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文献的收集和研究调研,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综述
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既学习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自己的国情,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倍受他们的喜爱。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一种高校体育知识传授模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多样化体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界定
吴秋林[1]在界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和专家访谈,在借鉴了同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调查研究的情况,把高校体育俱乐部界定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
刘建坤,王桂欣[2]把‘体育教学俱乐部’定义为: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陈杰[3]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定义为俱乐部制体育课(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的模式,即以年级为单位在同一堂选修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任务”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傅光磊[4]分析总结了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的6个基本特征:分别为参加俱乐部的自主性;俱乐部与成员间的互利性;维护本俱乐部成员权益的本位性;俱乐部内部事务参与的义务性;俱乐部决策民主性;经营上的非盈利性与独立性。
邹师,冯火红[5]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六个特色:从教育整体性出发,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管理开放性,构建娱乐化,社会化,个性化的格局;方法灵活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激励机制;师资竞争性,从新的角度建设师资队伍;运作经营性,激活高校体育新的增长点。
沈小乐,石冰[6]在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中认为尊重学生自主性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并总结了: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满足需要,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教与学的合力使团队精神得以弘扬.尹念龙[7](1)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为基本手段,实施俱乐部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小群体的交流与学习;创设情境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不同,区别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2)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队训练,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等手段,提高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能力。(3)教学评价。主要以运动参与进步幅度、学习态度、行为情感和意志、合
作与交往及课外锻炼状况等,作为评定学生的指标。(4)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培养目标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综上所述,沈小乐和石冰在文章中说明了尊重学生自主性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通过研究傅光磊的论文,德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功运作,对于我国也有一些启迪作用。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对学生的影响
杜志娟[8]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上课时间和形式方面灵活多样,突破高等学校计划中体育课课时的限制,把大学体育教学覆盖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系统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的价值,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及从事的练习,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坚持体育锻炼,使学生树立终生从事锻炼的观念,终身受益。
尹念龙[7]实验组实验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值同实验前比较均有变化,变化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大部分指标的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的BMI、肺活量及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有良好的改进作用。
张颖[9]“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叶敬春,张军[10]俱乐部的任务是:(1)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激发兴趣潜能,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使体育过程成为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建立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俱乐部的建立对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锻炼身体的终身性能起到重要作用,它能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之余,有锻炼身体的兴趣,对一生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体育俱乐部就是培养学生健身能力,有计划、有实施、有自我测试等一整套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能力、裁判能力,掌握一套比较系统的单项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俱乐部对于学生在体育能力、体质、体育意识、运动技术水平、兴趣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和积极的影响
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的研究 1: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不利因素
张劲松,荆杰等[11]通过对15所高校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得知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面临的困难位于前四位的依次为场地设施缺乏、缺少资金、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和教师专项结构不合理,虽然在不同类型俱乐部中位次稍有不同,但在不同俱乐部的选择比率都超过了50%。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管理制度不健全”选项因素较高,位于俱乐部选项第四位,选择率达到76.34%说明目前在体育俱乐部中普遍缺少规范的管理,俱乐部运行组织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唐迅,唐成[12]认为不利因素有以下五点: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定位不够准确;俱乐部缺少文化支撑;俱乐部忽视“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师难以适应角色转换;俱乐部处境鼓励,缺乏政策扶持和社会关注。
马世坤[13]认为硬件资源不充足。这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的不足。一些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提供给会员旧的器材,有的甚至无法提供。
朱奇志[14]认为有以下七点:管理体制滞后;场馆、设备不完善;经费来源单一;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项目开设上还不够齐全;名不符其实;学生观念尚未完全跟上。
刘瑞平,张新[15]认为学分制体育俱乐部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据调查14.5%的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感兴趣;18.1%为锻炼身体;54.5%为了拿学分;10.1%为了扩大
社交面,拿学分获得高分为了评优或得奖学金。
二、47%的学生对俱乐部的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教师要求不严,学生就不能自觉地锻炼。
三、14.8%的学生认为学分制课外体育俱乐部指导方式很好,30%认为一般,54.1%认为差劲,可见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学生对开展学分制课外体育俱乐部必要性认识较模糊,有4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有22.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反映出学生出于自愿参加俱乐部还有差距。
五、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活动和学分相结合评定方式的看法较分散,持不合理或应取消态度的分别是27.8%和21.4%,这些都是体育较好的,持合理态度的是29.6%,这些大多数是体育不好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态度的是21.1%。
六、体育经费不足,场馆质量不好,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俱乐部的积极性,学生对俱乐部活动场地、器材的看法是有64.7%的学生不满意,满意的仅16.2%,一般的18.9%。
七、课程设置面太窄,缺少新颖性、娱乐性、趣味性,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够。就以上问题,周威,李寿荣[16]与刘瑞平,张新观点相同。
2: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建议
