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维护青少年权益课题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整个民族的希望,他们行为的良莠关系整个社会的前途。如今,青少年犯罪 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不仅影响到青少年自己和家庭,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重大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尤为突出,危害性逐年增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探索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研究如何有效采取防范措施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青少年犯罪研究现状综述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等,导致了8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数量的激增。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70%以上,13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14、5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从“十五”期间到“十一五”,短短5年间上涨了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二、青少年犯罪相关概念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目前学界多把青少年犯罪主体界定为14至25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应当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和18至25周岁的青年犯罪。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青少年应当包含了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犯罪学界对于“犯罪行为”的界定包括依刑法规定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还包括其他一切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然而,当犯罪主体为青少年时,犯罪概念的范畴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是仅仅以刑法来严格界定的,即认为青少年犯罪与普通的犯罪并无二致。这样的规定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其二是为了减少“犯罪”青少年的数量,因为只有触犯刑法的青少年才是犯罪的青少年。但是,这样的规定却造成了一个弊端,即制约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不利于从源头上管控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现状的特点
(一)从犯罪规模看,犯罪数量持续上升,情节恶劣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几乎已经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新型犯罪。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其作案手段非常凶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突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极少顾及后果。
(二)从犯罪形式看,犯罪组织呈团伙化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多数以团伙犯罪为主,主要以团伙形式进行盗窃、抢劫,团伙成员分工明确,且组织管理严密,呈现一定的稳定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 60—70%属于团伙犯罪。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3—5人,多则几十数百人。
(三)从犯罪年龄看,呈现低龄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未成年人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原因,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明显低龄化。其中未成年人犯罪量由过去的20%—30%增加到现今天的70%左右。犯罪年龄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3岁,多集中在14—16岁,有些甚至从10—13岁就走上犯罪路。如2005年洛阳警方端掉的一个盗窃自行车团伙,年龄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才刚满10岁。种种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严重,应引起充分重视!
(四)从犯罪手段看,呈现智能化
所谓智能化犯罪是指犯罪分子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其犯罪活动中的一种犯罪。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青少年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了解社会现象的机会增多,这就为青少年犯罪手段由低级、简单向高级、智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调查表明,有的青少年作案前都会进行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严重。
(五)从犯罪主体看,呈现主体多样化
从学历层次上看,既有高学历人才,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这为我们的犯罪预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调查情况显示,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他们思想较为成熟,文化层次较高,处理问题比较冷静,虽然所占比例较社会青年要小,但其影响更恶劣,后果更可怕。从性别上看,违法犯罪主体不仅有男生,女性犯罪比例有上升趋势,其中女大学生犯罪更为引人注目。
(六)从相关因素看,网络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也相应产生了涉网犯罪现象,据相关数据表明,青少年人犯罪一半以上与网络有关,一些地区甚至达到 3 /4以上。青少年涉网犯罪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中暴力、色情的游戏和不良信息,正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网络游戏中绝大部分都含有暴力成分,青少年痴迷网络游戏,容易造成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混淆,那么当他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游戏中的方法并去模仿。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青少年犯罪增加了5倍之多。
(2)以网络作为媒介引发犯罪。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在网吧内相互沟通,伺机作案,或者直接在网吧内寻找作案目标,实施抢劫等犯罪。例如,16岁的李某出生于河南省,在上网时结识了长沙市18岁的网友王某。二人熟悉后成为朋友,并住在了一起。然而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他们很快就为生计犯愁了。在此情况下,盗窃便成了最为便捷的谋生手段。从2003年8月起在前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李某和王某盗窃作案8次,盗窃价值3万元。类似这样通过网络纠集成员进行的青少年犯罪,是新形势下犯罪所呈现出的的一大社会特征,也可以说是犯罪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法律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未能展开,或开展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在校生不能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而一知半解,甚至成为法盲。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难以形成,大多数犯罪青年是非颠倒或法制观念淡薄,这使得一些青少年无法清醒地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触犯法网后,还不知道或不太清楚个人的行为将受到有关法律的制裁,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刑事处罚缺失
我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对于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等八种罪行才负刑事责任。在当今这种青少年犯罪年龄低龄化情况下,犯罪者中的未成年人由于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得到了法律规避而成为管不了的人,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危害社会,而且使他们的犯罪心理得到了强化。
