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体验式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校本开发、校本实施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个学科,分别要完成三周、十天和270学时,需要获得6个、2个和15个学分,其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隶书于德育校本课程范畴。从2004年开始,我校德育处开始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进行开发,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学校特色。
一、“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我校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和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需要,我校于2004年自主设计开发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尝试探索社会实践课程新的实现形式。
1.课程模块
为便于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学校根据课程组织的地域范围,把人生远足体验式课程分为市内课程、省外课程和国外课程三个模块。
市内课程是的“人生远足”课程的主体,每个课程单元半天至一天时间;省外课程是“人生远足”课程的拓展,每门课程单元一至七天时间;国外课程是“人生远足”课程的升华,每门课程五至十五天时间。
根据社会实践课程学分认定要求,同学参与市内、省外、国外“人生远足”课程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参与三天时间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学分计算采取“零存整取”的办法,每个学期统计一次。
2.课程目标
根据“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首都示范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通过“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使同学们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自豪的中国人、”的课程目标。
通过市内课程开发,把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北京、热爱北京、服务北京,成为真正的北京人。通过省外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丰富的教育资源,把同学们的视野从北京扩大到全国,使同学们能够亲身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成为自豪的中国人。
通过国外课程开发,合理利用全世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教育、文化的界限和篱笆,把同学们的视野由中国推向世界,让学生能够在“地球村”内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使同学们成为卓越的国际人。
3.课程内容
“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文化类、科技类和自然类。
文化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走进中国美术馆》、《走进北京天文馆》、《走进北京现代文学馆》、《走进东岳庙》、《走进宋庆龄故居》、《走进郭沫若故居》、《走进抗战纪念馆》、《走进开封、洛阳、西安》、《走进多民族的云南》等。
科技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走进中国科技馆》、《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走进古观象台》、《走进首都钢铁公司》、《走进北京钢琴厂》、《走进南宫地热村》、《走近三峡工程》、《体验上海磁悬浮列车》等。
自然类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感受自然美,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愉悦情感和审美情趣,主要包括《走进北京植物园》、《走进凤凰岭》、《走进生存岛》、《走进海南热带植物园》、《走进内蒙大草原》、《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走进蟹岛生态度假村》等。
最近几年,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拓展类课程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4.课程理念
在“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不断总结和提升课程理念的重要性,通过简洁而寓意深刻的课程理念,可以促进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消除课程开发中的很多误解和麻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人生即远足”是“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我们对这一课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概括。教育必须走进生活、贴近实际,教育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育必须终身学习,人生就是一次远足。
“主体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教育思想是贯穿于“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实施必须坚持主体教育,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必须坚持“三贴近”,让生活成为道德教育的源泉;课程必须亲历、践行和反思,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让北京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融入到经纶校园文化之中”,这是我们解决社会实践类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和谐关系的有效策略。通过参与各种人生远足课程的同学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传递,通过学生演讲、报告和主题班会等,让学校文化更丰富、更多元,让所有同学都能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浸染下成长、提升。
二、“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北京市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础上,结合我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从2007年开始,我校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把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课程开发统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经纶特色的志愿服务类校本课程。
1.课程模块
由于社区服务的范围比较狭窄,组织管理比较困难,基地建设存在涌堵现象,我们把志愿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五个方面,因此,志愿服务也就包括家庭志愿服务、班级志愿服务、学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五个课程模块。
家庭志愿服务课程模块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服务于家庭生活,提高自理自立能力。班级志愿服务和学校志愿服务主要是在班级和学校内的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服务于班级和学校的爱心活动;社区和社会志愿服务主要是在自己家庭所在社区、学校所在社区以及学校建立的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分散性和零散性的特点,我们对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根据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不同模块的特点不同,我们采取按小时计算服务时数的办法,所有志愿服务模块累计达到五天时间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学分计算采取“零存整取”的办法,每个学期统计一次。
2.课程目标
根据“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爱满经纶、爱满天下”的课程目标。
志愿服务是一项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爱的事业,而爱是道德的原点,学生有了爱就会自然产生很多道德品质。
学校希望把“爱满经纶、爱满天下”作为“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奉献爱、传递爱、学会爱,实现爱满经纶。一批批同学走进社会后,他们的爱心将回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实现爱满天下,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为推动课程的落实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还推出了志愿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实施情况,评选家庭志愿服务之星、班级志愿服务之星、学校志愿服务之星、社区志愿服务之星和社会志愿服务之星。
