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1:2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

第一篇:“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

“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

在天宏商贸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将师市下发的群众路线重要教材——军垦经典故事进行全员宣讲宣贯,继而在天宏商贸城党员、干部、群众中掀起撰写心得体会热潮。

“十个一”的故事寓意深刻,展现着老一辈军垦人勤劳、勇敢、淳朴、坚韧、忘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他们把满腔的热血洒向这片西部的热土,凝成的军垦文化精髓是兵团第二代、第三代人的精神食粮和建设美丽边疆不竭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在学习了‘十个一’的故事后,我更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的祖辈父辈们开垦这片土地的时候,曾饱受了怎样的艰辛,我们也无法想象,把沙漠变绿洲,要克服多大的困难。”像这样发自肺腑,从思想深处传递的感想来自天宏商贸城基层业务骨干。

通过学习,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将兵团精神继续继承和发扬,努力做到:改进转变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加强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严要求,求真务实;要始终注重贴近基层、要深入部门、岗位,了解广大职工的期盼和希望,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意基础更加坚实;要紧扣公司发展大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连日来,天宏商贸城党员、干部将撰写心得体会可以感受到,党员群众从内心深处感受着老军垦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精神不仅升华思想,净化灵魂,洗涤心灵,还将进一步激励党员领导干部扬正气,树新风,积极投身于稳定边疆、兴企强企的工作热忱。

第二篇:“十个一”军垦小故事

前 言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后,八师石河子市为提高学习效果,弘扬兵团精神,师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徐志新同志根据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在众多的军垦经典故事中,整理出珍贵的军垦“十个一”的故事,用来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教材。2014年2月20日上午,徐志新同志率领师市四大班子以及副师级以上干部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到军垦博物馆,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献身兵团”为主题,亲自讲述了这十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堂党课。

“十个一”的故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广大干部党员对照兵团精神找差距的具体标准,对目前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八师石河子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将“十个一”的故事编印成册,以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军垦经典故事】

1、一群老兵的故事

这群老兵是原二军五师15团的进疆老兵,他的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

1949年11月底,和田发生反革命**,需要解放军紧急去平叛。于是,驻守在阿克苏的五师15团就承担了这个光荣任务。那里到和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公路,是大路也是土路,但走起来很遥远,恐怕需要1个月时间;第二条路是小路,要穿越中国第一大沙漠,十分危险。为了早日完成任务,15团的指挥员果断地选择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们历时18个昼夜,行军790多公里,及时进驻和田,平息了**。

进驻和田之后这些老兵就地转业,建立起十四师47团,从此他们就像一棵棵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挺立守望,驻守边疆。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大部分已经去世,将2 自己的尸骨也撒在这片荒漠,把子孙后代也留在了这里,目前健在的人已经不多。

建国50周年前夕,兵团领导去看望他们,问他们有啥愿望。这些老兵有的说没坐过火车,有的说没到过乌鲁木齐,还有的说离开王震将军几十年了想见见王震将军。

其中有一个老年痴呆的老军垦,在大家交流的时候他不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表情,当问到当年这些战士的部队番号和名字时候,他马上站起敬礼,准确地报出二军五师15团。这个军礼让兵团领导热泪盈眶,因为这个老兵已经把这个番号、这份忠诚融进了血液里,刻在了骨骼中。

后来,兵团领导把这些老兵带到乌鲁木齐,安排在最好的宾馆。晚上这些老兵看着雪白平整的床单,竟然舍不得在床上睡觉,不认识翻盖的冲水马桶,一拧就来的淋浴喷头不知道怎么用,他们衣服也没脱就在地毯上躺了一夜。第二天服务员进房间打扫卫生,看到没一点褶皱的床铺和躺在地毯上睡觉的老兵们,一下子泪流满面,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他们到达了八师石河子市。面对广场上矗立的王震将军雕像,没有任何人组织,没有任何人命令,步履蹒跚的老军人自动列队,颤抖着双手向将军行了庄严的军礼,喊出他们驻守和田完成任务发自肺腑的声音:“报告司令员,我们是原五师15团的战士,你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 “老兵精神”永存!

2、一份党费证的故事

1982年9月28日,90岁的陶峙岳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风雨人生,沧海桑田。90岁的陶峙岳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年龄最长的新党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他的党费证现已被兵团博物馆珍藏。

在新疆解放不久,鉴于陈云、毛泽民、陈潭秋、邓发、林基路等同志曾先后在新疆培养了一批共产主义者,根据毛主席指示,新疆分局决定分期分批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包尔汉、赛福鼎等干部就是这时入党而又参加新疆党组织的领导机构的。

此时,二十二兵团刚刚成立,担任司令员的陶峙岳,积极投入到改造部队的运动之中。一天,王震找到陶峙岳,和他谈到入党的事。

“陶司令员,你早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了。”王震单刀直入地说。

“我与共产党人一起共事感到很踏实,很放心,能学到许多我以前所不能学到的东西。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也非常向往,只是不敢冒昧启齿。”陶峙岳回答道。“但是,”陶峙岳态度很坚决地说:“我虽然不敢轻易启齿要求加入共产党,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人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共产党对我如此之信任,我岂能有负所望。”

1949年,陶峙岳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回来后,他对王震说:“看到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党的领袖,我实在太高兴了。我把他们的讲话一字一句地记下来了,决心认真传达执行。”

1952年8月,王震和陶峙岳共赴石河子进行勘察。在途中,王震又向陶峙岳问道:“陶司令,你对共产党有些什么看法?有些什么要求?愿意不愿意入党?”陶峙岳回答道:“是所愿也,不敢请也。”从石河子回来之后,陶峙岳想了很多,决定抽空向王震同志作一次思想汇报。

几天后,王震来找陶峙岳谈把石河子建成新兴城市的想法时,陶峙岳向他袒露了自己对入党问题的心迹和思想转变过程:“我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从小受的封建教育很正统,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我养成了一种非常守旧规矩的性格。孔夫子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我长期以此为训,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洁身自爱、不结党营私的正直的人。后来,涉足社会,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并由于工作的需要,先后加入了同盟会和国民党,但党务活动我仍不去参加。