(三)家庭结构失衡,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结构方面存在的引起青年犯罪的因素主要有:①丧父或丧母。家庭主角的缺失,使得青少年生活缺乏保障,记忆出现流浪或半流浪现象。此外,还包括一些家庭对孩子的过分骄纵或过分粗暴苛刻,使得孩子走上邪路。②父母离异。父母离异后,不管再婚与否都必然给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带来痛苦,从而产生委屈和怨恨情绪,这部分情绪无处发泄,结果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③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发生冲突,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养成不良性格甚至经常性离家出走,在社会上寻找温暖与快乐,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教育方面则体现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社会影响、学校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客观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①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任其发展;②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③父母自身有劣迹,行为不轨; ④单亲家庭使子女的教育出现缺陷。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学校教育失当
学校教育失当与青少年犯罪。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法制等课程,但流于形式,一些青少年由于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很容易被社会上的消极影响所腐蚀。同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引下,一些学校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失常;同时视后进生为“害群之马”,任其流入社会,成为问题少年;这样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逆反对立的心态,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学校缺乏与家长的有效联系与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 苗头”进行抑制。这些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
(五)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一定层面上不无道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 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此外,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关心不够、保护不力,导致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社会上游荡,很容易交上坏友和沾染上恶习,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 也可以说是 “热变化” 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缺乏正确引导,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心理主要有:①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年人的规定、纪律对着干的叛逆心理;②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义气心理;③狭隘、好占上风的报复心理以及自私、唯我独尊的利己心理;④对影视、网络中的不良情节的模仿心理;⑤逐渐成熟但缺乏正确引导的性心理。上述心理如不及时矫治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最终助长了青少年的犯罪。
五、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一)抓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起着基石作用。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不断给予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同时,要注意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抓好学校教育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品质教育。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学校要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重点抓好。二是人生观教育。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像赖宁、雷锋那样成为有益于社会与人民的优秀青年。三是法制教育。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还可以适当运用反面典型,让学生认识要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以取得好的教育校果。
(三)完善立法,加强法律引导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过于笼统,使得尽快出台一部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法律成为当务之急。此外,近年来各地先后试行了类似未成年人暂缓起诉,未成年人约见法官等诉讼制度,这在一些未成年人看来,凭借未成年人的身份就可以获得自然而然的宽恕,滋长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因此,是否应当降低数十年不变的刑事责任年龄,以及改变诸多宽容立法之举,是值得我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思的。
(四)加强社会管理的保障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各界都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要深入学校开展面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 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应给与重点关注,承担起关心、保护他们的责任,切实为他们做些实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与其他青少年一样得到健康成长。
(五)广开门路,给无业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许多初中生毕业或辍学后,年仅15—18岁,郑处于青少年的变型期,升不了学,就不了业,游手好闲,很容易误入歧途。如果就业问题不能解决,违法犯罪就会增多。所以,应该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通过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广开结业门路。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各个单位都应作出努力,为失业青年创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六、结语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对于青少年犯罪这类特性案件,如何针对性地对案件进行现状分析研究,对案发原因(诱因等)和作案动机进行剖析,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都将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但是,我深信,在党中央等各级党政组织领导下,通过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终将达到预防、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从而使祖国的花朵和栋梁健康地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范集镇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调研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的大问题。为切实做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总结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找出解决办法,特对范集镇的青少年权益保护情况开展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范集镇历来重视青少年权益保护,由镇妇联牵头、司法所、关工委、团委、派出所、工商所、及教育总校多部门联动,成立了范集镇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使得各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进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大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镇青少年保护工作呈现出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1、各单位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操作起来一定要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方能事半功倍。范集镇统筹规划,要求重点单位各负其责:派出所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青少年可以自由快乐的学习生活,免受不良人员的影响;工商所要着力于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严格取缔黑网吧、收缴非法的音像制品和书籍,防止黄赌毒对青少年精神上的腐蚀;教育总校要加大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青少年法律维权意识;司法所要担起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任,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其他各单位要协调配合,重点做好保障和宣传工作。
2、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
