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体验中感悟Doc1
在体验中感悟
甘肃省庆阳市西华池初中
高秀霞
我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部分学生认为愚公克难奋进、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愚公应该搬家,不应该移山。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离下课的10分钟里引发了一场小辩论。
生1:如果愚公搬家,他岂不是向困难退缩了。生2: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民有志,广大军民手携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住了特大洪水灾害,这难道不是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再现吗?
生3:如果这样,愚公见了山就移,那么,山挡住路移山,河挡住路填河,人挡住了愚公的路怎么办呢?
生4:愚公挖走两座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况且将石头倒在渤海边上,既影响了环境卫生,又阻碍了交通,多不应该。
生5:我认为,愚公既不用移山,又不用搬家,应该在山下打一个隧道,这样出入既不用绕道而行,又省时省力,还能保护自然环境,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看着学生们针锋相对、抒己见时自信喜悦的神情,我心中无比欣慰,我没有想到他们的思路会这么活跃、想法会这么多。由此我感触良多,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要超越传统的备课水平,树立设计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受,以便更好的感悟课文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课,最终都在于不需要教。”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教学时,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的信任体现了对学生的鼓励,通过质疑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满足了初中生的表现欲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交流,达到了一箭多雕的功效。
由此我觉得,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索,以达到创新的效果。不应该让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第二篇:在体验中感悟(精选)
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
———记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态体验式家长会
设计理念:
以往的家长会都是老师讲,家长听的“一言堂”形式,本次生态体验式家长会,我们请家长以饱满的热情,全息沉静,回归童真,以孩子的心为导航,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教师工作增进彼此感情,从而配合老师开展好班内各项工作。
二、活动目标:
1.让家长通过本次生态体验活动,反思自己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错误行为。
2.引导家长从不同角度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孩子,配合老师开展班内工作。
三、活动对象:全园家长﹑老师
四、活动时间:2010年3月13日
五、活动准备:老师语言设计、幼儿作品、幼儿在园生活实录照片、摄像1人,记录1人,家长活动反思问卷。
六、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语: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家长会,我代表全体老师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共同责任,看着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童心是块宝,充满了幻想,充满了企盼,渴望着赞许,渴望着鼓励,渴望着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童真世界吧!
2.请家长抽签围桌而坐,闭上眼睛,做三次深呼吸,然后老师将大家带入体验之境。
亲验活动1:蒙氏走线活动:
A.播放优美舒缓的乐曲,请全体家长进行蒙氏走线。
B.亲验活动后进行开放式对话:您认为蒙氏走线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C.体验之思:蒙氏走线是蒙氏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备活动,是让幼儿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在线上慢慢行走,走线活动是为了让幼儿静下心来,集中精神,提高专注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亲验活动2:线上游戏——静寂游戏
A.默想闻花香,请大家闭上眼睛均匀呼吸,听到老师轻轻的呼唤声,就睁开眼睛来拿学具,并安静地回到座位。B.开放式对话:静寂游戏的益处是什么?
C.体验之思:蒙台梭利认为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存在的心理特征,并使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一种保证,注意力是一个人所有能力产生的源头和基础,我们本学期将通过蒙氏数学活动培养幼儿专心做某事的良好习惯。亲验活动3:也做一回孩子。
A.请全体家长和老师一起做手指游戏:a.土豆丝、土豆片
b.小熊小熊上山坡
B.请问通过这个游戏能开发幼儿的那些智能?