3.课程内容
“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能够体现爱心奉献的活动都属于志愿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范畴。
家庭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服务于家庭环境整洁和一些家务劳动的完成;班级志愿服务主要是小组合作和同学互助,侧重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和谐氛围的营造;学校志愿服务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公共场所等几十个志愿服务基地内完成,也包括元旦、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招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社会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学校、年级、班级在社区建立的各种服务基地的活动内容。
4.课程理念 在“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把志愿服务简单理解为劳动服务,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付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高度和深刻性不够,因此,学校不断总结提升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北京市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这一宗旨。
“以爱育爱”是我们提升出来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在爱的奉献中传递爱,在爱的传递中学会爱”。这一理念的提出,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品位,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课程的认识也明显提升。
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征集志愿服务标识活动,开展校园处处涌动小红帽活动,开展08奥运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国庆60周年庆祝志愿服务活动,让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
“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和“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在我校开发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已经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作者信息
姓名:杨魏
单位:江西省乐安县龚坊镇龚坊中心小学
职务:教师
电话:***
正文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二)我校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试验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
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学校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校在“三个面向”指导下,确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校新世纪办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之一。
其次学校应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作为一所教改试验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整体改革与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最后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
(二)教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教师具有有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通过综合课的研究,我们感到,我校教师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携手合作,双方为实现试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这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上佳选择,也是一条可取的、愉快的途径。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局限于学校自己内部的资源,而是要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能投身这场改革,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采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改革、融合创新的原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最终会形成具有特色学校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第三篇: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临汝镇一中
我校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坚决贯彻县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精神,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并结合我校的校本、校情及教育教学资源,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调研、探索及开发。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安排。成立了以杜须录为组长,连要卫、马建庭、权平洲为副组长,以及聂俊强、李志国、尚朝辉三位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分别明确任务,下达目标,经过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探索研究,深入开发,已初步取得成绩。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采用总——分——总的原则。即德育教研室对课程开发下达总体任务、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三位老师手中,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老师整理上报、最后把收集资料上报德育教研室,由德育教研室综合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又坚持实践性、地域性、综合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安排及培训会上,通过对老师宣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途径、评价标准等,让老师首先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即结合校情、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对学生有益于生活的一门课程,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而这门课程开发的核心在于要体现地域性,即对本校区周围农村经济发展要有指导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老师仍然是组织者,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这一任务的实施者,起主体作用,发动广大学生,调查了解、查询资料、收集与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有用、与本乡经济发展有用的资料,了解信息,开阔视野,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的意识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第三方面让学生知道社会调查,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学生集体智慧,从学生到教师,并教师到学校,自下而上,并通过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对比、综合终于完成了适合本校校本课程资料。
以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为载体,通过调查了解、查询资料等手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校园礼仪》、《法律讲堂》。