“加入到国民党之初,我对共产党的性质毫无认识,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我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参加了军阀混战,有一段时期甚至成为反共反人民的工具。然而,我对共产党在感情上并无成见,所以,长期内战,使我深感彷徨和痛苦。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长期在胡宗南篱下,亲眼看到胡拥兵数十万,名为担任河防,实则阴谋反共。对此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为,我深感悲愤。当我以军队代表身份参加重庆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目睹国民党要员们在大会中争权夺利,使我对国民党完全丧失了信心,对国家的前途也深感忧虑和失望。抗战胜利后,张治中将军出主西北军政,他力主和平解决新疆问题,也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和平。对于他的远见卓识,我深表敬佩。”

陶峙岳继续说:“我两度到新疆任职,是受张治中将军爱国情操的影响。新疆和平解放之前,我与赵锡光将军相约,尽力保境安民,等待解放军接管以后,我们就解甲归田,这种洁身而退的思想,说明我对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认识的。

“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良好的印象,是从与共产党人共事时开始的。首先,是在酒泉见到你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北京,见到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平易近人,说话推心置腹,不仅关心我的工作,而且极其关心我的思想改造。使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跟着共产党干是一条光明的路,也是我唯一正确的选择……” 1965年夏季的一天,陶峙岳写了入党申请,郑重地交给了新任兵团政治委员张仲瀚。张仲瀚接到陶峙岳的入党申请后,他反复地阅读思考,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是陶将军长期努力和不断改造之后,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评价。张仲瀚立即向兵团党委作了汇报,党委意见十分统一,决定报告给党中央,让陶峙岳早一天了却心愿。

然而,事与愿违。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陶峙岳的入党申请自然被搁置下来。直至1970年,已逾八旬的陶峙岳仍未得到公正的待遇。目睹着工厂停工,土地荒废,生产倒退,陶峙岳忧心如焚。可是自己年事已高,再不能像十几年前那样跑北疆奔南疆,便毅然辞去了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职务,回长沙养老了。

1982年5月,陶峙岳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几个月后,党中央批准他为正式党员。陶峙岳从第一次写申请到正式入党共用了17年时间。

90岁的新党员陶峙岳,在入党申请书上,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有益于人类社会事业的实践。”

2012年7月,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华豫之门》走进新疆,在众多的宝贝和文物里,陶峙岳的党费证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国内多家艺术品经营机构首席顾问黄鼎激动地说:“对这份党费证 我不能估价,也不敢估价,但我送它8个字:无尚珍品、绝无仅有!”

3、一盒药的故事

肖绍武同志是一位普通的炊事员,退休后住在石河子,他曾在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当过警卫员,认识张仲瀚政委。1978年,60多岁的肖绍武心脏病十分严重,情况危急,万般无奈之下,他贸然向张仲瀚政委写信求助。

当时,遭受林彪“四人帮”监禁8年之久的张仲瀚刚获得自由,身体十分虚弱,正在北京301医院治病。张仲瀚政委接到信后立刻给肖绍武寄了一大盒治疗心脏病的药并回信安慰。

这封信就是1978年4月11日张仲瀚写给肖绍武的回信,信全文如下:

“肖绍武同志,接来电知你心脏病重甚以为念,望安心静养,千万不要急躁,不要忧虑,不要用力转动……(药品共5种26小盒)病能治好,要有信心。给你寄的药最好注意保存,寄去买药的发票可以向公家报销,所有报销的药费不要寄给我,留给你零用,如还需要什么药,请发电报或写信来,我将尽力采买寄去。

“我病仍重,住在医院里不能动,但最后可以恢复,勿念。

“感谢你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朱总司令、董副主席、贺龙元帅、陈毅元帅来疆时所进行的精心劳动!祝你早日康复。” 写这封信时,张仲瀚政委患有严重心脏病,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两年后他因心肌梗死,在医院与世长辞。

这封信中殷切关怀的话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面对疾病的非凡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对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属真心关怀和无私资助。体现出革命军队官兵一致,官爱兵、兵爱官,官兵真挚的感情。这和国民党军队里当官的作威作福、欺压士兵、喝兵血的恶习有天壤之别。革命队伍靠什么打胜仗?那就是干群一心。干群之间、同志之间、官兵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团结一致、亲如一家,才能战胜任何敌人和困难。

4、一壶水的故事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后,解放军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对残存在新疆境内的土匪进行了大规模围剿。起初,由于我军不熟悉地形,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原十六师副师长罗少伟就牺牲在剿匪战斗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一位最高级别的将领。但后来解放军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很快取得了一次次胜利。绝大部分匪徒不是被消灭,就是投降。但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密谋从阿尔金山的青海方向外窜,企图逃避打击。我部某团奉命追击这股土匪,绝不允许他们外逃。

1950年12月5日上午,全团官兵每人肩负步枪或机枪,再加上弹药、铁锹和背包,负重数十斤,高唱着战歌从铁干里克出发,9 向沙漠开进。由于任务急、时间紧,官兵们每天都是一路小跑着前进,不走100多公里不能宿营。部队行军走到第7天的时候,缺水已经很严重。队伍中没有了前几天行军时的歌声、笑声和欢呼声,一些战士嘴干得裂开了许多小口子,稍一用力就血流满嘴。大家连这点血也要用舌头舔回去,咽下去润润嗓子。

在沙漠里最缺的不是粮食而是水,水是最宝贵的东西,水在那时候比什么都值钱,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沙漠里所有的战士渴的嘴唇全裂了,流血了。加之沙漠白天温度极高,晚上很凉,温差特别大。这时候战士的战斗力大大减弱。因为太渴了,饭也难以下咽。

这时候,团长刘克明拿出了自己的那壶水。这些天,他和他的警卫员一直都在喝一壶水,现在还剩下一壶水了,那怎么办呢?刘团长决定选上一个连的战士,先行到达阿尔金山,后面的战士再随继跟上。他把先锋连召集起来进行了战前动员,并拿出自己的一壶水,请大家传着喝,一个喝上一口,润润嗓子。

大家想象,像当时渴的那种程度,一个战士咕咚咕咚就能把一壶水喝干也不会解渴,但是这一壶水传到第一个战士手里喝了一下,第一个战士又传到第二个、第三个……这个连有100多个战士,最后传到连长手里面,连长一看,那壶水根本就没有动,还是满满的。然后团长命令再次传,又传了一遍还是那壶水,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如此坚强的战士?有没有如此伟大的精神?

