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时间:2019-05-12 11:5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第一篇: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习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设计了下次课续编故事的活动,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这样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准备口语交际练习。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6、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的兴趣也会高涨。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向文瑛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教材分析:

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第18课《鸟的天堂》是着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 的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材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材难点:

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二、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生活在广州市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观赏,看到这难得的奇景。巴金爷爷笔下的小鸟天堂的确是非常迷人,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那种赞叹、惊讶、喜悦的感情。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8课《鸟的天堂》是六年级(十一册)课本第六组课文,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静态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再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短短三四十个字,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因此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选了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榕树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①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去。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从而理解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解决了几个知识点:什么是气根?榕树有哪些特点?体现在哪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我利用挂图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学生在观察、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使学生首先认识静态描写的定义,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 “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篇: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语感从引导起步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指导学生读出轻声。2.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3.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

二、语感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因此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听完朗读就行,而是要进行朗读的评析,在评析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感,体会感情,然后,再仿读。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朗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不同语气,我先示范,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朗读燕子妈妈的话时态度亲切,读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我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这样老师的范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模仿,而且让学生在老师范读中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三、语感从理解句子入手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四季》中的“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抓住“弯弯”“鞠着躬”这两个词来理解谷穗的外形,从而明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理解“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也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之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第三篇:读中感悟 悟中升华

读中感悟 悟中升华

《金蝉脱壳》第一教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了解《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的大意。

2.会读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知道有哪些字书写时要注意。

3.从第四节中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和重点。

一、导入

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前面所学的《所见》这首诗吗?

生:记得。

师: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师:谁知道诗中的“鸣蝉”是指什么?

生1:诗中的“鸣蝉”是指鸣叫的蝉。

师:你们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吗?

生2:我知道蝉在夏天出来鸣叫。

师:你们还了解什么?

生:不了解。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有关蝉的文章。

师板书课题: 7金蝉脱壳(qiào)(板书),设计意图:壳是个多音字,教师在板书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一是把壳(qiào)的音注上;二提示学生壳是多音字,在课题中读壳(qiào),文中其他的地方读壳(ké));三提醒学生注意壳的写法,上面是士而不是土。师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你们知道金蝉脱壳的意思吗?

生3:金蝉脱壳就是蝉脱壳。

生4: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师:说的很好。

师及时出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知识介绍。(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这里面包含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拓展了视野。

二、新授

师:好,现在我们自读本课课文,看一看金蝉是怎么脱壳的?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生字)

师看绝大部分学生已读完,提问:刚才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你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

师出示生字词(多媒体出示),学生个人读,集体读。

师:现在我们把书打开到38页,描红生字。在你描红时,请注意观察哪一字最容易写错?

生描红后,说出他(她)要注意的字。(配、搜等)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里安排学生读生字词,描红生字,就是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描红当中就有我想要提醒学生的“搜”。看来学生确实是挺聪明的。对于这种学生我大力表扬了一番。)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播放金蝉脱壳的短片,并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金蝉脱壳的短片,是我从网上下载的。课前经过调查,蝉原本是农村孩子熟悉的昆虫。但由于我们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孩子的家居住在集镇或小区,再加上独生子女,家长不许他们乱跑,他们已不怎么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了,所以有此安排。是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为了烘托气氛,我把不恰当的音频删去了,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并朗诵。

师:你觉得金蝉脱壳的过程怎么样?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

(快速浏览课文)

生: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师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师:书中哪一节是重点描写脱壳的过程的?

生:第四节。

师:自读课文,找出脱壳的过程可分为几个环节?

生:背→头→脚→尾

师:在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情景?

生:蝉尾出壳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本课中的第四、五节是重点,我直接切入,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出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打破了以往的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

师:齐读,想一想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是最有趣的?

生:动作的描写。

师:请找出有关的动词。

生陆续找出:抖,伸,仰,扑,抓,抽......(多媒体陆续把学生说的动词加上着重号)

师:现在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动作,再读这段文字,你会体会到什么?

生5:我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蝉像人一样的聪明。(板书:聪明)

师:说的真好!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5:蝉儿能把这些复杂的动作做的像运动员一样熟练,自然协调,真是了不起!

