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体验,现代幼儿教育呼唤体验教育,体验强调的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一定的经验。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充分发挥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积极的自我体验;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识、体验周围事物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来构建知识、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经验,让幼儿更多的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从而养成自信、合作等良好品质,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有力推进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最终让幼儿感悟到体验的快乐,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实施立足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兴趣是尝试体验的先导,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知识,使他们主动地融入情境之中,并有效地将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在生活中我们将一切视点放在幼儿身上,倾听幼儿的心声,揣摩幼儿的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形成师幼互动,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习得知识,积累经验。
(一)追随幼儿兴趣和经验,构建主题
纵观我园三个年龄段的主题内容,无不显示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师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充分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幼儿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生成许多受幼儿欢迎的主题活动,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如小班主题“我的家”,以幼儿熟悉的“家”为载体,通过主题系列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中班主题“我来替您捶捶背”,是以重阳节为主线展开的,借助这一主题的实施,幼儿们充分体验到了关心祖辈的快乐;又如大班主题活动“神七升空”,这是一个完全来自于幼儿兴趣的主题,实施过程中,组织幼儿和家人一起收集有关“神七升空”资料和制作“神七”的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想了解“神七”的愿望,这样不但扩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更体验到“神七升空”的自豪感,这些主题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我们充分利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唤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重组已有的经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展。
(二)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生成主题
震惊全球的汶川大地震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感动着世界上的人们,同时也成为幼儿关注的“热点”,大班组老师及时捕捉了到这一信息,生成了《“汶川”牵动我们的心》的主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有教师与幼儿共同剪报收集“地震图片”的;有“我说地震”的安全教育活动;有观看地震录象……通过一个个活动,幼儿对汶川的地震有了更深了解,并自发地萌生了“那里的人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想法,于是,“我为汶川设计家园”的艺术活动便产生了,从而使生成的主题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深入,同时,注意在主题网络中留出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和幼儿根据实际的突发事件等生成相关的主题。有效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快乐地发展。
二、教学实践注重体验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专门设计的情境脉络中渗透了教师的教育意图,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帮助幼儿积累知识、提升经验,形成一个专门的体验式的教学环境。
(一)在户外自然情境中习得体验式的认知方式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自然界中富有生机的花草树木,丰富多样的虫鱼鸟兽,变化无穷的风霜雨雪,这些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世界都是幼儿体验自然、感知生命的最佳素材。我们利用幼儿园周围的街心花园这一自然情境,让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变化。小班的幼儿认识花草时,可以直接带幼儿到草地上与小花草交朋友。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后进行讨论,从而开始关心起小草、小花的成长,他们会说:“小花为什么你是红的、小草变黄了……”,有的幼儿甚至对小草说:“小草你为什么长得没有小树高?、小草你吃什么呀?”幼儿从对小草的关心和爱护中认识、观察小草,形成了一种体验式的认知方式,更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在社会交往体验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融入社区,与成人接触,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这样的机会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如带大班的幼儿去逛超市时,只允许他们带10元钱,要求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不能找老师帮忙。幼儿遇到的难题当然很多,找不出自己购买的物品,买多少才不会超过10元钱,大家都想买同一物品而物品存货不多时怎么办等一些问题需要幼儿们自己解决,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也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幼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做事的能力也就不断地提高了。
(三)在集体活动体验中学习共同生活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在实践中,教师主动将幼儿的学习、发展与一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有关“自我保护”、“关爱”、“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活动内容,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更多地将之渗透于幼儿的课间、散步、用餐等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相关经验,尽情享受体验课程的乐趣。
进行探究性活动时,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互助,共同分享经验,这样既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更发挥了群体力量,让幼儿获得分享智慧的快乐。又如:活动中幼儿会因为伙伴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发生很多议论;活动时伙伴弄坏了玩具时,幼儿会各有各的态度,责怪的,同情的都有,这时候我们便把幼儿的情绪引导成为一种集体共同的挫折,让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鼓励幼儿主动向他人表示友好,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力量,产生了共同生活的责任感,这样他们懂得了理解他人的欢乐与痛苦,懂得了宽容,在班级里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小社会,在体验活动开展的每个主题中,幼儿与幼儿,包括幼儿与教师间,会产生广泛的互动和合作。如外出活动前期小组计划书的制订、活动中期大组信息收集交流后的统计、活动后期的各类游戏及创作活动,都需要幼儿通过合作完成。幼儿在交流、商讨、合作中自然地体验了同伴的友谊,体验了互助与竞争,体验了群体的力量与成功的快乐。这种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合作行为,在幼儿亲身合作的过程中时时地感受着,并不断地发展着。
(四)在区域互动体验中学会思考
