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文学概论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
参加《文学概论》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
浙江省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周宗培
这次参加《文学概论》课程培训,虽然来自非中文专业的教师不乏其人,但来自教育学院的全国好象就我一个,虽然与王、陈老师以及各位“同学”只是网上相逢,但与会者阵容之庞大、课堂讨论气氛之热烈以及授课老师话语之机锋,还有一些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与相似的因应之道让我这个“游兵散勇”倍感文艺学大家庭的亲切与温暖,这一切对于促进我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课程建设的思考,也必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下面就对会议中在老师们的启发下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一、回到作品解读
这次会议,见识了老师们对作品解读的重视,也充分感受了他们解读作品的功力。比如王老师对牛汉《夜》的细读就非常精彩,而王老师转述的胡经之先生的说法“做理论的关键是把例子讲透”对我以后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事实上,我学习文学理论的初衷不就是迫于解读作品的压力吗。当初因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乃至于外国文学一样都不能割舍,所以转而投向文学理论,想一把抓,结果学得有些晕头转向,而且作品也没有心思去读了,与文学好象渐行渐远,颇有背道而驰之感,也许只有在作品解读中我才能找到一种对文学的感觉。而且,我觉得在课堂拿理论的话题与学生互动也显得勉为其难,对于我们中文类的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的小学教育专业来说,想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积累从而与我们对话多少是一种奢望。但是作品解读就不同了。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例子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后所带来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很令人欢欣鼓舞的。因为对于作品,学生就容易切入,而且每个人的接受角度都有一定的价值,对话也就显得有意义,而且在讨论中,我们还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总之,在围绕作品展开的对话中,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教师的艺术敏感力,还可能和教师形成审美共识,更会体会到相关理论高屋建瓴的穿透力。
二、关于学以致用
如果说作品解读,可以使学生感受理论的用武之地,从而产生对理论内在的兴趣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文学理论与专业方向的结合点应该可以带来他们外在的学习动力。这是我一点粗浅的想法。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教学也许可以“我”为中心,从学理上展开;但小教专业也许只能以“他”为中心。由于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小教专业,在讲授基本理论之余,我尝试把接受论与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相联系,创作论和中小学作文教学相联系。就实际效果来说,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误区,联系相应的文学理论探讨教学改革的措施,还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当然我们文学概论课没有必要追求面面俱到,因为有些问题不是文学概论这门基础课所能解决的。比如叙事文学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根据叙述学的相关理论举例讲得头头是道,但让学生学以致用,却是勉为其难的。
三、关于教材处理与作业 王老师认为在教材的使用上,大的框架宜以教材为主,具体的知识点则要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王老师和陈老师的示范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确实,我们一方面要从学理的角度吃透教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教学的角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我曾经根据课本的说法把典型形象的审美特征整合为五个统一,特别是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那一部分也整合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统一”,感觉还不错。我又曾经在文学本质论(陈老师称之为属性论,这点我很赞同)中把文学解释为:“文学是以对生活的体验为基础的作者与读者围绕语言作品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又是以这种审美活动为中心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人类精神探索的文化载体,商品社会的一种文化产业。”前者是围绕文学活动四要素提出来的关于文学的“最小公约数”,据此来探讨文学的体验特性、审美特性、语言特性、交往特性;后三者是根据当代文学三大版块(即官方文学、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提出来的,因为都符合一定的文学惯例,都融入了文学大家庭。当然,我这个说法还有一些问题未整合好,而且我怀疑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希望看到文章的老师同学批评。
关于作业,王老师确实有一套,利用网络平台,以作业促进大家一起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乐趣,真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理想语境。这让我收益匪浅,接下来就要依葫芦画瓢,着手折腾一个网络平台,好好地促进一下下学期的教学。
四、其他
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从学理到教法全方位地感受文艺学重镇北师大的教学风范,受用不尽。有些地方和我的想法暗合,使人倍感亲切,比如用赵丽华诗歌来说明文学惯例。有些地方讲解引人入胜,比如牛汉的《夜》,我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样,但经过王老师层层深入的细读,终于茅塞顿开。不过,也许是诗无达诂,个别作品的理解我有点自己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比如对韩东诗歌《你见过大海》的理解,王老师在说明这首诗消解了大海神话、大海形象的同时,还指出“这首诗表明了亲见的大海的可靠性和想象的大海的虚幻性。”(见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P61)这是不是一种过度解读呢?在我看来,这首诗和《有关大雁塔》一样,它的意义就在于解构。这些诗歌是韩东早期的作品,作为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他当时能做这样的解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事实上,在所谓“打倒北岛,PASS舒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这两首诗歌就是以它们的标志性意味而被当代文学史一再引用的。正如韩东的那首《聚会》(一个熟人/在一次熟悉的聚会中/熟练地哭泣/等待另一个人/娴熟的抚慰/这些事都能熟能生巧/你为什么不/熟视无睹?),正如苏轼那首《琴诗》,只是观念的传达,而非形象的塑造,从诗歌的审美角度来说,我感觉这首诗还是比较粗糙的。“人人都这样”那句话尤其粗暴。《有关大雁塔》我感觉好些,除了下面的句子:“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这些调侃的话显得有点粗俗,删掉也不影响整体意思。韩东我一直印象挺好,不过昨天再翻翻他早期的作品,感觉他有些诗歌特别是表达观念的诗还是比较粗糙(比如《你的手》中居然有“轻微的重量/逐渐变成了铅”这种汪国真式的句子),相对来讲,有些比较感性的诗句就写得不错了,比如《逝去的诗人》,比如《明月降临》。