杨勤,吴秋林[17]认为必须统筹兼顾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俱乐部类型;转变领导观念;筹集管理好体育俱乐部的经费;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解决好教练员的选聘和培养问题。
欧阳萍[18]认为体育教学俱乐部要在普通高校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各高校不可简单地模仿,并提了六条发展的对策:(1)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2)完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3)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4)确立俱乐部的类型;(5)优化教学项目;(6)以竞赛促训练。
李元英[19]建议:(1)在我国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已势在必行,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给与高度重视、创造条件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换。(2)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活动,应以满足需要、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坚持正面引导,积极管理,应多取得校领导、校体委、团委、学生会、体育部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逐步走向独立管理。(3)高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应以体育教学健全体育俱乐部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学生关心俱乐部、办好俱乐部的局面,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赵娅莉[20]详细论述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对策:(1)体育俱乐部的质量管理必须通过健全的学校体育工作指导系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进程的质量标准,在活动中自觉的贯彻执行,进行自我调控。(2)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应指导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环节,无论是体育必修课,还是俱乐部教学课程,首先应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必须考虑的前提。(3)体育俱乐部的课程设置既要卡率学生的需要、兴趣、又要从各高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依据需要,因校、因地制宜;在个别项目上应有侧重点,以协调教师的指导力量、场地器材条件、活动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矛盾。(4)目前,中国与高校体育存在脱节现象。学生体育兴趣、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尚需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基础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5)在考核与评价方面,高校应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考核办法接轨,实施综合考试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即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自我评价与反映个人进步度的相互评价,考核评价方面应减少绝对评价,以调动后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综述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场地设施,缺乏资金,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和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课程趣味性不足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结: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资源中,搜集了20篇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几个方面的文献,并加以综述。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而在强调其优势和特点的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心得体会:这篇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的收集和研究调研,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认识到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对于学生在体育能力、体质、体育意识、运动技术水平、兴趣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和积极的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场地设施,缺乏资金,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和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课程趣味性不足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如我们学校而言,体育俱乐部也不少,如街舞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等等,其发展的程度也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还是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所以我们在强调俱乐部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又应该注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高校体育俱乐部才能发展的更好。
第二篇: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保障系统研究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保障系统研究
摘要:俱乐部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教学式,与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该种教育模式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效用发挥。对此,针对教学问题,本文提出了几条措施,并制定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系统,以期全面发挥俱乐部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措施;保障系统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为全面发挥俱乐部教学的效果,在保障系统构建中,应重视选课系统、制度系统、教学系统等的构建,因为,选择系统是俱乐部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制度系统与教学系统则是俱乐部教学有效运行的主要组成[1]。对此,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保障系统,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简单探讨与作用
俱乐部是社会组织、公共娱乐场所等的总称,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末逐渐进入我国,并成为一种新型体育教育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俱乐部组织形式组织的体育教学,即体育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情况下,在体育课堂上,开设多样化体育教学俱乐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同时,不受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影响,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2]。俱乐部教学,重视的是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能力的提升,有效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说,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理想教学方式,其的可靠运行成为重点。新课改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兴趣,为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目标奠定了基础。而俱乐部教学通过与社会相关体育团队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训锻炼基地,教学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学生可定期参与社会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对基本体育技能的掌握与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增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喜好选择所学内容,比如:学生喜欢足球,可参加足球俱乐部;学生喜爱篮球,可参与篮球俱乐部;喜欢舞蹈,可参加舞蹈俱乐部等。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的爱好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发挥地,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同时,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意志得到锻炼,为学生的成长、学习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体育俱乐部定位偏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与应用,其的组织灵活性、教学模式新颖性,使体育俱乐部广受学生欢迎[3]。然而,部分高校在将俱乐部教学引进课堂后,却错误定位俱乐部教学,仅是将俱乐部作为体育课堂的外延,俱乐部教学方式并未改革,而是采用体育课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俱乐部教学的灵活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难以保障。须知,体育俱乐部想要发挥效用,必须与体育课程相连却不能完全照搬体育课,只有发挥俱乐部的特点,方能实现高效课堂。若体育俱乐部完全脱离体育课,将影响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拓展,高校体育课堂最终目标难以实现;若体育俱乐部完全受制体育课,将影响俱乐部效用的发挥。