范集镇扎实开展“法制进课堂”活动,每年都会结合法制宣传教育节点,开展大型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党政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派出所民警等为同学们做有针对性的法制报告,教育青少年要遵纪守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年镇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都会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3、净化社会风气整治校园环境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净化社会风气、整治校园环境必须加大力度。但这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一家单位能够实现,必须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范集镇对黑网吧、非法经营的书店、音像制品店正在逐渐取缔;流动摊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饭店、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超市等也在整治,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思想纯净都提供了更多保障。
4、法制宣传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青少年性格中具有叛逆的特点,加之代沟的存在,使得他们很难听进去父母、老师的教诲,特别是一些“问题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尤为突出。范集镇独辟蹊径,利用我镇机关、单位年轻人较多的优势,将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吸收到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队伍中。由于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而且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加上年龄差距小、思想观念接近,所以由他们形成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力军宣传效果更好。同时也能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他们成人成才,而且也锻炼了这些年轻干部自身的能力,一举数得。
5、突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范集镇是劳务输出大镇,因而留守儿童问题也是青少年权益保护中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团委、镇村对这些留守儿童成长特别关心和关注的同时,范集镇妇联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利用镇会议室的场地优势,组织大学生村官和退休老教师,办起了留守儿童法制辅导学校,为留守儿童们宣传法律知识,既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又增长了他们的法律知识。除了学习法律知识,范集镇妇联还和团区委及区心理协会联手,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大讲堂,要求区心理协会的专家与留守儿童主动沟通,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
6、加大对失足少年的教育矫正力度
范集镇妇联和司法所比邻办公,经常接触到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其中有部分的青少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年少物质而触犯法律,对于他们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教育他们学法守法,每月司法所约谈上述人员时,妇联总会安排与他们本人谈话交流,试图走近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就业、生活等各中问题。到目前为止,未成年矫正人员矫正效果良好,没有重新犯罪的迹象。
二、当前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镇青少年保护已基本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多途径联合的框架。加强了与青少年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更多青少年权益维护方面的问题和情况,加强了青少年权益保障。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碰到了困难和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些单位对青少年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一些单位对青少年的维权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网吧等一些青少年禁入场所管理不严,导致青少年进入网吧现象还时有发生,甚至呈蔓延趋势。
2、青少年保护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青少年权益保护目前只局限在团委、妇联、关工委、司法所、派出所等部分单位部门,海为形成全社会、全体单位联动参与机制,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还需要更多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形成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助力。
3、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受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而社会、机关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受场地、时间等限制,参与人数有限,不能达到覆盖全体青少年的效果。
三、加强青少年保护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青少年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宏观上要有统一的认识和总体要求,在微观上要针对不同情况做好具体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学校要把民主法制教育放到一定高度,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不重德的不良倾向。家庭、学校要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我镇青少年权益维护联络站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开展更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突出重点群体,努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做好特殊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工作,要对单亲、留守、失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对单亲青少年,要努力减少家庭破裂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留守青少年,要以关爱为主,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服务计划和措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失足青少年,要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事件,维权工作决不能放松。一方面要使青少年投诉有门,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维权方式;另一方面要对青少年进行自护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依法维权。
3、加大整治力度,营造优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氛围。相关单位要加大对黑网吧、非法经营的书店、音像制品店的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规范流动摊点设置,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实行防治结合,切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预防与教育相结合。要加强那些处于“三不管”状态的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要加大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矫治力度,要对服刑劳教青少年和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帮扶矫正工作,配合司法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篇: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
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
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重点,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努力增强社会各方面和广大公民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感,提高未成年人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能力,动员 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保护未成年人办实事,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994年,团中央联合中宣部、全国人大内司委、国家教委、司法部组成“全国保护明天行动组织委员会”,以“孩子•明天•责任”为主题,全面实施“保护明天行动”。几年来,共青团组织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保护明天”的旗帜下,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不断拓宽维权工作领域,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了大量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形成省、地、县三级保护委员会,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形成了省、地、县三级保护网络。各级团组织从扎实有效的开展法律宣传普及工作入手,配合有关部门紧紧抓住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地方未成年人保护法规的宣传工作。使普法工作在青少年中做到实处。
