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与人生》“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哲学与人生》“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传统哲学课教师“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低下。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根据中职学生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等提出了在本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 体验 活动体验式教学 中职
传统哲学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直接影响了本课教学的效果。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创设情景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引发体验。例如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我选择让各小组学生折一根筷子和折十双筷子并让她们谈感受来导入新课,这一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个人与集体的力量上的不同,从而感悟这句话“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这一活动虽然很简单,但是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所以她们就印象深刻,而且能体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达成感悟知识的目标。
(二)互动对比,合作学习
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源,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我把学生以5~6个人一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医学院12级中职学生展开“对在校中职生集体观念状况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校文明班评比项目各班的情况,各小组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和确定调查内容,并做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建议,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并谈感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调查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调查所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文明班集体的获得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对同学的领悟发表不同见解,从他人的言论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观点,在互动、合作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认知,解决问题。活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反思自省、体悟内化
反思自省是学生对其所获得的感受、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反思自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了解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二是回顾反思亲身经历的整个过程,思考自身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体会与感悟,发现在亲历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发展以及不足。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内化:第一个活动是各组派代表谈感悟和收获,以取长补短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出实际可行的提高本班的集体观念的方法和措施。这环节通过启发,学生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都说了出来,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了解了别人的不足,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行为。这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又锻炼了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活动环节是“个人自省,发现问题。”要各组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写下: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写好后以不记名的形式交给各小组长做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勇于承认自己不足之处的勇气,达到自省内化的目的,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不断地反思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重新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活动巩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通过活动产生自我体验,促使学生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能形成自我体验,强化体验的效果。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这一活动环节先是教师点题重申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是小组填写评价表,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之间更加努力、团结、向上。课堂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集体主义精神的歌曲、谚语、成语、名言等,然后各组出一份手抄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延伸体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从收集的资料和合作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再次感悟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总而言之,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寻求知识的“协作者”,并与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享受求知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使《哲学与人生》课的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
第三篇:人生体育探索与实践
“人生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严杰夫
杨祥明
一、“人生体育”的理论思考
“人生体育”是我校正在研究中的教育部国家级课题“奠基教育”在体育上的理念,是我校确立的“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体育表现。
(一)“人生体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人生体育”,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为人生的成长、发展而进行体育运动,二是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健康的人生品格。换言之,体育造就健康人生,健康人生彰显体育魅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首先就是身体健康的奠基。“人生体育”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奠定身体素质基础而探索的一种体育教育策略和思路。《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可见,体育与人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他形象地把人的机体看作两个载体,一个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储,另一个是道德的载体和驻所。他还专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对体育的精辟论述和《奥林匹克宪章》对体育的定义不谋而合,都充分强调了体育对身体的重要性。而“人生体育”就是要为人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夯实身体素质基础,这是“物质”层面的含义。
其次,“奥林匹克主义”要求,体育教育还应该着眼增强人的“意志和精神”。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人的意志品质、思想性格、心理气质等也同步得到培养和提升,体育教育不仅在于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在于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性格的塑造、思想的提升、情操的培养,这种由身体锻炼到精神情操的提升,正是“人生体育”所追求的“体育塑造健康人生、精彩人生”的宗旨所在,这是“精神”层面的含义。