同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是不是悖论呢?我觉得从总体上把握这首诗语境中的反讽和悖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复原生活画面,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释为悖论性的语句,——事实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情景只是想象之辞啊。这些年轻的诗人,他们的诗思未必那么缜密、那么理性化,毕竟他们和“无一字无来历”的杜甫不同。呵呵,我老是用我的小人之心,怀疑学者们作过度解读。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最后,感谢王老师、陈老师!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感谢在论坛上交流的各位同学!我将好好地消化这次培训的内容,并以这次培训作为契机,努力进取!
第二篇:《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1001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 总学时数:48学时 后续课程:文艺心理学
一、说明部分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 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以培养合格的高等院校中文本科生为根本目标。通过系统的文学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观,能对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为学好后续课程,初步具备文艺学方面的科研能力打下一个基础。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理论指导文学实践活动,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4.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编文本论、第三编创作论、第四编接受论。5.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作业,实践专题研讨等。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使用由顾祖钊著《文学原理新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参考书:
[1] 吴中杰 《文艺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 王先霈 《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 欧阳友权 《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 鲁枢元等著 《文学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6] 杨春时 《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 刘勰著 《文心雕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祖保泉解说)[8] 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9] 马新国 《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运熙等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其它说明:相同课程,学时上下不超过4学时,可以本大纲为准,作适当安排。
二、正文部分
导 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概论的意义﹑性质、发展,掌握文学理论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
(一)文学理论的意义和性质
(二)文学理论的内容和发展
(三)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的作用和价值,掌握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本质概论 知识要点:
(一)再现论
(二)表现论
(三)语言论
(四)体验论
第二节 文学三元本质论与初级本质 知识要点:
(一)文学三元本质论
(二)文学的初级本质 1.情感本质 2.哲理本质 3.历史本质 第三节 文学的中高级本质
知识要点:
(一)中级本质: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二)高级本质: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第四节 文学的审美特征、功用和价值
知识要点:
(一)文学的审美特征
1.审美性 2.形象性 3.情感性 4.语言性
(二)文学的功用
1.审美认识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三)文学的价值
1.心灵表达
2.社会感官
3.人文关怀
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 文学作品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掌握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知识要点:
(一)作品与文本
(二)文学作品的内容
(三)文学作品的形式
(四)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类型(1):诗歌艺术 知识要点:
(一)诗歌概念
(二)诗歌特征
(三)诗歌分类
(四)诗歌技巧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类型(2):散文与小说 知识要点:
(一)散文发展与概念
(二)散文特征与分类
(三)小说发展与概念
(四)小说分类与特征
(五)微型小说概论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类型(3):戏剧文学 知识要点:
(一)戏剧与戏剧文学发展
(二)戏剧文学分类
(三)戏剧文学特征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类型(4):影视和网络文学知识要点:
(一)影视与影视文学发展
(二)影视文学分类与特征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四)网络文学特征
三、本章学时数:10学时
第三章 文学形象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形象概念及特征,掌握三种高级文学形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形象总论 知识要点:
(一)文学形象的概念
(二)文学形象的特征
(三)文学形象的类型
第二节 文学典型
知识要点:
(一)文学典型的概念
(二)文学典型的特征
(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第三节 文学意境
知识要点:
(一)文学意境的概念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文学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 文学意象
知识要点:
(一)文学意象的概念
(二)文学意象的特征
(三)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
第四章 文学创作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创作的技巧及心理,掌握文学创作的过程及其风格流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家的素养 知识要点:
(一)生活素养
(二)艺术素养
(三)个性人格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知识要点:
(一)发生阶段
(二)构思阶段
(三)传达阶段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 知识要点:
(一)艺术知觉
(二)艺术情感
(三)艺术想象
(四)艺术灵感
(五)艺术理解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技巧 知识要点:
(一)文学技巧涵义
(二)文学表现技巧
1.叙述手法的运用