为了维护青少年切身利益,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促进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早在1989年,共青团就把带领广大青年参与文化市场监督作为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团中央联合中宣部等部委,向全国推出了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活动。
1997年,团中央又联合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开展了“保护明天”少年儿童食品,用品质量监督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广泛参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进一步深化“保护明天行动”,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团中央自1997年5月中旬开始实施以救助城市社区中的特困未成年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保护未成年人爱心计划”。此项“计划”以设立救助基金、招募志愿接待家庭等方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直接经济资助、开展各类活动,为城市社区中处于特殊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代表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优秀)公民”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表彰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更加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爱心计划”的推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做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东坝小学
第四篇:健全维护青少年权益机制
健全机制维护青少年权益
一、广泛开展青少年普法行动。一是积极拓展普法宣教活动新领域。依托学校、社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等载体,坚持日常宣传与节点宣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宣传相结合,广泛开展“两法两办法”宣传活动,全面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爱青少年、保护青少年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深入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联合县法院、司法局、教育局等部门深入开展以“开展法制教育 创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法律进校园”法制教育活动。通过警示教育、法制报告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加强法律意识。2009年9月16日,团县委、县法院、司法局、教育局在勉县定军山中心开展了法制进校园活动,现场对李某等三名曾多次在定军山中学实施抢劫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公开审判,并通报了三名犯罪嫌疑人的案情和审判结果,对广大在校生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随后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法制报告,他们结合在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及多年来的办案经验,认真分析归纳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形式,并指明了青少年自我维权的方法、措施及途径。三是广泛开展复合型团队干部建设活动。坚持不懈的开展团队干部培训,以培养复合 1
型团队干部为目标,在培训中增设法律培训、心理辅导培训等内容,切实增强团队干部的工作能力,全县各基层团队干部,通过以团队活动形式,通过板报、墙报、标语宣传、校园小广播讲法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宣传“两法两办法”。还有学校还开办了家长学校,向学生家长讲授“两法两办法”,收到很好效果。勉县陕硬九年制学校与勉县110报警中心联合开展110法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110报警中心,学习法律知识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协调运作,提高青少年维权工作水平。青少年维权工作涉及面广,只有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协调动作,才能扎实有效推动维权工作健康发展。一是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为了深入贯彻“两法两办法”,全面提高我县青少年维权工作水平,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团县委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县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迅速启动,认真总结本单位多年来开展青少年维权工作经验,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县法院褒联法庭、县检察院诉讼科被表彰为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县法院高潮人民法庭、县公安局武侯派出所被表彰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二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配合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公安局、文化局等9家勉县网络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全县60多家登记注册的网吧从网吧证件是否齐全、有
效,是否滞留未成年人上网,是否超时经营,是否使用网络实名卡,是否按照监控摄像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协同公安局、文化局、教委、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的音像出售网点、游戏厅、歌舞厅、台球厅等场所进行了清理整顿。促进校园周边环境秩序得到改善,维护了青少年合法权益。联合县禁毒办,开展禁毒法制宣传,提高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使青少年远离毒品。三是加强舆论监督,取得社会支持。
三、依托希望工程积极募集各类社会捐款,加强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深入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助成长”、“大手拉小手、爱心送温暖”、“献一份爱心、圆一个大学梦”等工作,密切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畅通反映青少年利益诉求的渠道。扎实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简称面对面)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突出重点,抓好“听”和“说”两个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听”和“说”的机制建设,深入广大普通青少年开展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座谈、“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了解掌握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争取人大、政协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组织渠道联系邀请代表、委员参加“面对面”活动,畅通反映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渠道,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五、工作思考
1、青少年权益工作存在社会化动员不够充分的难点。过分依赖政府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青年的组织主要以政府组织为主,对动员社会化机制启动的不够充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寻求权益保护的途径也主要是家长、学校和司法机关,对于其他社会组织一是宣传影响力不够,二是服务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动员整体机制和格局还没有形成。
2、服务青少年的体系有待加强。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需要社会多方面的综合保障。一方面是政府服务青少年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团县委虽然发挥了综合协调的部分作用,但是从青少年的权益工作的管理到服务仍存在工作的单一性和针对性,举办的活动类型虽然丰富,但是联合的部门、联动的机制发挥的还不够。另一方面,社会服务青少年权益工作的综合体系没有形成,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志愿者协会服务青少年权益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整合、形成总体合力。