区域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也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操作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所以,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提出了“幼儿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互动”策略。各班级和年级组对“如何将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研讨,并设计了“幼儿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互动”记录表。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既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了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在互动中老师和幼儿成为了朋友,相互交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学习友好相处、合作的规则,幼儿和幼儿之间关系更融洽,他们在活动中自由分配、承担任务,他们有的选择表演,有的选择设计,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形成了热烈的幼幼互动局面,气氛活跃。
三、教学过程关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体验成功
由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对于教师设计的同一体验环节。幼儿却可能经历了不同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有的幼儿有所体验而有的幼儿却没能体验,教师应注意尽力保证全体幼儿的体验.否则将使后续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如在“看谁垒得高”的体验活动中,幼儿
用积木搭高楼,为了避免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没有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要求搭两层楼,如果你觉得还能搭就可以再搭上去,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就应在了解幼儿能力的前提下给予不同幼儿不同层次的任务,保证幼儿体验过程的有效性。避免“轻而易举(没有困难)”或“力所不及(困难太大)”两种极端情况。
在探索实践中,体验活动为幼儿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体验活动充实了幼儿的生活,扩大了幼儿活动领域,密切了幼儿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品质与特长,促进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体验活动充分注重了幼儿的感受,感觉,感知,而老师也转变为孩子“学习”中的大伙伴,合作者。只有当幼儿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到体验活动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实现教育目标才不会是空洞乏力的,幼儿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才切合实际。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去寻找适合幼儿学习的新途径,让孩子们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让他们自己去领略人生的乐趣,感悟生命的真谛!
第二篇:领悟与实践体验式教学
领悟与实践体验式教学
南阳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徐香爱
在我的认识中,所谓体验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直观观察与感受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而真正使我接触、认识体验式教育,则是通过我园参加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摸式研究”,随着对课题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生态体验教育理念使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真实,更加自主。在生活化和游戏化的体验教育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与道德发展取得了真正的综合,幼儿的发展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广大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寻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真谛。对于如何让幼儿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如何实施真正的体验式教学,在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感受。
一、体验式培训中让教师自己先了解体验
在课题的初始阶段,我们的教师都能认识到生态体验教育观念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一种创新理念,同时又觉得它高不可攀。原因是教师们没有真正领会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更不知道如何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组织体验式的教研培训活动,让教师们每个人自己先来做体验者,参与到体验式活动中,自主地去体验,去反思。如:在体验活动《读图、画图》中,有的教师去读图,其他教师都参与画图。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方式读图人只根据自己的认识先讲述,画图人不可以提问;第二种方式是读图人讲述,画图人可以根据倾听到的和自己理解的进行提问,在这个活动中所有的人都是体验者,活动之后大家有了真实的体验和反思,他们认识到读图要整体把握,还要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交流,画图时要条理清晰。教师们从中反思到:老师眼中的东西不一定是孩子眼中的东西,而孩子眼中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教师眼中的东西;教师应以孩子的眼光与孩子交流;教育孩子时要多一点等待,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老师们这才真正体会到第二种方式——允许提问才是更好的,不要一味地控制、压抑,而要让孩子们述说。诸如此类的培训活动都会让教师们自己先做一个体验者,去真正感受什么是体验,怎样去体验,为今后在教学中实施体验,做好前期准备。
二、引导教师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内容,使幼儿的体验更加真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将主题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们亲历的生活经验挖掘出来,让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真切。
在小班主题活动《老师的爱》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以“爱”为主题的电视画面引领孩子们回味着在
幼儿园的一天,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在每个活动,每个细节中对自己的关爱。孩子们在爱的图画中寻找着自己和老师在一起的片段,来园时的拥抱,开饭时的关照,午睡时的呵护,哭啼时的抚摸等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由此想为老师捶捶背,再给老师端杯水,跑进老师的怀抱,大声地说:“我爱你,老师!”最后再给老师一个亲亲的吻。在活动中,师幼的情感得到升华,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更加真切。
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1、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开拓幼儿的体验
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削弱幼儿的感受,而且容易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使幼儿多方面获得体验,使之更加深刻。如:在语言活动《国王生病了》中,首先让孩子们通过观看表演,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幼儿亲自体验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国王在王子陪同下做运动,使孩子们体验到过度运动也不利于健康,同时领悟到国王没有亲自参加运动,他只是在看别人运动,所以病没有治好,最后孩子们总结到:合理的运动才有利于健康。这个过程是让孩子们自己在运动中去领会故事的真谛,活动的最后,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份计划表和运动图画,让孩子们自己制作一份“运动计划表”,在选择和贴图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如何健康运动,这一环节让教学与幼儿生活拉近,让教学融于生活,这一体验形式使孩子们对活动的体验更加丰富。