此时,连长站起来了,“报告刘团长,我们没有水,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会走到目的地,请你把这壶宝贵的水留下来吧!”

刘团长是位老红军,身经百战,枪林弹雨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面对这壶水他却热泪盈眶。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天大的困难留给自己!

我们可爱的战士,可敬的战士,确实是钢铁意志打造出来的部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可以打败任何强敌,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5、一只碗的故事

21团最早是老部队,当年开荒造田,早起晚归,非常的辛苦,有一个新战士吃不了那个苦,他说:“我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受苦的,在我的印象中当兵很威风,可谁知跑到兵团来当兵,天天干这么累的活。说实话我在老家都没有干这么累的活,受这么大的罪,我不安心。”他想开小差,想回家去。

他的思想被一个叫李发彦的排长知道了,李排长就给他做思想工作,然后这个战士说:“你给我做思想工作也没用,我在老家可以吃饱饭,到兵团来当兵饭都吃不饱,干活还那么累,我图个啥,我要回老家。”

排长为了教育他,一方面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知道这个新战士饭量大,当时每天中午饭要送到地里吃,排长就把他的饭倒到这个小战士的碗里说:“你来吃。”小战士说:“我把你的饭吃了,你吃啥?”排长说:“哎呀,我是排长,我还有。”然后排长就拿了个碗在旁边吃,那个战士看了他确实有饭吃,他就吃了。此后第二天排长又把饭倒过来,小战士说:“你还有饭么?”排长说:“有,有,有。”第三天是这样,第四天、第五天……还是这样。

这个战士想:“不对呀,每天带的饭都是定量的。”这个战士就产生了怀疑。他看到排长在旁边一棵树下端了个碗吃的很香,就悄悄的从树后面迂回过去,头伸过去一看,新战士哭了,排长碗里哪有饭,碗里面盛了一碗凉水,他假装在吃饭!

这个战士深深地感动了,哭着说:“排长,你放心,我再也不开小差了,我绝对扎根边疆,我绝对不当逃兵,以后你的饭你自己吃吧。排长啊,我对不起你。”

很多内地人听到这个故事后,都含着热泪说,“兵团精神太感人了,兵团精神太伟大了。”“用兵团精神武装的兵团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或许有人要问,这些人究竟图了个啥,他们当时就是有一个崇高的信念,献身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无私奉献。刚才讲到的李发彦排长,积劳成疾,没几年就去世了,一辈子都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但是他为了兵团事业,甘于奉献,关爱同志胜过12 爱自己!他的精神永存,灵魂永存!他给我们兵团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就是我们无数个兵团人生动的、感人的事迹的一个缩影。

6、一双眼的故事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和平解放了新疆。按理这支部队可以回去了,但王震将军说,这支部队应该留在新疆搞建设。为什么,因为新疆这个地方革命基础比较薄弱,这个地方没有一支部队是不行的。最后,这支部队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在1954年就地转业,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从那时起就开始开荒造田。为了不和老百姓争水、争地,兵团都是去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开荒造田。当时开荒造田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活部队,部队不能让人民来供养,粮食多了还要给老百姓。

“一双眼”的故事就发生在兵团成立初期的那一年。兵团成立之初十分艰苦,大家缺衣少吃,工作的条件也十分恶劣,一天到晚劳动强度十分大。平均每天开荒都在12个小时以上,但是吃的都是白菜、萝卜、咸菜,后来连这些蔬菜也断了,就只能吃咸菜,咸菜断了以后就吃馍馍沾盐水。吃了几个月之后,这些开荒造田的战士们因极度缺乏营养,好多都得了夜盲症。

得了夜盲症后晚上回来看不见路,为什么晚上才回来呢?因为当时军垦战士早上早早的起床干活,晚上很晚才能回来。紧张的时候一天三顿饭全都在地里面吃,为了节约时间,吃完以后接着干,一直干到天黑。

战士得了夜盲症后,看不见,回不了家,晚上到处找人都找不到,这个团的领导就以班为单位召开会议解决夜盲症回不来的问题。

那时一个地窝子里住了一个班,开会时提到,我们一个班必须要保住一双眼睛,把我们班里所有的菜给一个人吃,让这一双眼睛不得夜盲症,晚上回来的时候领着我们,手牵手一块回来。

班里通过了这个决议,那么保住谁的眼睛呢?谁又能荣幸得到保住这双眼睛的机会呢?按照常理,人人都会抢着说自己,但是他们却刚好相反,人人都互相推脱,都说我不行我不行,他好他好,保他的。

班长一看解决不了,就说:“这样吧,谁岁数小就保住谁的眼睛,现在开始报岁数。”可是一些战士明明25岁,他却报30岁,明明30岁他却报35岁。兵团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里大放光芒,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班长没办法就从团部拿上花名册,点到了一个最小的,就给他传达命令:“从今天开始这些菜我们都不吃了,只给你吃。” 作家蒋巍2012年来到兵团,当他听到这个故事后,当时就热泪盈眶,哽咽地说:“伟大的战士、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兵团!”他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刊登在5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的开篇就选用了这个故事。

7、一件军衣的故事

20年前军垦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走进了八师122团一位普通的军垦战士王德明老人的家中,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家心情沉重,泪眼模糊。在老人家杂物棚子里,架子上整整齐齐堆放着一摞摞旧衣服,有大衣、有衬衣、有手套、有袜子,甚至短裤。虽然这些衣服布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的补丁,但仍然依稀分辨出它们最初是一件件军装啊!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当时部队是供给制,军装全是配发的,怎么会穿得这么破旧呢?