3、服务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形式和手段有待丰富。虽然在近年来团县委的青少年权益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肯定和认可。对于自身权益保护的未来走势,青少年们的态度较为乐观。但是大部分青少年仍处于“对自己的权益有些了解,但被侵权时一般不会采取行动维护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阶段,因此,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可谓是任
重而道远。团县委青少年权益工作的人员和工作力量还存在局限性,在服务青少年的手段和形势上不够丰富。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合法权益,不仅要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更要从青少年自身的需求出发,合理引导,因材施教。
青少年的基础性和未来性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只有真正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创造出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世界;只有以改革发展的勇气,才能与时俱进地推进新时期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只有真正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将工作做到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赢得青少年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真正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权益维护工作,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此外,当代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较大,扩大就业、优化成长环境等青少年合理的经济、文化需求尚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还需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环境,为把勉县建成陕西强县提供强大的青年力量。
第五篇:昌平区青少年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昌平区青少年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团的十六大提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必须代表和维护好青少年的具体利益。”而共青团的权益工作,本质上是做青少年的工作,是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作,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从而帮助青少年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因此,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全区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权益状况、权益维护途径,发挥共青团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更全面地推进全区青少年权益工作,昌平团区委结合实际,开展了本次青少年权益工作调研。
二、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主要涵盖了全区处于6~18岁年龄范围内的学生、农村青少年、城镇青少年、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四种群体。并以区域为标准,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全区一共抽出1700名青少年作为调研对象,派发有效问卷1700份,回收1655份,回收率达97.3%;其中有效问卷1645份,有效率达96.7%,达到了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三、结果分析
青少年群体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有生和潜在力量,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不仅仅要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更需要关注他们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和社会建设者的自主性、思想动态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及其保护状况。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昌平区青少年权益意识,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的权益保护需求。
(一)针对权益意识问题,主要调查了三个方面:
1、青少年对自身相关权利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最了解的三种权益是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和生存权,而对于其他社会权利则了解较少,这说明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教育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对参与权、发展权、平等权的知悉程度不够,这表明青少年对自身参与社会性事务的关注度不高。
2、青少年了解的维权法规
法律是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基本工具,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决定青少年法律法规的使用水平。关于青少年对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总体上对这些法律规范的熟悉程度都集中在“一般”与“听说过,但不知道如何应用”两个层次上。
这说明,青少年对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应用程度不高。
3、青少年了解维权的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对自身权益的了解主要是从学校课堂上(50%)获得的,部分是通过网络(13.9%)和电视广播(14.3%)来了解青少年的权益的。由此可知,学校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可以将有关青少年权益的信息、知识大规模传播。而调查结果也表明,校园生活阶段或求学阶段时期既是青少年权益意识成长期,也是青少年权益保护知识的有效学习期。同时,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青少年得以较大范围地接触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帮助青少年了解自身权益和维护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青少年的权益保护需求,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青少年需要的权益保护类型。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青少年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种方式。青少年最了解的保护是家庭保护(40.6%)和学校保护(21.9%),这说明,青少年往往只注意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些组织(如家庭与学校)能够提供保护,并没有意识到整个社会系统对自身的保护义务。
2、青少年对于权益保护的需求和希望
青少年非常渴望得到外界的关心和重视,特别是在权益受损时希望得到外界支持。数据呈现非常明显的集中趋势,基本集中在“赞同”和“同意”两个选项上,这表明青少年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保障青少年权益的专门组织和法律(61.2%,60.4%),并且有一半的人(48.1%)强烈要求赋予青少年更多权益。这表明青少年目前可以寻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需要将青少年的权益保护更大程度地纳入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范围内。
3、青少年权益受损的求助途径
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已经到达了一定水平,且呈乐观发展态势。从维权途径上看,主要是向学校(29.2%)、家长(28.5%)及司法机关(25.3%)。向学校和家长求助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接受调查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均为在校学生,发生权益受损情况向身边的家长学校报告并寻求帮助最为便捷。另外,青少年选择向青年的组织——共青团求助的比例是8.3%,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共青团作为青年的先锋队组织,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也说明团组织的权益工作更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四、昌平共青团青少年权益工作的现状与工作难点
(一)昌平共青团权益工作的发展现状
目前昌平团区委负责权益工作的部门是社会工作部,同时全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及昌平区希望工程工作站均设在团区