C.体验之思:多元智能能理论和传统的理论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人脑是一台计算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脑中有许多台计算机,而
且每台计算机有各自的功能。刚刚这个游戏就促进了幼儿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智能的发展。亲验活动4:请家长写出孩子的二十个优点 体验之思:
A.在分享孩子优点的同时,我们融入了更多的亲情,孩子这么都应归功于您日常的榜样作用,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和修行好的人在一起,就能够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B.我们能用发现的眼光对待孩子,也同样用这样的眼光对待家人和朋友,并及时将这些发现的优点表达出来。
C.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那昨天的优点放在今天,孩子都有可能不认同,所以我们要保持高调的教育,在赞美声中引领孩子成长
七、请家长欣赏幼儿在园表现的精采照片,感受幼儿在园的幸福时光。
结束:希望我们组织的这次体验式家长给您一定启示,希望您改变“望子成龙”的急躁心理,同我们一起在欣赏、理解、信任中让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越飞越高。
八、发放家长活动反思问卷
九、效果分析:
老师:本次家长会形式新颖,打破常规的“一言堂”的形式,让家长全身投入活动,亲身体验反思自我,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家长(张艺骞妈妈):以前总觉得开家长会就是听老师讲,可我
觉得这次很好,把所有的家长投入其中,参与体验,谈其感受,觉得很不错。
家长(侯雨娇爸爸):很感谢幼儿园举办一次这样体验形式的家长会,让我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的感受,我以后要对我女儿多一些耐心,多与她沟通。
家长(王浩妈妈):这次活动,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我反思自己以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争于求成,重结果不重过程,希望幼儿园多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
通辽市幼儿园
田文松
第三篇:在体验中感悟 完善自我
在体验中感悟
完善自我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年级学生刚满六岁,从幼儿园踏进小学,他们就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斑斓多彩的图画,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今年,在接手这个班级后,我注意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 “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使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在体验中充分感悟,从而能完善自我。
(一)在班级中设立实验岗位,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单单靠班主任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就能形成的,也不是靠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就能形成的,它应该需要亲身实践,在亲自参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
开学初,针对学生不会打扫卫生、随地乱丢纸屑的行为,我设置了班级“卫生轮值岗”,每人都是劳动者,都是班级卫生的维护者。由于在幼儿园和家里时,从来没有打扫过卫生,很多孩子没有拿过扫帚,刚扫地时都是东扫扫、西扫扫,扫过的地板和没扫过的一样,甚至是更脏、更乱。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在班会课上,我先教给学生正确拿扫帚的姿势,扫地时右手抓着扫帚,从教室的一端扫往另一端,把垃圾扫到教室的一角时,再扫进畚斗。刚开始扫时,学生扫得不是很干净,明明在地板上的纸张,他们就是看不见。于是,我联系高年段的学生,让他们和我班学生手拉手,每天安排高年级的学生,手把手地带着小朋友一起扫地,边扫边进行指导。为了便于老师的评价,我还规定了值日生打扫的范围,比如第一位学生就扫第一组,以此类推。每天扫完后,我都会亲自检查,哪个位置没扫干净,就手把手地教。第二天,还会对昨天的值日情况做个反馈,表扬动作快、打扫干净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体验,我还和家长联系,请家长在家指导孩子扫地,使孩子们尽快学会扫地。学生们不仅亲身去体验,了解了打扫卫生的辛苦,而且也激发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家里也会学着打扫卫生,体验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单单会打扫教室还不够,还应该学会讲究卫生。为了维护校园、教室的环境卫生,从开学初,我就常常提醒孩子,不往地上扔纸张、点心袋。特别是课间餐,一些孩子开始时,总是吃完点心,就随意把点心包装袋扔到地上、桌上、教室走廊,弄得点心包装袋随风飞舞。为了改变这种不文明行为,每天吃点心前,我先要提醒孩子坐在位置上吃,吃完把点心包装袋放到班级指定的位置才能下课。每天吃点心时,我就在教室里观察,发现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孩子,就及时给予表扬,没做到的,就及时提醒他纠正。通过一个星期的训练,学生终于能做到:吃点心时,就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而不像以前,拿着一块点心,边走边吃或边玩边吃,吃完后,还能把点心包装袋放到指定位置,把自己的课桌擦干净,才下课。平时,我也注意观察,发现孩子往地上扔纸张,就及时进行教育,并让他把纸张捡起来,丢到垃圾桶。看到主动弯腰捡纸张的孩子,就及时进行表扬。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亲自感受到:以爱护环境卫生为荣,以破坏环境卫生为耻。
学生们刚入校门时,自律性差,不懂得遵守纪律,下课爱冲跑、踩踏草坪。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些坏习惯,我设置了“文明督导员”的岗位,全班学生来轮流,每天安排2位学生当督导员,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劝导,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们在督导别人的不文明行为时,自身也在接受着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向文明行为不断靠拢,不断完善自己的文明行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对于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身教”更重于“言传”,因为一年级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还未形成,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只有让孩子通过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在不断的实践与体验中,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二)在家庭生活中体验,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太阳,是长辈们的心肝宝贝,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只知道依赖父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觉得长辈们对自己的爱是应该的,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想到自己也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在教学《两只小狮子》后,我设置了这样的情节:你喜欢哪只小狮子,为什么?