对此,准确定位体育俱乐部,使体育俱乐部可体育课堂形成互补关系,以此实现双赢。2.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与俱乐部的社会化息息相关。俱乐部教学只有和社会体育组织有效交流,才能更好掌握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提高学生体育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动全民建设的发展步伐。然而,据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体育活动多局限在学校内部,甚至局限在系内部,体育俱乐部很少与社会体育组织交流,体育信息渠道单一,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相对独立,俱乐部在组织体育活动中,创新性不足,阻碍了俱乐部的长远发展。2.3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足。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化越发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化,实现班级学生的整体提升[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是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更应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实际教学中,俱乐部教练受到传统的观念影响,仍普遍以自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化难以凸显,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外,在体育运动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体质的提升,影响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效率。2.4俱乐部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不足。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发挥最大效果,应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实况,完善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保障体育俱乐部的有效开展与顺利运行。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实际应用中,管理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秩序性与规范化,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同时,管理制度落实问题,也是诸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制度的形式化,阻碍了俱乐部教学的顺利实施,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步伐。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常运行的措施
体育俱乐部教学正在不断向高校普及,但是,在普及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俱乐部教学的运行,对此,本文针对常见问题提出了几条措施,以供探讨。3.1健全管理体系,准确定位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全面发挥俱乐部的作用,准确定位俱乐部是关键。首先,高校在设置体育俱乐部时,应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管理体系,保障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转。其次,明确俱乐部内各部门的岗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与中长期规划,提高俱乐部的管理水平,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落实奠定了基础。最后,加深高校和社会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效果[5]。我国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相互独立,影响了两者的未来发展,阻碍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对此,根据高校体育课堂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俱乐部,既联系高校体育课堂,又关联社会体育,以此全面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应用水平。3.2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的沟通。为提高体育的实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推动健康中国前进,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落实中,应积极和社会体育组织交流,了解社会最新体育信息,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体育俱乐部可将是社会组织引入高校内部,通过两者的有效沟通,合理利用双方资源,实现高校俱乐部和社会组织的共赢。3.3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兴趣时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方式,全面发挥俱乐部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中全面贯彻生本理念。首先,在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调查学生基本情况,掌握学生需求与对体育的兴趣,针对性制定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高效体育课堂。其次,体育俱乐部在展开教学中,应摆正自身定位,教师也应理清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指导者与引导人的角色,发挥学生教学核心的效果。并且,在俱乐部开展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和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或团体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未来发展。3.4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管理体制。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俱乐部管理制度的整体运行不达标,影响了俱乐部的效果发挥,阻碍了俱乐部的教学质量。对此,为完善管理体制,应根据高校体育的教学实况、俱乐部的开展情况展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为俱乐部教学提供制度支撑,推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加强资金投入,引进专业化管理人员,落实精细化管理,为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奠定基础。同时,因高校的环境不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规模存在差异,因此,借鉴先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根据高校体育实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先进性、可行性,推动俱乐部教学在高校体育中的顺利展开。
4保障系统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中,面对俱乐部教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措施。但是,在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运行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利用网络平台,制定运行机制的保障系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自动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4.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行的受阻。20世纪末期,体育俱乐部逐渐由外国引入我国,并被部分高校引入体育课堂,成为一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高校体育课堂,推动了学生综合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教学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影响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行[6]。近几年,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众多高校纷纷响应,并积极引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期更多接触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然而,多种教学模式的影响,运行保障系统的缺乏,阻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行,因此,针对性建立保障系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行与落实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文献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有限,由2008年至今,关于该方面的期刊仅有百余篇,其中,关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必要性与可行性、内涵探索、经验总结,具体见表1。由研究状况看,我国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停留在内涵争议、经验总结方面,缺乏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行。4.2保障系统有助于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落实与运行,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因为,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由学生选课开始到最终成绩的评定,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依靠一个部门很难保障体育俱乐部的可靠运行[7]。并且,不同地区、类型不同的高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差异,增大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广难度。而保障系统的构建,提高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规范性与系统性,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在不同高校中的有效推广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4.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课堂的重要选择。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的出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素质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未来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因此,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高效教育课堂。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素质教育相呼应,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选择。