解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开展对奸商的经济斗争,于1949年12月10日,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开办工厂。这个合作社当时没有任何资金,全靠指战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去创办。王震司令员指示,军区直属部队每人每天节约口粮250克(为供给标准的26%),菜金9分6厘(为供给标准的60%),节约津贴费50%。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四个口袋减为两个,这件军衣就是单层衣领,只有两个口袋。一 15 年节省一顶军帽,两套单衣节省一套,每月3元津贴费拿出2元,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奉献给国家。

就这样,铢积寸累,聚沙成塔,军垦战士把节约的大笔军费投入军人合作社,作为工业建设的投资。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乌拉泊水电站、六道湾煤矿等自治区最早的工业企业,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军垦人的奉献,终结了新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

王德明老人一辈子没舍得将这些破旧的衣物扔掉,这是他对一个峥嵘岁月的纪念。他把一件军大衣捐献给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上面缝满了各种颜色的补丁296块!旁边这件军衣补丁也多达146块!不知老人穿了多少年,浸了多少汗,流过多少血,片片补丁都述说着军垦人辉煌的故事,述说着军垦人不求索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片片补丁就是一枚枚军功章!

8、一首诗的故事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中国诗坛泰斗艾青被错划成右派。当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出面保护艾青,先是安排艾青去北大荒完达山农场。那里的生活条件差,王震担心他的健康,便决定让艾青来条件相对较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艾青和夫人高瑛来到兵团。时任兵团副政委的张仲瀚遵照指示,热情欢迎和接待了艾青夫妇,并在生活上做了妥善安排。1960年夏天,王震部长来新疆视察,让艾青陪同下农场、走工厂,尤其是到了石河子,艾青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根据艾青的要求,王震将军特地找到当时八师政委鱼正东,直接把艾青安置在了石河子,住在八师大院里,生活上享受师级待遇,主要还是体验生活,搞文学创作。

艾青在石河子一住就是16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烧荒》、《垦荒者之歌》、《帐篷》等20多首诗作,以及长篇报告文学《沙漠在退却》,以后结集成《绿洲笔记》出版。

艾青一生写过许多首城市题材的诗歌,比如描写外国的《巴黎》、《马赛》、《维也纳》,中国的《张家口》、《上海》等,但《年轻的城》这首诗是写给我们绿洲新城石河子的。比较而言,这首诗更显得清新优美,自然明快。热情歌颂了建设之初的石河子“令人一见倾心”的美,那种田园城市的美丽风光,那种军垦人积极创造新生活的青春燃烧般的激情;他还赞颂了军垦人用自己的血汗努力创造胜似“瀚海蜃楼、蓬莱仙境”的美好家园。

《年轻的城》片段: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今天我们重温这首诗,那就是我们要通过跨越式的大发展,通过实现我们宏伟的建设蓝图,把大诗人艾青如此赞美歌颂过的石河子建设得更美好。

艾青对石河子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那些伟大现实主义的诗篇,直接鼓舞和激励了我们石河子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创造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文艺辉煌,石河子曾一度被誉为“诗城”。

艾青的这首诗,激励我们后人要不断地确立新目标,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奋斗,把石河子建成绿色石城、文化石城、开放石城、活力石城,在伟大的中国梦中实现我们的梦想。

9、一面旗的故事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旁牧羊牛。”185团,这个中哈边境的一线团场,和兵团其他一线团场一样,团部在边防驻军的前面,连队在边防哨所的前面,条田路在巡逻线的前面,职工就在国界铁丝网边种地放牧。眼睛山在阿黑吐拜克边防站前面几公里,这里是一连的驻地。一连紧挨着界河,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边境小镇阿列克谢耶夫卡,所以被称为西北第一连。

升国旗唱国歌,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大多是在正式场合集体进行。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庄稼人,15年如一日,每天18 日出而作时,在庄稼地头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个人就是沈桂寿,一个载入185团团志的名字。

沈桂寿1964年从江苏支边来到185团,论工作,也就是一名普通的农工。但他耕种的土地就在中苏边境的铁丝网边,每天老沈在地里耕作,抬眼就可看见哈方小镇,可以看见对方哨兵的了望塔。

1979年春天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老沈刚下到地里,就远远看见对方的士兵在郑重其事地升国旗,看上去格外神气。老沈环顾身后四周,除了茂密的庄稼外什么都没有。生性好强的老沈这天心里闷闷不乐:“为什么我不能也升国旗呢?”

第二天,沈桂寿步行一整天,来到35公里之外的185团团部。他要买一面国旗,和国境线那边的士兵一样,每天举行升旗仪式。然而,让老沈失望的是,他跑遍了团部附近所有的商店也没有买到。

这没有难倒老沈。回家后,老沈索性找出家中的红布,和老伴一起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然后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庄稼地边用石头垒起一个台基,竖上了桦木旗杆。

又一次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境线那边士兵升旗时,这面略显简陋的国旗同时在老沈的庄稼地旁冉冉升起。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在异国军人的高倍望远镜中,一定可以看见老沈那双粗糙的大 19 手,拉着五星红旗的尼龙绳——如果这双手属于他们的国民,他们也必定会自豪不已。

15年之后,老沈要退休回老家去了,但仍念念不忘升旗。他嘱咐接替自己工作的年轻人:照顾好庄稼,每天一定要升国旗,要让外国人知道,这是中国的领土。

如今,升国旗已成为一连和全团各单位的必修功课。每天清晨,一连和全团职工都会聚集在标准的旗杆下迎着冉冉上升的朝阳升起五星红旗。

10、一座水坝的故事

抗洪筑堤,在内地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工程,在兵团边境团场却是捍卫国家领土的战斗。在阿尔泰山西南角的十师185团,有一条叫“阿拉克别克”的小河,哈萨克语的意思是“少女的耳环”。历史上边界尚未划定时,中苏一直以这条自然河为分界线。1988年春天,这条小河突发百年不遇洪水,洪流冲垮了中方一侧的龙口,向地势低洼的185团境内奔涌而来,形成了一条新河道,把好几个连队圈成了孤岛。如果滔滔洪水不能重回界河故道,就意味着这几个连队所在的55.5平方公里国土将自然并入苏联境内。在大量房屋被冲垮的危难时刻,185团战士想的不是自身和财产的安危,而是我们的国土一寸也不能丢失!全团上千人奋不顾身扑上去,大量农用车开进河中,百多名男女青年跳入洪水,只有一个念头——拦水筑坝!他们用胸膛阻拦汹涌的洪水,用生命捍卫神圣的国土!这次堵坝,共牺牲3名军垦战士。5月8日,防洪大坝胜利合龙,阿拉克别克河乖乖地回到了故道。