委社会工作部,两大协调机构办公室以及希望工程工作站的设置为团区委权益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5年来,团区委编辑印发了《昌平青年》、《青少年理论学习参考》、《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年科技》等一批团属理论刊物,为全区两届200余名法制校长编写了昌平区法制校长教材》和《青少年维权常见法律问题200问》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材,撰写了《昌平区社区闲散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中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比较分析》、《农村青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昌平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研究》、《昌平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昌平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团建工作调查研究》等多篇调研报告,连续5年在“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同时组建了500余人的禁毒志愿者队伍,连续5年在“12.4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为了明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积极在每年的12.1防治艾滋病宣传日开展“青春红丝带”宣传,深入推进“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联合教委等多家单位大力推进“净土工程”,不断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正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同时,提高涉及少年儿童侵权案件的接待和处理工作水平,积极对权益受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
此外,团区委还着力加强青少年民主法制建设,引导青少年自觉维护全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建立健全了区、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构建了有效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法律宣传教育体系。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在全区公、检、法、司、民政、工商、劳动、文化、教育等10个行业系统中健康开展,五年间涌现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1个,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个,区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14个,先后有264人次的专兼职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制校长,投身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2003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等六部委授予昌平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全国未成年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民主法制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团区委依托希望工程工作站积极募集各类社会捐款,5年来共募集捐款500余万元,资助有受助需求的学生6000余人,积极推进“阳光心语工程”,密切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为共青团权益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昌平共青团权益工作的困惑与难点
1、结合权益工作发展现状以及调研情况分析,目前昌平共青团权益工作存在社会化动员不够充分的难点。过分依赖政府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青年的组织主要以政府组织为主,对动员社会化机制启动的不够充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寻求权益保护的途径也主要是家长、学校和司法机关,对于其他社会组织一是宣传影响力不够,二是服务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动员整体机制和格局还没有形成。
2、服务青少年的体系有待加强。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需要社会多方面的综合保障。一方面是政府的服务青少年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团区委虽然发挥了综合协调的部分作用,但是从青少年的权益工作的管理到服务仍存在工作的单一性和针对性,举办的活动类型虽然丰富,但是联合的部门、联动的机制发挥的还不够。另一方面,社会服务青少年权益工作的综合体系没有形成,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志愿者协会服务青少年权益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整合、形成总体合力。
3、服务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形式和手段有待丰富。虽然在近五年来团区委的权益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肯定和认可。对于自身权益保护的未来走势,青少年们的态度较为乐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仍处于“对自己的权益有些了解,但被侵权时一般不会采取行动维护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阶段,因此,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团区委权益工作的人员和工作力量还存在局限性,在服务青少年的手段和形势上不够丰富。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合法权益,不仅要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更要从青少年自身的需求出发,合理引导,因材施教。
五、青少年权益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一)加强服务青少年的社会化动员机制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青少年的公益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使公益、志愿权益方面得到有机的结合,开发服务青少年权益工作的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关注度。促进社会化动员机制的形成。
(二)加强社会服务青少年权益工作的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以司法保护为基础,建立政府服务青少年的综合体系,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青少年权益保护组织,整合社会力量,为青少年的权益发展构建整体的服务格局。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必须借助于社会保护的综合机制才能实现,无论是家庭保护还是学校保护,都还处于权益保护的初级阶段,社会化的保护机制应该进一步得到发育,大力推进法律援助工程,为弱势青少年群体营造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支持和推广专业化的青少年权益保护组织,大力开展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和不同青少年阶层的维权志愿服务活动;重点突出司法保护在青少年维权实践中的作用,探索和推广少年审判厅制度,将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灵活有效的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格局是今后团区委权益工作努力的方向。
(三)积极开展青少年权益意识和权益知识的宣传。
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权益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提升广大青少年权益意识,宣传维护青少年权益知识的主渠道。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调整和丰富教育教学规划,支持学校加大对法制及青少年维权知识及其技能的教育,在扎实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的基础上,将青少年权益维护知识纳入到课堂教育当中来。同时,畅通不同青少年群体权益反映和维护渠道,加大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青少年权益维护当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大青少年侵权案件的跟踪和解决力度,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加强与教育、公安、劳动保障、民政、司法等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六、下一阶段昌平共青团加强青少年权益工作的思考
青少年的基础性和未来性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只有真正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创造出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世界;只有以改革发展的勇气,才能与时俱进地推进新时期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只有真正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将工作做到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赢得青少年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真正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权益维护工作,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此外,当代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较大,扩大就业、优化成长环境等青少年合理的经济、文化需求尚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还需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环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建设一流的首都城市发展新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