2.描写手法的运用 3.抒情手法的运用 4.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五节 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 知识要点:
(一)文学风格
1.风格的概念 2.风格的成因 3.风格的形态 4.风格与文化
(二)文学流派
1.文学流派的成因
2.文学流派的分类 3.现代文学流派
(三)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的成因
2.文学思潮与风格流派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10学时
第五章 文学接受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及其过程,掌握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接受条件 知识要点:
(一)主观条件
(二)客观条件
第二节 文学接受过程
知识要点: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第三节 文学批评性质和标准 知识要点: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方法 知识要点:
(一)伦理道德批评
(二)社会历史文化批评
(三)文本批评
(四)心理批评
(五)生态批评
第五节 文学批评实践 知识要点: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
第六章 文学发生发展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的发生与流变,掌握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 知识要点:
(一)摹仿说
(二)巫术说
(三)游戏说
(四)劳动说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
知识要点:
(一)文学发展的动因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文学的交流 知识要点:
(一)纵向交流
(二)横向交流
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
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任雪山
系主任审核签名:6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概论课程论文
【学术短论】
论龙应台家庭教育的“快慢艺术”
姓名:刘亚男
班级:12教(文)学号:12180207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庭教育,越来越多的亲子节目在各大卫视轮番上阵,见识了娱乐圈、体育圈人事的家庭教育,领略了“萌娃”“奶爸”的十足魅力,我们并没有从中得出更多的反思,综艺节目也许就是这样在人们开怀大笑后“留下一片云彩”。人们开始反思,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家庭教育,作为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龙应台是怎样看待家庭教育?本文将以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为载体,深刻探讨龙应台家庭教育的快慢艺术。
关键词龙应台家庭教育熏陶家庭作业性教育
她将自己任命为燃起一把火的热情社会参与者,她不满文化现状,被誉为偏激的女斗士,也被誉为情感泛滥的文学家。她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她客观批判,辛辣讽刺,她文笔犀利,寒气逼人。没有三毛的传奇浪漫,没有张小娴的情意绵绵,更没有张晓风的柔美灵动。她就是被余光中老先生称作“龙卷风”的龙应台。然而,当“龙卷风”以其强有力的破坏力掀开政治的丑恶、暴露文化的缺点时,她一定存在最风和日丽的“眼”。在这个“眼”里,她温柔婉转,充满无限的纯真和喜悦,她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深情款款地看待刚出世的生命,温柔的说“孩子你慢慢来”。
父母的“慢熏陶”,孩子的“自然长”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众所周知,也已经被绝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家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也是孩子的出世让父母学会成长,完成生命美好的跨越。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龙应台和她的德国丈夫也在次不断地进步。
龙应台本人是一个极富野心和事业心的女人,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更“像一批野狼”,她喜欢阅读、旅行、写文章„„但是她是母亲,所以她不想去猜测老二的性别,也不得不被每天的琐碎事件缠身,还要在必要的时候面对自己恶心到不行但在孩子眼里无比可爱的小动物。面对闺蜜的质疑和反问,她回头默默地为安安处理排泄物,任凭自己的孩子将客厅搞得一塌糊涂,她耐心的解释诸如“人”、“龙”、“黑人”等一系列之前一点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她眼中安安和飞飞是上帝送给她作为女人的礼物。
爸爸耸耸肩:“我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去结扎嘛!怎么这么罗嗦。”① 德国丈夫对孩子的爱总是严谨的,他除了教安安讲德语外,其他主要的家庭教育并不参与,但他作为男人却深知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生育时的痛不欲生。为了避免孩子出世当然是做结扎手术的。其实都以为外国男人思想开放,但三姑六婆的丈夫并不愿意男人结扎。安安爸爸对此的反应极为正常,大概也许是因为他从第一个孩子身上知道了妻子的痛苦,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也让他不同于其他男人。
龙应台和她的德国丈夫互相支撑,构建起一个亲情浓郁和严谨责任并存的家庭坏境,这种环境的慢熏陶下,安安和飞飞有足够的爱,也有足够的自由去成长,夫妇俩对成绩和分数的忽视,让两个孩子也不功力。
被优秀的“快节奏”,可选择的“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再到风度翩翩的少年,这无论对于一个孩子还是对于一个母亲,都是一个足够漫长的过程。老大华安作为一个中德混血的“洋娃娃”,无论到哪里都会引起极大的公众关注。然而作为母亲,龙应台愿意给他更多的时间慢慢长大。
她从来不要求安安上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宁可跟他好好度假。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小男孩儿就可以自己分清楚在学校里和老师小朋友讲瑞士语,在家和爸爸讲德语,和妈妈讲中文,偶尔还会将爸妈交流时用到的英语放进小脑袋。她也曾要求安安将家庭作业从新誊写得漂漂亮亮,但最终还是在孩子控诉下反思“被优秀”的不合理性。她极富耐心地解决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矛盾,从一个孩童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引导老大学会分享和包容,也引导老二爱和感恩,在这个过程中她意识到命运对一个人意味。为了让安安不受台湾幼稚园教条化的约束,她宁愿放弃他感受传统文化的尝试,继续在德国享受完全开放的童年。为了让孩子的成长少受险恶的暗示,她反思西方童话故事中关于导致死亡的手段,批判《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所作所为。为了解答安安的疑惑,她不停地对“神话、迷信、信仰”进行思考,却始终不愿意给出自己的解释,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思想你什①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69页
么深的影响孩童。她从不会指责安安记忆事情的方法不对,也不会对安安奇快的食物分类方法提出质疑,只要他乐意,她也快乐着。
其实东方教育的快节奏不仅在大陆愈演愈烈,在台湾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人停下思考真的关于儿童成长的问题,小到家庭作业,达到二十多年不变的教育体制和内容。而瑞士儿童教育的放任体制让他们更会尊重更懂爱,也完全浸染着德国人的严谨和理智。这便是快慢文化的碰撞。
慢慢地长大,快快地放手
对于教育,龙应台并非总是慢慢的来,有事她甚至急于放手,对有些事很早就开始给予启蒙,这应该也是瑞士教育交给她的吧,关于“性”,关于“规则”,她从不藏着掖着,落落大方的姿态,快快地放手。
“小白菜是飞飞的女朋友。如果是周末,晚饭后他们就一起刷牙,上床。他们穿着睡衣,肩并肩躺在被子里,走有个搂着一个毛绒绒的小熊。一会儿就睡着了。”②