为绝后患,185团在龙口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一间土屋,把“军垦二代”马军武夫妇派到那儿负责巡边和看守水坝分水闸。那里气候严寒又是著名的蚊区,冬天白毛大雪能盖住房门;入夏铺天盖地的蚊虫叮死过树上的乌鸦,咬死过马军武家养的狗。但夫妻俩在水坝一守就是24年,一直陪伴那幢孤零零的土屋守在界河边、哨所旁,守着那清苦孤寂的岁月。穿烂了50多套军便服,磨破了100多双鞋。在马军武夫妇的心中,守卫疆土就是最大的责任,他们每天必须做的,是升国旗、搞巡逻。

2010年、2011年,马军武分别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咱们军垦战士就是永不换岗的边防哨兵,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很多人不止一遍地说:兵团人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第三篇:十个故事

十 个 评 价 故 事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我欣慰地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那一张张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故事一: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经常不交作业,偶尔交上作业也不会让老师高兴,因为每次批改他的作业都让我头疼不已,字迹潦草不说,做的题目也是漏洞百出,这个地方忘了写单位,那个地方又没写答语,让人看了不禁心烦。自从参与了作业评语式评价小组以后,我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批语:“作业就是向所有人证明你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人们都说字如其人。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很漂亮的孩子!”第二次的作业,小男孩的作业竟然出奇的认真,虽然还有些错误,但比起以前,真是让我兴奋不已。以后的每次作业我都用心的在他的作业本上和这位小男孩用数学批语展开了交流。面对小男孩的如此神速进步,我不禁写下了这样的批语 “你的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加油!”

故事二:韩汶洁是我班里的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她天性胆小,性格懦弱,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在中下游不到。我接班时,她的作业写得非常工整,但她的数学考试从来及格的很少。一天,我在她的作业上写上了这样的批语:“老师非常喜欢你的认真劲儿,希望也认真听讲!”在以后观察的日子里,我发现这位女孩由原来的不抬头看黑板变成了专注的盯着老师。在作业中我也不断地对小雨进行鼓舞与表扬,“其实你很聪明,继续用心听讲!”这以后她的几次作业出现的错误不再那么多了我很高兴就在他的作业本上继续写“看到你的进步,老师感到由衷的喜悦!”“你今天认真听讲的样子,可不可以让老师多看几眼,老师真的很想多看你几眼.”„在数学的学习中,小雨有了新的变化,课上她开始积极回答问题,课下也能够向自己的同桌请教问题。不仅如此,在生活中她也变得乐观多了,班级里的事情她参与的越来越多了,不少的老师还在办公室说起经常看到韩汶洁提着垃圾桶去送垃圾呢。

故事三:刘春鹏,我班一个12岁的小男孩,思维很活跃,平时课堂表现不错,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可是一上作业就出现问题了:作业字迹潦草,粗心大意,仿佛作业之后还要千万件事等着他去完成。作业本从来都是5、9不分,不仅作业这样,就连考试试卷也是如此,经常把除号误认为乘号用。于是,我对他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原来他生长在一个叫刘山的小山村里,渴望读书,平时专爱看一些课外读物。这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错的,只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学习总是吊儿郎当的,不能正确、积极地对待学习。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后,我就在他的数学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这样的批语:“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在以后的作业批改中,我总会给他写一些关于“学习态度”的批语,“良好的态度,是成功的开始。” “你的学习态度越来越端正了,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 “你学习态度的转变,老师看在眼中,喜在心里,老师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类似的批语接连不断地出现他的作业本上,他的进步也越来越明显,作业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成绩随之也有了一定的起色。不仅如此,这位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能用心做了。看来,只要态度端正了,只要有心,就能成功。

故事四:六年级下学期,我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发现李路晴做题时,总会时不时的犯些粗心大意的错误。如: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时不写“解:设„„”,有时忘了写答语,还有时不写单位。再如:脱式计算过程很准确结果确实错的。这些问题看似虽不很严重,但却是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格式和要求,同时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于是,我在他的数学作业本上这样写:“你是漂亮的小姑娘,聪颖的大眼睛不可能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不要觉得这样的错误无所谓”„„经过几次的批语交流,我发现李路晴的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的长进。渐渐地,我发现这小姑娘粗心大意的问题减少了许多,如今,她的成绩在班中已经名列前茅,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看到李路晴的进步,我不得不再次感叹数学批语的独特魅力。

故事五:一次作业多次批改。第一次作业批改后发给学生,一旦学生能够及时纠错或者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可以给与较高的等级。为了增强实效,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和鼓励性的话语。如:学生沈兰华在做38×199+38时,它的设计方法为:“38×199+38=7562+38=7600”。我给他评了B级,但是给了这样的评价语“得数是正确的,但是还有没有更好的计算方法呢?”。这名学生很快就补充了另外一种计算方法:“38×199+38=(38×200-38)+38=7562+38=7600”。当时我很生气,为什么学生就不能好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呢?所以,这次给他的等级没有改,但是我写下了“很好!”的评价语,并在38下面划了一条红线,暗示学生这里有问题。第二天这名学生又补充了一种算法:“38×199+38=38×(199+1)=38×200=7600”.这次我给他提高了作业等级。通过这样的多次评判,不仅使学困生得到了反思的机会,还让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

故事六:我们班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刘世好,看似比较聪明,有些问题一提醒就会。但是不提醒他就坐在那里东看看西瞧瞧,丝毫不为自己的行为而心动。每次的作业也是信手涂鸦,一看就知道是不用心的结果。每次看到他的作业,就让我烦心。我也找到他谈话,但是每次的结果都是无功而返,收效甚微。对于刘世好,我真的感到无可奈何。自从参加莒南县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推进会议之后,我私下里认为用批语与他进行交流或许是改变小光学习态度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我决定在小光身上尝试一下。批改作业的时候,我特意注意小光的作业状况:大体的解答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个别环节总是考虑得不是很细致。我就给他写了这样一条批语:“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在课堂与作业本上都能表现出你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课堂上我有意加强了对他的注意,尤其是提问的频率加大了。几天之后,我发现小光的表现稍有起色:课堂上开始认真听讲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认真地完成了。没想到这小小的批语竟有如此大的作用。既然,批语式评价是一种评价学生的好方法,我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在以后学习中,我更加重视了对小光的观察,写出了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批语。“聪明是你的长处,希望你能发扬你的长处,并把这种长处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中。”不论是课堂上,还是集体活动中,小光都表现得都比较优秀。我又这样评价他:“勤动脑,勤思维,你会受益终身。”这样的数学批语评价似乎赋予了小光无穷无尽的动力,在数学学习中,他开始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习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故事七:教学列式计算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78加上1000除25的商,和是多少?有的学生这样列式:78+1000÷25,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等级评价,也没有指责他们,而是指导他们去复习课本上的同类例题,学生弄清了道理,把错题纠正以后,再进行评价。这样既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太大的压力,也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弄明白了除和除以的区别。