2、创设游戏情景,增进幼儿的体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中的幼儿最和谐、最真实、最自然,获得的体验也更深刻。在大班社会活动《有朋友真好》中,为了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经验,老师不仅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而且通过一个个游戏,让幼儿学习到了交朋友的方法,从而体验到朋友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快乐。开始,为了给孩子们营选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老师随着一段美好的音乐朗诵出一段优美的话语,引发幼儿交朋友,让他们放松心情。接着设计了“掷骰子”的游戏,根据骰子上的提示引导幼儿与新朋友进行交流,如:骰子上写着“和你的朋友面对面坐好,看一看他长得什么样,穿什么衣服”,“问一问你的朋友喜欢去哪里玩。”“学一学你喜欢的动物,让你的朋友猜一猜”。通过这一体验交流环节,朋友间从陌生到初步了解。接下来的体验游戏活动“神秘的旅行”更是让孩子们在相互搀扶过程中体验彼此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由于在这次“神秘的旅行”中有一位朋友是蒙眼人,另一位是搀扶者,因此,孩子们彼此的体验都很真切,有的朋友就说:“我蒙上眼睛就像钻进恐龙肚子里”;有的说:“我很想谢谢他”。在最后的体验之思交流中,就有小朋友说:“有朋友真快乐,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在整个旅行中,孩子们都是用心在体验,真正感受到朋友间的关爱与信任。在这种游戏情景中,孩子们的体验发自内心,他们是用心灵在体验,也从中寻找到快乐。
3、设置恰当的问题,诱发幼儿内心的体验
在体验活动中,幼儿是体验者,教师既是体验者又是引导者。所谓引导者,就是要用恰当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回忆、联想和思考等,同时引导幼儿用心去体验,如在亲子活动《妈妈爱我,我爱妈妈》中,教师及时提出“宝宝,你小时侯是谁喂你吃饭的?谁给你洗衣服?”“妈妈还为你做过什么?”再请妈妈给你讲一讲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事。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提问要具有灵活性,问题要紧扣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时刻关注幼儿需要,利用一个又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将他们的体验引向深入。
四、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巧妙地引导幼儿自主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去体验是关键。教师们在活动设计中把这一点作为重要内容去思考,然而有些想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难体现出来。例如:在《有朋友真好》活动中,朋友由陌生到初步认识这一环节,开始老师设计的是让两个朋友面对面相互聊天,可孩子们不知话从何说起,几次的交流都不深入,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改为游戏“掷骰子”后,孩子们有了要说的欲望,相互交流很真实,很快孩子们内心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再例如:在“神秘的旅行”环节,开始只是让孩子们相互搀扶去旅行,孩子们盲无目的,提醒也不到位。后来教师先示范再让孩子们体验,孩子们只是觉得是走过场,也得不到真实的体验。最后,教师只示范前两个障碍,以后的行程让幼儿自己去体验,整个过程孩子们既明白如何去做,又能真实体验到相互搀扶的感受。在这反复的推敲修改过程中,孩子们才真正进入到自主体验中。
对幼儿而言,只有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亲身体验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才是“真知”,才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正是在体验着“体验式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师才真正获得了教学的真法,我们的孩子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着真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生物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生物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生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生物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让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自主体验以及探索,才能够有效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1]。因此,要重视生物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以便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实施生物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生物知识,且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长此以往,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改进当前的生物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是改善生物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措施。体验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作为依据,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或实际情境,让学生可以真实体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体验式教学法能够使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
二、高中生物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情境,以提升感悟能力
还原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式教学法,还原情境具体指对生物知识进行还原,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以及感悟高中生物知识。例如,在人教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材料,即两盆相同的植物,将其中的一盆放置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处,另一盆则接受阳光照射。教师要先解释光合作用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绿色植物才能正常释放氧气,否则只能释放二氧化碳。解释完理论之后,便可以展示准备好的植物;随后在放置两盆植物的密闭容器中放入燃烧的火柴,火柴被置入后,学生会发现其中的一根火柴燃烧更旺,而另一根则是立即熄灭。由于高中生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快就能明白光合作用的原理。这时,生物教师可将植物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的原因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这一知识点。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对情境进行还原,能够使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感悟与接受,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改善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是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及生活经验快速理解生物知识[3]。例如,在教学“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长跑运动的相关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参加长跑运动后的特殊感受(浑身没劲、肌肉酸痛、大口呼吸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应及时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告知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酸痛以及喘气等特殊感受,及告知学生感觉浑身没劲以及肌肉酸痛的原因是:有氧运动无法提供充足能量,需要进行无氧运动才能补充细胞能量;在进行无氧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就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出现会导致肌肉酸痛。运动之后需要大口呼吸的原因是:身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需要大量氧气,只有通过大口呼吸才能够获得所需氧气。这样,学生结合情境回忆自身经历,并在教师点拨下,准确地理解与掌握了生物知识,并从中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