简言之,从人的身体强健和精神健康两个层面来认识,“人生体 育”的目标就是“两育”、“两人”,即基础体育培养“健康人”、竞技体育培养“杰出人”。基础体育包括普及项目、特色项目和趣味体育等,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个性和情趣,使之成为身体素质优良的“健康人”;而竞技体育旨在充分发掘学生身体潜能,使学生的体育天赋和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从体质到精神都优秀的“杰出人”。当然,基础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包含体质训练和精神培养的内容,只是基础体育侧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而竞技体育侧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图示如下:
人生体育
基础体育———————素质培养、品格发展————— 健康人 竞技体育———————特长发展、精神升华————— 杰出人
内容:两育
人生:两质
目标:两人
(图中“两质”是指体质和品质,即身体素质和体育品格)
(二)“人生体育”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对“人生体育”的理解,“人生体育”应该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征。
一是物质性。“人生体育”首先要着眼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方式方法、力度和灵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夯实身体基础。
二是精神性。“人生体育”以体育教育为起点,但不停留于体育教育本身,而是在开展体育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气质、个性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思想精神同步发展,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基。
三是基础性。这是基础教育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也是“奠基教育”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工作应该重视两方面的基础培养:一是身体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基本体育训练培养健康体魄,为人生成长和发展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加强体育道德、精神层面的教育,包括运动习惯、心理、意志、情趣等,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四是发展性。“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持续运动、快乐运动。“人生体育”要求体育教育着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体育内容的确定到体 育工作策略、方法的选择,都应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加强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让体育活动成为半岁学生一生的快乐运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
“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是由基础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根据基础教育对体育的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身心特点,“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涵盖基础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内容。
先说基础体育。所谓基础体育有两层意思:一是体育训练的内容体现基础性、群众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二是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打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基础体育包括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群体性运动(如运动习惯训练、力度训练、灵敏度训练等)、以培养体育特长为主的特色项目(如国际象棋、羽毛球、健美操等)、以张扬学生个性和培养运动情趣的趣味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立定跳远、花式毽球等),特色项目和趣味体育主要是非奥运项目。基础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之成为身体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和健康的运动情趣等,实现体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使之成为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良好的“健康人”。
再说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不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主体,而是植根于基础体育土壤的提高性体育教育,它针对具有特殊体育天赋的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潜能,在其强项上得到超越性的发展和提升,成为出类拔萃的体育特长生或体育尖子人才,为高一级学校或者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竞赛苗子。特别是奥运项目,“人生体育”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在充分发展群体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提供发展特长、张扬个性的舞台。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强化奥运项目的基础训练,大面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现、培养体育特长生和专业运动员苗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顽强拼搏、为国增光的优秀思想品质,使之努力成为体质优良、特长突出、个性张扬、品格高尚的“杰出人”,实现身体素质与精神品质的双飞跃。
二、“人生体育”的实践探索
“人生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品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让体育伴随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人生更加精彩。我校开展了系列“人生体育”探索,从阳光体育、特色体育和趣味体育三个方面构建“人生体育”的工作体系。
(一)“阳光体育”夯实学生身体基础
1.体育课程设置有层次。充分考虑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尽量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把体育课程一分为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又分为基础课程和个性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是活动课程,分为常规性集体活动和趣味性个体活动。
2.体育课程内容求创新。充分体现基础体育项目和竞技性体育项目相结合,特别重视个性化项目的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体育教学基本任务;个性课程重点是体育特色项目培养,如国际象棋、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等;校本课程主要开展常规性集体活动和趣味性个体活动。常规性集体活动主要指“大课间”,包括广播操、武术、晨跑等活动;趣味性个体活动主要指“三高吉尼斯纪录”活动,如花样跳绳、娱乐体操、街舞、篮球社、立定跳远、艺术毽球等。
3.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实现基础课与群体性体育相结合,体现阳光体育的活力。课内体育教育内容体现基础内容和个性化内容的结合。特别重视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每天早晨早读课前7:40—8:00为大课间时段,每天下午第八节课为个性化趣味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创办体育学科节,促进群体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体育特长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体育学科节的特点是把传统运动会办成师生教、学成果展示的节日,实现四个变化:一是比赛项目大大增加,既有传统竞赛项目,更有学生喜爱的非竞赛项目;二是参赛对象更加广泛,既有项目尖子选手竞赛,又有学生自愿参与体育特长特色展示;三是活动时间更加灵活,集中展示时间一天,特长展示分散在多个体育活动时间;四是获奖面更广,有60%多的学生获得各种竞赛或者非竞赛奖励。
体育学科节的项目设置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求以及特色运动发展情况确定。国家规定项目根据中学生统一标准确定入选学科节人员,学校特色项目和学生个性化项目根据运动发展水平确定学科节入选人员。在平常体育教育中,学生只要达标即可自动成为学科节选手。这一体育创新活动,有力促进了学校群体性体育工作,大面积提 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精神品质。