故事八:在学生的作业当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令老师疑惑不解的问题。如:我们班的李路玉同学平时基础比较差,作业不认真做,在计算“401-(8+7)×25”这道题时,是这样做的“401-(8+7)×25=25+1=26”。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解题方法!抄袭别人的作业?没有这样计算的啊!于是我就写了“老师很想知道你的想法,相信结果不是你抄袭的!”。课间,李路玉找到我指着题对我说:“减数(8+7)×25是15个25,而被减数401是16个25再加上1,这样不就是25+1=26了吗?”我对他的这种解题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我又告诉他在做题时应该把必要的解题步骤写出来。这样,我们通过协商最后给了他A+的创意性评价语。

故事九:我班的刘畅同学是班里公认的待提高生。该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常做的零乱、潦草,而且时常出错,有时还不做作业。有一天,由于作业较简单,刘畅积极完成了作业,并且全部正确,只是作业的书写还是比较的糟糕,但当时我没有批评他书写不工整,而是给了他肯定的评价“太好了,这次作业出乎老师的意料呀,加油!”,等级也给的是A级,他很开心,看到他当时的表情,我又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天的作业做的不错,全部都正确了,说明你今天上课时认真学习了,要是你再把你的字写的工整一点,你的作业就更好啦。同时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有了这次的经历,流畅上课的学习态度端正多了,坏习惯也改掉了不少,作业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零乱、潦草,笔误也少了很多。可见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既能鼓励学生上进,还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故事十:六年级下学期的一天,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孙振豪的作业竟然写的是端端正正,又大大方方的,你说,能看不出这不是他写的吗?我改变了以前简单的教育方法,把他叫到跟前问:“这道题写的字可真好呀?”还没等我说完,他就说:“这不是我写的,是妈妈写的。”我一听,还很诚实吗,我还没有批评他,温和的说:“那,哪一道题是你自己做的?”他看上去很诚恳的样子说:“就这一道题不是我写的,其它的都是我写的。”我有点不相信,其它的字虽然不是那么好,但是相对来说,也有很大进步,也不像是他的风格。我还不批评他,心平气和地说:“那好,你就照着上边的字,再写一遍。”只见他很自信的拿着书回去了。不一会儿,就又回来让我看。我接过书一看,嗨,还真是他写的样子,就是有了很大改变。我想幸亏没有批评,不然的话,还不知道怎样收场呢。我发现孙振豪,作业经常不完成,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学习很是被动。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找到他的作业。写了这样的批语评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希望能用这样的话语劝勉小杨,让小杨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必须珍惜现在的时间,努力用功学习。发下作业后,我发现小杨课堂的表现有了一点变化,开始听讲了,还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此后,我继续用批语鼓励他、肯定他的表现。

我表扬了他好几次,我发现,越表扬他,他越愿意写。事后,我想:今天这事,如果换成别人也许不会承认妈妈替他写作业。看来,差生也有可爱的一面。从这件事,我明白在工作中,把事情弄明白,再做处理,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和学生谈话也要有平等,慢慢来讲,同时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差生也会改变的。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第四篇:十个故事

一 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

最早的原始人根本没有“数”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有”和“没有”,后来他们知道了“多”和“少”。在很长的时间里,原始人就是借助手指来计算的,数数时就数指头有一个,就把手指曲下去一个,一、二、三、四、五,一只手指用完了,就举起另外一只手指接着数。因为全球原始人都是十个手指,所以全球都是十进位,因为当时根本不可能召开经济交流会。十个以后怎么办?原始人就用在兽骨等东西上划杠或用绳子系扣的方法,来把两个东西一一对应起来。比如说,打来四只兔子,就在绳子上结四个扣子,根据绳子的颜色、扣子大小来代表不同事物的数目。所以,中国的古书上早就有“结绳记事”的说法。在文字出现时,就有比较完整的数字符号了。在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会用十进制,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从1到10的全部数字符号。不过,我们现在用的“阿拉伯数字”(0 1 2 3 4 5 6 7 8 9),是印度人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发明的,后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又传到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再经过演变,最后才成为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西方认为这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一直称阿拉伯数字。

那么什么是罗马数字呢?同学们见过旧座钟吧?有些旧座钟刻度盘上十二个小时的表示为:“ⅠⅡⅢ ⅣⅤⅥ Ⅶ Ⅷ ⅨⅩⅪⅫ”,这叫罗马数字,在这种数字应用里,没有“0”这个符号。后来,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经过使用,感到很方便,就把“0”的使用方法向大家推广介绍。过了一段时间,罗马教皇知道了这件事,恼怒倍至,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字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果谁使用“0”就是亵读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起来,还施以酷刑,用夹子把他的手指紧紧夹住,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想禁止“0”的使用的行为是徒劳的,罗马的数学家们在数学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上帝创造”的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二 祖冲之的故事