3.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是进行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根据高中生物教学需要设定角色,并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识以及增强生物学习兴趣。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只需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以及场景设计参考意见,并点评角色扮演效果即可[4]。例如,在教学“氨基酸”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氨基酸的角色,随后进行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课堂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积极推广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春荣.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优化高中生物教学[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4):178.[2]吕秀芹.高中生物学体验式教学的流程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3,38(1):17-19.[3]邱雪松.体验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3.[4]张举扬.“过程体验式”教学法:一种高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法[J].文理导航(下旬),2011,(1):39.(责任编辑 黄春香)
第四篇:在体验式教学中丰富理论探索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中丰富理论探索实践
作者:徐明康 转贴自:云南省委党校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
5-12-30 文章录入:hanping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由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龙弟、培训部副主任徐明康带领,第十期理论骨干班28名学员于11月26日至12月7日赴陕西省各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在体验式教学期间,除了对陕西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热点、难点进行跟踪调查外,还特别邀请了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郑志飚,教授冯光、范增录分别讲授了《延安精神》、《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陕西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思路》等专题讲座。此次考察的重点是:
1、延安精神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3、陕西西部开发的经验借鉴。
这次省外体验式教学,主要选择了西安、延安地区。在体验式教学中,第十期理论骨干班30名老师和学员主要考察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历史博物馆等地,亲临了革命圣地——延安,目睹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体验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陕西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考察,使学员们对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性思考。
一、延安精神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的渊源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八个大的方面: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④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⑤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⑥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⑧民主监督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既是执政党的执政理论的支持体系,又是执政党基本的执政资源,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没有延安精神,就没有执政党的理论基础;没有延安精神,执政规律的形成也就势必还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为此,延安精神示执政党执政理论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一定的主观的精神意识是一定的客观的物质存在的反映。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深刻的社会基础。表现在:
1、历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延安精神形成的直接原因。1941年至1942年,解放区面临着严酷的军事斗争和严重的财政困难。为战胜困难,党领导抗日军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涌现出了创造抗大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英雄群体。经济困难是形成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2、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形成延安精神的决定性的主观条件。延安时期,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干部和党员的马列主义和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已成为全党的新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从而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3、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富于革命的传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动力因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陕北开始传播。大革命失败后,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举行武装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延安成为党中央的所在地以后,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使延安成为中国当时经济上虽然落后,而政治上却是最先进最民主最革命的地方,这为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4、中华民族复兴是延安精神的思想基础。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铸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即朴实无华的求实精神、刻苦耐劳的自强精神、反抗黑暗统治的革命精神、抵抗外敌入侵的斗争精神、襟怀豁达的乐观精神。而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的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结合,延安精神没有离开中国人民的文明大道,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民族之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5、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结晶。中华民族富有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几千年来革命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在井冈山时期产生了井冈山精神,主要内容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锐意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长征过程中产生了长征精神,主要内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互相关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坚持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些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延安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延安精神至今仍对中国社会发挥着以下作用:
一是育人作用。即用延安精神鼓舞人,用延安精神塑造人,用延安精神激励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既坚持用自己创立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又处处率先垂范,以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鼓舞、激励和培育一代历经艰险考验、意志坚定的革命大军,才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显然,正是我们党用延安精神培养起来的那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经过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才有我们的今天。