也许是在瑞士的缘故,龙应台对孩子的性教育从来不避讳,她同意安安在妇科医生的引导下将手伸进自己的子宫,触摸同样为自己礼物的“弟弟”,上一堂奥秘人体的实习课。她同样疼爱老二的金发小女友“小白菜”,在浴室里为三个小伙伴解释“挤急”、“高玩”、“奶奶”、“血”、“卵”。这个过程充满童趣孩童岁世界的探索,没有肮脏淫乱。有些事虽然足够甜蜜,但做父母的就应该提早教育,一旦到青春期遇到中国父母所认为的大逆不道,丢尽脸面是不是早就来不及了呢?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的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充上了电的线,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步
——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③ ②
③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101页《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125页
安安不是一个令人省心的小孩,妈妈《水浒传》给他,他就带着好兄弟弗瑞第一起“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而且专找老人下手。妈妈突然接到电话说弗瑞第偷窃,而当时安安也在场,并知晓偷窃的全部内容。直到此时的龙应台制止十足够及时的,适当的体罚和说教是必须的,他必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抢劫”,什么是“偷窃”,什么是“共犯”,什么是“欺骗”„„
没有了看似高深的“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的空喊的口号,孩子们从点点滴滴滴看到生活的本质和戒律,学会生活,学会规则,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
在流水的时光中,两个兄弟已成长为翩翩少年,安安眼中的妈妈是一个集责任与一身的教育者,充满温暖。母子之间的拉锯战像拔河比赛一样,面对贪玩的安安,母亲不急不躁,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的一生,他觉得母亲的“放手”让他和亲人之间建立起挚友间的纯净友谊。飞飞眼中,母亲总是慈爱的形象,在生活的各个细小的部分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对兄弟俩晚安前的胡闹有点“气急败坏”。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是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④
无论大人的世界竞争多么激烈,无论我们多么期待他们变得更加优秀,也无论他们是不是会变得优秀,都愿他们在成长的这条长长的路上慢慢地走„„ ④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三联书店,第4页
第四篇:文学概论
文体分类,三分法:1 叙事类:指通过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艺术 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作品。特点:作品描述的生活事件仿佛是本身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作者是故事的叙述人,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都渗透在描述的具体对象之中。
代表:叙事诗、叙事散文、小说和寓言故事等。2 抒情类:指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求描写完整的生活 事件,出现的事物都被感情化,向读者揭示作者的内心精神。
代表:抒情诗、抒情散文等。3 戏剧类(表演类、舞蹈类):指把人物形象安排在舞台上,通过 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有完整情节,生活事件不由作者叙述,而是让舞台上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在展现矛盾事件发生过程中,不过分显示基内在的精神,从特殊的方式把主观的或抒情的,客观的或叙事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叙事与叙事学
1.叙事——是与抒情相区别的一种话语类型,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讲述故事。所以“讲故事”即叙事,进一步说,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见备注)2.叙事学(naratologie)作为专业的学术话语,并没有形成定论,所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界定: 普兰斯《叙事学》——叙事学是对叙事文形式与功能的研究。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学是“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巴尔《叙事学》——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
叙事的主要特征:
1.与抒情文学相比较而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与历史考证比较而言,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的构成
1.叙事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要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关心的中心内容。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3.叙事动作——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叙事内容
故事:完整的故事包括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和具体明确的场景。1.事件
1)含义:它由的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2)事件的分类:
①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叙述单位
如: 林冲夜宿山神庙用一块石头顶住庙门这一小的事件却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关键。②起塑造形象、渲染场景作用的叙述单位
单纯从行动元很难区分人物性格,“做什么”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划分,具体的“怎么做”才是区分一个人的本质特征。人物的行动元和角色特性并不一定相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可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行动元与角色的多重性使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环境
⑴定义: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⑵功能: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人物甚至建构故事等。⑶环境的呈现方式
①支配式环境:即环境因素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人物和情节,如沈从文的《边城》《无极》
②从属式环境:即整个故事强调突出人物和情节,环境则处于并不显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为迎合读者的传奇侠义小说,这种现象比较明显。⑷根据环境在结构中的功能和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分为:
①象征性环境——它是叙述作品中的主导的环境模式,是作品中的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的表现。环境有时具有深化作品意蕴的作用,通过环境可以隐喻或暗示作品的内涵。
②中立式环境——指作品中所呈现的环境避免一种人为化的主观色彩,只将环境视为一种存在,仿佛与人物、情节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在法国新小说中比较突出。
③反讽型环境——它不同于前两种环境,它与人物行动既然有关系又不和谐,环境与人物的情感或行动发生对立和隔膜。
反讽型环境最深刻的表现是环境对人物的嘲弄,一种对崇高、庄严、神圣的解构。结构:
①历时性向度(表层结构):指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文本中的关系,这是传统文学理论分析的方法。②共时性向度(深层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开端时间:即叙事文开始叙述的那一时刻,一般指作品开始标出的时间位置。
开端时间≠事件发生的最开始时间 跨度:指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跨度 幅度:指逆时叙述与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
直接引语: 常见的人物对话与独白,一般有引导词并用引号标出,是人物语言的实录.间接引语:叙述者转述的人物话语和思想,“对话的内容”被保留下来,但在语法形式上却变成小说叙述者的讲述。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主要讨论叙述的方式,包括叙述者的角度、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问题。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或讲述故事。类型:
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 ∈一个角色 内在式焦点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叙事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 1 定义: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即“声音或讲话者”,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2 几组关系:
①叙述者:真实作者: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
暗含作者:又称为作者的第二个自我,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
②叙述者→声音:故事中叙事者的存在还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声音用于传达内容的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是为了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③叙述者→接受者 诗的起源:
⑴ 诗、乐、舞同源。
⑵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① 重叠。② 和声: 一诗数章,每章收尾都用同一语句。有时一章数句,每句之后用一字或语句,在民歌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戏曲中也有“帮腔”、“和声”。③衬字:衬字没什么意义,主要是因为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所以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常见的有“啊”、“咦”、“呀”、“唔”等。④格律与用韵:诗歌讲究章句的整齐,即所谓的“格律”。
⑶ 诗与文学游戏:① 诗与“谐”: 谐即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谐”与“巫”和“优”联系紧密。“谐”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② 诗与“隐”:隐与修辞:隐的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隐也是比喻的基础,隐的效果常常通过比喻来实现。许多咏物诗都以比喻的方式构成了隐的形式。双关:指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义。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③ 纯粹的文字游戏: 纯粹的文字游戏综合使用重叠、接字、排比、颠倒、回文等形式。
诗的思维与手法: ⑴赋、比、兴
最复杂的是比:比拟,比喻;比附,象征
象征:① 定义:象征即符号,以直陈的事物或意象作为标识或符号来指代或暗示心理世界、某种观念或事物,简而言之,象征就是以具体有形的符号来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观念的方法。象征主义:(法)[诗人]让.莫雷阿斯(1856-1910)——最早使用象征主义这一称谓,1886年他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文章,以Symbolism一词概括当时的法国诗歌,阐述了这种创作倾向的基本原则,此文被称为“象征主义宣言。”
1,前期:a时间:19C70S~90S b 代
表人物:魏尔伦,兰波,马拉美。c观点:强调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认为诗歌的目的是表达主观意识展现出来的音乐性、通灵性和神秘性色彩。
2,后期:时段:20C前40年。代表
人物(法)瓦雷里、(比)维尔哈伦、(奥)里尔克(美)艾略特、(爱)叶芝等。
总结:象征主义诗学重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音乐性和色彩感,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把不可言说的存在,不可言说的对亲身的体验转化为部分可听、可嗅的东西。
隐喻的具体类型:博喻:诗中连续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转喻:西方的转喻≈借代,多用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来代替本体。提喻:部分至整体。诗的比喻分类:角度——形象思维。类型:形象的事物——形象的事物;形象——抽象;抽象——形象;抽象——抽象。悖论:定义:指那些表面上自相矛盾,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① 凝炼性——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② 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 ③ 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精练,音韵和谐
④结构的省略、跳跃、错位
散文(三最)——是内容、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体,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散文:与古时的韵文
(“文”)相对,即中国传统的“笔”;近代指诗歌、戏曲以外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游记、札记、传记、寓言等。
狭义散文: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即“四分法”中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存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基本特征:第一、“形散而神严”、“形散而神凝”,第二、亲身见闻,直抒胸臆。第三、散文一般矮小精悍,文情并茂。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定义:它又被称为“记叙文”、“叙事文”,是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
类 型:报告文学:它是文艺性的通
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中的“轻骑兵”。一般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 的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要求新闻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不能凭空虚构人物事件和情节。传记文学:用文学手法记叙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斗争生活、思想感情和成长历史的叙事性散文作品,要求历史的真实性同文学性相结合。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游记散文:记叙参观、游览、旅游见闻的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旅游行程,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抒写文化情感、历史情怀等。
