器材过多等浪费行为,以及场地较小、器材不足影响体育俱乐部的运行。6.3制度系统的构建。为保障体育俱乐部的健康运行,制度的规范必不可缺,制度不仅要涉及学校教学方面,还要涉及到学生选课、违反课堂纪律惩戒、学分获取等多个方面,只有制度完善,才能更好保障体育俱乐部的规范运行,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然而,在多数高校中,场地器材与教师数量有限,对此,学生选课可遵循先到先选原则,并制定相应制度,避免学生因无法快速得到场地与器材而出现矛盾。另外,为预防学生扎堆攒学分,应制定相关惩罚制度,以此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效果。为提高学生对所选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可出台体育课堂纪律规定,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与形成性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全面发挥体育俱乐部效能,实现高校体育课堂开设的目的。
7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对此,转变教学方式,落实体育俱乐部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实现高校体育课堂。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体育俱乐部定位偏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社会化程度不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足,俱乐部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不足,阻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落实。对此,准确定位体育俱乐部教学,加强学校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的交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性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全面落实与作用发挥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就体育俱乐部教学构建选课系统、教学系统与制度系统,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水平,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志利.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系统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76-78.[2]杨文礼,高艳敏.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2):182-184.[3]张川.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50.[4]石征凯.浅析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机制[j].赤子,2017(1):226.[5]唐春艳.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7,15(16):193.[6]季新涛.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4(2):89-92.[7]江立勇.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3):68-70.[8]那春艳,谷金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研究[j].武术研究,2017,2(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