祖父经常给祖冲之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祖冲之常随祖父去建筑工地,晚上,在那里他常同农村小孩们一起乘凉、玩耍.天上星星闪烁,在祖冲之看来,这些星星很杂乱地散布着,而农村孩子们却能叫出星星的名称,如牛郎、织女以及北斗星等,此时,祖冲之觉得自己实在知道得很少.祖冲之不喜欢读古书.5岁时,父亲教他学枟(yun运)论语枠(hua话),两个月他也只能背诵十几句.气得父亲又打又骂.可是他喜欢数学和天文.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话似乎不对.第二天早,他就拿了一段妈妈绱(shang 尚)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 “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祖冲之研究了刘徽的“割圆术”.所谓“割圆术”就是在圆内画个正6边形,其边长正好等于半径,再分12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边的长,然后再分24、48边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边形各边长之和就是圆的周长.祖冲之非常佩服刘徽这个科学方法,但刘徽的圆周率只得到96边,得出3.14的结果后就没有再算下去,祖冲之决心按刘徽开创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计算出192边形、384边形 ?? 以求得更精确的结果.当时,数字运算还没利用纸、笔和数码进行演算,而是通过纵横相间地罗列小竹棍,然后按类似珠算的方法进行计算.祖冲之在房间地板上画了个直径为1丈的大圆,又在里边做了个正6边形,然后摆开他自己做的许多小木棍开始计算起来.此时,祖冲之的儿子祖 ?? 已13岁了,他也帮着父亲一起工作,两人废寝忘食地计算了十几天才算到96边,结果比刘徽的少0.000002丈.祖暅(geng更)对父亲说:“我们计算得很仔细,一定没错,可能是刘徽错了.”祖冲之却摇摇头说:“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学根据.”于是,父子俩又花了十几天的时间重新计算了一遍,证明刘徽是对的.祖冲之为避免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祖冲之从12288边形,算到24567边形,两者相差仅0.0000001.祖冲之知道从理论上讲,还可以继续算下去,但实际上无法计算了,只好就此停止,从而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1415926,而小于3.1415927.很多朋友知道了祖冲之计算的成绩,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之后,祖冲之又进一步得出圆周率的密率是355/113,约率是22/7.直到10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得出相同的结果.三 引入西方数学概念的第一人

李善兰是我国晚清的大学者,尤其精通数学,还懂外文,他一生除了自己的著述之外,还翻译了很多外国的数学书籍,借此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西方较先进的符号、代数及微积分知识,还创立了许多新概念,新名词,新符号。这些来自西文原本的东西,经李善兰的再创造,就成了今天,我国用的数学名词,如代数学、系数、根、方程式、函数、微分、积分、几何学等。连许多数学符号,如“十”、“一”、“×”、“÷ ”这些运算符合,也是李善兰通过翻译外文引进的。

李善兰小时候,偶然看到一本中国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翻看了几页,觉得很有趣,便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后来,他博览群书,精通的东西很多,除数学外,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因为李善兰的工作,才让我们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了西方最新的先进科学知识。

四 数学奥林匹克

大家都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吧?这是奥林匹克体育竞赛,可你是否知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呢?

1894年,匈牙利数学物理协会通过了在全国举办中学数学竞赛的决议,开中学生数学竞赛先河,每年10月举行,每届3道题,限4小时完成,造就了一大批数学大师。

1934年原苏联在列宁格勒大学举办了中学数学奥林匹克首次把数学考试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联系起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子就此诞生了。第一届全世界数学奥林匹克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拉开帷幕,这是数学竞赛跨越国界的创举。如今,大多数经济文化发达国家都置身其列了,数学奥林匹克已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竞赛,也是世界公认水平最高的中学数学竞争。

中国的小选手们在数学奥林匹克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几乎每年都把金牌捧回家,将来,你会成为其中一员吗?

五 菲尔兹奖——数学上的“诺贝尔奖”

当今数学界的最高奖励是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提出的,它的资金来源由菲尔兹本人提供。有人会问,为什么诺贝尔不设数学奖,据说诺贝尔和瑞典著名数学家莱夫勒有仇,诺贝尔知道,如果设立了数学奖,莱夫勒必是首位获奖人选,所以他决定不设数学奖。但莱夫勒是菲尔兹的好友,菲尔兹感到诺贝尔也太有点小家子气,于是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和诺贝尔对抗。

1924年,菲尔兹成功地在多伦多举办了一次世界数学大会,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提出把大会结余的经费用来设立一个数学奖金,1932年,菲尔兹去世前,立下遗嘱把一大笔钱加到剩余经费中,这笔钱交到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数学大会,大会决定接受这笔钱并设立“菲尔兹奖”。于是菲尔兹的声誉很快传遍全世界。

现在“菲尔兹奖”虽然知名度无法与诺贝尔相比,但却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数学界最高奖项。

六 聪明的女神纪塔娜

非洲有一个神话故事,说一个酋长要分给聪明女神纪塔娜一块地,这块土地的大小可以用一张鼠皮围起来。酋长实际上是有意刁难纪塔娜.纪塔娜接过灰鼠皮,并没有直接把它铺在地上,而是把它剪成很细很细的皮条,接成一根很长的皮绳,选择靠海岸的地方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土地,这块土地建造一幢别墅还绰绰有余,自作聪明的酋长一看可傻眼了。

聪明的女神纪塔娜聪明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她知道只要技术条件许可一个平面可以分割成无限长的线条;其次,她还懂得,用一定长度的绳子围面积,围成圆的面积最大;再者,靠海岸线围成半圆形,这海岸线就等于绳子的另一半,这样,围出的土地面积就是最多的。看来,传说中的聪明女神纪塔娜,不仅是聪明,还称得上是一个数学家呢?你看她懂得多少数学知识,而且还会应用这些数学知识为自己造福。

七 陈景润理发的故事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在大街上边走边思考问题,撞到人行道的树上还说声“对不起”,一次吃午饭时,他摸到自己的头发太长了,就决定下午理发,早早就去排号,排了个38号,他看时间还早就到外面掏出一个小本子演起数学题来,在演算过程中有一个地方需要查资料,就又跑到图书馆去。一直工作到五点多,才想起理发的事,回到理发店门口见人家关门下班了。

陈景润就是这样忘我的工作。文革期间,他就在一间六平米的楼梯间,掀起被褥在床板上运算,停电的时候,就点上煤油灯夜战。有志者事竟成,1973年,他终于彻底突破? 3(1+2)的难关,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离(1+1)的“皇冠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一位英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山”。所以人们都称陈景润是数学领域里的“当代愚公”。

八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自是自成才的数学家,他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24年从金坛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他就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小伙计,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 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地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承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就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他的中学老师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留下腿部残疾。但他并不悲观气馁,仍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错误,一个数值计算得不对,于是就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文章,投寄给上科《科学》杂志社,1930年这篇文章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当时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就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当得知他是自学青年时,并不在乎学历,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拖着残腿走进了清华校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图书资料管理员兼打字,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大学数学系全部课程,两年后被破格提拨为讲师,后来熊又送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当时他才28岁。