抒情性散文: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论说性散文:定义: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事件发表议论,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文、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矮小精悍,语言活泼犀利,形象隽永,多讽刺幽默的笔调。
类型:杂感、杂谈、杂论和小品文等 随笔—简而言之“随心所欲、包罗万象”的一种文体,往往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融为一体,新时期这种文体极为活跃。
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学: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它通过演员装扮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直接感染观众,发挥社会作用。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依据,戏剧演出以剧本为基础,剧本必须适应演出的特色和需要。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在一定时空限度内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第二、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冲突。第三、动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语言是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戏剧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化和性格化。语言的动作化——把人物的对话、独白与姿态、表情、动作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戏剧语言——是演员“内心动作”的具体表现,贴切的语文有利于促进外部动作的表演,出于演出的需要,一般没有叙述的语言,主要是演员的对白和独白,它们又常和人物动作、表情相结合。戏剧语言的性格化——要求剧中的对话、独白等语言能够表现说话人的个性特点与他的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相符合,表现
出他特有的思想感情。
戏剧语言—还要洗炼含蓄、含义深刻,使读者观众易于理解,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潜台词——即角色台词的内在意蕴,包括说话人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意等,既有助于人物的表情,又使观众以片言明百义。戏剧文学的分类:一般按戏剧冲突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文学批评的涵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文艺理论,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等各种文学现象,其中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是文学批评的核心。
文学批评的几种标准:⑴ 政治标准同艺术标准的统一。⑵ 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⑶ 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美学的观点:主要是从美的创造规律出发,对文学作品作出整体评价,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其创作中的艺术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家的情感联系,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结合程度,作品给人的审美感受,读者的审美观点心理等等,注重艺术审美特征,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历史的观点:即是从作者生活和创作的整个时代,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来考察他的作品,揭示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探讨作品的价值大小。
真、善、美的标准:善——指文学作品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即是文学的功利价值。批评中的善的标准,主要是衡量作品所蕴含的感情的性质和深度,估价其对社会的影响。美——即按美的创造规律来衡量作品,如是否具备形象性、情节性、独特性等审美特征。
悲剧:在希腊原文中,悲剧就是“山羊之歌”。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即“酒神颂”。悲剧:《说文解字》:“悲,痛也。从心,非声。”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广义的悲剧;
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狭义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
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 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典型悲剧观
黑格尔的悲剧观——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 尼采
“酒神精神”:主体的狂放、沉醉,任由自我原始生命力的自由袒露。“日神精神”:是对绮丽华美的梦幻的追求,一种对光明的追求。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快感
杜博斯:使精神有所寄托
立普斯:紧张感或努力感。筋肉感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审美满足的基础。瑞恰兹:冲突的平衡
亚里士多德:情绪的宣泄和缓和平衡。我们所要求于悲剧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快感而是它所独有的那种快感。
弗洛伊德: 是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宣泄的快乐。
悲剧的实质——“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 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
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与社会的负面,认识人生与社会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
积极悲剧:人在面临困境时所激发的主体精神的胜利。
消极悲剧:人所体味到的人的生存的有限性,以有限而追踪无限,此乃人之最大悲剧。
中国无悲剧论的相关论述:
王国维——中国无悲剧说最早的滥觞
《红楼梦评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
第五篇: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二、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构成(填空)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2、文学活动发生的几种学说及其关键人物
(1)、巫术发生说
弗雷泽
提出的巫术原理:“相似律” “接触律”(2)、宗教发生说
赫尔德
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
康德
席勒
(4)、劳动说
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3、把劳动作为文学起点的原因
(1)、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三、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文化及审美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①、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②、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③、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