师:蝉确实很聪明,你也很聪明。你能给我们示范着读一读你是怎么读的呢?(生5声情并茂的读起来)

师:他读的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们也像他(她)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师:在读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6:我觉得蝉儿很痛苦。(板书:痛苦)

师:为什么,你觉得蝉儿很痛苦?

生6:因为它很小,当然力气也很小。做这么些复杂的动作,很费力。所以它痛苦。

师:你说的也对。你能说出从哪些动作中体会到的?

生6:我是从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这句中的“使劲的”,还有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蝉壳中的“静静地趴在,过了好一阵子"这些词中体会的。

师:你来读一读蝉儿很痛苦的样子。

(生6读,并且在语调读出了很费劲的语气)

师:给他(她)鼓鼓掌!(几个听课的老师也鼓了掌)

反思1:蝉儿很痛苦。这是我在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听课老师的掌声也是意料之外的。学生说的也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只能让他(她)说出个原因。看来我们在预设时,应多从小孩子的角度着想,或许奇思妙想就从这儿产生;或许出人意料的精彩在这儿闪现。

师:你们还有什么体会呢?

生7:我从“依依不舍”这个词中读出了蝉儿有点舍不得自己的壳。因为蝉壳也是它身体的一部分,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板书:恋家)

师:蝉儿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爱自己的家。我们应该不应该向它学习呢? 生齐说:应该!

师:我们再齐读,把大家的体会都读出来。

反思2: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大家已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次比哪一次读得都好。看来引导学生悟比教师的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师:我们试着背一背呢?

生自读,试着背诵。

(教师过了几分钟后检查,效果不是太理想。)

反思3:之后,我想了想,原因是留的时间过短,只有区区的两三分钟。如果留个四五分钟就肯定有所改观。

师:在这一节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使你感到神奇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生8:我觉得蝉脱壳时,颜色有变化,很奇特。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感觉蝉儿像个魔术师。(板书:魔术师)

师:说的真好,比喻的也恰当。蝉儿真像个魔术师。把掌声送给他

(她)!

生齐鼓掌。

反思4:学生在鼓掌时,我发现被表扬的同学美滋滋的。为什么小孩子喜欢上公开课。无外乎,一是:能露一手;二是:能当那么多老师的面得到表扬。看来我们平时的上课,是应该多称赞他们,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师:还有吗?

生9:我觉得这句中“接着,头钻出来,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钻”字用的好,作者把蝉儿描写的像小朋友一样,既调皮又可爱。(板书:调皮可爱)

师:你能把蝉儿的调皮可爱的神情读出来吗?

......师:蝉儿出壳的情景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作者描写的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好?

生10:因为他(她)善于观察。

生11:因为他(她)敢于探索。

师:说的太好了!为什么我们平时的作文写的枯燥无味?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观察与探索。生活中有很多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

(出示巴甫洛夫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齐读)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为我们的作文找素材。这是每个教师都想做的事情,我们要善于利用在情景中实施教育,否则便是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师:前面大家说的都很棒,让我们再一次领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再一次出示金蝉脱壳的几个精美图片)

设计意图:出示金蝉脱壳的几个精美瞬间图片,意在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作者描写的高妙之处。

师:《金蝉脱壳》这节课我们就探索到这里,有关其他的神奇有趣,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三、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有关第四节的习题。

2.课外作业:对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可以几天后完成)

设计意图:课内作业是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为了巩固重点。课外作业是让同学们小练笔,激发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描写。

附板书:

7金蝉脱壳(qiào)

神奇有趣:聪明恋家

奇特动人:魔术师 调皮可爱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我在本校《秋实杯》赛课时用的教案。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打破常规,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部分。让学生熟读重点部分,在读中感悟,悟中升华。设计的意图基本达到了,学生们也感悟的非常好,课中有好几处令老师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在闪烁。看来我们平时的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确实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做得不够到位。

一:学生读的时间不够充裕,这就影响了大部分同学的感悟。从他们发言的人数中可以看出,占全班的比例较小。新课程理念中,关注绝大多数,本节课做得不够好。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次数较少。评价是体现学生价值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是注意了教师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评,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也只在乎教师的评价,这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时间不够用,表现在课的结尾匆匆忙忙,课堂上没有一点时间让学生们做练习,充分地消化吸收新学的知识。这样肯定会造成一些学生不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对于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利。