5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效果想要全面发挥,选课系统、制度系统与教学系统的构建非常关键。首先,选课系统的存在,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根基,该系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挑选,关系着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同时,学生选择体育项目,也关系着教师、场地器材、教学资源等的分配[8]。教学系统作为俱乐部教学的重要组成,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对全部教学要素的新调配,体育俱乐部教学由学生兴趣出发,对师资、场地、教学资源等重新配置,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对教师主导性提出新要求。同时,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落实,场地器材的科学设施也非常重要,若场地器材不足,教师技能和学生需求匹配度不足,将制约体育俱乐部教学。制度系统的建设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科学分配师资、解决学生选课扎堆问题、公平考核的关键,保障了体育俱乐部教育的顺利进行。
6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保障系统的构建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想要全面落实、稳定运行,应重视选课、教学与制度系统等运行机制的构建,以此形成一个完善的保障系统,全面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作用,实现高效体育课堂,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6.1选课系统的构建。选课系统是运行保障系统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自主选课、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技术支撑。选课系统作为学生个人选课的信息平台,学生可直接通过浏览器网上选课,查询选课计划与课程进度。同时,管理员能够通过浏览器添加课程、删除课程以及修改课程。选课的自主性,节省了诸多工作,节省了教师管理员、学生的大量时间。而网络选课系统的应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管理实现了网络化、集成化与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通常来讲,选课系统主要包含3个模块:其一,用户登录模块。能够依照学生的用户名、登录密码、选课类别等,将学生转发至不同模块。其二,学生模块。学生可直接在该模块查询所选择的体育项目,也可选报课程、撤销课程,查询轩科技化、注销登录、重新登录、更改个人资料等。其三,管理员模块。该模块是管理员专用子系统,能够查询课程信息,并将新课程信息录入,修改课程信息,设置选课时间、查询学生选课情况等。6.2教学系统的构建。教学系统主要由四要素构成,即学生、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媒介。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教学系统会通过四要素间开展的相对运动,各个系统之间产生输入、输出的复杂运行,同时,各个系统之间呈现出动态稳定性与开放性。在高校教学系统制定中,学生作为第一要素,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依照学生对运动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真正由学生需求展开体育教育。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第二要素,教师的技能、数量直接影响着俱乐部教学方式的运用。在体育俱乐部教育中,教师技能的高低,满足学生需求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并且,在同一项目中,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分配适当教师指导,影响着教学系统的效用发挥。另外,场地与器材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体育俱乐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项目不同,开课班级不同,学生人数不同,在分配并整合场地器材时,应根据实况进行分配,避免出现场地过大、器材过多等浪费行为,以及场地较小、器材不足影响体育俱乐部的运行。6.3制度系统的构建。为保障体育俱乐部的健康运行,制度的规范必不可缺,制度不仅要涉及学校教学方面,还要涉及到学生选课、违反课堂纪律惩戒、学分获取等多个方面,只有制度完善,才能更好保障体育俱乐部的规范运行,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然而,在多数高校中,场地器材与教师数量有限,对此,学生选课可遵循先到先选原则,并制定相应制度,避免学生因无法快速得到场地与器材而出现矛盾。另外,为预防学生扎堆攒学分,应制定相关惩罚制度,以此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效果。为提高学生对所选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可出台体育课堂纪律规定,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与形成性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全面发挥体育俱乐部效能,实现高校体育课堂开设的目的。
7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对此,转变教学方式,落实体育俱乐部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实现高校体育课堂。然而,在体育俱乐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体育俱乐部定位偏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社会化程度不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足,俱乐部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不足,阻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落实。对此,准确定位体育俱乐部教学,加强学校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的交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性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全面落实与作用发挥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就体育俱乐部教学构建选课系统、教学系统与制度系统,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水平,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志利.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系统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76-78.[2]杨文礼,高艳敏.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2):182-184.[3]张川.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50.[4]石征凯.浅析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机制[j].赤子,2017(1):226.[5]唐春艳.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7,15(16):193.[6]季新涛.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4(2):89-92.[7]江立勇.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3):68-70.[8]那春艳,谷金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研究[j].武术研究,2017,2(3):138-140.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是比较大的,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改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①因此,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29