学生们在思考、讨论后,形成了共识:喜欢勤狮子,因为他从小就刻苦学本领,不依赖父母。接着,我让学生谈一谈:在家里,你是勤狮子还是懒狮子呢?你有哪些事是依赖父母的?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思想也在承受着激烈的撞击,有的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这时候,我趁热打铁:你们说,学了这课以后,回家你知道怎么做了吗?学生们重重地点了点头。于是,我提出了要求:每天回家,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提出了要求: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事,把照片拍下来,并在照片的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结合学校的“今天我当家”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上市场买菜,回家帮家长洗菜。家长煮好饭后,和家长一起摆碗筷,吃好饭后,擦桌子,扫地。。
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家庭生活体验中,不仅拉近了和父母的距离,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也让孩子们渐渐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还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做一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三)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升美好情操。
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接触、了解自然,孩子们才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懂得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热爱生活、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本学期来,我利用家长资源,组建了“雏鹰假日小队”,开展了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如2月份,组织学生到世贸商城卖报纸。3月初,结合植树节,和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到笔架山植树。学生们自己亲手种下了一株株小树,并把自己对小树的期望写下来挂在树上。3月份,结合“地球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熄灯一小时”活动。4月份,到永泰的山重村欣赏桃花、油菜花的美景。5月份,参加灌口的“宝生园”一日游,学生去看羊啊、牛啊,到菜园里学摘菜,比赛抓鸡,学烤地瓜。6月份的端午节,到龙海去采摘杨梅、学包粽子。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还在体验中接受着一次次的教育:如“卖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植树活动”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到乡村旅游,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包粽子”、“采杨梅”、“摘菜”、“烤地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劳动的情感,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后的喜悦。
李吉林曾经说过:“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因此,在开展体验教育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活动天性,致力于创设和优化儿童活动的空间,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陶冶,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了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韩 秀 琴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更好的理解、感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学段:创设情境,理解诗文
根据大纲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情境之中,做文本的主人,学生快乐的跟着朗读,教师再声情并茂范读,由浅近的古诗,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例如学第三册的古诗两首《赠刘景文》中,就是这样做的。
第二学段:注重范读,感悟文本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自己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但感情不够充沛,我便将所学文章制成课件,特别是散文,例如第五册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将其春、夏、秋、冬的美景,做成风光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在配乐声中,为学生范读课文,感受散文的抒情,及文章本身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激发起他们跃跃欲读的兴趣,这样我便让学生绘声绘色的仿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大意,做到以读学文,以诵赏文的目的。
第三学段:讲究方法,体验情感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朗读基本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在范读,和学生自读的过程中,讲究朗读方法,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字正腔圆;
2、确定基调;
3、理出层次;
4、读出抑扬顿挫,例如在学习古诗时,教师首先范读,特别在范读时要抓住押韵的字、节奏、语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对诗文有更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朝发白帝城》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时应用慢速,这样才能把诗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朗读教学为语文教学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第五篇: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沈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
教学中,我们要优化学习方式,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建构”,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师: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吗?我来告诉你们,我们学校有138名女教师和36名男教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教师了吗?