九 数学之神、几何之父—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有译欧几里得)大约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希腊,随着马其顿帝国的领土扩张,曾迁移至北部非洲尼罗河河口的亚历山大城。下面介绍几则阿基米德的数学故事。

(一)阿基米德在思考问题时,精神高度集中,常常废寝忘食,周围的人想让他适当休息一下,于是在他身上抹黑色油质想强迫他去洗操,然而阿基米德在澡池里长时间没有出来,身边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冲进去一看,原来他在澡堂里趁身上的黑色在画几何图形哩,早把洗澡的事忘干净。

(二)一次,权倾一时的埃及国王请教阿翁讲几何学,阿翁讲了半天,国王却听得一头雾水,他问阿基米德,了解几何学有没有简单的方法,阿翁回答道:“在几何学里,大家只能走一条路,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捷径。”这句话成了千古传诵的学习箴言。

(三)相传叙拉古城的国王定做了一顶纯金皇冠。做成后老怀疑工匠们在王冠里掺了银子,想请阿基米德在不破坏王冠的情况检验一下。开始,阿基米德也没有办法,后来他到澡堂洗澡,发现自己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阿基米德高兴得连衣服也不顾穿好就跑到大街上手舞足蹈地大喊:“有办法啦,有办法啦。”后来他从水从池子里溢出来这件事上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材料是相同的,排出的水量是一样的,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金冠的纯度。

(四)相传阿基米德在70多岁时,他所居住的叙拉古城与罗马共和国发生矛盾,罗马派兵来攻城,而阿基米德负责城防工作,他设计制造的防御机械——灵巧的掷石机,能迅速把石头抛向敌人,把敌兵打得头破血流,他设计的投火器,能把敌方的船只烧毁。罗马军队统帅马塞拉斯将军沮丧地说:“我们是在与数学家打仗,这个数学之神使我们出尽了洋相,简直比神话中的百手巨人还要厉害!”然而由于弹尽粮绝,再加上叛徒里应外合,叙拉古城终被攻破,居民遭到了残酷屠杀,而此时正在沙盘前专心绘图的阿基米德见一敌兵闯进住室,愤怒地吼道:“滚开,不要踩坏我的图。”愚昧的罗马士兵拨出短剑刺向阿翁,伟大的数学家被没有一点数学知识的人杀害了,得知阿基米德的死,罗马统帅马塞拉斯十分痛心。虽然阿翁的设计给他的军队造成极大损失,但他非常佩服阿基米德,他下令,把杀害阿基米德的士兵当作杀人犯处死,并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让后人永远怀念。

(五)阿基米德在2300多年前编写的《几何原本》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编写方式,先提出定义、公理,然后由简到繁的证明一系列定理,这本书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最成功的教科书,从此以后一直使用2000多年,从1482年印刷发行后,重版了大约一千版次,被译成世界各主要语种。

十 数学小王子高斯的故事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了。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了父亲的计算错误。小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1+2+3+4+5+„+98+99+100。

把100个数一个一个地加起来。教室里的小朋友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他的石板走向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到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到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八岁的小鬼怎么这么快就得到这个数值的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大家看黑板:

1+2+3+4+5+6+7+8+9+10=(1+10)+(2+9)+(3+8)+(4+7)+(5+6)=11+11+11+11+11 所以1+2+3+4+5+6+7+8+9+10=11*5=55 同样

1+2+3+„+98+99+100=(1+100)+(2+99)+(3+98)„=101*50=5050 这种方法就是高斯算法。后来高斯继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中作出许许多多重大贡献,被称为“数学家之王”,和阿基米德、牛顿齐名。高斯是数学史上一颗光芒永恒的天王巨星。

第五篇:关于礼仪的十个小故事 一

关于礼仪的十个小故事

一、目光与人品

有位企业经理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销售公司经理共进午餐。每当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走到我们桌子旁边,他总是目送她走出餐厅。我对此感到很气愤,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里暗想,在他看来,女服务员的两条腿比我要对他讲的话更重要。他并没有听我讲话,他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

二、老太太与“配偶”

有位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时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回答不上来。旁边有人解释说:“他是问您有老伴吗?”老太太这才恍然大悟。

三、仅仅因为一口痰吗?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这个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不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价格压的很低。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他断定,今后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天色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走着走着,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约瑟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

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下载“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个一”的故事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个一”的估计心得体会

    “十个一”的估计心得体会 天宏商贸城党支部学习“十个一”经典军垦故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温兵团精神,进行了一次思想深处的洗礼,使人深受感动。 “十个一”......

    十个一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十个一心得体会“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在公司“安全生产月”宣教活动中,对“十个一”活动的新的认识。 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失去了责任,随之而来的就是......

    十个人生哲理故事

    世界工厂,尽在世界工厂网! 一、广东一伙劫匪在抢劫银行时说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许动,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大家都一声不吭躺倒。劫匪望了一眼躺在桌上四肢朝天的出纳小姐,说......

    十个故事观后感

    十个故事的观后感我看了十个故事,这十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第一个故事主要讲了一条蛇为了吃青蛙去撞玻璃,可是因为一次失败蛇不再尝试了后来玻璃被打开蛇也不去努力吃青蛙。这......

    十个营销经典故事

    十个营销经典故事 找马 从前,有个秀才去京城应试。途中,在一小店投宿,将马套在门口的木桩上,天亮准备上路时,马却不知去向。从此,秀才开始四处找马。他找了一整天,没见着马的踪影;第......

    十个管理故事

    (一)老鼠头油 三只老鼠一同去头油喝,可油少缸深,只好一只咬着令一只的尾巴吊下去喝,并发誓,谁也不许存点私心。 第一只老鼠先吊下去喝,它在下面想:油就这么一点点,我还是喝个饱吧......

    十个经典营销故事

    十个经典营销故事 十个经典营销故事 1.黄帝问路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

    十个一活动

    车间工会“十个一”活动 忆一次事故教训2014年5月9日,铁东幼儿园车间工会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开展忆一次事故教训活动,会议由车间工会主席田维莉主持。会上,首先学习传达贯彻了集......