二是凝聚作用。即把全党全国人民凝结为一种民族精神,形成社会的主流精神意识形态。在延安时期,我们党进行过全党整风、搞过大生产运动,又对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促使全党统一了思想,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又有了纯洁的革命组织,也树立了令世人佩服的优良作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才带动、感染和吸引了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推翻了三座大山。如果没有延安精神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就不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三是导向作用。即把延安精神作为行动指南,规定社会成员理想、信念、“三观”的价值尺度、衡量标准、基本走向。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加强对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促使所有的革命者都胸怀远大理想,扎扎实实地奋斗。这种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不仅在当时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四是创新作用。即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特色,本身就创新,它告诫我们,社会主义要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党所从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无先例,又不能照搬别国的做法,只能靠自己探索和创新。
二、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立足于历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又辅之以科技、教育、旅游等资源的渗透,使该省文化产业具有本地区的特色。其特点是以历史文化开发为主体,以现代文化创新为补充。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科技方面。陕西具有科技力量方面的优势,是全国的科技大省之一。该省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107.89万人;有科研机构1061个,在这些科研院所中有101个优势专业和学科,其中全国唯一设置的专业有17个,居全国领先水平的专业方向有50个;陕西是全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陕西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兴未艾,以西安、宝鸡高新区和杨凌示范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形成,其中陕西高新区是中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杨凌示范区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均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高新区之列。
二是在教育方面。陕西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层次高、实力强。该省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学生数58.39万人,有国家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所高校(交大),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三是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陕西是文物文化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根”。曾经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中自古帝王朝,从西周到唐朝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该省有文物机构218个,文物藏品件数93.8万件;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窟寺、革命历史旧址等国家级文物古迹共88处;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西安古城墙等驰名中外,帝王陵墓、革命历史圣地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显然,陕西的文物价值居全国首位。
四是在文化基础资源方面。该省有图书藏量达840多万册,文化事业机构数达2110个,从业人数达17000多人,艺术表演演出场次达2.2万次。在文学、艺术、文艺评论方面都有全国一流的名家,是全国的文化重镇。目前,陕西自然风光旅游点不断增加,品位不断提高,影响日益扩大,著名的有华山、黄河壶口瀑布、太白山等。省委、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纳入投资体系的总盘子,进一步强化了挖掘潜力加大利用的可能性。
三、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步伐加快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提出要实现经济强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从开发模式上立足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依靠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某些领域超常规发展,不断增强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在“十一五”规划中,该省制定了“二四六”经济发展战略,即二抓好,四创立,六打造。“二”,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即创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重工业基地、渭北绿色果品基地、陕西现代中药基地。
“六”,即重点打造①高新技术、②能源化工、③旅游、④军工装备、⑤果业、⑥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通过六打造形成强劲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产业链的延长又推动高附加值优势产业滚动发展。“二四六”战略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加速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发展壮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加快陇海沿线城镇带动关中特色城镇群建设,促使生产力向优势区位聚集,形成规划科学、结构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围绕“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思路,有利于强化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取得资金支持,实施优果工程,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既能创地区特色品牌,又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四是加快建设陕南现代重要产业基地。充分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建设以“绿”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这种做法,将经济与生态、环境与效益较好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陕西与云南均属西部地区,二省在西部开发中对资源的配置方式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陕西在交通、信息、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文化设施等方面遥遥领先,而云南仍处在内陆闭塞状态。为此,借鉴陕西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云南生产力和跨越发展已是历史的必然。需要指出的是,跨越不是对历史阶段和经济形态的逾越,而是对新的历史可能性的重新选择。任何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等级,从而形成高生产力与低生产力的差别。云南处在生产力较落后的时期,它的发展不应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道路,而应以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用捷径的方式借鉴高起点的发展模式来促进本地区生产力跨越发展。
为此,借鉴的实质就是实现跨越,结合陕西西部大开发经验,云南开发模式是否可作以下设想:
1、可持续发展模式。处在西部开发战略的中期阶段,云南有必要借鉴陕西省走向发达过程中对资源开发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在开发中审时度势在保护区域资源方面承担应有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实现辖区内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统一、均衡运转。区域内资源是本区域的专利,经济的损失莫过于资源的流失,资源的开发本是一个物质转化过程,只有将资源开发的主观愿望与资源的维持能力保持在相对适应的协调之中,资源供给量才能满足本地区发展需要。云南具有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突出优势。云南开发模式应选择以环境保护为本的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资源耗费为代价、以环境价值为效益的粗放型开发模式,选用具有云南特色的环境保护优先、生态效益为重、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型开发模式,应把保护当地现有资源作为云南“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原则。