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对于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往往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长时间的改革研究发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效率是比较高的,但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措施研究。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现代高校已经增设了必要的体育教师培训机构,且有充分的研究人员进行体育课程研究,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和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很多大学生不注重体育锻炼和知识学习,毕业前未深刻掌握和理解体育概念,也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如今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原因比较多。第一,因为高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教学枯燥。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旧应用以往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加强体育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身心需求。第二,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注重体育分层次教学,没有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且没有注重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理念。②第二,针对如今的高校,虽然体育实践研究力度是比较大的,但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不足的。很多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性功能,无法将其运用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上;无法全面了解体育运动规律和运动锻炼控制方法,无法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总之,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来说,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来说,由于受到相关管理体制的影响,相关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也成为核心教学内容。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内容不衔接、过于陈旧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目标也不够明确,往往定义为学生体质提升,却没有重视深化学生的终身运动理念,不符合如今的体育教学要求,要想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尤其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掌握多种健身技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明确终身体育的理念。必须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学习。
2.2 教学目标改革措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要想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必须首先实现小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期,是关键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锻炼和科学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改善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和锻炼。
2.3 教学项目改革措施
在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项目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大学生更加喜欢娱乐体育项目教学以及休闲体育项目教学。所以,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课程种类、教学项目等推进改革,丰富高校教学内容项目,还要大力提倡多个课程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增设健美操、交谊舞、太极拳、跆拳道、国标舞、瑜伽等多种选修课程,这样不仅能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出他们的运动兴趣和活动参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④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改革来说,实际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2.4 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进行目标和内容改革,还要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来说,第一,要实现以往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多开展娱乐活动;第二,要实现主要教材和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第三,要实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第四,要大力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第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出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此外,还可以采取社团组织、竞赛组织以及俱乐部开展等模式,激发出大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2.5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促进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传统式讲授式教学向现代化引导式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二,要实现形式化教学到实质性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三,要实现枯燥性教学到趣味性教学的有效转变。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开拓新课程和新学科。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凸显大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大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等,赋予体育教学课堂趣味性和动态性,营造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⑤
2.6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措施
如今,在很多高校当中,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不完善的,必须创建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性作用,不仅包括良好的反馈作用,还包括良好的督促作用。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标准化要求和原则,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必须同时注重“教”与“学”的评价,还要加强价值判断。
具体来说,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来说,不能单纯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以及运动技能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活动参与态度进行评价。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实现多种评价方法并存,包括教师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评价,加强自我评估,并加大教学总结力度,及时明确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明确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2.7 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培训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还必须大力应用现代化的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同时要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足够高的师资力量。只有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设备和技术足够完善,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足够高,高校要保证体育设备、器械足够多,还要保证体育活动场地足够广。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教师改革是核心内容。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明确终身体育理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完善自我,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体育技能。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自我文化素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是比较多的,必须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入手改革,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和运动意识,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快速实现。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杨 敏
05级体教5班
20051201150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 表明了这些研究既有“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又有“点”上细致分析,但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方式和途径还不是很清晰,有待于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接轨, 此类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文献综述
就目前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究的文章居多, 但涉及到田径课程改革的文章并不多见, 总的来看, 这些对田径课程的研究大致从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内容、方式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但这些研究大都只是从某一单方面进行, 综合性的研究并不多。
1.按研究范围的大小以及研究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1 对我国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整体性研究
这类研究很明确地定位于课程整体, 研究对象是各类体育院校的田径课程教学活动, 文章的内容一般都涉及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相关的文章有: 《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高师体育院系田径课程总体改革的思考》、《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等等。