改进方法:利用预习案,把前面的导入部分解决好,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感悟,去互相评价,去完成作业。真正意义上,把课堂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

第四篇: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匆匆》说课

谢屋小学 易顺昌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五、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句子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书方法。)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汇报。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习。全班交流。(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第五篇: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使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初中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也有明确要求:“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不断地探索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

在这十来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也深深的认识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老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去感受。当然,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同样离不开老师精心的设计和灵活的指导。

一、读中感悟,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会读书、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要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比如古代的诗歌、当代的散文用词都很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我都采用范读、齐读、轮读、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受文本的美。

朱自清的散文《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为读者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我们的共同的感受是“这样的春天令人神往,这样的春天充满生机,这样的春天如诗如画。”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满怀深情,伴着音乐范读课文,在这舒缓、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渐渐被这“神奇的春天”感染了。接着我顺势抛出问题:这篇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

么样的春天?给我们展现了几幅美丽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对课文自由朗读、选读、轮读、齐读、默读。无需我多讲,学生们很快就领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节奏美、情境美,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语文课是要读书的。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而这一切关键的关键,就是读书。只有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与课文中的人物,同作者共命运、同呼吸。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好一派壮观的景象啊!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注重对学生齐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处理好朗读的节奏、音调的抑扬、力度的轻重,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在慷慨激昂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豪情壮志。

二、巧设疑问,质疑讨论,让自己成为语文课堂的引路人。

课堂提问,是各种类型的课和各种教学方法都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课堂提问对启迪学生心智和思维,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对检查学习效果,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也能起到积极地作用。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注意对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充分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以后,设计几个巧妙的问题,会使语文课堂思路清晰,也是学生的活动有了明确的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目的。

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我通常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设计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答出“什么”,还要要求学生答出“为什么”。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力求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答这些问题。

2、设计的提问要注意整体性。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要有全局观点,使所有提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中心问题使各种提问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可围绕一个训练点,设计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个问题链能体现教师的教

学思路,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见解。

比如我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时,在介绍完写作背景、通读课文之后,我这样提问:课文题目是“藤野先生”,那么这篇课文着重写了跟藤野先有关的哪几件事呢?学生在默读课文之后,很快回答了问题(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此时,有的同学却提出了质疑:

1、课文1到5段,好像跟藤野先生的关系不大,这几段讲了什么内容?对表现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

2、文中为什么出现了与文题不符合的“看电影事件”和“弃医从文”的内容?还有„„这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点拨:这篇散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藤野先生为人师的敬业、无私、没有民族偏见。也交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十几页的文章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就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充分把握,为后面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人格,理解作者在文中渗透的爱国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对于学生的主体——学生来说,问题是产生兴趣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问题是人为地、有意创设的、优化了的,通过设置悬念,层层设问,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一步步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感知、体验最终实现解决。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智性之美,又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前面提到的这两点只是我在教学中的感悟。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课堂上,除了讲究教学方法之外,对我们语文老师自身也有更高的要求。在课程不断改革的今天,如何做到让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好效果,教师应该做到:

首先,要用精心的备课来吸引学生。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

求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课堂的效率。另外,钻研教材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查找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只要这样才能备出有效高效的课。

其次,要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鼓励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鼓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后,用良好的自身素质来影响学生。“学高为师,德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的人格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在魏书生、钱梦龙等诸多名家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这种人格的魅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道路是漫长而充满坎坷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相信:只要我们去努力实践,刻苦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学生的思维会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下载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体验中感悟(精选)

    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 ———记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态体验式家长会 设计理念: 以往的家长会都是老师讲,家长听的“一言堂”形式,本次生态体验式家长会,我们请家长以饱满的热情,......

    以读促写读中感悟

    以读促写 读中感悟——《三月桃花水》教学案例 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王晓芳 一、背景分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范文模版)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阅读)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充分地读......

    论文:读中感悟的重要性

    —————以读促悟出真知————— 钦州市第三十六小学 王小玲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小课题研究计划 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 卢汉妹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发现问题的过程、个人条件、学生现状调查) 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我们每......

    读中感悟 议中深入-教学教案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桥》说课稿 枣阳北城东园小学 朱春艳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