2、市场运行模式。西部开发属全国性机遇,谁能获利,取决于区域竞争能力的强弱。云南开发已不可能采用指令性计划强制资源配置,只能依赖市场规则,遵循市场规律,这就要求省委、省政府依据市场需求对区域内的开发目标、投资场所、原料基地、市场份额进行规划和调节,多种所有制实体要依据市场需要主动发现市场、开发产品、创新技术、培育品牌、有效供销,从目前的数量扩张、成本优先战略转变为产品差别化、高附加值化。当前既要防止低效益、有污染的产业流入云南,又要防止优良资源流出云南,要以获取地方永久性利益为开发的终极目标。
3、均衡发展模式。云南发展既要考虑“效益优先”,更要考虑“兼顾公平”。对边、穷、老、少的贫困地区和民族贫困地区采取政策扶持是经济发达国家稳定社会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用计划手段调节利益分配关系,缩小地区差别,这是云南开发中应引起中央财政重视的问题。
4、重点突出型模式。均衡发展与重点开发是辨证的统一。结合云南实际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开发战略,瞄准能以点带面、具有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聚集效应、关联效应的重点区块,率先布局与投资。重点是: 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烟草、冶金、化工、医药、机电、橡胶、花卉、果蔬优势产业。
②旅游资源开发。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民族文化大省的形成。
③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口岸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④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强化运用技术的推广,注重省内人才培养和省外人才引进。
上述开发模式的选择,不是独立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不过在具体运用中,力求突出各自的作用和从不同角度上体现出各自的模式特点。
四、对体验式教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省委党校对理论班实施外出体验式教学的决定,是对理论班的一种政策待遇,既体现了省委党校校党委对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又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选择。
为此,此次社会考察的重要性有以下方面:
1、对2个月以上培训的班次进行体验式教学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2、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务虚与务实的联系,是提高干部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3、社会考察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充信息,积累经验。
4、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通过社会调研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准备。
第十期理论骨干班赴陕西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学员反映好,收益较大,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有以下经验:一是省委党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二是培训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三是体验式教学目的明确,组织合理;四是陕西省委党校给予了大力支持;五是理论骨干班党支部发挥了党组织的作用,学员间发挥了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理论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提高培训效果就应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深化理论学习,丰富党校的教学内容。
第五篇: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王琛芳
生态体验让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感动,体会美好人生,在体验着自我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我校以生态体验课题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以原生态的课堂为依托,融通三重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魅力课堂。我们信守一个诺言:“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创新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
一、专家引领,净化心灵
“只有先感动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谈论和实施教育。”感动是教育,也是生命最动人的节拍,是教育得以发生的精神引线。有句教育谚语:“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感动自己生命的体验,何来力量去推动、摇动和唤醒学生,诱发他们的生命感动呢?因此我校多次请来央教科所刘惊铎、姚亚萍两位教授为我们作有关生态体验的报告,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互动中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生态体验的真谛,在一个接一个的亲验活动中,震撼着教师的心灵。
二、理念支撑,焕发活力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用心诠释着生态体验的内涵,生态体验主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体验者(学生)经历生命感动,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生态体验是实现教育由教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校教师积极寻找生态体验的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从“情境体验,角色体验,主题体验等”多个教学场景中,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对话和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样态。我校教师经过多次培训,研究、探讨,使我校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1、营造生命律动的体验课堂
没有生命感动的课堂教学是缺乏动力支持,很难入脑入心。因此,我们努力打造有生命律动的体验课堂。我们在生态体验教育的课堂教学探索中发现,科学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成为让师生“怦然心动”的过程,日常教学也可以充满精神魅力,焕发生命的活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着我们的课题探索,学生在课后这样写道:“您的声音虽轻,却有一种韧性。您丰富的表情加深了我们对课文的感悟,您充满活力的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如醉如痴。”学生在这种情景和氛围中,熏陶日久,学生便会渐渐地用心灵回应着教师的真情感动,师生之间会出现高频度的心灵对话,生命的音符在不停地跳动。
2、创设情感互动的人文课堂
真心地走进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选择诗意的栖居,他们洋溢的热情和全部的信任,真的能将人融化。在课堂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力求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以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为引导,以身示范,以情动情、以情传情,师生共同体验,学生情动于心,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进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与人性的光彩。
3、构建师生共赢的个性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生态园地。在这个生态园地里,教师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力,吸取丰富的知识,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逐渐成熟,绽放绚丽的花朵;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这样的课堂才会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适合教师创新发展、学生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园地。
4、挖掘生成资源的智慧课堂
课堂是一个多变、复杂的动态场,教师要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随机应变、敏锐捕捉,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运用教学机智、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驾驭课堂,顺学而导,在教师的捕捉、点拨、引导下,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三、付诸实践,异彩纷呈