为了搞好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学校坚持贯彻县德育教研室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精神,高度重视此项任务,专门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对聂俊强、李志国、尚朝辉三位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让他们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步骤、目标任务、评价等,让他们从思想上先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能高度重视此项任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共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了解、认识、研讨阶段。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了解、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相互之间互相谈认识、谈看法,互相研讨,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任务及近期、远期目标。
2、提出方案,下达任务,调查研究阶段。学校组织老师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安排会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分解校本课程开发任务、收集资料。
3、补充、完善、分析、综合阶段。
老师负责收集学生掌握的资料,并加以补充完善、分析、取舍、综合、完成了校本教材文字的资料。
4、形成文字性材料。
将老师完成的材料收交审查、完善、补充,形成了切合本校校情,对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特长培养有指导作用的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材料中。学生从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下一步实施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据,它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活动的开展。
第四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考虑学校和社区人力、物力资源才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化的安排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本文结合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探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大课间 课程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作为一名好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校长的教育理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话语中,更应该体现在他的管理行为里,体现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1]课程领导力,是教育转型期一名中学校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培训)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全员参与、效果显著的特点。相对校本研修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似乎门前冷落。许多薄弱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根本无动于衷,具备开发实力学校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良莠不齐。校本课程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和教师都想探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弄清“校本课程”概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不走偏”
在弄清楚校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含义。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计划和活动。教育是通过课程培养人、创造人、生成人的。”[2]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想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从以上理论来看,校本课程应具有开放、民主、务实的特点,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为了统一思想认识,达成高度一致,为下一步开发课程凝心聚力,XX新城XX中学在各教研组活动中有计划地安排了三个课时来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校本课程”话题,老师们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明显增强。
二、调研校情和学情,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 “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考虑学校当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既要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其可能性,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那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摸清基本的校情和学情,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愿、能力和时间,必须兼顾学校和社区现有的设施和场地等综合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确保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高桥中学位于咸阳、长安和户县三地交界、XX西岸的XX街办XX村。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但民风淳朴。高桥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有XXX名学生,全都是本地农家子弟,家庭都不富裕。这些孩子父母要么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母都忙于农活,家庭的教育投资和家校配合跟不上。学生在文明礼貌以及学习、纪律、卫生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另外,相对来说学生思想都比较保守、封闭,胆子较小,缺乏学习生活自信,英语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汉字书写以及作文能力欠缺。
XX中学教师全部都来自农村,第一学历基本上都是中专,后来百分之九十修到大专或者本科学历。几乎一半教师在教学一线是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广大教师硬是凭着“三苦”精神(苦教、苦学、苦练)确保XX中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08年来,XX中学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网络建设特别是“班班通”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区前列,成为西安市信息化示范校。目前学校三个年级都安装了电子白板设施,教师基本上都掌握了实用技术。网络信息资源库某种程度也弥补了我校师资力量的薄弱。郭君奇、康争明、赵琦等老师还经常担纲区级培训;黄高辉、任远两位美术老师的国画功夫深厚,黄高辉老师还经常在全国各地参与交流;薛坤明、李军伟和高占学老师的书法也远近有名;王美丽、孙晓春热爱舞蹈,经常在高桥街道义务辅导村民跳舞健身。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这些老师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
只有搞清楚了基本的校情、学情和教情,才能够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避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之中,校本教材的编写最为重要。既然是校本课程,首先就得有教材有课本,校本教材(课本)和课程表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标志。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个严肃又科学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对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人力,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教材审查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教材编写的有序、科学和规范。
高桥中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组织。前期工作是结合基本校情、学情和教情组织论证,然后建立校本教材编纂委员会,招聘编辑老师进入编写阶段,最后审稿并付梓出版。