1.2 针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的某一部分进行的研究相关的文章有: 《关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技术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影响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高师体育系田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论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技术教学达标与技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研究》等等。与整体性类研究相比, 这类研究面相对较窄, 但更为深入, 研究能自成体系, 且能涉及到该类研究的核心问题。
1.3 针对我国田径课程某个组成部分在特定阶段出现的焦点问题进行研究
这类研究面较第二类研究更为狭窄, 但问题也更明确。相关的文章有: 《适应“新课标”下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资源开发》、《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试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的实施》、《体院田径课程结构──定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田径运动教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双向式程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田径专修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等等。这类研究一般选取该课程组成部分中某些焦点问题进行研究, 如对程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田径课程中的运用;对田径课程中技术项目的教法研究;对学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素质结构的研究等等, 这类研究虽小, 但却能反映出某一特定时期田径课程改革的具体特征, 而且对具体的对象进行了恰当的评述, 因而对全面的了解田径课程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对这三类研究文章中涉及到的田径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加以综述 2.1 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研究
这类研究大都是从整体上对田径课程改革加以全面的探讨与研究, 分析现状, 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通过阅读这类文献大致能够把握目前田径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但也仅限于理论上的了解。在这些文章中, 学者们一般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田径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正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断引进现代教学理念与大量科研成果, 并使之成为改革的基础 与依据。
2.2 田径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以竞技体育、增强体质、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展, 终身体育, 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而田径课程的教学与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现象, 这就促使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树立以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课程标准下合格的体育师资。2.3 田径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田径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而确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身体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提出相适应的、合理的阶段性或具体的目标。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 分阶段、分层次、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目前的文献中还未曾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做出较为全面而客观的阐述。
2.4 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田径课程的改革与其他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一样,由于教学目标较为广泛,教材的选编及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随意性, 虽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内容体系的框架上,对于具体的组成内容没有进行较为客观的评述。2.5 田径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教育评估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评估是实现教育目标, 推动高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理, 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是检验田径教学效果、质量, 检验教学工作成绩与不足的依据与途径。目前收集的文献中, 对田径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文章有: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考核改革的思考》、《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成绩考核的实践内容》等。2.6 田径课程教材
目前收集的文献中, 专门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进行研究的文章仅见杨军、罗少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田径教材分析》一文。文章对建国以来,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5 个版本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对最新版本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对本科《田径》教材的建设性意见。3.结束语
上述三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出发对田径课程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认知领域,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这些研究既有“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又有“点”上细致分析,但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方式和途径还不是很清晰,这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及论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各体育专业具体改革情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田径课程改革应该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展现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新风貌
【参考文献】
[ 1] 吴玉华.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2] 杨梅琳, 过平江.高师体育院系田径课程总体改革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1994, 6.[ 3] 陈仁伟、张胜志等.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J].体育学刊, 1997, 3.[ 4] 顾季青, 邰崇禧.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10.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092班李淑 0904020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研究加以整理,并从理论角度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生视角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果民生视角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执政者最为关注的,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因此,学者们对此的关注度也很高,对这类课程的研究更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此仅对文献作简单的概括和分析。
一、文献研究的概况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自课程设置以来文献数量达上千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与演进;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研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诸因素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管理体制研究等。
研究几乎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方面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
二、文献内容分析
在文献内容方面,大都涉及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鲜明的方式展现出来,当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时,大多人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说教,外国并不会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然而,根据学者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课程,而且对之更为重视。