再多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付诸于实践,我校教师努力在实践中丰富着生态体验的内涵:
1、生态课堂铸就人格培养的体验场
所谓体验,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己去感悟,去提升生命智慧,唤起生命的感动,让生态体验以它最纯朴,最自然的形态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感动,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我校教师千方百计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各种有效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融通自我、自然、他人的三重生态中感悟生命,蜕变重生。
生态体验讲究的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1)亲近自然,回归本位,打造自然生态课堂
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处理了“知”与“智”的关系。智育是教学“原生态”的根,忽略它,教学中就会出现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那只能称作在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教学中保持了“智”的开发,智慧就能让学生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学“原生态”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石头里的风景、沙子中的灵魂,去开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体现教学的文明。
我校科学教师在执教《认识大树》一课时,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抱一抱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了解大树,热爱生活。有的学生索性躺在了大树底下,仰视那树冠,那参天的大树顽强的生命力给学生以震撼,在感悟人类渺小的同时,了解了自然的伟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爱的萌生。
在日常生活中,道路旁、大树下,小河边„„不起眼的卵石到处可见,张旭老师组织学生经过挑选,再把捡回的卵石洗干净后,根据卵石的形状进行造型游戏。本节课,老师把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作为丰富学生体验的媒介,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同时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现实的生活情境是小学生感受生活的一个朴实而开放的大课堂。张惠玲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写自己,把观察、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里诉说着自己真实地感受,把眼中的老师描写得栩栩如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张老师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紧扣学生的生命发展,切实把学生放在习作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抒写人生,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作文,学会做人。我想,这样的作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作文教学。
在朴实的课堂上,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朴实往往是在我们自然、随意的教学细节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豪华的课件,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
我校刘洋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产生了爱校、爱树的情感。课后,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的影响,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而这些内容的体现又丝毫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是自然的、和谐的流露,可以说是不经意间见真谛。
(2)相互交流,沟通你我,创造类生态环境
所谓类生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校教师十分重视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与他人交往的类生态环境。走进我校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充满爱的旋律,教师已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和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学生每一次发言后,教师都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喝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信息传递中达到情感互动。教师就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教室就是学生最快乐的学园。
胡艳老师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她提出小组合作中的几要素,关键词为: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赞赏、学会感激、学会倾听、学会低声讲话。这些关键词学生都记在了数学书第一页,学生张口就可以说出来,学生对这些要求已经烂熟于心,这不正是良好的育人教育吗!黄老师的写字课上不仅教学生写字,还注意学生的写字习惯,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书法作品的互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欣赏他人。
(3)启迪心灵,产生共鸣,诱发内生态感动
内生态是指人生命安顿的心灵之地,它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情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关注情感上的学习才能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而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我校音乐教师在教学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过程中,先给孩子们介绍这个动人故事的发生背景,之后再让他们欣赏音乐。在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田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这个音乐可以带来忧伤的感觉?同一种旋律经过节奏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感觉吗?”等等,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使他们逐渐养成“欣赏音乐作品——情感体验——延伸思考”的思维方式,慢慢拥有“日渐丰富的情感体验”。当音乐融入情感,心灵产生震撼,你能感觉到学生的真情随音乐涌动——很多孩子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小脸蛋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这种人性的感动,将会以稳定的状态定格于学生内心,并伴随他们终身。
语文课上,张荣老师动情地朗诵,优美的解说,顷刻间赢得了学生的敬佩,接下来在指导学生朗诵《美丽的集邮册》时,张老师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境界,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在深悟美读中享受着语文。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陈莉娜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自我感悟。对于课文主题的处理,陈老师并没有仅仅定位于“不要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而是将主题进一步深化,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切身感受的环节,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深入学生的心灵。
2、个性飞扬打造师生发展的动态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激励、赏识、尊重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态场。
如果说让学生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是学校需要营造的基本生态,那么,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需要,则是在另一种境界上给与学生生活的高质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作另类回答;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师生可以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特殊乐趣,并可获得教案预设目标外的丰富收获。自主、创造和潜能的释放是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基本音符;心灵的自由驰骋、智慧灵光的不断闪现和生命色彩的斑斓是学生生命灿烂的共同旋律。