生:知道了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138+36=172;36+138=172)师:请你观察两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两个加数都相同。生:和也相等。
师:既然两道算式的和相等,那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接起来。(课件出示等式)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综合这几位同学的发现就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师: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生:是的。
师:口说无凭,你能举例证明吗? 生:„„
师:就凭你举几个例子也很难说服我?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来举三个例子,全班合起来就多了。
生:可以
师:四人小组合作,每人写三个算式,再交换加数的位置,然后请你的同学算一算结果是否相等。
师:那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在验证前我们先看一下合作提示: 1.每人写三个算式,再交换加数的位置,这样就成了6个算式,2.请你的同学算一算每组结果是否相等。如果你发现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请及时告诉大家行吗?3.小组讨论得出什么结论.(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师:明白了吗?那开始合作验证.学生汇报。(选择各种类型板书:如4+8=8+4,20+23=23+20;130+321=321+130,„„)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真不少,不仅想到了整数,还想到了分数,有同学找到和发生变化的例子了吗? 生:找不到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像这样的例子多吗?(多)师:是啊.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只是举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实两个数相加不管谁加谁都是求两个加数的和,只要加数不变,交换他们的位置,和是不变的。像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方式来表示任意的两个加数,试试看.(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观察板演的等式,师:这些图形,符号,字母都代表什么? 生: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这些表示方法都可以!通常我们用字母a+b=b+a表示。
拓展:师:那刚才我们通过验证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不变.?
生:不变。
师:那四个数相加,甚至更多的数相加呢? 生:不变
师:是的,多个数相加也是一样的,他们都表示几个数相加的和,只要加数不变,改变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大家对这个加法交换律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
师: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请拿出作业纸,做做第一题.96+35=35+()
204+()=57+204
()+65=()+35 300+600=()+()
a+200=()+()
()+147=147+()反馈:(投影一位学生的作业)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完成的情况。
师:a+200=200+a等式中的a表示什么数?
师:()+147=147+()这题只能这样填吗?
生:什么数都可以
师:那我左边的()填5,右边的()填6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要注意什么?
生:左右两个()必须填一样的数字,或其他符号。师:说得真好。
师: 想一想: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生想不起来)
师:那老师提醒一下你们,我们曾经在笔算加法时,验算是„„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是啊,这就是用到了加法交换律。比如笔算357+218的和是565,经过交换加数位置再算出来和也是565,这就证明我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是吗?
师:加法交换律不仅可以进行验算,有时还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呢!不信你们试一试.出示:99+176+1 290+337+10 生独立尝试,师巡视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式怎样计算更简便。生:先算99+1=100 师:那么我们可以先交换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课件出示:99+1+176)
师:利用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了呀,那我们再来试试。50+769+50
250+432+750
160+556+40 师:真不错,你们不仅认识了加法交换律,而且能利用他进行简便计算了。总结、引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
师:那老师有些疑问,在加法中存在交换律,那在减法,乘法和除法中呢?是否也存在交换率呢? 生:减法中不存在。师: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5-3=2,交换位置后3-5不够减
生:除法中也不存在,6÷2=3,交换位置2÷6商都不到1 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减法和除法中不存在的例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刚才的方法证明一下乘法中是否存在这种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了解本校教师人数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计算过程中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由于叫法交换律在之前的学习中“用两种方法解决加法问题”和“加法的验算”中早已接触,只是没有揭示规律而已,因此在熟悉的解题经历中,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 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计算教学曾被认为是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也许在较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灌输传授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注重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加法交换律这一运算律并不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直接给出定论,而是在得出该规律之后推广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否不变”。让学生通过合作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再次通过加法的意义加以解释。在这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定律得出的严谨性,并进一步感悟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同样这里用字母表示该定律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已有的字母公式,而是让学生先尝试自己用喜欢的方法如:图形,文字,字母或符号表示。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运用字母表示数,所以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更深切地体验这些图形,字母„„在此处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为揭示统一的字母表示奠定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用字母,符号表示的简便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三、练习巩固,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特点在于其实用性。因此在练习中,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首先,填空是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其次,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体验其运用性。通过简单的回忆,使学生体会在以前的学习中其实已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练习的重点是最后一部分,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体验到有时运用加法交换律,确实能是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并进一步感悟学习该运算定律的实用之处。四.思维拓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的体系,各知识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大差异之处。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引导思维拓展:“在加法中存在交换律,那在减法,乘法和除法中呢?是否也存在交换率呢?”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使学生一下处于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通过知识迁移,学生很快能证明减法与除法中不存在交换律,而乘法不能马上找到反例,因此,不能立即下结论,但学生在之前的证明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思考方法,因此会理性分析。在这细微地点拨中,让学生不仅感悟到验证方法的重要性,而且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使枯燥的概念知识变得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