高桥中学校本课程目前开发了四个:
1、《“礼”文化研究》课程。开发这个校本课程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XX是丰镐都城遗址所在地,属周文化发祥地,研究“礼”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鉴于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欠缺,学校确定“礼”为校园文化主题,旨在崇礼敬德,传承传统文化,倡行文明行为习惯。按照《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礼”文化研究》教材的编写具体交由德育处实施,德育副校长负责。
2、《汉字书写》课程。开发这个课程理由有二:一是前面提到我校有薛坤明、李军伟和高占学这样爱好书法的老师,有书写课的人力资源,二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电脑时代学生书写能力普遍下降,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考试,写的字不成形,书写不成行以及涂抹修改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的初中生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笔顺都没掌握,更谈不上写得又快又美了。说实话,我校开发这个课程从近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进而提高应试水平,因为书写美观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阅卷评分,像包括语文在内的一些文科试卷书写好坏对评卷赋分影响很大。另外,我校开设汉字书写课程也是为了积极响应近几年各地兴起的“汉字书写大会”。
3、《电脑技术应用》课程。我校开发的这个课程和地方课程《信息技术》有所区别,可以说二者互为补充。主要考虑有三:一是作为农村学校,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在整个沣东新城来说拥有实力,我们想通过加强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增加”西安市信息化优秀学校“这块招牌的含金量。二是我校学生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户子女,许多家庭没有电脑或者说没条件上网,学校通过开设这个课程来弥补和强化学生在电脑技术应用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以便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和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现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推广,每学期每年教师和学生在电脑制作方面的比赛越来越多。因应教育教学形势,学校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如电子白板技术培训,有利于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4、《体育与健康》。开发这个课程的原因,一是我校除体育老师外,还有一大批体育运动爱好者,他们在兵乓球和篮球两个运动项目上实力雄厚。二是国家对学生体育健康与训练高度重视,在中、高考已部分地恢复了一些传统项目,像男女生1000米和800米长跑等,三是相对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体质好,特别是在中长跑方面有明显优势。学校通过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想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一些体育苗子。
四、有序安排校本课程,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教材编写好了,下一步就是实施。许多人会认为:国家和地方课程已经把学校的时间占得满满的了,哪还有时间开设校本课程;再说了,校本课程中考和高考又不考,干嘛自己给自己找累?这是目前绝大数学校迟迟未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因。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不过只要考虑得法,我想时间还是有保障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把校本课程整合在学校常规课程中。譬如我校正在试验将《“礼”文化研究》课程和每周周一的班会课整合。除常规班会内容外,班主任每次利用半节课安排《“礼”文化研究》校本教材内容,以之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或者,安排成单周或者双周上一次《“礼”文化研究》专题课也未尝不可。《汉字书写》、《体育与心理健康》、《电脑技术应用》这三个课程也可以分别整合在语文、体育和信息技术等常规课程之中。高桥中学明确要求平时初中语文课要以《汉字书写》教材为依据切实加强对学生书写技巧和书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并具体贯彻落实在作业之中。
二是在大课间开设校本课程。现在每个学校至少有一节45分钟的大课间,大部分学校大课间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也有一些学校让学生自由活动。我认为大课间是落实校本课程的最佳时段,只有将大课间课程化大课间才具有实际意义。高桥中学一周五个大课间,除周五外(用作教工大会和全校教研组活动),其余四个大课间都分别安排了《“礼”文化研究》、《汉字书写》、《体育与心心理健康》、《电脑技术应用》校本课程。当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讲座形式的大课,有班级授课形式的小课,有情景模拟形式的“心理咨询”,有篮球场的现场指导和演练,等等。大课间执教老师各司其职,组织有序,大课间内容丰富多彩,往日沉寂的校园充满了青春活力。
五、重视学校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建设,积极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有专家认为活动和校园环境也是课程,我赞成这种的观点。活动和环境建设只有纳入课程体系才能有序、科学、高品质地发展。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活动和环境建设随意性很大,随兴起意,今天搞一个,明天搞一个,活动和环境建设很多也很乱,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像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活动很多,展示很多,但忙来忙去却宗旨不明,除了作秀之外,不知还能干什么。有的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也很到位,甚至力图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但由于缺乏主题,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心浮气躁。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的活动和环境建设没有课程化。
高桥中学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学校,但我觉得学校发展规划还是很科学的。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区域和生源特点确定了校园文化的主题——“礼”,旨在崇礼重德,弘扬传统文化,倡行文明有礼风尚。校风、校训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在内都体现出了“礼”文化主题。学校对“礼”文化建设有统一安排部署。学校不但制定了《“礼”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而且分工明确:德育处负责校园文化宣传(包括标语、橱窗、专栏、经典语录挂牌、长廊布置等)工作,教学处负责教室和公共教学场所的环境布置,后勤处负责花木种植、养护包括提示语标牌设计等工作。另外,各年级各班都有自己的“礼”文化宣传专栏。对于各个负责块的活动内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最终审批通过后方可组织开展,这样就确保了活动和内容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前面已提到,高桥中学对大课间已经实行了课程化管理。每天值班老师按照大课间课表进行上课并记入课量,教务处和有关领导值班检查。当然,不管是专题讲座还是活动课都必须依据相关校本课程写出教案,没有教案学校会以教学事故问责。
对于大型建设,学校也当作一门功课对待。调研、规划、设计、实施有条不紊。前文也已提到,鉴于高桥中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和教师第一学历普遍低(初中专)的特点,学校很早就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制定有《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逐年不断加强和优化校园网络设施,“班班通”——特别是资源库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助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弥补了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严重不足,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XX中学的校本课程虽然不多,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校能够立足校本,从学校和社区实际出发,积极开发有价值有意义的、可资利用的校本课程,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认真务实的作风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所应该倡导的。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的。作为一名主管教学的校长,重视课程建构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既是转型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角色转化的需要,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实现教育梦想,彰显校长魅力,将是我长期为之奋斗的宏大目标。