3、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的构成,什么是语境(1)、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语言行为,(2)、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话语的构成: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语言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4、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的内容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微软用户1]
(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3)、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4)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的特征,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5)、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②、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材料的生产活动)
①、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活动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②、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最后,文学话语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出现多种可能性
2、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反映的对象)的两种解释 ①、客体即“自然”说,这以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②、客体即“情感”说,与客体即“自然”说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 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2)、文学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4)、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诗人)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②、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3、何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发展成一般比例的”
五、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基)
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六、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文学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②、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属性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①、主观的真实 ②、诗艺性
(3)、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诗意的裁判
谁对谁的评价
“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七、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填空)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态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含哪些层次
(1)、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3)、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典型[微软用户2]
(1)、何为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C、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整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九、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构成有哪些构成、时间的问题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以及视角的问题(人称)(1)、叙事的构成:
①、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物、人物、场景等
②、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③、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概括的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互相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逆时叙)
(3)、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的情境的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①、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②、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③、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十、文学风格
1、创作特性和风格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
十二、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的具体层次(填空)
(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2、接受心境有哪些
欣悦 :欣悦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抑郁 :抑郁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虚静 :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3、何为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能填充这些空白。(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
4、何为隐含的读者
所谓的“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5、文学接受的高潮的几种表现
共鸣 :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 :是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余味 :所谓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十三、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填空)(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在运用艺术标准时,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作出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的深刻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