(1)和谐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构筑有关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基于差异的共同体。如教师让学生共读一本书,各人按自己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每一个同学发出声音犹如交响乐团在和谐地演奏,音色、音阶都不同的乐器发挥其差异性,和谐地发出音。
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激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在学习共同体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欣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会接纳,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接纳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相处、交流。学会承担,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共同体”其他成员负责,协同努力,为“共同体’,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学会交往,在参与共同体学习过程中,学会交往、沟通的技能。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启迪学生主动发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进入忘我的数学探究世界,打造魅力课堂,铸造了师生共鸣的思维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意了学生个体感悟的差异性,给学生创设了发展自我的空间,把提问题的权利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我们想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有发展。
王先梅老师的《乘法计算》一课,创建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探索,然后对比、评价,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只是在旁边予以组织、引导和画龙点睛的评价。教学语言简练、准确,逻辑性强,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参与比较有效。在听课时,我们也主要观察了学生的表现,重点观察了学生对教师组织的活动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效,思维含量有多高,是流于表面还是深入实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在发展。
(2)凸显智慧、塑造魅力教师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这样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做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做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对话的“组织引导者”、学业的“评价者”,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新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课堂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让课堂的每一分钟成为师生共享的生命历程。”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座右铭。因此,在很多课上你都会看到老师们独到精巧的设计环节,都能体味到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安学文老师的体育课既有规范的训练内容,又融入一年级孩子喜爱的游戏活动,扔纸飞机看似游戏,实际又包含了投掷技巧的训练。黄丽芳老师的《马到成功》以“马”字在中国文字历史中的演变为开端,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又渗透了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史,最后以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为提升,练习的过程中配之以舒缓的古筝乐曲,调养情趣,相得益彰。秦莹作为一名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很大进步,她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为电脑课注入了兴奋剂。张颖老师的《小数性质》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超市价签引入,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去猜想、验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言面广泛,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适度的自己阅读理解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学生发言后注意发动学生对其发言给予评价,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曹东梅老师《一夜的工作》注重从内到外多维拓展,在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意境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背景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难,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韩续辉老师以春天的图片引入新课《春天的手》,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情景中,从而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杜军芹以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李梅老师在指导学识字中,抓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放鞭炮”、“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快乐识字。儿童时期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的。温静老师巧妙地挖掘了教材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老树爷爷一起讲故事,让课文更加丰满,课堂更加丰实。崔颖老师的《理想的翅膀》从图片和音乐的适时地引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多向感悟,引导学生想象,把文本中简约的语言变为生动,变为丰满。许多老师在讲《方向》一课时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而李辉老师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认识了方向,在同学们排队上楼的过程中,老师在每一个转弯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再次辨认自己前进的方向,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方向的变化。
正是这一个个充满睿智的课堂,验证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生态体验,一路如歌”就让我们在生态体验课堂中,相生相惜,共生共荣,同创和谐美善人生境界。在体验中珍惜各自的生命感动,在体验课堂的平台上诉说、对话沟通和互动分享,在人生交往中打开友情之门,在合作探索中相扶前行。让我们在这片谐美的生态体验课堂绿洲、心灵绿洲里,不断陶养自己的心性,一同拥有更加健康的人格、靓丽的生命样态。以上就是我校在生态体验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我们把点点滴滴的思考梳理成章,与大家交流,也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
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文化,丰富多彩是其重要特征,我们深知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递知识,而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在于使学生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由知识文化观向智慧文化观转变,让教育回归智慧、回归生活。而“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创造美,美在和谐中。为此我校将这一理念移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追求师与生、讲与练、导与放、思与悟、人与文、情与理、预设与生成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合、融洽,营造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