法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一专门的课程展现的,主要从品德教育、政治法律教育、国计民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历史熏陶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法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似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以分散化的课程,更加全面、多角度地传递社会道德观、伦理观和政治观,从而达到“形散神聚”的最终目的。
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与大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其实质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正如日本学者所概括的,各高校教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1)拥有高度伦理性和责任感的判断和行动能力的养成;(2)对自身的文化与世界多样文化理解的促进;(3)基于一定外语的交流能力的养成。”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密不可分[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实现,对高校学生进行尊重、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助人为乐、民主精神、爱国爱家民族精神的教育等,其规范化的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美国尽管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始终是不遗余力的。有学者指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进行的。[4]美国在高校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引导大学生塑造美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弘扬美国的价值思想,更注重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注重培养能对社会做贡献的人。
从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看,发达国家虽然都没有很明确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仍旧很高,而且都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都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做宣传。但是从这点可以看出,思想
政治教育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其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而大学生将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容忽视。我们更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品德、政治、民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逐步改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阻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这类课程与高中所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重复多,衔接性差,没有更多的深入。而近代史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加之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教科方式仍比较陈旧,学生对这些课程更加厌倦,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5]
2、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滞后
内容上不能跟进时代的发展,理论内容抽象、枯燥,缺乏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窒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让同学们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空、大、虚的课程。
3、课程实践性不够强
2005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尽管如此,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这个规定付诸于实际。在理论课程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之下,教师更加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展开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从而使得这一规定变成了一纸空文,教师仍旧按照传统的“一本课本、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入,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4、理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真善美的理论内容教导学生,这种超越现实的追求往往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太过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会使得部分学生对课程产生不真实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真实的目标。
就以上总结的几点问题而言,大多数学者都看到了思想政治课程由于其枯燥性、高度理论性、与现实的差距性而导致了学生不喜欢这类课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与实际结合性非常重要。
(三)关于如何解决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各有各的见解,但归纳起来大都有以下几点:
1、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的重要平台,不仅仅是理论传授,更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打好基础。
2、加强师资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时效性的好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方式以及人格魅力。良好的理论水平才能真正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讲好,使学生深入的了解理论知识。根据存在的问题,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方式,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3、落实课程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三贴近”原则
中共中央常委长春曾指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三贴近”原则真正贯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拉进学生与实际和生活的距离,使大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
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单纯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切身体会的感知,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将之应用于实践,采用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如:主题论文写作、主题讨论或撰写观看影片感言等)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如:参观访问实践教育基地、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
三、启示与归纳
学者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已经涵盖的比较全面,可以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对理论有深入的了解,便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最缺乏的就是与实际的结合,更缺乏对民生教育的重视。
有学者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强民生教育,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民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关系到自身实际,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对国计民生的了解,尤其是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实际的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分析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深化学生对国情的认识。这类研究大都从民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出发进行研究的,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民生视角没有过于深究。因此,如何更好的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民生视角,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时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上官莉娜.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及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3) 转引自:倪愫襄.日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设置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1)
[3] 顾建亚.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10).[4] 余惠琼,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03).[5] 熊焕武.浅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诸因素[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 2009. 汪红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26). 董一冰, 杨昕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大学生民生观教育的思考[J].世纪桥,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