4.基础体育时间有保障。
规定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分两种形式体现:早晨“大课间”20分钟,集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下午第八节课45分钟开展“三高吉尼斯纪录”个性化趣味体育活动。
(二)“特色项目”打造竞技体育平台
为了推进学校“人生体育”工作,学校重点打造四个特色项目:国际象棋、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等,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特长学生的培养,从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逐步构建竞技体育的超越平台,力争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并初步形成特色品牌,为高一级学校或者运动队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现在,这四个项目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国际象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近百项。
这些重点特色项目的发展,成为“人生体育”体系中竞技体育的平台,有助于实现学生体育潜能的充分彰显和体育精神力量的激发,为培养体质优良、意志坚强、敢于拼搏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趣味运动”彰显体育个性魅力
在个性化体育项目发展上,通过打造“三高吉尼斯纪录”平台,促进群体性基础体育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申报确定开设项目,如“花样跳绳”、“艺术毽球”、“趣味体操”、“街舞”、“篮球社”、“立定跳远”等,初步构建“趣味体育”项目体系,形成“人生体育”的体育素质教育特色。
趣味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全体学生实现身体素质与运动个性同步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有益于彰显学生的体育个性魅力。
当然,“人生体育”的探索只是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们将以体育课题研究为抓手,逐步完善“人生体育”体系,努力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体育基础”的目标。
第四篇:人生与哲学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哲学名言名句汇总
哲学的意蕴就在于它以简单明了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意义,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从哲学看苦乐人生
姓名:侯刚 学号:20134615 13级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摘要: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哲学问題和我 们的生活是思密不可分。哲学一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生总是苦乐相伴的,从哲学看苦乐人生,才能真正体悟到生 命的真谛。用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思考苦乐人生,才能实现对苦乐人生认识上的创新、超越和发展。
自人类产生之日起,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茫茫无限 宇宙和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 的有限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常常陷于得与 失、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等困顿之中,也正是 经历困难的磨练,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不断交替,人类一步步走出无知走出幼稚,一步步迈向成熟。古希腊的智者雜拉底说:“没有经过检 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警觉,对宇宙、满了无限的追问和苦苦的求索。
一、从哲学看人生。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 奥秘、洞察人生的意义,超越现实,向前提挑战,展 望未来时,就产生了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哲学 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我们的所在、所是、所 作和所思密不可分。哲学一旦脱离人生,将^洞 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 态度就是“爱智慧”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说广哲学不能 烘面包,但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当我们用哲学思 维来思考和对待人生,哲学引导我们用一放 心胸,寻求真理,印®价值的态度去看人生,看人 生的任何遭遇和苦乐,用新的视角来重估人生的 价值〇哲学不健“爱智慧的一种态度。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我反 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的创新、超越和发展。
面对苦长乐短的人生,如何坦然面对苦乐相 伴的生活呢?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念,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动力;苦似乎是人类生活的“主食”,一旦食之,你就得为之付出代价。然而很多人还是在痛苦随时可能出没的生活中乐此不疲地坚持对乐的追求,这是为什么呢?哲学告诉我们:苦乐是人的最基本感觉和体验,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们 的矛盾也反映了灵与肉的矛盾,反映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矛盾。苦与乐共同构成了姓的本质和全部,正所谓“苦乐人生”。
二、苦的存在价值。
所有的动物,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痛苦是生命个体自我保护和物种自保的基本条件,凡是对痛苦反应迟钝的动物最终都被自然界所淘汰。人对痛苦具有更强的反应能力,痛苦还可以增强人对外部事物的灵敏性,提高人的反应能力,防止面临危险而不自觉。假如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没有了痛感,那就意味着人的死亡,“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麻木是最大的不幸。正是因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能发掘痛苦的积极意义,才更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人只有在发现苦中有乐,苦尽甜来,才对自己、对生活、对前途有信心。
痛苦让人摆脱死气沉沉的感觉,让人激动,让人奋发。赫胥黎说:“没有哪个聪明的人会否定 痛苦和忧愁的锻炼价值。”人在痛苦中走向反省,走向成熟。如果人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对待和展望人生,他就能在人生的苦难中乐对人生的苦难。痛苦有助于形成人的忧患意识。痛苦是忧患之源,人的很多不幸莫过于对于悄悄降临的危险全然无知,一旦意识到危险的降临却又措手不及,从而错失良机。当然,有忧患意识并不是让我们将有限的痛苦无限的延伸,而是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将来,才能有备无患。
探讨苦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正视痛苦和改 变痛苦。正确的认识了苦,在你遇到困难、痛苦、不如意的时候,你才能够不苦恼、不沮丧、不泄气,因 为你已经知道,有乐必有苦是必然的,所以你会平心静气的去分析遇到的困难,从而找出苦产生的根源。人不能因为苦而悲观、消沉,他应当相信在与痛苦抗争之中,以及在征服痛苦之后,生活中就会多些阳光,少些阴影。
三、如何在苦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乐。
苦乐原来只有一线之隔,快乐是一种思想吗,思想快乐,你才是一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情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站在了快乐的一方;快乐是一种个性,有的人生来悲观,有的人一生豁达,快乐自然就跟着来了;快乐是一种美德,它不仅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和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愉快。避苦求乐是人生之必然,而多苦少乐却亦是人生之必然。活在今天,面对现实,驾驶自己,接受别人,热爱生命,让快乐成为你生命的本质,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给快乐留一块空间。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感到快乐的心灵。一个成熟的人能把握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他在一趟种享受,而不是压力。大哲学家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们说快乐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别人要让你不快乐,先要得到你的同意。
你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在别人手里吗?快去 把它拿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