(全文字数:5285)
参考文献:
[1]宋XX《名校长对教育的再思考》,XX教育出版社,2012.[2][3]程XX《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注:本文系2014年XX市校长岗位培训提高班结业论文
第五篇: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浙江省艾青中学 刘树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变,课程管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由此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①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②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似乎就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不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③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它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为尊重学校具体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断涌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一门高中学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大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近年来才被提起的新概念,使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术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校本”旨在提出一些新的课程观点和理念,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和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实践上,“校本开发”重在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模式,呼吁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简明表示如下:
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自身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德育性原则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注重做出相应的行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化以德育功能为前提。2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3 基础性原则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4 渗透性原则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从课程构建模式来说,应以国家课程开发为课程框架,结合学校实际和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渗透、嵌入,而不是另起炉灶。5 灵活性原则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然而这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不能也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况且,世界之大,千人一面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使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凸现出来。6 趣味性原则
在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参观学习等方法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如将香烟的烟气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酒精、氯化汞溶液、动物鲜血等试剂,观察发生的变化、探究烟气的成分,加深对香烟危害的感性认识。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 课程引入
如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校外的课程项目等。2 课程选择
如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中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等。3 课程改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4 课程整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当前,“3+X”高考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科分立的测试,将若干门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现行课程教学范围内的考试领域,原来纵向掘进的学科隧道,现在成为纵横拓展的知识网络,需要树立起学科整合意识,在整合中创造,在整合中超越,把教学转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课程创新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活动专题,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可采用如下方式:①专题讲座。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化学发展简史、一些最新的成就、化学边缘学科与应用技术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如化学发展史、新型电源、富勒烯、新型材料、温室效应、生活中的化学等等。②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农药厂、塑料厂、印刷厂等,了解化工生产工艺,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本校毗邻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各种与化学相关企业甚多,深入当地生产实际,写出体会文章,相互交流,学“活”知识。③科学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科学探究提供了重要渠道。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课程开发”
因在日常提到“学校课程”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一般意义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概念在日常话语系统中过于笼统含糊。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术语,其英文缩写词为“SBCD”,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而“校本课程”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极易导致课程开发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学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个别教师,如果他(她)的个人行动是有计划,以学校整体为依据的,应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反之,教师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闭门造车”,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或调整课程内容,就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整体的基本准则,纯属“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体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不能盲目仿效专家编制的教材,可以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往往以兴趣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六、结束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